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需处长教案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和平中心小学马维艳
教学内容:《军需处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加深对军需处长精神品质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需处长》,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视频)
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漫天的风雪中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呼啸刺骨的寒风似乎要吞噬一切生命,战士们在无衣无粮、极度困乏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打开书57页。
师:谈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指明读1、2段。生: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战斗。
师:这部分说明了红军队伍要面临的几种情况? 生:两种。
师:一种是„„ 生:恶劣的环境。师:另一种是„„ 生:残酷的战斗。
师:那红军队伍就只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 生:不是。
师:这支队伍本身怎样? 生:装备很差。
师:谁能用一个关键词语把这三个方面串联起来。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文中介绍了几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只列举了四种可能出现的困难,但我们知道,还将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
想象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可能雪崩,滚落山崖,饿死„„
师:在众多的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把马让给了重伤员。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将军很关心自己的战友。
师: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所以将军在思索着。
正当将军苦苦思索的时候却发生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什么事情呢? 指名读3-6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 师:发生什么事情了? 生:有人冻死了!师:当将军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反应呢?
生: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师:将军位什么愣了一下?他在想什么?
生:怎么会有人冻死呢?军需处长不是给每个人都发了棉衣吗?他感到很突然,感到问题很严重。
师:所以他快步朝前走去。(课件图片)
这就是将军快步朝前走去所看到的景象。
谁在结合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课件)
请大家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并思考从这些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师: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一句,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词。生:倚靠、坐着
(课件出示带色句子)
师: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这个老战士已经筋疲力尽了。这位老战士又饿又冷又累,实在是走不动了。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这一句。
师:大家读读第二句,找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的词语。生:镇定、安详。
师:老战士又冷又饿又累,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生:因为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他死而无憾。因为他看到战友们穿着棉衣在他的帮助下能走出云中山,心里很欣慰。师:同学们文中说军需处长的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他想要干什么? 生:好像向战友借火。
师:还有呢?发挥你们的想象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可能在向战友求救„„
师:我们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说出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穿的衣服很少、很烂。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我从“单薄、破旧、贴”中体会到的。师:为什么用“贴”不用“穿”呢? 生:“贴”更能突出衣服的单薄。
师: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朝我们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师: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七段。读、画、思
师:那么当将军看到这个场面时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的方法自学8-12自然段(可见学法提示)
1、读:轻声地读8-12自然段。
2、画:画出描写将军三次神态变化及动作、语言的句子。
3、思:他每次神态变化却因为什么? 师:开始将军的情节怎样? 生:生气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严峻、抽动、吼。
师:你能把将军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读。
师:接着将军的心情又怎样?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理会到的呢? 生:愤怒了,从发怒的豹子体会到的 师:从发怒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对红军战士的爱。
师:这时有人悄悄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此时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剧烈变化?
生齐读:将军愣住了„„一个军礼。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可能想些什么?(出示图片军礼)
生:吃惊而愣住了。可能在想:没想到他就是军需处长,刚才真不该发那么大的火!生:军需处长,好想的,你尽职尽责的完成了任务!
师:多好的战士啊,能让人感动的军需处长啊!失去这样的战友,将军此时无比的悲痛,却又有着无限的崇敬之情。
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 生:敬了一个军礼
(出示课件,对比句子)
师:觉得哪句更好?将军的军力表达了什么? 生:(思念、崇敬、敬佩、内疚)
师:谈了这么多,你觉得军需处长在你心中是个什么形象呢? 生: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师:让我们用有感情地朗读将军一次次的情绪变化吧!朗读8-12自然段。
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晶莹什么意思?(光亮透明)
师: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生1:这里的“丰碑”指军需处长的身体。
生2:这里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指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精神。
生3:这里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很高大,是那么的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师:对这晶莹是一种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齐读这句话。师:战友们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安息吧!我们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们会沿着你没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直到革命胜利!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生齐答能)
师:你从那儿感受到的?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课文歌颂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又花了大量篇幅来写了将军的情感变化,这种是为什么呢?
