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1[样例5]

时间:2019-05-13 20:0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名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名师1》。

第一篇:教学名师1

教学名师自查报告

马存根教授从事高等医学教育三十多年,长期为本校本科生和专科生授课,且年教学工作量不低于学校规定学时,教学业绩突出。他积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主持省级以上教研11项目,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4奖,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系列《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教材五个版本、5部教材,在各级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篇。他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先后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并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5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08年成为省教学名师。

一、授课情况

2008年以来,马存根教授继续承担了我校医学院本、专科学生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平均每年培养研究生2名。

教学中注重学与教的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讨论和课程专题,在《神经病学》课程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内容的讲授中,自己以标准化病人的角色,为学生展示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然后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和鉴别诊断和治疗,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马存根教授积极在教学中应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掌握神经科学和

医学心理学专业词汇和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还为教师做了双语教学示范课。

马存根教授有着前瞻的教学理念,在主讲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课程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和校级精品课程《神经病学》的主讲教师,他善于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每年的学生评教分数都在95分以上。

二、主持教学改革情况

马存根教授建设了脑科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以各门功课自身的理论自成逻辑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作法,创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专题式教学内容新体系,将脑科学知识在医学各个学科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实用的课程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他不断把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同时也把自己和有关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将新的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充实教材的不足。他还顺应医学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医学人文关怀,并对中国和北美的人文医学教育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医学院人文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建议。

三、教材建设情况

在脑科学相关教材的建设上,马存根教授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第三版)及之前的第一、二版及配套教材。2005年获卫生部全国优秀

教材一等奖,并且推广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所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使用,目前码样已经超过100余万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他还主编和参编了科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医学心理学》(案例版)教材。为我国医学教材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作为学科带头人,马存根教授曾在国内外杂志发表1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了14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教学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3项。已结题6项,在研8项。2010年,以第一主持人成功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一项。近年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三次,交流多篇论文。

四、在团队的带头作用

马存根教授从事教学多年,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学术地位。在他的带领下,神经、精神与医学心理学教研室逐渐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喜爱。

马存根教授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前瞻性地提出医学课程中的内容体系中存在脑科学这一主线,在他的努力下,医学院基础、桥梁和临床课程中与神经科学相关的内容和老师进行了整合,该课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并于2009年成功地被山西

省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马存根教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对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修养、专业技能、教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其中,尉杰忠申请获得了省青年基金,纪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刘斌钰获得省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研究生贾爱军获得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

马存根教授还主持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把握科研项目发展前沿;交流教学、教研、科研经验,就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他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访问讲座,并与美国Thomas Jefferson 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等国内外有关院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

五、马存根教授简历

马存根教授曾在瑞典和加拿大留学。系省普通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是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获省劳动模范称号,系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333 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马存根教授是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神经病学与免疫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主讲教师。系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主编。

获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受聘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生20名,其中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主讲课程: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

附录:

一、教学研究项目

1.王英杰,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DA01001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参与者)

2.马存根.《实用神经解剖学与定位诊断》CAI课件制作。大同医专教学研究项目(第一承担人)0.3万元。

3.吴花林,马存根,武义,等.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山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5年),0.5万元。

4.马存根.病案讨论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实践。山西大同大学研究项目(教学名师项目,项目编号:2008JXMS01),2万元。

5.马存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一体化课程构建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FCB050530)2006年1月。

6.马存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五”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IJ170001)2006年11月。

7.马存根.中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及我国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07年度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07RS10-09),1万元。8.尉杰忠,马存根.神经病学精品课程建设。山西大同大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YZD12),0.5万元。

二、教学论文

1.马存根,尉杰忠,孙永胜,于立强,吴花林,刘志华.中国和北美部分地区临床医生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态度的比较研究.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接受)2.刘斌钰、刘斌焰、马晓宏、马存根.某医学院女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SCL-90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2):2266-2268 3.刘斌钰,刘斌焰,孙平,孙永胜,肖海雁,高鹏,马存根.山西某大学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6):458-461 4.刘斌焰,肖海雁,马存根,孙平,高鹏.医学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干预模式的实验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0):3915-3918 5.刘斌钰,马晓红,马存根.山西某大学医学院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SCL-90调查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11(2):110-113

