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02: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人教版]

6、黄果树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反思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谁曾经见到过瀑布?请你说说对瀑布的印象。

(只有一个学生看到过泰山的瀑布,说到了瀑布很高,泻下的水水质很好。)老师在浙江曾经看到过瀑布,也非常高,形成了数叠,非常美丽。板书:叠。

2、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瀑布的诗?谁来朗诵一下。

[学生只会背李白《望庐山瀑布》,今后要多训练他们围绕某个主题收集、背诵诗词的习惯]

3、谁看到过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听老师朗诵一下。

4、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有气势,很美。)

5、揭示课题。

6、教师简单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成因和特点,突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可以从上、下、左右各个角度观赏。

过渡:这瀑布倒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朗读课文的情况。

同桌每人一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给予不超过5颗“星”的评价。

2、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全班学生强化。

(学生说到“撩”、“挟”,顺便用演示动作法理解字义。)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理解:

漫天浮游,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看到的类似情景:大雾,大雪,喷水浇花„„ 凝神谛听,集中注意力仔细地听。喧嚣,声音杂乱,不清楚。

4、教师提出一些词语让学生讨论理解:杰作、山回谷应 掩映,是什么映衬着什么?

人喧马嘶,生活中有这样的情景吗?(集市、闹市)

[任何时候都要让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5、说一说,课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指出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6、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站在哪些点来观察黄果树瀑布的?(刚进入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每一个观察点看到的景象都不同,这就是游记中的“移步换景”。[这一个教学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三、学习生字

1、同桌讨论生字的读音、部首、写法、词义、形近词和扩词。[学生之间资源共享,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完成“读一读,再抄写”。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教后记:

精心设计,保证教学有效性

导入环节容量太大,挤占了朗读课文的时间和写字的时间,应该将课文的拓展资料简化处理,或者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确保重点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是在充分备课和借鉴了几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才开始教学的,心里想着将一些亮点的设计用进去,结果处理不当,反而影响了重点目标的达成。

教学设计中应该对具体的教学板块作好设计,并反复推敲。须知,只有精心的设计,才有科学的实施,才有满意的效果!

第二篇:人教语文教案

人教语文教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课件出示词语:高尔基、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面、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

2、板书课题:

6、小摄影师

读课题

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

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

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

④、谁了解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动画,边看边听,同时动脑筋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小男孩要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内容。

1、请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准备提出什么问题?

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①、纸团从窗外飞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会感到“突然”呢?“突然”是什么意思?

②、纸团上写着什么内容?

③、“他们”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放我进去?

师:高尔基看完纸团后,有没有同意让小男孩进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角色读2—5自然段。

①、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你想说什么?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对了,我们就是学习小男孩有礼貌,讲文明。那我们读这里的时候,就是应该读出有礼貌,尊敬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次。

③、指导朗读。

师: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接受了小男孩的请求,放他进来给自己照相。

板书:接受小男孩的拍照

3、学习第6——11自然段。

齐读6——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样做的?怎么说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问:我们读完文章后,要学会提出问题。现在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看看老师想提的是什么问题,看自己想到了没有。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 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 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并说说第二、三、四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二段讲骏马外形特点:第三段讲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第四段讲只有一只蹄子着地,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二、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一层进一层,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说了什么。

(由奔马讲到古代劳动人民,从奔马身上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2.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侧重从造型奇妙、优美上理解)

3.联系上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侧重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奔马保持平衡上理解)

4.这一段和第二、三、四段是什么关系?(归纳小结,与上文紧密联系。)

5.着重理解“卓越”(超出一般,非常优秀)一词。

6.个人练读。齐读。读时浮现奔马形象,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崇敬、热爱之情。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说组成,记字形。

2、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

3、每个生字写三遍。

五、联系课文,说说对“匀称”“构思奇妙”“卓越”“匠心独运”“安然元恙”的理解。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出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膘肥身健

外形 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

重心平衡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

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

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二、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画了许多写生,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板书课题。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说明货物重。)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向前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3)“可见”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着用两个“可见”说明了什么?(“可见”可以想见。连着用上两个“可见”,说明纤夫们负着重荷,流露出对纤夫的同情。)

(4)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观察。

(2)图文对照,深人体会。按顺序观察、读、思、议每个纤夫。重点抓住以下几个人物的神态。

观察领头的纤夫,读课文,理解“漠然”,思考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漠然”,不关心,不在意,十分冷漠的样子。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纤夫可能在想:纤拉了一年又一年,这个罪还得受,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呢!还可体会到笨重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使他们麻木了。

观察衔着烟斗的高个子纤夫,从衣着上知道了什么,从神态上看出了什么?(从衣着上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破产了,当了纤夫。从“没精打采”的神态、看出他厌倦了拉纤的生活,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认识到资本家和地主一样,都是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吸血鬼。)

观察高个子旁边的纤未:读课文,理解“蛮劲”,思考这个小伙子为什么“使着蛮劲向前拉”?(“蛮劲”就是狠劲,使着蛮劲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是对资本家的一种反抗,同“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是一致的。)

观察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中看出什么?(”荷”负担。“重荷”,沉重的负担。包含着作者对少年的怜爱之情。)

图上一共画了11个纤夫,每个纤夫年龄、身世、相貌、衣着、动作、神情不同,各有特点,但他的命运是一样的,都深受剥削、压迫;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充满对资本家、对沙皇统治不满、憎恨。

