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5篇)

时间:2019-05-13 02: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第一篇: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来源: 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6

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补充和扩大画面内涵的作用外,还是专题片向观众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人物类专题片的解说词,其发挥出的链条作用更是刻画人物不可或缺的要素。问题是,要把握住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进而达到绝佳的表达效果,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人物专题片解说词必须做到语言平实可信、构思新颖巧妙、结构有起有落,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既艺术化又生活化。

感情求真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能够打动观众的根本,在于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指的是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的假情假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太多的撰稿者喜欢用堆砌华丽辞藻的方式来论释拍摄对象。而过度的渲染就会使人物本身脱离真实,就会使观众与人物产生距离感。

作为写作者,怎样才能通过文字更真切地刻画人物呢?笔者认为,写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写作对象的背景故事,不断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到积极的创作情绪;其次,就是要在了解到的内容里,深入挖掘人物的动情点,这也是解说词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弦的要素。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部反映山区司法干部的专题片创作,由于片子要配合表彰大会播放,所以制作时间很紧张。但为了把解说词写好,撰稿人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首先深入到了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同典型人物一起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作者真切地体验到了写作对象所要面临的种种艰辛和不易。在被写作对象深深打动的同时,写作欲望自然变得强烈起来。因此,才有了这样感情至深的描述:“甘熙光,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孟河区西鼓镇山区人民的儿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年人的拐杖’、‘青少年的守护神’、‘山里人的法律专家’、‘百姓的贴心人’。他在西鼓镇担任司法助理员一干就是17 年。他靠一辆自行车,踏遍了西鼓镇的山山水水,走访了家家户户„„”而出于解说词整体节奏的考虑,作者结合着画面添加了多处类似饱含深情的讲述,很好地用语言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让观众在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一个司法助理员的无私情怀。

文字求实

在撰写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时,一些写作者除了愿意使用华丽辞藻和半文半白的书面语外,还经常为吊足观众胃口而使用一些生僻词语。这些做法都是极为错误的。既然解说词要做到感情求真,那么文字的具体运用也一定要务实。实际上,大众化的语言是最鲜活的,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如果解说词能建立在大众语言基础上来写,并充分展开联想,就可能收到许多平中见奇的效果。

为了说明文字应该如何求实,我们可以作个简单的对比。譬如:用文字表现一位边防战士的父母想念儿子的一个情节。如果解说词这么写——“二老则每天夜里凝视儿子的书信,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就会给观众带来很别扭的感觉,其中“二老”、“则”、“凝视”等书面语的运用,让本该生活化的动人场景,变成了文绉绉的散文诗。反之,假如是这么处理——“在父母的手中,这信上还带着孩子笔尖传来的温度”,效果就会好很多——不仅语言简单明了,而且隐含深意:笔尖的温度从遥远的边疆传来,是传到父母心里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气息扑面而来。做父母的听了容易引起共鸣,做子女的听了也会深受感动。

立意求深

专题片解说词是配合画面的一种文体,但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配合画面表达出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还须写出“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景”,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的目的。也就是说.立意要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人物类专题片的三个要素。“事”是片子所要反映的对象、表达的客体,它常常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经历,发生的故事,反映的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理”是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升华;“情”是写作者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通过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完成的。立意深刻了,就可以在叙述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人生感悟,这种感悟才能乘着理性之舟,直抵观众内心世界,启发人们思索。

在纪录片 《 邓小平》 中,解说词的开篇用了小平同志自己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开篇词,这一句话就为整部片子确立了主题,而且在片子立意上,令观众很容易感受到集合在伟人身上的那种力量和精神。其实,为典型人物拍摄专题片,不只是为了彰显先进,更重要的是要让观者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什么。因此,解说词创作过程中,从立意上尽可能地挖掘、提炼出一种深邃的思想和精神,才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赞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之余,切实体会到一种精神的鼓舞。

解说求活

这里所说的“活”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文字处理要更灵活。因为专题片的解说词主要是配合画面来表达,而画面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文字处理得过于死板,那么解说词就很难和画面对位。例如一部讲述农村老干部事迹的人物片,片子一开始拍摄了老干部在山间行走的画面。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山间小路上,行色匆匆的老人叫xxx,坚实的脚步、挺直的脊梁„„而画面上的老干部却在山路上慢悠悠踱着步子,由于年岁老迈,老干部的脊梁也是弯着的,片子刚开始就和观众开了个“玩笑”。这就是按照典型套路拍摄出来的片子,撰稿人凭着对老干部的一点印象,发挥了一点想象就这么写了下来,交给拍摄员去拍摄,成片自然是声画“两张皮”。我们都知道,专题片的画面和解说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画面也是多义性语言,但它需要文字给其一个定向。而在片子进入到剪辑阶段,撰稿者也需要根据画面对文字进行更合适的处理。这样才能避免画面游离于文字确定的主题之外。

其次是语言运用要更鲜活。也就是说,解说词在具体表现上要更贴近生活。因为要做到解说词既语言优美又不空泛,需要写作者准确地把握尺度。一方面是要让解说词的语言避免成为公式化、简单化、充满数字和议论的干巴巴公文;另一方面就是要多采用生活化语言,再配以适当的遣词造句和语法修辞,这样才能把人物表现得更鲜活,同时也能使编导在阅读文稿时有一种表现欲,愿意拿出自己的热情去诠释它。

