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
巫溪县后山场平及路网工程一文景
路道路支挡工程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
竣工验收工作方案
编 制:重庆市锦泰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日 期: 年 月 日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
竣工验收工作方案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项目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防治方针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各项目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
四、职业危害分析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有毒物品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3、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4、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5、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五、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各项目部应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4、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5、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基本防护
1、公司为有效防止职业病对作业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从管理上明确公司职能部室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多级责任制,分清在职业病预防上的岗位职责。
2、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3、为作业人员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施工现场做封闭式施工,用高度不低于2m的围挡将现场四周围起来。
5、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
6、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施。
7、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整齐(散材成堆,型材成垛)。
8、现场临时仓库内各种袋(桶、箱)装材料码放成垛,小型材料上架存放。
9、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公司将检查结果告之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
10、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11、公司安全科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12、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13、一旦发现施工现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14、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作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
15、与作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盾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作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
16、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7、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
(三)常见职业病防护措施
1、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可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作业人员正确佩带防尘口罩。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3、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4、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作业人员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5、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捡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作业人员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6、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为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及时发放作业人员工资,稳定作业人员情绪。
(3)检查措施: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作业人员工资发放情况。
7、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作业人员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
(2)个人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尤其是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3)检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饮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备,作业人员劳逸适宜,并指导提高中暑情况发生时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六、安全检查措施
1、公司施工部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该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按期解决。
七、尘肺病职业危害防治实施办法
1、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和健康保障群策群力,录取防范措施,消除和制止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件》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及工会组织应当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
第二条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国家防止粉尘危害的有关规定,录取工艺改革,湿开式作业,密闭尘源,合理抽风等防尘措施,推广使用无尘或者低尘的技术、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禁止在没有防尘设施的作业环境中进行敞开式干式粉尘作业。
第三条 安排防尘经费,专款专用,进行技术改造,改主设备必须编入设备台帐,列入维修计划,保持正常运转。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
第五条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又没有进行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的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第六条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察,负责职工健康监护,尘肺病诊断、治疗、疗养的监督
第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有关预防和治理粉尘危害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措施及其效果改进进行监察。
第八条 工会组织负责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群众性监督协助单位开展防尘工作,教育职工遵守防尘规章制度。
第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和防尘工程技术及效果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和劳动、卫生和工会组织报告,并向职工公布。
第十条 对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后定期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从事电焊作业、工程施工的接尘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已经确诊为尘肺病或者经体检发现为可疑尘肺病的接尘职工,每年负责一次。
第十一条 患有下列职业禁忌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粉尘作业
(一)活动性肺结核病。
(二)慢性肺部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和支气管疾病。
(三)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四)较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五)医学上认为不宜从事粉尘作业的疾病。
