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2: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马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马光》教学设计》。

第一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并背诵。

3、能从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4、通过朗读,体会司马光善于动脑的品格,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到好办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4-6自然段。

2、学习写“吓,叫”两个字。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4-6自然段,体会司马光善于动脑的品格。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题目。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预设1:“司”是平舌,同学们的字音读得真准。预设2:“司”是平舌,把它读准,再读一次。

4、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司马光他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救人。(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够简练,教师要注意引导)

5、复习1-3自然段

师: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司马光砸缸救人,它是这样写的: 出示1-3自然段,师读第一段,生读二、三段。(注意指导学生读好段与段间的停顿)

预设:学生没读好“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小朋友掉进水缸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我们读“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的时候,应该快些。把第三自然段再读一次。

6、过渡,导入

教师:这位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真是危险。怎么办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

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跑走了。师:观察得仔细,说得清楚。

2、师:哪一段话写到了这些? 生: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师生评议。

3、复习生字:别、都(课件中“别”、“都”呈红色)

(1)教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字老师是用红笔写的,读一读。生读:别、都

(2)教师:这两个字是上节课中我们写的生字,特别是“都”,不太好写。一起来复习一遍。

课件演示书写,生书空。

4、过渡、读文

教师:把它们放到句子中,我们来读一读“别的小朋友都——” 学生:慌了。

师生配合,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5、趣味阅读

(1)读“慌了”

教师:慌了,就是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读这段话时要快一些。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教师:读出了慌张,真会读书。(2)读“哭了” 教师:老师也想读这段话。请认真听,老师有什么地方读得和你们不一样呢? 师范读,读“有的吓哭了”,读出哭腔。预设: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有的吓哭了”,好像哭了一样。师:听得真认真,老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这位小朋友哭了。

师:你真会动脑。人哭的时候,说话就带着哭腔。这几个字要带着哭腔才能读好。你能读读吗?

指名两三个学生读,男女生读。(3)读“叫着喊着”

教师:读得真有味道。再动脑想想,“叫着喊着”又该怎么读?谁来? 预设1:

生大声朗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叫着喊着”特别大声,为什么? 生:叫、喊的声音大。

师:你是个会动脑的孩子。老师给你提个小建议,“叫着喊着” 要大声读,读“跑去找大人”要小声些。

师范读(指导读 “跑去找大人”时要降低声调)指名生再渡

师:比刚才读得更好了。分小组读,齐读。

预设2:

指名读,师指导读大声

师:老师为什么要你读得大声点? 生:叫、喊的声音大。

师:你也是个会动脑的孩子。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师范读(“叫着喊着” 要大声读,读“跑去找大人”要小声些。)分小组读,齐读。

6、齐读第四段。师:一齐读这段话。

7、过渡 “吓”、“叫”变色

师:读着读着,有两个字的颜色变了,读一读。(变大)生读:吓、叫

师:今天要写的生字就是——“吓”、“叫”.三、生字书写

1、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这两个字应该怎么写? 学生观察字的书写,教师指导:(1)都是口字旁

(2)两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3)“吓”,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的上面,写得小而高,下字的横要和口一样高。

(4)“叫”,右边的第一笔是竖提,再写最后一笔竖,竖要长。

2、动画演示笔顺,生书空。师:跟着电脑,来书空一遍。

3、师范写。

师:老师也来写一写,跟着我书空。

4、做放松操,进行书写练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87页,动笔写字。

5、展示评议。

师:请没有写完的同学先把笔放下。

6、拓展

教师: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字是“口”字旁的? 预设:

(1)吃饭的“吃”(2)唱歌的“唱”(3)喝水的“喝”(4)叫喊的“喊”(5)哪里的“哪”

7、造句练习

出示“叫、喊、吓”

师: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再动脑思考,能用他们中一个或者两个,或者组成词语,来造个句子吗?

