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讲稿正
社区矫正讲稿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的“三大任务”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明确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
经中央批准,我国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中央政法委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南平市及我市在2010年内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我市在2011年正式启动全面社区矫正工作。
一、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
(一)成立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我市于2010年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周邵福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龚建春、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泽俊、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连新民、市司法局局长黄长全为副组长,市直15个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业务科室的骨干组成。
(二)拟定《全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南平市社区矫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市司法局以《中共南平市委办公室、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委办[2010]76号)为依据,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了《中共邵武市委政法委员会、邵武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方案》,已于2010年12月底报送我市市委办、政府办。
(三)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市司法局于去年年底对本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进行了排查摸底,市综治办、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于今年3月以来再次进行全面排查。截止2011年6月底,我市有社区矫正对象318名,其中:管制1名、剥夺政治权利7名、假释16名、暂予监外执行1名、缓刑293名。
二、当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省委政法委、省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和司法厅于2010年9月7日下发的《关于在全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2011年底实现全省覆盖”;南平市委办、市政府办于2010年11月26日转发市委政法委等五部门《关于在全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区)确保在2010年内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延平区、建阳市、政和县已正式启动社区矫正试行工作,但我市至今尚未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邵武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也未出台。我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
(一)机构设臵不够到位。目前我市已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没有办公场所、没有配备人员、没有工作经费;乡(镇)街道都未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工作机构有待建立。
(二)保障措施不够落实。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和启动经费都未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二是市社区矫正办没有配备专人,司法助理员缺编4人,也没有按编制配齐;三是部分司法所无业务用房或场所狭小,无法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经费、人员和工作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试行。
(三)舆论宣传不够到位。社区矫正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社区矫正的社会知晓率低。有些群众认为,罪犯就应当被投入监狱服刑,否则,就等于没有给罪犯施以处罚,对社区矫正工作产生误解;有些群众不愿意或不敢和社区矫正对象接触;社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四)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例如监管对象被决定监(所)外监管时,往往只是司法文书在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之间传递,监管对象移交缺乏强制性,大多数监管对象不会自觉到公安司法机关报到备案,致使监督改造难以真正落实;二是社区矫正对象底子不清,登记造册不完整,社区服刑人员没有按照见人建档的要求进行无缝衔接,没有针对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类管理教育,对社区矫正对象在就业、生活、心 理和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不够;三是流动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较为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频繁,许多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就业、探亲、上学或经常更换居住地等,出现人户分离的现象,以致对他们脱管、漏管。
三、做好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把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放到社区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矫正,促进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对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按照省委政法委等五部门《关于在全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南平市委政法委等五部门《关于在全市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我市尽快试行社区矫正工作。
