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岗敬业 敬老爱亲
爱岗敬业、敬老爱亲的模范
——记石象中心小学教师李会霞
走在石象街头,提到小学教师李会霞,老老少少无不伸出大拇指交口称赞。因为她心地善良、工作勤奋,是孩子们的好老师,村子里的好媳妇,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用心工作 用爱育人
会霞同志自95年8月参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校“春蕾”少先大队的辅导员工作。她工作勤恳、踏实,堪称教师们的表率。她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做人容易,做神难。”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成为神,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几年来,她以满腔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她注重因材施教,细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性格有缺陷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她给孩子们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孩子们自主自理,成为集体的主人;她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用关爱和赞赏,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让每一个孩子生活在“被欣赏”中,不断体验成功,快乐成长;她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以从容的态度面对班级中的突发事件,并灵活机智的处理它;她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她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她的带领下,她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她本人也多次被乡里、市里评为“优秀班主任”。
2007年至今,会霞同志还担任学校的业务副校长及乡教研组组长,是课改的排头兵。她积极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并努力的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课堂,积极带领教师搞课改。多年来,她所在的学校和班级在乡里举行的各项质量评估中总是名列前茅,会霞同志也因此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孝敬老人 兄妹和睦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深似海,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会霞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把孝顺父母,孝敬公婆作为一件心头大事,记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在父母眼里她是孝顺的女儿,在公婆心中她是信赖的儿媳,在邻里口中更是贤孝的榜样。
会霞同志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以“孝”闻名的家庭里,父母的善良、孝顺给了她很大的影响。结婚十三年来,她更是把“孝”的美德发扬光大。会霞刚结婚的前几年,婆婆家庭条件不太好,因经营面粉厂不善留下不少外债,因此,五十多岁的公公婆婆便外出做小生意,家里留下会霞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和嗷嗷待哺的女儿。不少人劝说会霞的公婆不能离开家,说会霞工作忙,留下老的老、小的小,让孩子怎么办?旁人的劝阻让会霞婆婆很为难,可是,会霞却通情达理地说:“妈,您和我爸就放心出去吧,爷爷奶奶我来照顾,您不用担心。照理说,您和爸也不能太劳累了,可谁让咱条件不好呢!您二老外出我也不放心,你们可一定要多保重,干不了就回来,别硬撑着!”听了会霞的话,二老红着眼睛离开了家乡。
公婆不在家的日子里,会霞夫妻就担起了家里的重任。每天除了认真的工作,还要侍奉年迈的爷爷奶奶。会霞奶奶从年青时身体就不好,有胃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几次院,会霞每次都坚持悉心的侍奉奶奶,直到奶奶病情稳定、痊愈后才喘一口气。奶奶病中,会霞总是变着法地给老人改善生活,为老人做清淡可口的饭菜。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七年里,她坚持给老人洗衣服、洗脚、洗头、剪指甲,推老人外出晒太阳……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安度晚年,直到去年,九十高龄的爷爷奶奶才相继安详地离开人世。会霞的孝心感动了乡邻,大家你聚在一起道家长理短,总会夸夸“自强家的媳妇”……
会霞兄弟三个,虽然都已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她门是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她们。会霞公婆外出做生意五年,直到前年才回家。五年间,弟兄三个生了四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大的。街坊上有好事的人,就给会霞妯娌几个说闲话:“你家老头老太太多得劲,孙子孙女长大了,他们回来了,多清闲,早几年干啥去了?老了也别对他们亲!”听了邻里的话,嫂子和弟妹也心有不甘,会霞就劝她们说:“爸妈养大咱弟兄三个也不容易,那么大年纪还要背井离乡。但凡有一点办法,他们也不会撇下咱们不管啊!咱们帮不上其他的忙,也不能扯他们的后腿啊!苦日子我们都挺过来了,这几年日子好过了,咱再给二老添气?劳累了一辈子,该让他们享享福了!凡事不要太计较,旁人是看咱家里和睦,眼气咱,才乱说话,咱可不能让人看笑话!”听了会霞的劝告,妯娌们都很不好意思。此后,她们兄弟之间相互谦让、相互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争着比着孝敬父母。从不因一些锁碎的小事而破坏家庭和睦。这些年来,她门大仁大义的作法,使大家庭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并且的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有付出就有回报,近年来,会霞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她多次被评为乡“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会霞从不因别人的夸赞而骄傲,她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保持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努力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爱岗、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祝福这位善良的姑娘永远平安幸福!
