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包括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很重要。《灰雀》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学习目标: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3.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雄司马光和白求恩,了解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4.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技巧。学习重难点: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3.学习文章中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的人物写作技巧。4.学习文章中的人物的优点:如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故事。
1.师(出示课件)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2.板书课题。
3.师介绍古文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试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2.师出示生字,指导学生学习新字。
3.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课文,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2)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从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师指导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3.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检查背诵课文。3.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 》教学设计
司马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田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第八单元。(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课件出示四篇课文图片)
其中,《司马光》是我们在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课文——《司马光》。和老师一起读读课题——司马光。(课件出示“司马光”三个字)
题目中的“司”字是右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笔顺先外后内,注意第一笔横折钩,其中的竖要写直,不可向左斜。(课件中“司”字变黄,出示视频,呈现“司”字正确书写笔顺),同学们会写这个字了吗?
“司马”是一个复姓,也就是说,司马光复姓“司马”,名“光”。司马光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课件出示)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撰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被后人广为传颂,流芳百世。
像这样的复姓,在中国的姓氏中还有不少,同学们能举出例子吗?对,像“东方”“西门”“欧阳”“上官”等等都是复姓,三国演义里的军师“诸葛亮”大家一定很熟悉吧?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
同学们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司马光。
(二)学习生字
了解了课文题目,相信同学们最想知道的就是司马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吧。(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篇课文与我们之前学过课文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对,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人写的文章。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课件出示)
跟老师一起读。
再看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先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
下面老师重点讲解三个难写字的写法。(课件出示)
“庭”字是我们本课要求会书写的生字。(课件出示“庭”字)这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先外后内,“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字要注意:结构上宽下窄。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字要注意: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7个生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课件出示生字)
(三)了解文言文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借助书中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
司马光的故事是这样的——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今天我们学习的《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是比我们刚才讲故事用的语言简洁得多呢?这就是文言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四)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面,跟老师一起来读这篇文言文,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跟老师读一读,注意读准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同学们读后,对文言文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文言文不只语言简洁,而且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五)理解字词,了解大意
1.这篇文言文篇幅十分短小,一共有两句话。我们先来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第一句话)我们来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我们来看注释。(课件出示)
①〔庭〕庭院。
②〔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跟随老师,借助注释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庭”就是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这句话中的“瓮”是什么呢?书中的注释这样写道:口小肚大的陶器。(课件出示瓮的图片)
“瓮”与“缸”十分相似,“缸”是什么样子呢?看,这就是缸。(课件出示缸的图片)原来,缸是敞口的,而瓮是收口的。那么,像瓮这样的容器,如果小孩掉进去会怎么样呢?这个孩子一定出不来啦!
“一儿登瓮”的意思就是一个小孩爬上瓮。
“足跌没水中”的意思就是失足落入水中。
我们发现文言文中的很多词语都是单个字的,比如,“群”就是一群,“儿”就是儿童。把这些单个字组成词语也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的意思。
借助注释,我们再来讲一讲第一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理解了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我们来试着背诵吧。(课件出示)
群儿()于庭,一儿()瓮,足跌()水中。
难度加大,你能再试试吗?
群儿(),一儿(),足跌()。
现在我们完整地背诵这句话。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下面,我们再来了解第二句的大意。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请看注释,借助注释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①〔皆〕全,都。
②〔光〕指司马光。
③〔迸〕涌出。
文言文中,“皆”是全、都的意思。“迸”是涌出的意思。学习文言文,应多关注书中的注释,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较难的词语,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
另外,第二句话中,有的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接近,比如:“众”就是众人的意思。“弃”就是放弃的意思。我们同样可以将这样的字词组成现在常用的词语,帮助我们理解大意。
同学们,词语理解了,你能说一说第二句话的大意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众人都放弃离开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意思理解了,我们试着背诵一下吧。
众(),光(),水(),儿()。
3.同学们,这篇文言文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两句话中都出现了关于人物的词语,请同学们圈一圈。
它们是:(课件出示:群儿、一儿、众、光、儿)。
这些词语中,“群儿”“一儿”“儿”分别指谁?(一群孩子、一个孩子、落水的孩子)
“群儿”指一群孩子,“一儿”指一个孩子,“儿”指落水的孩子。
“众”“光”又指谁呢?