(3)在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理解下列词语。

逆风:迎着凤。

虚弱:本课指老纤夫显出病态,身体很弱。

疲惫:非常疲乏。

白皙:皮肤白净。

沮丧:灰心失望。

(4)指导朗读。读出纤夫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读出对纤夫深深的同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三、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四、体会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描写纤夫神态的词语,体会所含的思想感情。)

3、再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纤夫内心的痛苦、悲哀,不满和反抗,表达出对沙饿统治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个人练读。齐读。

六、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可归类识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有“漠”“肤”“贱”,左宽右窄的有“削”。半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的有“逆”。左中右结构的有“衔”。上下结构的有“秃”“皇”。

提醒学生注意一逆”里面部分的写法,注意“贱”的右上不要丢一点。

2.每个生字写三遍。

七、出示生词卡片,复习字词。

八、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1.找出课文原句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在课文里是说小伙子目光集中,死盯着上方。一般可用于怎样地“凝视”,也可和“目光”搭配。

“摆脱”,脱离束缚。在课文里是说红衣少年拉了一下纤绳,想从重荷之下得到解脱,“摆脱”可用于“摆脱困境”“摆脱苦恼、摆脱落后状态”“摆脱监视、跟踪”等。

九、练习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十、作业。

1.朗读课文;书写词语。

2.预习《古诗两首》。

板书:

景物

晴空

辽阔

轮船(美丽)

构成农民

少年 退伍军人面

纤夫 衣着

破烂

补丁

动作

悲惨

表情

漠然 厌倦 抗议 愤怒

时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沙皇(黑暗)

3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 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 n,不读h 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1、“字·词·句”练习,通过按顺序排列大写字母井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通过选择多音字的读音,读准多音字;通过选择同义词并填空,学习准确运用同义词)通过缩句,练习去枝叶,留主干,把句子写简练,同时可运用缩句检查句子是不是病句,通过扩句,练习力“上一些修饰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2、听话·谈话”,练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或画片。

3.“阅读”,读后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4、“作文”,通过看图作文,着重练习写文章要有中心,并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二、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完成“字小词·句”四道题)

二、完成第一题

1.提示字母排序的方法(边背诵字母表边排序)。

2.各自练习。指名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练习。

3.全班订正。

4.背诵字母表,要求熟记,以利按音序法查字典。

三、完成第二题

1.各自练读,读准带点的多音字。

2.集体订正。

3.用带点多音字的另一一个读音组词语,如“朝”,组词“朝前走”。

4.使学生明确,读准多音字要注意据词定音。

四、完成第三题

1.完成第一组选词填空练习。

(1)启发学生区分“愿望”“期望”“盼望”的意思和用法。三个词都有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意思。使用范围、程度有所不同,三个词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期望”多用于上对下,是对对方的一种想法。

(2)各自练习,全班订正。

2.完成第二组选词填空练习。

(启发学生区分“继续”“陆续”“连续”的意思和用法。

三个词都有不中断的意思,“继续”表示前后相继,延续下去;“陆续”表示时断时续;“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问断。

2、各自填空,全班订正。

五、完成第四题

1.出示例句,比较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缩句后句子精炼了,“谁干什么”看得更清楚了J

2.了解是怎样缩句的,缩掉了什么,学习缩句的方法。(先读句子,再想句子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去掉次要成分。缩句后再读一读,看是否能基本上保持原句的句意J 3.自己练习缩句,然后全班订正。

六、完成第五题

1.出示例句,比较扩句前后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扩句后句子更具体、形象了。)

2.了解是怎样扩句的,增加了什么,学习扩句的方法

(先读句子,再想每个括号加在哪个词语前面,可以增加什么修饰词语,最后读句子,看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3、自己练习扩句,然后全班订正。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听话·说话”练习)

二、指名读“听话·说话”提示,明确要求。

三、从内容上进行指导 1。明确话题是讲邮票或画片。

2.启发学生各自讲自己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

3.明确要从两方面讲: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欣赏。

四、从怎样把话说好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有次序,包括整段话的顺序和介绍画面要有顺序;二要把话说完整,语句要通顺、连贯;要表达出欣赏、喜爱这张邮票或图片的感情。)

五、个人练说

六、指名说话,全班补充、评议。

七、鼓励把说的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阅读”练习)

二、初读,读准字音(用卡片检查“静悄悄”“情谊”“樱花”“点缀”“翩翩起舞”等的读音。)

三、出示短文后思考题,明确要求

四、自读短文,完成思考题1

五、再读短文,完成思考题2 1.自己分段。

2.全班交流。

3.讨论为什么这样分段。(可按时间顺序“早上”“下午”和“当晚霞在天边燃烧的时候”将短文分成三段。)

六、完成思考题3 1.自己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怎样归纳第二。三段段意。(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并在一起。)

4.写出各段段意。

第四课时

一、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思考: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于什么?