第二篇:敬老爱亲
甘安强“孝亲敬老”感人事迹
甘安强,是熨斗中学八年级一班学生,家住陕西省石泉县偏僻的瓦子沟村三组。我们全家现有人口2人,爸爸甘定财、妈妈谢飘荣分别于1996年、1998年因疾病而死,于是在2岁时我便成了孤儿。全靠年迈的婆婆抚养,生活特别艰难。婆孙俩以种2亩田地为生,家中每年除养一头猪外再无任何经济来源,家中年人均收入200元以下。如今婆婆年岁已高(生于1937年),体弱多病,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加之患有严重性疯湿关节炎。可以说她命在旦夕,但她还不得不拖着老命肩负着我的生活和上学费用,因此家庭十分困难。但我深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心地善良,独立自强,尊敬师长,勤奋好学。我要做父母的好儿子,婆婆的好孙儿,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新时代的好少年。
在家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我自小跟婆婆生活在一起,由婆婆一手带大。婆婆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精心呵护着,关心着我的冷暖、起居,可我并不象其他孩子那样因宠爱而被惯上坏习惯,而是将婆婆的爱装在了心田。
婆婆为了我抚育成才,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吃尽苦头,备受艰辛,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我看着婆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影,在心里默默发誓:以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六月初八,正当人们沉浸暑假的氛围时,不幸的事情又再一次降到了这个历尽沧桑的家庭,我的婆婆终因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脑血栓,起初半身不遂,渐渐发展到全身瘫痪。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悲伤与无比的沉重啊!
在婆婆病重住院的55天里,我每天都陪护在婆婆的病床边,精心护理。由于血栓较重,婆婆不能咀嚼食物,只能从鼻孔中把管子插到胃里,依靠鼻饲进食,每次打流食,我都很特别小心的配合医生做好饲食,生怕给敬爱的婆婆造成哪怕一点点的痛苦。婆婆虽然不能讲话,望着孙儿的眼神里,有多么的慈爱,更有无
比的疼惜。在我周到精心的陪护下,婆婆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最后幸而好转。14岁的我面对家庭的不幸,坚持奉养老人。几乎多次被迫辍学,我只好承担起下地种田和全部的家务劳动,我只好乘每周周末独自下地种地种田来维持婆孙俩的生活,通过我的勤劳苦作,我们婆孙俩的口粮达到了自己。上学期间和暑假还要挤出时间到附近打工挣钱以供婆婆看病和自己上学。
在家里我把婆婆对她的爱转化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尊老敬老的动力,因而深受邻里、亲友的夸奖。由于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一直是婆婆带着我。我每周放学回家就独自下地种地种田,只能乘夜晚认真地做作业,从不让婆婆操心。做完作业还帮婆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菜,洗衣服,扫地,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深夜,一旦听到腰酸背痛、头痛的呻吟,我就拉婆婆在床上坐起来,先给妈妈倒上一杯热茶,再用热毛巾帮婆婆托托头部、腿脚、肩背,然后说说勤奋好学的故事,讲讲笑话给婆婆听,好让婆婆的病情因为有了我的关心而减轻。在学习上,我刻苦勤奋,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婆婆为我的付出,每周周末的夜晚,我总是拖着劳累不堪的身体坚持学习到深夜。在生活中,我一直节衣缩食。我从不幻想着要买新衣服。在学校我从未自己掏钱买过早晚点,一天只吃2.00元钱一餐的早饭午饭,每周节省5元钱好给婆婆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衣服旧了我照样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衣服破了我只好请隔壁三婆补一补再穿。每年婆婆过生日,我都会拿自己在学校节省的钱悄悄地买上一份小礼物,给婆婆一个惊喜。一斤大肉,一俩斤小菜,一盒营养品,让婆婆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幸福当中。
在校是个尊师的好学生
在学校里,我是老师得力的好帮手。管理班级,收发作业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让老师省心了不少。作为一班之长,我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了示范带头的好作用,为良好班风、班纪的形成树立了榜样。