6.马晓红,刘斌钰,马存根.构建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10-12 7.马存根,肖海燕.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咨询员同感水平的关系研究.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集.2009;p71 8.郭彩琴,肖海燕,马存根.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62-1064 9.刘斌焰,孙平,肖海雁,高鹏,马存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系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全国首届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东珠海,2008;p62-67 10.刘斌焰,马存根,肖海雁,孙平,高鹏.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系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45-848 11.刘斌焰,孙平,肖海雁,高鹏,马存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全国首届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东珠海,2008.1,p72-77 12.肖海雁,马存根.山西大同大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年11月第447.三、教材编写情况

1.《医学心理学》(第三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34.9万字,(编写第一、六章,计7.3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07 北京

2.《医学心理学学习指导》(第二版)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第一、六章,计5.5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09.北京

3.《医学心理学学习指导》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06 北京

4.《医学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委,(编写第十二章,计1.8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武汉

5.《神经病学》(第三版)主编(全国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专科规划教材),(本人及尉杰忠共同编写第九、十三、十五章,计6.5万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 北京 6.《神经病学学习指导》,(编写第十章,计3万字),科学出版社,2009.08 北京 7.《医学思维与创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委(谢宗豹,林蕙青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8上海

8.《医学心理学》(第二版)副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中 北京 9.《美容心理学》(第二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 北京

四、科研成果

1.马存根,肖保国,纪 宁,尉杰忠,刘 颖,梁丽云.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干预的系列实验研究。获2009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项目编号:2009-Z-2-007)。

2.马存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07年获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五、主要科研论文

1.Fen GUO, Wei JING, Cun-Gen MA, Mei-Na WU, Jun-Fang ZHANG,Xin-Yi LI, Jin-Shun 14QI.[Gly]-Humanin Rescues Long-Term Potentiation From Amyloid β Protein-Induced Impairment in the Rat Hippocampal CA1 Region In Vivo.Synapse.2010;64(1):83-91

2.Yan-Fang Pan, Xiao-Rong Chen, Mei-Na Wu, Cun-Gen Ma, Jinshun Qi.Arginine vasopressin prevents against Aβ25-35-induced impairment of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in rats.Hormones and Behavior.2010;57:448-454 3.YU Jie-Zhong, Ding J, Ma Cun-Gen, Sun CH, Sun YF, Lu CZ, Xiao Bao-guo.Therapeutic patential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Fasudil, a Rho-kinase inhibitor.J Neurosci Res.2010 4.Yu-Qiang JIANG, Cun-Gen MA, Isamu Oh, Yoichiroh Hosokawa and Hiroshi Masuhara.Secondary convergence in femtosecond lasar trapping.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2010; 24(16): 1739–1746 5.段惠洁,刘金泉,郭敏芳,尉杰忠,梁丽云,马存根.盐酸法舒地尔对EAE小鼠脑中ROCK-II表达的影响.医学信息.2010;5(5):1043-1044(通讯作者)6.段惠洁,郭敏芳,尉杰忠,梁丽云,马存根.盐酸法舒地尔抑制小鼠EAE作用及机制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4):53-57(通讯作者)7.Jingxian Yang, Zhilong Jiang, Denise C.Fitzgerald, Cungen Ma, Shuo Yu, Hongmei Li, Zhao Zhao, Yonghai Li, Bogoljub Ciric, Mark Curtis,Abdolmohamad Rostami, Guang-Xian Zhang.Adult neural stem cells expressing IL-10 confer potent immunomodulation and remyelination in CN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J Clin Invest.2009,119(12):3678-3691(IF:16.5)8.Yuqiang Jiang, Cungen Ma and Hiroshi Masuhara.Secondary Convergence in Femtosecond Laser Trapping.Modern Physics Letters B(IF:0.47)9.Cun-gen MA, Hong-cui FAN, Jie-zhong YU, Min-fang GUO, Xiao-rong REN, Ning JI, Ling FENG, Li-yun LIANG, Bao-Guo XIAO.Triptolide inhibits EAE 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MMP-9/INF-γ and upregulation of IL-10.ⅩⅨ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y, 23-29 Oct.2009, Bangkok,Tailand.J Neurol Sci, 2009, 285(s1):s200-201 10.Cun-Gen MA, Min-Fang GUO, Jie-Zhong YU, Hong-Cui FAN, Ning JI, Yong-Sheng SUN, Li-Yun LIANG, Bao-Guo XIAO.The suppression of MMP-9 and proinflamatory

