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中国人都过哪些节日吗?其中最重视的节日是什么吗?(板书:春节)是的,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最重要的日子,我们都生活在北京,那你们家在春节时都会做些什么?同学们刚才说的是现在的北京春节怎么过,那在1949年前的老北京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板书: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北京的规矩可多了,请三名同学按照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的内容合作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高兴、有趣)
三、细读课文,感受年味
1、学习四自然段
在春节开始的时候,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日子,最重要的是哪一天?除夕这天都要做什么呢?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们喜欢这天的活动吗?请你们自学这一段,请看自学提示:这一段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概况的写了什么,具体的写了什么?
借助资料理解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和“守岁”。哪些词体现了“除夕的热闹”?读出“热闹”的味道。
2、学习第五自然段
除夕夜,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就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作者用一句话引出了大年初一的活动,你找能出是哪句话吗?这一句既联系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我们叫它过渡句。小组讨论:
说说初一这天都有哪些活动?与除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你们过春节的时候拜过年吗?怎么拜?谁来学一学。春节特有的玩具有什么?
人们去拜年,说着吉祥话,小朋友们逛庙会、骑毛驴、买玩具,这一天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这一段。
3、学习第六自然段
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让你向外地的小朋友们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元宵节,你会介绍吗?两个同学合作互相向对方介绍。
请同学指着图片介绍元宵节的情景。感受这一天的热闹、喜庆。
找出排比句,按照“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4、学习第七自然段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孩子们该上学了,大人们也该做事了,春节就结束了。
同学们可别遗憾,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2014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也可以向你的家人介绍介绍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看看你更喜欢哪一种。
四、学唱歌谣
为了同学们好记忆,老师为你们找了一首有关老北京风俗的歌谣,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第二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以“过年”为主题的单元中《老北京的春节》一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此引出的话题,学生较感兴趣。教师可采用“自读发现——品读探究——自主延伸”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书感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和课后收集资料的能力,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将老北京的春节与自己家乡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了解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指导学生理解第六自然段,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有美。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访问长辈朋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等方法,了解自己家乡和各地的春节风俗。
教师准备:利用各种途径查寻关于春节的风俗及有关传说、由来等知识,以备课堂之所需。
制作课件,创造春节喜庆的氛围,让课文脉络更清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背诵刚刚学过的古诗《元日》,引出“春节”这个话题。通过交流春节最喜欢做的事情,激发学生对过年的美好回忆。送给学生一首过春节的歌谣(课件展示歌谣动画: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提问:歌谣里唱的过春节跟我们过春节一样吗?然后告诉学生歌谣里唱的是老北京的春季,从而引出了课题:《老北京的春节》(课件展示,同时板书)
(二)、以题生疑,引导初读。
揭题后,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过春节有什么不同?”“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最热闹?”等。生交流后,相机将有意义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这些疑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热情,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三)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书。
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不通、读不懂的地方或喜欢的句段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读书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读字音,让学生接龙读课文,注意互相评议、纠正。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交流读书收获。
让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些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字音读准了,课文读顺了,并能用一两句话回答上述的问题,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读文质疑,重点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读自悟,探究解疑,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过春节的欢乐气氛,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
1、再读课文质疑。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引导学生提出来。
经过筛选梳理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大致有:(1)、“腊八粥”“腊八蒜”“翡翠”“除夕”“截然不同”“庙会”“守岁”,这些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不必立即给予解释,而是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腊八粥”和“腊八蒜”让学生在具体的段落里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翡翠”“除夕”和“守岁”让理解的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补充;“截然不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其造句;“庙会”可结合课本图帮助理解。
(2)对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提出“老北京的春节人们都要干什么?”“春节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高潮,什么时候结束?”“老北京的春节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2、细读课文探究。
以上三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第一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起到联系全文的作用。后两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加深理解和体验,领悟全文。
(1)、自读感悟。
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反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自我揣摩,自我感悟。
(2)、讨论交流。
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再朗读再感悟,然后互相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对前两个问题进行总结,并用课件展示,帮助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的内容是:
(开始)腊八: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十九:放年假买爆竹和玩具买年画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拜年逛庙会
(高潮)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结束)正月十九]
(3)、精读探究。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描述了怎样一番景象?从哪几个词中能体现出来?(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几百盏灯)认真读一读,读出快乐的心情,仔细品味,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课件展示句子,口头填空。
有的老铺都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你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出什么?(元宵节上灯多种多样。)
