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法题库(30题)
保险法题库(30题)
一、单选题(20题)
1、对保险公司实施接管,接管组的组成和接管的实施办法,由(C)机构决定,并予以公告。
A、当地保监局
B、保险行业协会
C、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
2、接管期限届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决定延长接管期限,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A)。
A、二年
B、一年
C、三年
D、四年
3、以下必须加入保险行业协会的是(A)。
A、保险公司
B、保险代理人
C、保险经纪人
D、保险公估机构
4、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违反本法规定,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变更组织形式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C)罚款。
A、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B、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D、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
5、违反新保险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D)责任。
A、宪法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6、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或者调查,其监督检查、调查的人员不得少于(D)人。
A、5
B、3
C、4
D、2
7、拒绝、阻碍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调查职权,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依法给予(C)处罚。A、经济制裁
B、制民事行为
C、治安管理
D、拘留
8、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自(A)起施行。A、2009年10月1日
B、2009年9月1日 C、2009年10月30日
D、2009年9月30日
9、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A)。A、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B、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C、不得损害被保险人利益
D、不得损害保险公司利益
10、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A)。A、诚实信用原则
B、诚实守信原则 C、公平合理原则
D、公平公正原则
11、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A)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A、赔偿或者给付
B、赔偿
C、给付
D、赔偿和给付
12、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A)。A、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B、利益
C、合同中承认的利益
13、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A)范围内的事故。A、保险责任
B、保险
C、合同责任
D、责任
14、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做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A)天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A、30
B、20
C、10
D、15
15、人身保险合同中,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满(A)双方未达成协议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A、二年
B、三年
C、一年
D、五年
16、保险人对人寿保险的保险费,不得用(A)要求投保人支付。A、诉讼方式
B、仲裁方式
C、公正方式
D、追讨方式
17、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B)倍。
A、3
B、4
C、5
D、2
18、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B)。
A、百分之二十
B、百分之十
C、百分之三十
19、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C)。
A、诚实信用原则
B、公平交易原则
C、安全性原则
二、多选题(5题)
1、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ACD)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A、中国人民银行
B、保险行业协会 C、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D、银监会
2、非法转让、出租、出借业务许可证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给予何种处罚(CD)。A、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B、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C、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D、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3、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ABC)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
A、投保单
B、保险单
C、其他保险凭证
D、保险单告知书
4、除
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AB)
A、保险法另有规定
B、保险合同另有约定
C、合同法
D、民诉法
5、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ABCD)。A、本人
B、配偶、子女、父母
C、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
D、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三、判断题(5题)
1、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被检查、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如具备合理、充分的理由,可予以申诉。(错)
2、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得泄露所知悉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对)
3、外资独资保险公司不适用《保险法》规定。(错)
4、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依法设立的保险组织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适应本《保险法》。(对)
5、海上保险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不适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错)
合规题库(30题)
一、单项选择:(18题)
1、下列属于保险从业人员基本行为准则内容的是:(C)。A、应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正确行使权力,遵守决策程序,尊重员工民主管理权利
B、应迅速回应客户咨询,及时提供服务,不得推诿懈怠 C、应专业胜任,热爱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D、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公道正派,诚实守信
2、下列属于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准则内容的是:(B)。A、应保守秘密,不泄露商业秘密和客户资料
B、应稳健经营,加强内控,提高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风险 C、应以客户易懂的方式提供保险产品的信息,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误导
D、不得利用职务便利及影响为本人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3、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司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给予降级(职)处分,挪用金额在(B)的,给予撤职以上处分。
A、五千元以上
B、一万元以上
C、五千元以上
D、一万元以上
4、根据《财产保险公司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下列哪项费率不需要报保监会审批?(D)
A、机动车辆保险
B、非寿险投资型保险
C、保险期间超过1年期的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
D、企业财产基本险
5、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时应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时应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D)。A、保险合同订立;保险合同订立 B、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发生 C、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合同订立 D、保险合同订立;保险事故发生
6、保险公司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应当符合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A)。A、资格证书
B、销售证书
C、代理证
D、展业证
7、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包括:(B)。
A、销售人员和机构管理、销售过程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B、销售控制、运营控制、基础管理控制、资金运用控制
C、产品开发管理、承保管理、理赔管理、保全管理、收付费管理、再保险管理、业务单证管理、电话中心管理、会计处理和反洗钱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8、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行为合规性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信息真实性目标、经营有效性目标、战略保障性目标,其行为合规性目标是(B)。
A、保证保险公司资产安全可靠,防止公司资产被非法使用、处置和侵占
B、保证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规范、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诚信准则
C、促进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股东、被保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9、根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因案件责任追究,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职)等纪律处分的人员(B)年内不得晋升职务(级),不得享受奖励薪贴或者加薪。A、1
B、2
C、3
D、4
10、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B)。
A、解除保险合同,并退还保险费 B、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C、不能解除保险合同,可承担赔偿责任
D、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不能解除保险合同
11、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B)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
A、保险人
B、被保险人
C、投保人
D、受益人
12、《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规定除了以下哪种行为保险公司发现保险代理人,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C)。
A、严重侵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B、利用保险业务进行非法集资、传销或者洗钱等非法活动 C、不遵循保险代理合同的行为
D、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需要报告的行为
13、下列哪些说法不符合交强险的特征:(B)
A、从事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或拖延承保交强险 B、签订交强险合同时,投保人可以分期支付保险费
C、被保险机动车辆经公安机关证实丢失的,投保人可以解除交强险合同
D、签订交强险合同时,保险公司不得强制投保人订立商业保险合同及提出附加其他条件的要求
14、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C),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15、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的,自保险人赔偿之日起三十日内,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也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当提前十五日通知(A)。
A、投保人
B、被保险人
C、受益人
D、被保险人的家属
16、在一份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就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所规定的“意外伤害”条款的含义产生了不同理解。在此情形下,法官应当如何解释条款的含义(B)。A、按照公平原则进行解释
B、按照通常理解进行解释,如有两种以上理解的,按照对保险公司不利的原则进行解释 C、按照法理进行解释
D、直接按照对保险公司不利的原则进行解释
17、王某因公出差,所在单位为其购买了飞机旅客意外伤害保险,未指定受益人。王某家有母亲陈某,妻子李某和弟弟王二。飞行途中机毁人亡,保险人(D)。A、不需再履行给付义务 B、应向投保人单位履行给付义务
C、应向王某母亲陈某、妻子李某和弟弟王二履行给付义务 D、应向王某母亲陈某、妻子李某履行给付义务
18、根据《关于防范车险理赔环节风险的通知》规定,对实行“直赔”协议支付保险赔款的,保险公司要采用(A)方式,将赔款划入以承修事故车辆的修理单位为户名的银行账户。A、银行转账
B、现金支付
C、银行转账或者现金
D、任何付款方式均可
二、多选题(9题)
1、总公司《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规定,对违反业务管理规定的(BC)行为给予降级(职)以上处分。A、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B、撕单埋单、制作阴阳单 C、违规系统外出单 D、违规开展异地业务 E、采取其他手段违规承保的 F、变更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营业场所
