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模版]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美育和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而且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德育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道德高尚,至少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因此不难看出美育同德育有异曲同工之用。所以笔者认为在美育中可以渗透德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形象的美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不谋而合,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对美的形象的感受、认知、鉴赏和创造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引起情感的激荡,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根据美育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首先,充分利用人皆爱美的心理,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对美的追求。学生染发,佩戴耳环、项链,穿超短裙,学成年人吸烟等非常“时尚”而学校又不允许的行为,教师往往会三令五申的禁止,但效果不佳,甚至你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做,因为他们已经认定那就是美。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美,找一些心灵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懂得心灵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再如,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快乐,主要原因恐怕是他们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英勇无畏的表现,或让人注意他,或是受一些影视作品中打斗场面的影响,觉得舞枪弄棒是美,飞檐走壁是美。教师可在批评之后,问学生:你觉得电视电影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帮助学生弄清英勇、英雄的本质。这恐怕比找家长、写保证书、背守则的效果要好。
其次,充分利用各学科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鉴赏美。特别是语文学科中美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渗入德育教育。文中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手工艺作品。优美的对象以清丽、柔媚、娇小、幽静、轻盈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从而产生愉快美好的审美心理。如: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亚落日,陈荒煤笔下玉琢冰雕、柔韧又具弹性的玉兰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这些形象美,无一不可爱至极,令我们心醉神往。有壮丽的山河、建筑,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壮美感受。如: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发出雷鸣般轰响的冬天烟台的海,雷霆万均的钱塘潮,怒涛狂啸的黄河,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这些形象以其巨大、急疾、刚强的特点,引起读者舒畅、豪情万丈的审美愉快,让人感受于人类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激发读者创造的欲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崇高的人物,我们很难忘记《大江保卫战》中面对肆虐的洪水,没有退缩、勇于抗争的人民子弟兵,手托炸药包、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董存瑞,“烈火焚身若等闲”的邱少云,轮椅上的霍金,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艾兹病小斗士,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叶欣„„这一个个或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形象,或不屈不挠地同贫穷、病魔、困难作顽强抗争的人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一
次又一次地使我们热泪盈眶,他们崇高的灵魂让我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激起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关爱他人,增强自信心,努力地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第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创造美。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造美的平台,启发诱导学生创造美。当学生心中有美,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有表达美、赞扬美、创造美的冲动。这时,教师即可诱导学生用相机、色彩、文字、声音等媒质去表达心中最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之后,会用实际行动去助人,或俯下身子捡起一团废纸,或主动去把垃圾倒了,或伸手扶起倾斜的花草树木,或将不慎掸落的雏燕放入窝中„„其人格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认识,对美的鉴赏,对美的创造活动的同时,也对学生渗入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人,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教育者所期待的结果吗?
第二篇:谈谈美育中德育渗透
谈谈美育中德育渗透 ——如何利用美育培养学生正直、健全的人格。
【摘要】:具有高尚美术素养的人不是天生造就的,只有通过艺术领域的浇灌、陶冶,才能培养成有美德的人,通过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和作品,方能踏出美的人生轨迹。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和其它学科一样,同样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学习、做人,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对美好事物的审视能力,培养学生正直、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 ;美育;审美 ;渗透。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体现了我们教师既要将良好的知识技能传授学生,又要以良好的师德去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应适应时代变迁的步伐,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教学新目标。
美术科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一课,作为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搞好美术知识的传授工作,同时更应做到将德育工作科学合理地添加到育人工作之中。德育工作涉及面广,本人作为专职美术教师,又是一位学校德育工作者,我就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谈几点做法。
一、在教室的课堂教育
教室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和主要教育场所,也是学生和老师主要和长期的交流学习之地,所有的教育都从教室开始,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在教室中对学生的学科培养,才能进一步把教学环境扩散到学到再到社会,然后才能更好地把德育教学孕育期中,慢慢扩散到学生生活中。
学生的学习首先应以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任何一门学科,也含美术学科在内,教师要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都离不开学生有效地配合,老师认真地讲,学生专心倾听,课堂氛围和谐、生动、有趣,自然会达到十分的满意,加之学生认真的作画,添加创想性的色彩,老师肯定会深感欣慰和自豪。因此,我认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规范性和行为习惯的正常化。
很多学生对美术学科不看重,认为无关紧要,思想上就有了偏科现象,这样美术课就会容易出现出现课堂秩序混乱、自由散漫,个别学生自己不带美术工具,反而去影响其它同学,从而也就影响了全班,乃至全年级的整体美术课的学习风气。以前我教小学,面对低年级学生的以上现象,我总是爱发火,大吼学生,低年级的时候,他们不敢言语,现在教中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上有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就敢于与老师顶撞、吼叫,有时叫我反而在众多学生面前下不了台。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凡事该两面考虑,学生会这样,不能全说成是学生自己的原因,也与我教学有关系,或许是我教育、引导学生力度不够,或许是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我都有不可推卸的客观责任区。