2.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二、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指导确定中心

由观察图画产生的联想,如,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指导学生确定中心。

四、围绕中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丰富作文内容

如:作文中心定为爱科学,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扩展内容,兴趣小组活动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回到学校制作蝴蝶标本„„如,作文中心定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文内容可联系图画中的陈列,叙述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少年儿童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及图中小学生通过采集、制作动物标本,增长科学知识,准备将来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作贡献。

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由两篇讲读课文《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一篇阅读课文《灯光》,一个读写例话《分辩事物与联想》和一个基础训练2组成。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远大的理想、同情心及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掌握“橙、芬、纯”的读音,注意“盲、蛮”的字形。

3、能背诵《菩萨蛮大柏地》《月光曲》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4、学会缩写作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学会分辨事物与联想。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具体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词这种文体,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菩萨蛮大柏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

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画有简明地图的小黑板。只要画出江西。福建两省的省界以及井冈山、瑞金大柏地几处地点即可。

3.印有七色光的图片一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这首词的上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释题

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J 2.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 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学生答: 1933年夏。)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不能读成“登”。“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出示印有七色光的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练”是绸带,“彩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练”实际指的是虹。)

(3)小结: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虹,但是我们却仿佛看到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的彩绸在天上翩翩起舞。这样就具体描绘出了虹,而且使虹在我们的想象中从静的变成了动的。多么美啊!

2.学习第二句。

(1)同学们看见过彩虹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学生如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夏天雨后看到固然很好,说不出也不必勉强。

(2)分别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雨后”是说夏天阵雨之后,彩虹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天气里显现的。“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复”是又、重新的意思,这里是说重新出现。“斜阳”是说西斜的太阳。“关山”课本上有注释,指名一位同学读一下注释。注释中又出现两个生字,要求学生读准确。“隘”是指险要的地方,“岳”是指比较高的山。“苍”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苍”是青翠的颜色。“阵阵苍”是说青色一阵阵时隐时现。原来这时天刚刚放晴,云彩没有散尽,还在流动,因此,还不稳定,有时阳光普照,关山一片青翠,有时云霞遮掩,关山又暗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景色变化的复杂过程。)

(3)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3.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即一、二两句。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

三、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想想其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这首词的下半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朗读这首词的前半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三句。

(1)同学们还记得“当年廖战急”中的“当年”是指的哪一年吗?(是1929年1月。)(2)“廖战”是激烈的战斗。这里介绍一点当年战斗的情况。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到达离瑞金25公里的大柏地,10日(农历正月初一),国民党反动军队尾追而来。这时,毛泽东同志命令一支小部队边打边退,逐步将敌人主力诱入大柏地,11日清晨,早已隐蔽在大柏地的红军主力,突然向敌军发动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共歼灭敌军近两个团,俘虏敌人八百多,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形精心设计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也是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弹洞前村壁”中的“洞”跟我们平常用的这个词有点不同,它的意思是穿透。这里说的是:子弹射穿了前面村子的墙壁。这一句是从现在写到过去,由写景转入叙事。

2.学习第四句。

指导理解句中每个词的意思。“装点”是装扮,点缀。“朝”念zhao,不念z o,“今朝”是今天的意思。

(2)指名连起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是说,那前村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群山打扮得更好看了。)

(3)本来,墙壁上弹痕累累,似乎很难同美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讨论中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说出那么一点意思就应当加以肯定。“完整的答案是:在革命者看来,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丑恶的,而正义的战争则是美好的。只有通过正义的战争,人民才能夺取政权,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翻过身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江山是人民战争打出来的。因此,在革命者的心目中,当年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一次漂亮仗留下的弹痕,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界壮丽的景色,而且使壮丽的景色显得更美。

3.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三、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得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纠正。

(1)“彩练”指的是虹。

(2)“斜阳”指西斜的太阳。“阵阵苍”指大柏地一带的群山在天气刚刚放晴时一忽儿模糊一忽儿清晰的青翠的颜色。

(3)“装点”是装扮。点缀的意思。装点关山的是四年多以前那场战斗留在前村墙壁上的弹痕。

2.把课文的前两个句子连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夏天雨后的大柏地,天空中架着一道彩虹,就像有人拿着一条七色缤纷的绸带在凌空飞舞似的。西斜的太阳重新出现,大柏地附近一带群山的青翠的颜色,一忽儿清晰、一忽儿模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回答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说得多一点,只要合乎情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3.这首词中,只有“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其他都是眼前看到的事物卜全词的顺序是:当前——过去——当前,写景一一叙事——写景。

4.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这是一种对人民的革命战争充满豪情壮志的思想感情。回辖这个问题只要意思对就行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怎样做到有感情?主要是要在头脑里想象出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有感情地朗读数遍后指名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

当前——过去——当前

写景——叙事——写景

5、月光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八至十自然段,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一、复习;日课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一曲?(他为盲姑娘的不幸遭遇和对音乐的酷爱所打动,也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八至第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清幽——凄清、幽静,水大相接——水和大连接起来。拗涮——形容水的明净。微波刻刻是指微小的波浪因明净和月光照射而闪闪发光。霎时间——极短的时间。一缕一缕一一条一条,恬静——安静,宁静。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2.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J

3.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联系?(贝多芬弹的是他对月光的感受。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很美;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表现出相互体贴和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也很美。这就使他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种激情促使他按起琴键来,用乐曲来描写1光,来表达他对穷人的同情和热爱。)

4.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静,后来,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J

5。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他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的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6。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呢?(风吹烛灭,月光照进窗子,茅屋沐浴在清幽的银光里,穷兄妹俩站在身边,这些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他按起琴键来弹奏的曲子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事物产生的联想J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户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呢,(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的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调。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1A6A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2。先各人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