2、国有及国有控股保险机构“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包括(ABCD)。A、用保费收入设立“小金库” B、用业务回扣收入设立“小金库” C、用固定资产清理、抵债资产变现等营业外收入设立“小金库” D、以拆借、集资形式设立“小金库”
3、某保险公司利用保险代理人从事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进行以下哪些处罚措施?(ACD)A、对该保险公司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B、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C、情节严重的,限制其业务范围 D、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许可证
4、公司倡导的合规理念包括(ACD)。
A、合规从高层做起
B、合规从基层做起 C、合规人人有责
D、合规创造价值
5、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ABCDE)。
A、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B、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C、伪造、擅自变更保险合同,或者为保险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D、串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骗取保险金
E、泄露在业务活动中知悉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商业秘密。
6、案件责任追究方式包括(ABC)。A、纪律处分
B、组织处理
C、经济处分
D、刑事处分
7、纪律处分包括(ABCD)。
A、警告
B、记过
C、撤职 D、开除
E、责令退赔
F、扣减薪酬
8、地市分公司对下列哪些事项没有处理权限(ABCD)。A、各类行政处罚案件
B、盗抢找回车辆处置 C、理赔特殊案件的审批
D、各级机构的公务用车、理赔服务车和其他工作车辆的核赔权
9、合规经营的“三道防线”是指(ABD)。
A、各基层经营单位是公司合规经营的第一道防线,应当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开展业务,坚决把好第一道关
B、各级产品线和管理部门是合规经营的第二道防线,既是公司经营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基层单位合规经营的监督者
C、各监察稽核中心和总公司监审部是合规经营的第三道防线,负责对公司经营的监督检查
D、各级监督部门是合规经营的第三道防线,既要事前加强宣传教育,又要注重事中的监督检查,事后实施处罚督促整改
三、判断题(13题)
1、保险机构临时负责人任职期间不得超过3个月。(对)
2、保险兼业代理机构的代理险种范围规定,货物运输服务机构可代理意外伤害保险业务。(错)
3、《河北省分公司车险理赔违规处罚规定》(2010年修订版),对客户吃、拿、卡、要、报的,除退还所得外,每次处罚300元。(错)
4、农业保险八条禁令中的严禁虚挂应收保费是指,农业保险应积极做好农户保费及基层财政保费收取工作,对于农户自缴保费部分实行“先收费、后出单、不缴费、不出单”。(对)
5、保险公司应当及时要求保险代理人纠正保险违法行为,保险代理人拒不纠正的,保险公司应当终止其代理权。(对)
6、合规不仅是合规管理部门、合规岗位以及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更是公司每一位员工和营销员的责任。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合规管理负有直接和第一位的责任。(对)
7、贪污、职务侵占、受(索)贿等行为,金额在五千元以上的按照给予降级(职)处分。(错)
8、公司实行合规风险双向报告路线。分公司合规管理部门既向上一级合规管理部门报告工作,同时向本级分公司合规负责人报告工作。(对)
9、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进入保险业。(对)
10、营销服务部负责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以外,保监局可以视情形建议保险机构更换该负责人。(对)
11、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于向客户直接销售的业务不得提取佣金,不得向无保险中介资格的机构支付佣金,不得向未与其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的保险代理机构和个人支付佣金。(对)
12、《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中第四条规定:将责任人分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对)
13、保险公司应实施农业保险集体投保理赔结果公示制度。(对)
反洗钱试题(一、单选题(5题)
10题)
1、(A)是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A、中国人民银行
B、国家安全局 C、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D、公安部
2、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首先应进行(A)。A、客户身份识别
B、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 C、可疑交易的分析
D、与司法机关全面合作
3、客户由他人代理办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C)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A、核对并登记代理人
B、核对并登记被代理人 C、核对并登记代理人和被代理人 D、核对代理人、核对并登记被代理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2006年10月31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自(C)施行。A 2006年12月31日
B 2006年10月31日 C 2007年1月1日
D 2007年10月1日
5.在客户申请解除保险合同时,下列哪种情形需要进行核对退保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申请人的身份?(A)
A 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
B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
C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5000美元以上的
D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1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0美元以上的
二、多选题(5题)
1、全省系统各级分支机构在(ABCD)等与客户接触的各业务环节,应针对不同客户类型,认真识别客户身份,收集客户信息。A、展业
B、承保
C、理赔
D批退
2、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三项基本制度是(ABC)。
A、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B、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
C、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D、保密制度
3、有关金融机构反洗钱的义务相关法律法规简称为“一法四令”,“一法”是指(A),“四令”具体是指(BCDE)。A、《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反洗钱法》 B、《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C、《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D、《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E、《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 F、《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
4、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以下哪几种情形保险公司在承保环节中需进行客户身份识别:(BCD)。
A、保险费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转账形式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
B、对于保险费金融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
C、单个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人身保险合同
D、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万美元以上且以转账形式缴纳的保险合同
5、承保环节,对于符合客户身份识别标准的客户,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需履行哪些客户身份识别义务(ABCD)。A、应确认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
B、应核对投保人和人身保险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C、应登记投保人、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制定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
D、应留存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法律合规及反洗钱题库70题完毕)
第二篇:《保险法》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危险
2.危险处理
3.强制保险
4.自愿保险
5.财产保险
6.人身保险
7.商业保险
8.再保险
9.防灾防损职能
10.社会保险
11.原保险
12.保险合同法
13.保险业法
14.保险私法
15.保险公法
16.形式意义的保险法
17.保险特别法
18.实质意义的保险法
19.射幸合同
20.格式合同
21.人身保险合同
22.定额给付合同
23.定值保险合同
24.不定值保险合同
25.特定危险保险合同
26.一切危险保险合同
27.原保险合同
28.再保险合同
29.单保险合同
30.复保险合同
31.为自己利益的保险合同
32.为他人利益的保险合同
33.保险合同的主体
34.投保人
35.保险合同的关系人
36.受益人
37.受益权
38.保险合同辅助人
39.保险代理人
40.个人保险代理人
41.专业代理人的权限
42.保险经纪人
43.积极的财产保险利益
44.消极的财产保险利益
45.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
46.保险利益的转移
47.保险合同的订立
48.保险合同的成立
49.要保
50.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51.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
52.投保单
53.保险凭证
54.暂保单
55.保险标的56.保险期间
57.保险金额
58.保险费
59.特约条款
60.附加条款
61.共保条款
62.蜘会条款
63.保证条款
64.保险合同的变更
65.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定转让
66.人身保险合同的转让
67。保险合同的中止
68.保险合同的复效
69.保险合同的解除
70.保险人终止
71.保险费
72.保险事故
73.保险事故发生时的通知义务
74.危险承担义务
75.特约危险
76.保险金的先予给付
77.施救费
78.保险合同的解释
79.文义解释
80.目的解释
81.现有利益
82.期待利益
83.责任利益
84.财产损失保险合同
85.责任保险合同
86.保证保险合同
87.保险代位
88.物上代位
89.推定全损
90.委付
91.保险金额
92.保险价额
93.定值保险
94.不定值保险
95.足额保险
96.不足额保险
97.超额保险
98.定额保险
99.重复保险 100.全部重叠 解释等。39.保险代理人:指根据保验人的委托,向限内,因某种事由出现而使合同的效力处101.部分重叠 13.保险业法:又称保险监管法,广义的保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于暂时停止的状态。102.财产损失保险合同 险业法包括保险监管法和保险组织法,是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个68.保险合同的复效:指导致保险合同中止103.火灾保险合同 调整与规范保险组织及行为,约束保险公人。保险代理人是保险人的代理人,代保的法定事由消除后,具备相应的条件,其104.货物运输保险合同 司其他从业人员,监督与规范保险市场竞险人办理保险业务。效力即行恢复如未中止前的状态。105.运输工具保险合同 争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40.个人保险代理人:指根据保险人委托,69.保险合同的解除:指保险合同有效期间106.公众责任保险 14.保险私法:指以任意性规范为特征对保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内,有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向他方通过解107.产品责任保险 险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包括保险合同法、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个人。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使保险合同关系归于108.雇主责任保险 保险组织法和保险的私法条款。41.专业代理人的权限:指采合伙企业、有消灭。109.职业责任保险 15.保险公法:主要指以强行规范为特征对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保70.保险人终止:指保险人彻底停止保险业110.第三者责任险 相关保险关系加以调整,包括保险监管法、险代理人为保险代理业务的范围。务而消灭其经营保险业务的法律地位。依111.死亡伤残的赔偿限额 社会保险法和保险的公法条款,其中,保42.保险经纪人:指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因为被撤销、被宣告112.医疗费用赔偿限额 险的公法条款包含了在行政法、刑法、诉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破产或者解散而终止。113.财产损失赔偿限额 讼法、税法等法律中对保险的规定。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包括保险经71.保险费:是投保人为了确立保险关系而114.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被保16.形式意义的保险法:指以保险法命名的纪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向保险人给付的价险人 调整保险私法关系的法律规范,采用立法43.积极的财产保险利益:指对债权、物权金。115.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投保形式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保险合同法与保以及准物权所享有的现存利益以及期待利72.保险事故: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保障人 险业法独立的模式。益。范围内的危险。116.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受害17.保险特别法:主要指保险法之外其他商44.消极的财产保险利益:指因债务不履行73.保险事故发生时的通知义务:也称出险人 法部门法、保险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和法所生的责任或侵权所致的不利益。