所以,要在课堂上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我认为老师应做表率作用,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不要在学生面前老是摆起师长的架子,要做到“以和为本”。科学安排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知识点,认真挖掘并利用美术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在美术课堂,要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同时又应做到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尊敬你,而不是惧怕你或者抵触你的情绪存在,其实就是教师所树立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培养。学生与老师无距离了,学生自然对老师推心,尊敬你,亲近你,不仅在学习上有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引导,在生活上遇事也会向老师倾心,以望帮助,这样老师就可以在学习上予以知识灌输,生活问题上予以德育教育,以身作侧,正身示人,学生自然相仿,这就是教师教学的情感渗透。什么叫“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就使学生自身修养得以提高,从小事、小细节做起。俗话说:“小事见大”。我们教师以身作则,将会榜样无穷,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只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会慢慢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并不是短期的工作,而是长期实践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用自身言行和人格去影响学生,在行为规范上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对于学生,教师除了进行直接的德育和美育,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和言行统一。
要想科学地进行学科德育和美育,就必须在寓德过程中体现这些原则,并且依照寓德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完善寓德过程。学科德育过程是施教与受教双方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教师的施教过程包括设计、寓德、检测评估和强化矫正四个环节。与此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反应过程包括起始、迁移、自我评价和逐步内化四个环节。(见下图)
在设计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德育内含,有的放失地筹划和安排寓德过程,包括确定德育要点,选择德育途径,确定检测的方法、手段以及评估形式和内容,并写出设计方案。在寓德环节,教师应实施设计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寓德的切入点应不拘一格,意在引导学生经过接受和认同等心理活动,实现道德迁移。在检测评估环节,教师应及时检测和评估寓德效果,获取反馈,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进行判断。在强化矫正环节,教师应根据获取的反馈信息,“长善救失”,及时调整寓德方法,强化积极作用,进一步矫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向“内化”发展。这一德育过程应以课时或教学内容的“节”为单元完整实施,并且循环反复。老师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去“悟”,在“悟 ”中去“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再去实施、总结,并逐步提高。
二、从教室到学校的扩散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要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美术学科是必要的养料之一,如何在美术中渗透德育,使学校德育呈现生机,在新课改的今天,美术教育应该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生活好了,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父母平时忙工作,可能会忽略了对孩子的一些情感教育,我们很多时候有这个感触,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非常优越的学习条件下,他们或许获知了比前人更多的新观念、新知识,但这一代人却大部分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礼仪抛之脑后,严重缺乏人际之间的亲切概念,有的甚至目无师长,丢失了起码的做人的谦让之举,更谈不上爱国、爱家乡的崇高心灵了。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又如,欣赏齐白石的国画,也需要让学生了解齐白石以及他生活的时代。了解国画的有关知识,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则,他们也很难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舞台,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以及元旦佳节等,开展一些美术宣传活动。如,办主题黑板报,手抄报,书画展,主题性的海报展示,纪念性的图片展览等活动来讴歌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憧憬美好的未来;可以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看画展等,培养广大学生的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高度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抚今追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比如爱国这个话题,我们除了利用国庆时开展活动,平时也可以多在校园内各处多办图文展,让学生多了解祖国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人物轶事、历史事件,以充实的情节故事深深吸引孩子们的好奇的探究心理。比如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背景、作用以至在历史中的影响,介绍北京故宫的相关情况,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满清历史,让学生明白我国不仅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在各项领域在世界都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国,并注意展示众多的建筑艺术图片,请学生直观欣赏,了解到我国有着非常精湛的建筑技能,一幅幅照片、一句句讲解,同时也就引起了学生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一点一滴的小故事丰富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力求做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这些精美艺术佳品,使其陶冶的美好事物的遐想之中,让学生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无比荣耀,最终在学生思想上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并热爱上我国优秀的艺术遗产,在美的感受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还可在课余的时间,可以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绘画兴趣组,书法兴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是美术教学的环境渗透,把德育教学扩散到学校中去。
三、从学校到社会的扩散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最终也是回归社会。所谓教学育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塑造一个“人”,而我们所指的这个“人”,是社会的人。
把美术教育、德育教育扩散到社会,是个比较高级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比较难实现的。我们可以控制学校里的优美环境布置,宣传廊、橱窗的新颖精细的制作,但我们控制不了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校内对学生引导监督,但是不可能一天到晚跟着学生走以观察学生们到底在做什么,那我们怎样实现美术教育、德育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扩散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了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凡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通常都非常重视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圣人孔子的弟子万千人才辈出,他的学生无论是在老师面前,还在在社会中,处处以礼待人,这就是因为孔老先生以“礼”为上,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学识培养着门生,而孔子的儒学,即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在影响着我们。因此,为人师表者,就应有师表,正身以导学生正,处处以身作则,即使不在学校中,在平日的社会中,也给学生作好表率,学生自然课上课下,校内校处均行事从师之做法。
空余的时间也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到电影院或博物馆,甚至基本的,可以就在街上走走,观察这个社会其他人一天的劳作,看看社会在人类的推动下如何发展,而自身又在如何被这些人,这些发展所影响,让学生切身处地了解到自己身处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大网不可或缺的一个网眼,处处做好,为这个社会、国家作自己的贡献。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比起我们的学校,社会这个学校具有终极意义,我们老师,要清楚这一点。很多老师有个误解,认为自己在学校做好就已足够,下了班,出了校门,很多事就不闻不理,但是,在你不上班的时候,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见到你,不是一样称呼你为老师吗?
