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

时间:2019-05-13 02: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

第一篇: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单位代码14系 学 号 13141038

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

院(系)名称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院 专业名称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学生姓名 刘倩楠 学 号 13141038

2013年 11月 17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摘要

隐 身 技 术 是 指 为 减 少 航 空 器 受 雷 达、红 外、光 电、声 音 与 目 视 等 探 测 的 特 征而采用的专门技术。目前,最受重视且发展较快的隐身技术是雷达隐身技术。外形设计对隐身飞行器隐身性能的贡献只占2/3,另外1/3将由飞行器的隐身材料贡献,它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与飞行器隐身性能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隐身性的主要特点就是降低并控制这些明显的信号特征, 并使之达到综合平衡, 而不为敌所发觉和利用;其次, 隐身性已成为战斗的一种形式, 能使敌方的探测能力失效, 起到瓦解敌方杀伤链、打破其杀伤链所有环节的作用;从电子战角度而言, 减小雷达散射截面, 可视同增加了ECM 干扰发射机功率的效果, 从而对大大提高本机的电子对抗能力也大有裨益。关键词

超音速战斗机 雷达隐身材料 隐身飞机 雷达隐身材料发展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目录

摘要---------------------1 目录---------------------2 引言---------------------3 1.雷达波隐身材料空天应用历史回顾---------3 1.1美国战机----3 1.2中国战机----4 2.材料分类-------------5 2.1寄生型雷达吸波材料--------------------6 2.1.1涂料型吸波材料-----------------6 2.1.2贴片型吸波材料-----------------7 2.1.3吸波腻子---------------------------7 2.2结构性雷达隐身材料--------------------7 2.2.1层合型吸收波复合材料--------7 2.2.2夹层型吸波复合材料-----------7 2.3几种典型雷达隐身材料结构形式----7 3.未来发展-------------8 3.1等离子体----8 3.2仿生技术----8 3.3微波传播指示-----------------------------8 结语---------------------9 参考文献---------------9 致谢---------------------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引言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在苛刻的航空背景需求下使得航空用隐身材料成为隐身材料的研究重点。

1.雷达波隐身材料空天应用历史回顾

首次应用吸波材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当时美国、德国和英国都曾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工作。德国海军使用了名为Jumann和Weseh一Mat两种含碳雷达吸波材料, 用以防止部分露出水面的潜艇被盟军S波段ASV雷达发现。德国还将吸波材料用于装备飞机Horten HoIx。Gotha是早期采用吸波材料的第一架飞机, 它采用由两薄层浸塑料的层压板和锯末木炭和胶基体制的芯构成胶合板蒙皮。当它与飞机的其它部分常用的结构材料一起使用时, 可构成极小的雷达截面积。这些早期使用的吸波材料, 由于它们的重量和构成阻碍了其有效地用于战斗机上。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A一12 是第一次大量使用吸波材料的飞机, 该机在外形和结构上均采取了隐身措施。它采用蜂窝夹芯结构型吸波材料用于A 一12 飞机的机身边缘、机身前缘和升降副翼, 同时采用了耐高温陶瓷插人件, 使机翼前缘连续, 气动力趋于完善。该机所使用的雷达隐身材料能承受M ~ 3 的飞行速度和31 5 ℃ 的表面温度, 但还不能作为主要结构材料。1990年美军入侵巴拿马,该机首次用于实战,但命中率很差。1991年海湾战争中,36架曾出击达1270次的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都没有被击中,并且都能准确地进行超低空投弹,轰炸了设防严密的伊军战略目标80个。在作战中不易被发现和攻击。

1.1美国战机

B—2隐形战略轰炸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由美国诺思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1981年开始制造原型机,1989年原型机试飞。是美国第二代隐形轰炸机绰号“幽灵”外形像一个飞镖。是世界上目前最贵的飞机。

F-22隐形战斗机 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21世纪隐形战斗机。它的特殊设计同时兼顾了机动性和隐身性能,机载设备信息处理能力强大,并具有独一无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F-35隐形战斗机是美国最新研制的单座单发战斗机,该机长13.72米,翼展11米,空重10000—11000公斤,载油量6800—7200公斤,最大载弹量6000—77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2500—23000公斤,作战半径1100公里,动力装置是普拉特·惠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尼公司的F119—PW—100 涡喷发动机。该机有空军型、海军型、陆战队型,其中F-35B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斗机。

1.2中国战机

歼-20隐形战斗机于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进行首次空中飞行测试,13时05分降落。歼-31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最新一代(欧美旧标准为第四代,新标 准以及俄罗斯标准为第五代)双发中型隐形战斗机,代号“鹘鹰”,其采用双发、单座、固定双斜垂尾、无翼、蚌式进气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2.材料分类

雷达吸波材料是最重要的隐身材料之一,它能吸收雷达波,使反射波减弱甚至不反射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航空雷达隐身材料可分为寄生性隐身材料和结构性隐身材料。其中,寄生性隐身材料包括不同类型的涂层材料(如表1)、粘贴型片材及镀膜(如表2)。结构性隐身材料(如表3)主要类型有层合型吸波复合材料、夹层型吸波复合材料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2.1寄生型雷达吸波材料

寄生型雷达吸波材料的主要类型为:涂料型吸波材料、泡沫型吸波材料、贴片型吸波材料、吸波腻子。除座舱透明件镀膜,寄生型雷达吸波材料主要是由吸收剂和胶粘剂两部分组成,其中吸收剂提供了吸波图层所需要的电性能,分文铁磁性和介电两类,而胶粘剂则是材料成膜或载体的物质,起粘接吸收剂及其他填料的作用,决定吸波图层的为、力学和耐环境性能。以塑料类、橡胶类胶粘剂为载体的隐身材料一般为贴片型;以树脂类胶粘剂为载体的隐身材料则是涂料型。

