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3 02:0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秋天”为专题,抓住秋天的特点,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的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这些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可以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味,体会秋天的美好。本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本文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自始自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借助拼音识字,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三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还远远不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文贴近生活,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并有放风筝的生活体验,因此对于理解文中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并不难,但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仍然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1.会认“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等6个生字,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体验,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体会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风筝 卡纸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2.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词语

精心 憧憬 希望 拼命依然 奔跑 抖动 磨坊 继续 歇息 凌空 倏地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翩翩飞舞

二、细读“做”风筝 感受快乐心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儿?(这篇课文主要围绕风筝写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儿。)

2.做风筝是第几自然段?看看我们做风筝时是什么心情?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chōng)憬(jǐng)和希望。)你们想做一个怎样的风筝?(生回答)帮助学生理解“憧憬”和“依然”两个词语。

指导朗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chōng)憬(jǐng)和希望。

3.问题导学:老师不明白了,风筝做出来不是什么也不像了吗,为什么还把它叫做“幸福鸟“呢?(小组讨论、交流)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细读“放“风筝 感受乐与悲

1.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我们放风筝时是怎样的心情? 2.从哪些词中能看出风筝放起来了?

凌(líng)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piān)翩飞舞 此时仅仅是风筝飞起来了吗?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我们的憧憬、希望、快乐、幸福)风筝凌空飞起,我们的憧憬也凌空飞起;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希望也越飞越高;风筝翩翩起舞,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也越飞越高……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放风筝时为什么要拼命地奔跑?

风筝放起来了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如果是你会喊什么? 师生配合都第三段(配乐)

三、细读“找”风筝 感受悲伤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提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心情?(难过、伤心)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2.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我们伤心难过?(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的意思。如果是你们会呼唤什么? 再次指导朗读第三段。

3.失去这么亲密的伙伴你们甘心吗?赶快去课文的第5、6、7自然段找一找 他们找到风筝了吗?

我们一起去水磨坊找找。(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文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认为能找到风筝的你们是什么心情?认为找不到风筝的是什么心情?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最好能用上今天学的词语。

四、课堂总结

这只小小的风筝牵挂着多少人的心?它带给作者和小伙伴们多少快乐和伤心?其实这个时候风筝能不能找到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一颗纯真美好的心去放飞您们的理想和希望,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风筝!

教学反思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一、读种悟情,读中升华

在体会孩子们做风筝的快乐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让学生们实际思考自己会做什么风筝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放风筝的经历走进文本,想象孩子们是怎样快活地喊叫的。这段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风筝,你飞得好高啊!”“风筝,在天上飞的感觉很奇妙吧!”“飞高点,再飞高点!”“幸福鸟,你飞到云彩上了!”“风筝,你带着我的快乐飞翔!”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不用我指导,学生们读得很有激情,脸上写满了快乐。在体会找风筝的着急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读好重点词,来体会风筝丢失时的着急和伤心。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大惊失色”和“千呼万唤”读得入情入境。

二、读中练说,读中学写

放风筝一段,我的主要训练点有两个。一个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另一是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能把风筝放起来的方法。学生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就会回忆起自己放风筝的过程。这时候让孩子练习说话,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运用到文中的一系列动词,说话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课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我在这里安排了让学生续写。认为能找到风筝的你们是什么心情?认为找不到风筝的是什么心情?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最好能用上今天学的词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这样的设计一定能激起他们运用好词佳句的热情,走好起步作文的第一步。

总之,我们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已学到的好似好句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和写话中,正和推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

巨鹿县育红小学 刘红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孩子们,大家看,这是什么?(边说边播放有风筝的课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风筝。(板书:风筝)

师:风筝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就写过有关风筝的诗篇,一起欣赏一下吧。说不定你早会背了。

(课件展示)古诗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像没有风筝两个字嘛!

引导学生说出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

师:谈谈你们对风筝的认识好吗?(相机提示:知道我国著名的风筝之都在哪吗?风筝有多久的历史?)。(对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及时表扬。)

师:刚才我们见识了古人眼中的放风筝情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篇《风筝》,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个人读

请你认真读课文,待会我们一起来谈谈感受。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问问老师或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行间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写下学生难理解的词语。

憧憬、倏等(相机指导)

师:畅所欲言吧,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甚至是对词语的理解,疑问都行。

过渡:对于每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家应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课文,这个幸运的机会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呢?竖起耳朵听听,老师随时点到你的名字噢!

(二)分自然段读

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抽生读。出示课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讲作者与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从哪里找到的答案?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齐声读第一自然段

师:体会这个自然段的作用

这句话概括了全篇课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可以领起下文,看来作者接下去写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

根据老师的提示,你可以分出段落吗?

(质疑?后面的找风筝应该独立分一段吗?)