清晨,我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领着同学们清扫卫生区;早读课上,老师还没来时,是我领着大家朗读课文;放学时,是她举着牌子护送大家走在放学的路上;学校大扫除时,我总是争着抢着干活,爬上窗户擦玻璃,拿着水壶去洒水,扫教室,排桌椅,倒垃圾,我忙前忙后,忙里忙外,不怕脏,不怕累。在我心里,这是为班级做事,为大家服务,我乐意去做,我总是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每次召开校运动会,是我带领大家赛前刻苦训练,赛时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学校开展经典颂读比赛,我帮助老师组织同学们一遍遍训练,使班上的各项活动都能走在年级的前列,甚至在校级比赛中也获得成绩优异。
我还是个细心爱师的好孩子。记得有一次,班上的杨老师感冒了,上课时嗓子有些沙哑,我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放学后,我悄悄地跑到药房用自己在学校节省的钱买了两盒润喉片。第二天上学时,我把润喉片放在了陈老师办公桌的
抽屉里,还附上了一张小纸条:尊敬的杨老师,您给我们上课嗓子都讲哑了,这两盒润喉片可以帮助您保护嗓子,你要记得吃哦!多么稚嫩的语言,多么真诚的爱心啊!当陈老师看到两盒润喉片,读着这温馨的纸条时,感动得泪光闪闪!
教师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带来了礼物送给老师。有的送芬芳的鲜花,有的送精美的贺卡,有的送漂亮的钢笔„„我也早早地做起了准备,我用自己在学校节省的钱给老师买了一个随声讲话筒。因为杨老师自从上次感冒后,嗓子一直很沙哑,每天上课时讲课都很吃力,听着老师沙哑的声音,我在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老师上课时不用很大的力气,但说话的声音有很大,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听见呢?一次,在陪我干爹去集镇买菜时,我听见嘈杂集镇的里有人在大声地叫卖着商品,声音非常清晰,仿佛是喇叭里的广播一样,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摊贩耳朵上戴着一个像话筒一样的东西,腰上别着一个像小盒子。我眼前一亮:要是给杨老师也戴上这东西上课,那杨老师讲课就不用那样辛苦了。于是,我干爹,那个东西叫什么,干爹告诉我那是一种电子产品,叫随声讲,有扩音的作用。我记在了心里,到了下周周六,我一个人上街到卖电子产品的店中买了一个随声讲话筒。在教师节到来之时,我把这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陈老师。从此,陈老师上课再也不用那样费力地大声讲话了,同学们听得也特别清晰。
一年级的学期期末,学校发了学生素质报告册,上面既有老师对学生的寄语,也有家长对孩子假期活动表现的评价,还有学生要填写的自己的话。大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许多字也不会写,于是就在上面简单地写上一两句,如“我会继续努力的”“我要改正缺点,好好学习”„„。而胡思琪却在素质报告单上这样写到:“老师,您的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您的脸上多出了几条皱纹,那是您为我们操劳的。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的辛勤付出!老师,您就像春雨,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田!老师,您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我们!老师,您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这在全班是绝无仅有的,陈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大力表扬了她,她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内心里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在社会是个有爱心的小公民
在社会上,我又是位诚实守信,富有爱心,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的好少年。每次乘车,我总是让年大的爷爷奶奶先上车,有时车子拥挤,我就扶着老人找座位,总不忘自己要做一位文明礼貌的少先队员。有时放学的路上,看到老人过马路,我总是搀扶着老人把他们安全地送过马路,自己再回家。
由于老师的教育、家长的关心,我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六年级时,在学校举行的“我爱我班”演讲比赛中,荣获年级组一等奖,“迎春杯”学习风采展示中,荣获六年级语文学科一等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荣获校“阳光少年”称号。
第三篇:敬老爱亲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我叫****,家住***,在*****工作,上有三位七十多岁的父母,4代同堂,全家总共八人。一直以来我坚守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原则,在孝敬老人、爱护幼小、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方面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现就几个方面作如下交流:
一、孝敬父母