同学们理解正确,“众”指众人,“光”指司马光。
文言文很简洁,即使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读文言文还要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我们再读读这篇文言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同学们,疏通了语意之后,我们观察这四幅图片,按照图片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试着将这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脚没站稳跌倒淹没在水中。众人都放弃离开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相信同学们一定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注意,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感受人物
同学们,这就是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读了这篇短小简洁的文言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课件出示: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爱护同伴)
当看到一个孩子掉入瓮中遇到危险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而是沉着冷静地思考,想出了用石头砸碎瓮让水流出来的方法,成功解救了好朋友,“光持石击瓮破之”正是司马光聪明机智的最好体现。
(七)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这篇课文的语言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你们清楚了吗?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课文里许多词语都是单个字的。一个故事仅用了三十几个字非常简练,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同学们,我们看——(课件出示:司马光成年图)童年的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长大后,也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未来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他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下了解他更多的事迹。今天的文言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三、课后作业
1.抄写《司马光》一课中要求会写的字。
2.朗读并背诵课文。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第三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
1.(课件出示2)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自由朗读,简单交流句子的意思。
3.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语言的不一样,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5.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
评议。)
6.(课件出示3)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课件出示6、7)
(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2)戏:玩耍。
(3)于:在。
(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
(5)一儿:有个小孩。
(6)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
(9)众:别的孩子们。
(10)皆:都。
(11)弃去:跑到外面。
(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
(13)击瓮:使劲向水缸砸去。
(14)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
(15)水迸:水流了出来。
(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8)
(1)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5)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7.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引导学生注意课件中红色的文字,告诉学生,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8.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9)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
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指名朗读,自由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
3.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
静。)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10)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板书: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1.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
着书朗读。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沉着冷静
光
持击破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第四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一)《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对范读作用的引领。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司马光》教学反思
(二)《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一、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
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我又推荐了一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文言文——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二、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
并依托文本,抓住空白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朋友们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司马光是怎么砸缸的?在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表达基础上,让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感悟司马光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从而真正走进文本,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另外,我还注意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三、不足之处: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
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四、改进措施: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
我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怎样做?”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第五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包括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很重要。《灰雀》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司马光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掌声课文通过写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因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灰雀课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对男孩的关爱和尊重,以及男孩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手术台就
是阵地本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抢救伤员的事,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3.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雄司马光和白求恩,了解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4.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技巧。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3.学习文章中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的人物写作技巧。
4.学习文章中的人物的优点:如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4.《司马光》………………………………………………………………………1~2课时
25.《掌声》…………………………………………………………………………2~3课时
26.《灰雀》…………………………………………………………………………2~3课时
27*.《手术台就是阵地》……………………………………………………………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按照“课文讲读——收集名人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收集名人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4.司马光
课题司马光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准备1.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学会新词。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句子,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走进故事(用时:5分钟)1.师(出示课件)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2.板书课题。
3.师介绍古文的特点。1.学生看图后回答。
2.齐读课题。
3.了解古文的特点。1.简要说说文言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试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2.师出示生字,指导学生学习新字。
3.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节。
2.小组内利用识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3.练习朗读,注意句中的停顿,读通句子。2.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10分钟)1.读课文,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
(2)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从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师指导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
3.指导朗读。1.学生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相应的句子,词。
2.学生相互交流。
3.借助注释和老师的提示理解句子。
4.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庭:______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用时:5分钟)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检查背诵课文。
3.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1.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3.讲故事。4.看拼音,写词语。
dēnɡshāndiēdǎo
()()
tínɡyuànfànɡqì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三年级孩子首次接触文言文,但这个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文字也比较简单,所以设计本课时,我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再把司马光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勇敢的特点。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司马光》教学片段
情境渲染,引导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师: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个孩子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文中说“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课件出示句子)“瓮”是指什么?“足跌没水中”又怎么理解?
生:“瓮”是指大缸。
生:“足跌没水中”意思是孩子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师:理解得很好,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这样危急的情况,该怎么读。
(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众皆弃去。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其他孩子全都跑了。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生: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朝大水缸击去,大水缸被打破了。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司马光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然后讲给大家听听,并表演出来……
赏析:老师借助课件和文中的注释,引导学生弄明白发生的事情,以及司马光和其他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让孩子们想象司马光的想法和做法,表演给大家看时,同学们更是活跃,而且表演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很有个性。说明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