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句。
2、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小标题,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大局、爱国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爱国等优秀品质。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提纲:
一、我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四遍。
二、我能正确地把这些词语语写两遍:
召集、商议、后退、强逼、隆重、典礼、宾馆、鼓瑟、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三、我知道:
(1)“将”和“相”分别是谁?(2)“和”的意思是什么?(3)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我能从文中找到合适的小标题。
四、我喜欢:
我喜欢的人物是()。我能从文中找出喜欢他的理由?(可以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能写出自己的感悟就更好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上你都知道了什么?
(1)“将”和“相”分别是谁?(注意纠正“蔺”“ 相”的读音)(2)理解:“和”,就是和好。(3)根据题目指名简单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认读词语
(1)读生词,点一下“荆”(2)了解“璧,注意“璧”字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谈和氏璧的价值。(无价之宝。十五座城——价值连城)瑟,缶”图片(3)出示上大夫,上卿
4、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指名用简短的话讲一讲每个小故事。
(2)引导理解“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的意思,三、细读品味人物
1、同学们,将与相你们佩服哪一个?
2、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段,找到佩服的理由来说服
对方。也可以把理由在相关的句段旁边写一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4、展示。
引导交流佩服的理由:
(1)预设佩服蔺相如的(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引导理解的内容:
完璧归赵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送块璧,就这么难吗?难在哪里?引出故事背景: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秦国最强,进攻其他国家。
蔺相如敢于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蔺相如怎么样?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的确让人佩服。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注意“强逼”的读音。
引导学生由这句话谈佩服的理由:蔺相如敢以命保璧,他多么勇敢。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即将面临被秦王杀头的危险却能大大方方地说,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啊?(勇敢、坦然、沉着、无惧无畏)
④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引导:从“小毛病”的“小”字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借机要回和氏璧。
“渑池之会”
①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通过蔺相如的言行,由此你佩服的是什么?(为了国家的尊严,以命相逼,勇敢、爱国。)
在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斗争中,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可以说赵国占尽了上风。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负荆请罪”蔺相如爱国、宽容大度
蔺相如怕见廉颇,怕得如同“老鼠见了猫”,你还佩服他吗?那他心中想的是什么?(为赵国的利益,将相要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多么爱国的相啊,怎能不佩服这样的人?
大家读一读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话。
指名读。引导体会: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是个什么句子?能不改变意思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指名试一试。
假如你是一名随从,你怎样将这句话转告廉颇?同桌两个试一试。指名转述。(2)预设佩服廉颇的,引导理解: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爱国。
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意思? 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或英勇善战)
课文哪儿也表明了廉将军的英勇善战?(渑池会上,秦王知道廉颇驻守边境,他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②“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读一读,想象一下,廉颇说这话时什么语气?(看不起、很生气)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读书,能体会到其中含着的感情,看来你们很会读书)
③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
说廉颇负荆请罪,他认错的态度?
他知错就改的原因有几个?(廉颇听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话。他也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有爱国的思想。)
引导想象:廉颇负荆见了蔺相如会怎样说?蔺相如又会怎么说?指名扮演试说,注意要根据人物的性格来确定人物说话的语气。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演一演三个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就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的和睦团结。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样,和则国家强。
五、拓展延伸
1、正因为“和”的可贵,这段历史被传为千古美谈。(1)有人写对子称赞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同学们能以廉颇的行为对出下联吗?---------------(将军背上可负荆;将军背上可插荆)
(2)《将相和》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那可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大家请看课后资料袋,齐读。
《史记》是我国史学史上一座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有形象的人物治水的大禹,诗人屈原、霸王项羽。有帝王将相的故事,有游侠的故事,有刺客的故事„„说到这你想读吗?
出示:“负荆请罪”部分的原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读读看,写的是哪部分内容?与书中语言对比,你有什么感受?是呀,吃饭大家都追求原汁原味,因为味道好,营养高。同样,读名著,也应读原著,原汁原味的著作同样会给我们阅读快感,是我们的精神大餐。
六、小结。
历史上,秦国最终是统一了中国,也就是说:赵国仍然没有避免灭亡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阅读《史记》或其他历史书籍。
(设计理念:从《将相和》这一名篇引导学生读名著《史记》。)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英勇善战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爱国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4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告一段落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1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学习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理解: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它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
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学习重点:分析三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知识链接: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 陕西韩城西南人。《史记》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 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 史公书” 的专名。全书 130篇, 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 5个部分, 共 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一、学我汉字,爱我中华
1、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我还想把这些词语抄写 下来。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允诺:____________________完璧归赵: 胆怯:____________________负荆请罪:
二、触摸文本,整体感知
1、用心地把课文读 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本篇课文是根据 《史记》 中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写的, 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 “ ” 到“ ”再“ ”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 时候 , 主要讲了, ,三个故事。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三、品味语言,感受精彩 小组内合作交流、汇报。(一.故事一完璧归赵
1.读课文1——10自然段,故事的起因是,结果。2.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
3.文中那些语言,动作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二、故事二渑池会见
1.读 11—— 14自然段,思考:故事的起因是,结果 2.秦王为什么让赵王鼓瑟? 3.蔺相如又为何拼命坚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4.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结果谁占了上风?(三、故事三负荆请罪
1.读15——18自然段,思考:思考:故事的起因是,结果
2.画出廉颇的语言,读一读思考:(1从廉颇的话中,我知道了。(2蔺相如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 3.从负荆请罪这一故事中,你认为廉颇是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四、多读多写,提升自己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 将相终于和好了, 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 “宰相肚里能撑船, 将军背上可负荆” ,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学完课文,你的收获 是: 当堂达标班级姓名 一.填空、(a bcd 课文 《将相和》 题目中 “将” 指;“相” 又是指;“和” 的意思是;“将相和” 的意思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紧密联系, 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二、看拼音写词语。(a bc((((zh àogu ïzhu àngsu ìli ánp ōtu īc íxu ēru î(((((((((三、选择正确的读音。(a b
答(d ād á应回答(d ād á便(pi ánbi àn 宜
方便(pi ánbi àn 便(pi ánbi àn 利大腹便便(pi ánbi àn 免得(ded ã削(xi āoxu ē弱乘(ch ãngch âng 机
三、改句子,连上线。(a(1蔺相如对手下二人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改为转述句:(2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改为“因为„„所以„„”的式:。
四、我会填。
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在(、(上立了大动,被封为上卿,职位比(高。廉颇很不服气, 有意给蔺相如下不了台, 于是将相(。蔺相如(, 廉颇被蔺相如(感动, 主动上门(。从此, 将相(保卫赵国。从文中可看出蔺相如是个 人,廉颇是个人。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8将相和》
18将相和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