在人物类专题片的叙述中,画面与文字的合理搭配,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一般来说,编导的个人意志决定了画面和文字在片中孰轻孰重——文字工作出身的编导更注重字面意义的表达和挖掘;而摄像出身的编导则喜欢用画面来刻画人物形象,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唯真、唯美。作为写作者,只有“活”用文字,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解说词的创作还应注意结构上的章法。有很多人认为解说词只要配合画面就可以了,可事实并非如此。配合画面是对解说词最基本的要求,一味地追求配合画面,会使解说词的结构受到限制,显得缩手缩脚。总体上讲,解说词的结构要规整。这个规整是指在一条主线的贯穿下,各个片段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不管整体上采取总分、分总或其他什么形式,片段之间的街接一定要有设计匠心在其中。写作者只有抓住这些写作特点,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的寫作特點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人:admin 收 藏

解說詞,是在電視屏幕上運用有聲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表明創作意圖,闡明創作思想,並最終作用於觀眾聽覺的一種重要語言形態。與純文字作品不同,電視解說詞最終要與電視畫面結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語言與觀眾見面。因此,電視解說詞的寫作有它不同於其他文學創作的特點。

一、解說詞離不開畫面,二者相輔相成

電視作品中,聲與畫孰輕孰重,近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有觀點認為通過視覺獲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畫面具有直接可觀、可感性,畫面的出現就帶來形象的確切性,因此畫面本身的衝擊力就能調動欣賞者的情緒,引發聯想想象,產生藝術感染力。也有專家認為畫面所包含的內容並不完整,不能帶給觀眾准確的信息,單靠畫面難以將作品的主題表達出來,不能達到完整的藝術效果。必須利用語言作為補充、襯托,纔能克服僅靠畫面表達的局限,以及由此產生的欣賞中的差異,從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達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成為可能。所以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纔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筆者通過多年的創作實踐,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體會。事實上,一部電視專題片是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綜合體,二者相輔相成。人們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沒有什麼主次之分,聲畫結合的心理學基礎,原本是人們觀察、審視、辨析事物的方式。畫面和解說詞的關系,也是這個道理。有些題材內容的節目,畫面顯得更為重要,這時候解說詞也許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經典的專題片因其優美的解說詞而讓人們記住,比如《話說長江》、《長白山四季》《西藏的誘惑》等等。《話說長江》第一回《源遠流長》的開篇解說詞是這樣寫的:

你可能以為,這是大海,這是汪洋吧?不,這是崇明島之外的長江!

俯矙三峽長江水。你可能會聯想的到長長的飄帶,潔白的哈達,是啊,多麼美麗,這也是長江。

當屏幕上出現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說詞這樣說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兩滴、三滴,無窮滴水珠,源源不斷地向著東方跳躍,一路跳躍,一路結伴,越結越多,終於匯成一條洶湧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顯然,帶給觀眾心靈震撼和審美滿足的是解說和畫面的完美結合,在這裡如果沒有解說,觀眾也許根本不能確定自己看到的是長江還是別的江河,而脫離了畫面,解說詞也就不會有這麼強的感染力了。所以,應該說畫面和解說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至於哪一個處在更重的位置,視具體題材而定。至於作品的語言配置使用何種風格,或兼而有之,應由作品的審美意向來決定,力求達到二者和諧統一,珠聯璧合。

又如貴陽電視臺的系列專題片《飛越貴陽》,該片獲2000年度貴州新聞一等獎。在這部以航拍為主要手段的專題片中,解說詞優美流暢,成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以森林篇《林城秀色》為例,在介紹了以人工林為主的環城林帶之後,畫面出現了以秀麗的自然山水聞名的花溪公園,解說詞這樣寫道:

環城林帶延伸到了貴陽南郊花溪,略嫌單調的綠色驟然生動起來。綠色林帶本來只是一串項鏈,現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麗的水,仿佛項鏈上鑲嵌了幾個光彩熠熠的玉墜。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這樣和諧地握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優美畫卷。

在多數情況下畫面和解說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進行解說詞創作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考慮畫面的存在,不能讓解說詞“包打天下”。如果一篇電視解說詞首尾完整,不需畫面就能完全將作者的意圖展示出來,這部電視片也就失去了電視這種特殊媒體的根本優勢。

此外,語言風格與內容不貼切,或含混不清,模棱兩可,張冠李戴也是大忌。創作者除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確把握,還應有 駕馭語言的能力。

二、解說詞是畫面的補充

對純文字的創作,景物的描寫、環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對電視而言,畫面已經一目了然,看圖說話式的解說詞只能是畫蛇添足。因此在寫解說詞之前應該先把畫面裝在胸中。事實上什麼類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畫面,有可能拍攝到什麼鏡頭,編導應該心中有數。如果畫面已經提供了的信息,解說詞就沒有必要再加以贅述了。解說詞應該是畫面的補充,它運行在畫面的流動中,與畫面同時構成審美對象作用於欣賞者。畫面難於表達,表達不深的東西,如人物的內心活動,或人的味覺嗅覺等感受,通過語言就得到更好地詮釋。還有如人文地理淵源、常識背景等也非語言補充纔能使作品表達完整。例如《林城秀色》開篇,畫面是航拍孟關林場郁郁蔥蔥的森林,解說詞則給與了具體的描述和說明:

群山莽莽,綠濤似海。貴陽環城林帶長達70公裡的林海令人心曠神怡。然而這座巨大的綠色寶庫並非天賜,而是幾代貴陽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20世紀50年代初,造林者扛著鋤頭走向荒山,開始了建國後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這裡,解說詞告知觀眾看到的是貴陽的環城林帶,並對林帶的規模、由來等做了具體明確的交待。

作為對畫面的必要說明,解說詞還要具備准確性。即以事實為依據,真實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說明,務要把需說明的東西交待清楚。