3.请学生试着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练习用“幽静”造句。

六、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灯光》。

板书

大海

慢 轻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平静

月光曲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柔 和

大风

急骤 激昂 奔放

巨浪

灯光

一、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稚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准备

书写缩写课文范例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围绕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他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第一、二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3.指名按分的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把这一段分成三层,想一想,每一层的主要意思;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第一层,第八、九自然段是第二层,第十自然段是第三层。)。

(4)请三名学生分三层朗读课文,每人朗读一层。

四、指导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1)指名说第一层的内容。(大致内容是)在围歼战开始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看得那样人神。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三层的内容。(内容大致是,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失败的可能,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指了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这次围歼战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葬了郝副营长的遗体。)

(3)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五、布置作业

1.准备缩写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复习课文内容练习缩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全文。

2.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指名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

1.讨论:“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革命胜利后的和平时期,“我”在清明节晚上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的赞叹:“多好啊!”第二次是在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交通沟里、借着火柴的微弱亮光看书。看到书上画的电灯,说出了“多好啊!”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和我在交通沟里谈话时,说到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该多好啊!”)

2,讨论:他仍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三、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四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第二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1947年初秋;二是那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四、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巡视了解缩写情况(用10~15分钟)

五、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六、挂出写有缩写范例的小黑板,供学生修改参考。

缩写范例

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准备围歼国民党军57师。战斗开始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书,憧憬着未来)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

七、学生根据范例修改自己的缩写。

分辨事物和联想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学习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话,初步了解例话的主要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默读例话,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第一自然段讲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第二自然段以《月光曲》这篇课文为例,具体说明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第三自然段讲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对阅读和作文都很有好处。)

二、指导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学习怎样分辨事物和联想

1.提出自学要求: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月光曲》这篇课文想一想,《月光曲》这篇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内容是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月光曲》中的事物和联想。(先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例话中讲的三层意思:贝多芬由在茅屋里见到的事物而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由所听到的琴声而联想到大海的动态变化;皮鞋匠由妹妹的表情联想到妹妹仿佛也看到了大海。)

三、联系本组其他课文,加深理解

1.《菩萨蛮大柏地》一课中,哪些是作者见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作者看到的是彩虹、雨后斜阳下“关山阵阵苍”的景色,还看到当年“廖战”留下的弹痕。作者由看到的这些事物,想到了那次激烈的战斗;想到那累累的弹痕,把关山打扮得更加好看了。)

2.《灯光》一课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和背后传来的“多好啊”的赞叹声,是作者接触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对郝副营长牺牲经过的回忆,是由接触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四、小结

以后读书,就要像这样,注意分析文章里讲的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2”。

基础训练2

教学要求

1.复习韵母U的拼读和书写规则。

2.读准多音字,辨析形近字,练习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练习把反间语气的句子改成判断语气的句子,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

4.读懂短文,练习从短文中画出联想的内容。

5.练习写自己心爱的一样东西。

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第一。二题和第五题两个例句的小黑板。

2.挑选重点讲评用的学生习作一两篇,用大字抄出,或制成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前四道题。

二、练习第一、二题

1.学生先各自按题目要求读一读,想一想;再同座互相说一说,读一读。

2.挂出抄写第一题的小黑板,讨论第一题。

(2)指名说一说,带点字韵母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教师用彩色笔标出不同之处(第一排U和声母n和1相拼,书写时不能省略上面的两点;第二排是<和j、,q、x相拼,<上的两点要省。)

3.挂出抄写第二题的小黑板,讨论第二题。

(1)逐句指名说说带点的字应该读什么音。(第一句中“音乐”的“乐”,读yu,“,乐”的“乐”,读l 第二句中“明确的”的“的”,读de,“目的”的“的”,读d ;第三句中“还有”的“还”,读h i怕i,“归还”的“还”,读hu n;等等

(2)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三、练习第三题

1.学生独立比较形近字并组词。(大约用6分钟时间J 2.互相交流。

(1)指名说说每组形近字的异同,同学互相补充或纠正。

(2)指名读读自己组的词,同学互相补充或纠正。

四、练习第四题

1.学生独立查字典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大约用10分钟时间。)

2.同座互相检查,重点根据对方的字典检查“在字典哪一页”这一栏填得对不对。

3.指名说说每个字要查的音序或部首。

4.表扬查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订正练习中的差错。

2。预习“字·词·句”部分的第五题和“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字·词·句”的第五题

教学过程:

1.读例句,明确题目要求。

(1)挂出抄写第一组例句的小黑板。指名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再指名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是用反问的方式说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第二句直接说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挂出抄写第二组例句的小黑板。指名读一读,说说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我们克服了困难J再指名说说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句是用上了“把”字的句子,第三句是用上了“被”字的句子。)

2.学生自己练习变换句式。

3.逐句讨论交流,酌情指导。

二、进行“阅读”练习:

1.布置自学自练:用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小小足球队》这篇短文,独立完成短文后面的练习。

2.学生按要求自学自练。

3.逐题交流讨论。(第1题的第1小题可以填:没有实现当一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理想。第2小题可以填:小足球队队员对足球运动十分热爱。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中国足球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第之题:看到的内容是在小巷子里看到孩子们踢足球,看到了孩子们的顽强精神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想到的是“我”过去对乒乓球运动的迷恋的幻想,对今天中国足球运动落后的遗憾和对未来中国足球运动充满了希望。)

三、布置作业

看看:作文,练习的要求,想一想自己准扁写哪一样心爱的东西。并对那自己要写的东西仔细观察一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作文

教学过程:

一、讨论作文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目J

2.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要求写自己心爱的东西。)

3.写这次作文要注意些什么?(要写出这种东西的特点,还可以说说由这一心爱的东西所产生的联想。)

二、交流作文内容,拓宽学生思路

1.你准备写什么心爱的东西?

