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相关管理规定
一、社区矫正的定义及其监管对象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教育监管对象共三类:(1)被判处管制的;(2)被宣告缓刑的;(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4)被裁定假释的。
二、社区服刑人员应履行义务
1.定期报告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2.定期参加学习服务
根据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3.定期接受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
司法所应当定期到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对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4.外出需经审批 矫正期间,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正当原因,确需离开的,应当经过批准,且外出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三、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管理相关规定
1.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管理,分为严格管理、普通管理、宽松管理三种。
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实施。
2.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半个月书面思想汇报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书面思想汇报一次;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书面思想汇报一次。
四、社区矫正相关执法规定
1.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提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1)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不满十五天的;(2)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3)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4)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5)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6)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2.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同级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
(1)管制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或者缓刑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
(2)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十五天以上、一个月以下的;(3)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3.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
(1)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2)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4.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
(1)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2)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6)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7)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8)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二篇:滨州市社区矫正人员考核管理规定
滨州市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正确执行刑罚,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规范管理、准确考核、实施奖惩,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山东省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范》,结合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考核奖惩应当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事求是、准确及时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综合考核与动态评估相结合原则。
第三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考核奖惩,主要考核奖惩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任务等情况。
第四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和处理社区矫正人员管理考核日常业务工作。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人员管理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考核的结果,作为对其实施分类管理,给予表扬、评定社区矫正积极分子,建议减刑,给予警告,建议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提出收监执行的依据。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类别分为严管、普管和宽管,不同的管理类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类别由司法所根据考核情况确定,严管对象要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自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登记报到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接受严格管理。一个月期满,根据司法所考核分数和阶段效果评估,重新确定管理等级。
第八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等级,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处遇,社区矫正人员必须服从相应的监管。
第九条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措施不受其对应的管理类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报到、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的时间和次数。
第十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普管的措施主要有:
(一)每半月至少一次司法所电话报告本人行踪及活动情况;
(二)每月至少一次到司法所当面报告并提交书面思想汇报;
(三)每月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教育学习不少于10小时;
(四)每月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区服务不少于10小时;
(五)每半月至少一次接受个别谈话教育;
(六)每两个月至少接受一次实地走访检查;
(七)应当接受手机定位。
第十一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宽管的措施主要有:
(一)每月至少一次向司法所电话报告本人行踪及活动情况;
(二)每两个月至少一次到司法所当面报告并提交书面思想汇报;
(三)每月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教育学习不少于8小时;
(四)每月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区服务不少于8小时;
(五)每月至少一次接受个别谈话教育;
(六)每季度至少一次接受实地走访检查;
(七)应当接受手机定位。
第十二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严管的措施主要有:
(一)每周至少一次向司法所电话报告本人行踪及活动情况;
