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时间:2019-05-13 02:1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律长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律长征》教案》。

第一篇:《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设计

激情导入,走近长征

1、视频播放长征组歌片段《七律长征》 2、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过渡:

长征的原因:

(图片文字资料出示)

创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出示图片)

二、放手阅读,出示自学提示,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⑴ 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 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⑶ 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①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② 解释词语:结合图片理解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③ 写一写“丸”字

动画演示笔顺

三、朗读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⑴ 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① 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

② 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③ 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⑵ 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① 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② 讨论:

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 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⑶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

⑷ 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让我们再次去感受红军的这种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吧!(播放七律长征的朗诵)

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背诵诗句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拓展延伸 出示文字资料

1、七律的知识。

3、清平乐·六盘山》。过度: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以及他评述长征的文章。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第二篇: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故事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4、教师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②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③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礴、丸、岷”3个生字;正确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的背景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教育方面: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长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

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尽管只有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但七律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尽管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视频片段,(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视频)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互联网中搜索到的《长征组歌》中的《长征》的课文情景范读和歌曲,让学生以朗读、歌唱等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 谁来谈谈你对长征的了解。

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2、师介绍长征:(长征路线图)【百度搜索】

http://news.163.com/06/0328/14/2DADFJDO0001124T.html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4、听录

读,【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4788108o1p16.html

再读诗歌: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

(二)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2、学生再读诗歌,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

】http://wenwen.soso.com/z/q287484902.htm

这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巧渡金沙江视频: 【百度视频】http:// 师深情叙述:

冰天雪地里,长长的红军队伍走来了,老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身影化作了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金色的鱼钩闪烁着永不屈服的革命信念 ;

草地上,一个一个红军倒上了,一块牛膝骨留下了小红军的牙印,却没有留下他年仅十一岁的生命。

更多的红军汇成了一股坚不可催的洪流,走向胜利的明天!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百度歌曲】《长征》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9kq2WINdcLE/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word=%C3%AB%D4%F3%B6%AB%CD%BC%C6%AC&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和毛泽东的诗歌。3)准备诗歌朗诵会(或革命故事我来讲)

六、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只等闲

万水千山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七、教学反思

《长征》这首七律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整节课的设计主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开课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

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播放了《长征》的情景朗读,那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视频《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还有配合诗的内容,观看了巧渡金沙江、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等视频,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互联网、巧解难点。通过互联网中的信息搜索,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想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一定会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教学。

第三篇:七律.长征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以及“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振奋。要以读为主,通过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想象,把握好感情基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神得到熏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进而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演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出来。演讲时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教学可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学习运用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的手法描写活动的场面。“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理解语言文字中运用反复的好处,体会汉字语言的奇妙。通过欣赏、书写等形式,做到书写美观。通过朗诵、背诵的形式,积累爱国名言警句。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七律·长征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会写32个生字,会写4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感受革命志士的崇高品质,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5.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狼牙山

五壮士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开国大典

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灯光

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

演讲

学会在演讲中自然流畅、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习作

多彩的活动

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感受,做到生动具体,点面结合。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理解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

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崖”“渡”“索”,可分别利用熟字“涯”“度”“系”来识记,既要区别它们的字形,还要辨析它们的字义;“律”字可采用换偏旁成新字的办法来识记。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走泥丸”,可结合诗句理解。

2.阅读理解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3.表达运用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除了诗中写的五岭、乌蒙、岷山,以及金沙江、大渡河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们又是如何战胜的呢?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

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设计意图】

学生资料的搜集,以及老师适时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为理解诗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4.反馈读书效果。

(1)指名读。强调“岷”是前鼻音;“腾”是后鼻音。正音后齐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细浪:小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诗中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结合注释及插图,同桌合作,理解全诗大意。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设计意图】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一环节,重点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学习效率。

三、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熟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1)利用熟字“津”“涯”“度”“系”来识记生字“崖”“渡”“索”。

(2)观察“崖”“渡”,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强调这两个字的撇都要写舒展。

(3)学生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写字指导,从启发学生想办法识记字形到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设计,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写字教学的目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1.回顾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导入新授。这节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回顾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诗做铺垫。二、细读全诗,领悟意蕴

二、细读全诗,领悟意蕴

课件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学习首联。

1.理解“远征”。自由读首联,看看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远征”)

2.理解“万水千山”。

(1)抓词体会意思。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万水千山,说明了红军长征路上困难多、艰险多)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千山万水、千难万险)

(2)据词找山水名。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很难一一记叙,那么诗中选取了哪些地方?你们能找到吗?