2.1.1涂料型吸波材料

吸波涂料主要由粘结剂和吸收剂组成一般用于与隐身飞机机体结构和系统有关的金属结构表面。

胶粘剂是涂料的成膜物质,是使涂层牢固粘附于被涂物表面上形成连续膜的主要物质;而具有特定电磁参数吸收剂是吸波涂料的关键,它决定了吸波涂料的吸波性能。

胶粘剂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3]:1)对吸收剂纳入量大,比重轻;2)附着力强,柔韧性、耐冲击性好;3)耐温度变化、耐介质性能好;4)具有与吸收剂相符的介电常数。目前,国内外用于雷达吸波涂料的胶粘剂主要有橡胶型和树脂型两大类。吸收剂是决定吸波涂料性能的吸波主体,直接制约着隐身材料的研制水平与工程应用效果。其中研究比较成熟的吸收剂有:导电炭黑、羟基铁吸收剂、铁氧体吸收剂、金属及氧化物超细粉末、多晶铁纤维等。泡沫型吸波材料

泡沫型吸波材料是在聚氨酯海绵或硅橡胶中掺入特殊配方的碳粉或铁氧体粉制成的,根据吸波机理分为宽带吸收型,窄带谐振型材料两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2.1.2贴片型吸波材料

贴片型吸波材料就是把吸收剂和基料混合后做成薄片,使用时把贴片粘贴于金属表面。

2.1.3吸波腻子

吸波腻子是由橡胶或树脂及硫化剂组成的膏状物。制备时分别制备基膏和硫化膏:橡胶或树脂中加入吸收剂和稀释剂混合后研磨均匀即为基膏;硫化剂与稀释剂混合后研磨均匀即为硫化膏。吸波腻子适用于信号源、雷达综合测试仪等电子设备上。能有效屏蔽2cm、3cm、5cm、10cm以及毫米波段电磁波。

2.2结构性雷达隐身材料

2.2.1层合型吸收波复合材料

层合型吸收波复合材料是一种可承载的宽频吸波复合材料,通常由透波层(面层)、损耗层(中间层)和反射层(底层)三个不同结构层次,多达十几层或数十层材料组成。透波层(面层)一般为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或石英纤维增强低介电损耗树脂基体;损耗层(中间层)可以是树脂基体中填充电磁损耗吸收剂或树脂本身具有较高的损耗,也可以是多层高低损耗层交替组成复合形式的中间层;反射层(底层)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2.2夹层型吸波复合材料

夹层结构复合材料在飞机上早有应用,是以透波性能好、强度高的复合材料作为面板,其夹心为浸渍或填充有消耗介质的蜂窝、波纹或角锥结构,或是为浸渍有损耗介质的泡沫芯。夹层型吸波复合材料具有轻质、宽频吸收的特点,可在飞行器翼面前后缘结构上使用。

2.2.3吸波/承载复合结构(RAS)

吸波/承载复合结构(RAS)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吸波复合材料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将特定部位的承载要求和雷达信号特征的减缩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综合一体化设计。

2.3几种典型雷达隐身材料结构形式

1Salisbury屏幕和Dallenbach层

2多层电介质吸收体 3磁性吸收材料 4电路模拟隐身材料

5混合结构隐身材料和雷达吸波结构(RAS)6非镜面隐身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3.未来发展

就目前来看美国的隐形兵器居世界领先地,俄罗斯不甘落后,积极发展先进的隐形兵器,除美、俄外,英、法、德、日和瑞典等国都在积极发展隐形兵器。各国也在探求新的隐身技术。

3.1等离子体

实验证明,用等离子气体层包围诸如飞机、舰船、卫星等的表面,当雷达波碰到这层特殊气体时,由于等离子体层对雷达波有特殊的吸收和折射特性,使反射回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例如,应用等离体技术可使一个13厘米长的微波反射器的雷达平均截面在4~14吉赫频率范围内平均减小20分贝,即雷达获取的回波能量减少到原来的1%。美国休斯实验室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

3.2仿生技术

试验证明,海鸥虽与燕八哥的形体大小相近,但海鸥的雷达反射截面比燕八哥的大200倍。蜜蜂的体积小于麻雀,但它的雷达反射截面反而比麻雀大16倍。有关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现象,试图采用仿生技术,寻求新的隐身技术。

3.3微波传播指示

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预测雷达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情况。大气层的变化(如湿度、温度等的变化)能使雷达波的作用距离发生变化,使雷达覆盖范围产生“空隙”(即盲区),同时雷达波在大气里传播时要形成“传播波道”,其能量集中于“波道内”,“波道”之外几乎没有能量。如果突防兵器在雷达覆盖区的“空隙”内或“波道”外通过,就可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而顺利突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文)

结语

纵观国外各类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基本贯穿了从总体设计角度入手, 以机体和上层建筑整形为主、涂敷雷达吸波材料为辅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的设计思想。目前我国空军战斗机已充分地借鉴和采纳了上述世界先进的雷达波隐身思想和技术,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如何把大型战舰设计成为各种信号特征都趋于较低水平的全隐身机, 将是们下一步需要重点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使我国隐身超音速战斗机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参考文献

[1]刘世良, 隐身技术与隐身飞行器, 《中国航天》

[2]《航空材料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主编 康进兴 马康明

[3]《嗜血猛禽 隐形战机F-22》 吉林出版社 青木谦知(日)[4]《航空材料学》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上海科技出版社 [5]黄英, 结构吸波材料与飞行器隐身技术, 《战术导弹技术》

致谢

感谢老师指导,使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是您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感谢我的朋友,没有的他(她)的帮助。

第二篇:雷达隐身材料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雷达隐身材料

摘要:隐身技术是指为减少航空器受雷达、红外、光电、声音与目视等探测的特征而采用的专门技术。目前,最受重视且发展较快的隐身技术是雷达隐身技术。外形设计对隐身飞行器隐身性能的贡献只占2/3,另外1/3将由飞行器的隐身材料贡献,它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与飞行器隐身性能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键词:雷达吸波;红外隐身;纳米复合隐身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备外形不能改变的前提下,隐身材料(stealth material)是实现隐身技术的物质基础。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面武器装备,主要防止空中雷达或红外设备探测、雷达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 ;对于作战飞机,主要防止空中预警机雷达、机载火控雷达和红外设备的探测,主动和半主动雷达、空对空导弹和红外格斗导弹的攻击。为此,常需要雷达、红外和激光隐身技术。