貴陽電視臺近年推出的文化片《南明水長》獲2006年度貴州文藝獎一等獎。這部6集系列片以貴陽的母親河南明河為主線,對貴陽的歷史文化做了一次梳理。其中牽涉到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了追求准確性,攝制組特意聘請了貴陽市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作為片子的顧問。在第4集《山仁水智》中,講到貴陽的文人風骨,提到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事件“公車上書”,解說詞十分精到、准確:

在歷史風雲變幻之際,南明河的兒女又一次勇敢地承擔起了自己的“匹夫之責”。近代史上震動中外的“百日維新”運動中,康有為發起了“公車上書”,簽名舉子始為1300人,後因來自各方的壓力,退出簽名700多人,最後實際簽名者605人,這605人中貴州佔95人,比此次簽名第一大省99人的廣西僅少4人,名列第二,其中貴陽有40人!這一段解說詞對“公車上書”的具體情況,和貴陽舉人的關系等的介紹准確無誤,讓貴陽文人的大山風骨真實清晰地凸顯在觀眾面前,增強了作品的知識性和可信性。

三、解說詞提煉和

更深地表現主題、營造意境

電視紀實作品創作,最後能否產生藝術的整體感,構成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檢驗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創造出了統一而又獨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創造也就構成了電視紀實作品創作的重要思維方式。意境是一部電視作品帶給觀眾的總體藝術感受。一幅畫面,一段音樂都能將觀眾帶入某種意境,但僅僅靠畫面和音樂難以讓觀眾明白更深層次的東西,這種時候,畫龍點睛的解說詞能起到提煉主題,更直接地表達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導觀眾朝著作者希望的方向發揮想象力。

在《林城秀色》中,畫面盡情展示了花溪公園尤其是花溪河的美麗,解說詞則充滿了想象:花溪河美就美在她獨特的自然氣質,她溫柔多姿,又歡快跳躍,她不華麗鋪張,帶著鄉間甜美的野性,仿佛高原多民族融合的美少女,花溪河——有沒有人叫你麗人河呢?碧水依青山生輝,亭閣隱綠蔭增色,徜徉在花溪河畔,仿佛挽著一位麗人的手在漫步„„

顯而易見,解說詞幫助觀眾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藝術想象,使畫面的張力擴展,達到意蘊無窮的效果。值得創作者注意的是,在這裡,配合畫面的語言和人的感覺知覺相聯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緒相聯系,語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這種意境,反之就破壞這種聯系。在這裡語言的繁簡得當很重要,有些場景畫面已充分表達思想內容,此時語言應收縮,讓位給畫面,達到“無聲勝有聲”,而不應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總之,語言繁簡適當,配制合理,和諧有序,必能使聲畫相得益彰,大有補益。

四、精彩的解說詞充分張揚

作者的個性,展示作者的纔華

著名紀錄片人臧樹清的《長白山四季》,將華麗的辭藻、飛揚的文采和精彩的畫面融為一體,使所有看過片子的觀眾都為之折服。的確,精彩的解說詞能充分張揚作者的個性,展現作者的纔華。同時,優美、有文采的解說詞還能為後期的配樂、編輯等創作環節注入激情,創造更多藝術想象的空間,使作品更加完美。

在《長白山四季》中,臧樹清描繪天池周圍環湖而立的奇峰:

像頂天立地的漢,伸出一雙雙巨手,將天池捧上兩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賞美。

一個“捧”字形象而輕巧地寫出了天池與周圍環境的位置關系,使觀眾如身臨其境,擴大了電視畫面的表現空間,為畫面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表現領域。

由於畫面已經向觀眾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說詞不需要也不能獨立成篇,它必須依附畫面。如果把一部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單獨拿出來看,它一定是斷斷續續、不完整的,思維一定是跳躍的。跟文學創作相比較,電視解說詞應該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會詩歌、小說、音樂、繪畫等多種表現技法,從而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來,並通過優美、凝練、和諧的語言來點染這一幅幅交織著情感與散文意境的畫面。

編導們往往把具有生命體驗與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種畫面交織起來,從而構成一個能夠打動觀眾、感染觀眾的有意味的藝術空間。電視解說詞意境化的手法是豐富多樣的,並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種手法的交錯並行使用。但無論是情景交融,或是緣情放言,還是緣情敘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實與獨特表現纔是電視解說詞創作與意境營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摘 要: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进行分析。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1 政论片解说词

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

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

《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配合这段解说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是一位瓷器研究者。在画面中针对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观众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1.3解说词可以扩大延伸片子的信息量

然而解说词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它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了解到片中内容以外的信息与知识。比如片中曾展现了一个瓶颈细长,瓶身为灯笼状的象牙白色瓷瓶,字幕标为“唐,越窑,青釉八棱瓶,故宫博物院藏”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只能是对它的颜色、外观、名字和背景略知一二,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画面的解说词,看看从解说词中还能获取哪些信息点。“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怎么样,是不是从略知皮毛到内涵延伸了呢?解说的作用主要是补充画面不足,交代画面难以表达、尚未表达或表达不充分的内容。这段解说就是对被解说对象的潜在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做了必要补充,扩大了片子的信息量。2 风情片解说词

2.1风情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后,起解释说明作用 风情片恰恰相反,因为风情片的主体是画面,为的是让观众好好的欣赏画面,所以解说词的位置感要靠后撤一些,比如《中国金丝猴》中的一段解说词,“1879年,著名动物学家米勒·爱得华兹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这种采自中国的灵长类标本时,被它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尤其是金丝猴淡蓝色的面颊上向上仰起的鼻孔,使他联想起了11世纪十字军司令漂亮的翘鼻子夫人洛克安娜,由此,他把这种动物命名为R·洛克安娜。川金丝猴学名便由此而来。”画面上呈现的则是一片树林远景,有几只可爱的小猴子在跳跃,三只猴子在树上,一只背对大树,另外两只在理毛。画面结构合理,风景宜人,再加上几只可爱的小猴子,让人有种恨不得身至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的小猴子们一同嬉戏玩耍的冲动。所以解说词不宜过多,只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以免影响观众欣赏片子的雅兴,喧宾夺主。