的通知义务,是指在保险期间内,合同约117.出口信用保险合同 院判例有关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亦即我45.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指权利人对于被定的承保危险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118.投资信用保险合同 们前面提及的保险私法条款。保险人的生命或身体所具有的利害关系。或受益人应当将此事实及时通知保险人的119.保障赔偿责任保险合同 18.实质意义的保险法:指涉及保险合同关46.保险利益的转移:指在被保险人死亡而义务。120.共同海损 系、保险组织法、保险监管法、保险私法发生继承关系、保险标的物易主而发生所74.危险承担义务:其主给付义务分为两个121.推定全损 条款、保险相关司法解释及法院判例在内有权转移关系、投保人破产时其财产归人阶段,一个在危险发生之前,一个在危险122.“仓至仓条款” 的所有规范,构成了实质意义上的保险法。破产财团以备分配于破产债权人等情形发生之后,潜在的危险承担义务显现为保123.死亡保险 19.射幸合同:指在合同成立时,当事人给下,保险利益是否为受让人利益继续存在。险金给付义务。危险承担义务,即保险人124.生死两全保险 付义务的内容不能确定,须视将来不确定也就是说,在出现上述情形时,保险合同依合同所负担的提供保险保障的义务该危125.年金保险 事实发生与否或发生迟早而定的合同。是否仍应为继承人、受让人或破产管理人险承担义务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表现为保126.简易人身保险 20.格式合同:指由当事人一方为与不特定而存在。险人的保险金给付义务。127.投资连结保险 多数人订约而预先拟定,并且不允许相对47.保险合同的订立: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75.特约危险:在以火灾等不可抗力或意外128.特约保意外伤害 人对其内容进行变更的合同。间为保险的意思表示并达成合致的状态。事故为承保危险基础上,行为人也可以根129.失能收入保障保险 21.人身保险合同:指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其所揭示的是缔约人自接触、洽商直至达据其生活关系中分散危险的需要,以增加130.护理保险 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成关于保险的合意的过程,是动态行为与保险费为代价,与保险人特约,由其承保131.疾病保险 22.定额给付合同:指不论经济损失多少而静态的保险协议的统一,保险合同的成立附加危险。132.重大疾病保险舍同 以预先约定的固定金额为准的合同。是同订立的一部分,标志保险合同的产生76.保险金的先予给付:又称为“预付赔款”,133.股份有限保险公司 23.定值保险合同:指当事人双方缔约时,与存在,是静态的协议结果。是指保险人对给付请求权人提供的证明,134.相互保险公司已经事先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并载于保48.保险合同的成立:是认定其效力的前提。资料进行认定后,认为事故属于保险给付(Mutua1InsuranceCompany)险合同中,作为保险标的于保险事故发生确定保险合同的效力,首先要确定保险合义务范围围,在最终确定给付金额之前,135.保险合作社时的价值的保险合同。同是否已经成立,即在当事人之间是否有预先给付其可以确定的最低数额的金钱。(Co—operativeInsuranceSociety)24.不定值保险合同:指保险标的的价值于一个合同关系存在。77.施救费:是在保险标的出险时,被保险136.个人保险组织 保险合同订立时并未约定,须待保险事故49.要保:是要约人向受约人发出的订立合人为防止损失或减少损失而支付的抢救、137.保险公司的合并 发生后,再评估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同的意思表示:在保险合同订立中,要约保护、整理保险标的的必要的、合理的费38.保险公司的分立 的价值的保险合同。表现为未来的投保人向保险人发出的订立用。施救费应由保险人承担。139.保险公司的解散 25.特定危险保险合同:指保险人仅承保特保险合同的意思表示,也称为投保或要保。78.保险合同的解释:系对保险合同内容(表140.监管 定的一种或数种危险的保险合同,在该类50.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指保险人在与投保现为格式条款或其批注)的理解和说明。141.准则监管模式 合同中,保险人承保的危险须在保险合同人订立保险合同时,须对合同内容作确定79.文义解释:指在保险合同内容中,若其142.安全性原则 中明确予以列举的合同。的解释和澄明,使投保人能够了解合同的用语与合同目的无明显的冲突或违背,一143.流动性原则 26.一切危险保险合同:指保险人承保合同内容。般应按该用语的最常用、最普遍的含义进144.收益性原则 明确予以排除的危险以外的一切危险的保51.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指法律赋予依法行理解的一种解释方法。145.信息监管 险合同。成立的保险合同具有拘束当事人及第三人80.目的解释:即当合同中的用语含混不清 27.原保险合同:指在两个以上互相牵连的的强制力,包括对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效力而按其文意解释会背离合同目的时,应根名词解释题答案 保险合同中,由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的保与对第三人的效力。据合同内容与合同订立时的背景材料进行 险合同为原保险合同。依原保险合同,其52.投保单:亦称投保申请书,是指投保人逻辑分析,来推断缔约时当事人的真意,1.危险:指损失发生及其程度的不确定性。当事人为投保人与保险人,原保险合同中为订立保险合同向保险人发出的书面要由此说明和理解合同内容。危险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确定性是指损的保险人承保原投保人所欲转移的危险,约。81.现有利益:指权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失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损失发生的时间、相对于再保险合同而言,其保险给付义务53.保险凭证:亦称小保单,是保险人向投的现存利益,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权利益、地点、程度及其承担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具有“第一次”或“原”的意义。保人签发的证明保险合同已经成立的书面占有利益、用益物权利益以及担保物利益。2.危险处理:指的是人类以理性态度对抗各28.再保险合同:指再保险人与原保险人约凭证,是一种简化了的保险单。82.期待利益:指在合同缔结时尚未现实存种危害行为或事件,以便减小对于正常生定,将原保险人承担的部分保险给付义务54.暂保单:亦称临时保险单,是指在签发在,但基于其现有权利而在将来可获得的活与社会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的主动或被动转而由再保险人承担所达成的协议。正式保险单之前,保险人出具的临时保险利益。的应对措施。29.单保险合同:指投保人对某一保险标的,凭证。83.责任利益:指行为人对因其所应承担的3.强制保险:称“法定保险”、“非自愿保险”,基于某一保险利益、就某一保险事故与某55.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以及依法应承担的其指保险关系的建立不是基于当事人双方意一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其有关利益或人的生命和身体。他责任而受有的不利益。思表示一致,自然人或法人提出要求,保30.复保险合同:指投保人对于同一保险标56.保险期间:是保险人承担保险给付义务84.财产损失保险合同:是以有形财产为保险公司愿意承保,承担事故发生后给付保的,基于同一保险利益,以同一保险事故,的时间段。险标的的保险合同。险金义务,而是由法律或规范性文件,要在同一或重叠的保险期间内分别与两个以57.保险金额:指投保人和保险人在保险合85.责任保险合同:是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对求特定主体必须就特定利益向保险公司投上的保险人订立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同中约定,投保人对于保险标的实际投保第三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如不参加将承担法律责任的保险。值的两个以上的保险合同。的金额或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义务的最保险合同。4.自愿保险:指保险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双方31.为自己利益的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以自高限额。86.保证保险合同: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的意思表示一致,自然人或者法人提出要己为给付保险金请求权人而订立的保险合58.保险费:简称保费,是投保人为获得保人为被保证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当被担求,保险公司愿意承保,承担事故发生后同。险人承担的保险保障,依约向保险人给付保义务人因作为或不作为而不履行义务,给付义务的保险。32.为他人利益的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不享的对价。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时,由保险人向5.财产保险:指以各种财产为标的的保险。有保险金给付请求权的保险合同。59.特约条款:指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在已作为被保险人的权利人承担保险给付义6.人身保险:指以人的生命、健康或其他身33.保险合同的主体:在广义上,指与保险经拟定的基本条款的基础上,为满足各自务。体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具有直接关系、间接关的特殊需要而约定的合同内容。87.保险代位: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致7.商业保险:指由私人创办的营利性保险公系或辅助关系的人,包括保险合同的当事60.附加条款:又称为追加条款、补充条款。推定全损或保险标的因第三人责任致损,司经营的保险。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以及保险合同的辅附加条款是指保险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基本保险人依约为保险给付后,依法获得对保8.再保险:指原保险人(保险公司)以自己承助人。狭义上的保险合同的主体仅指保险条款的基础上约定的补充条款,是为增加险标的的所有权或对取得加害第三人的代担的有效合同而形成的超过其能力的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或限制基本条款所作的补充。位追偿权。责任,再向其他保险人(保险公司)投保,34.投保人:指向保险人发出投保请求,与61.共保条款: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约定就保88.物上代位:指保险标的遭受保险给付义于事故发生后由接受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依约承担交付保险标的的一部分,由投保人自行负担因合务范围内的损失,保险人依保险金额完全偿责任的一种保险。险费义务的人。换言之,投保人是为了自同承保危险所致的损失。给付后,依法取得该标的的所有权。9.防灾防损职能:指保险业由于直接参与风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以特定标的,为了62.蜘会条款:指同业组织之间经协商一致89.推定全损:指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发生险管理工作,直面各种灾害预防事项,以分散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而而制定的保险合同条款。尚未达到完全损坏或完全灭失的状态,但其切身利益而提高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63.保证条款:指投保人确保为或不为某种实际全损已是不可避免或修复、施救费用堵塞安全漏洞,能够使被保险财产安全性35.保险合同的关系人:指除保险合同的保行为或确保某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条款。将超过其价值,或失踪达一定时间,保险提高。险人和投保人之外,对于保险命同利益有64.保险合同的变更:指当事人间享有的权人按全损处理的一种推定性损失。10.社会保险:由国家创办,不以营利为目独立请求权的人,包括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利、承担的义务发生变化,而合同当事人90.委付:指保险标的发生推定全损时,投的,体现社会福利政策,向劳动者提供物36.受益人:指由权利人在保险合同当中指并未改变,表现为保险合同条款的变化。保人或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的一切权益转质帮助,强制性将某些风险向社会分担的定的享有保险金给付请求权的人。65.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定转让:指通过立法移给保险人而请求保险人按保险金额全数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37.受益权:指受益人基于保险合同享有的对保险标的所有权变动时,保险合同权利给付。11.原保险:称“第一次保险”、“基础保险”,保险金给付请求权。受益权是基于合同而义务当然为受让人承继;投保人或被保险91.保险金额:为保险人在保险期间所付保指保险人对于被保险人因特定事故发生造产生并行使的权利,而非继受的权利。人死亡或破产时,保险合同利益仍为继承险给付义务的最高限额。成标的的损失所承担的直接的、原始性的38.保险合同辅助人:保险合同订立、履行人或债权人承继予以规范。92.保险价额:指保险标的在保险事故发生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一种保险。乃至消灭的过程中,尚须其他人辅助当事66.人身保险合同的转让:主要指因保险人时的实际价值。12.保险合同法:是保险私法中最核心的内人为相应行为,以期保险目的的圆满达成。资格的消灭而引起人寿保险合同权利义务93.定值保险:指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当事容,规定保险合同的定义、合同的当事人与保险合同的订立或履行具有一定辅助关的概括转让,人寿保险合同一般期限长并人预先在合同中约定一定价值作为保险事资格、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基本条款、系的人即为保险合同辅助人,亦称补助人。具有储蓄性,而保险人可能因竞争而优胜故发生时的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的保险。成立及生效、合同解除权、财产保险合同我国《保险法》规定的辅助入主要有三种:劣汰。94.不定值保险:指在保险合同订立时,保与人身保险合同的特殊规定、合同条款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估人。67。保险合同的中止:指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未在保险合同中预先约
定,而以保险事故发生时该保险标的的市场价格为保险价值的保险。
95.足额保险:指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在数额上相等的保险。
96.不足额保险:指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
97.超额保险:指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的保险。
98.定额保险:指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依约给付一定保险金的保险。
99.重复保险:指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在同一保险期间,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100.全部重叠: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向不同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其保险的起讫时间均相同。