隐身材料的分类

隐身材料按频谱可分为声、雷达、红外、可见光、激光隐身材料。按材料用途可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是最重要的隐身材料之一,它能吸收雷达波,使反射波减弱甚至不反射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如日本研制的一种由电阻抗变换层和低阻抗谐振层组成的宽频带高效吸波涂料,其中变换层由铁氧体和树脂混合组成,谐振层由铁氧体导电短纤维和树脂组成,在1~20吉赫的雷达波段上吸收率达20分贝以上。雷达吸波材料中尤以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最为重要,国外目前已实用的主要也是这两类隐身材料。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

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是一种多功能复合材料,它既能承载作结构件,具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备复合材料质轻、高强的优点,又能较好地吸收或透过电磁波,已成为当前隐身材料重要的发展方向。

国外的一些军机和导弹均采用了结构型RAM,如SRAM导弹的水平安定面,A-12机身边缘、机翼前缘和升降副翼,F-111飞机整流罩,B-1B和美英联合研制的鹞-Ⅱ飞机的进气道,以及日本三菱重工研制的空舰弹ASM-1和地舰弹SSM-1的弹翼等均采用了结构型RAM。近年来,复合材料的高速发展为结构吸波材料的研制提供了保障。新型热塑性PEEK(聚醚醚酮)、PES(聚醚砜)、PPS(聚苯硫醚)以及热固性的环氧树脂、双马来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和异氰酸酯等都具有比较好的介电性能,由它们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雷达传输和透射性。采用的纤维包括有良好介电透射性的石英纤维、电磁波透射率高的聚乙烯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陶瓷纤维,以及玻纤、聚酰胺纤维。碳纤维对吸波结构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国外对碳纤维作了大量改良工作,如改变碳纤维的横截面形状和大小,对碳纤维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从而改善碳纤维的电磁特性,以用于吸波结构。

美国空军研究发现将PEEK、PEK和PPS抽拉的单丝制成复丝分别与碳纤维、陶瓷纤维等按一定比例交替混杂成纱束,编织成各种织物后再与PEEK或PPS制成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吸收雷达波性能,又兼具有重量轻、强度大、韧性好等特点。据称美国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结构的50%将采用这一类结构吸波材料,材料牌号为APC(HTX)。

国外典型的产品有用于B-2飞机机身和机翼蒙皮的雷达吸波结构,其使用了非圆截面(三叶形、C形)碳纤维和蜂窝夹芯复合材料结构。在该结构中,吸波物质的密度从外向内递增,并把多层透波蒙皮作面层,多层蒙皮与蜂窝芯之间嵌入电阻片,使雷达波照射在B-2的机身和机翼时,首先由多层透波蒙皮导入,进入的雷达在蜂窝芯内被吸收。该吸波材料的密度为0.032g/cm,蜂窝芯材在6-18GHz时,衰减达20dB;其它的产品如英国Plessey公司的“泡沫LA-1型”吸波结构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发展的LA-

3、LA-

4、LA-1沿长度方向厚度在3.8~7.6cm变化,厚12mm时重2.8kg/m2,用轻质聚氨酯泡沫构成,在4.6~30GHz内入射波衰减大于10dB;Plessey公司的另一产品K-RAM由含磁损填料的芳酰胺纤维组成,厚5~10mm,重7~15kg/m2,在2~18GHz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衰减大于7dB。美国Emerson公司的Eccosorb CR和Eccosorb MC系列有较好的吸波性,其中CR-114及CR-124已用于SRAM导弹的水平安定面,密度为1.6~4.6kg/m2,耐热180℃,弯曲强度1050kg/cm2,在工作频带内的衰减为20dB左右。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所与东丽株式会社研制的吸波结构,由吸波层(由碳纤维或硅化硅纤维与树脂复合而成)、匹配层(由氧化锆、氧化铝、氮化硅或其它陶瓷制成)、反射层(由金属、薄膜或碳纤维织物制成)构成,厚2mm,10GHz时复介电数为14-j24、样品在7~17GHz内反射衰减>10dB。在结构吸波材料领域,西方国家中以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最为先进,尤其在复合材料、碳纤维、陶瓷纤维等研究领域,日本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实力。英国的Plesey公司也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雷达吸波涂料:

雷达吸波涂料主要包括磁损性涂料、电损性涂料。

(1)磁损性涂料: 磁损性涂料主要由铁氧体等磁性填料分散在介电聚合物中组成。目前国外航空器的雷达吸波涂层大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涂层在低频段内有较好的吸收性。美国Condictron公司的铁氧体系列涂料,厚1mm,在2~10GHz内衰减达10~12dB,耐热达500℃;Emerson公司的Eccosorb Coating 268E厚度1.27mm,重4.9kg/m2,在常用雷达频段内(1~16GHz)有良好的衰减性能(10dB)。磁损型涂料的实际重量通常为8~16kg/m2,因而降低重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电损性涂料: 电损性涂料通常以各种形式的碳、SiC粉、金属或镀金属纤维为吸收剂,以介电聚合物为粘接剂所组成。这种涂料重量较轻(一般可低于4kg/m2),高频吸收好,但厚度大,难以做到薄层宽频吸收,尚未见纯电损型涂层用于飞行器的报道。90年代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发现了一系列非铁氧体型高效吸收剂,主要是一些视黄基席夫碱盐聚合物,其线型多烯主链上含有连接二价基的双链碳-氮结构,据称涂层可使雷达反射降低80%,比重只有铁氧体的1/10,有报道说这种涂层已用于B-2飞机。