2.2风情片解说词的风格

何谓风格?即某一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不同的艺术创作者由于个性、思想、自身经历、艺术素质等不同,在驾驭题材和体裁、采用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讲求风格,是作家、作品成熟的重要标志。在风情片的解说中,用“讲”的方式比较合适,语速较慢、语言平稳、情感恬淡、断连适当、主次分明、解释性强,这些不仅是为了让人听的清楚,也是为了让观众听的舒服,配合着画面更好的欣赏片中的宜人风光。2.3风情片解说词的解说方式

在风情片解说中,常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以达到建立表意圆熟、个性鲜明的语言环境,为主题服务的目的,给观众留下联想的空间。在风情片中,主体是画面,解说词的作用是点缀主体,为画面增色,位置感要靠后,不可喧宾夺主。3 解说词的位置

通过对政论片和风情片解说词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解说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新闻片配音,一般而言,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用声低、力度强、用气更灵活、语言更自如、多变;比电视新闻片配音有艺术性,技巧性高,表达形式更丰富。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注意的是,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根据解说的作用与需要,有时位置感上前,有时位置感后撤,这种感觉直接关乎解说处理的分寸把握和与画面语言的配合。如“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地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而“风情片”的解说恰恰相反,它的用声一般轻美柔和;咬字柔长;节奏轻快、舒缓;语言亲切、甜美,语气柔和、真挚。此时位置感需后撤,解说只起到渲染作用,更主要的还是让观众好好的感受画面语言,欣赏片子。可无论是“政论片”还是“风情片”,解说词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可以起启承和转合的作用,并且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缺欠的信息。画面与解说词的搭配在记录片中实现了传达思想,表达主题,反映现实等功能。纪录片的画面需要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起到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引证的作用。所以说,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和解说词是“鱼”和“水”的关系,解说词为画面服务,而又比画面灵活得多,同一个画面可以配不一样的解说词,但是目的都是一样,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并且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缺欠的信息。画面是解说词的诠释,与解说词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来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使观众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第二篇:电视广告片人物类解说词

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育资源中,类型最多的是人物类电视专题片,平时采访和制作的专题片中,也是人物类电视专题片占绝大多数,特别是先进人物的电视专题片,例如百部系列等,都是人物类的专题片。如何把人物类电视专题片做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达到宣传的目的,解说词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解说词在交代故事背景,讲述故事情节,衬托故事高潮方面,有着解释、串联、烘托的作用,没有解说词,就无法将整个作品连起来,作品就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的作品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所以,解说词在专题片创作中,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类电视专题的解说词呢?特别是在写先进人物专题片的解说词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结合本人十多年的电视创作经历和心得,我粗略的总结了以下这几个方面,在撰写解说词的时候,特别是解说词煽情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项。

一、忌喧宾夺主 画蛇添足

在人物类的电视片中,最能煽情的是画面,其次是音乐,再次才是解说词。画面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就无须解说词再进行说明了。在电视专题片中,主人公情感或者故事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的时候,电视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同期声,动作等,都能说明矛盾冲突或者感情宣泄到最顶点了,这个时候,配以恰当的动情的音乐,就足以构成了整个故事的高潮,也就能足够的感染到观众的情感,达到感动观众的目的了。如果这个时候,非要加入解说词,就显得很多余了,比如画面中,主人公与朋友抱头痛哭,有脸部特写,眼睛特写。这时候还加入解说词:“xx(主人公)看到多年不见的朋友,百感交集,非常激动,眼泪夺眶而出,两个人又抱头痛哭。。”这个解说词,就显得非常的多余,非常的画蛇添足了。因为画面已经完全表达了解说词的说明,而且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解说词就看图说话,观众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在旁边帮助看图说话,而是需要看图感受,看图而感情升华,在画面和音乐中自然的领悟到电视片的主题和电视片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主观感受上的感动,这样的效果,当然比一个啰啰嗦嗦的旁白要好得多了。

二、忌人为拔高 高调做作

在采制人物类的纪录片,特别是先进人物的专题片,大家经常走进一个误区或者说犯一种错误,就是人为的把主人公拔高,使得主人公脸谱化,性格不丰满,不真实。这种情况最突出的、最主要的就表现在解说词上。往往我们在讲到一个先进人物的时候,总是会自觉不自觉的将人物拔高,比如类似这样的解说词,:“某某(主人公)在平常的岗位上,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无怨无悔的奉献了热血和青春。。”这样的解说词,在党员宣教片中,是经常出现的,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千人一面的情况,落入了俗套,给人的感觉主人公离观众很远,不真实不丰满,观众看了也没有什么印象。如果把解说词改成“从家到办公室,需要10分钟,从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这条路,某某(主人公)已经走了15年,15年来,每一个工作日,他都会第一个到办公室,往往他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这样一来,主人公就显得真实了许多,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这给人的印象是不是就更深刻了呢?而主人公是不是看起来也更自然了呢?