(一)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市委政法委要做好社区矫正的牵头协调工作;市司法局要切实履行实施、指导、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责;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青妇等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要协助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帮困扶助工作。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委组织协调、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 作机构。建议在市司法局新设社区矫正股,与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乡(镇)街道要尽快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和行政村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在基层司法所指导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二是建立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要配齐配强司法助理员,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作为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辅助力量,建议在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行政村)配备1名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吸收社区居委会成员和党员、农村“六大员”、离退休人员、律师等为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补充力量;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落实经费保障措施。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试行的当务之急。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主要用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社区矫正工作者工资和社会志愿者补贴)、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由市司法局负责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社区矫正工作年度经费可按上年底本市社区矫正对象人数测算核定(据了解,福州市的县级社区矫正工作年度经费是按人均不低于1500元标准核定);建议今年先期安排社区矫正启动经费(据了解,建阳市政府已安排社区矫正启动资金20万元),主要用于市社区矫正办场所、装备、人员培训和社区矫正试点经费。
(四)着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试行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要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知识,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事迹和矫正对象典型事例。通过宣传,提高公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程度,让社会各界知晓、认同、支持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社会舆论氛围。
(五)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社区矫正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交接、建档、监督、教育、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按照工作流程,规范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使各项工作紧密衔接,有条不紊。建议先选择2-3个乡(镇)和街道社区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梳理、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社区矫正制度,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市依法、规范、有序开展。
第二篇:社区矫正科总结
社区矫正科总结
一、加强管理,注重实效。我县辖个司法所,干警人,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人员人。到2014年第一季度,我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人,累计解除人,目前在册人数人,到目前为止未发生违法现象。我局对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帮教协议、监督协议及矫正对象的思想分析、矫正措施、矫正方案等,建立了电话汇报登记簿、谈话登记簿、请假登记簿等,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
二、加强宣传,营造环境。是个多民族县,而各个民族又有自己的节日,为了让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社区矫正工作,我局干警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资源,在各种节日以开设现场咨询平台、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全面深入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宣传。经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局共发放宣传资料378份,接受群众咨询92人次,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活动,注重人性化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强化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及时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同时社区矫正工
作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加强对矫正对象的衔接管理,严格按照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抓好落实,最大限度地解决矫正对象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按标准管理矫正对象,以利于他们适应社会正常生活。
四、大胆探索,提高矫正质量。
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个案矫正、分类矫正、心理矫正的工作方法和措施,逐步积累社区矫正的工作经验,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在工作中勤学习,多思考,常交流,总结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
社区矫正是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我国刑法执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我局要继续发扬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把社区矫正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社 区 矫 正 实 务汇总