cytokines IL-1β, TNF-α and IL-6 contributes to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riptolide in primary astrocytes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injury.ⅩⅨ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y, 23-29 Oct.2009,Bangkok,Tailand.J Neurol Sci, 2009, 285(s1):s310-311 11.Yang JH, Cai Y, Duan XH, Ma CG, Wang X, Tang CS, Qi YF.Intermedin 1-53 inhibits rat cardiac fibroblast activation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Regul Pept.2009;158(1-3):19-25 12.杨靖辉,齐永芬,马存根.Intermedin1-53对大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探讨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25(3):308-311 13.樊红翠,任晓蓉,郭敏芳,尉杰忠,纪宁,孙永胜,马存根.雷公藤内酯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脊髓中MMP-9表达的影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 28(1): 19-24(通讯作者)14.樊红翠,任晓蓉,尉杰忠,郭敏芳,纪 宁,孙永胜,梁丽云,马存根.雷公藤内酯醇抑制小鼠EAE与其低调INF-γ和高调IL-10的分泌有关.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3):222-225(通讯作者)15.段大志,刘勇,梁丽云,马存根.辛伐他汀抑制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4):367-371(通讯作者)16.李宝元,赵焕英,赵春礼,马存根,徐群渊,高福禄.Sertoli细胞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解剖学杂志.2009,32(1):12-15 17.李宝元,赵焕英,赵春礼,马存根,徐群渊,高福禄.与Sertoli细胞共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中Notch信号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解剖学杂志.2009,32(2):204-208 18.李宝元,马存根,赵焕英,赵春礼,徐群渊,高福禄.大鼠Hes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瞬时表达在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解剖学报.2009,40(2):187-192 19.李宝元,丰玲,王雁春,郭敏芳,马存根.神经前体细胞Notch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构成、激活机制与调节(综述).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6):

20.李宝元,杨德兵,丰玲,王雁春,郭敏芳,马存根.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2):48-50(通讯作者)21.王捷,纪宁,尉杰忠,马存根.他汀类药物在多发性硬化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应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2):45-47,65(通讯作者)22.尉杰忠,马存根.雷公藤内酯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血脑屏障影响的研究.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2): 109-113(通讯作者)23.刘金泉,纪宁,尉杰忠,孙永胜,马存根.多发性硬化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40-44(通讯作者)24.杨德斌,张丽宏,马存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09;16():

第二篇:教学名师[定稿]

教学名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责,做一名学生和同行拥戴认可的称职教师,是我从教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我为之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于2003年我很荣幸的被山西省政府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

首先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本人系山西右玉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同大学副校长,兼山西大同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确立为省级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受聘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2003年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现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委员,国家高职高专评审专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第四届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18项,校级科研项目10项;获省科技厅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获大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所负责的《医学微生物学》获2009山西省政府普通高校精品课程。所在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团队获2009山西大同大学优秀教学团队。近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6部规划教材,副主编1部,参编1部。共培养研究生17名

下面结合我教学中的教书育人的情况谈几点心得体会。“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是个知识型社会,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各种各样技术的应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知识呈几何指数在增长。如果我们自己不勤于学习,更新知识,就会被时代淘汰,被学生“炒鱿鱼”。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此,我们要有终身知识恐慌的紧迫感,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个人之生有涯,而知却无涯”,保持每天学习的习惯,不仅及时跟进本专业的发展变化,也要注重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能够和本学科的专家、学者保持经常的接触,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我是教医学微生物学的,这是重要的一门医学基础课。作为基础课教员,课堂教员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我体会到基础课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它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的情况开展教学,对于专科水平的学生的教学要重点突出,对于本科水平的学生要系统全面,对于研究生水平的学生要紧跟最新的学术动态。在实际当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确确实实能够培养学生感兴趣。同时紧跟本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教案。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熟悉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书”。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给学生以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多与教师讨论,分享他们的心得;多与学生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有双重任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要严谨治学,因人施教,就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实践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本知识多是理想化、典型化的理论,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要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使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检验和疾病预防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之一。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一般的检验方法。同时利用免疫学研究所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接触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了解先进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在教学中,必须常存着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同时,我觉得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付出了必然能够获得收获。你只要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院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其乐融融。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第三篇:复旦大学名师翻译讲义汇总15(共)