101.部分重叠: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同数个保险人订立的数个保险合同,其起讫时间虽非完全相同,但仍有部分相同。
102.财产损失保险合同:指以有形财产为保险标的,补偿其直接损失的财产保险合同,也称为狭义的财产保险合同。
103.火灾保险合同:指以火灾或爆炸等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为承保危险的财产损失保险合同。
104.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指以运输中的货物为保险标的,保险人对运输中发生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所致货物损失予以补偿的财产损失保险合同。
105.运输工具保险合同:指以机动车、船舶或飞机等运输工具为保险标的的财产损失保险合同。
106.公众责任保险:指对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因疏忽或意外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进行承保的一种责任保险。
107.产品责任保险:指因产品本身的缺陷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失为承保责任。108.雇主责任保险:指被保险人所雇用的员工在受雇过程中,从事与被保险人经营业务有关的工作而遭受意外或患有与业务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性疾病,所致伤、残、死亡,被保险人根据国家劳动法及劳动合同应承担的医药费用及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人在规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的一种保险。
109.职业责任保险: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其专业技术性工作时,因工作上的疏忽或过失,造成第三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依法需要由其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110.第三者责任险:以被保险人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建筑安装工程等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财产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责任保险。
111.死亡伤残的赔偿限额: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死亡伤残费用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
112.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医疗费用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
113.财产损失赔偿限额: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财产损失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
114.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被保险人:指投保人及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115.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投保人:指与保险人订立交强险合同,并按照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
116.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受害人:指因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但不包括被保险机动车本车车上人员和被保险人。117.出口信用保险合同:指以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过程中因进日商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商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为保险事故的信用保险。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以及商业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政治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和综合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
118.投资信用保险合同:指投保人(海外投资商)向保险人所在国投资经营,因政治原因造成经济损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财产保险合同。开展投资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资本输出。
119.保障赔偿责任保险合同:是船舶所有人之间相互保障的一种保险合同形式。主要承保保险单不予承保的责任险,对船舶所有人在营运过程中因各种事故引起的损失、费用、罚款等予以保险。
120.共同海损:指为了使船舶和船上货物避免共同危险,有意且合理的作出特殊牺牲或者支付特殊费用而发生的损失。
121.推定全损:指保险标的因实际全损不可避免,或出现为免遭实际全损而付出超过保险标的价值的费用时而推定保险标的价值全部灭失。122.“仓至仓条款”:是指保险责任自被保险货物离开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发货人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生效,包括正常运输过程中的海上、陆上、内河和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到达保险单所载明目的地收货人的仓库为止,但最长不超过被保险货物卸离海轮后60天。123.死亡保险:指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死亡为保险事故的保险,死亡保险依期限可以分为定期死亡寿险和终身死亡寿险。124.生死两全保险:也称“生死合险”或“储蓄保险”,无论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死亡,还是被保险人到保险期满时生存,保险公司均给付保险金。125.年金保险:是在约定的期间或被保险人的生存期间,保险人按照一定周期给付一定数额的保险金。126.简易人身保险:是一种简化了的人寿保险,依照简易人身保险合同,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期限或者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因保险事故死亡或者伤残,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约定的保险金。127.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保单持有人在获取保险保障之外,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128.特约保意外伤害:即从保险原理上讲虽非不能承保,但保险人考虑到保险责任不易区分或限于承保能力,一般不予承保,只有经过投保人与保险人特别约定,有时还要另外加收保险费后才予承保的意外伤害。129.失能收入保障保险:指以因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减少或者中断提供保障的保险。收入保障保险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偿因伤害而致残废的收入损失,另一种是补偿因疾病造成的残废而致的收入损失。130.护理保险:指以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保险费的条件,为被保险人的护理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131.疾病保险:指以疾病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通常这种保单的保险金额比较大,给付方式一般是在确诊为特种疾病后,立即一次性支付保险金额。132.重大疾病保险舍同:指由保险公司经办的以特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为保险对象,当被保险人患有上述疾病时,由保险公司对所花医疗费给予适当补偿的商业保险行为。133.股份有限保险公司:指公司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在一定人数以上的保险公司。这是保险人营业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保险人营业的基本组织形式。134.相互保险公司(Mutua1InsuranceCompany):是由约定危险发生而受有财产或人身利益损失的人联合加入公司,以其成员所交基金对危险发生所致损失承担给付义务,出资者与其具有成员关系与保险关系依存性的保险组织形式。135.保险合作社(Co—operativeInsuranceSociety):是由对某种危险具有同一保障要求的人自愿集股设立,社员共同管理组织、经营业务,共同分担危险的保险营业组织。136.个人保险组织:是以自然人个人独立与投保人缔结保险合同,并利用个人财产独立承担责任的保险营业形式。137.保险公司的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险公司依法或依约定归并为一个公司或创设一个新的保险公司的商业行为,保险公司合并的形式有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两种。138.保险公司的分立:指一个保险公司又设立另一保险公司或一个保险公司分解为两个以上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分立有新设分立与派生分立两种形式。139.保险公司的解散:指已经成立的保险公司因其章程或法律规定的解散事由发生而停止营业,并处理未了结业务,逐渐终止其法人资格的行为。这是保险公司主体资格消灭的必经程序。140.监管:是监督和管理的合称,保险监管是指对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141.准则监管模式:又称规范监管方式或形式监管方式,是指国家对保险业的经营制定一定准则,要求保险人共同遵守的一种监管方式。政府规定的准则仅涉及重大事项。142.安全性原则: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最基本原则。安全性原则主要在于防止因资金运用的风险而损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企业的可运用资金既不完全是保险公司的赢利,也不是闲置资金,其大部分是保险企业的负债,即对保险合同债权人的未来承担保险给付义务的负债。如果资金运用无法坚持安全性原则,不仅会影响保险给付,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而且会导致保险业机能的丧失。143.流动性原则:指资金运用的变现性。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期间内对保险事故发生所致损失承担保险给付义务,而保险事故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此,运用中的保险资金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随时履行保险给付义务的需要。流动性因保险业务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人身保险业务多为长期且具有储蓄性,对流动性的要求较小,比较适合长期投资。财产保险业务则正好与此相反。144.收益性原则:保险人运用保险资金以求赢利是资金运用的直接目的。较高的资金运用回报率可以为保险人带来充足的经营资本,保证其有能力降低费率、扩大业务规模,以及增强保险人的偿付能力。这就要求保险人在资金运用项目上力求收益的最大化,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但是,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高,其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医此,保证资金运用的收益性,必须在坚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145.信息监管:指保险公司.应当将保险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或经营活动中的资料或数据予以披露或报告的制度。
第三篇:2011年保险法考查题
2011年《保险法》考查题
1、德国金泰戈尔有限责任公司承租中国瑞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一座楼房经营,为预防经营风险,德国金泰戈尔有限责任公司将此楼房在中国保险公司投保500万元。中国静安保险公司同意承保,于是,德国金泰戈尔有限责任公司交付了一年的保险金。9个月后德国金泰戈尔有限责任公司结束租赁,将楼房退还给中国瑞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在保险期的第10个月该楼房发生了火灾,损失300万元。德国金泰戈尔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中国静安保险公司主张赔偿,并提出保险合同、该楼房受损失的证明等资料。中国静安保险公司经过调查后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结合以上案例,请分析:
(1)该楼房可否投保?
(2)德国金泰戈尔有限责任公司提出赔偿的请求有没有法律依据?
(3)中国静安保险公司拒绝赔偿的法律依据何在?
2、夏某有一辆货运卡车,从事个体运输。2005年4月1日,夏某在永安保险公司为自己的汽车签订了保险合同,保险期限为1年。合同规定:保险公司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汽车进行检查。合同生效以后,保险公司多次协商,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夏某总是声称业务繁忙,要跑长途,不予配合检查。保险公司仅从外观判断,认为车况极差,不适于安全运营,从时间判断,也应该进行大修。遂书面正式建议:停产大修。夏某无视保险公司的警告。2006年1月15日,由于刹车失灵,发生事故,汽车完全报废,损失金额7万元。夏某依据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索赔。遭到拒赔,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试问: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3、郑旺之子郑晓旺正上小学。学校集体为学生投保平安保险附加意外伤害医疗险。03年5月12日下午,郑晓旺在学校操场上活动,被另一个学生抛来的石子击中右眼,马上送医院抢救。医院多方医治,无奈眼球已被打坏,最后只能将眼球摘除。保险公司根据合同,支付了保险金和医疗费。有人说,还应该找肇事孩子的家长,要求其赔偿损失。有人说,保险公司已经赔了,不能也没有权利再要求事故责任方进行赔偿。于是郑旺于04年6月1日请教律师,计划起诉。试问:
(1)在人身保险中,涉及第三人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2)本案涉及几个法律关系?此案能否起诉?
(3)如果是在财产损失保险中,涉及第三人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4、史建华就自己的一辆新捷达轿车向永安保险公司投保全险,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史建华的车辆被后面的车辆追尾,史建华跳下车,发现追尾的是其好朋友常晓芙,遂转怒为笑,称我的车已经保险了,我找永安保险公司赔偿,你就不要管了。史建华找永安保险公司验了车,然后修车花了4300元,要求永安保险公司赔偿损失。永安保险公司要求史建华告知肇事者的姓名以便行使代位索赔权,但是史建华称肇事者是自己的朋友,已经不要她赔偿了,永安保险公司听说此情况后就拒绝赔偿。试分析:
(1)史建华是否有权免除肇事者赔偿自己车辆损失的责任?
(2)本案中永安保险公司拒绝赔偿是否有法律根据?
(3)史建华在免除肇事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是否有权要求永安保险公司赔偿自己的损失?