三、再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我们在做风筝与放风筝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心情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出示有要求的课件)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精读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谁来说说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读一读你找到的心情的句子。

相机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你能结合句子,换一个词形容吗?(认真、专心、仔细等等)

师:他们那么认真地、专心地、仔细地做成了一个怎样的风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对于什么都不像的“幸福鸟”为什么还要把名字写在上面呢?(因为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儿吹起的时候,“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上了高空,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希望呢?

看着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由地翱翔的时候,我们多希望我们也能够飞上蓝天,这种自由这种快乐是多么幸福。

2.齐读体会

师:带着翱翔的心情我们站起来读一读吧。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精读句子:风筝越飞越高,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师:刚才我们大家都精心制做了心爱的风筝,一起来放飞一下吧。如何放?

学生继续汇报。

放风筝中又有怎样的心情?

相机指导词语。“翩翩起舞”

师:风筝虽然不像什么样子,却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起来,多么美妙。读一读,来感受风筝的飘逸。

2.句子展示与拓展

师:村子人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会是一种怎样的表情与心情呢?

补充句子。

村里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

(高兴、兴奋、惊奇、羡慕等等)老师在朗读中相机指导出来。

你们用自己体会的心情去读一读。村里人羡慕什么呢?就是因为放得高吗?

(出示诗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羡慕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心情,拥有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怎能不羡慕?)板书:快乐

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四)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1.过渡:放风筝多让人开心快乐啊,可是小作者与他的小伙伴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着急、伤心)学生反馈读

2.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板书:大惊失色

相机指导了解字面含义。吃惊都变了脸色。

师:是啊,充满快乐与梦想的风筝飞掉了,多么着急,又是从哪个词里体会到了着急呢?

板书:千呼万唤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词语,“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的意思一样,合起的意思是——(喊了很多遍)

你会怎么喊怎么读呢?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指导朗读。评价。你觉得他读得如何?

3.句子精读

不过是一只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小伙伴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心情又如何变化呢?

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的是怎样的一只风筝呢?

他们在找什么呢?为什么不再做一只风筝呢?

板书:快乐、童趣、天真、梦想等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的风筝有没有找到呢?

4.出示句子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师:你们认为他们找到没有?有没有认为他们永远都找不到他们的风筝了。不管有没有找到风筝,但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指板书:快乐、童趣、天真、梦想等。

四、识字教学

板书:

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梦想

快活

希望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图画的画面。再提出问题,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分别写了什么?先初读阅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续段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做风筝时孩子们充满憧憬。放风筝时高兴、快乐的心情。寻找风筝时孩子们伤心,难过,但孩子们充满希望继续寻找他们的幸福鸟。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多读课文,初读,再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让他们合作探究,体会课文的内容。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三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筝》是鲁迅诸多散文中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高。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的精神。3.体会作品蕴含的浓浓的亲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自省的精神。教学准备: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PPT显示: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生答)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的感觉如何?(学生自由谈感受)同学们刚才都说放风筝时很高兴,很刺激,很爽,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吧!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围绕什么来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语言要简洁。(引导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

3.请同学们试着在题目“风筝”这个词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来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最具个性的理解。(根据学生所选择的词语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同学们通过给题目加修饰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讨论几个问题:PPT显示题目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飘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而一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的精神虐杀,所以感到悲哀。

2.课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词语来说明是精神虐杀? 讨论后明确:“精神虐杀的一幕”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他快要做好的风筝抓断踏扁了。第二问,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也许会答,“我”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我”希望弟弟有出息,所以不许他放。从这里可以看出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体现的是浓浓的手足情。课文中的“愤怒”、“抓断”、“掷”、“踏”等词语,都说明了“我”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3.既然“我”希望弟弟有出息,为什么说是“精神虐杀”呢?弟弟有没有记恨哥哥?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我”成年后看了一本关于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虐杀的是弟弟玩的心情。弟弟没有记恨哥哥,弟弟认为哥哥这样做是为自己好,所以,他不记恨哥哥。4.既然弟弟忘却了,“我”应该轻松了啊,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悲哀和沉重?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这反映了我敢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精神。(这些题目的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精读,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PPT显示):

朗读第3、4段,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以更好地理解人物。五.思读,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内容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特征)PPT显示准备的问题:

1.“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2.“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句子的含义? 六.联读,延伸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七.再读,小结课文

《风筝》这篇散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之间浓浓的亲情,我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希望弟弟有出息,长大后对自己当年错误行为的反省也表现了对弟弟的真挚的爱。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走进《风筝》的世界„„(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课后把课文与《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三)

《风筝》这篇散文的主题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儿童教育的角度理解,批判了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从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礼教对儿童天性的“虐杀”;从国民性的角度去理解,批判了民众的麻木冷漠,遭虐杀而不自觉;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表达了我勇于反省赎罪的忏悔心理;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表达了我的悔悟和对弟弟的关爱。

