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内公开课《长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班级:四年级三班 任课教师:回建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师出示长城的图片)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A、“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B: “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4)高大坚固:
A、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B、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C、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D、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齐读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5)让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堂小练笔
1、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2、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五、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次在校内做公开课我选择了17课《长城》的第二课时,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认识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激起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及感受我国地大物博的文化物产。我的课由于各种原因,定于星期三的上午第四节课。在上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虽说已经是第四节课了,可是孩子们还是个个精神饱满。这给我上课给了很大的动力,在上这节课前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有一定的信心,整体的感觉也还觉得不错。
课下我仔细想了想,首先在这节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图文结合,使得孩子的学习的很表面。对于景观的体会仅仅只局限文本中,没有更好的利用图片。其次,在内容的安排上有点偏多,我本想使得整堂课完整性更强,结构层次更加分明;可是却恰恰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感悟的过程。就我安排的内容而言,一堂课很紧张的上完了。在上课的过程中,速度也好像有点偏快。因为没有太多的去引起孩子们自悟的过程,所以使得情感的体会很浅显,没有很深刻的勾起内心深处更多的感受。这也是缺乏经验的表现之一。最后,由于我个人还没有积累很多的教学经验,所以在设计课的过程中,就想尽量的牵引着孩子们学完课程,没敢设计太多灵活性的环节。我怕放开让孩子们去想、去说,我怕收回来会很吃力;所以尽量的让孩子们跟着我的思路学习。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让孩子们去想、去说,多锻炼我临场总结的能力。
对于自己而言,这是第一次公开性的上课,对于自己的表现还是相对于比较满意。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拿的很稳,没有表现出因紧张而出现的急躁。最后,在课堂上出现的临时情况的随机应变,以及对学生、对课堂的拿捏程度感到挺满意。当然,我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要下的功夫还需很深,对课程的研究还要更透。加油,继续努力!
第二篇:《长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长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朱婷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远看长城,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课件)从整体感受到长城是那样(长)。后来,我们又走近长城,看清长城的每个部分,不仅看到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还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和作用哩,还记得吗?谁愿意来当当小导游,给游客朋友们介绍一下?(生说,及时纠正或鼓励表扬)
是的,正是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巧妙设计,正是长城高大坚固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保障了人民安定生
活,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真想对长城说(你真得太伟大了)。
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课件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此时此刻作者站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平整的)方砖,扶着墙上(巨大的)条石,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他会想,想什么呢?
(长城太壮观了!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那长城是怎样建成呢?课文中哪句概括地写到了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体会。(小组合作完成)
2、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它修建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
那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修建长城的不容易呢?
“多少” 多少你又知道了什么呢?(修建长城的人多)是的,正是从多少我们感受到,长城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修建的,也不是一百个人,两百人筑成的,而是(数不清的人,无数的人)。劳动人民他们在长城的脚下默默修建,用他们的血汗与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了长城的不容易呢?(才)
是啊,这一个才字,就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多少心血与智慧,我们的万
里长城修建是多么(不容易),那你能读出那种艰难的感觉呢?(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2)修筑长城是如此不易,那你还能从课文哪里地方知道它的艰难呢?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哪些词让你觉得修筑长城特别不容易呢? 数不清:
【1】.你感受到什么呢?(条石的多)这么多的条石,一块有多重呢?(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
【2】.两三千斤有多重呢?联系生活举例,一个学生50斤,大约得60个学生。(数不清)搬这么多数不清的重达两三千斤的石头,无法想象,修筑长城是多么(艰难)。
3、还有哪些呢?
课件出示语段: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它靠得的无数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条件差)
你从哪里知道(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还没有……(铲车,飞机)
那它是靠什么修筑而成的?(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是的,这数不清重达两三千斤的条石,就是靠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那它是又怎样筑成这气魄雄伟的长城呢?(一步一步)
【1】.一步一步还读出了什么,(一步一步我知道修筑长城是十分不
容易的)。那你读出它的不容易吧!生读。
展开想象:是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他们走一步,(抬着两三千斤)他们再走一步,(有的累倒了,有的摔下山崖,有的病倒了)。他们是前一步接着后一步,前面有数不清的人倒下了,后面又有数不清的人跟上去,可想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呀,真是困难重重呀)那你再读一次。
当时劳动工具的落后,工程却如此的浩大。真是一个奇迹。【2】.是的,我们气魄雄伟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啊!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它是怎样修筑长城的。无数的劳动人民,他们的身上抬着一块重达(两三千斤)条石,无数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肩膀与手),那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爬。从中你知道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3.有感情朗读:
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因此我们要说(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我们站在长城上才会发出由衷地感慨(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会对长城说(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此时,我们多想对长城说:(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为你自豪)(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一起带着自豪骄傲再读一遍。
三、拓展创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他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尤其是各国总统访问中国时,他们必去的地方就是长城,长城深深震撼着世界,你们看,这些是各国领导人参观长城后留下的感言: 课件出示:
其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四、归纳概括
1、作者写这篇文章抓住了长城的特点,观察也是有顺序的,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写出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
2、作者也把把看到的和联想的相结合,感受到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了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运用
小练笔: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写我的校园。
远看我的校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我的校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扶着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自然会想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校园,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长城教学设计(公开课)
17长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开火车认读。
2、师谈话:同学们读得很棒,老师带了一幅图来送给大家。想看吗?(课件出示)这就是长城。我们知道,“长”指物体形状的长度,“城”特指城墙,那么多长的城墙才被称为“长”城,这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城”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长城的特点
1、看第一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抓住“长”谈感受)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指名读文)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长城的长。(引导学生回答,说出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方法。)完成板书:像条长龙
2、过渡:通过比喻、列数字的方法,作者突出了长城的长、弯的特点,让我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它的特点。(课件出示近看长城图),这回作者是怎样看长城的?(近)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在介绍作者在长城所看到的,请你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你从那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由远到近了?