红外隐身材料

红外隐身材料作为热红外隐身材料中最重要的品种,因其坚固耐用、成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本低廉、制造施工方便,且不受目标几何形状限制等优点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热隐身材料,如美国陆军装备研究司令部、英国BTRRLC公司材料系统部、澳大利亚国防科技组织的材料研究室、德国PUSH GUNTER和瑞典巴拉居达公司均已开发了第二代产品,有些可兼容红外、毫米波和可见光。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探索新型颜料和粘接剂等领域作了大量工作。新一代的热隐身涂料大多采用热红外透明度。国内外目前研制的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型红外隐身材料:

导电高聚物材料重量轻、材料组成可控性好且导电率变化范围大,因此作为单一红外隐身材料使用的前景十分乐观,但其加工较困难且价格相当昂贵,除聚苯胺外尚无商品生产。E.R.Stein等人研究发现, 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在 1.0~2.0GHz 对电磁波的衰减达26dB。中科院化学所的万梅香等人研制的导电高聚物涂层材料,当涂层厚度在 10~15μm 时,一些导电高聚物在8~20μm 的范围内的红外发射率可小于0.4。复合型红外隐身材料:

复合型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有涂料型隐身材料、多层隐身材料和夹芯材料。(1)涂料型隐身材料: 涂料型红外隐身材料一般由粘合剂和填料两部分组成。填料和粘合剂是影响红外隐身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热隐身。

(2)多层隐身材料: 多层隐身材料中最常见的是涂敷型双层材料。一般有微波吸收底层和红外吸收面层组成。德国的 Boehne研制了一种双层材料, 底层有导电石墨、炭化硼等雷达吸收剂(75%~85%), Sb2O3 阻燃剂(6%~8%)和橡胶粘合剂(7%~18%)组成,面层含有在大气窗口具有低发射率的颜料。国内研制出了面层为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材料, 内层雷达隐身材料可用结构型和涂层型两种吸波材料的双层隐身材料。

(3)夹芯材料: 夹芯材料一般由面板和芯组成。面板一般为透波材料, 芯为电磁损耗材料和红外隐身材料。

纳米复合隐身材料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纳米材料的特性 :

表面效应。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数量比迅速增加。由于表面原子数量比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

量子尺寸效应。粒子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连续能级离散化,致使纳米材料具有高的光学非线性,特异的催化及光催化特性。

小尺寸效应。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或德布罗意波长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等物理尺寸特征相当或者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光学、热学、磁学和力学性质。纳米复合隐身材料的隐身机理 :

由于纳米材料的结构尺寸在纳米数量级,物质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等方面对材料性能有重要影响。隐身材料按其吸波机制可分为电损耗型与磁损耗型。电损耗型隐身材料包括SiC粉末、SiC纤维、金属短纤维、钛酸钡陶瓷体、导电高聚物以及导电石墨粉等;磁损耗型隐身材料包括铁氧体粉、羟基铁粉、超细金属粉或纳米相材料等。下面分别以纳米金属粉体(如Fe、Ni等)与纳米Si/C/N粉体为例,具体分析磁损耗型与电损耗型纳米隐身材料的吸波机理。

金属粉体(如Fe、Ni等)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特别是达到纳米级后,电导率很低,材料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下降,但磁化率和矫顽力急剧上升。其在细化过程中,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来越多,增大了纳米材料的活性,因此在一定波段电磁波的辐射下,原子、电子运动加剧,促进磁化,使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增加了材料的吸波性能。一般认为,其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由晶格电场热振动引起的电子散射、杂质和晶格缺陷引起的电子散射以及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种效应来决定。

纳米Si/C/N粉体的吸波机理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其结构的研究并没有得出确切结论,本文仅以M.Suzuki等人对激光诱导SiH4+C2H4+NH3气相合成的纳米Si/C/N粉体所提出的Si(C)N固溶体结构模型来作说明。其理论认为,在纳米Si/C/N粉体中固溶了N,存在Si(N)C固溶体,而这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些判断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固溶的N原子在SiC晶格中取代C原子的位置而形成带电缺陷。在正常的SiC晶格中,每个碳原子与四个相邻的硅原子以共价键连接,同样每个硅原子也与周围的四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当N原子取代C原子进入SiC后,由于N只有三价,只能与三个Si原子成键,而另外的一个Si原子将剩余一个不能成键的价电子。由于原子的热运动,这个电子可以在N原子周围的四个Si原子上运动,从一个Si原子上跳跃到另一个Si原子上。在跳跃过程中要克服一定势垒,但不能脱离这四个Si原子组成的小区域,因此,这个电子可以称为“准自由电子”。在电磁场中,此“准自由电子”在小区域内的位置随电磁场的方向而变化,导致电子位移。电子位移的驰豫是损耗电磁波能量的主要原因。带电缺陷从一个平衡位置跃迁到另一个平衡位置,相当于电矩的转向过程,在此过程中电矩因与周围粒子发生碰撞而受阻,从而运动滞后于电场,出现强烈的极化驰豫。

纳米复合隐身材料因为具有很高的对电磁波的吸收特性,已经引起了各国研究人员的极度重视,而与其相关的探索与研究工作也已经在多国展开。尽管目前工程化研究仍然不成熟,实际应用未见报道,但其已成为隐身材料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今后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而其一旦应用于实际产品,也必将会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其它隐身材料

电路模拟隐身材料 :

该技术是在合适的基底材料上涂敷导电的薄窄条网络、十字形或更复杂的几何图形, 或在复合材料内部埋入导电高分子材料形成电阻网络, 实现阻抗匹配及损耗, 从而实现高效电磁波吸收。这种材料能在给定的体积范围内产生高于较简单类型吸波材料的性能。但对每一种应用, 都必须运用等效电路或二维周期介质论在计算机上进 行 特定的匹配设计, 而且涉及计算比较麻烦。手征隐身材料 :

所谓的手征是指一个物体不论是通过平移或旋转都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性质。研究表明, 手征材料能够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并能够吸收电磁波。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

航空新材料及热处理

目前, 用于微波波段的手征材料都是人造的。现在研究的手征吸波材料是在基体中掺杂手征结构物质形成的手征复合材料。红外隐身柔性材料 :

