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石》教学设计、反思、说课
《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三、再读文本,明确写作目的
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请用学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研读走搭石的段落,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生自由朗读、圈划)
五、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交流交流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生读词
4、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六、深化总结,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板书: 搭石
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我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搭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脱鞋挽裤的意思?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四)小练笔。我结合近段时间我市《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设计了一个“美在身边”的小练笔,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语文应与各学科相结合的理念。
美在身边,美是——————————————————————————————。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是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篇:《搭石》教学设计、反思、说课、课件
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语文 搭石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理解“脱鞋挽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意思。
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无私奉献,团结礼让,爱尊老爱幼的人。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课文的“美”,尤其是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引导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共1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题。
(课件):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岭,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什么是搭石?学生答,(出示课件)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怎样过小溪?(出示课件)理解“脱鞋挽裤”。
一次又一次“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什么?(出示课件)齐读描写什么是搭石的语段。
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文中描写搭石很美的句子。
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默读2—4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的? 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A、“上了点年岁的人„„才肯离去”你从这句话中读到老人有颗怎样的心?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此时老人心中可能会想什么?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
B、“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
⑴、理解“协调有序”前后同学合作读,男女分组合作读。⑵、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出示“绰”在字典中的意思。
想想“人影影绰绰”,“绰绰有余”中“绰”的意思。想一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将语段变成小诗,配乐引读: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生读)(诗变回文中语段)引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生读)
C、“如果有两个人„„相背行”
⑴、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个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的呢?
⑵、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美?
⑶、男同学读出这份美,女同学静静品味这种美。D、“假如遇上„„理解当然的事。
⑴、当“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⑵、句子中哪些词语轻轻拔动了你情感的那根弦?多读几遍。⑶品味“伏”字与“理所当然”。
“伏”什么意思?做“伏”的动作,为什么要“伏”下身子,为什么不需老人说谢?
引读: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河),因为人们——生:(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人——生:(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河),因为人们——生:(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四、激发想象,练习表达,升华主题。
1、展开想象,每天都有哪些人来走搭石?谁总会怎么做?用“假如„„来走搭石,„„总会„„,人们把这看做理所当然的事”的句式写一写心中的假如。
生想象交流。
2、作者以搭石为题,仅仅只为向我们介绍这一块块石头吗?
3、总结:这一块块搭石,不仅方便了乡亲们,更把乡亲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刻在了上面,而这正是刘章爷爷想告诉我们的,齐读最后一段。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再次深情地齐读课题。
五、课外拓展延伸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搭石这样的事物,有很多像乡亲们这样具有美好心灵的人,请看课件。
希望用你们易感的心去感悟,明亮的眼去发现,灵巧的手去书写身边平凡的“美”。板书设计:
21.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理所当然、协调有序 景美、情更美、借物喻人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许多教师都喜欢选择此文上公开课,网上一搜,教学设计比比皆是,我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也采用“拿来主义”,借他山之石充实了自己的课堂。在此次研讨交流活动中,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上有着较好的效果。
一、“协调有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协调有序”什么意思? 生:非常和谐,有次序。
师:不错。你说的是字典中的解释。其实,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教师引导竖排学生一前一后配合读,男女同学分组读,随着教者节奏快慢的变化和声调高低的起伏,学生也进入情境之中。)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就像是有人在指挥。可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二、“人影绰绰”:联系生活实际,将词语放到语境中理解 师:“绰”是生字,它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课件出示: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人姿态柔美)想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C、形容人姿态柔美
师: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1:A、宽,不狭窄(很明显,学生理解出了偏差,我没有立即否定他,马上给出正确答案)
师:这是你的理解。听听,老师这儿有句话中就用到了这个词,你再想想“绰”字是什么意思:今天中午妈妈做了一大桌美味佳肴,别说我们一家三口吃不完,就是再来三个、五个人吃也绰绰有余。
生1:(恍然大悟)我知道了,该选B、宽裕、富裕; 三:“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体会词语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生沉默。
师:什么样的水才能称为“清波”?(一石激起千层浪)生1: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水草。生2:清澈见底
生3:水清得连水中游动的鱼儿都能看见。师:“漾”字怎么理解?(生语塞,我引导)
还记得前边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中写道:一阵风拂过,一(生接背: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生1:我知道“清波漾漾”就是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荡起粼粼波纹。
生2:我知道“清波漾漾”就是清清的溪水被风一吹就泛起层层涟漪。
师:说得真美!让我们在想想,就在这样的水面上,还倒映着什么?闭眼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画面想象一下,再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读表现出来。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真是水光、人影两相和,像画一样美。再轻轻地、柔柔地读。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1.《搭石》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爱”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搭石》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构成了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而且我校属于边远农村校,单纯质朴是我校学生的天性。学习本篇课文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三四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感想。本课中涉及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刚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指南。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并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本课采用了“整体交付”、“想象理解”、“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模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和人性美。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我会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下面我来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导学案,以旧知带新知,温故知新。
二、回忆导入
什么是搭石?没有搭石,人们怎样过小溪?重温搭石的重要作用,顺势引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配乐自读2—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深读文本。
四、精讲点拨
设置交互式课件,重点点拨如下几个句子:
(点拨1).“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表演“伏”的动作并指导朗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何为“理所当然”。
顺势出示练习:
如果遇到__________来走搭石,________总要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__________,我总要__________。
引导学生理解:乡亲们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善良淳朴。以补白文本的方式,出示练习
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因为()。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因为()。
既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又拓展了想象空间,顺势复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体会作者质朴语言中的浓浓深情。
(点拨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此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读。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只有两个人,但心里都想着对方,这美好的情感就是礼让,人们把这个也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此时再次复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加深理解。