父母给了我的身,我还父母一颗心,呈给父母一腔情,献给父母一生孝。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辛勤地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悉心关怀、百般呵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辛勤哺育自己、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知道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那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老人年纪大了,体弱多病,近两年我公公得了脑萎缩神智不清,失去知觉瘫痪在床,婆婆和妈妈也是一身劳伤,婆婆还有严重的哮喘病。老人毕竟岁数大了,一有感冒咳嗽,我都不敢怠慢,日夜观察,唯恐病情扩大。我每天下班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两位老人,跟婆婆说说话,老人高兴时也会说上几段往事,虽然已经听过无数次了,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听,微笑着同婆婆一起慢慢回忆,我知道,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回忆对于老人是一种快乐,老人不但会从中得到满足,而且能让老人多动脑,这样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有利于今后与老人的沟通,更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通过跟婆婆聊天的方式时时慰藉他们的心灵,让婆婆心情愉 1
悦。公公瘫痪在床,我每天跟丈夫一起为公公端屎端尿,换洗衣服被褥,把老人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有空就帮老人按摩手脚,让他的血液流通,定期给老人洗头洗澡,修剪指甲。公公已经生活不能自理,每顿饭和吃药、喝水、吃水果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勺一勺地喂他,而且是小心翼翼的,还担心怕呛着。因工作不能亲自喂时都会叫丈夫和儿媳要细心照顾好老人,哪一天看公公不太想吃和大小便不正常就担心是否身体哪里不好了,赶紧请医生来给他检查,并换着花样做给他吃。尽管要同时照管公公、婆婆和妈妈,着重是护理和照管长期生病的公公和婆婆2位老人很累,但我做得很开心,因为他们都还在我身边,我还能为他们敬孝,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孝顺老人不光只是敬孝,最重要的是要顺老人的意,并且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亲历亲为,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做好孩子们的榜样”。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懂得了孝老敬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想着与老人一起享用。
二、兄妹团结、妯娌和睦
我从小生长在姊妹比较多的大家庭里(娘家8姊妹,婆婆家7姊妹,共十五姊妹)都已成家,兄弟姐妹和姑嫂、妯娌之间团结友爱,现在虽然都已经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我们分家不分心。每当谁家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我总是要召集和组织其它兄弟姊妹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问题上,我老公作为家里的长子,娘家我是老四,我们夫妻总是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每当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兄妹总是争着精心照顾老人,大家相互体谅,从不为计较鸡毛蒜皮的事情而闹矛盾。孝敬老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于婆婆家两位老人跟着我家,更多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但是我认为把两位老人照顾好,让他们有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去做的,所以我总是竭尽所能的照顾老人,从来不会因为哪个兄妹为父母做得少、给老人的生活费多给少给这些事情而不高兴。俗话说得好,您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兄妹之间、妯娌之间从不因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破坏家庭和睦。在对待孝敬老人以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我一直本着吃亏是福的态度,这也是处好兄妹、妯娌关系的制胜法宝。所以娘婆2家姊妹谁家有事都是要找的第一个人是我,四邻总是羡慕我们这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孝敬老人后的内心的满足。
三、邻里关系
我家住在金叶巷,这里住户密集,我们家从未和邻里产生矛盾,大家都本着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原则,把邻里关系处理得很不错。例如:邻居家抽水,水池满了溢出来了,他们没发觉,我总是去敲门或打电话提醒他们;邻居家有红事白事时我也积极主动去帮忙,于2005年初邻里有个李大妈生病,医生说她患子宫癌,她的子女个个忙上班,老人在家绝望得对我讲起就哭。我耐心安慰她,并及时亲自带她到医院找较好的医师复查,结果是早期,然后动员她的子女凑钱医治,至