预设1:

生会造句,师点评:你真会动脑筋。/你真聪明。预设2:

生不会造,引导

(1)在走廊上不能(大喊大叫)

师:同学们只要多动脑,一定能说出很棒的句子。

10、抓关键字,背第四自然段。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两个字(吓 叫)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齐背。(注意评价:聪明、用心)

11、指导背诵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着“吓”和“叫”背诵第四自然段。这是一种背诵的好办法,记住自然段中最重要的字、词语,背诵会更容易。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生:举起石头砸缸。

3、引导读文

(1)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预设1之1:学生“使劲”重读,生听出来了 师:听出什么了吗?

生:他在读 “使劲” 的时候读得很重。师:你听得很认真。想想他为什么这样读? 生:不使劲,就砸不破缸。

师:你真聪明,真会动脑。这位同学(读的学生),是这样吗? 生:是。

师:你(评的学生)也能读一读吗? 指名读

师:提个建议,司马光很沉着,在读这段话时,应该读得慢些。

预设1之2:学生“使劲”重读,生没听出来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 “使劲” 的时候读得很重,为什么这样读? 生:不使劲,就砸不破缸。

师:你真聪明,真会动脑。谁也能读一读? 指名读

师:提个建议,司马光很沉着,在读这段话时,应该读得慢些。

预设2之1:学生“没有慌”重读,生听出来了 师:听出什么了吗?

生:他在读 “没有慌” 的时候读得很重。师:你听得很认真。想想他为什么这样读? 生:司马光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他没有慌。师:你真聪明,真会动脑。这位同学(读的学生),是这样吗? 生:是。

师:你(评的学生)也能读一读吗? 指名读

师:提个建议,司马光很沉着,在读这段话时,应该读得慢些。

预设2之2:学生“没有慌”重读,生没听出来了 师:老师刚才听出来了,你读 “没有慌” 的时候读得很重,为什么这样读? 生:司马光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他没有慌。

师:你真会思考。没错,司马光很沉着,那在读这段话时,应该读得慢些。能再读读吗?

指名读

预设3:(学生没有读出味道)师:老师也来读读。(重读 “没有慌”)师:听出什么了吗? 生:“没有慌”读得重。

师: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我为什么这样读? 生:司马光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他没有慌。师:你真聪明,真会动脑。你也能读一读吗? 指名读

师:提个建议,司马光很沉着,在读这段话时,应该读得慢些。

(2)齐读。

4、对比读 出示四、五段(1)师生对读

师:谁和老师一起读这两段话?

a、指名一个学生对读,师读第四段,生读第五段 师:读出了沉着。

b、师:同学们能像(„„)一样和老师读好这两段话吗? 师读第四段,生齐读第五段

(2)生生对比读。

师:现在,同桌之间练习读,一个读第四段,一个读第五段。等会儿,我要请你们起来读给大家听。

a、同桌练习对读

b、指名两对同桌展示读。

五、背诵

1、填空练习过渡: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把一些字藏起来,这样会读吗? 课件出示

别的小朋友(),有的(),有的(),()。司马光(),他()一块石头,()那口缸,()就把缸()。预设;生:能

师:真有信心。那女同学来读第四段,男同学就读第五段。男女生读。

2、背诵

师:老师把它们全藏起来。能不能背下来? 齐背。

六、读第六自然段

1、过渡

师:缸砸破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2、齐读。

3、指导:(预设)

师:动脑想,要怎么读好这段话? 生:读得开心。师:为什么?

生:小朋友得救了。

师:真会动脑,你能再读读吗?