这种材料是指以织物为中心开发的各种红外隐身材料, 常常以高性能纤维织物为基础。红外隐身服:

美国特立屈公司(TeledyncIndustr ies Inc)设计出一种红外隐身效果较好的隐身服,它由多层涂层织物复合加工而成。基布采用多孔尼龙网,并在表面镀银,再在基布上粘贴具有不同红外发射率的布条,布条的一端可以自由飘动,同时控制布条表面涂层面积的大小和形状。这种隐身服可以与背景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人体的红外特性难于被红外探测器探测到。

结论

对隐身材料来说,对某种探测手段的隐身性能好,往往对另一种探测手段的隐身性能就不好。例如,对激光探测的隐身性能好,一般对红外探测就不能隐身,这就是隐身材料的相容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制兼容型隐身材料,如雷达波、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红外、激光兼容隐身材料,雷达波、红外、激光等多种兼容的隐身材料等。因此,这类材料在日后的研究中将占据主要的研究地位。

第三篇: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微波物位计的工作原理

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微波物位计的工作原理

FMCW是取英文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的词头的缩写。FMCW 技术是在雷达物位测量设备中最早使用的技术。

FMCW微波物位计采用线性的调制的高频信号,一般都是采用10GHz或24GHz微波信号。它是一种基于复杂数学公式的间接测量方法,由频谱计算出物位距离。天线发射出被线性调制的连续高频微波信号并进行扫描,同时接收返回信号。发射微波信号和返回的微波信号之间的频率差与到介质表面的距离成一定比例关系。

如果我们认为被线性调制的发射微波信号的斜率为K,发射信号和反射信号的频率为rf,滞后时间差为rt,发射天线到介质表面的距离为R,C为光速。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rt = 2R/C

由于采用的是调频的微波信号,因此我们可得:rf = K×rt; 两式合并后,我们得到公式: R = C× rf/2K(公式2)

根据公式2,我们可以看到,天线到介质表面的距离R与发射频率和反射频率差rf成正比关系。

信号处理部分将发射信号和回波信号进行混合处理,得到混合信号频谱,并通过独立的快速傅立叶(FFT)变化来区分不同的频率信号,最后得到准确地数字回波信号,计算出天线到介质表面的距离。

实际上,FMCW信号是在两个不同的频率之间循环。目前市场上的FMCW微波物位计主要以两种频率为主:9到10GHz和24.5到25.5GHz。

采用FMCW原理的微波物位计都具有连续自校准的处理功能。被处理的信号与 一个表示已知固定距离的内部参照信号进行比较。任何差值会自动得 到补偿,这样消除了由温度波动或变送器内部电子部件老化引起的可能的测量漂移。

2.2、脉冲

脉冲雷达物位计,与超声波技术相似,使用时差原理计算到介质表面的距离。设备传输固定频率的脉冲,然后接收并建立回波图形。信号的传播时间 直接与到介质的距离成一定比例。但是与超声波使用声波不同,雷达使用的是电磁波。它利用好几万个脉冲来 “扫描”容器并得到完整的回波图。

通常,采用脉冲方式的微波物位计的精度和可靠性都不如FMCW微波位计,但是脉冲物位计因为价格较FMCW低很多,因此是目前市场应用得最多的微波物位计。当然,很多生产厂商通过增强回波处理功能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脉冲雷达的可靠性。

2.3、导波雷达

也被称作时域反射式雷达,即TDR。导波雷达是非接触式雷达和导波天线相结合的产物。它将微波信号发射到导波杆或缆上,使微波能量集中在导波杆或缆周围而不会“扩散”。它一般都是采用脉冲波,但也有采用连续波的。这种工作原理的测量方式使它具有了能够测量较低的介电常数的介质、能够有效的避开容器内干扰物的影响、不受水蒸汽的影响、可以用于测量固体等优点,但同时它像所有的接触式物位测量设备一样,具有易粘附、易磨损,甚至造成断缆、受粉尘影响较大的缺点。

2.4、技术评论

我曾经在用户处,听说一种说法,采用脉冲技术比连续调频原理的雷达要好得多。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科学。固然,FMCW技术的雷达存在着:成本相对较高,功耗较大等缺陷,但是它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它的可靠性更优,信号的失真度也会降到最低。因此在一些工况较复杂的应用,依然能体现出它的优势来。当然,脉冲雷达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缺陷,可靠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前段时间我们有家代理商跟我说,有某雷达供应商的销售跟客户提到,脉冲雷达可以实现在同一个安装多台雷达,而信号不会相互影响;而FMCW技术的雷达就会有问题。但是没有解释因为什么原因。我听了之后,觉得很诧异,市场竞争已经到这种程度了?其实,安装在同一个仓上的雷达信号相互影响,恰恰是脉冲雷达的一个缺点,由于它的工作状态是相当于通讯里面“单工”方式,因此容易把其他同规格雷达发出的信号接受到而产生错误测量信号。因此需要通过做“同步”功能的设置来修正个问题,而大部分脉冲雷达都具备这个功能,就相当于将多台雷达的工作状态协调起来,同时发送或同时接受。而连续调频的雷达由于采用类似通讯中“全双工”的工作方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各种不同的技术,存在就有价值,否则市场就会淘汰它。所以,我的看法是,在市场上能生存的各种技术也好,品牌也好,都有它的价值,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好或者不好,这要看具体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就好比麻将牌,任何一张牌都可能是好牌,也可能是坏牌,就看你怎么打了。

第四篇:雷达吸波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制备方法

隐身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制备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隐身复合材料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分析了雷达隐身复合材料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在隐身技术中的重要地位,较详细介绍了材料的隐身原理,以及当前涂敷型结构型隐身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和特性。通过材料体系配方设计、结构设计.探讨了不同吸收剂、不同结构形式对材料样板性能的影响.最终优化结果表明,特定浓度的某种吸收剂通过一定方式加入材料体系内部后.所成型的复合材料样板吸波性能良好,其力学性能满足通用工程材料的使用要求。说明了发展隐身复合材料的重要意义。关键词:隐身;复合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吸收剂

