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关键词和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
2、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练笔。
3、激发学生走近名著的兴趣。
课前激趣:由小小作家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一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呢?(生说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我们也认识了“将”(廉颇)“相”(蔺相如),文中讲了他们由和到不和最终又到和好。
二、品读形象,劝说廉颇
1、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课件“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你们再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写出了廉将军的不服气!相机指导 自己试着把廉将军这种不服气读出来.4、看样子廉颇是很不服气了,你们说他这样说对不对?(不对)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呢?(有)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5、学生交流,课件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a、“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你觉得璧有毛病吗?那他为什么要说璧有点小毛病呢?
(引导学生说出秦王没有诚意拿十五座城换璧,是想骗璧,蔺相如已看穿,表现了蔺相如机智聪明)
b、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的意思
他的“理”在哪里?(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还有他要完成他的使命,完璧归赵。)
c、“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抓住“一定”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d、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e、(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抓住“拼”来体会
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f、(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你们看看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可是却被廉颇误解着,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劝劝廉将军呀?
要想劝服廉将军,我们就得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你们怎样劝廉将军。讨论之后,组长动笔把你们对廉将军的劝说写下来,一会交流,看哪个小组的组员能被评为小小作家!老师还要看哪个组既快又好!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7、小组合作
8、全班交流
三、通过描写,体现人物特点
1、廉颇听了你们这些话心服口服了,于是 课件: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2、这能看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3蔺宰相和廉将军见面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课文中没有写,你们能不能帮作者补充完整?
4同桌两讨论他们见面后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待会上台表演.课件(见面后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5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语言,指导学生怎么写!怎样用词!
6由于时间问题,不能一一表演,同桌两一起把他们见面后的场景写出来!注意格式
课件提示:
仿照《半截蜡烛》的形式把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写出来。伯诺德夫人
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
(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
(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
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
(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7学生动笔写 “对话”。
8学生交流
四、课外拓展:
1、看蔺宰相是多么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廉将军又是这样的知错就改,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副对子课件“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插荆”
2、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蔺相如和廉颇,其实在被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还有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等等。(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第二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多方位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三个小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法、学法:
十六字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
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叫做《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就是要同学们认真的预习课文,同学们都认真做了吗?现在看看谁做的最棒吧。
1、读第五组“导读”,我知道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要求是:
。我读过名著。
2、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相和”的意思是:。
3、读一读“资料袋”。说一说你了解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值得表扬!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回到两千多年前,和廉颇、蔺相如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战国时期的风风雨雨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而且边读边想一想:“将相和”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我们能不能给各个小故事起个简单、好记的名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你为各个小故事起好
了名字吗?(各小组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四)学习“完璧归赵”:
导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朗读第一个小故事,总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
(2)、检测反馈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4、总结提高
课本剧表演:认真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试着演一演“完璧归赵”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设计取回
完璧归赵以璧相逼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趁机送回(1)、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他想出了哪些妙计?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能力。但因《将相和》这篇课文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清人物关系并正确评价廉颇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学习中体会第一个小故事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一、课题导入
1、师:“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2、板书:将相和
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老师上次布置,同学们从网上查找的有关将相和的资料。
3、通过预习,你们能说出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
二、学习课文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课题中有个“和”字,那么,有和就必有不和,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会不和呢?请带着问题读整篇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初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不和”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先在完璧归赵中立功,又在渑池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地位比廉颇高”,而廉颇以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才引起将相间的不和。(板书:就靠一张嘴)
(二)学习课文第一个故事
引入:将相和立大功真的是靠他的那张嘴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故事,验证一下,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第一个故事所在的自然段是哪里至哪里?(1--10)
1、默读第一个故事,边读边想: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
2、理解第一自然段
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学习2--10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很清楚地告诉老师,蔺相如立大功并不只靠他的一张嘴,那是靠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想想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靠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课文中的哪些言行能表现蔺相如的品质?用“﹏﹏﹏”划出有关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看谁搜集的材料最充分。
(3)自己完成后,跟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要求先读句子,再说说蔺相如的品质)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分析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A:带玉前往(勇敢)
B: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句子: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要求同学们都站起来边扮动作边朗读)
C:举璧撞柱(对照课文插图)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出示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D:送璧回国(机智)
E: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出示句子: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4、质疑
5、根据板书,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一些词的理解吗?