三、忌没有铺垫 感情平地而起

一部作品,长则40分钟一小时,短则20分钟、10分钟,在这20分钟内,观众需要从切入点欣赏到故事的高潮,结尾,这是一个感情铺垫、积累的过程,在党宣片中,特别是先进人物的电视专题片中,我们的制作人员,经常会忽略这个铺垫过程,片子的一开始,就给主角定一个很高的调,往往一个普普通通的办公镜头,解说词就配上什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等等模式化的词语,一下子把人物推到了高潮下不来,这样的片子看起来就显得非常的模式化,完全违背了观众观看作品的情感梳理铺垫规律,让人马上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从而没有兴趣再看下去,甚至,有的观众还因此而对这样的作品产生抵触情绪,那么,从创作的角

度来说,作品就完全失败。好的解说词,要从小着手,从细节着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情节入手,要符合人的欣赏身理和心理规律,有铺垫,有积累,才到升华,到最后,配合画面、音乐,画龙点睛,达到高潮,给人与最强大的音画冲击,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宣传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

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又如贵阳电视台的系列专题片《飞越贵阳》,该片获2000贵州新闻一等奖。在这部以航拍为主要手段的专题片中,解说词优美流畅,成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以森林篇《林城秀色》为例,在介绍了以人工林为主的环城林带之后,画面出现了以秀丽的自然山水闻名的花溪公园,解说词这样写道:

环城林带延伸到了贵阳南郊花溪,略嫌单调的绿色骤然生动起来。绿色林带本来只是一串项链,现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丽的水,仿佛项链上镶嵌了几个光彩熠熠的玉坠。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这样和谐地握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卷。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例如《林城秀色》开篇,画面是航拍孟关林场郁郁葱葱的森林,解说词则给与了具体的描述和说明:群山莽莽,绿涛似海。贵阳环城林带长达70公里的林海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并非天赐,而是几代贵阳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初,造林者扛着锄头走向荒山,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这里,解说词告知观众看到的是贵阳的环城林带,并对林带的规模、由来等做了具体明确的交待。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贵阳电视台近年推出的文化片《南明水长》获2006贵州文艺奖一等奖。这部6集系列片以

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为主线,对贵阳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梳理。其中牵涉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了追求准确性,摄制组特意聘请了贵阳市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为片子的顾问。在第4集《山仁水智》中,讲到贵阳的文人风骨,提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公车上书”,解说词十分精到、准确:在历史风云变幻之际,南明河的儿女又一次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匹夫之责”。近代史上震动中外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签名举子始为1300人,后因来自各方的压力,退出签名700多人,最后实际签名者605人,这605人中贵州占95人,比此次签名第一大省99人的广西仅少4人,名列第二,其中贵阳有40人!这一段解说词对“公车上书”的具体情况,和贵阳举人的关系等的介绍准确无误,让贵阳文人的大山风骨真实清晰地凸显在观众面前,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和可信性。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在《林城秀色》中,画面尽情展示了花溪公园尤其是花溪河的美丽,解说词则充满了想象:花溪河美就美在她独特的自然气质,她温柔多姿,又欢快跳跃,她不华丽铺张,带着乡间甜美的野性,仿佛高原多民族融合的美少女,花溪河——有没有人叫你丽人河呢?碧水依青山生辉,亭阁隐绿荫增色,徜徉在花溪河畔,仿佛挽着一位丽人的手在漫步„„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著名纪录片人臧树清的《长白山四季》,将华丽的辞藻、飞扬的文采和精彩的画面融为一体,使所有看过片子的观众都为之折服。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在《长白山四季》中,臧树清描绘天池周围环湖而立的奇峰:

像顶天立地的汉,伸出一双双巨手,将天池捧上两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赏美。

一个“捧”字形象而轻巧地写出了天池与周围环境的位置关系,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扩大了电视画面的表现空间,为画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表现领域。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第四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一节 电视新闻文字稿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 锤炼标题

一、标题的作用

1、提示主题

2、评价新闻

3、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鲜明、准确、简洁

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一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要了解电视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首先了解电视语言的构成特点,了解电视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了解其他语言因素,如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关系的处理,是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什么是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而是多声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任务。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配比,不是任意的无序的,而是艺术的巧妙的协调配合。每一种因素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以其他相关手段的出现和存在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

电视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构成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因此,电视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节目中使用时,不是自己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它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外在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其他手段和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电视手段的使用,起码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何一种电视手段,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每种手段都有特殊的作用和魅力,有自己擅长表现和发挥的生活领域;也必然有自己不擅长表现、或难以涉足的领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在使用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自身表现力的制约。

比如,无声的电视画面,善于再现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可视感的内容。但无声画面就不擅长反映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难以表现那些想象性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现实生活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与之相反,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要反映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再比如,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长于此,必然短于彼,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手段。所以电视节目中选择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长项,让其他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怎样用?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任由各个操作人员随意挥洒的。必须受到电视节目的统一构思和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制约。它在整个节目中所占的分量比重,所起作用的大小,都需要在整体的结构中合理安排。

首先,它要受节目总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不能离开作品的基本风格样式,从事任何一种手段的创作,自鸣得意、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对解说词写作来说,自己认为妙笔生花的锦绣文字,如果背离了节目的总体风格,必须根据总体要求重新修改协调。比如,作品整体风格要求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解说词就不能写成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的婉约风格。特别严肃庄重的题材,解说就不宜写得过于轻灵、调侃。

同时,在使用任何一种手段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周围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因为在电视语言中,各种手段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共时态”的同时呈现,并发挥作用。比如,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现场同期声可能同时出现。而其他手段的位置、作用、节奏、风格、长度,都对你准备使用的手段产生影响。所以,电视手段的使用,是一个相互适应、调整、照顾、妥协的过程。既彼此策应,又相互制约。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电视节目的创作尽管分工细致,涉及的部门手段很多,是一项多兵种的联合作战,但编导是其中的“灵魂”,是指挥者、决策者和协调人。每一个成熟的编导,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风格追求。由于各个编导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对各种电视手段的认识、运用、把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或偏爱某种表现手段,有的则擅长使用另外的表现手段。尽管编导也要做必需的妥协和调整,但情有独钟现象不可避免。这也是编导追求个人风格,保持创作个性的表现,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每一电视手段使用和处理。

