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11×2 + 9×2 ③ 20×5 + 4×5(20 + 4)×5(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 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出示主题图。(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
①(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③ 25×(4+2)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2)×25 = 4×25+2×25(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 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①利用③ 和④ 两个算式验证规律。②学生自己举例验证。(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___+___)×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c = a×c+b×c c×(a+b)= c×a+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
2(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28×19+72×81 28×19+28×81比较,谁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4、思考题。
(1)9×47+53×9=(2)8×(125+25+5)=(3)(1000—3)×8=(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学生举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它们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一并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但它不同于其他运算定律是单一的运算,是乘法和加法、减法混合的运算,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不少孩子到了六年级还常晕晕乎乎把乘法分配率弄错,因此,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本课难度偏大。
首先是让学生从做一些练习题,感知乘法分配律,从形式上观察,导入了课题。接着通过前边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子中解决问题去理解乘法分配律: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得到两个算式。
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题目,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方法,再叫学生畅说思路,最后突显其表现的形式。如(4+2)×2与4×25+2×25所用的数字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等,然后观察它们之间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所以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顺利地解决了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由此,学生跨进了乘法分配律的大门。
可是在引导学生解答题目的过程,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题目,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4+2)×25的意义是6个25的和是多少,与4×25+2×25的意思就是把4个25再加上2个25也是6个25的意义其实一样。我直接把两个等式连接,叫学生东形式上,运算顺序上去观察、推理、总结。在板书设计上我没有做到有计划的书写。对于练习题的设计,在第一课时来说我的题目有点难,我应该把重点放在形式上的训练,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备课之前应该先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去设计教案。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应该怎么进行设计呢?下面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25×4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2)(13+79)×12=13+79×12()
(3)(34+61)×43=34×61+43()
(4)(2+4+3+1)×5=2×5+4×5+3×5+1×5()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
夹河学校 李本关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及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买这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板书:65×5+45×5(65+45)×5(提问: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怎样?)学生计算验证;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提问;假如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数吗?
要求:每一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板书:32×6+65×6(32+65)×6 提问:既然这些算式每组得结果都相等,那么我们都可以把它写成什么?谈话:像这样得情况,是偶然还是有其中得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3、体验感悟。谈话: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服老师,看来,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小声地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出示课件)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你能想个办法,使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变成能组成等式的吗?
4、揭示规律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你能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吗?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提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比较简便?(四)、总结回顾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教师版)主 备 人: 薛友利 审核人:彭丽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理的正确性和价值。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谐的团队意识。【教学重点】
探究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问题进行简算。【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问题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出示生活情境,学生观察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生回答,师板书:贴了多少块瓷砖?
生独立思考,写出列式(综合算式优选),师板书 3×10+5×10,(3+5)×10 4×8+6×8,(4+6)×8
二、探究乘法分配律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1、说算理,初步感受规律
①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表示什么?组织交流,互相补充和质疑,感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②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联接?为什么?
生:因为等式两边都是求同一个问题。运算顺序不同,但是结果相同。(学生寻找有联系的算式,感受等值变形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
2、初步发现规律
(1)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①用三个不同的符号表示你的发现,图形,字母,数字都行,再说说你的发现。学生集体交流,汇报,其他同学质疑,追问,补充,修正。
(先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再交流发现,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类比,迁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②怎样概括左边的特点?右边呢?
左边:c和ɑ相乘,c和b相乘,再把积相加。或ɑ个c加b个c 右边:c与ɑ加b的和相乘。或(ɑ+b)个c
3、表示规律
师:用ɑ、b、c代表三个数,你能表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左边先算乘法,右边先算加法,结果没变。
或者:左边先算ɑ个c与b个c的和,右边算(ɑ+b)个c。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师: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个规律?
(从规律的外形和意义两个方面,突破规律的算理。)
4、验证规律
结合4×9+6×9说说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你有什么方法解释? 方法一:点子图。强调都是9行,才能和在一起算。方法二:乘法的意义。相同的乘数是9,出现的次数最多。
三、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学生版)主 备 人: 薛友利 审核人:彭丽月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学习目标】
4、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5、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理的正确性和价值。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谐的团队意识。【学习重点】
探究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问题进行简算。【学习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问题进行简算。【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出示生活情境,学生观察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生回答,师板书:贴了多少块瓷砖?
生独立思考,写出列式(综合算式优选),师板书 3×10+5×10,(3+5)×10 4×8+6×8,(4+6)×8
二、探究乘法分配律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1、说算理,初步感受规律
①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表示什么?组织交流,互相补充和质疑,感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②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联接?为什么?
生:因为等式两边都是求同一个问题。运算顺序不同,但是结果相同。(学生寻找有联系的算式,感受等值变形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
2、初步发现规律
(2)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①用三个不同的符号表示你的发现,图形,字母,数字都行,再说说你的发现。学生集体交流,汇报,其他同学质疑,追问,补充,修正。
(先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再交流发现,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类比,迁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②怎样概括左边的特点?右边呢?
左边:c和ɑ相乘,c和b相乘,再把积相加。或ɑ个c加b个c 右边:c与ɑ加b的和相乘。或(ɑ+b)个c
3、表示规律
师:用ɑ、b、c代表三个数,你能表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左边先算乘法,右边先算加法,结果没变。
或者:左边先算ɑ个c与b个c的和,右边算(ɑ+b)个c。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师: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个规律?
(从规律的外形和意义两个方面,突破规律的算理。)
4、验证规律
结合4×9+6×9说说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你有什么方法解释? 方法一:点子图。强调都是9行,才能和在一起算。方法二:乘法的意义。相同的乘数是9,出现的次数最多。
三、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吧。
【学后反思】
自评
组长评
教师评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36页)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正确地进行表述(含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对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11×2 + 9×2 ③ 20×5 + 4×5(20 + 4)×5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33页情境图,观察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4+2)*25 方法二:4*25+2*25 2.讨论: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算法不同,结果相同)板书:(4+2)*25=:4*25+2*25 3.分析:
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几个25?右边是几个25和几个25的和? 4.猜想: 你有什么发现? 5.验证:
这么富有特征的等式不会只有这一组吧!你能再写出几组吗?(计算检验)6.归纳:
(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小组交流、总结)
(1)老师:同学们的总结很好,这个普遍的规律叫什么呢? 板书:乘法分配律
(2)文字表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3)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4)其他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5)读读记记(故事巧记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填空题。
(200+4)×8= × + × 78×12+22×12=(+)×
2、独立完成书36页的“做一做”,课件订正。
3、独立完成书38页的第5题,课件订正。
4、独立完成书38页的第6题,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2+4)×25=2×25+4×25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a+b)*c=a*c+b*c a*(b+c)=a*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