(二)每半月至少一次到司法所当面报告并提交书面思想汇报;
(三)每月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教育学习不少于12小时;
(四)每月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区服务不少于12小时;
(五)每周至少一次接受个别谈话教育;
(六)每月至少一次接受实地走访检查;
(七)申请外出的一般不得批准;
(八)应当接受手机定位。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具有年老、身体残疾、患有疾病、怀孕、就读等原因,管理措施不受其对应的管理类别限制,可以根据其身体现状和实际情况,批准其采取灵活的方式落实报告制度,减免其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的时间和次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免予参加社区服务:
(一)男年满70周岁、女年满65周岁的;
(二)因病不能参加的;
(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
(四)因身体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不适宜参加的;
(五)其他特殊原因不宜参加的。
减免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的时间和次数,须由社区矫正人员本人提出申请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司法所核实批准。
第十四条 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学校证明,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其在校期间不考核教育学习时间任务,其在校期间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可以计入社区服务时间任务。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接触其犯罪案件的被害人、控告人、举报人、同案犯等人员,不得会见境外人士,“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成员。社区矫正人员不得威胁或骚扰被害人、控告人、举报人及他们的家人或亲属。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
第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区或县。经批准离开的,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不得出国(境),不得申请办理出国(境)证照;持有出国(境)证照的,应当主动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上缴出国(境)证照。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
第二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社区矫正信息化核查规定,持有的定位手机不得设置呼叫转移、人机分离、恶意关机和欠费或交给他人使用等。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按月进行,月度考核结果分为合格(80分以上)、基本合格(60-80分)、不合格(60分以下)三种。
考核结果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外,应当在司法所办公场所公示,接受监督。
第二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自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登记报到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接受严格管理。一个月期满,司法所依据社区矫正人员人身风险评估风结果和监督管理期间考核情况,重新确定管理等级。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连续半年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的,可以根据考核结果和分阶段评估结果调整管理级别。
社区矫正人员经评估确认再犯罪风险较大的,或者半年内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两次基本合格的,或者一次不合格的,应当调整或维持为严管等级。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下列行为规范的,应当相应扣分:
(一)不按规定时间到司法局报到登记接受社区矫正的,扣10分;
(二)到县司法局报到后不按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报到的,一次扣5分;
(三)报到接收时,未如实报告本人基本信息等情况进行登记的,扣3分;
(四)未按规定上缴本人出入境证件的,扣2分;
(五)社区矫正宣告时,不遵守纪律,情节轻微的,扣2分;
(六)组织或参加非法集会、结社、示威、游行等活动,情节轻微的,一次扣5分;
(七)散布、发表、出版有害国家、社会言论,情节轻微的,一次扣5分;
(八)擅自接受采访、发表演说的,一次扣5分;
(九)违反会客规定,情节轻微的,一次扣3分;
(十)不服从电子监控管理规定或者损毁电子监控设备,情节轻微的,扣5分;
(十一)未按期电话报告的,一次扣3分;
(十二)未按期当面报告或上交思想汇报的,一次扣5分;
(十三)变更通讯联系方式,未及时报告的,一次扣2分;
(十四)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但未获批准私自进入特定区域或者场所,情节轻微的,一次扣5分;
(十六)未经请假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扣10分;外出返回后未及时销假的,扣3分;
(十七)未经批准私自迁居的,扣10分;
(十八)未经同意不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的,一次扣5分;
(十九)不遵守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现场纪律的,一次扣2分;
(二十)社区服务期间故意损坏设施、工具或者违章作业造成损失的,一次扣3分;
(二十一)未完成每月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时间任务的,一次扣5分;
(二十二)保外就医社区矫正人员未按期报告本人身体 情况或未按期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的,一次扣2分;
(二十三)保外就医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在指定医院进行治疗和疾病鉴定,情节轻微的,一次扣2分;
(二十四)其他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行为的,一次扣1-5分。
第二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考核由司法所负责,具体扣分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扣2-3分的,由负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执行;
(二)扣5-10分的,由负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填报,司法所所长审批;
(三)扣10分以上的,由负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填报,经司法所所长审核,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第二十五条 社区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有下列情列之一的,可以加分:
(一)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有关规定,一次考核为表扬以上等级的,加3分;
(二)在工作、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突出,受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表彰、奖励的,加1-3分;
(三)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学校、有关部门奖励,或者取得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加1-3分;
(四)积极向所在单位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传授应用生产技能,确有明显成果的,加2-3分;
(五)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表现突出,或者助人为乐有突出事迹的,加1-3分;
(六)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加5-8分;
(七)在抗御自然灾害、排除重大事故或者突发事件中见义勇为,表现突出的,加5-10分;
(八)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视情加5-10分。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一个考核周期内,表现良好,未被扣分的,应当给予表扬;表现良好,未一次性被扣2分以上并且累计被扣4分以下的,可以给予表扬。