第十二条 尘肺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尘肺病诊断鉴定组集体诊断。确诊为尘肺病的,按照国家有关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提出劳动能力鉴定意见,记入《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根据尘肺病期和病情给予治疗和疗养。
第十三条 认真执行本办法,在尘肺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扣发资金处罚。
(一)未对粉尘作业职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
(二)安排职业禁忌症人员从事粉尘作业的。
(三)强令尘肺病患者继续从事粉尘作业的(四)安排未成年人从事粉尘作业的。
(五)擅自挪用防尘设施经费的。
(六)任意拆毁防尘设施,致使粉尘危害加重的。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第二部份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使用的辐射源或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根据辐射监测结果和其他调查数据资料评价放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
1.1 评价目的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1.1.2对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控制职业照射和防止潜在照射方面的有效性、适宜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
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
在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与检验的方法。
1.4 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
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2 建设项目概况
2.1 概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
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
3.1 工程分析
3.2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 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4.1 辐射源项
4.1.1 辐射源项概况
4.1.2 正常运行状态
4.1.3 异常和事故状态
4.2 防护措施
4.2.1 辐射分区
4.2.2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4.2.2.1屏蔽计算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
4.2.2.2计算模式或公式及其出处,计算参数;
4.2.2.3辐射屏蔽计算结果与实际屏蔽厚度相比较;
4.2.2.4对辐射防护屏蔽情况作出评价,确认屏蔽是否满足放射防护标准要求,是否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4.2.3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
4.2.3.1对安全连锁装置、装置故障系统、故障自动停机系统、装置运行保障系统、故障显示系统、紧急停机装置,报警装置,观察和对讲装置,警示标志等防护与安全装置进行描述;
4.2.3.2介绍对安全连锁装置等防护与安全装置的使用情况和防护效果;
4.2.3.3对防护与安全装置或系统的评价,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确认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冗余、多样化原则。
4.2.4 个人防护用具
(1)介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情况。根据建设项目放射性危害种类不同,建设单位应分别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配备放射工作个人剂量报警仪或手持报警仪,防护服,防护帽、铅橡胶或铅塑料防护用品、铅玻璃眼镜等。
(2)对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作出评价。
4.2.5 三废处理过程中的防护措施辐射监测与评价
5.1 建设单位的自主监测与评价
5.1.1 辐射监测概况
介绍监测项目、种类、地点;本单位监测或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监测机构的人员、设备和资质条件。
5.1.2 个人剂量监测
5.1.2.1个人剂量监测种类,个人剂量监测设备和元件,监测周期。
5.1.2.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3 辐射装置的监测
5.1.3.1辐射装置名称,采用的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
5.1.3.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4.1工作场所监测
5.1.4.2监测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
5.1.5 质量保证措施
分别阐述个人剂量监测、辐射装置的监测和工作场所监测等不同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5.1.6 对建设单位自主监测的评价
建设单位自主监测的项目、种类、方法及其监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5.2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验证监测与评价
5.2 1 验证监测与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介绍监测与评价的范围,包括监测与评价的区域和位置,人员范围;介绍验证监测的内容,如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辐射设备的防护性能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放射性核素分析,大气气溶胶监测,固体放射性废物和
人员排泄物监测等。
5.2.2 监测仪器与方法
给出监测仪器的名称、型号及主要性能参数并列表表示;介绍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如属于标准方法,给出标准名称;如属于经过认证的非标准方法,给出监测方法的出处。
5.2.3 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5.2.4 监测结果及其与相应标准的比较
详细阐述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并与相应标准的限值比较。监测结果同时以列表的方式给出。
5.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综合评价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作出综合评价。健康影响评价
6.1 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
根据监测结果和其他资料,确认工作人员受到的内、外照射,估算关键人群组的平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年有效剂量,与管理目标值和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的比较。
6.2 事故情况下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
潜在照射的健康影响:估计事故情况下可能受到照射的人数,人均受照剂量,最大受照剂量。
6.3 职业病危害综合评价
分别对正常运行条件下和事故情况下辐射可能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作出综合评价。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
7.1 应急组织与职责
介绍应急组织的组成结构情况及其职责。
7.2 应急准备详细描述应急准备
详细描述应急准备的实施情况,包括物资、通讯、技术、人员、经费等准备的落实情况。
7.3 应急计划
介绍应急计划落实情况。
7.4 应急能力的保持
介绍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等情况。放射防护管理
8.1 管理组织
介绍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和职责。
8.2 职业人员健康管理
8.2.1个人剂量管理;
8.2.2职业健康检查;
8.2.3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8.2.4个人剂量、健康监护和教育培训的档案管理。
8.3 对放射防护管理的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1.1放射防护设施平面布置是否能够满足建筑设计卫生学要求;
9.1.2放射防护和安全设施在正常运行时能否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符合情况;
9.1.3防护措施和监测设施,是否符合冗余和纵深防御原则,在事故工况下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
9.1.4对职业卫生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与相应规章制度的评价;
9.1.5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是否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
9.2 建议
对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第三篇: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第二部分 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1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2 评价依据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3 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