乃至整个隐身技术的未来[2]。国内外发展现状

0 前言

当今的战争是技术的战争,是电子的战争,像以前那样短兵相接、拼刺刀的时代应经过去了。基于复合材料优良的综合性能,在现代隐身武器中隐身复合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使隐身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在实战中,雷达以及红外探测器应用比例最大。雷达、红外探测器住海、陆、空战都有应用,声纳及磁异常探测器主要用于海战。因此隐身技术的最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雷达波及红外辐射的隐身技术,而雷达隐身材料是最早采用的隐身技术。它能够使入射的雷达波发生衰减,吸收并转变成其他能量形式的材料,即雷达波吸收材料(RAM: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1]。

隐身复合材料与先期发展的雷达吸波涂层相比,除了其具有吸波与承载双重功能外,还有其他明显特点。例如,不增加飞行器额外重量,有利于拓宽吸波频带等,因而它有逐步取代吸波涂层的趋势。吸波复合材料正经历由玻璃纤维增强到碳纤维及其混杂纤维增强、由热固性树脂到热塑性树脂、由次承力件到主承力件的发展过程。随着先进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上应用的扩大,采用隐身复合材料已成为新一代军用飞行器材料革命的重要方向。例如,在F--117、, B-

2、F-22隐身飞机上复合材料用量分别为10%、>50%, >70%。可以说,隐身复合材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雷达吸波材料

隐身复合材料是融合了隐身性能、结构承载、抗弹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先进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武器装备的被发现概率,降低车辆的总重,提高车辆的机动性,提高其生存能力。

国内隐身复合材料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装备。国内开展吸波材料研究已有10余年历史,在材料研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对以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基础的结构RAM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对这类材料的微观吸机制以及宏观电磁

~

~ P等)之间的关系、材料的性能(rrCAD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另外,对夹层结构型吸波材料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对影响夹层结构吸波特性的一系列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一种多层蜂窝夹层结构吸波材料比较常见。近年来对碳纤维及其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波电磁性能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了纤维本身的微波电磁特性、纤维编织方式、材料成型工艺等对复合材料反射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基本规律。在近10年的隐身复合材料研制中,也开展了一些吸波结构典型件的研制,并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果,对推动隐身复合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国内外主要进展表现在几方面:

1.热塑性混杂纱吸波复合材料研制并用于机(弹)翼、蒙皮及耐高温部位。

2.运用CAD方法,采用自动铺层、数控缠绕、多维编织等新技术制造多层(夹层)结

构隐身材料。

3.陶瓷结构吸波材料得到开发,其中以SiC纤维吸波材料发展最快。

4.碳一碳吸波材料的发展并已用于远程导弹、火箭喷管及头锥等部位[2]。

国外飞行器、导弹、舰船用结构隐身复合材料己进入应用阶段.美国的F-117、B-2都大量采用了碳纤维、碳/芳纶或碳/玻璃纤维混杂作为增强材料的结构吸波材料;法国“幻影”系列战斗机、俄罗斯米格一29部分采用碳纤维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法国“拉斐特”护卫舰、瑞典的“斯米盖”、美国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英国的“海魂”号都采用了各种类型的隐身复合材料。

陆军装备用隐身复合材料技术,典型的为美国的M113和X12布雷德利的车体,M1A1的负重轮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研制出复合材料装甲车辆先进技术演示车,上下车身采用相同的工序把降低信号特征的材料与其它结构合为一体,可防雷达、热成像仪的侦察。1997年,英国的GKN防御公司展示了一种履带式隐身技术演示侦察样车,吸波材料被包含在装甲结构内,隐身性能超过布雷得利战车。英国的“武士2000”步兵战车、美国的Abrams和俄罗斯的T-95均采用了外形融合的隐身结构,以降低雷达特征信号。陆军装备用结构隐身复合材料更多地处于实验和演示验证阶段。

美国“未来作战系统”武器发展和实验项目的批准,意味着隐身复合材料将被大量应用于陆军武器装备,以实现其高机动性、全隐身、小尺寸、超信息控制能力的集合。而隐身复合材料本身将在具备隐身、结构、承载等性能的基础上,能够自我感应、自我调节、适时适地自我调控,向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复合材料设计自由的特点,结构隐身复合材料将与外形设计完美结合[4]。材料隐身的机理与途径

吸波材料吸收雷达波的基本原理是将雷达波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热能)消耗掉。在创造高效吸收材料时,必须遵循物理(电动力学)概念、配合寻求最佳混合物的物理化学途径。分析表明采用不均匀的两组分和多组分材料是最有前途的,而材料的组成可根据导体、半导体和介质的电磁性能、物理化学性能来确定。至于材料吸收的电磁能值,则取决于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所谓隐身即为不暴露.目前各国探测目标的手段主要为微波雷达,它利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见介质变化时将在界面感应电磁流,并向四周辐射电磁能的原理,通过分析雷达接收天线截获(或感应)的辐射电磁能,便可判断目标的距离、方位、大小、类型等等.隐身的宗旨就是避免接收天线截获到此辐射能.首先应避免的是产生感应电流,这主要靠材料设计实现;其次是避免天线接收到电磁能的辐射,它主要靠外形设计实现.假设雷达发射的功率为Pt,接收的辐射功率为Pr,则有关系式:

PPtG22

r(4)3R

4(1)式中: G一一天线增益(最大辐射方向的功率与平均值的比值);

一一电磁波波长;

R--目标距离;

一一雷达散射截面.这里取决干目标特性的只有雷达散射截面

,它与目标的大小、电磁特征参数(与形

状,波长相关)及反射系数有关,而反射系数取决于界面材料的电性能及雷达波的波长、人射角和人射极化(电场与人射面的关系).对于平面界面,当人射角垂直界面时,垂直极化与平行极化的反射系数相等,即有RZ2-Z1Z2Z

1(2)