2、走进长城,它有什么特点,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这个特点。
3、汇报交流:
问题一: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问题二:高大坚固
①“城墙顶上铺着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对比读句,没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好在哪里? ②“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你读懂了什么?(解释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你能在书中的图上用箭头将它们的位置标出来吗?课件出示正确的位置。
第四篇:公开课《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东方小学 金荣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是引领我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开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文本,通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和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领悟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五、学习时间: 2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欣赏歌曲《长城长》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长城。)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词语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嘉峪关
山海关 八达岭
城砖 城墙 城台 瞭望口 射口 垛子
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2、四字词语读出气势理解蜿蜒盘旋 第二行读准字音 第三行指导读好垛子
垛子的“垛”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垛(草垛)第四行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好多音字“供”读一声。
同学们真了不起,词语读的及准确声音又响亮。课文你能读好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初学课文,感知奇迹。
1、自读课文。
2、说一说长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提炼奇迹。出示第四段。
a、奇迹的意思?b、抓住一个“伟大的奇迹.”质疑。
4、方法引导:读书过程中有了疑问怎么办?
四、学习课文,感悟奇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远看长城。自己读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文,谈。
2、抓第一句
(1)崇山峻岭是什么样的? 生:高、险、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师画图,长城就依山势修筑,时而笔直,时而弯曲,时而上仰,时而俯冲,就像一条长龙,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蜿蜒盘旋。(2)指导朗读。
3、你还从哪里体会长城的长。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变红:13000多里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万三千多里?生:很远很远。
师:出示中国地图看长城示意图。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要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听完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板:气魄雄伟 读出你的赞叹。同学们,在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再读。师:看到这样的长城你想说什么:生说 让我们一起读出长城那雄伟的气魄。
4、整体朗读。
5、欣赏:读,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依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气魄雄伟。
面对如此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板:!
过渡语:好一座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好一条东方巨龙!刚才,我们远观长城,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长城的气魄雄伟,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好方法。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近长城,亲近长城。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又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2、谁愿意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读,谈感受。
3、生谈到建筑时,出示。
(1)读,画出城墙上建筑结构的名称。(2)汇报。
(3)对照小图,指说位置并交流作用。(4)指生到前汇报。(5)看着小图,体会着作用,再读。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板书:建筑巧妙难怪作者这样赞叹:4 板:!
过渡语: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用心品读第三自然段,又有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生读哪里出示哪里。生读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我体会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两三千斤重说说你的理解,怎样把这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到陡峭的山岭?
生: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从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你体会到什么?人多 我想要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到陡峭的山岭‘不仅仅靠人的力量刚要靠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汽车……真了不起再读,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 抓住一步一步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一步一步走的很艰难。
师:洒满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再读。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很艰难。生说
3、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4、炎炎烈日下,无数黝黑的手,无数弯曲的脊背,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泥巴腿和汗水打湿的泥泞的上路;我们只能听到他们整齐的号子和滴滴答答的落汗声,他们在修筑长城!读 夜深了,繁星缀满了天空,用帆布支起的简易帐篷里,还有很多人夜不能寐,他们在一遍一遍地修改着图纸,他们在修筑长城!读
5、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同学们,请告诉我,是多少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板书:血汗和智慧 生:无数。放进去读 站在长城上,我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___________。再读
6,、看板书说: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气魄雄伟,站在长城上我们回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建造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所以我们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齐读。板:!
擦去?,在一遍一遍地读书中,在一次一次地思考中,这问号变成了!!让我们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补充资料,升华奇迹。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3句)
六、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像长城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遗产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相信这些建筑在你心中也成了一个个的奇迹。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7、长城
远看 长 一万三千里近看 高大坚固 构思巧妙 联想 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第五篇:《长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什么内容。三.理清课文大意及条理。
1、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2、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师:请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是在飞机上拍摄的,长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大家读第一段。
作者是怎样写远看长城的?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
(2)为了说明它长课文还用上了什么词语?
(3)课件出示长城示意图。
让学生从图上找到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市。
2、指导朗读课文。
3、渗透写作方法。
三、近看长城,剖析结构
1、在飞机上鸟瞰长城后,作者又来了长城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
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你从图上看懂了什么?
我们接着看课文,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长城修筑在哪里?学生读书后回答。
(课件出示八达岭资料)
2、出示长城近景图,让学生指出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试着用简笔画把长城的结构画出来。
3、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4、通过读文看画画,我们知道了城墙的特点是高大坚固。你认为长城这样的设计合理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俗话说:触景生情,所以作者站在长城上„„(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综合两图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全文。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长城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外国人一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通常就是长城。
课件出示(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六、请你当导游:
课件出示两幅插图
1、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向世界人民介绍长城呢?
2、学生自由练说。
3、上台当导游。
七、布置作业,编写小报,引导实践: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手抄报。
板书:
远看
像条长龙
气魄雄伟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
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