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盐城盐都区食品安全(共)
2017年盐城市盐都区食品安全
重点工作安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根据各级《关于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和《盐城市盐都区2017年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方案》(都政传发〔2017〕95号),现就2017年盐都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要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作为公共安全问题来抓,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保证监管工作有责任、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支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加强食安办力量,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风险交流和形势会商工作机制。〔区食安委牵头,各镇(区、街道)负责〕
2.强化督查考核。区政府将把食品安全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权重不低于2%,力争权重不低于3%,达到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要求。组织对各镇(区、街道)食品安全工作督查和现场考核,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区食安办负责,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配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属地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并严格落实。合理划分区食安委各相关
— —
成员单位、各镇(区、街道)食品监管事权,明晰各级食品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消除监管盲区。(区食安委负责)
依法依纪严肃追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失职渎职责任。(区监察局负责)
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市场监管局要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
4.推动职业化食品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建设职业化食品药品检查员队伍,推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技术职务设置,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合理确定薪酬待遇,用专业性保证权威性。(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编办、财政局负责配合)
5.加强食盐专业化监管。建立健全食盐监管制度,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加强企业规范条件和信用体系建设,保障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盐城盐务局盐都直属分局负责)
三、加大食品安全源头管控
6.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耕地为重点,针对已有调查发现的超标点位区域进行详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在典型区域开展土壤与农产品协同调查。落实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区环保局、各镇(区、街道)负责〕
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我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指导中轻 — —
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以及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区农委、各镇(区、街道)负责〕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区粮食局、财政局、农委等部门会同各镇(区、街道)负责〕
7.加大种养环节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在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加强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管理。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等农作物的生产,分期分批对高毒农药采取禁限用措施。实施兽药处方药管理和兽药二维码追溯制度。完成生猪屠宰清理整顿,打击私屠滥宰、注水等违法行为。加大科学种养技术培训力度,指导农户依法科学使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严厉打击违规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物质行为。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区农委负责)
四、严格生产经营过程监管
8.严格落实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工作职责。推进风险分级制度落地,在风险分级基础上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贯彻“双随机、一公开”原则,通过彻查隐患、抽检“亮项”、处罚到人、公开信息,曝光所有违法违规企业,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加大专项检查和飞行检查力度,推行检查表格化、抽检制度化、责任网格化,落实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两个责任。(区市场监管局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 —
9.加大生产环节监管力度。在大型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鼓励获得认证。推动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贯彻落实《盐城市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推动食品小作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制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摊贩、小餐饮实行集中规范管理。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监管,规范标识标注。严格实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加强对已注册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加强“放心粮油”供应网络质量安全监管。(区粮食局负责)10.加强农村食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平台监管。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重点排查治理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强化长效机制建设。督促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第三方平台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区农委、市场监管局、盐城盐务局盐都直属分局负责)
加强城郊市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食盐安全监管。(盐城盐务局盐都直属分局负责)
11.严格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严防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区教育局、市场监管局负责)
实施餐饮业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大力倡导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继续加大对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大型餐饮单位、旅游景区及周边以及网络订餐等监管力度。(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
— —
加强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和收运体系建设,实现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全覆盖。〔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镇(区、街道)负责〕
12.加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力度。依法开展保健食品备案管理,制定年度日常监督检查计划,全面推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工作,确保保健食品产品安全、功效和质量可控。(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13.加强进出口食品监管。推进进口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对高风险、高关注度进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监管。落实进口食品进出口商备案管理制度。加强进出口食用农产品和饲料安全监管,开展风险监控。(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五、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14.扎实开展抽检监测工作。组织实施区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大风险监测评估力度。推进部门间、地区间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信息共享,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加强风险监测结果通报与会商研判,为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区卫计委负责,区农委、市场监管局、粮食局配合)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依法公布抽检信息。(区农委负责)
对重点产品、重点问题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区市场监管局、卫计委负责)
实施区级食品抽检计划,扩大抽检覆盖面,提高问题发现率和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食品抽检率达到3.5批次/千人,力争
— —
食品抽检率4批次/千人,达到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要求。不合格(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应公布抽检信息公布率达到100%。(区食安办牵头,区市场监管局、农委、卫计委、粮食局、盐城盐务局盐都直属分局负责)