累计获得三次表扬,可以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表扬、社区矫正积极分子是认定社区矫正人员确有悔改表现的主要标志,是建议对其予以减刑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普管、宽管期间,获得表扬、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的,下一个考核周期在批准请假外出、教育学习方式、社区服务方式等方面从宽对待。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中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江苏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
江苏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规范地开展社区矫正教育工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社区矫正教育工作是指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组织开展的教育学习、心理矫正、社区服务、适应性帮扶等教育矫正活动。
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第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各类教育矫正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第四条
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应当坚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遵循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科学矫正、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挖掘、整合适合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工作的社会资源和力量,鼓励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建立教育基地,参与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
平台、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第二章
教育学习
第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的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学习活动,采取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方式,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等三个阶段,增强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第八条
集中教育由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规划和组织,适时制定集中教育的、季度和月度工作计划,明确教育主题、形式和内容等。
集中教育应当由县(市、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共同组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定期单独或联合开展,在管理教育服务中心或其他相对固定场所进行。
集中教育可以采用授课、座谈、讨论、咨询、参观等形式。重要节日或重大社会政治活动之前,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应当组织全体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专题思想政治教育。
第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集中教育每月不少于一次,不得无故缺席。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应当做好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
育组织和学习情况记录,将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集中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其进行日常行为考核奖惩的依据。
第十条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类型、犯罪案由、矫正期限、心理状态、行为特点以及动态表现等情况,适时开展个别教育,并做好记录。
个别教育可以采用谈话、走访、座谈等形式。
个别教育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和专职工作者共同实施。对于有特殊困难、不服从监管或者经评估重新犯罪风险较高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适当增加个别教育次数。
第十一条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登记后一个月内,开展入矫教育。入矫教育包括权利义务教育、认罪悔罪教育、社区矫正意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教育等。
第十二条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司法所对完成入矫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常规教育。常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则教育等。
司法行政机关鼓励支持社区服刑人员参加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学习。
第十三条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司法所应当对两个月内矫正期满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解矫教育。解矫教育包括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等。
对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即将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重点
开展以认罪服法为主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司法所应当组织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成员,包括专职工作者、志愿者、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座谈活动,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矫教育。
第三章
心理矫正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组织开展心理矫正工作,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
心理矫正工作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
第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用培养社区矫正专职心理咨询师、聘请社会心理学专家、招募社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形式,建立专群结合的心理矫正工作队伍。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应当建立心理矫正工作室,指导司法所开展心理矫正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正工作。
第十六条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司法所应当通过集中教育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司法所应当为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心理测试,并根据测
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有严重行为偏差、存在心理疾病症状的,要及时报告中心采取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治疗措施等,跟进开展心理矫正工作。
第四章 社区服务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帮助其修复社会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十八条 社区服务项目主要包括:
(一)社区内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内的公益性劳动和工作;