生: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其实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我们也可以在习作中运用。
师: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已在我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相信大家一定有无限的感慨,那就请你为这座丰碑写上碑文吧!三: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将军 吃惊 愤怒 内疚 崇敬
第二篇:军需处长教案
《军需处长》教案
李 艳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2.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神态的变化中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音频播放《长征》七律诗
2.齐读课文,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阅读课文,感悟精神 图文联系,整体感知
1.观看图片,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图片)
2.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丰碑在文中是指什么?(视频播放<<丰碑>>朗读)人景联系感受“丰碑”
1品读重点。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把学生直接带入课文的长七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读读、想想、议议,如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样子的:冻僵、镇定、安详;衣着的:单薄、破旧等词语让他们反复朗读,畅谈感想,用心去感受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悲壮的场面。
2.感知形象。“冻僵”什么意思?军需处长为什么会被冻僵?引导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情、动作、穿着等词与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词句,如: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纷等相结合。进行人与景的对比和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3>入境体验。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展示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彩图,潜心品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人物衬托,突出品质
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抓住将军对队伍态度的变化:开始担心,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后来坚信,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以及在见到军需处长前后神情的变化(听说,一愣;见到,发怒;知道,愣住),指导学生咀嚼文字,感情朗读。这样首尾照应,前后贯通,综合思考,领悟变化的原因。还可采取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想想说说。例如,如果你就是将军,当时你会怎样想?设身处地体会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认识到间接描写突出了军需处长的品质。再通过组织讨论得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真正含义.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视频播放<<英雄赞歌>>)指导怀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再次感受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四、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简要提出队伍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战士
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军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军,请同学们超越课文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能经受住严峻考验呢?(课件出示 小红军、老班长等图片)
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思绪万千,就请拿起笔,用心、用诚挚的敬意,为军需处长题写一两据碑文。(再现军需处长牺牲图)
第三篇: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和运用批注式阅读,在自主、合作中,品读文章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阅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课中实践,读、思、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共2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学法:运用“批注式阅读”。
上节课我们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学习了《军需处长》,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读书方法学习《军需处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出中心,浏览课文。
1、师生接读,引出中心。师生接读课文1—2自然段。将军的思索文中有答案吗?引导学生找出“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并板书这一句。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为什么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呢?”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三、直入重点,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字字入目,句句留心。要求运用批注符号或一两个词语作在文旁作批注。
2、汇报交流(学情预设):
(1)学生可能用重点符号标注“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也可能在此处画了问号提出疑问: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还那么镇定、安详呢?这两种批注都可以这样处理:先理解“镇定”“安详”,在文中找出哪里体现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来体会。(其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中的“夹”强调这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从中你看出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学生可能体会到军需处长是个无所畏惧、不怕牺牲、毫不畏惧的人。依据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朗读。(2)理解本段最后一句。“单薄”强调多音字“薄”读音。抓住“贴”字理解。学生可能提出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他的棉衣哪去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克己奉公……把你的理解融入句子读出你的感受。(3)学生的批注还有可能是积累或背诵。背诵是课后题可以引导学生去掉部分内容,试背。
3、引读中心句。
四、理清线索,升华情境,学习将军情感变化部分。
1、继续用“批注式阅读”借助课后“思考与交流”学习将军情感变化部分。
2、小组交流完成“思考与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先谈一谈你对加点字的理解,再用一个词概括将军内心的情感,最后以朗读的形式表达感受。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意外、惊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意外和惊讶。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找“严峻”的近义词。体会将军的“愤怒”,指导学生读出生气、发怒的情感。引出将军的语言“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深入理解将军的情感。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地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通过比喻句体会将军的“激怒万分”“愤怒至极”,引出将军的语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通过“抽动”“抖动”的对比对将军此时的情感进行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4)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理解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愧疚、崇敬,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板书:情感线索 侧面描写
5、运用说话训练理解军礼的含义。通过说话训练体会将军的愧疚、崇敬、哀悼、无奈、自责以及要完成任务的决心等多种情感。
五、理解丰碑,体会中心。
联系第7自然段交流:你怎样理解丰碑?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永远闪耀光芒的丰碑。)
六、总结课文,熏陶情感。引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36页6、7题。
2、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刘志芳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学习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歌曲《再唱为了谁》MTV短片,图片、幻灯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播放《再唱为了谁》视频短片。
2、谁能说一说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这段MTV中“十年前那场大洪水”和“十年后这场大灾害”分别是指什么事件?