2.你准备抓住它的什么来写?

(以上两个问题都多请些学生说一说,以便帮助学生拓宽思路,选好作文材料。)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酌情个别辅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酌情进行面批。

第五课时

一、交流作文

请写不同物品、写出不同特点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对每篇作文作适当评点,着重评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

二、重点评议

(1)评议一篇写出特点又写出联想的好作文。

(2)评议一篇内容比较好但条理不够清楚的作文,三、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课时可在学生完成作文后的适当时间安排。)

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第三单元

本单元由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阅读课文《琥珀》,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基础训练3组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辨析多音字、形近字。

2、能理解跟课文中心有密切联系的重点句子的含义。会修改病句。

3、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段意和全文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5、懂得分辨课文中哪些写的是实实大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并要求在习作时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

读文章,要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写文章要学会在具体叙述真实事物的同时,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要从小女孩的处境和作者的想象的强烈对照中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穷人》一课要着重通过对词 句的理解,看看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7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3、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

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J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看看本课砒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两段讲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

二、学生自学第三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

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穷人》。

板书:

擦———幻想———渴望

死了

火炉

温暖

烤鹅

食物

圣诞树

乐趣

灭了

微笑

奶奶

疼爱

飞走了

幸福

8、穷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写词语,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读读写写”中的部分词语

1.今天我们要做个听写练习,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请同学们先准备一下,有不会写的字,仔细看一看,也可以写一写。

2.听写词语:

舒适:搁板 帐子 健康 抱怨 顾惜 勉强

填饱 倾听 探望 忧虑 潮湿 沉默 严肃

溅起浪花 海风呼啸 脸色苍白 自作自受

3.同座互相批改。

二、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1、贴出挂图。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这幅挂图,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2、学生进行交流,谈自己对故事发展的想象,教师就想象是否合理作适当指导。

3、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要求续编故事,什么叫“续编故事”?(就是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续编故事,用二三百字把你续编的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续编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穷人》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要一致,渔夫、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不能改变;二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合理。

三、学生写续编的故事(大约用20分钟)

四、请四五个学生读续编的故事,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

1.修改续编的故事。

2.预习下一课《琥珀》

板书:

桑 娜 探望西蒙

(穷忧)抱回孩子

心地善良 渔夫归来

9、琥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实物。

2,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指导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讲琥珀形成经过的那一部分。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阅读思考,也可同座讨论。

3.检查交流。

(1)形成一块普通的琥珀要哪些条件?(要有松树滴下的松脂,被埋在泥沙里面,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琥珀。)根据需要的这些条件,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在一万年前,长着许多老松树的树林里,远处还有海在翻腾怒吼。)

(2)形成课文中讲的这样一块特殊的琥珀,还要有哪些特别的条件?(一是在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挨得很近的时候:刚好有一滴松脂滴下来;二是滴下来的这滴松脂要很大,能够把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都包在里头。)什么时候松树才会滴下这么大的松脂呢?(要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所以课文中说“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3)科学家正是根据形成琥珀需要的这些条件,来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情形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很凑巧?(从“刚”“突然”“一大滴”“刚好”“一齐”等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科学家这样想象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4)出示挂图,请学生指着挂图讲述这块玻拍的形成经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展开合理的想象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使学生懂得写作文要展开想象,想象必须合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自学,理解例话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例话,想一想,这篇例话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2.学生自学。

3.讨论。

(1)这篇例话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讲了写文章要展开想象,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为例子,说明作者是怎样展开合理想象的。)

(2)例话是怎样说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想象的合理的?(小女孩擦燃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在火柴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蚜,这些描写都符合小女孩当时的情况。例话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作者想象的合理:第一个方面,小女孩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她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别人的疼爱;第二个方面人小女孩是在冻死以前神志不清时产生的幻觉。)

二、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加深对例话的理解

《琥珀》这篇课文中,科学家对那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想象也很合理,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

三、联系学生作文,体会怎样在作文时展开合理的想象

1、举续写《穷人》的练习中想象合理和想象不合理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

2.举学生其他作文中想象合理和想象不合理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

四、简单小结

以后作文的时候,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还要练习展开合理的想象,使作文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

2.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练习为多义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3.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练习给句子加标点。

4、以“最看不惯的是什么”为话题,练习听话说话。

5.独立阅读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6.练习写读后感。

二、教具准备

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一题和第五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练习要求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二、三题

1、布置自学自练: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第一、二、三题。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要求读的就读,要求写的就写,要求说的就说。

2、学生按要求自己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酌情辅导。

3.讨论交流。

(1)挂出第一题的小黑板,先指名读拼音,再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音节,然后再指名读一读。

(2)指名读组的词,读后评议,有错的修改,有组得不同的进行补充。

(3)指名说说多义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其他同学评议补充;如果有不同看法,查字典解决争议。

三、练习第四题

1、以查“喜出望外”中的“望”字为例,明确练习要求。

(重点说明:各人字典的版本不同,每人都按自己的字典,在哪一页上查到要查的字,就填那一页的页码;选择解释时,要选在这个词语中最恰当的解释。)