15.加强风险预警交流。建立部门间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交流机制,加强风险联防联控。建立风险预警交流工作体系,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负责)
探索开展大型食品企业风险交流,完善重要信息直报制度和直报网络,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六、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16.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加大监督检查频次,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所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均应追究到人,并向社会公开被处罚人的信息。(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负责)
加大对虚假违法食品广告的查处力度和对食品相关产品的执法打假力度。(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加大对食盐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保证食盐安全。(盐城盐务局盐都直属分局负责)
17.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信息通报机制,解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取证难、移送难、— —
入罪难以及检验认定经费、检验结论出具、涉案产品处置等问题。成立区级公安机关食品犯罪专业侦查机构,配齐、配强专业侦查力量。(区公安局、编办负责)
18.加大对严重失信者的联合惩戒力度。对严重失信者加大监督检查频次,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等级。建立健全重大违法犯罪案件信息发布制度,控制产品风险和社会风险,保障公众知情权。(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负责)
七、加强食品安全基础和能力建设
19.推进规划实施。落实“十三五”国家、省食品安全规划和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规划,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镇级政府考核内容。镇级政府及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监管措施,强化监管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镇(区、街道)负责〕
20.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经费保障力度,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所需经费。加强基层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实现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区财政局、各镇(区、街道)负责〕
21.强化技术支撑。区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硬件设施要提档升级,检测人员要配齐配强;各镇(区、街道)配备食品快检设备,加强基层食品快速检测力量。〔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并负责,区财政局、各镇(区、街道)负责配合〕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基层粮食质量安
— —
全检验监测能力。〔区粮食局负责,各镇(区、街道)负责配合〕
22.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区农委负责)
对接上级部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资源,提升透明体系运行成效。(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
23.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主要从业人员全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培训。〔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镇(区、街道)负责〕
八、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24.严格“三品一标”认证。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和绿色导向,严格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以及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区农委负责)
25.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出台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镇(区、街道)负责〕
九、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26.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今年是我区开 — —
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第一年,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完成创建验收。〔区食安委牵头,各镇(区、街道)、区市场监管局等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
27.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贯彻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区经信委负责)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继续推进保健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投诉举报体系能力建设,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
28.加强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安全新闻宣传,做好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宣传。强化食品安全科普网点建设,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和示范创建,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镇(区、街道)负责〕
— —
第二篇:盐城盐都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目录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组织指挥
2.1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减灾委员会 2.2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3 应急准备 3.1 资金准备 3.2 物资准备 3.3 通信和信息准备 3.4 装备和设施准备 3.5 人力资源准备 3.6 社会动员准备 3.7 科技准备 3.8 宣传和培训组织 4 信息管理 4.1 预警信息 4.2 灾情管理
—1—
预警响应 5.1 启动条件 5.2 启动程序 5.3 预警响应措施 5.4 预警响应终止 6 应急响应 6.1 Ⅰ级响应 6.2 Ⅱ级响应 6.3 Ⅲ级响应 6.4 信息发布 6.5 其他情况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过渡性生活救助 7.2 冬春救助
7.3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8 附则
8.1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监管 8.2 国际、国内间沟通与协作 8.3 奖励与责任 8.4 预案演练 8.5 预案管理与更新 8.6 制订与解释部门 8.7 预案生效时间
—2—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盐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雷电、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
发生自然灾害后,镇(街)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达到本预案响应启动条件的,启动本预案。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3)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
—3— 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指挥
2.1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减灾委员会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减灾委)为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区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区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2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减灾委办公室)为区减灾委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民政局,其具体工作由民政局内设机构救助科承担。负责执行区减灾委的决定,负责与相关部门、镇(街)的沟通联络,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应急准备 3.1 资金准备
区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合理安排区级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督促镇(街)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3.1.1镇(街)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 3.1.2 区财政每年综合考虑有关部门灾情预测和上实际支出等因素,按要求对所辖区安排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根据灾害损失程度及财力可能,对所辖镇(街)给予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支持,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3.1.3镇(街)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及地方救灾资金安排等因素适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相关补助标准。
3.1.4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各级财政通过预备费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救助需要。
3.2 物资准备
