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第5课
且读且析 意蕴憨足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与体会
宋良荣(执教)章荣华(指导)姜家镇中心小学 311722 *** 【设计意图】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古诗教学就要有诗的语言,诗的氛围,诗的感情,营造诗意的课堂。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言语的感知活动。学习古诗,不仅要弄懂字面意思、了解内容,还必须“入境”,教师只有把“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学生吟诵时加以启发他们进行联想或想象,这样才可领略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教材解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在课堂上教师应主要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把问题细化、简单化,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理解和感悟诗歌,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泊,还,绿”等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自己的话试着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读的方式理解诗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通过创设矛盾情境和渗入背景知识体会王安石“欲还而不能还”的矛盾心境,进而认识到王安石“心系国家社稷,劳苦百姓”的高尚品质。【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背景资料、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认识诗人,导入诗文(2分钟)㈠复习旧知,引出诗人王安石。
⒈提问: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首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游山西村
宋·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⒉串语:真棒。说明大家课后都有复习过,才会记忆这么清晰。那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一首古诗。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以教为教,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解题读诗,读通读准(5分钟)
1.串语:请同学们把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拿出来,大声地把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题目读一读。
2.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泊:停泊。瓜洲:地名。(解题)3.串语:作者在瓜洲究竟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每个字音都读准。4.检查反馈: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5.串语:这首古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很容易读错的,让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穿插多音字选择练习)
泊(bó pō)间(jiān jiàn)重(zhòng chóng)绿(lǜ lù)还(huán hái)数(shǔ shù)6.要求:齐读古诗,巩固字音。
[设计理念:从题入手,开门见山。通过解题设置新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通过一读解决字词,为再读打下基础,同时穿插字音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再读古诗,初知诗意
1.串语: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再读古诗,看看能读懂什么? 2.要求:借助注释,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京口与瓜洲只有一水相隔,钟山也只是隔着几座山。春风尚且能够一年一度地吹绿我的家乡,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乡的旅程呢?)。
3.提问:好,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连起来说一说。
4.串语:是啊,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亮我回家的旅程呢?作者在这里,以“明月”寄托了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我们把这类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叫意象。请同学们回忆下,在学过的古诗中,也用明月作为思乡情感寄托的古诗有哪几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5.反馈:齐读古诗。
四、诵读古诗,体悟情感
㈠ 串语:诗人用明月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提问:是!那么课文那一诗句最能体会作者的这种思乡之情?(明月何时照我还?)
提问:恩,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哪个字深深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仔细找一找。(还。)
提问:“还”是什么意思?(回家的意思。)
串语:是的,回家的意思,你看诗人都急着想回家了,说明他对家乡很思念。
让我们一起把这一诗句一起读一遍,体会下这种思乡之情。
㈡ 提问:那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呀?(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放到课文中,把整首古诗读一读)(因为家乡很美?)
提问:恩,家乡很美,美在哪里?(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问:的确很美,那哪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文中的“绿”字写出了家乡环境很美。)提问:哦,那你说说绿字什么意思?(吹绿了。)
提问:是的,吹绿了,即使动词又是名词,而且绿色代表着什么?(活力,生机,希望,憧憬,把原本无形的春风通过吹绿两岸的花草而变得有形。)
提问:是呀,春风和煦,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你是否能想象一下。(给10秒钟,让学生体会)。那你们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春天这美丽的风景吗?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百花齐放…...)串语:谁还能用你美妙的声音把这种美丽的感觉读出来的?(生甲,生乙。)
串语:老师也能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了那种勃勃的生气。㈢ 提问:除了家乡美丽的风景吸引着王安石回乡,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家乡很近。)提问:你怎么知道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提问:你太棒了,王安石现在离家很近呀,因此他特别想回家。既然王安石的家这么美,又这么的近,为什么他还会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呢?(因为他要去变法。)
串语:是的,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王安石(1021~1086)北宋大臣。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宋神宗熙宁二年,由江宁知府被任命为副相,主持变法,对巩固朝廷统治,增加国家税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安石第一次变法成功以后,却因得罪大地主利益,遭到朝臣反对,被罢相,回江宁任知府。第二年春,再次被召升任宰相,主持变法。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时所作。提问:那王安石可不可以先回家下,让后再去变法呢?