(这首歌创作于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之后,“十年前那场大洪水”是指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十年后这场大灾害”就是指2008年汶川大地震。)
3、导言:在这首歌的歌词里有“天崩地裂你没害怕”,在天塌地陷,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敢于从五千米的高空跳下,第一时间把受灾情况传递出来?是谁没有害怕,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人民的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立以来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人民的解放,为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感人的事迹层出不穷,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来自长征路上的军需处长。
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军需队长来自于哪一支军队?他的故事又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红军。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发生。
同学们,就是这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漫天的飞雪中艰难的前进着。云中山似乎要吞噬一切生命,战士们在无衣无粮,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艰难的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
三、学习过程
1、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面临的险恶环境的?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这句话说出了红军要面临的几种情况?
一种是恶劣的环境,另一种是残酷的战斗。
这支队伍本身怎样?(装备很差)
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把三个方面串联起来?指生回答。
2、同学们的想象很合理,在这么多的苦难面前,将军是怎样做的呢?这说明了什么?
(早就把坐骑让给了重伤员,说明将军身先士卒,关爱战士。)
3、正当将军苦苦思索的时候却发生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继续读文。指生回答
4、(课件展示军需处长图)谁来结合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看看通过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的、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只想依靠这光秃秃的树干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没有站起来。
5、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配乐读。
6、抓住关键词语,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从这些文字,你感受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大家注意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请你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样痛苦。军需处长时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呢?)
7、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圈画有关词语,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朗读课文,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
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将军一次次的情绪变化吧。
8、思考:当将军知道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热烈的变化?
将军的军礼表达了什么?
你觉得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
9、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课文是怎样歌颂他的高贵品质的呢?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样比喻合适吗?
读句子: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换个说法。
小结:《军需处长》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而被寒冷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
无私
无畏
胜利的队伍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高继红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一、播放视频 情感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军需处长》这篇课文,那巍巍的云中山、那呼啸的狂风、那感人的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冰坨似的云中山,走进这座晶莹似的丰碑,再看看这支冒雪前进无往不胜的队伍吧!
(播放视频:红军过雪山)
1.请同学们想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把感受说出来,让学生体验到红军爬雪山时的艰辛苦难,对红军产生的心灵共鸣,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自主读文 整体感知
正如我们所想,将军也在担心战士们能否接受得住如此严重的考验,就让我们也加入这支队伍和战士们一同去经受这严峻的考验吧!
1.请同学们打开书,边读边感受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可以用我们的笔画下来。
2.小组内谈感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书和小组合作探究说出感受,初步体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三、理解重点语句 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
(投影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学生读文,体会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的语句,你知道了什么内容。
3.再次有感情朗读描写老战士的神态的语句。
4.文中如何写出老战士镇定、安详这一神态的?
5.老战士太冷了,请学生读最后一句话,体会“贴”的意思。
6.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穿的如此单薄。
(投影第一自然段)
7.齐读第一自然段
8.同学们,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单薄、破旧的这些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投影军需处长的图片)
9.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我们仿佛看见冰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那瘦弱的身形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的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太累了,太冷了,只想依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还没想到这一歇就再没有站起来过,看到这你的心情怎样?
10.同学们,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难过以及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段话。
小结:好一位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老战士,他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呀!
【设计意图:以读带情,学生的朗读,读中品词、析句,体会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借助环境描写和图片感染学生。】
四、将军的情感变化 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
(投影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
2.将军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呢?
(投影第十二自然段)
3.専军的感情勑生了哪些变?呢?
4.指名讻
5.通过这段讝传想说些什么?