4、指名读,再齐读。

七、学会动脑

1、教师: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预设)

生:聪明。/爱动脑。/机智。(板书:爱动脑)

2、读儿歌《人有两件宝》

教师:老师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爱动脑的孩子。和老师读一首儿歌吧。出示儿歌: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1)师生读

教师:这首儿歌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做,这样就能成为像司马光一样聪明的孩子。再来读一遍,注意听音乐。

指导最后半句重复读,第二次慢节拍读。(2)生读(配乐)

八、看动画片

师:同学们读得好,又会动脑,所以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小奖励,看看这个故事的动画片。

1、播放动画,观看。

2、为动画配音(背诵)

师:老师还把这个故事改成了连环画,可是图有了,还少了讲故事的人,有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讲讲这个故事吗? 请五位学生,师生看图讲故事。(配乐)

师:请同学们看图讲故事,一人讲一幅图。老师讲第一幅。

九、拓展阅读

1、了解名人 教师:因为司马光从小就爱动脑筋,所以,他长大后,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是宋朝时的文学家、史学家,从小就爱动脑、爱学习,长大后写成了一部《资治通鉴》。

指导学生读:资治通鉴

2、推荐阅读

教师:老师这儿有本故事书,叫做《名人成长故事》。书里面有司马光,还有其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比如诸葛亮、爱迪生。

(1)出示图书图片,打出“诸葛亮”、“爱迪生”。

(2)介绍爱迪生: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大王,我们熟悉的电灯、电影都是他发明的。

(3)讲《爱迪生救妈妈》

师: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听老师讲讲他的故事。图文结合,讲故事:

爱迪生七岁时,一天晚上,他的妈妈生病了,要做手术。可那时没有电灯,蜡烛的光又不够亮,不能做手术。爱迪生就用镜子反射蜡烛的光,房间亮起来了。手术成功了,妈妈得救了,医生夸爱迪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3、结语

师:同学们也要做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样,你们以后也能像司马光、爱迪生一样,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作业布置:

1、背一背:

背诵课文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

读《名人成长故事》。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爱动脑

第二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方法理解文章,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你都知道各朝代有哪些历史名人?图中的人物你认识吗?

1.板书课题,学写“司”字。

2.齐读课题,了解复姓。

二、初读课文,注意停顿

1.学生自读,根据提示读准字音

2.学生展示,指导读音。

(1)瓮:

A图片对比:瓮、缸。

B借助注释:口小肚大的陶器为瓮。

C拓展“瓮”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捉鳖。

(2)迸:

A结合注释

B调动已有知识

(3)多音字“没”。方法指导—据义定音

三、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1.同桌合作,划分节奏

2.指名展示,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读懂故事

1.分清人物,明白指代:圈一圈:文中有哪些表示人物的词语?分别指谁?

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儿、一儿、众、光、儿。

2.指导学法,理解意思: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A结合注释,理解“庭”的意思:庭院。指地点。

B举例说明,感受“于”的用法。

C了解故事的起因,指导朗读。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结合注释,说说故事的发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这些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B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用“大家都慌了,有的………有的……”来说说这些孩子的表现。

C画记动词,进行表演。“持、击”,D句式对比,指导朗读。

E人物对比,感受人物品质。与惊慌失措的孩子们相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F文言文特点:言简义丰

五、回顾朗读,熟读成诵

1.出示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借图诵读,背诵课文。

3.熟读成诵,表演背诵。

六、拓展学习,再识人物

1.补充故事《司马光斩蛇》。

2.类文练习:文彦博灌水取球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司马光图片)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呀?齐读课题《司马光》。板书

2、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聪明、机智)

3、今天呀,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我会读:

古时候 花园 假山 掉进 司马光 别的 哭喊 使劲 砸 慌 搬起 得救 水缸 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二、精读训练

1、今天,司马光将带我们一(6)班的小朋友穿越时空,一起到古时候的花园里去看一看,大家想去吗?(出示图片)

2、学习第一自然段(1)比较句子:

①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②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句②说法好)为什么?(如果是小水缸,小朋友能自己爬上来;如果缸里没有水,或是有水也不多,小朋友掉进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正因为是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那小朋友掉进去就有生命危险了)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事情的危险因素。

3、复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你能说一说第一节讲了些什么吗。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图)瞧,小朋友们玩得兴高采烈,完全没有想到危险就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1)发生了什么事?

(2)他爬到了哪里?后来呢?

(3)掉进了哪里?他爬上了假山,怎么会突然掉进水缸里的?