3.理解“只等闲”。

(1)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2)解释“只等闲”。(只等闲: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导朗读。

“不怕”要读得语气坚决,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5.小结:这一联总写,诗人直接点出长征的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红军的态度。

【设计意图】

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学习词语,扩展词汇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万水千山”的理解,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习颔联。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看图感知艰难。

课件出示图片: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雄伟高大的乌蒙山。

(1)在长征途中,红军得面对万水千山的险阻。看,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逶迤、磅礴)

(2)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2.对比体会无畏。

(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

(2)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起伏的微波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高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呢?

3.读出红军“不怕难”。“逶迤”“磅礴”重读,“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000多千米的崇山峻岭。多少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4.小结呼应首句。

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这都是因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小结:颔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山岭险峻,红军根本没放在眼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这一设计,在帮助学生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巧妙渗透了长征精神,体现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

(三)学习颈联。

课件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默读谈印象。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听讲解感受“暖”。

课件出示:

(1)教师介绍: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峭壁,敌人戒备森严。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活捉敌兵,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2)体会“暖”表达的情感。现在,你们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1:表现了红军高兴的心情。

生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3)读出“暖”之欢快。

面对险要的金沙江,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看片段领悟“寒”。

(1)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2)看了这段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3)诗中哪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场面?(寒)

(4)读出“寒”之悲壮。

回想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仿佛看见: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4.小结呼应首句。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小结颔联、颈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它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英勇的红军战士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千难万险。只是这些艰难险阻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中只就几个典型事件作艺术概括。

3.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小结让学生全面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尾联。

课件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一役,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1.聚焦“喜”。自由读诗句,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2.理解“喜”。

(1)喜从何来?(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

(2)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师深情描述: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3.读出“喜”。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

4.小结呼应首句。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再现当时情景,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三、回读全诗,升华感情

(配《七律·长征》音乐)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艰难险阻,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音乐声中,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

在《七律·长征》音乐声中回读全诗,意在创设情境,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他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请大家把它背诵下来。

2.拓展延伸。

(1)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设计意图】

课内外有机结合,让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学生更能加深对长征的了解,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及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四篇:<<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教案

王春影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七律

长征》。

二、解诗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微课,并预习了长征这课,和同学们交流下,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边汇报教师边总结并板书:

如:1、通过微课学习知道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引导学生说一说长征这课哪句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课件出示。

2、微课学习了古诗五步法,回顾教师书写副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境,诵诗句。

3、汇报微课学习的其他内容。

4、汇报长征的有关知识。

5、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其实不知不觉的就完成了学习诗词的第一步——解诗题。关于题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汇报:处理间隔号,出示课件。)

(师:这个符号有认识的吗?它叫间隔号,就像逗号和句号那样,也是着一种符号。回顾下,你都在哪见过它?生汇报。出示课件学习间隔号的五种用法。)

三、知作者:

师: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知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答:毛泽东)关于毛泽东你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毛泽东头像(生汇报)学生汇报完,点击课件出现作者介绍,指名读。

师:第八单元的主题就是走近毛泽东,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诗人毛泽东。

四、初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节奏

1、师: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在明诗意之前我们应该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节奏,你能做到吗?指名读。

师点评:读的好与不好,顺势点评,引出如何读出节奏。

2、师:读好七言律诗,是有律可循的,有窍门的,一般情况下,前四个字读得很连贯,后三个字可以速度放缓,自己练习读读(练习读)。

3、汇报读

师点评:读得好与不好,顺势点评,引导读得声断气不断。

教师示范读如何做到声断气不断。生练习读、指名读(2名)。

4、韵脚

师:看看,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听,而且越来越有韵味,有韵味就是因为诗有韵脚,那你们知道长征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吗?(an)