小结?同学们,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就像巍峨的丑中山一样屹立在我们的心间。
【设计意图:将军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线索,学生抓住将军的神态语言边读边感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五、理解晶莙的丰碑
(投影第十三自然段)
同学们此时云中山的风更狂了,雊更大了。
1.指名读。
2.如何理解晶莹。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齐读,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意。
5.你由眼中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刘胡兰、董存瑞……)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还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
小结:是啊,他们和我们的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设计意图:通过读-想-说,理解内容感情,课文里有很明显的感情线索,书外的学生心中也同步洋溢着一条满腹呼之欲出的情感线索,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受到了熏陶。】
六、体会胜利
(投影第十四自然段)
1.军需处长成了丰碑,那么战士们有没有受到鼓舞呢?
2.齐读第十四自然段
3.同学们从这个自然段你又知道了哪些内容
4.引读(最后一句话)
同学们,正因为在这样的部队有着像军需处长那样一心为公为人所以()。
正因为无数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征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次的朗读,一声传情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红军的革命精神印在学生脑中,是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七、总结
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动了将军,感动了战士,还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永远树立在我们的心中吧。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来体验,让学生入情入境,使情绪达到和谐相融,心灵再次受到强烈震撼,真正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石晓巍
《军需处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需处长》(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 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四.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谭丽丽
《军需处长》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军需处长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二)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三)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二)为何称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丰碑”正是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他是因为没有棉衣而被冻死的。可军需处长自己就是负责发棉衣的工作的啊。大家又为何称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学生大致说出类似“冰天雪地”、“艰难”的词即可。
(板书:冰天雪地)
请同学们轻声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词句,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冰坨”的意思是成堆的冰块,云中山成了大冰坨,意思就是整个云中山被冰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句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呼啸”的意思是发出又高又长的声音,说明狂风不停地刮;还有“纷飞的大雪”,说明天气不仅非常寒冷,而且十分恶劣,使得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分析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请大家朗读这一段,重点分析的词要大声读或重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一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时的恶劣环境,理解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分发给战士,关心、爱护战士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打下基础。
(三)学习第二段。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这句话,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可以讨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将军把马让给重伤员是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这种讲解可以渗透军需处长也是关心爱护士兵,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士兵自己才被冻死,这一点对分析为何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有帮助。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种“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出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儿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种“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每天走10小时,每天走100里,每分钟得走80多米的风雪山路,实际上,不止一百里,还要加几十里,我们可以体会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之难。
第四种“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到来。
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摔伤,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是的。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正在将军凝神思索时,发生了一件事。
(四)学习第三段。
前面队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一名同学读3~6自然段后回答。
(有人冻死了,队伍放慢了前进的速度。)
将军看到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马上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战士们又累又饿,如果忽然停下来,很容易被冻死。
此处要给学生介绍清楚,否则,学生不明白军长为什么要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可以小组讨论。
(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这“倚靠”、“坐”说明老战士实在没有一点力气再往前走了;坐着的样子是“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说明已经冻僵不短的时间了;但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还拿着旱烟,说明老战士对死亡是早已预料到的。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死亡,他身上“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将军看到这里立刻明白了这名老战士冻死的原因,他的衣服穿得又少又破,并且“紧紧地”“贴”在身上,一定是感到非常寒冷,很显然是被冻死的。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兵穿,这充分体现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学生在分析时,只要抓住几个重点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就行了,不够周到和不够深刻的地方,老师可以及时提醒或指导。
这段中有3层意思:动作、神态、穿着,可让学生看图练习,朗读背诵。
将军看到这里,“脸色”“严峻”,嘴角的肌肉“抽动”,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时也是气愤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8~11自然段,体会军长的感情。
(板书:军需处长)
军长的话声音要大,他的话要重读,体现他发怒的样子和急切的心情;小声说话的人的语句声音要轻、速度稍慢。
当军长知道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时,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通过重读句、重点词体会。
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请同学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将军知道了这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这句话描写的是将军的神态。说明将军一下子感到很意外,原来这位没有穿上棉衣而被冰雪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只穿着一身破旧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行军。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说明将军面对这样一位克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冻僵的军需处长,心情很不平静,不愿意离开。
“眼睛湿润了”,说明将军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十分伤心。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表明他尽力地压制住内心的悲伤和激动。
“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是对将军动作的描写。“缓缓地”,表明将军内心很沉痛,动作很庄重。“敬了一个军礼”,表明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而“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句话,既写出将军对军需处长那如山般伟岸的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愣住了”和“敬军礼”更好,如不能理解,老师应适当地点拨,能让学生体会到将军的感情,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代表了活着的广大战士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也正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应有的感情。这句话应让学生多读,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先体会军长对军需处长的感情,再读出自己的感情。只有学生自己动了情,这篇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文章的作用才会发挥得好,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边分析一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背诵。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从样子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光亮透明,坐着的样子的确像一座晶莹的碑。深一层意思是,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板书:晶莹的丰碑)
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同时练习背诵。
(五)练习造句。
湿润的意思是潮湿润泽,课文中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课文中形容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谁来用“湿润”、“晶莹”造句?