第四篇:四川社会保险法考试题库2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B),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A.全国统筹 B.省级统筹 C.市级统筹 D.县级统筹
2.用人单位和个人(D)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核对其缴费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A.不得 B.不得免费 C.应当定期 D.可以免费
3.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A)。
A.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B.社会保险复查或者行政复议 C.调解、仲裁 D.监察机关调查处理
6.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D)以下的罚款。A.50% B.100% C.一倍以上三倍 D.二倍以上五倍
1.《社会保险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D)起施行。
A.2010年10月28日 B.2010年12月30日 C.2011年1月1日 D.2011年7月1日
2.社会保险运用(A)法则,在社会范围内分散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风险。A.大数 B.平均 C.经济 D.金融 3.我国的社会保险是(C)。
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社会保障(B)。
A.基金的全国统筹 B.支出的补充、调剂 C.基金的投资运营 D.支出的增加、均衡
13.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A)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A.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 B.企业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人大代表
C.用人单位代表、司法机关代表,以及工会代表 D.企业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人大代表 14.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D)的滞纳金。
A.百分之一 B.千分之一 C.千分之五 D.万分之五
15.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C)制度。
A.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C.相应的社会保险 D.城镇居民社会保险
16.《社会保险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D)起施行。
A.2010年10月28日 B.2010年12月30日 C.2011年1月1日 D.2011年7月1日
52.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根据不同等级医院按次确定。一个参保病人一个自然内多次住院时,一般起付标准要(B)
A.逐次增加 B.逐次降低
C.维持不变 D.降低10% 53.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A)规定。
A.国务院 B.卫生部
C.财政部 D.省政府
54.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B)的待遇。
A.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B.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 C.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D.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55.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用人单位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C)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A.可以适当减免 B.可以暂缓缴纳 C.由政府给予补贴 D.由财政给予补贴
24.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C)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A.10日 B.20日 C.30日 D.60日
25.因工伤发生的(B)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A.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B.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C.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D.七级至十级伤残伤残职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26.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C)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A.十日 B.十五日 C.三十日 D.六十日
27.失业人员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及时到指定的(C)办理失业登记。
A.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C.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D.职业介绍中介机构
28.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A),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A.调解、仲裁 B.行政复议 C.复核、复查 D.行政监督
29.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A)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
A.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 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C.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D.税务机关
30.违反《社会保险法》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D)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A.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B.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C.监察机关、审计机关
D.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
31.《社会保险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D)起施行。
A.2010年10月28日 B.2010年12月30日
C.工作中突发疾病治疗后有后遗症的 D.因履行职责遭受人身伤害的
40.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A)标准。
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B.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 C.基本养老金
D.当地最低工资
41.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D)内凭营业执照、登记证书或者单位印章,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D)内予以审核,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A.十日,十五日 B.十五日,十日
C.十五日,三十日 D.三十日,十五日
42.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B)确定应当缴纳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A.120% B.110% C.100% D.80% 43.各级(B)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检察院
5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年满(C)、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A.50周岁 B.55周岁 C.60周岁 D.65周岁
第五篇:《社会保险法》百题问答
《社会保险法》百题问答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组织编写
序
言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社会保险法》确定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配合法律的颁布实施,我们组织编印了《〈社会保险法〉百题问答》,就《社会保险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有关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真诚希望,这本小册子能为社会各界学习、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有关知识提供有益帮助。
编者 2011年6月
目录
一、总 则
1.什么是社会保险?
2.社会保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5.《社会保险法》规定我国建立哪些社会保险制度? 6.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方针是什么?
二、基本养老保险
7.什么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8.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9.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是什么? 10.什么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
11.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谁承担? 12.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如何计发? 13.《社会保险法》为什么将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为确定基本养老金的一个因素? 14.基本养老金的领取条件有哪些?
15.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个人如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16.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如何计发? 17.我国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如何调整?
18.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如何转移? 19.怎样确定跨统筹地区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 20.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 2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对象有哪些? 23.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怎样缴费?
24.参保农村居民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25.为什么规定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的子女应参保缴费? 2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怎样计发?
27.怎样理解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并实施?
三、基本医疗保险
28.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9.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30.用人单位和参保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31.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如何缴费? 32.国家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33.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34.国家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35.职工退休后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待遇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36.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纳医疗保险费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限怎么办? 37.参保人员发生的诊疗项目费用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支付? 38.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服务设施费用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支付? 39.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如何结算? 40.哪些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41.申请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哪些条件?
42.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缴费年限应如何处理?
四、工伤保险
43.什么是工伤保险制度?
44.哪些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 45.确定工伤保险费率的原则和方式是什么?
46.哪些情形下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等可以认定为工伤? 47.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48.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49.再次劳动能力鉴定和复查鉴定应遵守哪些规定? 50.哪些情况导致职工在工作中伤亡不认定为工伤?
5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享受哪些待遇? 52.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六级伤残的,享受哪些待遇? 5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的,享受哪些待遇? 54.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如何参加工伤保险?
55.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一次性赔偿金标准是什么? 56.如果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职工工伤发生的所有费用是否都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57.职工发生了工伤,但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也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如何处理/ 58.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其工伤医疗费用应如何处理?
五、失业保险
59.什么是失业保险制度?
60.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61.如何调整失业保险费费率?
62.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什么条件? 63.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64.失业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哪些支出? 65.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66.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其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如何计算?
67.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能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获得哪些补偿? 68.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有哪些程序?
69.职工跨统筹地区转移就业,失业保险关系如何接续?
六、生育保险
70.什么是生育保险制度?
71.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72.哪些人员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七、社会保险费征缴
73.社会保险登记对象有哪些? 74.《社会保险法》对用人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时其法定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75.有分支机构的用人单位,如何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76.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是否应当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77.目前国家对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费率是如何规定的? 78.社会保险费是否可以延期申报缴纳?
79.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如何处理?
八、社会保险基金
80.什么是社会保险基金?
8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包括哪些项目? 82.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应实行哪一级统筹?
83.怎样理解《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84.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应如何补足?
九、社会保险经办
85.什么是社会保险经办?
86.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原则是什么? 87.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费用如何保障? 88.《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是怎样要求的? 89.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90.参保对象要求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如何处理? 91.什么是个人社会保障号码?
十、社会保险监督
92.为什么《社会保险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行使监督职权? 93.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哪些监督?
94.对有关社会保险的举报、投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如何处理? 95.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应当如何处理?
十一、法律责任
96.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97.用人单位拒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98.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十二、附 则
99.被征地农民如何参加社会保险?
100.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有哪些具体措施?
一、总
则
1.什么是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参保者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风险情况下提供物质帮助(包括现金补贴和服务),使其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免除或减少经济损失的制度安排。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广泛、保障作用明显,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时期党执政为民、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2.社会保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社会共济。社会保险按照大数法则,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资金,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互助共济,集合社会多数人的力量,均衡分担少数人遭遇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广,统筹层次越高,资金调剂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越强。二是责任分担。社会风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个人、用人单位、国家都应承担社会保险责任。参保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应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用,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国家作为社会保险的后盾,也承担着社会保险资金供给责任。三是政府主导。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参保是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义务,政府负责组织推动社会保险组织和运作,并对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监督。
3.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一是抵御风险的功能。公民可能遭遇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人身风险与工作风险。人身风险包括年老、疾病、生育等风险。工作风险包括工伤、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是必然的,如年老、疾病;有的是或然的,如工伤、失业。当风险来临时,个人往往难以凭借自力救济的方式应对风险,因而对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最基本作用,是在风险发生时对个人收入损失提供补偿,保证个人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去工作岗位从而造成收入中断或者减少时,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免除或减少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二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一方面能够使社会成员增强安全感,改善对未来生活的心理预期,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能够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险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险通过对收入高低不同的群体按同样费率征收社会保险费,聚集成社会保险基金,一方面对收入较低或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给予援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在全体参保者共享的待遇上,实际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四是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市场经济需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社会保险保障了暂时退出劳动岗位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劳动力的供给和正常再生产成为可能,为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提供了劳动力后备军。
4.《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2010年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截至《社会保险法》出台,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达229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保险法》是调整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的专门法律,其颁布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社会保险法》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2)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险法》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强化了政府责任,确定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等,使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更加稳定、规范。特别是贯彻执行《社会保险法》要配套制定一系列法规和规章等,带动社会保险法制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3)为推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以前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起,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整的顶层架构,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社会保险法》规定我国建立哪些社会保险制度?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6.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方针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三条规定,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1)广覆盖。就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要广,使尽可能多的人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中来。这是维护《宪法》和《社会保险法》赋予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我国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发展过程看,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都是逐渐扩大的;从国有单位到非国有单位,从单位职工到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从就业相关人员到非从业人员,从城镇人口到农村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居民,其目标是做到使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与就业相关,主要覆盖职业人群。
(2)保基本。就是社会保险待遇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基本需要为原则。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确定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既要防止超出现实可能的过高标准造成国家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负担过重,又要避免有劳动能力的人过分依赖社会保险而妨碍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保基本”是相对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3)多层次。就是社会保险除了基本保险之外,国家还鼓励和支持建立补充保险(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和发展各类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可持续。就是社会保险制度应当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长期平衡,以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稳定良性运行,也不给用人单位和个人造成过重的缴费负担。
以上“12字方针”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明确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立足点。就是基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差异大、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二,明确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实现路径。就是要优先解决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弥补制度缺失;继而解决覆盖面“从小到大”的问题,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在此基础上,稳步解决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三,明确了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的确定,要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基本需要为原则。
二、基本养老保险
7.什么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参保职工或以个人身份参保人员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达到法定期限和法定退休年龄后,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因年老或病残退出劳动领域,仍具有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在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保障职工退休后获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但有利于解除职工老年后顾之忧,还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8.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另外,《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第九十七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此外,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11号)的规定,凡依法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境外非政府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及其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司法部《关于监狱企业工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25号)的规定,监狱企业工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国宗发[2010]8号)的规定,在尊重宗教教义教规基础上,宗教教职人员自愿参加养老等社会保险。2008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号),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这项规定明确了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