今李大妈还活得十分精神,儿子建房还能帮儿子看工地做饭。随时提起她的命是我给她捡来的。因邻居家老人没人照顾,我也会帮忙照看,让他们的子女安心工作;邻居家有困难我也会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希望能对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有所帮助。由于我经常热心帮助邻居们的一些言传身教,就连我两岁左右的孙子发现邻居谁家的大门没有关好也会帮人家关,他们都说我是个热心肠的人,我们一家都是好人。
第四篇:敬老爱亲 事迹材料
主要先进事迹简介
敬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一个人极大的考验。胡兵同志就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XX,男,现年XX岁,上有接近七旬的父母,还有一个小他15岁的妹妹,妻子常年在XXX为念高中的儿子陪读。多年来,他以赡养父母为先,并辅助父母培养妹妹直至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其次才照顾个人的小家庭。
他深知父母给了他可贵的生命,辛勤抚养他长大的艰辛,成长过程凝结着父母的心血,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在父母的身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父母都已迈入了老年的行列,虽然父母坚持锻炼身体,但还是无法抵挡疾病的“狂轰乱炸”。2013年一个夏天的清晨,在家休班的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是楼下的邻居,原来是他的母亲在公园锻炼身体时突然晕倒,口吐白沫,几乎至不省人事,邻居认出是他的母亲后立即到家里告诉他。听到这个消息,他惶恐的和妻子开车到公园,公园里的人已乱成一片,也有同时在公园里锻炼身体母亲的外甥女和好友都已哭的稀里哗啦,大家都乱了分寸,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建议原地不动,有的建议打120,看到这个情形后,他深吸一口气,稳定了自己的情绪,不顾大家反对坚持自己的决定,让周围的人帮他将母亲抬到车上,开到最近的卫生院,在医生的极力抢救下,母亲的情况逐渐好转。后来,医生说:幸亏病人被及时送到了医院,否则病情可能无法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在母亲生病期间,他们夫妻二人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用双手替母亲温暖冰冷的双手双脚,用年轻的爱诠释着子女对父母的爱。后来问起来,他说:当时看
到那样的情形他也怕极了,可是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必须做出决定,想着到最近的医院控制母亲的情况,力争更多的挽救时间。他不仅对于自己父母照顾的尽心尽力,对待岳父岳母也是一样,从不与妻子分你我,只要岳父岳母有任何需要,他总是第一个响应,心甘情愿的为老人做任何事情。
除了对父母,对妹妹他也是照顾的无微不至。现如今,妹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当提到他,妹妹无不感慨:如果没有哥哥的帮助,就没有她今天幸福的生活;哥哥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好榜样,无论她在生活、工作或者家庭中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和哥哥谈过心之后,好像一切都迎刃而解被化解成了小问题;哥哥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她,哥哥的积极乐观、善解人意、乐心助人、孝顺父母都成为她学习的好典型。
在他个人的家庭生活中,他和妻子二人总是相濡以沫,生活也是其乐融融,结婚二十年几乎没有红过脸,他懂得尊重女同志,有事情总是与妻子两人商量后再行事,从不大男子主义。正是这样和睦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他的儿子于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XXXX市市一中。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让妻子到XXX为孩子陪读,利用休班时间去XXX得到短暂的家庭团聚。即便如此,他从未有过一丝的埋怨,他认为,人活着就应该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活着。邻居们每当聊起他的时候无不流露出钦佩的眼神,无不佩服他的无私奉献和慷慨大义。
他孝敬父母,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兄妹相互扶持,用真诚的心去关怀身边的人,他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许多人,他是周围亲朋好友学习的典范和榜样。
第五篇:《敬老爱亲》演讲稿
敬老爱亲
——让孝与你我同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孝老爱亲的一些故事。