社 区 矫 正 实 务
第一章 社区矫正的过程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过程
一、社区矫正的含义
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平台,(由专门机构负责)以科学 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进 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制度和过程。
二、社区矫正的发展
1、刑罚制度的历史变迁
①以肉刑和生命刑为主导的阶段 ②以监禁刑为主导的阶段
③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过度阶段
2、社区矫正的起源与发展 ①监禁刑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 ②监禁刑使被监禁人身心受到损害 ③负性互动影响监禁矫正的效果 ④监禁使被监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断 ⑤监禁矫正成本过高
三、社区矫正的功能
1、有利于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2、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3、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实质
1、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2、社会工作的功能 ①恢复功能 ②预防功能 ③发展功能
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 ②怎样看待服务对象 ③怎样看待自己的同事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 社会工作者是“价值注满的个人”(2)社会工作的方法 ①个案社会工作 ②团体社会工作 ③社区社会工作
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统一性
1、理念的统一性 ①基于监管的社区矫正理念(社区矫正试点以前)②促进对象回归社会的矫正理念(试点之后)社区矫正的根本目标:促进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①对象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②对象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恢复 ③对象形成了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④对象具有自我改变、自我发现的能力
2、功能的统一性 刑罚执行的弊端:
①刑罚执行具有刚性特征,而社区环境具有柔性特征 ②刑罚执行具有间断性特征,社区生活具有连续性 社会工作弥补了刑罚执行的不足: ①以人为本的理念,弥补了刚性化不足 ②主动的工作模式弥补了虚华的不足
③以人的平等、尊严、价值、需要为理念的模式,弥补了刑罚执行中社会关怀的不足
3、过程的统一性 ①建立关系 ②收集资料 ③矫治介入 ④评估与跟进
社会工作在解决上述几个方面问题中具有重大作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既是刑罚执行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开展的过程,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它们相互嵌入、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同意的过程。社区矫正的主要阶段: ①专业关系建立 ②资料收集 ③资料分析
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⑤制定矫正计划
⑥矫正介入(直接介入、间接介入)⑦评估与跟进
第三章 社区矫正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 社区矫正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矫正资料收集中的问题
1、个人客观层面资料多,主观状况资料少;
2、矫正对象所处环境状况的资料比较少;
3、对象与环境互动状况的资料较少;
4、资料简单化、不完整。
二、资料收集的基本内容
1、个人层面资料收集 ① 个人基本资料;
② 矫正对象对现状和问题的主观看法; ③ 矫正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
④ 矫正对象生理、心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能力。
2、环境层面资料收集
包括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单位等。
3、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层面的资料收集 第二节 社区矫正资料收集的方法
一、文献法
1、文献法的特点 ① 间接性 ② 稳定性 ③ 客观性
2、文献资料的种类
① 根据文献的加工程度:原始资料、次级资料;
② 根据文献资料的形式: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图像文献、有声文献。
3、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文献资料
①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所依托的社会发展背景资料; ② 相关政策法规;
③ 相关法律文书,包括相关法律文本和对象的档案文本等; ④ 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资料; ⑤ 社区矫正研究文献资料; ⑥ 社区矫正工作的成果资料。
二、访谈法
1、访谈的类型
㈠ 根据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交流方式 ① 直接访谈 ② 间接访谈
㈡ 根据访谈过程控制程度不同 ① 结构式访谈 ② 无结构式访谈
2、主要访谈方法 ① 重点访问法 ② 深度访谈法 ③ 客观陈述法 ④ 座谈会访谈法
3、访谈技巧
① 提前设计访谈提纲;
② 访谈过程中保持友好的态度; ③ 恰当地进行提问;
④ 准确地捕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 ⑤ 适当地作出回答;
⑥及时做好访谈记录,可能的话还要录音或录像。
三、问卷法
1、问卷法的主要类型 ㈠ 按照问卷的用途 ① 自填问卷 ② 访问问卷
㈡ 按照问卷问题的类型 ① 开放型问卷 ② 封闭型问卷 ③ 混合型问卷
2、问卷的结构 ① 引言 ② 注释 ③ 问项 ④ 编码
3、问题的设计
① 问题的表述要准确 ② 问题的表达要清晰
③ 问题表述要客观、不带倾向性,不进行诱导和暗示 ④ 文字要浅显易懂,不超过被调查者的理解能力 ⑤ 问题和所给出的答案要协调
4、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 ① 简单询问法 ② 简单陈述法 ③ 释疑法 ④ 假定法 ⑤ 转移法 ⑥ 情景法 ⑦ 投射法
5、问题的数量和排列
四、观察法
1、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① 参与观察与参与观察
② 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 ③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观察的方式 ⑴ 非标准化观察 ⑵ 半标准化观察 ⑶ 标准化观察
3、观察过程中的记录技术
4、观察误差
第四章
社区矫正资料分析
第一节 资料分析的必要性