(二)针对被害者(被害单位或被害人)的补偿性劳动和工作;
(三)其他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性劳动和工作。
第十九条 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应当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社区服务场所,明确社区服务项目。
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应当建立或依托社会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创新社区服刑形式、方法和内容,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提供保障。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参加社区服务:
(一)男年满70周岁、女年满65周岁的;
(二)因病暂予监外执行的;
(三)由暂予监外执行变更为假释的;
(四)因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
(五)身体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不适宜参加的;
(六)其他特殊原因不宜参加的。
第二十一条 因第二十条
(四)、(五)项不参加社区服务的,社区服刑人员须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经司法所审核后,报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社区服刑人员因身体健康等原因暂时不能参加社区服务的,司法所可以责令其身体康复后予以补足。
第五章 适应性帮扶
第二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需要,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开展适应性帮扶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落实责任田、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整合社会资源,为有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或者自谋职业的便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第六章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
第二十四条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针对其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用易为其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品行、文化素质、道德规范、法制亲情教育和心理矫正等。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工作,可以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
第二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便利。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没有完成法定义务教育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帮助其完成法定义务教育。
社区服刑人员在校学习的,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司法所应当专门组织相关教育活动。
第二十六条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已经完成义务教育、不再升学且有就业需求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适用本章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之前发布的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江苏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根据 《吉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长春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实行一人一档。
第三条 矫正对象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假释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原判法律文书、出监鉴定表。(二)假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监狱保外就医人员在监狱服刑期间接受教育改造的相关材料、奖惩情况、心理档案;(三)矫正对象登记表;(四)矫正对象社区矫正情况月汇报;(五)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六)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七)矫正方案;(八)社区矫正情况记录簿,其中包括学习教育记载、公益劳动记载、心理矫正记载、谈话记录等;(九)矫正对象考察表、评审鉴定表;1
(十)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及相关材料;(十一)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十二)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十三)其他应该归档的重要材料。
矫正对象死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应当归档。第四条 矫正对象档案由司法所专人管理。
第五条 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社区矫正对象移交变更地的司法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给侦查、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均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第六条 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市、区)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县(市、区)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备查。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矫正对象档案。不得用电话查询档案。
第七条 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的一般要求,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第八条 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连接。
第九条 矫正对象档案应使用70克A4纸。
第十条 矫正对象解除社区矫正后,档案交矫正对象期满时所在县(市、区)司法局集中统一保管。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制度
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制度
一、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司法所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二、矫正对象在报到登记时应携带本人近期正面免冠照片一张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原件供矫正办工作人员查验,并提交持有的相关法律文书。
三、接受矫正办工作人员的首次谈话教育,如实回答矫正工作人员的提问。
四、接受司法所社区矫正宣告。
五、与司法所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六、与社区矫正责任人、社区矫正志愿者签订接受监督、帮教协议书。
七、向矫正对象发放《江苏省社区矫正对象须知(试行)》及《鼓楼区矫正对象奖惩须知》读本,指导矫正对象认真学习。
社区矫正工作谈话走访制度
一、司法所矫正办应针对矫正对象具体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做好对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工作,并将谈话教育内容记录在案。
二、矫正办工作人员在对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尊重矫正对象人格,耐心真诚,不得有任何侮辱性的言行,维护矫正对象依法应享有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与矫正对象谈话教育中做到抓住关键,坚持原则,耐心疏导,指出方向。
四、遇特殊情况可有针对性地联系司法局、派出所、法院关协等相关人员共同开展谈话教育。