3.2.1 合理规划、建设区、镇(街)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3.2.2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每年根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要求储备必要物资。按照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健全应急采购和供货机制。
3.2.3 严格执行国家救灾物资质量技术标准、储备库建设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全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和补偿机制、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3.3 通信和信息准备
—5— 3.3.1 各电信运营企业应依法保障灾情传送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情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3.3.2 加强区级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指导镇(街)建设、管理救灾通信网络,确保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准确掌握灾情。
3.3.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备,建立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灾情共享机制。
3.4 装备和设施准备
区和镇(街)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设备。
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3.5 人力资源准备
3.5.1 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培育、发展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鼓励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5.2 组织民政、国土、水利、农林、经济和信息化委、卫生、安监、地震、气象、测绘等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5.3 推行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区、镇(街)、村(居)的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努力推进企业事业单位设立专职或兼职灾害信息员。
3.6 社会动员准备
—6— 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工作。
完善非灾区支援灾区的救助对口支援机制。3.7 科技准备
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究。
3.8 宣传和培训组织
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常识,组织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和“国际民防日”等活动,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积极推进社区减灾活动,推动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街道建设。
组织开展各级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信息管理 4.1 预警信息
区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区水利局的汛情、旱情预警信息,区建设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区社工局的农业和林业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向区减灾委办公室通报。
区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评
—7— 估,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向区有关部门和相关镇(街)通报。
4.2 灾情管理
区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镇(街)要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涉灾部门召开灾情会商会,全面客观评估、核定灾情数据,统一数据口径,并与减灾委成员单位共享。预警响应 5.1 启动条件
区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出现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
5.2 启动程序
区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决定启动救灾预警响应。
5.3 预警响应措施
预警响应启动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启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预警响应工作。视情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
(1)及时向区减灾委领导、区减灾委成员单位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预警响应启动情况。向相关镇(街)发出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工作要求;
(2)加强值班,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分析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8—(3)通知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工作,启动与交通运输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紧急情况下提前调拨;
(4)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情况,检查各项救灾准备及应对工作情况;
(5)及时向区管委会报告预警响应工作情况;(6)做好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5.4 预警响应终止
灾害风险解除或演变为灾害后,区减灾委办公室决定预警响应终止。应急响应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定3个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Ⅰ级响应由区减灾委主任(分管主任)统一组织、领导;Ⅱ级响应由区减灾委副主任(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组织、领导;Ⅲ级响应由区减灾委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区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区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以下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6.1 Ⅰ级响应 6.1.1 启动条件
(1)区级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1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人以上;
—9—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间以上;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1万人以上。
(2)区管委会决定的其他事项。6.1.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区减灾委提出进入Ⅰ级响应的建议。区减灾委主任(分管主任)决定进入Ⅰ级响应状态。
6.1.3 响应措施
由区减灾委主任(分管主任)统一领导、组织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工作。
(1)区减灾委主任(分管主任)主持会商,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及有关受灾镇(街)参加,对灾区抗灾救灾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区减灾委领导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3)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必要时,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实时评估;
(4)根据灾区镇(街)的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区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区民政局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 —10— 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
(5)区公安分局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工作,参与配合有关救灾工作。区人武部根据区有关部门和镇(街)要求,组织协调驻地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必要时协助镇(街)运送、接卸、发放救灾物资;
(6)区经发局、物价分局、社工局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区经发局组织协调救援装备、防护和消杀用品、医药等生产供应工作,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区建设局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鉴定等工作。区社会事业局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7)根据区减灾委主任(分管主任)指示,区民政局组织开展全区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全区救灾捐赠款物。区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8)灾情稳定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9)区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6.1.4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区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区减灾委主任(分管主任)决定终止Ⅰ级响应。
6.2 Ⅱ级响应
—11— 6.2.1 启动条件
(1)区级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1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人以上,5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0.5万人以上,1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0间以上,500间以下;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0.5万人以上,1万人以下。
(2)区管委会决定的其他事项。6.2.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区减灾委提出进入Ⅱ级响应的建议。区减灾委副主任(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状态。