社区矫正资料分析的现状
通过资料分析实现资料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通过资料分析全面系统地认识矫正对象 第二节 矫正对象资料分析过程
一、资料整理
1、审核
资料审核的原则:真实性、准确性
2、复查
3、分类
分类的意义:
①加深对矫正对象的认识
②把握矫正对象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认识矫正对象 分类标准:
①基本资料 ②背景资料 分类标准的选择:
①满足研究或实际工作需要 ②反映研究或工作的特点
4、攥写备忘录
必要性:①矫正对象的复杂性
②矫正工作任务的繁重性 ③资料整理本身性质的要求
备忘录主要内容:
①描述性内容 ②分析性内容 备忘录攥写注意事项: ①随时攥写
②把描述性内容和分析性内容分开写 ③经常性对备忘录进行整理
二、资料分析
1、去粗取精
2、去伪存真
3、由此及彼
4、由表及里
第三节 资料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
1、横向比较
是在对矫正对象个人资料、环境资料、矫正对象与环境互动资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比较方法。
横向比较的两个层面: ①整体层面 ②个体层面
2、纵向比较 是一种注重于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
3、一致性比较 即寻找各种类型资料的共同点
4、差异性比较 即寻找各种类型资料的差异性
二、因果分析
1、归纳分析法
是从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分析方法,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观察大量现象的基础上,由这些现象推导出一般的或共性特征的过程。
2、辨证分析法
以现象或资料的复杂性为基础,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
三、结构——功能分析 把事物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分析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要素的不同关系使系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发挥出来的不同作用,探讨事物存在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基本环节:
1、把要分析的资料置于一个系统中;
2、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该资料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3、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予以说明。
第五章
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第一节 矫正对象问题及研究视角
一、问题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矫正对象问题的含义:矫正对象自身各要素失衡,及其与环境关系失衡所引发的,对矫正对象恢复社会功能、重返社会形成不利影响,并为矫正社会工作者或矫正对象所反应的各种现象。
2、矫正对象问题研究的意义
是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工作,实现矫正工作的目标,防止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基础。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
1、生理研究视角
2、社会变迁视角
社会解组论
3、文化视角
文化失调论、亚文化论、价值冲突论
4、利益视角
群体冲突论
5、行为视角
越轨理论、标签理论
6、心理学视角
7、社会权益视角
8、综合视角
第二节 矫正对象问题分类研究
一、分类研究的意义
1、问题分类究是研究对象问题的基本方法;
2、问题分类有利于简化对象存在的问题;
3、问题分类有利于寻找问题的根源;
4、问题分类有利于明确矫正思路;
二、矫正对象问题的主要类型
1、问题分类的主要原则
㈠ 目的性
㈡ 可操作性
㈢ 清晰性
㈣ 对应性
2、问题分类的可能视角
⑴以形成的原因:内在性问题和外在性问题 ⑵以存在的时间:短期、中期、长期问题 ⑶以危险程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 ⑷以对象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矫正对象问题的主要类型
⑴个人问题:生存问题、适应问题
⑵家庭问题: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支持 ⑶社会问题:社会支持、再犯诱因、互动
一、问题诊断的含义
指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和矫正对象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访谈、观察、问卷等方法收集矫正 对象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在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分析矫 正对象资料的基础上,与矫正对象一起 确定问题的过程。
2、问题诊断的意义
⑴ 问题诊断是实施矫正工作的转折点 ⑵ 明确矫正目标 ⑶ 形成矫正动力
二、问题诊断的基本方法
1、问题诊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㈠ 问题诊断是工作者与矫正对象互动的过程 ㈡ 注意矫正对象问题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㈢ 注意问题形成的原因
2、问题诊断的过程
⑴ 确定矫正对象的问题域 ⑵ 确定问题的性质 ⑶ 确定问题的影响程度 ⑷ 确定问题的可能走向
第六章
社区矫正计划
第一节 矫正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一、矫正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1、目的和目标的含义
目的:期望在介入的最终阶段获得的较为笼统的、长远的结果。目标:在中间阶段所要获得的较为具体的、近期的结果。
2、目的和目标的功能
① 明确工作者和矫正对象共同的努力方向
② 避免不确定和干扰性因素,持续地执行矫正计划 ③ 帮助选择适当的介入策略和模式
④ 可以作为评估矫正工作成效的有效指标和依据
3、目标的种类
不连续的目标、连续的目标
二、选择目的和目标的原则
1、目标须与矫正对象所需求的结果相关
2、目标应有明确的且可测量的定义
3、目标必须是可行的
4、目标必须与工作者的知识和技巧相称
5、目标应用正向的语言叙述并注重促进矫正对象的成长
6、目标必须与矫正机构的功能相符
三、选择目的和目标的过程
1、确定矫正对象对于协商目标是否做好了准备
2、解释确定目的和目标的意义
3、和矫正对象一起选择适当的目标
4、清楚地定义目标
5、确定目标的可行性并讨论可能的改变和不利结果
6、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 第三节 工作契约
一、针对不同关注对象的矫正计划及其相应的实施策略
1、个 人
2、家 庭
3、群 体
4、组 织
5、社 区
一、工作契约概述
1、工作契约的内容:介入目标、策略、角色
2、工作契约的形式:书面的、需双方签字
3、工作契约的作用:强调奖励、不强调惩罚
二、工作契约的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
2、灵活性
3、实用性
三、工作契约的基本格式 没有固定的格式
第七章
社区矫正介入理念 第一节 社区矫正介入的切入点