复旦大学名师翻译讲义之15

Unit 15 I、上次课外练习参考译文:

器官移植医生身手不凡。他们从一人体内取出器官移植到另一人体内,让幸运的器官接受者延长寿命改善生活。可惜的是,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等不及找到合适的器官就死去了。器官移植的最大制约是,每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一定要有另一个人的死亡,而且这个人必须年青健康其器官具有移植价值。这样的器官供体很少,而等待移植的人数却很多,而且越来越多。

解除这种制约是每个器官移植医生的希望。迄今为止,制作人造器官的种种努力结果不尽人意,因为天地间万物很难仿造。于是,人们又对设法利用动物器官产生了兴趣。

印度的医生刚宣布一条消息,他们把猪的心脏移植于人体已经取得成功。看来人们越来越迫切要求增加这种异体器官的移植。欧洲和美国正在专门培育大批的猪经遗传工程处理后用于提供器官。1996年这一课题至少发表了两篇重要报告,一篇在欧洲,一篇在美国。两篇报告一致认为异种器官移植在伦理上是可行的,并审慎地建议应准予施行。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公布了异种器官移植的管理原则草案。

异种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相对来说不用操心。人们为了食用和娱乐已经在杀猪了,看来杀诸为了救人一命怎么说也更容易证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异种器官移植科学远非如此简单。

II、英汉翻译基本原理第五讲:有哪些常用的翻译技巧?(续)

(二)长句翻译的操作方法:

1、理顺原句内部关系,理出句中包含的各语义点

【例157】 The fact that the average Englishman's home has become his workshop is partly because he is keen on working with his hands and partly because he feels,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that he must do for himself many household jobs for which, some years ago, he would have hired professional help.【译文】 普通英国人的家已经成了自家的工场,一方面是因为他热衷于自己动手干,另一方面是因为出于某种原因,他觉得许多家务活必须自己干,而这些活在几年前他会雇专人来干的。

【例158】 I wondered(1)how she would feel(2)if she learned that the Negro(3)before whom she had behaved in such an unladylike manner(4)was habitually a white man(3).【译文】 我心中思衬(1),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得如此有失女士风度(4),倘若得知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3),不知她作何感想(2)。

2、将整理出的各语义点按汉语表达习惯重新排列。

【例159】 American school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consist of 12 years of grades(1)--basically 8 yea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4 years of secondary or high school(2), although grades 7 and 8, or 7, 8 and 9 may be housed together in a middle school or junior high school(3).【译文】 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是由12个年级组成的(1),基本上是8年小学加4年中学(2),虽然7、8两个年级或7、8、9三个年级有可能都在初级中学里就读(3)。

【例160】 It would take me an entire book to list(1)all of the people I have known in my life who spent the majority of their lives as single people(2), but who were the undisputed focus of a large group of friends(3)--usually serving as problem-solvers, and widely respected and loved(4).【译文】 我毕生认识了许多人,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单身(2),但在朋友群中却无可非议地是个核心人物(3)。他们经常帮人解决问题,广受尊敬,广受爱戴(4)。要把这些人的姓名一一列出的话,恐怕要写一本书(1)。

【例161】 Its beginning obscured by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world economic slowdown(1), the new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2)may emerge as the great socio-economic challenge of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3).【译文】 新技术出现带来的失业问题(2),尽管起初被全球性经济衰退所引起的失业现象所掩盖(1),但有可能成为20世纪末社会经济的重大难题(3)。

【例162】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1)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2)basking in the sun(3)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4)he had been engaged in in the South(5).【译文】 他本来在南方从事一项建筑工程(5),任务完成之后(4),他就上佐治亚去度假(2),享受着阳光(3),前天才坐飞机回来(1)。

【例163】 When the “energy crisis” first came in 1973-1974(1), I was living with my family in a cabin on the edge of an area(2)where deer spend the winter(3)in northern Minnesota(2), observing the deer as their behavior changed from more activity in summer and fall to less as winter progressed(4),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again in the spring as the snow melted(5).【译文】 1973-1974年间第一次出现“能源危机”的时候(1),我正和家人住在明尼苏达北部一处鹿群过冬的边缘地带。我们住在一个小屋里(2)(3),观察鹿的生活习性,观察它们如何随着冬季来临从夏秋的活动频繁变得少动的(4),而到春暖雪融时,它们的活动又是如何增加起来的(5)。