比如,一个摄影师出身的编导,他可能更注意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完全、光线的运用,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的手段的运用就比较充分,比较得当。而相对可能不大重视文字解说的作用,使解说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而一个原先搞文字出身的编导,对画面手段的认识运用就不是那么自如,那么得心应手,他可能就会充分发挥文字解说的魅力,画面的表现力相对削弱。一个音乐素养很高的编导,就会把音乐手段的作用尽量发挥,运用得充分得当。而对那些音乐素养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编导,在他的节目中可能根本不用音乐,或者用了也不一定恰当。

以上情况并不绝对,每个编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会不断调整。但编导创作个性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一题材,放在不同的编导手中,各种手段的使用情况会有明显的不同。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制作。电视手段的使用,必然受到节目经费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包括操作人员的水平)。由于这些限制,该使用的手段无法使用,该充分使用的地方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节目组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考虑手段使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求全。要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种电视手段的作用。有人提出,解说词是一种低成本投入,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似乎不受这方面的制约。其实未必。比如对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题材,一般人难以担此重任,必须请高手出山担纲。再如合适的播音员,高水平的录音师,都存在水平的差异,甚至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力和能力这些所谓的“软件”,也需要投资。手段的使用也相应会受到一定的制约。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告诉我们,在原始人类那里,人类思维是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原始时代留下的大量岩洞壁画和图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更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传递的记录,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类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

从绘图达意、举火传讯、结绳纪事、史诗传唱,到文字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一直到今天的电脑网络,人类的信息传递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到影视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文化载体主要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尽管图画、音乐也有一定的记录传达功能,但由于其信息表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只能作为文字的附庸。而影视语言的发明与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另一种语言--视听结合的语言模式,它已经涉及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化的另一有效载体,并足以同文字抗衡或并驾齐驱。对于人类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电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现代科技与大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为信息传播和艺术反映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效成分和可利用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了它的语言构成,掌握了这一技术手段所拥有的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语言--电视语言。

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映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比起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对象,这方面报纸广播无法比拟。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各种艺术形式任意切割、变形、嫁接,或重新组合。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的交叉换位、基因转移、移花接木,创造一种崭新的表现阐述方式。它借用了一切可以借用的手段,融会了一切能够融会的因素,有突破了原有形式和手段的局限。它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现实世界真实状态,艺术世界的广阔天地。其传播的方式、范围、速度和效果是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

语言作为交际手段和传播工具,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语法规则。电视语言的构成形式和语法规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可以通过音乐音响或解说的处理,加快整个电视语言的节奏;十分平静的画面,可以通过音效处理表达极其烦躁的语言效果;平淡无奇的画面,可以通过解说配合变得情趣盎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其他手段的点金之石或点睛之笔。电视的优势就在于手段众多,配合默契,相互呼应。1.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在于:

(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由于电视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电视所拥有的潜力必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电视语言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发挥电视拥有的优势,一定要避免不同部门的创作者,不同手段的使用者各行其是。不能只照顾和考虑自身手段作用的发挥,而与其他手段格格不入。所以,电视创作过程中的协调、适应、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决不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一味固守己见。我们之所以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写作技巧是必要的。文字处理能力越强,解说词使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但解说词创作的关键,是把这种手段用恰当的处理,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完成表现主题、传达信息的任务,并且能够避免自身的局限,通过和其他手段的配合,消除弥补各自的劣势,形成整体的综合的优势。在处理安排时对自身形态的切磋磨合,就是为了调整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关系。

比如,电视解说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听觉,不像报刊书籍的文章是供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听觉接受与视觉阅读在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不同。它必须适合念,适合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结构。同时,还必需考虑播音和录音的需要,甚至播音员的个人语速与播音风格。

一种因素语言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进入画面,什么时候跳出画面?能否同其他手段配合适当?哪些地方应该调整?合成之后的之后综合效果究竟怎么样?都要反复琢磨。要知道哪一部分信息需要解说传达,先看画面反映到什么程度,需要在哪些画面上配解说;画面的长度和形象是否适合加这样的解说;在画面的什么时机进入;整体节奏是否受影响;是否需要音乐衬托;哪些信息要上字幕;可能通过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些因素都要一一考虑周全。2.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如下: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优势,合理使用电视语言的每一种要素,就必需对电视语言所处的特殊语言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语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符号有着不同的文化理解。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受众的背景和接受的环境对语言符号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时期、不同流行趋势、不同社会热点的影响下,对语言符号的理解都会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发财致富”、“老板”在某个时期是贬义,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可能成了褒义词或敬辞。这是语言环境研究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将在节目策划构思一节做重点讲解,这里不做深入讨论。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出现,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周围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其他符号成分,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环境关系,对任何单一的语言符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功能、意义、色彩和情感。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语言符号的准确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这是语言符号所面临的具体外部环境。

(1)电视语言具体的外部环境。

大家知道,文字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一种线性水平关系。某一个文字符号--字或词,虽然都有基本的内涵,但由于其多义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本身都不表示和传达准确的意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能确定下来。离开了语言环境,任何孤立出现的单一符号,都无法确定它的意义。

比如,同样一个“黄”字,在以下三中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a.山上的树叶黄了。

b.这本书有些情节真黄!