一、人与环境的构成状态是社区矫正介入的焦点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考虑环境对个人的要求、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个人在环境中的资源状况等因素。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社区矫正介入的基础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而这种尊严和价值带给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是接纳而非批判。
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从关系的层面分为三类)㈠ 专业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㈡ 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㈢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2、通常被引用的社会工作价值 ● 个人价值与尊严 ●对人的尊重
●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 ●案主的自我决定权
●提供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 ●寻求满足人类共同的需求
●寻求提供个人足够的资源与服务以满 足其基本需求 ●赋予案主权利及平等的机会 ●没有歧视 ●尊重多元化
●对社会改革与社会正义的承诺 ●保密与隐私权
●愿意将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给他人
一、社区矫正价值理念的有益探索
1、以服务为核心内涵的管理理念
2、矫正社会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目标一致性
3、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原则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4、承认和尊重矫正对象的潜能
5、重视矫正对象的参与、理解与合作
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实践过程中的不足
1、价值理念运用的内容方面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综合运用方面
3、保密原则运用方面
4、关于平等的专业关系的认识方面
5、价值原则的实践方面
6、工作语言和谈话语气方面
7、对价值理念的总结方面
第八章
社区矫正直接介入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直接介入方法
一、矫正对象的基本心理需求
⑴ 需要被视为是独立的人,一个有价值和尊样的人,有自己的喜好,有获得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需要;
⑵ 需要获得关切和了解,以及对其所表达感受的反应,对个人的问题希望能获得帮助,而不希望一味地被批评和指责; ⑶ 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和机会,不愿被人催促,之希望得到帮助,不希望被支配;
⑷ 期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隐私活动得到保密,不愿意让人知道,不愿声誉受损;
⑸ 希望能够尽快改善目前的状况,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有一份工作,有一定的立足社会的基础等。
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过往经历(童年经历)对问题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诊断重点在于对矫正对象做心理动态分析,即研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及其互动、自我防卫机制等,同时也注重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对个人状况加以调整。
2、人本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是善良、仁慈、和可信赖的。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和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该模式对问题成瘾的判断是案主有一个较低的自我观,自我评价很低。
3、任务中心模式
该模式着重于帮助案主分析和处理具体的问题,因此其所确定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不是案主的个人成长,是一个“可处理的问题”,案主知道这一问题的存在,承认这是一个问题,愿意处理这个问题,并且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行为是习得的,其关注的矫正目标也集中于现时、此时此刻的行为问题。认为行为包括操作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两种,所以再运用该模式时,主要针对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等两个因素进行介入。
5、现实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是自主和自决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受外在支配,人不应该推诿自己的责任,而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模式主要目的是协助失败认同的人通过学习现实及负责任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迈向成功的认同。
6、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其治疗的重点在于以观念、思想为突破口,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思想,达到改变沮丧情绪的目的,使人更积极与负责任地生活。
7、家庭结构治疗模式
该模式以整个家庭为对象,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得以解决。
8、危机介入模式
该模式认为,当处于压力情境中,当事人过去惯用的问题解决方式失灵时,将会产生焦虑或困扰的情绪,并且处于脆弱状态,若加上其它促发时间,当事人即处于当下的危机状态。
9、生态系统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乃是个人与其所在空间的生态系统间不协调;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会遭遇一些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压力,调适的状况视个人支持的程度而定。
10、社会网络干预模式
该模式认为,个人社会网络欠缺与支持不足会导致人的社会疏离;在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的缺乏将无法缓解个人的压力感,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建议,或无法提供直接的协助,因而很容易产生问题。
三、个案记录格式
1、接案记录格式
2、过程记录格式
3、结案记录格式
4、工作日记
第二节 个人层面直接介入现状分析
一、个人层面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现状
1、个案社会工作模式的初步运用状况分析
2、个案工作模式名称借用状况分析
3、没有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或模式分析
二、个人层面直接介入内容分析
1、针对心理层面
2、针对情绪层面
3、针对性格层面
4、针对认知层面
5、针对人际交往层面
