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热点:提高乡村教师收入水平,实现教育百年大计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新闻热点】
教育部、财政部9月13日印发文件,决定对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19日上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农村教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收入水平将高于城镇教师。(11月19日人民网)【中公评议】
教育部及财政部这一决定是将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建立在有尊严的收入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教师进入乡村,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中,极大的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的思路和方向将教育向农村倾斜,无疑是正确的。
1994年施行的《教师法》早就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很多地方近年来也明确提出“农村教师收入与公务员相当”的口号,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并没有做到,出现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现状。
据悉,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亿多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70%左右,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教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很多人常年工作、生活在条件较差的地方,由于农村教师资源匮乏,很多教师一个人往往要承担几个人的教学任务,甚至还要承担教学之外的压力,比如照顾学生生活以及其家庭生活等等。按理农村教师应该享有较高待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源于以下方面的限制:
其一,一直以来,对乡村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教育资源不均衡。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为例,其确定的小学阶段的师生比为:城市1∶19,县镇1∶21,农村小学1∶23;中学阶段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这其实传递的就是城市优先的意识,一些制度、规定本身便道出了教育发展的真相。其二,《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待遇水平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三,农村教师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没有保障教师合理收入。比如,2009年出台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省级统筹、中央支持”,但有些地方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大头还是由县财政解决,而县财政要么捉襟见肘,要么舍不得真投入;其四,在“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下,中央并没有配套的监管机制,让地方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让地方自己拿出一大笔钱来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似乎很难落到实处。
因此,这一决定进一步加大了中央、地方在思想上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促进了乡村教育的稳步发展;提高农村教师收入待遇,还需要有切切实实的制度保障,让这补助常态化;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实保障“再穷不能穷教育”。
中公教育专家孙晶认为,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关乎“教育良心”。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惟有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才能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申论备考热点之乡村文明
申论备考热点之乡村文明
科信教育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可以说,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生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其实,这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沉淀,是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路径锁定,是单线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思维的必然结果。
城市与乡村,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自有其不同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市和乡村一样,也不是让乡村完全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和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从文明的演进看,我们不可以割断历史;从社会的变迁看,我们也不可能消灭乡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本质的回归。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乡村魅力的诠释。
“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让文明照耀文明,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焕发其独特、永恒的魅力。乡村的魅力在自然生态,乡村的魅力在历史记忆,乡村的魅力在文化认同。
“美丽乡村”建设的旨归,绝不是孤独地去守住一个空心化的村庄,也不是简单地还原每一份从前的模样,而是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乡村形态。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自然有村落居民的科学规划,也应有乡土文明的开发传承,时刻关心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可以是政策指引,也可以是村企共建,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土传统、尊重自然生态。如此,便可以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第三篇:申论热点:乡村产业振兴
申论热点: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时代的农业产业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延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提出观点]
当前,很多人对乡村产业振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么就是简单地理解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要么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难把握的问题,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权威论述]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习近平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习近平[重要性]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整个国家五大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十九大再次明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大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关键的改革起点标志和目标方向,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就是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其次,乡村产业振兴,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要求。
中公教育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首要就是让农业兴旺。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发展的全局来说,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农业中的大田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都是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都是为了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即便是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也与吃饭问题相关,能够让人民吃得更加愉悦。
最后,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民的迫切要求。
对于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最大最直接的意义,是解决两大问题:就业和收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谋生。但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仍然是遥遥领先的最大就业部门。我国农民的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所占比例已经达到最高,但是,农业收入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仍然留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
[作用意义]
一是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其实,落后的农业状态,对生态的破坏最大,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代农业更注意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