c.她出国的事儿黄了。

“黄”在第一句中表示一种颜色;第二句中表示色情淫秽;第三句则表示告吹的意思。

有人说,这些单音节的字意思不容易确定,而双音节的词比较确定,不见得。比如“伤风”一词,你能说它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这就是“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意思嘛,不一定。如果外部语言环境改变了呢?比如在“破伤风”或“伤风败俗”中,就和“感冒”没有关系了。

文字语言是线性水平结构,语言符号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线性展示的。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必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其前后的符号完全就位之后,才能确定下来。前后的符号不就位,或词序排列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符号的意义。

画面的镜头语言也是如此,一个镜头以不同镜头的前后组接,镜头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顺序,往往使同一镜头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比如一个面无表情的人,在他前面分别接上“刚领了工资”,“刚受到领导的训斥”,“刚抽到了大奖”三个不同镜头,这个镜头的意义随之改变。如果在这个镜头后面分别接上“少女”、“棺材”、“鲜花”的镜头,镜头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蒙太奇”关系,又称“库里肖夫效应”。据说,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每一个镜头都表现了反对沙皇镇压工人,像牛羊一样杀戮工人的革命的进步的意义。但美国有人把这部影片拿到美国去重新剪辑,没有增加任何镜头,只是改变了镜头之间的组接顺序,竟把这部影片剪成了一部反动的影片。当然,每一个单一镜头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一般情况下,文字语言是历史性的,顺序展示语言的各个成分和要素;而画面语言是共时性的,同一时间展示各个要素。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另外要素的存在而确定的,因此,意义始终是连接和分开符号的结果。比如一个词汇和镜头是一个简单思想的再现,它们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的作用意义,基本取决于它在周围词汇和镜头中所占的位置。因此,同一符号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2)电视语言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

而电视语言面对的语言环境远比单纯文字和画面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电视语言的要素,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比如解说词使用的一个词汇或画面使用的某一镜头,与它同时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还有电视语言的其他要素,比如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或配以不同的字幕,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作用地位,基本取决于当时各种因素的配比组合方式。譬如,同一段画面,为它配上欢快的音乐或忧伤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或舒缓的音乐,其色彩效果会产生明显差异。如果再为它打上一段意见截然相反的字幕呢?所以,首先必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当时语言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

另外,在一种要素出现的前后,还有多种要素出现并产生相互交叉的影响。电视语言的构成意义段落,不只是镜头与镜头、解说与解说、音乐与音乐这样简单的线性水平连接。解说可能连接的是画面,与前后画面共同构成意义段落。也可能连接的是音乐或同期声,与它们构成一定的意义段落。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解说,“这个人”“这样的场面”。同前面的解说毫无关系,它接的是前面的画面镜头形象。也会听到这样的解说,“奥妙究竟在哪里呢?请注意……”后面的解说也不用承接,而是用画面镜头衔接。而“这首歌”“这段话”之类的解说可能直接承接的是前面的同期声。电视语言每一要素并不都是只同自身的同一手段构成意义关系,它们可能同前后的其他手段组成意义段落。把各种手段拆开来看,可能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完整的,只有把各种手段组合起来,它们的意义才能完整呈现出来。

在电视语言中,各语言要素前后其他手段的立体交叉影响,这种特殊的外部语言环境,是我们学习电视解说词必须特别注意的课题。而且,这种影响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当是主动的营造。每种因素都以其他因素的存在为前提,互为依托,互相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体现了电视语言综合优势和特殊魅力,大大丰富和提高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所以,划地为牢,单就解说词自身来学习研究解说词的方法,是永远“难解其中味”的。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

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符号的使用,都经过一定的比较选择,都有自己深厚的背景,有大量同类或相近的符号库存。语言符号的意义,对它的选择是否准确,往往不是由它自身,而是由其库存部分决定的。语言符号与其库存部分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环境。这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内在环境。

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作深入细致地分析。(1)被选择使用的语言符号同其库存部分的关系。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不管是解说词的词汇,还是画面镜头,在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的备用库存的符号可供选择。在它们所在的位置上,有许多功能相近、意义相近的符号可以替代它们。是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部分。

我们在完成节目中使用的符号都是有限的。一个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被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和环境中,对它的选择安排是否准确,是否合适,不是由它自身的意义所能确定的。而是要由它背后的库存部分,那些可以出现而暂时没有出现的相关符号决定的。

对于词汇的选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吟诗填词讲究“练字”的功夫。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选择,都是传颂千古的佳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则境界全出。原因何在?因为在“闹”字的位置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库存词汇,如“春意好”“春意浓”等,比较下来,这些潜在的部分稍嫌韵味不足。但“闹”字的价值正是通过同它们的比较来确定的。

比较相关符号,有助于确定这个符号价值意义,确定使用的机会场合是否得当。相关符号必然在使用的符号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一个符号的色彩、节奏、位置,如快慢、明暗、浓淡、褒贬、前后、平仄等细微差别,都是由库存的对方决定的。在这里,出现与未出现的、使用与未使用的,其实都表现在一个符号内。使用的符号同未使用的库存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从同一库存中经过比较,选择出来的。它的准确意义,依赖与库存部分的比较。在选择使用语言成分的时候,我们必需注意语言因素内在环境的影响。(2)各种电视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画面镜头的选择编辑更是如此。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有些专题片的片比高达几百比一,即平均几百分钟的素材剪出一分钟的完成片。电视剧一个镜头,一条通过的极少,一般要拍几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最终的完成片里,只能用其中的一条。那些不曾使用的部分,就作为使用部分的库存,决定它是否准确。在最终完成的节目中,出现的镜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素材作为库存部分并不出现在节目中。然而,出现的镜头被挑选出来使用,其准确意义和使用价值,是由未出现的库存部分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程度越高。千里挑一,总比二者必选其一,成功的概率要大。当然,无节制地滥拍素材同样也不可取。库存过多也容易挑花了眼。关键还要有选择的眼光。