6、针对矫正对象与社区其他工作系统互动层面 第三节 群体层面直接介入方法
一、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基本内容
1、小组的基本概念
有一个人以上;形成关系;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间相互影响;地位与角色的演变;成员有归属感;小组有发展阶段;有例如规范、准则等社会控制;有小组文化气氛。
2、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强调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是通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而发挥出来的。
3、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⑴ 小组经验是重要的; ⑵ 使用小组能够达到改变; ⑶ 经验是能够分享的; ⑷ 经验是能够选择的;
⑸ 小组工作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⑹ 在诸如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为经济;
4、小组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
⑴ 认可每个人是独特的,并因此而进行有关行动; ⑵ 认可多样的小组及随之而来的有关行动; ⑶ 真诚地接受每一个具有独特强、弱项的对象;
⑷ 在社会工作和小组成员之间简历有目的的助人关系; ⑸ 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 ⑹ 适当地休整小组工作;
⑺ 鼓励每一个成员按照他们的能力层次去参与,以使自己更能胜任;
5、小组社会工作的阶段模式 阶段一:前属期
⑴ 成员的特征:小组成员开始与他人亲近,同时去熟悉小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状况;彼此很少信任,保持着社会距离感和高度的自我防卫意识;尝试探索小组及其他成员的性质、需求或期望。
⑵ 社工介入焦点:鼓励和促进成员探索物质和心理环境,帮助他们更为开放地去互相了解,鼓励成员表达他们对小组和其他人的期望。
⑶ 程序:简历初步的小组结构;用一些熟悉的程序鼓励成员自由地参与活动,从而使他们更了解每一个人和尽快地与之建立关系。阶段二:权利和控制期
⑴ 成员特征:成员开始在小组中为权力与控制而努力,他进门仕途界定和形成关系,并形成一种地位等级,出现了成员初步的沟通模式。
⑵ 社工介入的焦点:帮助成员了解小组的权利,明确问题的存在及其性质;鼓励成员充分地探索环境,以便建立小组的规则和规范;通过探索确立长远的关系。⑶ 程序:应计划程序使成员能够测试自己的实力和才能,并且使他们建立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地位和角色,挖掘成员的潜能。阶段三:亲密期
⑴ 成员特征:成员的关系更加接近和亲密;投入感增强,对其他成员更为开放,有更多的相互沟通;开始承认小组的经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并开始重新考虑小组的目标;规范在和变化;成员危机依然存在。
⑵ 社工介入焦点:澄清感觉;鼓励相互回应;简历小组结构。
⑶ 程序:成员有更多的能力计划和承担小组程序;通过活动,成员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阶段四:分辨期
⑴ 成员特征:成员相互熟识,能接纳和认同每个人的独特性;彼此更宁和,有良好沟通与合作。
⑵ 社工介入焦点:更多地担当使能者的角色;促进成员回馈和反省。
⑶ 程序:当成员变得更具内聚力和更为合作以后,他们就能设计自己的程序。阶段五:分离期
⑴ 成员特征:小组目标已基本实现,成员开始离开;成员在离开和结束已建立起来的关系时出现许多焦虑,如否认、倒退、重演等。
⑵ 社工介入焦点:为个人和小组的流动提供机会和资源;强调评估;提供结束后适当的支持。
⑶ 程序:可以设计一些大型活动,作为对小组意义的重申;程序有时也会反映倒退阶段的动态特征。
6、小组工作的概念模式 ⑴ 小组目标模式 ⑵ 治疗模式 ⑶ 互动模式
二、小组工作记录格式
1、小组计划建议书
2、小组聚会记录
3、小组评估报告
第九章
社区矫正的间接介入
第一节 家庭层面的间接介入
一、不同家庭环境的间接介入
支持型家庭
沟通方式失当家庭 关系紧张型家庭 破裂型家庭
二、家庭层面间接介入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社区环境层面的间接介入
一、建立对社区的基本认识
①社区历史 ②自然环境和设施 ③居民 ④社区组织 ⑤社区权力关系
二、与社区建立关系
1、建立关系的过程
决定建立关系的范围→自我介绍→确立联系的合约→观察联系的过程→跟进联系
2、建立关系的方式
新闻发布会、联谊会、社区宣传、上门拜访、探查、小组工作等
三、协调和改善社区关系
1、各类社区支持资源的动员
2、各类活动的组织
第三节 社会环境层面的间接介入
社区矫正社会环境层面的间接介入主要是指矫正工作者帮助矫正对象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如户口安置、办理《劳动手册》、提供就业岗位、争取社会保障政策、发放补助金和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做好解困工作。
第四节 社会其它层面的间接介入
一、志愿者工作 两个方面的目的:
1、为志愿者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2、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弥补政府或专业服务机构资源的不足。志愿者工作的特性:
①无酬劳 ②非专业 ③职责认知 ④参与动机 ⑤自发自决 志愿者工作的特性:
①民主的、利他主义的 ②持续性的 ③相互合作 ④制度、方法整合过程 志愿者的类型:
①互助或自助 ②慈善或为他人服务 ③参与 ④倡导与运动 志愿者工作的管理:
1、监督和指导
2、激发动机
3、明确权利
二、督导制度
督导的作用:①保证质量 ②保护案主 ③帮助评估 ④提供支持 督导的角色:①领航员 ②教练员 ③监察员 ④经纪人 督导的要素:①教育 ②行政 ③支持
第四篇:社区矫正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市矫正办和县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在规范中稳步推进。截至6月30日,全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97人,期满解除104人,死亡2人,目前在册380人,其中管制1人、缓刑259人、假释66人、保外就医17人、剥夺政治权利37人。现将我县上半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指导,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县的铺开,今年以来,通过到灵溪、金乡、钱库、舥艚、矾山等片区调研,了解各片区乡镇的社区矫正开展情况,督促未建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的乡镇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定负责人。并为此在三月份成立了“苍南县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服务大队”,对各乡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指导。各直属司法所也发挥片区的作用,帮助和指导片区所属的乡镇进行交接。对暂时无法交接和管理的乡镇,暂时由各司法所进行代管,从而保证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铺开。目前,各片区大部分乡镇正在进行交接,有些乡镇已经完成交接并开始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管理。