结语: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表现。学校是育人的净土,美好的育人环境,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呈现出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心理学》作者:陈琦、刘儒德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2、《美术教育学》 作者:顾平主编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3、《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曾利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数学美,既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能得到情感和美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用心挖掘小学数学中美育的因素,还要善于探寻美育的途径。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彩色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插图版面,数量较多,且彩版印刷的图画清晰,色彩鲜艳,画面形象可爱,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联社的教育。特别是刚入学校时,打开数学课本,一幅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的新年入学图跃入眼帘,小学生们顿时感到“好美啊!”这首先就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直接感受到图画中呈现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周围事物的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其它如认识10以内各数的主题图、例题、应用
题背影插图的设计都很美,教师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热爱,并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美育因素不象艺术那样外显和鲜明,因此,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是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原前提和关键。例如可让学生在对图形的认识中,感受到不同图形的形式的美,在几何图形中,长方形具有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具有刚劲、宏伟之美,圆具有柔和、流畅之美,等腰三角形具有平衡、庄重之美,而所有的对称图形则具有匀称、平衡、稳重之美。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不仅了解到这些图形的特征,还产生了欣赏美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数学的数字和符号,它们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十个记数符号0、1、2、3、4、5、6、7、8、9,它们在不同数位上就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与位置结合,就能写出一切自然数,而“+”、“-”、“×”、“÷”、“=”、“<”、“>”这些数学符号更是形式简单、内涵丰富,能清楚精确地表示计算方法和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数学和符号的认识,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精致的美。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中,教师善用教材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就可在课前设计观察引趣和课后设计运用提高两个小环节。课前教师出示美丽的蝴蝶标本、红艳艳的枫叶,问学生:这些昆虫、树叶好看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被这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都说:很美,它们的形状都是对称的。接着出示“天平”、“剪纸图案”,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美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对称图形,研究它的特征和运用,学会画美丽的对称图案,并进行评选,学生积极性很高,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在运用中继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陶冶了美的情操。
正如罗素所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地挖掘,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还有许多。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点到A、B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CAB和BC
AC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51
2512ACAB是。”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呢?是哪里来的呢?”于是,很多学生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追根问底,疑惑不解。对此,我本想不会有学生提问才是,不是都说以后会说的吗,知道就行了啊,可是毕竟学生是提出这个问题了呀,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学生肯定会失望,看来是非说不可了。“我们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所以由AC
ABBC
AC得到,x22x,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2
解得x=51。所以黄金比是
始轻松起来。512。”通过解释,学生开始明白,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开
这样,再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即在乐器和建筑上的应用。
然后提问:“你会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那么怎样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我们假设”,我刚想说下去——“线段AB=2,那么只需在这条线段上构造长度为51的线段。”
居然有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假设线段AB=2,再在上面画出51的线段就可以了哦。”此时,我还真觉得不对劲,居然有学生抢我的台词,这不是很要命嘛,有点惊讶,但也心里确实也佩服这位学生。课后我回想上课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是在向学生介绍为什么黄金比是
是意外的收获。
又有一位学生起来:“那就先做出5再减去1就可以啦。” 学生继续思考,并嘀咕着“怎样做出5呢?”