二是有助于乡风文明。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但是如果物质文明低下,那么精神文明好不到哪里去。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三是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四是直接推动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涉及到多种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民自己的收入情况。收入高,生活的富裕程度就高。另一个方面,是各种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等,这主要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产业兴旺了,不仅直接促进农民的生活富裕,也对农民接受公共服务、维护公共服务、支持公共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一是生产效率低,不管是农作物种植,还是家禽养殖,都存在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农产品价格波动一般在正负300%上下浮动。
三是农民主要靠劳动力低廉优势、地理优势、气候土地资源优势等取得收益,而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明显,小农户并没有真正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
第一,坚守生态红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充分评估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可能对资源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应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自然风貌,这是乡村的宝贵资源,也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选择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说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解决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大人畜粪污、废弃农膜等垃圾的集中处理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保护乡村文化。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挖掘、保护与发展乡村文化的理念融入产业选择与定位中。首先要保护好乡村文化符号。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保护好原有的山水脉络、古路古道,避免开山填河等对自然风貌的破坏行为;保护好古桥、古庙等历史建筑,使新建房屋在造型上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传承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其次要提升乡村文化生命力,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制造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通过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品升级,通过挖掘其教育、体验、展览等多种功能使其继续保持强大生命力。最后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形象,将地区独特的文化转化为品牌、地理标志,融入不同产业之中,使其不仅成为产品“溢价增值”的资本,而且成为吸引人们了解乡村、认识乡村的有效途径。
第三,突出地方特色。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首先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支柱产业。其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产业引进,将地方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最后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围绕“地标”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以名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注重产业融合。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农业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链延长、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其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体验、养老等结合起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最后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大胆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一二三产业,促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各个生产环节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不同节点的共同进步。
[精彩标题]
中公教育
1.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乡村的社会和谐、文化发展以及村庄空间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则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示例二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和基础前提。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就没有农民的持久、深层、源头的富裕,也就没有农村发展、改善、变美的根本支撑,农村其他一切美好设想和规划,也就都只能是“睡中梦”,农村的“新”发展,根本还得靠产业“兴”旺。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加强产业支撑,只有壮大我们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只有产业兴旺、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强,农村经济更加繁荣,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让农民充分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示例二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中公教育
第四篇:2016贵州事业单位申论时政热点:靠什么留住乡村教师
2016贵州事业单位申论时政热点:靠什么留住乡村教
师
乡村教师成为留守少年眼中的“淘汰品”?
据《中国青年报》最近报道,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 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芥县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云乡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 踪。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收入差、地位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少年学生心中的地位。乡间少年对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知识代言者”——底层学校中的教师,更 多的是“瞧不起”。留守少年九年级男孩张洋甚至“口出狂言”,称他们的老师是“淘汰产品”。
更多年贵州事业单位招考信息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贵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课题报告认为,农村老师收入差、地位低的尴尬现实,也使少年们心中不断强化读书无用的逻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流失率达30%多。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已成为普遍现象。
2014年初,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在对全国9个省份、19个区县、174所学校共5285名教师进行调查后,报告发现,农村教育虽然得到了硬件上的改善,但由于工资待遇低下,职称评定难,在荣誉体系中处于末端,农村教师这个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却日益减弱。
调查发现,乡镇初中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平均要比城市和县城晚近两年,村屯小学教师要晋 升高级职称,则要比县城小学教师晚4年半。在工作压力方面,农村教师要承担比一般城镇教师更重的教学任务,村小教师平均每人要教2.38门课程,县城和乡 镇小学教师则只教1.14和1.41门课。
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了解,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总体上农村教师平均收入只有当地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一半;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缴纳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农村教师住房困难成为普遍问题。
更多贵州事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去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发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保定学院青年教师对河北省中南部农村 中小学教师收入、住房及医疗保障状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6%的农村教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同时69%以上的教师家庭月消费支出在 1000元至3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基层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家庭消费支出。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给乡村教师带来希望