五、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适时做好或委托社区“三包一”帮教小组做好对矫正对象的走访工作,便于及时掌握矫正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立足矫正工作质量的提升。
矫正对象每周汇报制度
一、矫正对象每周必须电话向司法所报告一次本人上周活动情况。
二、矫正对象每周电话汇报内容必须属实,不得隐瞒、虚报。
三、矫正对象每月电话汇报不得少于四次。
四、对按时向司法所矫正办进行电话汇报的矫正对象在月度考核计分中加以规定分值,凡不足规定报告次数的按规定予以扣除分值。
五、对矫正对象每周电话汇报的情况,司法所矫正办工作人员应如实记录在案,对矫正办工作人员未予记录的情况,司法所领导应予以批评教育,令其改正,造成不良后果的应报区司法局给予纪律处分。
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制度
一、建立司法所社区矫正管理公益劳动基地。
二、由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不定期进行公益劳动,原则上为每年不少于2—3次。
三、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有社区监督帮教工作小组安排,参加公益劳动每月累计不得少于12小时。矫正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情况由社区矫正责任人按月向司法所通报,并由司法所记录在案。
四、对不按规定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或请假未经批准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矫正对象,在月度考核计分表中按规定分值实行倒扣。
五、矫正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应坚持力所能及,并注意坚持“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与矫正对象一技之长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效。
矫正监督责任人制度
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要求,从矫正对象报到之日起,由司法所、社区矫正监督责任人、矫正对象签订《矫正监督责任书》。
二、根据工作需要,原则上由所在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该矫正对象矫正监督责任人。
三、社区矫正监督责任人负责以下工作:
1、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遵规守纪和接受矫正情况进行监督,督促社区矫正对象遵守社区矫正规定,履行社区矫正义务。
2、保持与社区矫正对象的联系,及时发现、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情况。
3、每月及时向司法所反馈矫正对象情况,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反映。
4、及时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沟通信息,研究矫正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制订对策。
矫正对象迁出(入)交接制度
一、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脱管、漏管情况。
二、对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分离的矫正对象,在报到登记后,应及时办理相关委托管理手续,将矫正对象档案、相关法律文书移送上级主管机关,及时转入实际居住地矫正工作机构,实施委托管理。
三、对实际居住地为本所管理区域内的矫正对象,应按上级矫正主管机关规定,接纳管理或接受托管。
四、对经查实确因搬迁等原因去向不明、无法查找的矫正对象,以书面报告形式向上级主管机关报告,必要时可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将相关法律文书退回原审判机关备案。
矫正对象请销假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严格遵守矫正对象请销假制度。
一、凡因工作、治病或其他正当理由需暂离本市的矫正对象,需于行前一周内到司法所提出请假申请,填写审批表,回宁后需及时到司法所销假。
二、经研究批准后,司法所应对申请外出的矫正对象进行外出期间须遵纪守法的告知教育。
三、矫正对象外出后,活动范围必须在批准范围内进行,不得越界。
四、凡因特殊情况需延长请假期限的,应事先报告司法所矫正办,经同意后方可延续,回宁后应按规定办理续假及销假手续。
五、矫正对象在外地工作、生活期间,应自觉遵纪守法和矫正规定,不得进行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活动。
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制度
一、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应按规定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二、矫正对象档案包括内容按《江苏省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度(试行)》执行。
三、矫正对象档案应按规定要求填写,做到规范化。
四、社区矫正对象因矫正地址变更、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等原因需办理矫正档案转移的,应将矫正档案整理完整移送区司法局,及时移交新变更地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或侦查机关、监狱。
五、按照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移动平台设置要求,及时准确将矫正档案中相关资料输入计算机电子档案。
六、遵守矫正档案保密制度,未经区司法局主管部门批准,司法所不接待外调人员查阅,无关人员一律不准查阅社区矫正档案,不得用电话查阅档案。
七、对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的一般管理要求,做到防遗失,防损坏,妥善保管。
社区矫正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考核奖惩按《江苏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及《南京市社区矫正对象处罚试行办法》进行。
二、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及时的原则,依法适用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核、教育和奖惩相结合的原则。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以社区矫正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标准。
四、每月对矫正对象进行考核一次,实行计分考核,按考核计分表规定评分值计分,考核过程应公开进行,并由被考核的矫正对象在考核计分表签字确认。
五、每季度由矫正对象本人按规定要求认真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评审鉴定表》,并由司法所矫正办、社区矫正责任人和司法所负责人分别填写本季度考核奖惩情况,对矫正对象本季度悔罪情况、改造表现提出意见。
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矫正对象考核评议中,应当严肃认真、秉公执法,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矫正对象会客审批制度
一、矫正对象如确需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应事先向司法所报告。
二、矫正对象于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之日前三日内将接受采访、会见事由及访客的基本情况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司法所同意后方可会见。
三、矫正对象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人员及其他有劣迹人员。
四、司法所矫正办工作人员应在矫正对象接受采访或会客约定之日的一日前,将是否同意接受采访或会见的决定,通知矫正对象本人并记录在案。
五、司法所矫正办对矫正对象要求接受重要采访或会客的报告内容应及时向上级主管机关汇报,并备案。
社区矫正就业培训制度
一、根据矫正对象实际状况和劳动就业技能掌握情况,适时做好矫正对象的劳动就业指导工作。
二、对具备劳动就业技能和条件的矫正对象,根据其本人的就业意愿以及本街道的现有条件提供就业平台。
三、对家庭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青少年矫正对象,根据其本人要求和意愿,帮助其进入具备合法资质的社会劳动就业岗前培训机构进行就业前技能培训,直至上岗就业。
四、鼓励矫正对象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走自谋出路、自主创业的道路。
五、加强对矫正对象就业培训指导,增强矫正对象“自食其力、立足社会”的信心,提高矫正对象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认识。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