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3 02: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 认 识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9月26日

一、情况分析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

根据学前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学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28、31)天,一年有365天。活动难点:

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8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学卡,探究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小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个?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数学活动,目标是让幼儿认识年历,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有什么不一样的。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为了使幼儿学起来更容易,课前我请他们准备一份2008年的年历,在准备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就已经先预习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我看到他们带来的年历中有的已经把重要节日圈画出来了,可有的小朋友根本连年历都没有带来,面对这种水平不一的孩子们,我想他们可以结成一组,会的带不会的,这样大家学起来就快了,在他们一组上,我放上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告诉他们一句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反应快的孩子一下就明白了:哦~~原来这些月是31天呀!我请他们来验证一下,看看老师说的这个歌谣准不准确,孩子们又兴高采烈地翻起年历来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没有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这些生硬的道理,而是请他们动手,在玩中发现奥秘,比如说月中多少天这个难点,我用一句歌谣简单概括,并且请他们来检查我说得对不对,在他们检查的过程中,他们理解这句歌谣并且加深了印象。对于这个活动,虽然还有个别孩子没有完全掌握,但是我能肯定的是,能掌握的孩子这一辈子都能记住这个难点,并且还能把这个歌谣传播给其他孩子。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我发现刚开始有指错的现象,但是练到第5、6个节日的时候,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还很迅速呢!刚开始指是一组中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带头,后来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现在交换一下,让刚才还没有动手指的小朋友先指。这下,小朋友们玩得更热火朝天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这节活动才能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第二篇: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重点】 从实物背景中得到几何图形的特征.【难点】 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几何图形的抽象认识.【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立体图形的实物.新课讲授 导入一: 从北京天坛主体建筑物的外观上看,它是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几何体构成的吗?

[设计意图] 主题图是北京天坛的照片,它可以看作是由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几何体组成的.用此图导入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导入二: 物体的构成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1)观察长方体模型,如图所示,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棱与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2)拿出三棱柱模型让学生思考以上问题.(3)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地观察、思考,体会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的概念.[过渡语]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它们的形状、大小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反映着它们本身的性质和彼此的关联,这正是人们需要探究清楚的问题.活动1 观察与思考——认识几何图形 1.观察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用一个“形状”来描述地球或月球,你会用什么图形来概括? 预设:圆、椭圆等.(2)如果用一个“形状”来描述上图中的学具,你会用什么图形来概括?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设计意图] 本问题不要求学生给出比较准确的答案,主要通过情境问题帮助学生体验从几何图形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2.几何图形

对于各种物体,如果不考虑它们的颜色、材料和质量等,而只关注它们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垂直、平行、相交等),就得到几何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活动2 做一做——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63页问题及图片,让学生自主尝试连线.[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体会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2.如图所示,请你把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写在它的下面.[处理方式](1)让学生自主填写.(2)思考:几何图形包括哪两种? 总结:几何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像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像线段、直线、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六边形、圆等,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活动3 几何体的基本要素 观察以下几何体:

1.几何体的面:可以看到,几何体都是由面围成的.如:长方体有六个面,这些面都是平的;圆柱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平的,一个侧面是曲的;球有一个面,是曲的.2.几何体的线:(1)长方体中,面与面交接(相交)的地方形成线.这样的线有几条?是直的还是曲的?(12条直线)(2)在圆柱中,两个底面与侧面交接(相交)的地方形成线.这样的线有几条?是直的还是曲的?(2条曲线)3.几何体的点:在长方体中,线与线交接(相交)的地方形成点.这样的点有几个?(8个)总结:包围着几何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知识拓展]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图形,但它们相互联系,立体图形上的某部分就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组成的.课堂小结 几何图形

检测反馈

1.下面各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的是 A.三角形、圆、球、圆锥 B.点、线、面、体

C.角、三角形、长方形、圆 D.点、相交线、线段、正方体

()解析:A中球和圆锥是立体图形;B中体是立体图形;D中正方体是立体图形.故选C.2.如图所示,把梯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几何体,与它相似的物体是()A.课桌

B.灯泡 C.篮球 D.水桶

解析:一个直角梯形绕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后成为圆台.答案合适的为D.故选D.3.下列四种说法:①平面上的线都是直线;②曲面上的线都是曲线;③两条直线相交只能得到一个交点;④两个平面相交只能得到一条交线.其中不正确的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不可认为曲面上的线都是曲线,如圆柱的母线就是曲面上的直线,故②错误;平面上也有曲线,故①错误;③④正确.故选C.板书设计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活动1 观察与思考——认识几何图形 活动2 做一做——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3 几何体的基本要素

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64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

教材第65页习题A组第2题.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1.进一步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进一步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重点】 从实物背景中得到几何图形的特征.【难点】 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几何图形的抽象认识.【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立体图形的实物.导入一:

从北京天坛主体建筑物的外观上看,它是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几何体构成的吗?