Z1、Z2为两种介质的本征阻抗,由介质的电特性(介电常数)和(导磁率)确定,即 Z11/

1或 Z22/2

由(2)式可得不反射条件为

Z121Z或 

(3)12由此可见,从目标结构选材方面缩减RCS()的途径为避免两种介质阻抗的剧烈变化,确保阻抗渐变或匹配,它可通过材料的特殊设计实现,即将材料设计成表面阻抗接近自由空间阻抗,随厚度增加,阻抗渐小.其方法有二:一为采用具有上述电的大小、电磁特征参数(与特征的层板结构;另一方法为在主体材料中加具有相反电特征的物质微粒一一导体加陶瓷等绝缘微粒,而绝缘体加金属微粒,且随厚度不同,微粒的密度不同.另外从能量守恒角度看,电磁波反射减小。折射必增大,如果不将其损耗,当其遇到其它界面(如蒙皮内面或内部结构)时还将反射,损耗的方法为将其转变成其它(如热)能这也得通过特殊材料的特殊设计实现[5]。实验过程

一、原料

环氧树脂(E-51,无锡树脂厂;潜伏固化剂(594),无锡树脂厂;丙酮,燕山石化;酒精,燕山石化;碳纤维;日本东丽公司;玻纤布,南京玻纤院;吸收剂A、吸收剂B,自制。

二、实验

隐身复合材料体系采用高性能树脂基体浸润玻纤增强体,形成连续相;吸收剂按照设计要求,以一定的浓度和方式分散于玻纤增强体与树脂基体之间,形成非连续相,利用平板硫化机进行模压制样,对多种类型吸收介质的吸波效果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主要通过控制吸收剂的分散状态和加入量来实现电磁参数的调节,从而实现对雷达波的入射、散射、损耗等。不同浓度吸收剂

制得的样板吸波效果不同。

通过实验发现,A类吸收剂浓度变化对吸波效果的影响不明显(表1),B类吸收剂的浓度对吸波性能影响较大(表2)。利用A类吸收剂制作的样板性能稳定(表3),利用B类吸收剂制作的样板性能不稳定(表4)。同时A类吸收剂易于在纤维布层间分散,其浓度和分散方式可设计性强,能较大范围地调节材料体系的电磁参数。而B类吸收剂的吸波效果、分散工艺、可控性差。利用A类吸收剂制取复合材料体系样板的力学性能数据见表5。

通过设计复合材料的表层结构,雷达波的入射率得到有效提高:在材料内部通过改变吸收剂的加入量的变化,使入射到材料体系内部的雷达波逐渐被损耗,实现不同层次的吸收功能、反射功能和散射功能,从总体上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吸波效果,且性能稳定;其力学性能达到了通用材料的使用要求。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以上实验配方和结构设计结果,在材料体系和成型工艺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对所制取样板进行8毫米波、厘米波吸波效果测试(图

1、图2)。

可以看出,在8毫米波段隐身复合材料体系具有良好的吸波效果,在厘米波段2GHz-8GHz

范围吸波效果OdB-8dB,8GHz-18GHz范围吸波效果8dB-12dB。这主要与与吸收剂的加入方式有关。由图中还可以看出,曲线两端均趋于水平,这说明在频带范围之外材料体系仍然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这对拓展其工作频带具有重要意义。

四、评价指标[6]

五、结论

隐身复合材料板具有良好的雷达波隐身效果,在毫米波段和厘米波段均具有较高的吸波性能.复合材料样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具有一定的抗弹性能,与金属材料相比有很好的减重效果,可以作为结构件材料使用[4]。展望

吸波复合材料的研究是国内外隐身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不管是涂敷型吸波复合材料,还是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均是针对雷达探测系统研制开发的隐身复合材料,这些吸波复合材料主要吸收雷达电磁波。传统的吸波材料主要以强吸收为目标,但存在频

带窄、效率低、密度大等缺点,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新型的吸波材料要求满足“薄、轻、宽、强”,还满足多频谱兼容、耐高温、耐海洋气候、抗辐射等更高要求。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既能承载,又能吸波,并具有宽频带、高效率的优点,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兴隐身手段的探索和研究,兼容性吸波复合材料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得到了重视。随着多功能复合吸波材料研究的深入,纳米无机物/聚合物复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优秀吸波功能材料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7]。参考文献:

[1]董杰涛.隐身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科技财富,2011,19:121.[2]刘俊能.隐身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八六三计划新材料领域功能材料专家组、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学学会、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机电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编辑部.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八六三计划新材料领域功能材料专家组、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学学会、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机电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编辑部:,1992:2.[3]邢丽英,刘俊能.隐身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航空制造工程,1995,12:3-5+8.[4]赵立军,于名讯.先进隐身复合材料技术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二届隐身功能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化学会:,2004:4.[5]李萍,陈绍杰,朱珊,鞠树生.隐身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J].飞机设计,1994,01:29-34+51.[6]陈亮,张伦武,邓爱明,魏文政,谭延江.军用大飞机隐身复合材料设计技术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三)[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2008:5.[7]刘献明,付绍云,张以河,孙正滨,李广涛.雷达隐身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05:8-11.

第五篇:波航乡“两基”工作情况汇报(用)

波航乡“两基”国检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波航乡党委、政府对各级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两基”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我乡“两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迎检办的精心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我乡“两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地处县城西南部,距县城6公里处,是一个浅山、脑山相混,以农业为主的乡,辖13个行政村。全乡面积77.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气温约2摄氏度。全乡2010年总人口为865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153元。到目前为止,共有学校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所,幼儿班13个。2010—2011学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共计850名,其中初中生283名、小学生567名,幼儿班学生124名。教职工87名,其中初中教师41名,小学教师46名。

二、“两基”主要指标巩固提高情况

1、普及程度

(1)、入学率

我乡适龄儿童729人,入学729人,入学率100%;适龄少年342人,初中阶段入学率107.3%。

残疾儿童少年3人,入学3人,入学率100%。(2)、辍学率

小学辍学率:上学在校生604人,年内无辍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上学在校生304人,辍学3人,辍学率为0.99%。