2.学生独立查字典填表。

3.检查交流。

(重点检查从字典中选择的解释。参考答案:“望”,希望。“遗”留下。“欲”,将要、快要。“谢”,衰落。“胜”;尽。“绵”,连续不断。“容”,相貌、神态、样子。“起”,建造、建立。)

四、练习第五题

1、读题目要求。

2.请两个学生在小黑板上加标点,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完成。

3、对在小黑板上加的标点进行评议、4.指名读三个句子。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这节课练习中的错误。

2.预习“听话·说话”练习。

第二课时

一、明确听说训练要求 :

1.这次说话的内容是什么?(是说自己最看不惯的事情。)

2、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围绕中心,说清楚为什么看不惯。要说得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3.在听的方面有什么要求?(要认真听,边听边想,有相同的看法就作补充发言,有不同的看法也提出来。)

二、说说你最看不惯的是什么?

多请些学生说说,尽量让学生把看不惯的事情都摆出来。

三、从学生的发言中挑选几件比较有讨论价值的深人进行讨论,有不同看法的可以提出,通过讨论明辨是非。

四、简单小结

对于这些看不惯的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做,还要劝说别人也不要做。以后我们还要经常练习把自己想到的道理说清楚。

第三课时

一、提出自学要求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先把《带翅膀的种子》这篇短文认真地阅读两遍,然后再做后面的三个题目。

二、学生按要求自行阅读答题

三、检查交流

1、本文中讲的这次中队活动的名称叫什么?(叫“给理想的种子插上翅膀”。)

2、同学们为什么开展这项活动?你们从文章中画出了哪些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为的是美化祖国,让祖国大地开满鲜花。可以从文章中画出两处:一处是一个同学补充说的话;一处是同学们在信中写的话。)

3.这项活动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是玩气球的时候,看到气球轻盈地飞上天去产生的想法。)从他们的这一想象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留心观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二是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为美化祖国作贡献。)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篇短文

五、布置写读后感

1.指名读“作文”的第一题,明确练习要求:(着重强调:要写出自己阅读后真实的体会和感想。)

2.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自读课本》中的课文你最喜欢哪一篇?

(多请些学生说一说。)

3.回去以后,把你喜欢的课文再认真读一读,为下节课写读后感作好准备。

第四课时

一、交流启发,打开思路

你准备写哪一篇课文的读后感?主要写哪一方面的感想?(多请些学生谈谈,酌情指导和鼓励。)

二、学生写读后感(大约用20分钟时间。)

三、指名读写的读后感,酌情评议,指导修改

第四单元

本单元由讲读课文《草船借箭》《将相和》,阅读课文《景阳冈》,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4组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一些文言词。

2、能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不好懂的词语。

3、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4、会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小标题,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5、复习本单元所学过的有关读写知识;复习学过的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在加强修改病句能力的基础上练习修改短文。

二、教学重点:

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水平;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表面看到实质,明白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弄清事情的内在联系。

10、草船借箭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教师介绍或请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的背景。

2.请同学谈谈从课题上了解到这篇课文讲些什么。

(借箭的原因大借箭的过程;借箭的结果)

二、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三、正音

1.指出读音不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强化本课生字的读音。

惩:ch ng,不要读成ch n,ch ng。

寨:zh i,不要读成平舌音。

饮:y n,是多音字,这里不读y n。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中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记叙顺序,试着给课文分段。

五、质疑,讨论分段(全文可以分作四段J

六、讲读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讨论:

(1)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2)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一个人,他让诸葛亮造箭的目的是什么?

3.练习朗读第一段。

4.小结。

第一段用人物对话写了事情发生的原固。人物对话既交代了故事情节,还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比如,周瑜和诸葛亮谈的虽然是造箭的事,却可从中看出周瑜表面很客气。实际是想逼迫诸葛亮走上绝路。诸葛亮表面处处对周瑜表示顺从,其实在谈话过程中,真正掌握主动的是诸葛亮。

5.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要读出两人的感情。

七、讲读第二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并讨论:

(1)诸葛亮是准备怎样造箭的?联系上文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说谗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读完第二段,能看出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晕什么吗?

(3)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借箭的计划。)

八、小结

这一段和第一段联系非常紧密,是通过鲁肃去打探的情节,写出诸葛亮借箭计划的。

九、指导朗读第二段

要读出周瑜的用心狠毒;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及办事谨慎。

十、布置作业

朗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讨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康和第二段,说一说诸葛亮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周瑜。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第六至第九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讨论:

(1)第三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第三天诸葛亮去请鲁肃,而反复写了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问诸葛亮去哪里取箭,诸葛亮为什么不告诉他?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联系上文,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4、讨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段。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三、小结

这一段主要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顾全大局、有胆有识、做事谨慎、考虑周到的人。

四、讲读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J)

1.指名读第四段。

2.讨论:

(1)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从草船借箭的故事中举例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指导朗读第四段。重点指导周瑜长叹时应用什么语气读。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全文。(每人读一段)

2.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二、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1.默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1)草船借箭这件事本身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前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弓箭。

后果: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计谋得到了十万多支箭。

(2)再深入思考:引起草船借箭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果怎么样?(提示: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考虑。)

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后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三、小结: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整个事情有前因后果,在这个事件的一些具体情节中也有前因后果。