[设计意图] 主题图是北京天坛的照片,它可以看作是由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几何体组成的.用此图导入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导入二:

物体的构成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1)观察长方体模型,如图所示,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棱与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2)拿出三棱柱模型让学生思考以上问题.(3)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地观察、思考,体会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的概念.[过渡语]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它们的形状、大小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反映着它们本身的性质和彼此的关联,这正是人们需要探究清楚的问题.活动1 观察与思考——认识几何图形 1.观察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用一个“形状”来描述地球或月球,你会用什么图形来概括? 预设:圆、椭圆等.(2)如果用一个“形状”来描述上图中的学具,你会用什么图形来概括?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设计意图] 本问题不要求学生给出比较准确的答案,主要通过情境问题帮助学生体验从几何图形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2.几何图形

对于各种物体,如果不考虑它们的颜色、材料和质量等,而只关注它们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垂直、平行、相交等),就得到几何图形.图形的形状、大小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活动2 做一做——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63页问题及图片,让学生自主尝试连线.[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体会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2.如图所示,请你把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写在它的下面.[处理方式](1)让学生自主填写.(2)思考:几何图形包括哪两种?

总结:几何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像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像线段、直线、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六边形、圆等,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活动3 几何体的基本要素 观察以下几何体:

1.几何体的面:可以看到,几何体都是由面围成的.如:长方体有六个面,这些面都是平的;圆柱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平的,一个侧面是曲的;球有一个面,是曲的.2.几何体的线:

(1)长方体中,面与面交接(相交)的地方形成线.这样的线有几条?是直的还是曲的?(12条直线)

(2)在圆柱中,两个底面与侧面交接(相交)的地方形成线.这样的线有几条?是直的还是曲的?(2条曲线)

3.几何体的点:在长方体中,线与线交接(相交)的地方形成点.这样的点有几个?(8个)

总结:包围着几何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知识拓展]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图形,但它们相互联系,立体图形上的某部分就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几何图形

1.下面各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的是()A.三角形、圆、球、圆锥 B.点、线、面、体

C.角、三角形、长方形、圆 D.点、相交线、线段、正方体

解析:A中球和圆锥是立体图形;B中体是立体图形;D中正方体是立体图形.故选C.2.如图所示,把梯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几何体,与它相似的物体是()A.课桌 B.灯泡 C.篮球 D.水桶

解析:一个直角梯形绕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后成为圆台.答案合适的为D.故选D.3.下列四种说法:①平面上的线都是直线;②曲面上的线都是曲线;③两条直线相交只能得到一个交点;④两个平面相交只能得到一条交线.其中不正确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不可认为曲面上的线都是曲线,如圆柱的母线就是曲面上的直线,故②错误;平面上也有曲线,故①错误;③④正确.故选C.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活动1 观察与思考——认识几何图形 活动2 做一做——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活动3 几何体的基本要素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64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

教材第65页习题A组第2题.《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教学反思

数学与生活也密切相关。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课件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在复习学生前两个学段学习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出了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结合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很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给学生(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茶杯(圆柱形)、苹果、乒乓球、漏斗、长方形和正方形包装盒让学生观察、思考、联想,逐一引导学生积极回答,点评后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基本的立体图形。

2、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了长方体、六棱柱、圆柱体、圆锥、四棱锥等立体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的种类:柱体、锥体和球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总结出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

3、教学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棱柱、棱锥的面、顶点、棱之间的关系。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是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细心学生在细微之处提出的疑惑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用所学知识去辨别,并取得最后合理解释。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过程中发现好的例子,推荐让全班学生共享。

4、让学生举出身边的几何图形实例,并分析其立体图形构成。利用实物的形象优越性,通过类比加深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自主探究时间有点长,导致展示过程时间有点紧。

2、小组展示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只关注到个别积极表现的外向的学生。

3、学生不能对别小组的展示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

3、尽可能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

第三篇:《认识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习: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13年5月

第四篇: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认识1元 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执教:龙先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认币、换币、付币、取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六条。

教学重、难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的?(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二、实践求知

1.教学例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多媒体出示例1中的场景图,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说图意。

师:同学们,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3个小朋友在商场门口,他们可能要到商场买东西)

