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全面推进我市农产品安全生产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全面推进我市农产品安全生产
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随着社会各界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呼声的日益高涨,平湖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领导,把发展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提高我市农产品品位,增强其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抓,全市从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着手,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抓手,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和基地认证体系、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和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我市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从2000年的76%提高到2004年的99.3%。到2004年全市已建成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省级17个)、面积10万亩,有19个农产品获得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双认证。目前全市已有“油菜花”牌蜂皇浆、“金平湖”牌西瓜和大米、“帅丰”牌草菇和蘑菇5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4年底我市顺利通过了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验收,同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7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
一、当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绩,近几年没有发生因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碰到不少的难题,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全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1、环境差,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尚难彻底解决。目前工业 “三废”排放、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还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2、经营乱,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难。由于地区之间在禁用“两高”农药的种类、时间上有差异,导致“两高”农药暗地流动;目前农药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一些农药经营单位有隙可钻,有机可乘,成为继续经营“两高”农药的借口,执法难度大;一些农资经营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按农技部门技术指导要求,擅自引进销售所谓“新农药”、“新肥料”,与执法单位打游击、捉迷藏,管不胜管。这些都对我市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潜在威胁。
3、生产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还不高。由于我市的农产品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既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速度,又给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带来了难度,生产中使用违禁农药、不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的情况时有发生。
4、流通广,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难。随着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控已从生产过程延伸到了各流通环节,由于各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不一,产品标识和质量追溯制度各地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增加了监管难度。
5、监管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稳定,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并不减弱。我市目前虽建立了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为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为辅,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基础的三级检测网络,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但由于检测检验力量薄弱(目前市监管站仅有专职检验人员2名,各基层检测室也很少配备专职检测人员),使现有的检测检验设备未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加之现有的检测设备与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对农产品检测快速、准确的目标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不可能对所有产品进行检测,检测覆盖面不广,其机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还缺乏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工作稍有松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又会有所抬头,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担忧无法减除。
二、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着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是进一步探索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治理途径。加快实施生态牧业发展规划,强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和利用。规模养殖场全面推行畜禽粪便干湿分离,粪水就地建沼气池发酵产气、干物质就近集中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按照畜牧业养殖规划,全市尽快建立1个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和若干个分中心,重点扶持1-2个生物有机肥厂配套发展。
二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集中收集处理,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深入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强化地力培肥工作。大力开展秸秆多渠道综合利用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积极探索农药瓶(袋)、废旧农膜的回收处理途径,减少农田白色污染。进一步抓好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农作物有害生物、农产品质量、农业环境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防治决策体系。
四是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的引进开发和示范推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目标,重点围绕农药化肥“双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示范推广步伐。
2、整顿农资经营市场,积极探索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模式。
一是全面清理整顿农资经营网点,规范农资经营市场秩序。结合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资企业信用管理平台,依托我市现有的农村经济信息网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省统一规划要求,建立公开的农资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和农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实现信用查询、信息发布、工作指导与交流的网上快捷沟通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二是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品种目录,扩大宣传监督面。通过加强专项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的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查处打击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对农资企业生产经营假劣违禁农资产品进行警示和惩戒。
三是建立农资企业责任承诺和农资质量举报投诉制度。推行农资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公开承诺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业举报投诉渠道,发挥好96323举报投诉电话的作用,按照农业部“农业举报投诉奖励办法”规定,出台可操作的举报奖励试行方法。
四是健全农资经营单位的农资进货、销售台账制度和农资质量跟踪制度,严禁擅自引进销售未经农技部门试验推广的所谓“新农药”、“新肥料”等农资产品。
五是积极探索和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基地专售等经营方式。农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展连锁经营有利于对农资质量的追踪与监控。当前可依托我市现有的经营网络优势,按照经营主要品种类别试行组建特许农资连锁经营企业,摸索经验,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连锁经营范围。在连锁模式上,可先探索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建立以市站(公司)为中心、镇(街道)站(服务部)为纽带、村农技服务站(配药站)为窗口的市、镇、村一体化的技术经营服务网络。在连锁形式上,可采取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等方式。供销系统现有的农资经营网点可与相应的市、镇(街道)农业部门合作,加盟农资连锁经营。