让看过灯会的同学介绍交流,本节课就达到了高潮,然后,让全体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这个自然段。
(五)、课外延伸,拓展迁移。
1、交流课后收集到的各地春节风俗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2、回顾全文,观察本文写作特点(按时间顺序介绍),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要突出与老北京春节的不同之处。
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注意观察、思考和表达,开阔了学习视野,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三篇:《老北京的春节》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习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习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习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习: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教学评析:
首先,这节课组织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歌谣导课、录像放映、导演拍片,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次,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课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运用资料说话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验。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了思维,增长了才干。
第四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是腊月初。腊月指农历十二月。第二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第三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
第四自然段写除夕真热闹。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
第五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拜年、逛庙会。第六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灯的多种多样。从大街到家中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第七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是春节结束的日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而后细读课文,了解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可重点指导第6自然段,“处处张灯结彩——家中也有灯——”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又多又美。
2、老北京过年的每一个习俗都有来历,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交流。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练习的目的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不宜过高、过全。可先搜集有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家一起说一说。
3、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都与过年有关,可以把这些内容和学习这篇课文结合起来。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有关过年的资料特别多,可以让学生归在一起。
关于生字
本课生字较多,注意“逛”读guàng,不读kuàng,“截、拜”二字,笔画容易错,要注意辨别。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拓展习题
1、读记词语,再按要求写几个吧!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灯火通明 快乐吉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气氛热闹的词语?请再写出几个。
3、请搜集几幅春联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还可以办一期春联展览。
相关资料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最长,春节在我过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川江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时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
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洋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是对北京腊月里忙年情况的星星描述,流传已久。北京地区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可以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腊八:指腊月初八。
腊八蒜:色味双美,蒜色——如翡翠般绿,蒜味——微辣。贴近年根:指临近年底。
精品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逛”。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1)春节开始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
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
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热闹。A、说一说。
B、怎样读出除夕热闹喜庆。
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A、指名回答讨论。
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指导朗读。
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4)春节“结束”是什么日子?
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重点指导:“截”“拜”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部分词语: 规距、通宵、高潮、结束、截然不同。
六、课外实践、培养能力。
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第五篇:《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桂洋中心小学
林艳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吗?老师这儿有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童谣,你们想听听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
(2)识记字形。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一)品读“热闹的除夕”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时候?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找段落中心句)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思考:人们在除夕都在做什么?
3、拓展:请你也来说说,除夕的晚上,你们在做什么。(在了解放鞭炮时,相机理解“彻夜不绝、通宵”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师创设情境,引读。除夕这一天,远在他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合家团聚,举杯同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请你读——
5、小结:在这团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人们企盼着幸福生活,追求平安、团圆和祥和。
(二)品读“高潮的元宵节”
1、过渡:除夕是如此热闹,可却还不是老北京春节时的高潮。春节的高潮是在什么时候?
2、师范读,生思考:和除夕相比,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明月当空、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各式各样的灯,还要吃元宵。(相机理解“灯火通明”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理解感悟:从描写灯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这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各式各样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色彩的灯,展现了一片灯的海洋。)
4、指导朗读。师创设情境,引读。
元宵节,天上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迎来了春节的高潮。请你读——
5、小结:元宵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有声有色有形的光亮世界,我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充满了新的祝愿。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我们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或做一份手抄报,介绍春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2、继续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老舍
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高潮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