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
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10-28 16:59:28
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
全科医生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守门人”
专科医生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在人类迎接疾病挑战的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分科日益细化,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医院、专科医生和高新医疗技术的结合,把以疾病为中心、分专科进行诊疗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应当说,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做法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人类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难以应对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不合理、生活环境差、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共同或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同时,由于专科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众多,他们与每位患者的接触时间短并习惯于依赖医疗设备与药品进行诊治,从而普遍忽视了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也难以与患者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关系。这些因素不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及时诊治和健康的长期追踪管理,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专科医生为代表的诊疗模式是以疾病而不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在基层提供方便、基本、经济、有效、连续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责任式管理。全科医生的出现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全科医生被赋予了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两个系统的“守门人”职责。全科医生在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重视预防保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慢性病管理、控制卫生费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根据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获得解决。但是,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同时,现有全科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欠缺等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全科医生是每个科都了解一点但却不精通的“万金油”医生,其业务水平在整体上不能获得居民的信任。城乡居民在患病时往往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大医院则人满为患,影响了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也是产生“看病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大医院诊疗费用往往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差悬殊,对于大医院服务的过度利用,加剧了患者和整个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看病贵”问题。
应尽快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力尤其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把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
深化改革要大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国际上,由不同国家知名医学教育专家所组成的卫生专业人员教育独立委员会呼吁,21世纪医学教育应从职业性教育向以病人和基层社区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在国内,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根据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并明确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尽快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代后期引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科医生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岗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未来全科医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全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建设,通过制定全科医生首诊制、签约制等政策,明确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岗位上来。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任务重大而紧迫。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源: 人民日报
第二篇: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
缓解看病难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医改全局 2010-10-28 16:59:28
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全科医生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守门人”
专科医生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在人类迎接疾病挑战的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分科日益细化,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医院、专科医生和高新医疗技术的结合,把以疾病为中心、分专科进行诊疗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应当说,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做法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人类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难以应对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不合理、生活环境差、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共同或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同时,由于专科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众多,他们与每位患者的接触时间短并习惯于依赖医疗设备与药品进行诊治,从而普遍忽视了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也难以与患者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关系。这些因素不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及时诊治和健康的长期追踪管理,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专科医生为代表的诊疗模式是以疾病而不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在基层提供方便、基本、经济、有效、连续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责任式管理。全科医生的出现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全科医生被赋予了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两个系统的“守门人”职责。全科医生在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重视预防保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慢性病管理、控制卫生费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根据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获得解决。但是,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同时,现有全科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欠缺等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全科医生是每个科都了解一点但却不精通的“万金油”医生,其业务水平在整体上不能获得居民的信任。城乡居民在患病时往往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大医院则人满为患,影响了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也是产生“看病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大医院诊疗费用往往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差悬殊,对于大医院服务的过度利用,加剧了患者和整个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看病贵”问题。
应尽快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力尤其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把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
深化改革要大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国际上,由不同国家知名医学教育专家所组成的卫生专业人员教育独立委员会呼吁,21世纪医学教育应从职业性教育向以病人和基层社区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在国内,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根据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并明确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尽快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代后期引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科医生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岗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未来全科医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全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建设,通过制定全科医生首诊制、签约制等政策,明确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岗位上来。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任务重大而紧迫。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源: 人民日报
第三篇: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思考
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思考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建设 社区 医疗改革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医疗服务也越来越多,如何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不断的加强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本文综合数年来在全科服务团队岗位上担任管理工作中发现的有关全科医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加强全科医生“勤、谨、精”的教育,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综合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注意加强全科医生责任感的培养,不断学习其他先进地区和团队的经验。达到原则和灵活的统一,严肃和严谨的统一,建设过程有意识引导全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素质、服务水平及沟通能力。现谈些看法和思考。
全科团队医生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人员素质