(点拨3)此时我会采用范读的形式,并请学生想象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看到: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联系学生大课间跑步的生活经验,理解何为“协调有序”。
听到: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水声,脚步声,欢声笑语)这一段文字既像是一首乐曲,又像是一幅舞动的画,漾漾的清波和绰绰的人影,相互映衬,更像一首清丽的小诗!ppt出示改编后的课文,配乐背诵,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韵律美的把握,又体会了文字中蕴含的人性美。此时点拨:作者刘璋爷爷在大山工作了13年,他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抓住“无论”“急”“只要”“一定”等关键词引导想象如何着急,为什么急(看病的、接客人的、送孩子上学的……)这样急还是要去找合适的石头,......此刻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比较透彻的层次。再次出示文章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此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搭石,仅仅是为了写家乡这一道平常的风景吗?引出本文“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并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认识,升华感情——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的风景。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的感悟:搭石构成了一道善良、和美、礼让、尊重的风景,这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小练笔
我也发现了平凡事物中的“美”……出示一系列学生生活学习的照片,引导学生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平凡事物,即学即用,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必做:把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选做:阅读刘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升华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三段式板书。在黑板上部写上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中间则写上“理所当然”、“协调有序”这些重点理解的词语,下部板书“景美、情更美”“借物喻人”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搭石》课件:双击打开
搭石.ppt
第三篇:搭石说课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课标三维目标的设定以及本课的特点,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四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生情况
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线,紧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通过“读通——读懂——诵读”三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美好的情感。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了学生的学法
1、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想象画面,体会搭石上蕴含的人性美。
2、从重点段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文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课外拓展,即兴练笔。
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的环节中,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乡村画面,一边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教师再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搭石图,结合“脱鞋绾裤”这个词说一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再回读体会找出的句子,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更加深入地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与学生一起寻找美,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引导:
在示范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这样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么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师生这部分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的是一幅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景。教学时,我主要抓住“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等,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人们走搭石的节奏,倾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美,感受美,之后再指导有感情朗读。由于这一部分的语句优美,节奏感强,所以,我在投影仪出示这段话时,根据语句节奏,停顿处分行,这样,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俨然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伴随着清新的音乐,让学生带着读诗的感受来读这段话,如此,画面美、语句美,朗读美,自然地流露其间。
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却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在指导这一部分的朗读时,我重点抓住“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所当然”这四个字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让学生给理所当然换个合适的词,借此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接着,我抓住“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这两个具体事例的描写,加深学生对“理所当然”这个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谈谈村里人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你是怎么看待这两件事的?再让学生想象一下,人们还会遇上哪些情况,乡亲们也会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通过具体事实升华情感,既使学生对“理所当然”这个词的理解更加饱满,同时,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第五段的教学,重在点破文章主题,使学生明白本文看似写石,实则写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并指导学生朗读。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指导中,我以“寻找美”为主线,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情味,在畅所欲言中品味自然的美,品味村民们和谐的人性美。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达到相互学习,深入理解的目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即兴练笔。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里主要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并指导学生先说一说,再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自主练笔的作业来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也为了能吸起学生的注意,本文教学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将将两个“人”字写在两边的河岸上,再将“默默无闻,互相礼让,尊老爱老”三个词板书在河中的搭石上,再现搭石的美,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第四篇:搭石.说课
《搭石》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 “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1、感受“美” :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2、“寻找美”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3、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 “ 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4、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这些非常平常的镜头,歌颂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美。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抓住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画面,感受家乡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着的美。4.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自始至终以读为主线,通过说、读、评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抓住四幅画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揭示文本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激发学生善良的人性美。学习重点和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平凡事物中的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法:引导法、读悟法、情景法 学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音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情境导课。
1.听写词语,同桌互判,纠正改错。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听写本,开始听写,注意坐姿(每词读两遍)懒惰
俗语
联结
平衡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师:对照大屏幕同桌互批,看看全对的同学是否字写的美观,错的同学在下面改一个,完成的同学就请你骄傲的坐直。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
——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你认为美的画面,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二、自主读文,勾画体会。
1.根据要求自主读文,勾画喜欢的画面,简单批注体会。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2.同桌交流学习成果。
三、交流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搭石:
师:谁来汇报?(预设:学生会对很多句子进行汇报,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理解“搭石”开始)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
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 石。
师:你找得真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大屏幕出示此句)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 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
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2.学习第二自然段。谁再来说说你认为特别美的画面 师:继续汇报,句子对比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无论怎样、只要、一定、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家乡人们的勤劳,老人的善良,及家乡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指导朗读、感悟写法)师:这个句子打动了你?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老人非常善良。
师:请你读一读。
生:你非常细心地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但你的朗读还没有传达出你的感受。谁能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把你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词语的重读表达出来?自己先练练。
师:谁愿意来试试?(指两名同学读)老师发现了,你们把这些词重读了,(多媒体闪烁重读的词,“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都是些什么词?