3、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
一是加强宣传和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
二是健全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加快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
三是加大农业“三大项目”(科技发展计划、农业丰收计划、金桥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是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标准化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一是结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二是建立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自律性检测制度,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产销合作机制,推行连锁经营或直销配送。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编码和标识管理制度,把产品编码与农产品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5、加大各方投入,增强监管力度。
一是要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取得计量认证、法定资格为契机,扩大编制人数,充实检测检验技术力量,拓展检测业务范围,强化管理服务职能。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和各基层检测室的力量,合理配置资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明确各检测室职责,扩大产品检测覆盖面。
三是进一步完善“平湖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系统”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技术,拓展服务内涵,增强监控功能。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重点对已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大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安全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农产品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加大跟踪督查力度。
五是积极发挥集团优势、协同效应,努力扩大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农产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环节,光靠农业部门一家难以监管到位,环保、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发挥集团监管优势,以扩大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覆盖面,提高监管有效性。
六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考核机制。努力实行无公害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定点购买或定向配送;建立和完善基地农产品生产安全责任制度、田间档案记载回收制度、环境保洁制度、农产品检测制度,探索实施农产品生产产地编码等质量可追溯制度,扶持农产品品牌专营和安全优质农产品直销配送服务等等。
第二篇: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根据诸发[2011]28号文件精神,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实际,在完善提高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深入推进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下步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出口农产品基地管理力度,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对原有注册基地进行复审,对违犯基地管理规定的,责令整改,问题严重的取消备案资格。各基地备案企业必须加强备案基地的管理,凡使用违禁药品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该基备案企业的基地备案资格。使用了违禁药品的农产品实行召回制度,不得出口,也不得在国内市场销售。对全市已经登记备案的215家农业化学品生产经营实体,定期进行抽检,并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切实形成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检测环境。扩大基地规模,积极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二)继续加大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力度。继续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工作,加大对禁限用农兽药、禁用化学品清理检查力度,采取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400多家经营业户进行拉网式检查,净化全市农资市场。分期分批对农药兽药经营业户进行培训,下半年计划培训80场次。推进综合执法,强化督导整改,依法严厉查处。
(三)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检测层次和能力。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蔬菜生产基地、出口企业、市场超市蔬菜质量检验,每星期抽检一次,每次抽检样品不少于100个,下半年抽检样品2000个以上;动
1物疫病检测中心,负责全市养殖基地及出口禽肉类产品、32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40家禽肉经营摊点(专卖店)抽样检测。整合各部门、企业及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互动、满足消费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真正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四)扩大基地规模,积极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整合涉农资源,组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牌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同时,积极推行GAP、HACCP、ISO9000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和管理。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结合当前各项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强化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生产经营业户的守法意识。
(六)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发挥作用。积极开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资市场实行一状三册(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种子经营档案册、化肥进出经销台帐、农药经销帐册)网络式管理,完善农业行业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篇:2011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总结
农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
上半年工作总结
监管办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个工作中心,认真履行落实组织、综合协调、信息管理等工作职责,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按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农产品质量监管单位(16个)与主管局长、局长签定了责任书,建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相关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站分工负责、具体实施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机制。年初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科室,各相关科室按照职责分工,将各级制定的农畜产品监管检测的所有指标任务和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责任人,并为每名责任人发放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志,做到了农产品监管人员人手一册,确保了我市农产品安全无责任事故。
二、组织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上半年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2011年元旦、春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瘦肉精等违禁品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严厉打击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的实施方案”、“关于严格监管食用菌违规使用荧光灯增白剂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安排意见”等15个文件。迎接市食安办及上级部门联合检查5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三聚氰胺、瘦肉精、高毒农药类违禁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活动。以查处危害群众健康安全的违禁物质为重点,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
业、门市、奶站、畜禽养殖场、蔬菜种植基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进行拉网式检查。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