(湿润——看到乔安山受了委屈之后,到雷锋墓前默默地坐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晶莹——清晨的野外空气清新,太阳一出来就看到草上的露珠晶莹发亮。)
(六)学习第四段。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和笔墨,重点写了军需处长被风雪冻死在雪地里的情形,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座晶莹的丰碑,永远竖立在战士们的心里,它对这支队伍起到什么作用呢?(出示投影片)
(“那声音”指的是上一句所说的“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样的脚步声说明战士们既为军需处长的死感到悲痛,又为他的精神所鼓舞。他的精神就是一心为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文章用了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地说明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
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并指导学生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七)分析中心,弄清详略。
长征途中,红军某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同学们都很清楚了,围绕着描写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课文有些地方写得详,有些地方写得略,用以突出这个中心。你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吗?
(第一、二、四段是略写,第三段是详写,它既感动人心,又让人体味到故事的内涵。)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该背诵的地方背诵。
(九)作业。
1.造句。
2.背诵第7、12、13、14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四篇:军需处长说课
《军需处长》说课设计
韩雪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七版块中的第一篇课文——《军需处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预设效果6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军需处长》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七版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丰碑,习作安排的是“我心中的英雄”,《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本课不仅具有感人的故事情节,而且在布局谋篇、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上更具有独到之处。
1、文章详略得当,前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一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艰难前进的画面,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夺去生命作好了铺垫。接着作者着力描写了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及将军不知冻死的是军需处长到知道真情的感情变化,赞美了军需处长崇高的献身精神。
2、文章对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对将军的感情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看过无不深受感动,备受教育。
教学本文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领悟以人物情感变化进行表达的方法。同时,借助课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二、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的事情距离孩子们生活较远,孩子们很难理解红军当时面临的具体困难,可以联系孩子们学习过的文章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另外,对于孩子们来说,时代相隔较远,让孩子们了解背景资料也是必须作的一个准备工作,拉进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
三、说目标:
本着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抓重点、重感悟、学特色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对本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三维目标的整合,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读懂“晶莹的丰碑”的含义。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感悟,梳理表达”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想象、创作、表达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怎样理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结合课文自身特点和需要落实的重点训练项目,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通篇让学生自读自讲,教师点拨,引导落实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4、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从而也使学生知道描写将军的情感变化,实际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2、直奔重点语句段,感悟丰碑。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对军需处长牺牲前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接下来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利用媒体展现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采用自读、指名读、师引读不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军需处长那高达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学生脑海中,力求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3、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进一步感悟丰碑。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首先将让学生读读、议议、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情感变化的呢?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时,我还将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4、深入体会,强化中心。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相信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思想也得到了教育。
5、首尾呼应。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必将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巧妙拓展,升华情感
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彭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为“丰碑”写碑文,将自己要说的话写入其中,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当学生读完了亲自写的碑文,仍沉浸在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中时我又加以引导:“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今天的和平时期,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还是无数座,“白衣天使”“抗洪英雄”“消防战士”等等。他们的确是人们心中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也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接着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背景音乐中出示有关红军长征图片《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此后我便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们推荐:《长征故事》、《红星照耀中国》两本书。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走出了文本,而且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内涵,激起了学生读书欲望,文本解读和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五)、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教学预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努力回归本色语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在咬文嚼字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和语言的发展。我期望我的课堂能成为每个孩子生命发展的课堂,能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攀登思维的高峰,攀登情感的高峰,这也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谢谢