全科医生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管理者有责任、有意识的在团队中引导培养一个“勤、谨、精”的工作氛围,在社区服务中需要注意加强全科医生的思想教育,逐步引导全科医生的工作重点放在“勤、谨、精”上,“勤”,即全科医生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要做到服务不偷懒,勤钻研业务技术,积极探索全科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来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工作的需要,一切工作要围绕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目标,来做好、做细工作。“谨”,即全科医生在服务工作中,要注意谦虚谨慎,耐心细致,细心地在社区开展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有针对性的注意
发挥整个全科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力量,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尽可能的加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耐心地向社区居民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团队医务人员应争取在地方政府,基层干部支持下一起做好解释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以完善和改进。“精”,即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不但业务只是要“精”,更重要的是与社区居民,居委干部的沟通要“精”,即作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果敢的工作作风,熟练的医疗操作技术,对能预见的和对不能预见的疾病异常情况,能独立的做好急救处理、并且在急救的基础上,积极联系转院治疗。
全科医生工作规范的建设
全科医生作为一个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必然会在工作中遭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对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来说,首先全科医生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全科医生必然会遇见许多事和形形色色的人,难免会有不讲理的人和暂时不能处理的事,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在工作中都要表现出沉着、稳重、客观、良好的精神状态,稳妥的处理,切忌未经思考发表意见。在工作中不能以自己的处事方式,情感,心理,兴趣,言行举止,生活等标准来衡量你服务的社区居民,对于服务工作中目前政策尚不明了,尚未开展的服务项目,不要以自己的想法贸然回答,应积极应对,必要时可以在全科团队会议上提出,或联系有关部门给与妥善解决,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向居民解释清楚,这样才能达到原则和灵活的统一,严肃和严谨统一,坦诚和慎言相结合,形
成一个最佳规范的服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社区卫生改革的健康的发展
全科团队管理者的在团队建设工作中的思考
一个好的团队管理者,不但是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者。一个好的团队长不是单纯的“传声筒”,在领导布置任务后要学会分析、合理安排、做到人尽其才和协调能力,在充分领悟领导意图的基础上,注意发挥集体智慧,把各项工作做好,以“信任”为前提,平时要细心观察、善于总结团队全科医生的工作灵感、创意、长处、短处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加以分析和总结,综合各方面的工作要求,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在团队服务工作中倡导全体医务人员积极探索、尽早发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工作的难点、热点和瓶颈问题,运用集体智慧加以解决,有针对性改进服务内容,方式和理念,从而达到提升团队全体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将团队的管理更趋人性化、为建设一个和谐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整个团队在工作时就减少了推诿,扯皮和许多不确定因素了,使得全科医生在开展工作时能有条不紊,服务有序,想方设法地服务好社区居民。
提升全科医生的心理素质是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全科医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有着两个明显的心理倾向:①渴望成为工作中的成功者;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工作能里评价过高,现实工作中成绩却不佳,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你的工作重点是不要单纯去改变这种心
理倾向,而是要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倾向,将所有的全科医生都视为成功者,综合分析,合理分配工作,提升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制定好工作指标,考核管理方法,逐步提升所有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成为成功者,这也是一个合格团队管理者必不可少的工作思路。
加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感,主动服务于民
在社区工作中,不断要加强全科医生工作责任感的教育,使每一位全科医生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是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中重要的棋子,必须要让医疗卫生改革这盘棋走活,走好。团队长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的管理、教育和学习,注意把工作中好的案例,其他地区、团队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改进和创新,使之在全科团队中形成一个既规范又有新意创新的工作法,以优质的服务理念,个性化的服务方式,鼓励全科团队医生在加强工作责任感的同时,学习先进团队的经验,结合自己团队居民的特点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有原则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合理的服务需求。
一名成功的全科医生的培养,既要有团队管理者的引导,又要有敢于放手、创新、分析、整合的能力,在工作中注意集整个团队的智慧,有目的地引导全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素质、服务水平、沟通能力、团结一致才能下好这盘医疗改革的棋,而每一位全科医生就是一枚棋子,各司其责,各尽所能,把这盘棋走好、走活。相信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下,通过辛勤的工作,医疗卫生改革工作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内容及
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729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729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
提案人:戴秀英史大卓刘荣玉孙丰源孙建方李秀华李佩文李森恺杨金生尚红赵铱民夏宁高润霖黄峻菊红花葛均波熊思东王大明王旭东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医学培训
我国基层医疗人才严重匮乏,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国社区卫生人员21.9万人,乡镇卫生院人员107.5万人,村卫生室人员105.8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量的32.6%。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60.6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29.1%。目前6万名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医生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24%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
培养全科医生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在国际上已形成共识。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国家高度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国家六部委2010年联合制定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通过学历教育、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提出的宏伟目标。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经济社会落后,人口健康水平较低。东西部区域差距悬殊。国家统计局2008年监测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达到83.5%,2012年有望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东北和中部地区有望在2015至2017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则任重道远,可能拖至2023年才能基本实现。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7000元,如今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1000元。
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到2000年时的人均期望寿命还不到全国1981年时的水平,相差近20年。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相当于全国1992年时的水平,相差近12年。西部地区每10平方公里拥有的医生人数为0.37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7.4%。西部12省市是我国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和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西部地区农村整体财力不足,无力承担发展本地区卫生事业的责任。为此建议:
一、尽快成立“全国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建立国家和省、市二级全科医师培训网络,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全科医生教育体系。中心负责对全国各省市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管理、协调、检查、评估及科学研究。
二、全科医生培养工作西部地区任务更为艰巨、重大而紧迫。工作重心要向西部贫困地区移动。针对西部地区基层卫生设施薄弱、健康资源供给不足的弱点。东部地区要帮扶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全科医生,保证西部公众最基本的医疗与保健服务。国家要提供和加大专项补助经费力度,支持全科医师培训。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三、国家提出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周期太长。建议国家在近两年内在每个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都配备至少2名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增加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培养数量,缩短培养周期。
四、拓宽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
二是通过转岗培训和规范化等途径,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
三是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继续对社区卫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四是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五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项目,招聘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六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和培训的双向交流机制,实施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一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通过种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大批适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全科医生。力争近期内初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729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年7月26日以卫提函〔2011〕375号文函复:
戴秀英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步伐缓解看病难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我部历来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大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工作。
一、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工作进展
1.开展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从2006年起财政部、卫生部启动实施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决定利用5年时间,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3.5亿元,培训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21万人,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我部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印发了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大纲,明确了考核要求。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实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2006—2010年已为中西部培训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 21.23 万人。