在总结地方试点和借鉴国际上社会保险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统账结合”是把社会统筹的长处和个人账户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质是把公平与效率、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结合起来。《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法律的形式将制度模式确定下来,意义十分重大,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这项基本制度。
10.什么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
答:视同缴费年限是职工社会保险的一项法定权益。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挂钩的制度,同时明确“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职工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劳办发[1997]116号)规定,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参保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年限。
实践中,由于各地实行个人缴费的时间不一致,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市从1992年10月1日起,以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依据,此前按国家有关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职工个人缴费年限。
为适应推进国企改革和有关事业单位转制的需要,国家对一些特殊情况出台了专门的规定。例如,《科学技术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规定,转制后的在职人员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19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
11.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谁承担?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我国企业职工实行的是企业退休保障制度,个人不缴费,退休后由企业发放职工退休金。20世纪90年代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确立了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基本养老金与缴费年限及缴费工资挂钩的机制,并明确“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职工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12.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如何计发?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对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改革方式。
老人:国发[2005]38号文件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基本养老金调整。
新人: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l%。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中人: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国发[2005]38号文件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退休时,除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外,再加发过渡性养老金,弥补视同缴费期间没有个人账户实际积累的问题。过渡性养老金的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待遇水平合理衔接、新老政策平稳过渡的原则,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办法。
《社会保险法》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的规定与国发[2005]38号文件的内容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将“基础养老金”改称为“统筹养老金”。
13.《社会保险法》为什么将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为确定基本养老金的一个因素? 答: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在城镇人口范围内,在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计算基础,是一个经验推定的值。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3岁,城镇的这一指标更高一些。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减去退休年龄,就是参保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平均年限。将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为确定基本养老金的因素,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维护其社会保险权益。
14.基本养老金的领取条件有哪些?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根据这项规定,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累计缴费满15年。
第一个条件,法定退休年龄。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仍然按照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执行。即:(1)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3)经医院证明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4)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第二个条件,累计缴费满15年。《社会保险法》维持了现行最低缴费满15年的规定。主要考虑:一是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达到73岁,为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平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设立最低缴费年限;二是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就业,缴费都累计年限,多数人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15年;三是从国际经验看,实施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基于缴费与待遇领取长期资金平衡的精算结果,大都规定有最低缴费年限。
15.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个人如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按照国发[1997]26号文件和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对于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采取的是“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办法。实践中,确有部分人员因种种原因,参保时间晚或中断缴费等,到退休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无法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和享受其他养老保险待遇,老年生活缺乏稳定长期的有效保障。对这项政策,《社会保险法》做了重大完善和拓展,增加了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允许个人缴费至满15年,二是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增加两种方式供缴费不满15年的个人选择,有利于参保个人根据自身缴费能力和实际情况,确定获得养老保险长期待遇的途径,避免权益损失。不仅如此,《社会保险法》这样规定,在法律层面上,为今后探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衔接、可转换等,留下发展空间,对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16.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如何计发?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遗属待遇,包括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丧葬补助金,指为了减轻职工家属因办丧事而增加的经济负担,给予的一次性补助。抚恤金,指为了保证由死亡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不因供养人死亡而断绝生活来源,给予的基本生活费用。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遗属的养老保险待遇。《劳动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此都有规定,明确工人与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退职养老后死亡时或非因工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退职后死亡时,由劳动保险基金支付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基本养老金,对遗属待遇一直未做新的统一规定。实践中,各地出台了一些政策办法,但存在支付条件不一致、发放标准和待遇水平差异较大、支付渠道不同等问题,亟须进行规范。《社会保险法》作出上述规定,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的利益和统一政策。国家将依法制定配套政策对遗属待遇予以规范。
17.我国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如何调整?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自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提出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已进行了14次调整。特别是2005-2011年,国务院连续7年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行较大幅度调整,人均养老金从2005年的700元提高到2011年的1500元左右。调整基本养老金水平,初期按照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确定,后改为按照上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的一定比例确定,并向退休早、基本养老金相对偏低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等群体倾斜。
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实现退休人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证。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基本养老金调整将主要参考两个因素: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和物价上涨情况。建立正常调整机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一样能够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反映了劳动者分配的社会财富增加水平,因此应作为调整基本养老金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物价,尤其是居民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养老金的购买力,进而影响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因此,物价上涨情况也是调整养老金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特别是要关注直接影响居民日常消费的物价上涨情况。
18.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如何转移?
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的规定,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除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转移部分统筹基金。其中,个人账户储存额的转移额为: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部分累计本息转移;1998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期间的,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11%记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转移;2006年1月1日之后的,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8%记人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转移。统筹基金转移额为: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的12%的总和确定,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人员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19.怎样确定跨统筹地区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 答:正确确定跨统筹地区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关系到参保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秩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统一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的确定办法,具体内容是:
(1)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2)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4)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20.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第二十一条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之所以称之为“新农保”,主要是为了区别于1991年至2008年开展的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完全采用个人账户模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称为“老农保”)。
2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筹资方式上,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助相结合,加大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力度。第二,在制度模式上,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第三,养老金待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政府全额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目前中央确定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两部分待遇支付终身。政府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其标准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2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对象有哪些? 答:《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这里包含了3个条件:第一是参保人应年满16周岁。这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劳动年龄是一致的;而在校学生即使超过16岁,由于其没有就业和收入,也不属于参保对象。第二是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如果已经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不再参加新农保;农村居民已经参加新农保,又进城务工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以停止缴纳新农保保险费,新农保个人账户予以保留;对于农村居民因就业和居住等情况,在不同阶段参加了多种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将制定有关衔接政策,保障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权益。第三是应在户籍地参保。这样便于管理,也有利于保证参保农民的权益。
23.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怎样缴费?
答: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的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农村居民自愿选择、自主缴费,每年缴费一次,可以根据不同年份的收入情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国家将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其成员所共有,村集体有责任为本村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提供经济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改制后的经济组织或经营者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地方政府对农民参保缴费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记入个人账户。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中青年农民选择较高标准缴费、长期缴费,以提高自己将来的养老金水平。
24.参保农村居民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答:参保农村居民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按规定参保缴费;(2)年满60周岁;(3)未按月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其中,在当地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已年满60周岁的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期限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数不少于15年。
25.为什么规定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的子女应参保缴费?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本人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政府发给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样规定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扩大参保的覆盖面,促进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早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导年轻人关注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提高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二是引导农村中青年居民依法更好地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怎样计发?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1)基础养老金。目前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参保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水平。
(2)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月支付,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这是根据60周岁人口平均存活年数和利息等因素计算出的计发月数。例如:若个人缴费选择每年300元档次,地方政府每年补贴50元,缴费30年,平均年利率为3%,到60周岁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16651元,除以139,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120元。加上基础养老金55元,就是175元。如果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和计息标准提高,新农保养老金将增加。
27.怎样理解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并实施?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法律这样规定,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险统筹,整合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不合理的城乡待遇差距,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城镇未参保居民和农村居民情况比较相似,都是无用人单位,适宜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二是有利于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服务效率,规范服务管理,降低基金管理风险,同时还可以节省公共资源,减少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成本。
三、基本医疗保险
28.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答: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用人单位、个人、集体组织和政府等,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筹措)资金,形成医疗保险基金,在参保人因患病和意外伤害而就医诊疗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从而化解和减少参保人因患病引起的经济风险的社会保险制度。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项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29.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中规定,“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照此项法律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
30.用人单位和参保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关于缴费标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国发[1998]44号),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31.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如何缴费?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3]10号)规定,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率原则上按照当地缴费率确定。从统筹基金起步的地区,可参照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建立统筹基金的缴费水平确定。缴费基数可参照当地上一职工平均年工资确定。
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要求,要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
32.国家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六条原则规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这项规定所称“国家规定”,主要是指国务院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若干规定以及各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制定的具体标准。
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标准;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标准;一些特殊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其中,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标准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2009年提高到6倍左右;个人负担比例标准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支付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保险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账管理;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
目前,全国各统筹地区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大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左右。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左右。
33.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既提高抗风险能力,又兼顾农民受益面。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要安排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各县(市)要坚持根据筹资总额,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确定常规性体检的具体检查项目和方式,防止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或过多结余。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年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
34.国家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目前,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6号)规定,将保障范围进一步延伸到门诊多发病、慢性病。目前,已有8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35.职工退休后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待遇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目前,国家对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尚无统一的规定,由各统筹地区根据本地情况自行确定。从各地执行情况看,一般为男职工30年(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女职工25年。北京市规定:男职工最低缴费年限为25年,女职工为20年。
36.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纳医疗保险费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限怎么办?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七条“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的规定,只要职工补足了缴费年限,退休后就可依法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此项法律规定,国家制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最低缴费年限。参保人员补缴医疗保险费为其实际缴费年限与国家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相差的期间内,应当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全部医疗保险费。
37.参保人员发生的诊疗项目费用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支付?
答:根据《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22号)规定,国家采用排除法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在此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本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可以采用排除法,分别列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也可以采用准入法,分别列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目录。
参保人员发生的诊疗项目费用,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内的,先由参保人员按规定比例自付后,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属于按排除法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和支付部分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外的,或属于按准入法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费用诊疗项目目录以内的,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38.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服务设施费用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支付?