二、密切协作,规范社区矫正衔接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同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沟通,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工作。一是做好审前调查评估工作。今年以来,矫正科和各司法所共为法院出具调查评估意见函70余件。二是配合检察院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三是定期同公安机关对矫正对象的人数和相关信息进行核查核对,并做好出入境报备工作。
三、健全制度,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为贯彻落实省矫正办《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规范落实年”活动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出台了《苍南县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苍南县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和《苍南县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奖惩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组织管理、衔接工作、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考核奖惩等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四、注重培训,提高矫正工作队伍素质。
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我们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协理员和志愿者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辅助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月份,我们为了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组织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参加了市司法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六月份,我们还组织了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协理员20余人参加温州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系统平台的操作培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半年工作思路。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衔接机制。通过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强化合作意识;严格按照温州市公、检、法、司四部门《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做到既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重点是做好与法院、看守所、监狱的法律文书及时送达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去向不明对象的查找工作。
二是切实落实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根据省矫正办开展“社区矫正规范落实年”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个流程,包括矫正对象的接收、档案的建立、教育管理措施的落实、考核奖惩的实施、社区矫正的解除等环节实行规范化操作,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三是加强与完善社区矫正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司法所的装备水平;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社区矫正基地建设,要求有5名矫正对象以上的乡镇至少要落实1个社区矫正基地。
第五篇:浅析社区矫正与检察监督
浅析社区矫正与检察监督
[论文摘要]“社区矫正”要义是行为指导和生活扶助,落实行为人责任且有效保护被害人。社区矫正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是扩大适用缓刑的前提、扩大假释方面能够盘活刑罚的机制。它以完善法律为条件,使监外执行拥有更大的适用空间,平衡适用社区矫正旨在体现法律平等。
[论文关键词]社区矫正 同步监督 监督机构整合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及意义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矫正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趋势。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
目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根据:司发〔2003〕12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司发通〔2009〕169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赋予了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地位。可见,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检察监督的法律地位,既符合宪法和法律的精神,也符合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检察机关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三、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对于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立法不规范
我国《刑法修正案
(八)》虽然将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明确规定下来,但并没有对社区矫正的程序、具体工作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他的两高两部等文件对社区矫正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缺乏权威性。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权利义务、如何开展法律监督等问题上都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因此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法律依据问题,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利与义务这项立法活动迫在眉睫。
(二)定位不准确,检察监督力度不够
当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往往重配合轻制约,即社区矫正中,检察机关的身份往往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参与者、司法行政机关的帮手,而不是独立的监督者。