6.2.3 响应措施
由区减灾委副主任(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组织、领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区减灾委副主任(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主持会商,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及有关受灾镇(街)参加,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区减灾委办公室主任或成员单位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区管委会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区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 —12— 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新闻宣传工作。必要时,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实时评估;
(4)根据受灾镇(街)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区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区民政局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区社会事业局根据需要,及时派出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5)区民政局视情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全区性救灾捐赠活动。区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加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6)灾情稳定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7)区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6.2.4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区减灾委办公室提出终止建议,由区减灾委副主任(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 Ⅲ级响应 6.3.1 启动条件
—13—(1)区级行政区发生较大自然灾害,1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0.3万人以上,0.5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间以上,200间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0.3万人以上,0.5万人以下。
(2)区管委会决定的其他事项。6.3.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由区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区民政局局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状态。
6.3.3 响应措施
由区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区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区减灾委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受灾镇(街)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区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有关部门组织领导新闻宣传工作;
(4)根据受灾镇(街)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14— 区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区民政局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区社会事业局指导灾区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工作;
(5)灾情稳定后,区减灾委办公室指导受灾镇(街)评估、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并根据需要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6)区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6.3.4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区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区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区民政局局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
6.4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者政府网站发布等。
灾情稳定前,区减灾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等情况。
灾情稳定后,区管委会或者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6.5 其他情况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标准可酌情调整。
—15— 7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过渡性生活救助
7.1.1 较大和重大灾害发生后,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及灾区民政部门评估灾区过渡性生活救助需求情况。
7.1.2 区财政局、民政局按规定及时拨付过渡性生活救助资金。区民政局指导灾区镇(街)民政办做好过渡性救助的人员核定、资金发放等工作。
7.1.3 区民政局、财政局监督检查灾区过渡性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定期通报灾区救助工作情况,过渡性生活救助工作结束后,组织人员进行绩效评估。
7.2 冬春救助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镇(街)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7.2.1 区民政局组织各地于每年9月上旬开始调查冬春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会同镇(街)民政办,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2.2 灾区镇(街)民政办应当在每年10月10日前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核实救助对象,编制工作台账,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区民政局备案。
7.2.3 根据镇(街)的经费申请,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区民政局、财政局确定区级财政资金补助方案,按规定及时下拨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受灾群众吃饭、穿衣、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16— 7.2.4 区民政局通过开展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政府采购等方式解决受灾群众的过冬衣被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评估全区冬春期间中期和终期救助工作的绩效。区经发、财政、社工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灾歉减免政策,区社工局确保粮食供应。
7.3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由镇(街)负责组织实施,尊重群众意愿,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助、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重建规划和房屋设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3.1 区民政局根据镇(街)民政办对倒损住房核定情况,视情组织评估小组,参考其他灾害管理部门评估数据,对因灾住房倒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7.3.2 住房重建工作结束后,镇(街)民政办应采取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本地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收到镇(街)民政办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绩效评估情况后,通过组成督查组开展实地抽查等方式,对全区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7.3.3 区建设局负责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的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重建规划、选址,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7.3.4 由区管委会统一组织开展的恢复重建,按有关规定执
—17— 行。附则
8.1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监管
建立健全监察、审计、财政、民政、金融等部门参加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资金监管协调机制。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特别是基层发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跟踪问效。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配合监察、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及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8.2 沟通与协作
积极开展救灾工作交流,借鉴先进地区的救灾工作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区自然灾害防范与处置工作。
8.3 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表现突出而牺牲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 预案演练
区减灾委办公室协同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