(一不小心,指导读)师评价:(哦,太突然了,你根本没想到。你确实不是有意的。哎哟,你太不小心了。)

(4)他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装满了水的大水缸)那他掉进了这样的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

(5)如果当时你就在场,看见你的同伴掉进了水缸里,你会怎样?(着急、担心)

(6)用“——”划一划,在这危急的时刻,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做的?读 学习“别” ①慌 板书: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②具体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呢? 学习“哭”

a哭

哪个小朋友哭了?为什么哭?(急、没有办法)b喊 他会喊什么呢?

(救命啊)这个小朋友的命就在缸里呢,不赶快救出来,他就没命啦!谁来喊?

(快来救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晚一步就来不及啦!谁来喊?

(有人掉进缸里啦)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着急!谁来喊? c跑去找大人

为什么要找大人?(救人)哦,他们惊慌失措,一点主意都没了。为什么要跑着去?(时间很紧)稍微慢一点,这孩子就可能被淹死。③读第二句,读出“慌”。(师范读,个别读,齐读)(7)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危急时刻,只有一个人没有慌,那就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第几自然段讲了司马光?

板书:司马光 没有慌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学习“没” “那”

a司马光为什么要用大石头呢?(缸大而且很硬)b司马光为什么要使劲砸呢?(时间很紧)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引读:水缸······,缸里的水······,掉在缸里的小朋友······。(3)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 司马光的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让我们来夸一夸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你真!

老师这儿有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出示:)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聪明果断镇定(出示:多谋善断、方寸不乱、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三、总结

1.当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时,要学习司马光方寸不乱、多谋善断的品质。2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你真棒)3推荐小故事 4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1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司马光

没有慌

聪明 机智

第四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24司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第五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感知特点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司马光。他姓什么?(司马)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是复姓。生读课题)嗯,司马光砸缸,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吗?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这件事,打开书本,翻到102页,看看它与我们以前在故事书上看到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3.是的,这是一篇古人写的文章,是一篇文言文。古人的表达方式跟我们现在有点不一样,所以编者在课文下面加了注释。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关注注释。

(二)朗读指导,把握节奏

1.我们来读读这篇有趣的小古文。先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用小

斜杠画出停顿。

2.这篇小古文中有这几个字比较难读,出示“瓮、迸”——理解“瓮”,还有一个多音字“没”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校对停顿,如果有不相同的及时改正。根据停顿自己读一读,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

二、借助注释,试讲故事

(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这篇小古文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1)故事发生在哪儿?(庭)故事中的人物是?(群儿)那群孩子在干什么?(戏)

(3)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登”是什么意思?(爬上)这瓮又高又大,小孩登瓮只能爬上去,这是我们结合生活经验知道的。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自己的伙伴掉入水中,多焦急啊(朗读)。

(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那群孩子是怎么做的?光又是怎么做的?四人小组合作,借助刚才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交流

(1)“皆”“弃”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想象他们会去干什么?光是怎么做的?

3.为了救这个小孩,光一连做了哪几个动作?按照我们平时的教学,这边是不是应该加上逗号呢?对比读一读,为什么在这没有逗号呢?情况很紧急。朗读指导。这也就是事情的经过

4.最终结果怎么样?“水迸,儿得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5.现在我们意思都理解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6.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三、尝试背诵

1.再读古文,排版变化。

2.读到这儿,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起因:登瓮

没水中

借助注释

经过:持石

击瓮

破之

组词

结果:

儿得活

结合生活实际

下载《司马光》教学设计(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马光》教学设计(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 动画片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司马光) 3、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4、 板书课......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 》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静 教学内容: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12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的人物,这篇文章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益匪浅。 教学......

    《司马光》教学设计

    24《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背诵课文。3.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多音字“得”,理解“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等......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1 教科书分析:1.课文摘自《宋史》,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 一、 1、 2、 3、 4、 二、 1、 2、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动画片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司马光)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司马光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