2.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我部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为加强宏观指导,我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办科教发〔2010〕211号)和培训项目管理方案等文件,对培训对象、时间、内容、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2010—2011年计划安排3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医生参加培训,中央财政已下拨专项经费2.15亿元用于补助中西部地区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实施。
3.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计划分三年为中西部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拟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本科毕业生。2010年已支持培养免费医学生5000名(含西部地区2020名),2011年计划继续支持培养5315名(含西部地区2340名)。为有效指导各地实施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我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函〔2010〕513号)和项目管理方案,并积极与教育部协作,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为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医学毕业生。
4.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组织培训工作试点。我部自1999年印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培训大纲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06年组织实施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印发了试行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基地标准,在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截至2010年全国20余个省(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培训规模达2300余人。2011年计划招录培训7000余人。
5.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近年来我部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覆盖范围,探索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增强继续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卫生工作的重点,突出传染病防治、医德医风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全科医生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6.建立全科医学培训体系。为加强全科医生培训体系建设,2000年我部在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开展全科医学师资、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和其他社区卫技人员培训,并承担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全科培训教学评估工作。10余年来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班、开展课题研究、评估督导、印发培训信息等方式,探索建立起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模式,并推动了培训工作的稳步实施。2002年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网络正式成立,网络成员覆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28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全科医学培训体系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
二、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工作计划
1.推动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推动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我部及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研究制订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以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卫生人才支撑。
2.认真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我部将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协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模式和内容。通过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学历层次、改革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等途径,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有效地解决当前基层迫切需要全科医生和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并将继续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的培养培训工作。
3.逐步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科医生“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培养模式,大力推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我部将加强宏观指导工作力度,从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标准和培训基地标准,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推动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我部将积极配合教育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发挥人才优势,加快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研究生学位教育,尽快培养一批高水平全科医学师资和学科带头人。
4.大力推进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施面向基层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组织适合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的项目,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妥善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提高基层继续教育的可及性。同时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保证继续教育的效果。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与人员的管理使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5.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和培训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支持县级以上医院使用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二是制订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三是通过采用设置特岗全科医生、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招聘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感谢你们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通过对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制约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原因,提出要从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吸引等关键环节着手,系统设计我国全科医生制度,以规范化培养为核心,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同时提高全科医学专业地位和吸引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能力建设,促进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建议
全科医生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医疗技术全面,能够面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连续、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高素质专科医生。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卫生队伍建设,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贯彻落实医改精神,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抓手。
一、全科医生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全科医生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及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的生命和健康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也是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核心力量[1]。
全科医生在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性服务、加强预防保健、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卫生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得到了医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同[2]。WHO和WONCA在1994年至1995年的一份合作文件中明确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训练、采用现代方法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失败代价”。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居民健康面临“双重疾病负担”的巨大挑战,医疗卫生费用也面临过快增长、超越社会承受能力的风险。坚持以“基本、基础、基层”为立足点,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医改精神、转变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抑制医疗服务费用过快增长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
二、当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现状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进步显著,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明显得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和利用也明显增加。
但相对于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据统计,目前我国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约有8.5万,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9/扣60%的平均水平[3]。即便按照2006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制定的每万人口2~3名全科医师的最低配置标准计算,我国现有注册全科医学专业的人员数量也只占到城市配置需求的30%左右,全国城乡配置需求的1/6。其中,农村地区全科医生更为匮乏,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量也明显不足。(二)全科医生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来源多样,成分较为复杂,既包括取得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的医生,也包括通过省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在职医生[4]。由于各地培训要求、学时标准不同,造成现有全科医师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在以全科医生服务为主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以中专(43.8%)和大专(41.2%)为主,高级职称人员不足4%,现有技术服务能力尚难以取得城乡居民的信任。(三)全科医生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和城乡间差异较大。