8.5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区减灾委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区减灾委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 —18— 作出相应修改后报区管委会审批。镇(街)的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修订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8.6 制订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民政局制订,报区管委会批准后实施,由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8.7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19—
第三篇:2018年盐城亭湖区食品安全
2018年盐城市亭湖区食品安全
重点工作安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始终保持全区食品安全稳定向好态势,现就2018年全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一)落实党政同责。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3%,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连续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力量。(各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二)强化督查考核。对各镇(街道、经济区)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深入督查,督促各大块及其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区食安办牵头,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配合)对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区食安办负责)督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区粮食局负责)深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各镇、街道、经济区及区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事件(案件)调查等重要信息共享和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食安委其他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和规范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严肃查处食品安全领域失职渎职行为。(区纪委监委负责)
二、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
(四)净化农业生产环境。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部署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土壤风险排查和整治。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全区所有建制村开展环境整治。(区环保局牵头,区发改委、区经信委配合)
(五)强化种养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分区域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加快推进特定食用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定工作。依托省级农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农药全过程可追溯,开展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和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试点。以龙头养殖企业为重点,开展兽用抗生素使用减量示范创建。建设兽药二维码追溯体系,配合完善省级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强化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的宣传推介,提高绿色防控产品应用覆盖率,确保绿色防控产品使用面积占比达78%、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区农委、区供销合作总社负责)
三、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六)强化抽检监测。推进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区卫计委负责)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政策性成品粮油监测,组织开展粮食质量调查,妥善做好 超标粮食收购处置。(区粮食局牵头,区卫计委配合)加大对食用农产品和保健食品等重点种类,大型批发市场和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农兽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等重点指标的抽检检测力度。扩大评价性食品安全抽检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抽检信息公布机制。(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教育局、区农委、区卫计委配合)
(七)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区农委负责)配合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完善风险交流制度。(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食品接触材料风险监测和评估力度,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强化食品快检产品评价,收集快检数据信息,提升快检工作的问题发现率,有效推动食品快检工作规范化水平。(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八)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农药、兽药抗菌药、农资打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区农委负责)开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加大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力度。(区农委、区卫计委、区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生猪屠宰和猪肉市场专项整治。(各镇、街道、经济区及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加强茶叶、白酒、水产制品、婴幼儿辅助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食品监管,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实施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 程,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各镇、街道、经济区及区市场监管局、区农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联合督查,整治突出问题。严格管控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加强以学生为主要供餐对象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九)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以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为指导,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犯罪刑事责任追究体系,对食品掺假造假行为构成犯罪的,快速启动刑事追究程序,用足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区政法委牵头,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农委、区卫计委、区市场监管局配合)深入推进食品打假“利剑”行动,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严打高压态势。(区公安分局牵头,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配合)继续推进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积极推进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信息共享。制订涉嫌犯罪案件移送证据规则,加强大案要案联合督办、典型案件通报。(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农委配合)针对问题多发频发、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组织开展全区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严厉查处食品商标侵权、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食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落实处罚到人,推动落实违法犯罪人员行业禁入。(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行政处罚结果公开。建立并向社会公开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人员 禁业限制数据库。(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法院配合)
五、实施食品安全过程监管
(十)落实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牛羊家禽“集中屠宰、集中检疫、规范管理”。(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实施“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区农委负责)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加强食用农产品收购、贮存、运输环节监管,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信息卡制度。(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督促粮食收储企业加强出入库质量把关。(区粮食局负责)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对重点食品品种生产企业逐步推行体系检查。严格落实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及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责任,保证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区教育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宣贯国家标准,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区经信委负责)加大对失信食品生产经营者联合惩戒力度。(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一村一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推进认证结果国际互认。