(不行,可能皇帝急召,王安石迟一分钟到,百姓就多受一份苦。)串语: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心系国家社稷,劳苦百姓,他要去变法。)
串语:是的,王安石心系江山社稷,劳苦百姓。此时的王安石必须以大局为重,所以他不能回去,可是他确实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因此写下了这首古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串语:王安石的家如此之近,可是他却无法回去,无奈呀,无奈!——(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家如此美丽,遍地鲜花,绿意融融,可是他却无法回去,无奈呀,无奈!——(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心系国家社稷,劳苦百姓,舍小家为大家,期盼着早日变法成功回到故乡,因此他对月发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体会王安石心系江山社稷,劳苦百姓,此时的无奈之情,想家而不能回的无奈,更加体现王安石回家之心切,想家之迫切。)串语:接下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收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反馈: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试试看(指名,小组,齐背)。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学生是主体,老师是辅助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对话的形式,以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而且对话的形式可以拉近学生跟教师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泊船瓜洲》,感受了江南地区春天的美丽,体会
了诗人王安石的忠君爱国,以及思乡之情。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泊船瓜洲》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古诗教学就要有诗的语言,诗的氛围,诗的感情,营造诗意的课堂。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言语的感知活动。学习古诗,不仅要弄懂字面意思、了解内容,还必须“入境”,教师只有把“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学生吟诵时加以启发他们进行联想或想象,这样才可领略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因此我把这一堂课的关注点放在 “三读”这一环节,即一读正音,熟读理解,三读诵读。如何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如何让学生读出王安石当时的那种心境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一、抓准诗眼是核心
“诗眼”是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能体现全诗的主旨。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断实践从中认识到“抓准诗眼是促进读析协同的核心。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它的诗眼,也就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泊船瓜洲》是一首思乡诗,前面三句写家乡近、家乡美都是为了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乡愁和无奈,所以诗眼应该落在“还”上,“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家乡美,想还!“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却不能还!诗人为什么如此想还而不能还?这个“还”字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一情感呢?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制造“想回却不回”的疑惑,通过第一二句的教学,抓住“只”说明距离近,抓住“绿”说明家乡美,然后设疑提问,既然这么近,家乡又如此之美,为什么不回呢?
二、巧用背景是关键
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背景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在学生情致所需的时候,适时插入关于变法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的内心受到
强烈的震撼。哦,原来是这样。如《泊船瓜洲》中关于王安石背景知识的渗入就可以分三步走:有关王安石的生平、籍贯等可以放在导课部分,目的是对王安石其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可以放在深入理解古诗部分,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想回而不能回的无奈;有关王安石第三次辞官回乡的事可以放在课后,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
三、智慧串语是润滑剂
“串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理答、评价等语言。学生能否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体会到的情感顺其自然地释放出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好自己的语言。整堂课的精彩就在这第三读,如何让学生完全入请入境的朗读,成为接下去所面临的难题。
课堂教学学生能否读出情感,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语言很重要,这些语言不能游离于学生的思维、情感之外,也不能阻碍学生的思维乃至情感的发展。教师的这种课堂语言统称为串语,它包括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提问、评价、反馈、过渡”等多种形式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过于琐碎、过于罗嗦,就会像一堵墙,硬生生地把分析和朗读分离开。只有教师把握串语在表达上的起承转合,才能促进“读”与“析”的协同。所以说,智慧串语是促进朗读与分析完美结合的润滑剂,它的巧妙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真正领悟古诗的气质。
语文的教学它始终要有一股语文味在里面,语文老师也必须要有语文的气息在身上,所以语文课应该是一种艺术,要能体现出美,古诗的美何在,就在于“情”,如何传情,就在于“读”。读中感悟,以悟促读,且读且析,意蕴憨足。
第二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
5、《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无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单元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辞官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写出了诗人停船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感情真挚强烈。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会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当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看到圆月都会感慨万分,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谁见过这样的诗,能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诗,看作者借月抒发什么情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古诗
对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进行自学。
1、解诗题 齐读课题结合注释自学理解课题。这样把课堂的学习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学者。
2、知诗人
让孩子们自由谈谈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诵读学过的王安石的诗,最后我归纳简介诗人及写诗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了解诗人离乡当官数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这首诗就是诗人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忧伤情感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为学习本诗理解诗人感情做好铺垫。
3、明诗意
(1)通过多读,反复读作到明诗意。
一读诗句要求读准多音字(泊bó、间jiàn、只zhǐ、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二读诗句要求把握好节奏。
三读诗句要求读完后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和伙伴们交流你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练习巩固诗意
①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标出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位置。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朗读古诗,另一位学生讲诗意。
4、品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接着应让学生找出自已喜欢诗句来品,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原因。
如:①品“只”字。一个“只”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品读一二句诗想想诗人
望乡看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该怎样来读这两句诗,用你的独特感受去读一读。
②品“绿”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第一步:理解“绿”字的意思是吹绿了。
第二步:换一换“绿”字,看你会用哪个字?最后我总结:关于“绿”字还有一段传说呢:据说作者在写诗时,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定用“绿”字,作者精心修改诗作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教育学生在写作时,也要向作者学习,推敲用词,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句。
第三步:说说“绿”字为什么比其他字好?总结出“绿”字不仅充满色彩感,又饱含了动感,使这首诗变生动了。
第四步: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你看到了什么,什么绿了?口头完成填空:一阵春风吹来,吹绿了 吹绿了 吹绿了。让学生展开想象,大地是怎样变绿的?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镜头?
第五步:一个“绿”字你读出了什么感情,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
③品“还”字,理解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谁来把这种思乡之情读一读。假如你是诗人,此时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自己的家乡,你会怎样说这句话。
5、诵诗句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北宋 王安石)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品诗境
(五)作业布置
孩子们,诗人们用诗名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吧!喜欢画画的孩子画一画你的家乡,喜欢唱歌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歌来唱一唱,喜欢朗读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文章来读读。
第三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导语:《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你能想到哪些诗人思乡的诗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1.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
2.理解诗意。
在这首诗中有一些地名是能找到
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 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选做题2: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第五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同学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同学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同学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同学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能够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