马上又有位学生起来:“可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Rt△。”
大家表示赞同:“对哦,做个直角三角形”
这位学生继续回答:“使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唱一答的解决了我抛给的问题,还居然让我当了一会隐形人。
下面,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并让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这种做法的道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慢慢地部分学生开始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让他也当一次老师。结果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最后,“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现在你也上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此时,我知道接下来的讲台应该交给大家了。让我也来当回学生吧。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精彩,举了很多生活中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体上的肚脐,眉毛等,健康饮食上,工业上原料的配置等等。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是这么的美,感觉意外之余,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512时,学生知道方法,可以设整条线段长为2,这真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即有名中外比)是古希腊人在探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1、数学美,美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家乔纳森·戈兰也说过:“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它更是艺术。在没有被表达出来之前,大多数数学观念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直觉与美。”于是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的体验,感受生活的美。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摄影知识,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这是数学课吗?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呢!”
2、数学美,美在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在理解基础上再探其作法,最后进行生活拓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也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3、数学美,美在意料之外
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对此,如果教师能因势力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摄影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很好的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比值时,学生的刨根问底让我们不得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正是这意外的提问解释,将给后面的黄金分割作图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才出现了学生“抢”老师的话并进行深入思考讨论的过程。这些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机智也是一种美。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有些落后的农村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学生回家如何查阅资料呢?即使是教师介绍,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吗,对于美的体验能到位吗?对此,《课标》也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感受,比如引入中的摆一摆可以拿一盆花让学生在窗台上摆放,同样也可以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2)对于黄金分割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课前的准备都很充分,都很认真的上网查资料,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位或大部分同学来介绍他们的资料,最后也只能是建议他们把资料拿给同学、老师课后进行交流,这样会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呢。对此,《课标》也指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课外讨论小组供交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越发艺术化,艺术也越数学化。它俩似乎曾经在山脚下分手,又
将在山顶上汇合,数学上的真与艺术上的美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浅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浅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在中小学美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有大量比重,特别是中高年级,课本选用了许多中外名篇。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强烈的思想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些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美的心灵。如果在教学中,像教一般的课文那样只是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当成一种冷静的、理智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文学作品便失去了它本身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学生没有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內在美,实在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我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有机地渗透美的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学生既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如何渗透美的教育?
一、让学生感受美的语言。好的文学作品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
1、教师范读。教学《鸟的天堂》,我让学生闭目静听教师 范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再现作者笔下美丽的南国风光。
2、放录音。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听录音,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学生朗读。教学《草原》第一段,我请学生朗读,然后评议。学生说这段给人开阔的感觉,应该读得舒展,声调不能太高,而且作者被草原美景陶醉了,所以要读出无限向往的语气。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草原的赞叹和热爱。
4、学习鉴赏。学习《琥珀》第一段,让学生轻声读,找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好的原因,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蜘蛛逼近苍蝇的句子,认为作者把当时的紧张气氛写出来了;有的学生说环境的描写很好,读者好像闻到了松脂的味道;还有学生说这一段都写得好,本是介绍科学知识,却写得像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让学生体会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我常借助幻灯、电视或挂图再现作品中美的意境。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让学生一边看挂图,一边听录音,既愉目,又愉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瀑布如在眼前。我还利用作品,展开想象,创造美的意境。教学杜甫的《绝句》,让学生想象黄鹂婉转的鸣声、白鹭飞上蓝天矫健的身姿。学生根据诗的前两句,用自己的话创造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面。另外,各种形式的听和读都是体会意境的好办法。
三、理解作品的内容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仅仅知道一个动人的故事或是认识完美的形象和形式,还必须过渡到对形象或形式中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情感和道德上的陶冶。
1、制造氛围,激发美好的感情。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我录制了配乐朗读,低沉、哀怨的曲子,如歌如泣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一种沉重而悲哀的气氛里,对扬科的同情和对扬科所生活的时代的憎恨之情油然而生。
2、理解内容,陶冶美好的情操。如教学《一个苹果》,抓住下面的句子:“喉咙干得烟熏火燎似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嘴唇干得发紫”,让学生们体会战士们是在非常缺水、每个人都有充分理由吃下那个苹果的情况下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战友情谊呀!教学《穷人》这一课,让学生弄明白桑娜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而后又“忐忑不安”。抱回西蒙的孩子是因为桑娜觉得孩子不能没有照顾,自己这样做是完全应该的;“忐忑不安”是对丈夫关切,怕丈夫承受不了这样重的负担,桑娜纯朴而善良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理解课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过程。
四、课后写作,表达美好的情感。教完一篇课文,我常常布置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写作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了解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学习《小音乐家扬科》,写《可怜的小扬科》,学生对扬科的同情溢于言表。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的家》,学生美好善良的心灵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了《琥珀》,写《苍蝇(蜘蛛)的故事》,学生写得情趣盎然,充满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对科学的热爱。
鲁讯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好的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有愉耳、愉目的美的感受,还要有陶情养心的情感的感动和意志的激发,最后达到赏心怡神的理智的满足,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这种认识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它一旦进入学生的脑海,就显得持久和深刻,成为追求和创造美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