国务院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 生活待遇。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 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按照《计划》,330万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将有明显提高,生活待遇将获得较大改善,这次可以预期的乡村教师涨工资,受到了公众的一致赞同,被称为“最无争议涨薪”。有评 论指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让他们除了“放不下孩子们”之外,可以有更多的理由和热情留在这片土地上。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这次《计划》提出强有力的举措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 待遇,一是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都能享受到生活补助,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二是要求各地 一定要依法保证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按规定解决好社会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制定的参与者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表示:“待遇要增加到使农村教师岗位有足够吸引力,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区学校的一位老师说,你们学校多好啊,每个月可以多拿200元。我反过来问他,那 你为啥不去?不吭声了。”尹文明是河北邢台市南陈村小学的副校长,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目前当地给农村学校教师每月补贴200元还是吸引力不高,“我感 觉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必须要幅度大,必须让人家眼红,这样才会有城里的老师主动去农村”。
袁桂林赞同尹文明的观点,认为《计划》提出的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举措还有很大的挖掘空 间,“比如待遇问题,仅仅是说弥补过去拖欠的问题,过去有一些政策没有落实,包括福利、配套的补助等,《计划》中并没有明确说提高教师工资,而是强调政策 都要落到实处,具体怎么落实不清楚。”
袁桂林认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流动:“现在的做法还是多年前的对口交流,是单向的,让城市老师到农村‘镀金’,回来再评资晋级。双向流动做不起来。”
袁桂林提出:“能不能让乡村教师也到城里来工作一年?农村老师没有流动的权利,这是最大的失落。他们之所以会有倦怠感,没有钻研业务的动力,就是因为缺少业务提升的通道。不强调双向和全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感动、赞许的同时,也有不少教师联系自身实际,对实施与落实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心,期盼《计划》能够真正为乡村教师带来改变。
一盼政策速执行。“看起来热血沸腾,但是对大多数农村一线教师来说,总感觉这个梦还很遥远”;“政策出发点很好,只是担心后期的执行力”,不少教师希望,这项计划能够迅速从国家政策变成广大乡村教师的实惠。
二盼措施落实处。“这项计划的制定看着很丰满,就怕现实太骨感”;“计划是好,可还是没有硬性指标,到了地方会不会‘缩水’?”许多教师对《计划》的内容表示支持,但担心在地方落实时操作性不够强。
更多贵州事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三盼权益得保障。不少教师提出,虽然《计划》内容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倾斜照顾,但“关系”的存在仍让他们的权益难以保障。一位不愿意留名的乡村老师表示:“评职称、竞争市里的优秀时,新来的同事凭关系得到了,我没得到,这让谁的心不凉呢?”
看得见的未来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工资收入,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生活保障。但与广大教师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改善空间。
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 “底部攻坚”的概念,强调要特别关注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的师资建设。要真正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大幅度提高 农村教师待遇;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因地制宜地解决条件艰苦的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补充问题。例如,能否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培训当地的初高中 毕业生,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由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特岗教师仍然难以下到村小、教学点,能否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而不是要 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能否采取“简易学校”的标准,在那些小规模学校主要提供语文、数学的教学?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主要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改革的精神。
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 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城乡、地区之间差别不大,但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等 辅助性工资差距巨大。因此,在基本工资制度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加大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更多贵州事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专家认为,要逐步建立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机制,将地方基层 政府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责任逐步上移至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稳定来源。省级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 一规定的教师编制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绩效工资标准,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各个县市可高于省级标准,其超出部分,由县市财政负担。这样做,应该说不仅不会对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产生管得过死的弊端,反而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近的工资福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队伍的稳 定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五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祝贺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全国教师工作大会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之际,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为“两基”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彻 底甩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用2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造了发展全民教育的奇迹。这也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对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5年的奋斗与探索,充分体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素质上去了就是最大的优势,人口素质上不去就是最大的负担。“两基”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和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国民教育基础规模的壮大,国民素质的大力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国民素质基础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我国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使数以亿计的适龄儿童少年实现“有教无类”,惠及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民生改善及社会和谐。但要看到,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差距。我们要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缩小城乡间、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需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是推动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
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1400多万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支撑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发展规划优先、财政资金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体制机制创新优先,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以“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标志,我国教育站上了时代高峰,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必将再创辉煌,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2012-09-08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