师:好,这回我们来感受下,有了韵脚读起来多么朗朗上口,多么有气势。

师:咱们合作,我读整行诗,你读出带有韵脚的那个字。(读完点一下课件,韵脚那个字变颜色)

五、明诗意:

1、读着读着,你可能差不多明白了诗的意思,即便不明白借助书下的注释,你也差不多读懂了吧,如果还不明白也没关系,小组同学会帮你。

2、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3、指名读要求

4、小组学习师巡视

5、小组汇报:一人一句,先读诗句、诗意、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汇报点拨。师:学习诗时不能只停留在说句子的表面意思,要抓住关键词去理解诗句。

第一句

“远征”:看图:现在我们一起跟随红军战士再走长征路(从瑞金出发至会宁、两万五千里、走了大半个中国)

“万水千山”:这么长的路,所以诗中是“万水千山”,联系下文你知道这些万水千山是经过哪些山哪些水吗?(生汇报:大渡河、金沙江、五岭、乌蒙山、岷山)

出示:书上资料袋:他们只是跨过了这些山这些水吗,读资料袋。

师:而这些山这些水,这么远的路,这么多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眼里都是什么等闲小事,都没看在眼里,只看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诗中有没有体现,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第二句

看图:五岭是哪些岭?(看书下注释)五岭是什么样子?看图:这五座三岭连绵起伏,书中用了一个词(逶迤)。这长达600多公里的山岭,在红军的眼里就像什么?(就像腾起的细小浪花)

2、你看,这样连绵的山岭在红军眼里看作细小的浪花,运用了什么方法?(比喻)这里单单是比喻吗?这里也有(夸张)的成分。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什么?(英勇、无畏)对,那是一种乐观精神,就像诗中第一句说的,引导读(读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总是情。)

3、师:而乌蒙山(看图)是什么样的,是那么的磅礴,气势雄伟。你们知道乌蒙山多高啊?(2000多米)这里又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夸张)

4、对偶:

(1)师:孩子们,这两行诗里还藏着一种修辞方法,是什么呢?

老师读,如果我读五岭,你对什么——

我读逶迤,你对什么——

我对腾细浪,你对什么——

这种修辞就叫对偶,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有韵味、朗朗上口,这是律诗的特点。

(2)学到这里,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喻、夸张、对偶)就像这样,继续汇报。

5、第三句

“暖”:这儿,你们有疑问吗?

孩子们,我们来看看这里有故事。(课件出示故事)(暖,表示的是战士的心情,因为没费一枪一弹,心里高兴,所以用“暖”)

“寒”:你又是怎么理解的?(看视频)

师:场面的悲壮,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怎么不心生悲凉、让人心寒。看诗人毛泽东

师:发现了吗?这里也有对偶。(生汇报)

师:学得真好,看来我们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查资料。

师:红军长征途中不只是行军,而是一边行军一边战斗,可是这重重的艰难险阻他们都视若等闲。好,齐读(师指第一句:齐读)

第四句

汇报:

师:翻过了大雪皑皑的岷山,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胜利会师,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课件图片)

六、读整首诗:配乐读。

七、背诵

八、第一句和后三句的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第一句和下面的几句诗有什么关系吗?

生汇报

师总结:对,第一句是统领全诗的关系。

九、结束语:长征距离我们有80多年了,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有责任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第五篇:《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课题

七律长征

备课时间

9.1

主备人

朱文会

使用人

课时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夸张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技术工具:电子白板,ppt

微能力点: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二、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三、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布置作业。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8.说说诗句的意思。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点面结合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微能力点的应用

A5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导入,以《长征组歌》歌曲导入,让学生先感受下长征的艰苦氛围。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通过利用ppt展示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复备记录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和巩固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运用电子白板总结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通过播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后反思

下载《七律长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律长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征》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

    七律长征 教案(合集)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领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

    七律 长征教案(推荐)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

    七律长征教案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沈海云 《七律· 呼家楼中心小学一、学情背景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的诗词都比较简短,这首律诗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比较长的一首了。学生在以前的学......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孙红玲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