四、出示幻灯片,并思考和讨论

按照下面的提纲,说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

1.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2.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3.曾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弯手射箭。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课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朗读,更深入地了解周瑜、诸葛亮及鲁肃的性格特征。

六、读写生字词

1、了解本课生字结构。

督:注意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曰”。

惩、罚: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匀称。

寨:中间是三横两竖。

2.把“思考·练习”4中的每个同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指导用“委托”“轻易”造句

1.指名读一读课文中含有“委托”“轻易”的句子,注意这两个词的用法。

2。指名用这两个词造句,不妥之处集体讨论纠正。

3.把两个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八、布置作业

预习《将相和》。

板书:

草船借箭

周 瑜(我真不如他!)十天 十万多支

鲁肃 厚道

(妒忌)知人 周瑜 “故意”

曹操 多疑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

诸葛亮 知天 第三天

顺风顺水

11、将相和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幅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10课

听写“都督”“惩罚”“水寨”“饮酒”“支援”“神机妙算”,然后同座交换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3.今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出示“完壁归赵”挂图)

2.思考讨论:

(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

(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讲解“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有为尊。可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4.思考、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总结;复述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与“谦”相区别。

侮:右面是“每”,不要写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记写撇。

2.指名说说“理屈”“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写两遍。

五、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六、布置作业

预习《景阳冈》。

板书:

11、将相和

将 相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 渑池相会 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12、景阳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

一、进店(详)喝 酒 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1.通过这则例话的学习,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2.能够运用学习例话所获得的认识,指导今后的阅读和作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将相和》

1.默读《将相和》。

思考、讨论:(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每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3)三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教师小结。

“完璧归赵”的原因是秦王想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是“完璧归赵”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渑池相会”的原因是秦王想侮辱赵上,结果是蔺相如维护了国家尊严,被封为上卿。《负荆请罪》的起因是蔺相如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结果是廉颇知错改错,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指名读本则例话

1.读后思考讨论:例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

第一自然段,讲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阅读、作文帮助很大。

第二自然段,以《将相和》为例,谗明在阅读的时候怎样分清前因后果。分析了三件事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第三自然段,再分析三件事总的前因后果。

三、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再以《草船借箭》、《景阳冈》两篇课文中的一课为例,说说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总结

学了这则读写例话,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阅读。作文的实际,谈谈体会。)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辨析笔画易于多写或少写的字;练习构字、组词;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练习使用关联词语造句。

2.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的意思,练习归纳自然段段意。

3.练习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二、教具准备

抄写练习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学习方法是先个人练习,再逐题讨论。

二、学生自己练习

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五道题都要动笔写,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可写在课本上。第二题要写在练习本上。第五题既要在课本上填写,又要在练习本上造句。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

三、逐题讨论

1、第一题。

(1)请三名同学在写有题目的小黑板上填写词语,然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哪些音节为整体认读的音节。

(3)自己改错

2.第二题。

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有元抄错的字,然后改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请同学在写有题目的小黑板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4.第四题。

请五名同学在写有题目的小黑板上用修改符号修改,然后集体订正:

第五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请两名同学依次填写第(1)(2)和第(3)(4)小题的词语、(3)指名读自己造的句子。(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布置作业

把“阅读”部分的短文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学习“阅读”部分。先自学,再交流体会。

二、学生自学

提醒学生注意:先读一读短文后面的练习题,弄明白阅读的练习要求,然后按照练习要求阅读短文。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要求。

2.指名读短文。思考、讨论:

(1)考察南极的人不带回滴水片石,是为了什么?

(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是属于全人类的。考察南极的人不带回滴水片石。就是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2)找出概括第四自然段段意的句子,再想想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段意的(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概括了第四自然段段意。通过卡地亚小姐冒着生命危险捞雇掉进海里的塑料袋,说明“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指名说说“共识”“执意”“滴水片石”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4.先指名读短文,然后齐读。

四。布置作业

回去读一读“作文”部分,想一想准备写谁,回忆一下他(她)所做的事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读提示,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

1.写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

2.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字数在四百字以上。

3、要写清楚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指导确定中心

(1)准备写哪个人;并说说这个人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说自己准备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指导选材

讨论:准备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评讲上次的作文,互相学习;还要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总结上次作文的成绩,表扬写得好的和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作文交流

:1.同学们写了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人,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写的。(选取写不同的人、不同内容的作文,由学生自己朗读。)

2.请同学评议,他们的作文好在哪里(主要围绕本次作文的要求来谈)。

四、指导修改

1.提出作文中没有中心或多中心的问题。

2.事例不突出,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

3、语句不通顺的问题。

4.共同讨论怎么修改。

1、布置修改 请同学们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后请把作文本交上来,老师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情况再次评定成绩。

六、布置作业。

预习《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五单元

本单元由讲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夜莺的歌声》,阅读课文《梅花魂》,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边贯》和基础训练5组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并知道这样写的好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照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3、能按照中心,有条理地、具体地记叙事情,并且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注意文章的前后照应,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发现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6。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 H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 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预习《夜莺的歌声》。

14夜莺的歌声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卫国战争中苏联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课文讲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孩子同德国法西斯进行斗争的故事。他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内容,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二。检查预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在学生分段的基础上讨论段意)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德国兵发豌了学夜鸯叫的孩子,并叫他带路。