八、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和好
(为了国家的利益 言行→品质
完璧归赵带玉前往→勇敢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举璧撞柱→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送璧回国→机智 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第四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燕郊小学周海涛
一、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进行必要的语文教学,还要让孩子们能够对中国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并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开篇文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后续文章的学习要奠定好基础。这篇文章较长,故事也比较复杂,我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可关注点太多,如果求多求全就会造成这篇文章的思路冗杂,孩子也很那理清头绪,“长文短教”应当是可取的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要予以明确。
二、教学思路和目标
学习本篇文章,我准备从四个环节入手:第一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对课文背景和故事内容有简单的理解,扫除学习中字词的障碍,明确三个小故事;第二环节,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三个小故事中分别找到可以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用词语对这些描写进行概括;第三个环节是综合上述学习,对故事特殊内容进行回顾和反馈性处理,如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第四个环节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如利用资料袋进行司马迁和《史记》的简要介绍等。
由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帮助孩子解决学问中遇到的难于理解的词句,对重点字词进行强化训练。
2、确定故事主要人物并能够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故事内容和相关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4、从课文整体上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5、对孩子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关,不做重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找到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能恰当概括人物特点。教学难点: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一些需要孩子们重点理解的语句,课外拓展延伸的知识介绍。
五、教学流程
(一)以单元导读入手,引入新课,引导孩子对课题进行质疑(以此激发孩子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将相和》题目中三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明确两个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由孩子自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将这些词句先交由孩子们利用工具书或小组研讨自行解决,有难度或解决不了的,有教师进行注解。
带领学生共同明确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概括出三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分别简单概括三个故事,再进行整合,使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研讨交流。
首先为孩子们出示学习任务:每个小故事中主要突出的是那个人物,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加以佐证。
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继续深化理解,尊重孩子的理解,辅助孩子尽量深挖课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小组间进行补充和纠正,以达到进一步深化的目的。
(四)深化、反馈练习
引导孩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连带关系,再次梳理故事内容。强化第一自然段作为故事背景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训练,请孩子们谈一下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归纳梳理人物品质。
(五)课外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资料袋,帮助孩子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并介绍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和
渑池之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勇于改过负荆请罪
和
(顾大局、识大体)
个人语文教学特色及形成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如果说教学特色,自认为还远没有达到,只能说有一些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或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当然,这不仅仅针对于语文教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18年,曾经由于见识短浅,险些将自己带入迷途。刚参加工作的几年,由于工作努力曾经在短时间内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飘飘然的心里是有的。就是一次外出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好的课堂,让我一下子从云端掉到了地上。这让我认识到,不注重学习,不接触新的事物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喜欢上了学习,近些年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然而并不觉得累赘,反倒乐此不疲,哪怕一次学习只能给自己带来一点点的震撼或启示,也是极具价值的。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当然,这不是教学特色,但我觉得至关重要。
第二,习惯于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质疑。我们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意图来安排教学,牵着孩子向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当然这样的课不会上出惊险,一切都会在自己的驾驭之下,然而我们并比了解孩子的需要,同时也忽视了孩子的潜力。我认为让孩子回答问题的效果远不如让孩子能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对孩子质疑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三河初涉新模式教学之际,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三部曲,那是我自己引导孩子学会质疑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孩子们所能做的事情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给他们机会,他们会给我们惊喜。
第三,关注学法的指导。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觉得远重于学习知识。我在和家长的接触中,也听到不少家长在抱怨孩子学习的东西将来没有用处,当然,这种观点会有一些极端,但也是一种现实,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给孩子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四,保持一颗童心,有时会以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习作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少有人喜欢习作,应为他们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慢慢形成抵触心理直至恐惧。一直以来我始终教高年级,发现不少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作文已经形成了恐惧,要想让他们学会写作文,首先是让他们不怕作文,我尝试了三年用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玩”作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小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五,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语文往往没有唯一答案。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抱着教参,带着孩子在教参中挣扎,甚至于对教参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不敢擅做改动,把孩子带进了死胡同。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有这种独到的体验,每个人家的见解可以是不同的,有时真的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认识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苦要去难为孩子呢。
第六,关注情感教育和课外知识的拓展。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有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会忽略情感教育。语文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予
以重视。另外,现在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多来自于网络或电视,读书的越来越少,再加上难以将课程开设齐全,许多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缺失的。要在教学的基础上将与课文有关的东西充分地进行拓展延伸,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内容,当然,这与考试无关,不是为了应试的。
以上几点是我近些年教学中的些许认识和做法,很不成熟,还望斧正。
第五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味人物的个性特征。
2、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3、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好品质。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学了课文,谁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和的原因呢? 课文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其中哪个人物贯穿了三个小故事?你能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蔺相如的特点吗?
二、自渎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蔺相如的性格特点,领会他的个性魅力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读的一个故事,用喜欢的方式好好读一读,划出描写人物言和行的语句品读。
三、交流、讨论。
我们来民意调查一下,选择第一个故事的举手……选择第二个故事的举手……选择第三个故事的举手……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故事进行自学,研讨)
四、分析品味人物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自主研讨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小故事中的重点词句(言和行两方面的)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其中穿插朗读训练。
五、拓展延伸
出示:
一、秦王非常佩服蔺相如,求贤若渴,希望蔺相如跳槽到奏国,为秦国服务。你能帮他写一封信给蔺相如吗?
二、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时,深情地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请把它写下来。(两个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