以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他农业法律法规等为重点,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电视、广播、设立技术服务咨询电话、开通专家面对面系统、张贴无公害蔬菜技术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告、印发明白纸、无公害蔬菜技术宣传小册、集中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形式,全面开展对农资经营着、农药生产企业、四类市场负责人、广大蔬菜生产者、管理者等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广大生产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整治氛围。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集中培训18次、建农业技术宣传栏56个,印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法律法规资料12000余份,张贴明白纸及公告250多份,现场技术指导650人次,解答生产者、经营者遇到的难题548个次,印发无公害蔬菜技术宣传小册1500册,发布病虫预测预报信息3期。
四、其他工作
上半年编印了“下个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月报”等五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简报;每周编写一期“农牧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周报”,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管局长;督导检查了工作日志等执行情况,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撰写调研文章3篇;上报信息2篇。
五、存在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有待进一
步加强。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论宣传,大造声势。通过政府公告、知识问答、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2、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标准化的推进,投入品的监管,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人员有待加强。
3、加大资金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下半年计划
一、继续开展严厉打击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的专项治理行动、打击“瘦肉精”类违禁品专项治理行动、农畜产品源头监管工作的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夏季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等专项活动。
二、贯彻落实石市农业局、畜牧局及我市食安办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三、做好我局各农产品监管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
四、及时做好农产品安全信息及统计资料的报送工作。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
第四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王浩副书记、耿涛副市长:
近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我市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等诸多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经受住了各种严峻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监管任务,保证了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大量存在,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上中央、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求越来越高,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大的问题,任务艰巨,压力更大。特别是我市对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承担新形势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标准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农业标准及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滞后,标准化基地建设档次普遍偏低,“三品”认证数量少、品种单一,标准化仍停留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目前已制定的56项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和群众的 需求,急需修订完善。现有180万亩的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面积达不到全市种植面积的50%,真正达到“十有”标准的基地不足20%;291个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不足全市优质农产品产量的10%,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通过认证的产品品牌,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管理难以实施。
2、上级要求。2012年,全市瓜果菜食用菌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覆盖,所有初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认证率达到90%以上。
3、典型经验。临沂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菏泽每年拿出5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奖励。
(二)监管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目前县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多数没有编委批文,乡镇级多数没有机构,少数有机构的乡镇还没有检测手段,村(市场、超市、合作社、企业基地)监管员有名无实,基本没有开展工作。
2、上级要求。2012年,100%的乡镇(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包括监测室);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达到全覆盖、无遗漏;100%的标准化基地、批发市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检测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00%的村设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3、典型经验。德州、临沂分别成立了正、副处级的监管机构;潍坊安丘、寿光,威海乳山成立了副处级监管机构;东营市所有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济南市自今年起聘任200名村级监管员,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工作经费补贴。
(三)检测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设备落后、人才短缺、检测能力较弱,县区间建设极不平衡。争取到国家质检站项目的县配套资金不到位,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全市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中心(市级、邹平、沾化)都不具备检测50种农药残留的资质和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级季抽检制度负债坚持、县级月抽检制度难以维持。
2、上级要求。承担国家、省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的县区地方配套资金100%到位,并按计划进度进行建设与验收;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由过去的22种农药提高到50种,农业部每年分四个季度抽查山东五个地市(济南、青岛、寿光必查,其他两个地市由剩余地级市轮流承担),省厅每年3次抽检雷打不动,要求市级实行季抽检制度、县级实行月抽检制度。
3、典型经验。济宁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建设;东营、威海市县两级所有检测机构全部建成并通过计量认证,且依据新的检测要求随时加大投入用于升级改造。
(四)执法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有农资生产和经营业户3000多家,其中滨农、京博、先达、侨昌、一松等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农资品种齐全广泛,农药品种3000多个,种子品种200多个,肥料100多个,仅农药一项全市经营额就超过30个亿,但经营品种和质量良莠不齐,受利益驱动,不法商贩制假、造假、售假泛滥,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针对以上实际,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近几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500多人次,车辆3600辆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业户2300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00余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货值1500余万元,捣毁、破获制售假冒伪劣黑窝点9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严厉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2、上级要求。新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文)明确要求:“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机构。”省政府《关 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对实行综合执法也有明确规定。从我省其他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看,绝大多数业已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多数副县、青岛副厅、济南正县)。并且,东营、济南、青岛等市每年都有固定的100万元左右的执法经费。而我市实际是:县(区)只有3个正式编批的综合执法机构(沾化、阳信、无棣),即使成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有的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工作经费全靠自筹。市局是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综合执法多年来借助局法规科和农药协会(收取点会员费作为工作经费)来实施,农资监管的职责与队伍建设极不适应。