答:根据《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22号)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费用主要包括住院床位费及门(急)诊留观床位费,对已包含在住院床位费或门(急)诊留观床位费中的日常生活用品、院内运输用品和水、电等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另行支付,定点医疗机构也不得再向参保人员单独收费。同时,国家采用排除法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生活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费用,在此基础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其他医疗服务设施项目是否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由各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普通住院病房床位费标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门(急)诊留观床位费支付标准,按本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确定,但不得超过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参保人员的实际床位费标准低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的,以实际床位费标准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高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的,在支付标准以内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超出部分由参保人员自负。
39.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如何结算?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09]190号)要求,加强和改进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并分不同人群情况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一是参保人员短期出差、学习培训或度假等期间,在异地发生疾病并就地紧急诊治发生的医疗费用,一般由参保地按参保地规定报销;二是参保人员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需异地转诊的,医疗费用结算按照参保地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异地长期居住的退休人员在居住地就医,常驻异地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地就医,原则上执行参保地政策;四是对经国家组织动员支援边疆等地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后,已按户籍管理规定异地安置的参保退休人员,要探索与当地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的办法。
目前,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大致有四种方式:(1)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由省级统一规划,参保地和就医地通过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联网结算,解决各类人员省内跨统筹地区异地就医结算不便问题;(2)统筹地区之间跨省“点对点”联网结算,主要解决双方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报销不便等问题;(3)省级经办机构之间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指导所辖统筹地区跨省协作;(4)由参保地在异地就医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办事机构,或异地确定定点医疗机构,解决特殊异地安置人员报销不便等问题。全面解决异地急诊就医、转诊就医、异地长期居住和工作的人员就医结算的难题需要全国统一规划联网结算。
40.哪些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关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的规定,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医疗费用,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参保人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发生人身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用,应当由第三人承担。
(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经费标准按单位服务综合成本核定,所需经费由政府预算安排。
(4)在境外就医的。境外就医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41.申请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4号)规定,各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以及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均可申请定点资格。具体条件为: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符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政策,经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严格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了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了必要的管理人员和设备。
42.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缴费年限应如何处理? 答:《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09]19l号)规定,已经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并参加新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保险关系随同转移,由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不再享受原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但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其中,建立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原则上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余额(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部分)通过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移。
四、工伤保险
43.什么是工伤保险制度? 答:工伤保险制度是指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形成工伤保险基金,对参保单位职工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从而造成死亡、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职工及相关人员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是世界上最早产生以及最早进行国家立法,也是最成熟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于1951年颁布实施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建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对工伤保险制度作了原则的规定。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沿用了40多年的以企业自我保障为主的工伤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改革了工伤保险制度。2010年国务院修改了《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使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是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安定和生产力发展,是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根本任务。
44.哪些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 答:《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按照国务院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在这项规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是指各类企业。按所有制划分,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是指雇用学徒或帮工的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是指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外的其他事业单位。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六十五条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45.确定工伤保险费率的原则和方式是什么? 答:由于工伤保险具有引导和促进用人单位预防伤亡事故的特征,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的费率确定机制不同。《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和所属行业费率档次等情况,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按照这项规定,工伤保险的费率确定从总体到具体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规定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即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概率的高低,分别确定不同的行业基准费率。二是规定同一行业内的费率档次,即根据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各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确定多个费率档次。以上两个环节,法律规定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三是确定每个用人单位的具体适用费率档次,即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其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对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在其所属行业的费率档次内实行上下浮动,称为“浮动费率”机制。
46.哪些情形下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等可以认定为工伤? 答:《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47.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答:《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48.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答:《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二十五条规定,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诊断。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49.再次劳动能力鉴定和复查鉴定应遵守哪些规定?
答:(1)再次劳动能力鉴定的有关规定。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2)复查鉴定的有关规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申请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50.哪些情况导致职工在工作中伤亡不认定为工伤? 答:《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以下几种情况导致职工在工作中伤亡不认定为工伤:一是故意犯罪;二是醉酒或者吸毒;三是自残或者自杀;四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对于醉酒标准,可以参照《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19522-2004)执行。“自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伤害自己的身体,并造成伤害结果的行为;“自杀”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上述情况都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5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享受哪些待遇? 答:《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三十五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2)按月领取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3)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52.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六级伤残的,享受哪些待遇?
答:《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2)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5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的,享受哪些待遇? 答:《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2)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54.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如何参加工伤保险?
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四十四条规定,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55.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一次性赔偿金标准是什么?
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制定的《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9号)规定,非法用工单位伤残人员一次性赔偿金按照以下的标准支付:一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6倍,二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4倍,三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2倍,四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0倍,五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8倍,六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6倍,七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4倍,八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3倍,九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2倍,十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倍。“赔偿基数”是指单位所在工伤保险统筹地区上职工年平均工资。对非法用工单位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人员,支付一次性的赔偿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并按照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
56.如果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职工工伤发生的所有费用是否都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答:不是。《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1)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2)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3)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此外,正常情况下对不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工伤医疗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也不予支付。
57.职工发生了工伤,但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也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如何处理? 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58.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其工伤医疗费用应如何处理? 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这项规定所称“第三人”,是指工伤保险关系当事人以外的法人或自然人;所称“工伤医疗费用”,包括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应当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是为了确保工伤职工能够及时得到救治,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弱者的立法思想。
五、失业保险
59.什么是失业保险制度? 答:失业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因失业而暂时失去工资收入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为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者要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且履行法定义务并符合法定条件。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失业救济到待业保险,再到失业保险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失业救济制度;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建立待业保险制度;1999年以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为标志,建立起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的重大变化是:进一步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由城镇企业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增加了个人缴费,提高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重新确定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使其更好地与最低工资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明确规定了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确定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规定了社会化管理的发放制度。
60.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第二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第三十二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
61.如何调整失业保险费费率?
答: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行政区域失业人员数量和失业保险基金数额,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适当调整本行政区域失业保险费的费率。”费率调整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基金支付的实际需要;二是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在基金出现支付困难且单位和个人缴费承受能力较强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通过适当上调费率增加基金收入;在基金出现结余较多且支撑能力较强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通过下调费率解决基金沉淀、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个别地区暂时出现基金收不抵支时,可以通过使用调剂金和财政补贴的办法解决,只有收不抵支问题较为普遍时,才应当采取调整费率的办法。费率调整权由中央政府行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本行政区域的费率。这是体现费率调整严肃性的必要措施。国务院可以直接调整全国费率,也可以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批准调整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费率。
62.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如果用人单位和个人没有参加失业保险,或者参加了失业保险但缴费时间不满一年,即使职工处于失业状态,也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根据国家规定,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其发生责任不在失业者本人,对于这种失业人员,国家应当为其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也有权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三是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办理失业登记是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必经程序,目的是为了掌握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确认其资格。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还需有求职要求。这是考虑到失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63.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分为三个档次:(1)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最长能够领取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2)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最长能够领取1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3)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最长能够领取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关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的规定,不能理解为缴费时间达到上述要求的失业人员都能领取最长期限的失业保险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这一考虑,《社会保险法》没有将享受待遇的期限与缴费年限的关系划分得很细,而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具体操作中,各地可以在同一档次内,根据失业人员缴费时间的长短,相应拉开其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的差距。至于具体档次如何划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确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的依据是失业人员失业前累计缴费年限,而不是失业前的连续缴费时间。
64.失业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哪些支出?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下列支出:(1)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2)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3)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向其遗属发放的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此外,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规定,失业保险基金还可以用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65.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将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挂钩,使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随着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而调整,这也是保证失业人员享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的主要措施。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全国不宜规定统一标准。因此,《社会保险法》将具体发放标准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66.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其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如何计算?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这一规定有两层含义:一是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也就是说,不管依据之前累计缴费年限确定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否已经全部使用,之前的缴费时间均不再累计计算,而是根据重新就业后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二是对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所对应的权益予以保留,可以与根据再次失业时的累计缴费年限计算出来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
67.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能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获得哪些补偿? 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第十条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持失业人员死亡证明、领取人身份证明、与失业人员的关系证明,按规定向经办机构领取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失业人员当月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可由其家属一并领取。”
68.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有哪些程序?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的程序是:(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2)用人单位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15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3)失业人员持本人身份证明、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及时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4)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手续;(5)失业人员按月到同一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或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69.职工跨统筹地区转移就业,失业保险关系如何接续? 答:《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根据这一规定,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后,原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将其失业保险关系转至迁入地,迁入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接受,并办理接续手续。由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和其缴费年限紧密相关,失业保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益积累的性质。所以,当职工流动就业时,其之前的缴费年限对其今后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后,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六、生育保险
70.什么是生育保险制度?
答:生育保险制度是指国家组织实施,由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用于化解职业妇女因生育而暂时中断劳动所产生的收入损失风险,为其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实行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宗旨,在于通过向生育职工提供生育津贴、产假以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待遇,保障她们因生育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经济收入和医疗保健,帮助生育女职工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并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哺育,从而体现国家和社会对职业妇女在这一特殊时期给予的支持和爱护。同时,通过将妇女生育负担由用人单位责任转化为全社会责任,有利于平衡用人单位之间的负担,减轻用人单位招用女职工的成本,促进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还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71.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目前,生育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企业等用人单位。
72.哪些人员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答: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亭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未就业妇女,其生育医疗费用可以按照规定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妇女,其生育医疗费用可以按照规定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支付。
七、社会保险费征缴
73.社会保险登记对象有哪些?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和第五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社会保险登记对象包括:(1)用人单位;(2)用人单位的职工;(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
此外,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也应在指定的经办机构或基层社会保障服务网点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74.《社会保险法》对用人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时其法定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义务,须严格遵守《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时限要求。
(1)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凭营业执照、登记证书或者单位印章,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2)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3)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用人单位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75.有分支机构的用人单位,如何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答:《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第六条规定:“社会保险登记实行属地管理。缴费单位具有异地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一般应当作为独立的缴费单位,向其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跨地区的缴费单位,其社会保险登记地由相关地区协商确定。意见不一致时,由上一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登记地。”总结实践情况,《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法律这样规定,实际上明确了“社会保险登记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与《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的规定是一致的。
实践中,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属地管理的政策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综合考虑分支机构是否是独立的法人等因素。一般有独立营业执照的,应作为独立法人在营业执照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没有独立营业执照的,由总公司统一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发生争议情形的,应通过协商和由上一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裁决。
76.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是否应当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答:《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也应当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基层社会保障服务网点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77.目前国家对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费率是如何规定的?