以前我在上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给学生讲主旨的: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真挚的手足情,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以及对小弟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同时也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这样讲是够全面的,但是面对十一二岁的七年级的孩子,这样讲主旨,学生能否理解?薛法根老师曾提出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待以后再讲。朱震国老师也曾告诫我们,学生的年龄层次不能领悟的,教师不讲。所以,今天重教这篇课文,我坚持“三不”:第一,不介绍本文最早发表于《雨丝》周刊,编入于《野草》,《野草》是一本什么样的集子。第二,分析时不上升到对懦弱人性的揭露和批判。第三,小结时不涉及鲁迅先生自我解剖的精神,相信这一切学生在以后重读这篇文章时,会慢慢领悟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能力的教育”,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唯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可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不少语文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在人文精神层面上无限拔高拓展,远离了文本特色和学生实际,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说教课。我在上这篇课文时,抓住“亲情”,带领学生体会文本“我”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希望弟弟有出息,体现了作为兄长对弟弟的关爱,成年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和谅解,同样体现了兄弟之间浓浓的亲情,而这篇课文在前面的提示中也说到“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则明确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应该教的是让学生体会出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浓浓的同胞情。这一点,七年级的学生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才会使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发展。否则,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也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孤芳自赏,自然无法生成亮点闪烁、异彩纷呈的课堂。马勇,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南。

第四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1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

(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 :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 :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有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

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第五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

北白象镇第七小学

陈碎达

课时目标:

1、师生共读第1-3自然段,紧抓做风筝、放风筝,聚焦“快活”;

2、认识总起句,了解总起句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并试着写一写。课时难点:

聚焦“最快乐”与“快活”,关于总起句定基调的问题解决。课时过程:

一、导入1、2、板书课题,读课题(风筝)

明确朗读任务,美读课文,感受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快乐)

二、读文习文

(一)聚焦“最大的快乐”

总起句 朗读指导

1、读第一段,指名读(贾平凹回忆美好童年,提示朗读要舒缓)再读强调“最大的快乐”,请生再读,生齐读

2、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却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时什么?

3、板书:做风筝、放风筝

生齐读

(二)聚焦“快活”

1、生自由读,寻找课文中第二、三自然段中,体现孩子们快乐的语句,画出读读。

2、交流反馈:反馈、再读,第二自然段:

精心

什么都不像,却依然快活(板书),把它叫做“幸福鸟”。

憧憬和希望

第三自然段:

放风筝 动作(唤起孩子们放风筝的生活体验)

快活(板书)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突显羡慕)

三、写法提取

1、出示: 第一段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第二段

做风筝

快活

第三段

放风筝

快活

第二段与第三段相加就是第一段发现认识总起句,介绍总起句作用

2、重点指导,除了事的总起,还有感情基调的铺垫

四、语用练笔1、2、3、出示两段课余游戏片段,要求给段落加总起段; 反馈展示 小结

五、拓展练习:自己选择一种心情基调,选择事件用总起段的方式写片段。

最喜欢

最害怕

最伤心

《风筝》教后反思

《风筝》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主要描绘“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情感描写细腻,是本文的一大重点。

全员赛课开始后,我算了下时间,刚好教到《风筝》,于是我就选择了这篇文章。拿到文本反复诵读,考虑许久却不知道该教教什么。最后想想大家都讲语用,那就上点与语用有关的内容吧。

教材中“选文”的基本定位学习例文,并不在于学习例文本身,而是在于学习那些“共通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某一篇例文到底“例”的是什么“共通的法则”“共同的样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规定的某一个方面,其他的方面则不必兼顾。于是,我选择了总起句(段)认识与教学。希望通过读写结合,达到一课一得的目标。

我内心的期望值很高,实际操作却并不一定理想,希望学生有所得就好。最后上完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学生在写秋景的文章中都熟练的使用了总起句(段),确实让人感到欣喜。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就捡紧要的说一说吧。

1、朗读指导问题,本堂课的朗读指导,我着重抓两处,先是整抓轻缓柔美,其次是情感基调快活。但课堂朗读指导中,对个别重点词句的引导和追问显得有些浮于表面,并未真正打开孩子的情感世界,孩子对快活的体验不够到位。

2、课堂练笔问题,练笔时,要求不够明确,巡视发现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课堂练笔或出现错误。

下载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课文《风筝》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

    《风筝》教学反思 赫章县城关第一小学 林艳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推荐] 风筝教学反思1 学完《风筝》这一课,心中有很多想说的,针对这一课,我记下自己的体会。《风筝》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文中从“做......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主要讲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为小熊和小松鼠架起了一座友谊的......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风筝》听课偶拾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样一个感恩氛围浓郁的日子里,省特级教师、......

    教学反思——《风筝》

    教学反思 ——《风筝》 一、本节课要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要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