在我国,全科医学最先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起步。因此,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社区服务机构,广大农村地区全科医生极度匮乏。根据2011年初的调查显示,全国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尚没有全科医生。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起步早,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约50%以上的全科医生集中在东部地区。(四)基层全科医生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工资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尤其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据北京地区反映,其远郊区县完成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有50%以上已经流失。2003年至2007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9.5%,严重削弱了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的力量,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三、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是全科医生队伍素质不高。两者分别体现了全科医生数量与质量方面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
国际上规范化的全科医生培养包括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3~4年的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培训和持续终生的继续教育3个阶段。相对于国外全科医生系统化、制度化的培养,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才刚刚起步。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23号),明确提出逐步统一、规范我国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未来全科医生培养的必经阶段和准入条件。但当前,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各省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能力和规模十分有限,全科医生培养仍以在岗医生转岗培训为主并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也相对滞后、脱节,系统、完整、规范的培养体系尚未真正建立[5]。另一方面,现有的全科医生各类培训中,低水平重复培训多,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和知识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培训各方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全科医生培训期间,参训学员、基层医疗机构和培训基地各方的权责义务以及相关补偿、配套政策不完善,影响培训各方的积极性。从参训学员的角度来看,全科医生培训与培训对象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相关政策未形成有效衔接,且培训期间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生活条件差,参训积极性不高;从基层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本来就不足,送人参加培训不但影响日常诊疗活动的开展,而且还要承担参训人员培训期间的工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都很大,送人参训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从培训基地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参训人员管理难度大、风险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培训基地的补偿政策不明确,部分培训基地还要承担参训人员的补助费用,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三)政府对全科医师培养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全科医生培养缺乏明确的经费保障,对各级政府、培训基地、基层卫生机构和学员个人的投资责任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对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较少,对培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致使培训基地教学设备和师资缺乏,培训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全科医师的培养和提高[63;另一方面,培训专项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培训基地、基层医疗机构和学员个人经济压力大,制约各方开展和参与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四)全科医生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专业缺乏吸引力。
由于对全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重要作用的理解认识不足,政府和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重视和关注都不够,全科医生长期处于低福利、低工资待遇、低社会信任度的状态,不仅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路径也不明晰,致使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造成全科医生后继人才的匮乏。四、促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全科人才的培养,又涉及到全科人才的吸引和使用;
既要着眼长远,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体系,又要兼顾现在,满足当前全科医生的急迫需求。因此,需要统筹协调地分析和考虑,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一)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的关键环节,系统设计体制机制。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全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是关键。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需要从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和人才使用的全过程着手,进行系统的体系设计和制度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整个环节的最优化结合[7]。在人才培养方面,兼顾长远发展和当前实际困难,建立以转岗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医学继续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吸引方面,通过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高全科医生的实际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不断改善全科医生的发展环境;在人才使用方面,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全科医生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充分突出和发挥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二)以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为核心,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科培养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在合理制定全科医生的准入资格、执业注册、技术职称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全科医生三阶段培养模式,建立包括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在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实行转岗培训与规范化培训短期并行,并逐步向规范化培训过渡,最终实现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制度。一方面,着眼当前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在短期内以在岗医生的转岗培训为主要方式,从在职医务人员中培养全科医生,并结合在职人员的高等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转岗全科医生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积极向集医学院校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三段集合式的规范化培养模式过渡,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最终实现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三)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全科医生培养能力。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投入,在全国范围内以三级综合医院(含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为基础,建设以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临床培训基地与基层实践基地1:3配比对应的全科医生培训网络体系,提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能力,保障全科医生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政府对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经费予以足额投入。(四)内外兼修,多方着手提高全科医生专业吸引力。
从内部改革和外部环境改善同时着手,改善全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全科医生专业的吸引力,不断稳定和壮大基层全科医生队伍。①健全全科医学职称体系,明确全科医生初级一中级一高级晋升资格与条件,实现全科医生职称晋升通道的完整和通畅,明晰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认同感;②从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人手,在机构岗位设置、岗位定薪和绩效考核过程中向全科医生倾斜,提高全科医生福利待遇,突出全科医生机构内部的核心地位;③从改善外部环境人手,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信任度和职业认同感,一方面加强全科医生的舆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对全科医生及其服务重要性、技术专业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和全科医生负责制,突出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尊重程度[8];④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水平,落实基层全科医生在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设立全科岗位津贴、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⑤落实全科医生服务基层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优先解决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的城市户口问题,对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由财政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等,吸引完成培训的全科医生到基层,壮大基层全科医生队伍。
(五)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顺利开展。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力量,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覆盖,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要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单位和个人在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中的投资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分级负担,分级投入,一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投入,确保硬件设施建设与基层机构服务功能相匹配,改善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保障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全科医生培训工作费用和政府定向培养对象补助等的相关经费供应,对参与临床实践的培训对象予以一定补助。同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职人员和委托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基本工资或生活补助。多方受益,多方投资,共同保障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