第二段:孩子把德国兵带迸密林。

第三段:游击队了解了敌情。

第四段: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

第五段:孩子又在河岸边察看敌情。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2、课文开头是怎样猫驸驾俗歌声韵?(“夜驾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小孩子等候已久。、小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唱歌的?(战斗冈1伺1结束,“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唱歌?(有任务,要吸引敌人)

3·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小孩机智、勇敢?他会用白柞皮做成口哨;会学夜鸯和杜鹃叫;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在敌人面前一点都不害怕。‘啊!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一就都跑了。”这里把强强盗比作野兽,小夜莺聪明,愚弄了敌人,敌人还不知道,甚至敌人还相信了他。)

4.练读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思考题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朗读第厂段。

2.说说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小孩是怎样聪明、机智地同敌人周旋的?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说说这段中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出,互相解答)

3.说说小孩是怎样给敌人带路的,为什么说“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叫孩有时候学夜驾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上是迷惑敌人,让敌人认为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小孩子。“有时候学夜鸯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这也是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乌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4.敌人是怎样看小孩的,小孩是怎样回答敌人的问话的?为什么这样回答?(敌人认为小孩子是“蠢东西’、。“蠢”是笨、愚昧的意思。小孩是这样回答敌人的:“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里的“野兽”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强盗却没有听出来,他巧妙地回答了敌人的盘问。敌人间小孩有游击队吗,小孩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教案《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第五篇:人教A版六年级语文《詹天佑》

《詹天佑》

《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生词意思,用“争夺”“争持”各造一个句子。

(三)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华夏名人——詹天佑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研究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直奔中心句

1、提示: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他是什么人,哪一句?

2、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哪两个,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他为杰出爱国的工程师,他对我国铁路事业有何贡献?(学习第一段2、3句和第二段第一句。)

4、交流资料,加强对詹天佑的认识

对于他的生平资料你还了解哪些?告知学生: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三)理清脉络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的?

2、自由朗读全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想一想共写了几件事。

3、学生交流,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段(1—-3):讲清政府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情况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第二段(4---6):重点叙述詹天佑带领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第三段(7):讲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 个有力回击,詹天佑为中国人民争了气。

4、如果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的话,文章内容会更清楚

学生说师板书:

接受任命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四)检查生字词

1、个别读生字,正音翘舌音 “嘲”和“岔”前鼻音“宾”

2、检查读生词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培养语感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通过反复读句子,理解“争夺”与“争持”两个词的差别,重点在后一个字上,再指导学生造句

(五)练习读课文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进行个别练读

(六)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2、3、4、5段,深入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节课让我们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这个中心。

2、记得课文讲了关于詹天佑的几件事吗?首先来学第一件

(二)学习接受任命部分

1、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文中有一句话

2、第四段首句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读前半句,问修筑京张铁路有什么困难?

第三段第五句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讲修筑铁路遇到的地形方面的困难.4、帝国主义者怎样嘲笑中国工程师?

有一家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说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并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本段:

这一段讲詹天佑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 的要挟下,在他们的嘲笑和蔑视下,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顶着很大的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三)学习勘测线路部分

1、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这句话中哪部分概括了本段内容?

2、勘测线路部分也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细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再分析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他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引读:“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不光严格地要求工作人员,而且带着学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用个成语说就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过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读到这句我们不得不说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3、这一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写得非常有条理,请按照“勘测线路的决心、詹天佑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把这段分为四层。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我们还应学习这段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1、读第5段第一句

不改变意思把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这句话在这段中有什么用?(总述)这是一个什么段?(总分段)

把这段分为两层。

2、这段中从哪儿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根据课文描述,你能用示意图画出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吗?

4、在书上各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隧道的艰巨。(“高”“长”)

各采用了什么样的开凿方法?对照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想一想,从这段了解到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6段,总结课文,再次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

1、读中心句引起本段教学

2、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呢?

3、理解第一句的过渡、引起下文的作用。

4、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演示给同学们看

5、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是,引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有力的回击。”

为什么铁路比原计划提早两年竣工?这件事指哪件事?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建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帝国主义者曾怎样讥笑中国工程师?

2、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成功在我国铁路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3、在数万人的竣工典礼上,詹天佑会说些什么,人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

4、我们应带着什么语气课文的 最后两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全文学完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詹天佑的“爱国”、“杰出”表现在拿些地方吗?

2、拓展像詹天佑这样杰出的名人你还知道谁?

(茅以升 贝聿铭 袁隆平等)

(四)作业

1、小练笔 以“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2、搜集阅读名人故事资料

五、板书设计:詹天佑

接受任命毅然

勘测线路一丝不苟、作风严谨爱国杰出

居庸关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开凿隧道

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设计“人”字形线路

下载六年级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语文黄果树瀑布教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折柳中心小学 郑夕清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写景中抒情的写作方法。 2、细细品味......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教案 (第二课时) 句容开发区中心校 黄 明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 2. 细细品味,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 教材分析: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教案黄果树瀑布教案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具体的语言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3、联系课文......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色。技能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

    《黄果树瀑布》教案整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黄果树瀑布视频,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语说一下你的感受。(震撼、惊天动地、排山倒海、惊涛拍岸、雷霆万钧 气贯长虹、一泻千里、千......

    黄果树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学生透过重点词句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黄果树瀑布声音的特点; 【教......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教案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洁 一、 课前谈话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带大家去看一个神奇的地方。请看,放录像。师简单解说:黄果树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