4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5.1 现场调查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
5.3 检测检验法
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控制效果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6.1.1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
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1.2资料;有关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项目试运行情况。
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等。评价方案编制
7.1是具体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技术文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7.2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
7.3评价方案内容
7.3.1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7.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7.3.4项目概况:简述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
7.3.5项目分析: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分析,确定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已颁布职业接触限值的为必检项目)、检测点和样品数等。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报告书中引用的数据和资料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8.1总论
8.1.1项目背景:包括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地理位置、任务由来等内容。
8.1.2评价依据: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的名称。
8.1.3评价目的:按照本规程1的规定编制。
8.1.4评价范围: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3的规定编制。
8.1.5评价内容:概述本规程4的规定。
8.1.6评价方法: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明确采用的评价方法。
8.1.7评价程序: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8.1.8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8.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基本情况、建设情况、试运行情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建筑卫生学要求等。
8.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8.3.1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明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对生产环境或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确定。
8.3.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场所和岗位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导致的职业病。
8.3.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方法、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检测结果与分析:在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
8.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对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阶段、防护设施设计审查阶段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的落实情况。
8.5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分析其原因。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包括: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
8.6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供建设单位整改时使用。
8.7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第四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1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2 评价依据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3 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4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5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5.1 现场调查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5.3 检测检验法
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控制效果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6.1.1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1.2收集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生产过程的物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有关设计图;有关作业现场检测资料;有关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项目试运行情况。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等。7 评价方案编制
7.1评价方案应在准备阶段编制,是具体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技术文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7.2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7.3评价方案内容
7.3.1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7.3.2编制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7.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7.3.4项目概况:简述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
7.3.5项目分析: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分析,确定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已颁布职业接触限值的为必检项目)、检测点和样品数等。
7.3.6组织计划: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8评价报告书编制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报告书中引用的数据和资料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8.1总论
8.1.1项目背景:包括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地理位置、任务由来等内容。8.1.2评价依据: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的名称。
8.1.3评价目的:按照本规程1的规定编制。
8.1.4评价范围: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3的规定编制。8.1.5评价内容:概述本规程4的规定。8.1.6评价方法: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明确采用的评价方法。8.1.7评价程序: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8.1.8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8.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基本情况、建设情况、试运行情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建筑卫生学要求等。
8.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8.3.1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明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对生产环境或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确定。8.3.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场所和岗位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导致的职业病。8.3.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方法、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检测结果与分析:在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