组织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 建设,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的创建工作。(区农委负责)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区粮食局负责)推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企业。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开展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示范店创建。开展“明厨亮灶”示范建设。推动实现80%的大型餐饮企业、学校和幼儿园食堂的食品安全等级达到良好以上。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推进农村食品统一配送和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二)创新产业发展举措。落实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区发改委、区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进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规范(GMP)管理体系。(区市场监管局负责)推进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区发改委、区城管局、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开展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推进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农委、区卫计委、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基础
(十三)配合做好完善法规标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配合做好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区卫计委牵头,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粮食局配合)配合做 好食用农产品、食品追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区商务局牵头,区经信委、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十四)加强能力建设。配合推进盐城市“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规划实施。(区食安办、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经济区按职责分工负责)实行综合执法的地方,要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依托现有资源加快建设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用专业性保证权威性。(各镇、街道、经济区及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督促财政部门落实经费保障政策。(各镇、街道、经济区及区财政局负责)加强基层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推进信息化建设。配合推动实施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电子化管理,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数据库,推进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实现食品生产经营全程可追溯。(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开展全程追溯示范试点。(区农委负责)加强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区粮食局负责)建立完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常态化运维机制,提升追溯体系运行成效。(区商务局牵头,区农委、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加快食用农产品、食品供应链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配合推进省级食品追溯信息化工程。(区财政局、区农委、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十六)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实 施食品安全大科普行动。做好食品安全热点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区食安办牵头,区食安委成员单位会同各镇、街道、经济区负责)配合开展“科学使用兽用抗生素”百千万接力公益行动。(区农委负责)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教育质量。(区教育局、区卫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畅通投诉渠道。健全举报奖励制度,畅通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投诉举报。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价。(区市场监管局、区农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协同共治。推动食品安全区域协作,建立健全各类区域协作机制。(区食安办牵头,区食安委成员单位会同各镇、街道、经济区负责)鼓励行业协会在督促企业诚信守法自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区农委、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第四篇:2017年盐城亭湖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2017年盐城市亭湖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17年盐城市亭湖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作为公共安全问题来抓,强化党政同责意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保证监管工作有责任、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支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将食品安全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权重不低于2%。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各级食安办力量,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风险交流和形势会商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二)强化督查考核。组织对各乡镇、街道、经济区食品安全工作督查和现场考核,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区食安办负责,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配合)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属地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并严格落实。合理划分镇(街道、经济区)、村(居)食品监管事权,明晰各级食品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消除监管盲区。(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依法依纪严肃追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失职渎职责任。(区监察局负责)
—1—
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三)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市场监管部门要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加强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四)推动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建设职业化食品检查员队伍,推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技术职务设置,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区市场监管局牵头,编办、财政局、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配合)
(五)加强食盐专业化监管。完善食盐监管制度,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加强企业规范化和信用体系建设,保障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盐城市盐务管理局直属分局负责)
三、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控
(六)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耕地为重点,针对已有调查发现的超标点位区域进行详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在典型区域开展土壤与农产品协同调查。落实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区环保局、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我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指导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以及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区农委、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2— 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区粮食局、财政局等部门会同相关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七)加大种养环节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加强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管理。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等农作物的生产。实施兽药处方药管理和兽药二维码追溯制度。完成生猪屠宰清理整顿,打击私屠滥宰、注水等违法行为。加大科学种养技术培训力度,指导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法科学使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严厉打击违规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物质行为。(区农委负责)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区农委负责)
四、严格生产经营过程监管