生:关联词。
师:作者一连用了几个关联词,把老人摆搭石的动作连接起来,使文章顺畅自然,条理清晰。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一次读完,你还能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自由读)我还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勤劳的老人。因为他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生1读。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他正在整好的搭石上来回走动,细心察看的样子。
师:大家一齐来读一读。生:我从第二段中感受到老人很善良。生:我从第二段中感受到老人愿为别人着想。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这位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待会老师要进行采访。(生读)全班读
师:从这些老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美? 生:这是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心灵美。
师小结:这样的一幅赶路老人整搭石的画面,也构成了(指板书)——(生接读)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除了这些。还有能体现美的画面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做事认真的老人。因为他把合适的石头搭上后,还要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模拟采访):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 生:70了。师: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 生:对呀,我要赶早班车上街。
师: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 生:我发现这块石头有点摇晃,别人踩了有可能摔跤。师: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生:这样做可以踏平稳些,我也就放心了。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师: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 师(引读):一身风霜的中年人——
生: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引读):满脸焦急的青年人——
生: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引读):背着书包的小孩子——
生: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师:是啊,这真是个勤劳、善良、做事认真的老人。老人的行为就象一幅画,的确让我们感觉到了美!
课件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学生齐读,深化主题,体会情感)3.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呢?
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觉到了美? 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师:大家都来读一读,自由读
师:谁来说一说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呢?(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解感悟家乡人们走搭石美丽的画面,指导朗读)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觉得它的声音很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生:我觉得它的景色很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还有什么美?
生:我觉的人们走的动作也很美: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真棒。协调有序就是——(全班读)现在,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
(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引导学生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
语段,音乐起)你能动情地读一读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 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 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3.第四自然段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 当然的事。”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
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引导学生理解:“理所当然”)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你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理所当然,源于家乡人的心灵美,(指板书)正因为家乡人们的心灵美,所以搭石(指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 生1:还赞美了家乡人为别人着想的美德。师:还赞美——
生2:还赞美家乡人互相谦让的美德。师:还赞美——
生3:还赞美了年轻人尊老的美德。
师: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作者家乡那儿的风景很美,那里人的心灵更美。(板书画心)作者在写搭石,赞搭石,其实是在赞美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的山里人。谁想来深情地赞美这些纯朴的山里人? 师:你来赞——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全班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四、拓展延伸,仿写小诗。
1.配乐读诗。
2.仿写小诗,发现身边的美。
五、作业
在仿写小诗的基础上,完成课后小练笔。
《搭石》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块学习了《搭石》一课。
现回顾课堂,自我反思如下:
一、从教学设计看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本好的剧本,即使演员多么靓丽,服装多么华丽,也俘获不了观众的心。而好的剧本靠灵魂来支撑。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正如一本好的剧本,设计的完成靠的是理念的支撑,理念即灵魂。
1、主线鲜明
新课程提倡“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读书的形式多样,层次也不同,整堂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语文课需要多读,但以怎样的形式读?又该围绕怎样一条主线来读?这才是最关键的。这条主线其实也就是整堂课的灵魂。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为主线,在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一个场景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回归到这一句话,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并用此贯穿始终。
2、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允许个性化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让学生自己朗读,圈点批注,让学生自读自悟,全班交流,做到了尊重个体照顾全体,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感受的机会。
二、从课堂完成看
1、课堂评价语缺乏激情。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是一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艺术,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口语技巧。
回顾我的课堂,评价语虽然不少,但自认为缺乏激励性,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起到太大作用,主要原因应该是自身心理素质不太好,紧张导致语言不流利。在今后的课堂上应通过及时的评价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评价语才是有助于课堂,有助于学生的。
2、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设计中原本设计的是“说说身边的美”这个拓展环节,原计划我只安排了“说一说”,可是,想到公开课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变数,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担心学生因过于紧张而陷入冷场,所以调整了设计,让学生把身边的美写一写,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写得特别好,随即又让他们把自己写的读一读,这样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机会,防止了学生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符合标准中教学建议指出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是进步的重要途径。记录以上反思,以求个人进步,更期得到同仁们的交流、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