小结:我们要买东西需要人民币,那我们就要认识人民币,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2)出示1元、1角和1分的纸币、硬币。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你什么时候用过? 引导学生说说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和文字进行区分。

小结: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都有纸币和硬币两种,但它们的币值是一样的。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3)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课件出示例1中的第二幅场景图。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这一幅图,图中的3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提问:笔记本的价钱是1元,如果你买一本笔记本,你准备怎样付钱?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人民币付一付。

学生活动后,交流不同的付钱方法。

教师小结:买一本1元的笔记本,可以付1元,也可以付10角,1元就是10角。板书: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请同学们用1分硬币,数出1角钱。

(4)完成课本第66页的填空。填完后学生齐读两遍。(5)除了1元、1角和1分以外,1元以内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

2.教学例2.(1)出示5角、5分和2分的人民币,问:它们各是多少钱?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这些人民币的。组织交流后,追问:5角是几个1角?5分是几个1分?2分是几个1分?

(2)课件出示一张1元的人民币,提出要求:这里有一张1元的人民币,用它可以换几张五角的人民币?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组织交流时,引导他们说说换钱时的思考过程。

追问: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几枚5分的硬币可以换1枚1角的硬币?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换一换,并说一说换钱时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问: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组织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

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左边一幅图中的两张人民币各是几角,把它们合起来是多少角?右边一幅图中的人民币各是多少,其中1枚5角与3枚1角合起来是几角,8角与1元再合起来呢?

指出:把几元几角合在一起,就是“几元几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如果让你买一枚1元2角的邮票,你准备怎样付钱?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付钱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并理解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4.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问:这里有一些商品,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钱吗?

提出要求:哪两件商品的价钱和起来是1元? 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1元钱可以买一个气球和一本方格本,也可以买一支铅笔和一根胶棒。

追问:1元钱还可以买那些商品?在小组里说一说。进一步追问:如果用1元钱买一个气球,应找回几角?买一支铅笔呢?

小结:用1元可以买到价钱与1元相等的商品,也可以买到价钱比1元少的商品。如果买价钱比1元少的商品,就要找回一些钱。

四、创设情境,有机渗透

教师:在刚才购物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同学把人民币揉成一团;有的同学不小心把人民币弄坏了;有的同学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出示一张上面乱写的人民币),他们这样做对吗?

学生自由说说。

结课点睛: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对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知道要爱护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

板书设计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元=10角

角=10分 1

第五篇: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反思

陈狮啸

教学内容: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书第二册。教材简析:

“认识人民币”这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认识面值是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第二段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最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本课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面有1元、1角、1分、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其中5角至少3张,2角至少6张,其余各1张。每4人小组准备一个纸盒,里面有1张5角、2张2角、5枚1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有好多客人老师来看我们上课,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很好,所以老师特地去超市买了些小奖品想发给大家,想要吗?那就好好表现吧。

老师去商店买奖品要用到什么?你见过哪些钱?

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齐读(2)、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1)、课件出示,有你认识的人民币就大胆地说出来。

你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可以通过什么来辨认人民币?(师板书“壹圆”,齐读)通过字再辨认一次人民币。(2)、找出纸盒里的1元、1角、1分给同桌看。(同时师在黑板上贴出)

师:同学们拿的有红的、绿的,还有硬币,虽然颜色、样子不同,但它们表示的钱是同

样多的,都是一元钱。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小朋友去商店购物,笔记本1元钱我付10角可以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1元=10角、1角=10分,板书,齐读。

3、认识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

(1)、课件出示:你还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齐认人民币)师:壹、伍、贰是人民币中数字1、5、2的大写。(贴出伍、贰,齐读)(2)、找出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互相看看。(同时师在黑板上贴出)师:5角里面有几个1角?2角呢?

4、试一试:1张1元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人民币?(同桌换)交流想法。

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的人民币?(师生换)交流想法。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每一张人民币各能买到哪件物品?(先连再汇报)

2、填一填:先连再交流想法。

3、拿一拿:先小组拿再全班交流。

师小结:可以按顺序考虑:如果只拿一种面值的人民币可以怎样拿?如果拿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合起来可以怎样拿?

4、购物:1元钱可以买哪几件物品?

1元钱买一枝铅笔应找回多少钱?

说一说:你用1元钱买什么,应找回多少钱?

5、寄信:怎样付8角钱?

四、总结疏导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调查:1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拟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都有简单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课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亲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同时,教师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下载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

    《认识钟表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用活教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

    认识圆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圆》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一班:郝变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北京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4页例题和第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有......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

    《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笃忠小学 杨富民 邮编472421 手机: *** 邮箱:***@163.com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认识1元 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