(3)、完成率

16周岁完成率:16周岁总数139人,完成率100%; 18周岁完成率:18周岁总数197人,完成率99.5%。

2、师资水平(1)、教师学历合格率

我乡小学专任教师46人,初中教师41名,都达任职要求,中师(高中)以上学历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合格率为100%。

(2)、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

2001年以来新补充小学教师3人,学历合格3人,合格率为100%;2001年以来新补充初中教师14人,学历合格14人,合格率为100%。

(3)、校长培训合格率 校长培训合格率为100%。(4)、代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我乡无代课教师。

3、办学条件

(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10年校舍建筑面积为2910平方米,生均5.13平方米。现面积为1660平方米的综合楼已交付使用,生均达到8.3平方米。

初中校舍建筑面积:3005平方米,生均10.62平方米;

(2)、危房数(其中:D级危房数)小学、初中均无危房。

(3)教学仪器生均金额达标学校数

教学仪器生均金额达标学校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所),达标率为100%。

(4)、音体美器材设备达标学校数

音体美器材设备达标学校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所),达标率为100%。

(5)、生均图书册数

小学现有图书12542册,生均22.12册。初中现有图书7659册,生均27.06册。

4、教育质量(1)、毕业率

2009—2010学年末小学毕业生103人,毕业103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112人,毕业112人,毕业率为100%。

(2)、体质健康合格率

2009—2010学年末,小学在校生587人,体质健康合格人数580人,合格率为98.81%;初中在校生294人,体质健康合格人数280人,合格率为95%。

(3)、综合素质合格率

2009—2010学年末,小学在校生587人,综合素质考评合格人数587人,合格率为100%;初中在校生294人,综合素质考评合格人数294人,合格率为100%。

(二)“扫盲”各项指标巩固提高情况:

1、青壮年非文盲率

2010年我乡15—50周岁青壮年人数:5424人,其中女性2509人,15—50周岁非文盲5415人,文盲9人;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9.83%,达到了“国检”标准。

2、近3年脱盲巩固率

15—50周岁人口中近三年来脱盲人数2人,巩固提高2人,巩固提高率100%。

3、乡(村)扫盲验收合格率

乡总数1个,扫盲验收合格1个,合格率为100%;村总数13个,验收合格13个,合格率为100%.2、成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

全乡现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4所(其中乡级1所,村级13所),办学覆盖率100%。

三、主要做法及采取措施

乡政府强化责任,加强宣传,制订计划,筹措资金,责任到人,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形成了“两基”攻坚工作的良好局面和新的工作机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

(一)、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两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教育,乡党委、政府把教育工作作为搞好“两基”工作的关键,把“两基”工作宣传贯彻整个工作的始终。乡政府年年召开乡

村干部、教师参加的动员会,传达省、市、县“两基”工作会议精神,各村也相继召开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会,并采取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单、制作永久性标语、制作展板、出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两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群众提高认识,增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识。同时把宣传触角延伸到各个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把师德工作融入到教学工作,实现了政府与学校共建,政府与村社共建,乡村干部与教师共建,村干部与群众共建的工作态势。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形成了村村发动,户户行动的良好氛围。

(二)、领导重视,全面部署,为“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一是高度重视,成立机构,根据县政府的安排和“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精神,乡村两级高度重视,将“两基”迎国检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两基”工作,为“两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及时动员全面指导,2010年2月召开了由140多名乡村干部、教师共同参加的“两基”迎国检工作动员会,以会代训,学习了“两基”迎国检工作实施方案、“两基”迎国检攻坚工作规划等相关的文件,对“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开展进行了全面指导;三是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乡政府与村委、学校分别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职责任务,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意识。形成了乡领导包片抓、支部书记亲自抓、村委主任具体抓、乡干部包村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四是上下联动,全面动员,各村委会迅速行动,分别召开了村社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会安排“两基”工作,贯彻落实“两

基”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形成了全乡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好态势。

(三)、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确保“两基”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按照“就近入学、满足需要,提高水平,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因素,采取“撤小、并弱、重组”等手段,经过整合,将原来规模小的11所小学撤到我乡中心地点所在学校——波航小学,与初级中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8年建成了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2010年乡政府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到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投资291万元的校安工程综合楼,2011年交付使用,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提高普及程度。在充分用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采取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力量救助贫困学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2010年乡政府争取到4万元资金资助纳隆小学贫困学生;争取到1万元资金为甘沟小学学生购买校服80套;三是培训工作有序推进。全乡成人教育已得到长足发展,多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办法巩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如“送教到户”、“一帮一”、在校学生回家教父母等),把文盲人数降到了最少,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9.83%。同时,还走“农科教”相结合之路,把农民文化技术教育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年技术培训人数(次)达到全乡总人口的60%的目标,使不少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四是加强“控缀保学”工作。乡党委、政府组织乡干部经常深入村社、学校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明确职责,把动员辍学生返校的任务落实分解给乡村干部和学校教师,促使流失学生尽快返校,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同时加强了对流动学生(转

学、休学、辍学)的管理,严格实行学籍管理制度,降低义务阶段的辍学率;五是强化安全管理工作。乡政府定期不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校园安全、学生住宿、饮食、防火、交通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共同排除。学校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对住宿生实行四级管理,安装了监控系统,做到了对住宿生的全程管理,确保了学校安全。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乡党委、政府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先从教师队伍抓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广大教师自觉地在岗位上练兵、知识上充电,不断提高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对教师进行现代技术教育培训。通过持之以恒地抓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树立了教师爱岗敬业、服务奉献意识,造就了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村民经常外出打工,给技术培训、文化教育带来一定困难。

2、脑山地区山大沟深,路途远,住宿学生往返学校有一定困难。

五、今后工作思路

1、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常抓不懈,继续做好“两基”工作。健全“两基”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两基”工作不断推进。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控缀保学”工作,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全乡教育事业持续不断发展。

下载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超音速战斗机用雷达波隐身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