(八)严格落实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工作职责。推进风险分级制度落实,在风险分级基础上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贯彻“双随机、一公开”原则,通过彻查隐患、抽检“亮项”、处罚到人、公开信息,曝光所有违法违规企业,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加大专项检查和飞行检查力度,推行检查表格化、抽检制度化、责任网格化,落实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两个责任。(区市场监管局及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大生产环节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
—3— 溯体系。在大型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鼓励获得认证。贯彻落实《盐城市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推动食品小作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摊贩、小餐饮实行集中规范管理。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监管,规范标识标注。(区市场监管局会同镇、街道、经济区负责合)加强“放心粮油”供应网络质量安全监管。(区粮食局负责)
(十)加强农村食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平台监管。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重点排查治理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强化长效机制建设。督促食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第三方平台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区市场监管局、区农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城郊市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食盐安全监管。(盐务分局负责)
(十一)严格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严防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区教育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餐饮业食品安全提升工程,落实餐饮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主任责任,大力倡导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继续加大对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大型餐饮单位、网络订餐、旅游景区及周边等监管力度。(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餐厨废弃物、肉类加工—4— 废弃物和不合格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严防“地沟油”流向餐桌。(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十二)加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力度。依法开展保健食品备案管理,制定日常监督检查计划,全面推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工作,确保保健食品产品安全、功效和质量可控。(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五、严密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十三)扎实开展抽检监测工作。组织实施区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大风险监测评估力度。推进部门间、地区间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信息共享,加强风险监测结果通报与会商研判,为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区卫生计生委负责,农委、市场监管局、粮食局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依法公布抽检信息。(区农委负责)对重点产品、重点问题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区市场监管局、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区级抽检计划,扩大抽检覆盖面,提高问题发现率和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食品抽检率达到3.5批次/千人,不合格(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应公布抽检信息公布率达到100%。(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
(十四)加强分享预警交流。建立部门间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交流机制,加强风险联防联控。建立风险预警交流工作
—5— 体系,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区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负责)探索开展大型食品企业风险交流,完善重要信息直报制度和直报网络,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六、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十五)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加大监督检查频次,深入开展食品打假“利剑”行动。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所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均应追究到人,并向社会公开被处罚人的信息。(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对虚假违法食品广告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食品相关产品的执法打假力度。(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大对食盐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保证食盐安全。(盐务分局负责)
(十六)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信息通报机制,解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取证难、移送难、入罪难以及检验认定经费、检验结论出具、涉案产品处置等问题。(区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成立公安机关食品犯罪专业侦查机构,配齐、配强专业侦查力量。(区公安分局、负责)
(十七)加大对严重失信者的联合惩戒力度。对严重失信者加大监督检查频次,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等级。建立健全重大—6— 违法犯罪案件信息发布制度,控制产品风险和社会风险,保障公众知情权。(区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十八)严格“三品一标”认证。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和绿色导向,严格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区农委负责)
(十九)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出台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经济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食品安全基础和能力建设
(二十)推进规划实施。落实“十三五”国家、省食品安全规划和市食品安全保障规划,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镇级政府考核内容。各地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监管措施,强化监管责任,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区食安委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二十一)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经费保障力度,保障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所需经费。加强基层食品安全和
—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实现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区食安办、区财政局、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二十二)加强技术支撑。推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区级食品(农产品)快速检验中心建设(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区粮食局负责)
(二十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接上级部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资源,提升透明体系运行成效。(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主要从业人员全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培训(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经济区负责)
九、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二十五)开展食安城市创建工作。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区食安办牵头,会同相关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经济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贯彻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区经信委负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继续推进保健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投诉举报—8— 体系能力建设,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加强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安全新闻宣传,做好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宣传。强化食品安全科普网点建设,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和示范创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各乡镇、街道、经济区、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9—