话从一九九九年的除夕夜说起,春节联欢晚会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它唱出了父母深藏的心事和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使多少父母留下期盼的眼泪。它告诉人们,父母都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和慰籍。子女对自己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也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百善孝为先”,<孝经>里曾说过:“夫孝,德之本也。”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翻开历史,黄九香温暖草席,花木兰替父从军,元帅陈毅为母亲清洗尿裤......孝老爱亲,佳话流传,天道人伦数不胜数。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以称为孝。”
孝是传递“道”的载体。子贡,孔子的优秀学生之一,大儒商人。孔子过世时,子贡在外经商,那时候通讯不便,子贡不知道老师去世。后来得知消息,心中万分悲痛,他放弃经商事业,急忙赶回曲阜,到孔子墓前长跪不起,痛苦的昏天昏地,他手里握着的两根木棍,深深地插进土里,第二年长出两棵柳树。他在孔子墓旁亲手盖起一间草房,从此在孔林为其老师守孝六年,以报恩师。敬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九十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一生有一个幸福的家,晚年生活舒心快乐。他的儿子,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姚海天,儿媳王淇老师都非常孝敬父母。儿子儿媳在单位爱岗敬业,在家勇挑生活重担,力尽孝心,创造出欢乐祥和的家庭气氛和亲密和睦的人间亲情。姚老先生八十岁的妻子突然中风,瘫痪失语。六年来,儿子和媳妇为老人接尿接屎,换洗尿布,按时为老人翻身,节假日还推着轮椅带母亲到楼下、河边、公园散步。后来,九十岁的父亲姚雪垠也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在他俩的精心照顾下,老人恢复的很好,连医生都说是奇迹。一九九九年春天,姚雪垠先生含笑而去。在他的桑榆暮景里,他的儿子和儿媳让他享受到了人间的最真挚伦理亲情。为人子女,修己以敬,履行责任,安乐他人,以内心能量放射人伦光芒。
我们学校的同事,“事父母,以竭其力”不乏其人。许慎飞老师,父母因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性疾病,长期卧床不起,女儿尚小,可是徐老师夫妇从未推卸过责任,每天伺候老人吃饭穿衣,擦拭身体,从无怨言,一坚持就是八年。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像韩燕老师、王俊芳老师,平时关心、照顾父母,在父亲重病与辞世期间,给予无微不至关怀。在物质方面,承担必要的生活费用;在精神方面,安慰、体贴,嘘寒问暖,陪伴老人聊天,消除心理孤独,使老人晚年幸福、愉快。这比起新闻报道中老人死在房间半月儿女不都不知的现象,不知要高尚多少倍。诚然,生命越是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能够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对自我生命力的欢呼,一种做儿女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
由于我对生命的正确理解,我的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我对生活的热爱,我那不求回报的真诚,感染了我敬爱的人,使他们回复了勇气和信心,产生出新爱,以欣慰给世界留言。
讲身边的榜样,也想说说自己。我的婆婆和公公,虽然已到了古稀之年,可他们仍然不肯休息,尽心尽力照顾着我们的家庭,不求任何回报。公婆常说:“家和万事兴,只要家里人都开开心心,我们苦点累点都无所谓”。是啊,老年人就是图个安安心心。他们对儿女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从心底里敬重。
我们的父母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做出过重大贡献;抚养教育子女,为家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理应感激和报答。
路不回头,水不倒流。长寿终归有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知道生命的仓皇和无常,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尽一尽儿女的孝道。
道先万物而生,并存于万物之中。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众多机会,给了我们宽阔舞台,生命承载太多美丽,让爱常驻心中,让孝常驻人间。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让天下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孝亲敬长的行列里,在“学而时习之”的同行路上,让爱以一种责任形式体现,让爱的本质在主动奉献和给予中突显;“礼用之,和为贵”,让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