8.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对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阶段、防护设施设计审查阶段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的落实情况。8.5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分析其原因。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包括: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8.6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供建设单位整改时使用。8.7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第五篇: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制度
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制度
一、宗旨和定义 为了加强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监督管理,使职业病防护设施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装置和设备。
二、主要工作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责任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1、使用防护设施要求 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购置防护设施要求 不得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3、防护设施效果检测
自行或委托有关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计和安装非定型的防护设施项目的,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经具备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评价和鉴定。
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措施,不得使用。
4、建立技术档案 对防护设施应当建立防护设施技术档案:
(1)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技术参数等);(2)防护设施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3)防护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4)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日常维护 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每年应当对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综合性检测,评定防护设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6、知识培训和指导 对劳动者进行使用防护设施操作规程、防护设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
7、拆除或停用 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及时恢复原状。经
工艺改革已消除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护设施的,应当经所在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并在职业病防治档案中做好记录。
三、实施细则 1、区域划分 根据“谁产尘、谁灭尘”原则,按工作区域责任划分:(1)总回风大巷、采区回风巷防尘工作由通风队负责;(2)轨道大巷、运输大巷的防尘工作由机电队负责;(3)各开掘工作面总开口往里的防尘工作由项目部、施工队组负责;(4)井下机电队负责所管辖区域的防尘工作;(5)配电室及其他地点的防尘工作由各自分管单位负责。
各区域责任单位因故变更时,应提前通知通风队,办理相关防尘设施移交手续。
2、防护设施、防尘设施设计、安装、使用、管理责任划分:
(1)除正在施工的巷道由施工单位负责外,其余的大巷及总回风的防尘管路由通风队制定标准与设计,机电科负责管理,安通科负责监督。
(2)喷雾装置(包括全断面手动喷雾、放炮喷雾、大巷定时自动喷雾等)由区域责任单位根据通风队的设计要求进行安装,由通风队、安通科负责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3、隔爆设施设计、安装、使用责任划分:
隔爆水袋、水棚由通风队负责安装,完工后移交施工队组签字接
管,施工队组负责日常的使用和维护,通风队、安通科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4、防护设施、防尘设施标准要求:
(1)矿井有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水源、水量、水压、水质等符合要求。矿井主要运输巷、胶带斜井及平巷、上山与下山、采区进、回风道、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掘进巷道、溜煤眼翻车机、输送机转载点等处均要设置防尘管路。
胶带巷管路每隔 50m 设一个固定手柄三通阀门,其他管路每隔100m 设置一个三通阀门。管路吊挂离地距离不得小于 300mm,做到平直,并经防腐处理。
(2)井下所有转载点(含装载点和卸载点)必须有完善的喷雾装置,主要胶带巷转载点、溜煤眼上口皮带机头的转载点、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和卸载点及液压支架和放顶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须有完善的喷雾装置;破碎机处必须有喷雾装置;主要进风大巷及进风斜井、采区进、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和掘进工作面都必须安装净化水幕,并应实现自动化,采煤面距上、下出口不超过 30m,掘进工作面距迎头不超过 50m,水幕应封闭全断面,灵敏可靠,雾化好,使用正常。
(3)采掘机必须有内外喷雾装置,雾化程度好,能覆盖滚筒并坚持正常使用。综采工作面设移架自动同步喷雾。实行放炮作业的采掘面,必须采用湿式打眼、放炮使用水泡泥、放炮前后洒水、冲洗巷帮、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掘进工作面要实现爆破远程喷雾,锚
喷巷道须采取潮料喷浆,喷浆巷道的回风流中设置洒水降尘装置。
(4)综采工作面按要求进行煤层注水。
(5)定期冲刷巷道积尘,主要大巷每年至少刷白一次,主要进、回风巷至少每月冲刷一次积尘,井下个地点的洒水洗巷工作由各分管单位负责,每班至少一次,落实到人,大巷刷白、冲刷粉尘,都要有记录可查,井下巷道不得有厚度超过 2mm 连续长度超过 5m 的煤尘堆积(用手捏成团,经振动不飞扬不在此限)。
(6)隔爆设施安装的地点、数量、水量、安装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挂牌管理,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水棚的水量:水棚组的用水量按巷道断面计算,主要水棚不低于 400 升/平方米,辅助水棚不低于200 升/平方米;水棚的排间距 1.2~3.0 米,主要水棚的棚区的长度不小于 30 米,辅助水棚的棚区长度不小于 20 米,分散式布置的棚区的长度不小于 120 米;水棚距顶梁、两帮的间隙不小于 100 毫米。水棚距巷道轨面向上不小于 1.8 米。水棚应保持统一高度,需要挑顶时,水棚区巷道断面应与前后各 20 米长的巷道断面一致;吊挂水棚的挂钩,应采用 75。
斜钩吊挂;水棚应设置在巷道的直线段内,与巷道的交岔口转弯处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50 米;每处水袋棚必须使用同一规格的水袋,不得混用;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和掘进巷道长度小于 300 米时设 1 个棚区,300~500 米设 2 个棚区,500 米以上设 3个棚区;水袋棚应在距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 60—200 米和距掘进巷道迎头 60—200 米处安设(首列距离);在有支护的巷道中进行吊挂水棚的操作时,不得破坏原有支护,确实需改变的,要制定专门措
施,按措施施工。
(7)通风队要健全防尘制度,配有足够的防尘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按规定对煤尘的爆炸性进行鉴定,测尘合格率达 70%以上。
(8)掘进施工中防尘措施:采取湿式钻眼、干式钻眼时有捕尘措施; 采取冲洗巷帮、装煤岩洒水降尘措施,喷浆使用潮料,且巷道回风流要有风流净化装置;爆破使用水泡泥、喷雾降尘,巷道内有风流净化装置且位置正确;粉尘浓度较大时,作业人员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5、处罚规定 日常检查出的问题要落实责任部门、人员限期解决,限期内未完成的,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处罚:
(1)各责任区域的防尘管路和设施以及采掘机组的喷雾装置要按规定和设计进行敷设与安装,防尘管路不按规定和设计敷设的,每缺少一米,罚责任部门或队组 100 元,喷雾装置每缺少一处,罚责任部门或队组 300 元。
(2)开掘工作面采用干式打眼,且没有捕尘措施的,罚责任队组 500 元。
(3)爆破作业不按规定使用水泡泥,罚责任单位 500 元,责任人 200 元。
(4)爆破前后不进行巷道洒水的,发现一次,罚责任队组 200元。
(5)对各自责任区域未按规定进行冲洗巷道的,罚责任队组 200元。
(6)隔爆设施未按规定安装的,罚责任部门 500 元;对隔爆设施日常维护、使用不到位的,罚责任队组 500 元。
(7)未经总工程师、通风队允许,擅自移动、拆除防尘设施的,罚责任队组或责任人 1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