第五篇: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
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
都教发„2006‟64号 关于全区中小学给放暑假的通知
各镇社事办、新区教育办,各中心中小学、幼儿园,有关民办学校,区直各学校:
经研究,全区中小学定于7月5日给放暑假,新学期8月31日报到,9月1日正式上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学期结束前,各学校要按照办学目标责任制和学岗位责任要求,对本学期及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做好考核考评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当前,各学校要重视对师生员工集中进行法纪教育,引导师生学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四厅(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OK厅)一室(台球室)一吧(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各学校要按班级结清学生代办费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费、作业本费项目,收支情况必须张榜公布,结余费用在放假前要如数退还给每一位学生,未经批准不得向学生补收费用。任何学校都不得向学生预收下学期的费用。坚决制止滥编、滥印、滥发各种复习资料和强行推销各种未经审定批准的 1
教辅用书,不得巧借名目向学生推销纪念用品与学生用品。重视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初
一、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要认真组织学生正确填写“成长记录”,为2007年中考和2008年高考录取工作奠定基础。各学校要认真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缓解心理压力,确保校园和社会稳定。
二、妥善安排好师生的暑假生活。贯彻落实好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思考和落实本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暑期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作,要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存在的有悖师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整改。各学校要及时推荐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区级的各类培训,积极督促准备报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在职教师做好复习迎考工作。要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新课程以及信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和信息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以保证新学期新课程实施的质量。
各学校要结合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夏令营等活动,让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各种活动场地和设施要定期组织开放,以满足学生活动需要。要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组织初中后、高中后未能升学的回乡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扫除剩余文盲和农民初等职业教育活动。
各学校要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假期中得到充分的休息,一律不得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习;不得将学校教室等场所租赁给社会力量办班;在职教师不得私自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参与社会力量办
学单位举办的文化补习班;学校不得推迟放假、提前开学或中途集中上课,更不允许借机以补课为名乱收费,星级高中、实验小学和区直学校应率先垂范。督导室、普教科、监察室要加强督查,坚决禁止违规补课。如有违反,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校长责任。凡违规乱收费的,一经查实,一律按照•江苏省教育乱收费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监察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规定‡的通知‣(盐政办发„2006‟62号)精神,予以严肃处理。职业中学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情况,对放暑假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季节性生产实习,可采取推迟放假或轮流放假的办法,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做到教学与生产实习两不误。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再就业知识培训。校内科研、生产、经营项目及实习基地的暑期管理,可采取师生分组轮流值周的办法,确保项目实施和基地管理的连续性,防止基地设施在假期中因无人管理而受损。
三、扎实开展“学党章、知荣辱、树新风,提升人民满意度”主题教育。在全区教育系统扎实开展“学党章、知荣辱、树新风,提升人民满意度”主题教育是今年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各学校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既定日程,集中组织学习,力求取得实效。要通过主题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通过活动,切实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均衡发展中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乱补课、乱收费问题,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或过轻等问题。要按照结合实际、自主创新、创造特色的要求,积极主动开
展主题教育,努力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暑假的有利时机,努力搞好必要的基建维修,积极推进“四项配套工程”,加快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尤其要利用暑假,按计划全面完成“四项配套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危房的改造和校舍的修缮工作,本发现的危房做到当年出现、当年消除,确保校校无危房。同时,采取过硬措施,做好新学期的控制流生工作,努力争创苏北首批无流生区,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扎实做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工作,广泛动员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各重点学校要抓好师资的配备和素质提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广大群众对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确保今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的目标。
五、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切实做好治理乱收费工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坚持免试、就近、不择优的原则,各类民办学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择优录取新生。中小学招生必须严格执行•2006年盐都区中小学招生工作意见‣,严格按照下达的计划招生,凡超计划招生的公办学校,将严格按下达的招生计划核定教职工编制,安排人员经费,并视其情节给予相应处理。凡违反招生政策或擅自超计划招收的学生一律不得取得学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省七厅局•关于2006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的规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严禁举办“校中校”、“校中班”。民办学校和转制的学校,要符合“四独立”的要求,不符合的,要在八月底前坚决整改到位,否则今年秋季一律停止招生。
六、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项改革”。各学校今年暑期都要认真推进落实教育人事制度的“三项改革”。一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秋学期教师调配必须在“一校制”框架内通盘考虑,要向村小倾斜,切实改善村小教师结构,确保村小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升。各镇各学校管理干部选聘、班课务分工,由各中心中小学拟定方案,报局批准后实施。要建立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支教制度,通过短期制、半日制,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支援农村学校,努力提高村小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二要做好农村中小学临时工清退工作。按照“谁使用,谁清退”的原则,对现有临时工进行清退,确保于7月底前完成,空岗可由“以工代干”等人员顶岗,富余教师可调剂到教学辅助或后勤岗位。三要认真做好“全员聘任、奖优戒劣、落聘待岗”改革试点工作,今年先选择一个镇进行试点,坚持探索创新,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卓有成效地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区面上推行积累经验。
七、切实做好学校假期安全保卫和环境整理工作。各学校要明确责任制,确保校园校舍以及学校财产不受损失。校长要对学校安全负总责,要认真安排假期护校、值班工作,值班名单要公布上墙。要重视学校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抓好学校的综合治理;要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和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辆整治工作。要组织学生定期返校劳动,清扫校园,保持环境整洁。总务部门要认真做好教室门窗、课桌凳椅等教学设施的维修和新学期课本、簿本供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开学前全部到位。
八、幼儿园放暑假问题。按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有关条款,参照本文件精神执行。
各中心校和区直学校暑假值班名单和工作总结请于7月5日前报局办公室及相关科室。
以上通知,希认真贯彻执行。
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
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抄送:市教育局,区政府办公室,区文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