答:(1)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费率。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规定,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费率,分别是原则上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6%左右和2%;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规定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有关费率确定按照国家相应规定执行;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的费率按照《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执行,由统筹地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但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工资总额的1%。职工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费率,分别为本人工资的8%、2%和1%。
(2)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费率。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费率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费率,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地区可以参照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建立统筹基金的缴费水平确定。
(3)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新型农付合作医疗,主要采取定额方式缴纳社会保险费。
78.社会保险费是否可以延期申报缴纳? 答:《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对此项规定可以理解为,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用人单位不能避免和控制,可以延期办理缴费申报。但应当自不可抗力情形消失后,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告情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79.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如何处理?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110%确定应缴纳数额。用人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规定结算。
八、社会保险基金
80.什么是社会保险基金?
答: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用人单位、参保个人、政府以及集体组织等按规定缴纳或筹措的,专门用于支付法定的社会保险待遇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的专项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按险种划分,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8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包括哪些项目?
答: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包括社会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
社会保险费收入是指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分别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利息收入是指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债券或存入银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是指同级财政给予基金的补贴。转移收入是指随社会保险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而由异地经办机构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下级经办机构接受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的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是指上级经办机构接受下级经办机构上解的基金收入。其他收入是指滞纳金及其他财政部门核准的收入。
82.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应实行哪一级统筹? 答:《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关系到在多大范围内调剂使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越高,基金规模和调剂使用的范围就越大,基金的保障能力也越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全面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市级统筹,积极推进省级统筹。
83.怎样理解《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答: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社会保险基金良性、健康发展的标志,关系到社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理解这项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既是每一的目标,也是长远目标。收支平衡并不是要做到收和支完全相同,而是以支定收、大体平衡、略有结余。为保证实现收支平衡的目标,应当通过预算手段事先作出征缴计划、财政补助及其他资金来源计划,同时作出社会保险待遇支出计划及其他法定的支出计划,使收支一目了然,以有利于工作做在先,预先做好准备。
(2)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指每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进而实现整个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是单独核算、分别运行的,不能相互挤占,因此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都应做到收支平衡。
(3)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主要是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部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即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基金提出的。这几个险种和保险项目当期收入用于当期支出,收支平衡是其应有之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制,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需要做到收支平衡,而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储蓄式积累,其账户基金收和支不是同步发生的,其收支平衡是指参保人年轻时缴费与年老时享受待遇之间的收支平衡。
(4)预算本身并不能使基金做到收支平衡,但预算是促进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能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表现基金是否做到收支平衡。实践中,主要是通过货率调整机制和财政补助力度来促使实现基金的收支平衡。
84.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应如何补足? 答:《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社字[1999]60号)第二十八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按下列顺序解决:
(1)动用历年滚存结余中的存款。
(2)存款不足以保证支付需求的,可转让或提前变现用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3)转让或兑付国家债券仍不能保证支付需求时,建立了基金调剂金的地区,由上级经办机构调剂。
(4)调剂后仍存在不足的,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支持。
(5)在财政给予支持的同时,根据需要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报批后调整缴费比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申请调整缴费比例之前也可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政府批准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调整缴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之间的比例。
九、社会保险经办
85.什么是社会保险经办? 答:社会保险经办是指由法定主体依照法律授权,筹集管理社会保险基金,办理社会保险事务,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的所有公共管理和服务活动的总称。
上述所谓的法定主体,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工作,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专门机构管理”。规定下发之后,各地相继建立了退休费用统筹管理机构,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此后,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文,进一步明确了经办机构的性质和职能,推动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共有7635个,实有工作人员约15万人。
86.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指法律授权设立的实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的职能机构。《社会保险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原则。即:“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明确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业务和基金的集中管理,降低社会保险业务和基金分散管理的风险。特别是法律规定可以根据社会保险经办工作需要设立服务网点,保证服务向社区延伸,能够进一步方便参保人员和用人单位就近办理社会保险事务,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可及性。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在中央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设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和受部委托,组织拟定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综合管理、指导地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在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区县三级地方政府分别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社会保险政策,经办社会保险事务,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待遇,为参保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权益记录查询和其他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此外,在街道、乡镇、社区,普遍设立了承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功能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87.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费用如何保障?
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费用,主要由工作人员经费、经办社会保险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构成。《社会保险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经办社会保险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规定予以保障。”同级财政是指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统筹地区的财政。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属于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公共财政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开支,一方面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利于经办管理服务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便于政府掌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开支状况,有利于实施对社会保险经办的运行监督。
88.《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是怎样要求的? 答:《社会保险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
所谓“按时”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支付社会保险待遇。“足额”是指满额,不得扣减。根据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对社会保险待遇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定,计算申请人应该享受的待遇,按规定通过必要的方式将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地发放给社会保险待遇享受人。以货币方式支付的,要予以及时发放,以医疗服务等方式提供的,要予以即时结算。
89.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令第3号)第九条规定:“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10年、30年、50年、100年,各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具体保管期限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执行。”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定期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自形成之日的次年1月1日开始计算。所有社会保险档案均为免费保管,不向有关当事人收取保管费用。
90.参保对象要求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如何处理?
答:参保对象要求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依法履行职责,对属于正常业务范围的事项,既不能拒绝办理,也不能无理由延期办理。对不符合受理情形的,应及时进行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的各项社会保险业务,都要做到依法合规、规程透明、审核资料完整、办结结果准确无误。
91.什么是个人社会保障号码? 答:《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是公民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实现社会保险权益衔接的唯一标识,是公民拥有社会保障权益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号码要求全国唯
一、终身不变、规则统一。
对于中国公民,使用18位的公民身份号码作为社会保障号码。《国务院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国发[1999]15号)规定:“公民身份号码是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编定的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将在我国公民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方面广泛使用。”多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积极推进公民身份号码的应用,已经将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参保人员信息管理的关键信息。
随着社会保障覆盖人群的扩大,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港澳台人员、华侨等群体也将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关于进一步做好在国内就业的华侨参加社会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118号)已明确参保华侨社会保障号码编制规则。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将确定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港澳台人员社会保障号码编制的统一规则。
十、社会保险监督
92.为什么《社会保险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行使监督职权? 答:《社会保险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社会保险法》的这项规定,对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与完整具有重要意义,使我国社会保险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听取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方式。《监督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听取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具有经常性、针对性、及时性以及时效性监督的特点,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监督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有效途径。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收支、管理、投资运营情况,社会普遍关注,因此应当列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社会保险基金运行专项工作报告,以及组织对贯彻执行《社会保险法》情况的执法检查,充分行使监督权,对监督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切实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保险运行的行政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93.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哪些监督?
答:社会保险基金是参保人员的保命钱,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保险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提出整改建议,依法作出处理决定或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处理建议。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具体监督检查内容有:
(1)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情况监督检查,主要是监督检查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足额收缴并存入基金收入户,有无不入账、搞体外循环或被挤占挪用的情况,收入户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转入财政专户等。
(2)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情况监督检查,主要是监督检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服务机构是否按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支出基金,有无多支、少支或不支,有无挪用支出户基金,以及有无骗取社会保险待遇行为等。
(3)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监督检查,主要是监督检查财政专户有无挤占挪用、动用基金的行为,是否违规使用基金平衡财政预算、抵押担保,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拨入支出户等;监督收入户、财政专户、支出户是否账账相符,是否按规定开设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账户,有无多头开户或违规开户行为,收支、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
(4)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情况监督检查,主要是监督检查社会保险基金除按规定预留必要的支付费用外,是否按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是否考虑投资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等。
94.对有关社会保险的举报、投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如何处理? 答:《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和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属于本部门、本机构职责范围的举报、投诉,应当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机构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机构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
各有关部门、机构应当公布本部门、本机构的监督电话号码、传真号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受理举报的范围,为举报人、投诉人提供便利条件。还可以依法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者予以奖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压制或打击报复举报人。接受举报、投诉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押、销毁举报材料,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基本信息。
95,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应当如何处理? 答:《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社会保险发生争议的,当事人不愿意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意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一、法律责任
96.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社会保险登记是社会保险费征缴的重要环节,是对社会保险缴费义务人进行管理的基础。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职工就无从参保,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也无法进行监督。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用人单位成立后30日内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社会保险登记;另一种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形,用人单位都要受到行政处罚。
97.用人单位拒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拒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所称的赔偿责任,主要是指因用人单位没有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致使劳动者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也不能享受某本医疗保险待遇,这些损失都应当由用人单位赔偿。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时,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如果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下岗失业人员就不能享受自主创业、再就业的税收优惠,用人单位也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98.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用人单位能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关系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同时,用人单位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也是其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前提。为此,对不依法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行为,必须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收取滞纳金属于间接强制执行,加处滞纳金是通过给当事人增加额外经济负担的方式,促使当事人尽快履行行政决定,避免直接强制带来的对抗和冲突。收取万分之五的滞纳金是比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标准制定的。
十二、附
则
99.被征地农民如何参加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法》所称“被征地农民”是指因政府统一征收农村集体士地而导致失去土地,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士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根据国家规定,被征地农民的具体对象,由各地确定。国务院规定的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依据,目前主要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该文件明确: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对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必要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基于以上安排,《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首先要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费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100.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党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主要有:(1)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要“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2)《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规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来源,原则上由农民个人、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当地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具体分摊比例、数额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