说教学流程.1.揭示课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放爬雪山录像,回顾课文主要内容。(3)看了这段录像后,你又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便于教师把握学生难理解的地方。)
2、讲读课文,落实本组重点训练项目(1)略讲第一自然段。
①之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段内容中你知道些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教师小结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只要描写了那些人物?生汇报(军需处长、将军„„)(3)学习7—13自然段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把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语句“—”线画出来;把刻画将军感情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来,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小组交流体会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对重点部分又感情体验,在讨论中,使学生的认识自我提高,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
③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④引导入境,指导朗读。
出示画有军需处长图像的幻灯片,配以悲凉而深沉的音乐,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设计意图:因为战争年代距今已很遥远,学生体会不好,感情不易投入,如果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悲壮的音乐,感人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情景再指导朗读,不仅使学生读的更好,还会受到更深的教育。)
(4)、深入体会,强化中心。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相信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思想也得到了教育。
(5)、首尾呼应。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必将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6)巧妙拓展,升华情感
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彭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为“丰碑”写碑文,将自己要说的话写入其中,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当学生读完了亲自写的碑文,仍沉浸在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中时我又加以引导:“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今天的和平时期,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还是无数座,“白衣天使”“抗洪英雄”“消防战士”等等。他们的确是人们心中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也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接着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背景音乐中出示有关红军长征图片《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此后我便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们推荐:《长征故事》、《红星照耀中国》两本书。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走出了文本,而且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内涵,激起了学生读书欲望,文本解读和情感熏陶相得益彰。(7)、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六、教学预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努力回归本色语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在咬文嚼字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和语言的发展。我期望我的课堂能成为每个孩子生命发展的课堂,能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攀登思维的高峰,攀登情感的高峰,这也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谢谢.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军需处长》读后感
这是一位可敬的军需处长,是革命中的无名英雄。
有幸读到这篇文章:一直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前进,突然发现有人冻死了,将军很生气,认为是军需处长不负责任,不给这名战士发棉衣,但其实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备受感动。
似的,在革命战争里,许多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而这位军需处长,他没死在冲锋的路上;没死在敌人愤怒的枪子下,但他依然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他死了,却没有像董存瑞、黄继光一样流芳百世,我们不知他何姓何名,但他却有着一颗一样舍己为人的心。他克己奉公的精神为人所感动。司马迁曾说过:“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身为一个军需处长,却为何又置自己的生死而不顾?他走了,很轻很轻,但他的生命,纯洁得比这一山的冰雪还白。身穿单衣,为了队伍的温饱而钻入雪帘,可谁不知道,这恶劣的环境下,就连草都不长。怎能让这位军需处长完成任务?他也许只是想借个火来暖暖手,可老天却不忍心了,也许,它也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吧!他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天,永远停留在了云中山,他的精神与部队坚定而沉重的脚步同在,他也许早料到自己出不了云中山了,手握每一名战士的生命—棉衣,向上温柔地填上棉花。他走了,走得十分安详,是因为,他无愧于军需处长这个光荣的职位,无愧于革命团队这一高尚的团体。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士们,把死却留给了自己,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样处之泰然地面对死亡。
在革命队伍的茫茫人海里,有多少人像这位军需处长一样,什么也没留下,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啊。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如今,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再也无需残酷的战争来决定领土主权了。有许多人民的公仆,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深受大家的爱戴,可是,却有少部分人手握国家丰厚的利禄,还仗着自己官大,行贿,受贿、贪污,这又是为何呢?前两天白纸上登辽宁省的一位局长因为利用公务便犯罪而批捕,闹得整个中国沸沸扬扬的。这些巴结上司,频频受贿的人与军需处长比起来多么的渺小!
军需处长,你用你的生命证明了自己的无私,七十多年前,将军向你敬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军礼;七十多年后,我们也要向你敬一个军礼,传承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