在检察机关机构设置方面,只有在辖区内有监狱或看守所的检察机关内部才设有刑罚执行监督部门。对于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没有设刑罚执行监督部门的基层检察机关,都是由的监所检察部门行使,监所检察部门人员配备不强,其行使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职权也远远超过了现有监所检察部门行使职权的范围,直接影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力度。
(三)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不统一,检察监督对象模糊
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及其他机关。基层组织或者罪犯所在单位仅仅配合和协助公安机关进行帮教考察,但公安机关常常因为事务繁杂,没有过多的时间和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工作中,而真正承担日常社区矫正任务的却是司法行政机关。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究竟应以执法主体公安机关为监督对象,还是以工作主体司法行政部门为监督对象,或者,同时将两者作为监督对象,这造成了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对象的模糊性。
(四)社区矫正对象的手续等材料不齐全,检察监督难度加大
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对象的法律文书不齐全,有的只有一张释放证明。尤其没有实行矫正试点的省市,相应的材料更加欠缺,这就给执法机关为每一名矫正对象制定矫正计划、矫正方案造成了现实困难,影响了矫正质量,同时造成检察机关监督难度的加大。
四、检察机关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赋予检察监督强执行力
首先,需要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针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要明确承担日常社区矫正任务的执行机关,明确社区矫正人员的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解决业已存在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为社区矫正健康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其次,需要完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要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监督的程序保障,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执行力。
(二)强化社区矫正罪犯监管责任 基层司法所应参照“两高两部”《关于依法加强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监督考察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执行地司法所要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掌握本辖区内社区矫正罪犯的基本情况,建立社区矫正罪犯考察档案和统计台账,要求法律文书、帮教组织、帮教措施、责任人、保证书齐全,要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再者,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检察机关要加强对社区矫正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另外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罪犯重新犯罪进行打击,及时审查批捕,依法提起公诉,加大对社区矫正罪犯执行的监督考察力度,促使执行机关严格执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三)强化监督,确保检察监督取得实效
1.建立检察机关内部一体化监督机制。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应当整合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职能,改变矫正工作之前各职能部门各自作战、沟通联系不紧密的状况,形成检察监督部门之间在非监禁刑适用中的监督合力,建立起以监所检察部门为主体的检察监督适用非监禁刑的一体化内部监督机制。一体化监督机制的监督重点应放在不应适用非监禁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不恰当地判处非监禁刑,监督应从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批准逮捕时就开始,将不捕信息上网流转,公诉部门则在出庭公诉和裁判审查时开展审判监督,积极利用抗诉等手段进行纠正不当量刑并上网流转,监所检察部门则在监外执行检察时结合罪犯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帮教信息综合判别其非监禁刑的适当性,进行跟踪性监督。一体化监督的实现形式是现有检察机关办案系统,通过该系统充分利用实现相关监督信息和意见的流转和处理,必要时监所检察部门协同公诉部门做好审前监督工作,切实防止借社区矫正之名,行滥用权利之实。
2.建立同步监督制度。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监督,更多的是事后监督,这种监督方式并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且也影响了检察机关监督效能的发挥。为此,检察机关有必要前移监督关口,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进而增强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应对以下工作实施同步监督:一是在公诉中,积极开展量刑建议,促使审判机关合理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二是及时审查刑事判决,重点把好量刑监督关,保证审判机关裁决非监禁刑的正当性;三是提前介入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认真审查执行机关提请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材料,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防止违法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的发生。
3.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的监督方式,提高社区矫正监督的实效性。在监所检察部门内设立监外罪犯执行信息网络中心,该中心连通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的相关信息网络,为监外刑罚执行实施动态化监督。该信息中心可以便捷地浏览所在区域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包括犯罪分子个人的基本情况,犯罪的性质、罪名,所判的刑罚种类,刑期或罚金数额,审判机关,前科,主要社会关系等,以及社区矫正部门对其开展社区矫正过程中形成的情况(这部分资料是动态的,随着执行的发展不断得到增加和充实)。另外,建立相应的责任制,促使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及时录入社区矫正信息和有关变更执行信息,监所检察部门采用现场察看与上网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