我们也多次行文申请呼吁,成立综合执法机构,但均无下文,尽快成立与其职责和职能相适应的综合执法队伍是势在必行。
3、典型经验。潍坊安丘市成立农安办(县级),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了重视-领导。构建了农药电子交易市场安全监管平台,并实行农药准入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提高了农资质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乳山实行“准入备案”与“识别标签”双保险,强化农药市场监管。济南每年开展“绿箭”护农行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宣传培训工作
1、我市现状。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不够,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销售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甚至部分领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不安全的农产品尚有市场空间。
2、上级要求。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春秋两季农资打假行动,并要求各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做好各个层面的培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3、典型经验。临沂每年安排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专项资金260万元,叫响“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宣传品牌;威海、东营、烟台每年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境内外各类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的参会补贴。
(六)财政投入情况
1、我市现状。2005年至2007年,市财政共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9年、2010年、2011年财政只是分别拨付30万、30万、15万元经费用于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县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不平衡。
2、上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及宣传培训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3、典型经验。全省除滨州之外的十六个市都有专项农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有济南、青岛、东营、济宁、潍坊等地市,其余多数在500万元左右,菏泽每年也有100万元的财政支持资金。该资金列入预算,用于标准制定、标准化基地奖励、“三品”认证奖励、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类展会参展补贴等支出。
(七)监督考核机制
1、我市现状。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的意见》(滨政办【2009】74号文),但近两年没有很好地坚持,成为一纸空文。省厅自2009年开始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且考核标准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严。受投入不足影响,我市综合排名每况愈下。
2、上级要求。各级政府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省农业厅每年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排名通报。
3、典型经验。潍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列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了一票否决;威海、青岛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市全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了量化考核。
二、今后工作重点
(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重点是加强乡镇级监管机构建 设。根据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我市的91个农业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相对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各行政村全部设立监管员。同时按照标准加大建设力度,保证所有监管机构工作有场所、监管有手段、检测有工具,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全面推行农药管理两项制度。积极借鉴安丘等市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药经营店为终端的监管平台,强化源头监管。按照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全面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切实达到全覆盖、全到位、无遗漏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健全农资统一配送销售网络,规范经营档案,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真正实现高毒禁限用农药的可追溯管理,确保违禁农药不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全力推进标准化实施进程。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组织专家制修订大宗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并装订成册下发基层狠抓贯彻执行,全面实现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标准的全覆盖。以我市现有的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依据“龙头带基地联市场”的发展原则,全 力抓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的落实。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十有标准”抓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争年内全市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四)突出抓好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 以高效生态为最高定位,跳出单纯的农业概念,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规划建设和运作,全力打造沿黄“产加销”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大力实施园区带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整合单品生产基地资源,按照连片、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在黄河两岸10公里区域内建设高档次、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15年底,在黄河沿岸建设50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真正形成以园区为支撑,以标准化基地为基础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本着“政府推动,生产主体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基地、园区创建品牌、注册证明商标,积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确保“绿色农产品 基地市”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年内新认证“三品一标”20个以上,总数突破330个。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优质农产品全部按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质量认证;沿黄的15个镇(办)整建制建设成为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示范镇(办)。逐步形成以地方品牌带动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对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建设力度,争取财政支持,增加仪器设备,扩大认证项目,提升检测能力,力争年内达到由22种农药检测50农药的资质和能力。加强对承担农业部县级质监站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督促县区尽快落实配套资金,严格仪器设备的招投标程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照项目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厅验收。督促乡镇、规模以上标准化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建立检测室,配备速测仪器,能对生产基地和市场销售产品实现经常、快速定性检测,保证基地产出和上市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七)强化监督检测。全面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工作,继续实施市级“季检测、季通报”和县级“月检测、月通报”制度,重点是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集贸市场的抽检力度,确保全年的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力度,紧紧抓住瓜菜果食用菌产品病 虫害发生,生产用药高峰期等重点时段,对集中产区的农药经营店(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监管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八)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管理、企业运营”的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依托,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特别是要支持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店。