同一形象镜头的选用有景深、景别的不同,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采访一个人物,用什么景别?用中、近景,还是用特写?如果用大特写,采访对象两片厚厚的嘴唇在屏幕上蠕动,其表达的感情色彩就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插入反打镜头,什么时候用全景镜头过渡,都要认真比较选择。还有,不同的运动摄影方式,推、拉、摇、移、跟,加之色调的冷暖、光线的强弱、角度的俯仰,甚至机位的摆放,每一种镜头因素,都有相当多的库存可供选择,这些因素构成电视语言共时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忽视。

比如,在《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段表现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金蕊秀夫妇婚姻生活的段落,其中谈到“一切都过去了,如过眼烟云。在她们家里,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如果画面只盯在茶几上,表现就不准确。这时,必须把镜头拉开来,交代空间环境,交代茶几和现代家具的比较,才能说明“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镜头没有拉开,就难以表现这种环境中的比较关系。

一个镜头的选择使用或更换,必然引起其他镜头的相应变化,影响电视语言的整体结构。任何镜头的使用,一定要能说出使用的道理来,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这个镜头和电视其他手段是否协调?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位置上?都要反复推敲。毫无道理的乱用,显然是缺乏比较选择。电视语言的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但十分重要。这是制作电视节目,使用语言要素时必需考虑的问题,是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掌握的知识。许多人会做节目,只知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就可以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第五篇:五年级如何写人物类作文

五年级如何写人物类作文

一、明确考点 把握方向

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一样,就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然景色或一些动物、植物、建筑物和其他物品描写,陈述出来的写作方法。

在小升初的考试作文是要求400字左右的,也有可能是要求你写一段话,几十字左右。

二、知识讲解

写人、物文章,必须抓住所要写的人物的特点,具体描写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一)人、物外貌描写

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要注意三点: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写动物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重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你写眼睛,千百万的人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会不同。

小明考试成绩考得很好时,眼睛就会闪烁出喜悦的光芒;当他的心爱的玩具不见了,眼睛流露出悲伤的神情;当他看到别人偷东西的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去鄙视的目光。

抓住这些特征,少年的眼睛就写活了。第三、写人物外貌,要有先后顺序。请看下面描写人物的段落:

爸爸长得真帅,一米七几的个头,白净的国字脸,眼睛明亮,鼻梁挺直。就是有一点不好,他的下巴和腮边总是密密麻麻的长满了硬硬的胡子。因为他工作忙,老是没有时间刮。每当我被他亲得痒痒的时候,妈妈总是数落他只知道工作,不注意生活细节,爸爸总是“嘿”的一笑,继续忙他的事。

(二)人、物的动作描写。

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是表现在行动中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动作的变化,这样你就能写好了。如果能用一些确切的动词来描写,你的作文就富有文采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3课《白鹅》:“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对白鹅的描写是为了表明“鹅是高傲的动物”这一中心。

(三)人物的语言描写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精彩的语言能展现人物的个性。描写语言是要合乎人的身份、年龄、职业、经历和性格等。

如《老人与海鸥》对老人语言的描写“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

(四)人物的心理活动

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为了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写出人物对事物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这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

三、相关练习:

例文: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她一年四季都坚守在岗位上。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清晨我上学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她就是我的妈妈。从前,我不喜欢妈妈做这份清洁工。因为我怕遇到熟人,别人会鄙视我们。但妈妈说:“为什么要害怕遇到熟人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个有尊严的人。”每当妈妈看见认识的人,都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渐渐地,我明白了妈妈,她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妈妈常常说:“人穷志不穷,勤劳能致富。不劳而获,坐吃山空,富也变穷。”妈妈还说:“人穷志不穷的人很值得我们学习。”

啊!尊严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听了妈妈一话,我想到了课本中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传神的传达出妈妈的高尚之处,你也试一试吧?

下载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汇报片解说词

    键盘打击(红屏黄字黑体): 谨以此片,献给尊敬的各位领导及所有支持新星事业发展的朋友们! (片头音乐起:在蒲翁、淄川、新星大楼、魏华祥、丁晓军背景中) 这是一片物华天宝、耕耘希望......

    写作特点[精选合集]

    【写作特点】 《草原》: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白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冬阳.童年.骆驼》:倒叙的写作顺序,直接抒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半截蜡烛》:是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

    写作特点

    文秘工作的写作技巧 一、把握特点 所谓特点,是与其它文体相比较而呈现出的不同点和区别点。分析和认识总结文体的特点,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所在。不了解这一特点,就抓不到重点,也就......

    解说词的特点

    (1)说明性,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是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客观存在既要便于讲解,又要便于观众一目了然。一般用不多的文字把实物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借助简明的文字介绍,对实物或......

    专题片解说词特点

    专题片解说词特点 解说词是对写作内容的一种阐述,同时在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论述的对象进行意义的升华。很多人在讨论到底是画面重要还是解说词重要,到现在来说都没有一个确......

    解说词的特点

    (1)说明性。解说词是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客观存在既要便于讲解,又要便于观众一目了然。一般用不多的文字把实物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借助简明的文字介绍,对实物或图画获得深刻......

    如何指导状物类作文写作

    如何指导状物类作文写作 摘 要:状物类作文训练是语文版七年下学期第一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本单元的写法,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人物类汇总版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二——庄子课堂经典诗歌精编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蒙城(今安徽蒙城)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