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大力引导和扶持基地和园区与全国的城市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专卖店实施实地对接,创建长期的让消费者安全信赖的高效生态优质农产品“直采”基地,建立健全我市优质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全封闭式”流通体系和“冷链”系统,真正达到实现订单生产、减少流通环节、优质优价的目的,有效保障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九)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加工等技术难题。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开展 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方面进行新技术集成开发,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物流和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十)强化培训与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药管理人员和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使各级监管员明确职责,真正发挥作用,经培训合格的,核发市局统一印制的监管员证书;使各农药经营单位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使各级检测人员真正掌握农残检测技术,达到会熟练使用速测设备、能快速定性检测、正确分析检测指标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和农业信息化平台等载体,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度和社会公信力,努力营造各级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成立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处级),下设质量标准科、产品认证科、农资监管科、执法大队、农药检验鉴定所、检测中心等科室,成为一个综合监管机构。县(区)、乡镇(办)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科室,村级设立监管员,切实做到农产品 质量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是建议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600万元。其中: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费用80万元,“三品一标”认证奖励100万元,标准制定修订20万元,标准化基地建设奖励资金300万元,农业执法经费100万元。
另外2012年增加5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市级检测中心检测能力提升仪器购置及人员培训,100万元用于乡镇级监管机构监测室的设备购置补贴,100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保证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三是建议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重新出台有针对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的考核,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为明确我镇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责任,切实履行农产品安全生产属地管理、源头监管的职责,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农业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1、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负责制订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划、实施意见,确定工作重点,并组织实施。
3、认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广泛宣传国家禁用、限用和淘汰农业投入品相关知识,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结合科技入户工程,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引导农户(养殖户)按标操作、规范生产。
4、负责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项目,做好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5、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和产品认证及监管工作,落实“三品”企业年检制度和标志市场检查制度。
6、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兽(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兽药及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7、负责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畜禽水产养殖领域的疫病防控、疫病监测,及防疫、检疫督查监管与违法行为的查处。
8、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价及其信用体系建设。
9、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加强监管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对监管工作实施效能监察,并进行定期检查考核。
10、制定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预测工作,建立应急防预机制,依法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11、负责农业系统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监督,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对相关职能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效能监察,并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和实施监管职能范围内的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划。
2、负责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宣传。组织实施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指导、示范和推广,引导农产品生产者按标操作、规范生产。
3、负责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地环境保护,禁止在有害、有毒物质超标的区域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
4、建立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队伍,明确监管员的职责内容、监管范围、工作规划,并对监管员的监管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对监管失职行为开展调查和责任追究。
5、组织实施本乡镇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果生产的投入品经营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投入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经营台账记录制度。
6、组织开展本乡镇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果规模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督促规模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投入品购进使用记录、产品销售记录等各项台帐管理制度。
7、负责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的“三品”基地建设、产品认证、质量监管和标识标志管理等工作。
8、积极配合上级有关监管部门对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开展的抽检、监测、检查工作,在各项监督检查中,本乡镇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在95%以上,规模种植、养殖基地各项台帐记录规范、齐全、清晰。
9、及时上报本乡镇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隐患,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治理整顿、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等工作。
10、及时上报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各项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按时完成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三、责任追究办法
1、市农业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
2、在监管过程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监管不到位、工作失职造成农产品中毒事故的发生,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泰兴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3、在监督和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市政府将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监管责任制不健全,没有明确监管责任,引发农产品中毒事故的;
(2)在农产品监测、抽检、日常检测、检验检疫工作中,对药物残留超标或不洁农产品未能及时发现、处理和上报,引发中毒事故的;
(3)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对违反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执法不严,存在农产品安全卫生隐患,引发中毒事故的;
(4)对生产单位用药指导失误,引发中毒事故或造成生产者较大损失的;
(5)出现中毒事故后,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推卸、转嫁责任,导致危害结果扩大的;
4、生产者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中毒事故的,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