3、依照重新排列的语义点顺序用汉语逐点表达

【例164】 Now there is in America a curious combination(1)of pride in having risen to a position where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depend on manual labor for a living(2)and genuine delight in what one is able to accomplish with one's own hands(3).【译文】 现在美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一方面为地位上升不再需要靠体力劳动谋生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对能够亲自动手做事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例165】 One of the most heartwarming aspects(1)of people who are born with a facial disfigurement(2), whether minor or major(3), is the number of them(1)who do not allow it to upset their lives(4), even reaching out to help others with the same problem(5).【译文】 有些人生来面部就有残缺(2),残缺有大有小(3),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人中很多人(1)并没有因此而生活得不愉快(4),相反,他们倒去主动帮助其他有同样问题的人(5)。

【例166】 Students in these state schools, however, as well as those in private colleges, must pay tuition(1), but the state schools are much less expensive than private ones(2), particularly for students who are residents of the state(3).【译文】 但是,这些州立学校的学生以及私立学院的学生都须缴纳学费(1),不过州立学校的学费比私立学校的学费便宜得多(2),对常住本州的学生来说尤为便宜(3)。

【例167】 From the corner of my eye, I saw Phil, pale, slack-jawed, eyes wide with amazement and adoration combined.We listened to Jenny finish the sonnet, which was in its way a kind of prayer.【译文】 我从眼角里瞅见菲尔,他脸色苍白,半张着嘴,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惊讶又是崇敬。我们听着詹尼念完诗,那简直就是一篇极有特色的祈祷词。

【例168】 They went in to dinner.It was excellent, and the wine was good.Its influence presently had its effect on them.They talked not only without acrimony, but even with friendliness.【译文】 他们走进餐厅去吃饭。美酒加佳肴。喝着酒,吃着菜,气氛顿时起了变化。不仅没有恶言相向,言语间还十分投机。

III、课堂练习(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将下列句子译成流畅通顺的汉语):

1.I hope that the meeting will not be too long, for it will only waste time.2.In a nation too young to have mythic heroes, men and women must substitute.3.If you are retired, if you are a housewife, if you have what others might consider a humble job--whatever it is that you do most of the day--be proud of it.4.Rushing throngs, blinded by the darkness and the smoke, rushed up on a street and down the next, trampling the fallen in a crazy fruitless dash toward safely.5.In order to retain Chinese managers, joint ventures also must devise human resource policies that are sensitive to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employees differ from those in the West.6.Engels spoke with the authority and confidence, born of forty years' closest friendship and intellectual intimacy, during which he had grasped, as no other man had, the full significance of Marx's teachings.7.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8.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 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Summon up a burst of energy, and find something on which to compliment him or her.IV、课堂练习参考译文:

1.我希望这次会议不要开得太久,那样会浪费时间。

2.这样一个年青的民族不可能有神话中的英雄,于是必然有真实的男女人物来取而代之。

3.你已经退休也好,你是家庭妇女也好,或者你干的工作别人瞧不起也好 - 不管你整天在干什么,都要因此而自豪。

4.人群在黑暗和浓烟中盲目狂奔,穿街过巷,踩着倒在地上的身躯,惊惶失措地往安全的地方冲去,结果却是徒劳。

5.为了留住中国本地管理人员,合资企业还必须制定适应中国雇员与西方雇员之间种种差异的人力资源政策。

6.四十年最亲密的友谊和思想契合赋予了恩格斯说这番话的资格和信心。经过这四十年,他对马克思学说意义的了解比任何人都彻底。

8.敌人吹嘘能在几小时内占领战略要地,由于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甚至连外围地带也没有占领,这让我增强了信心。

9.倘若和别人无言以对面面相觑时,无须烦恼,切记对方或许跟你一样心里感到不好受。你要打起精神来,找些好听的话向对方说说。

V、课外练习(将以下短文译成汉语,注意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时译文流畅通顺):

Watching them hop on the presidential merry-go-round again makes you wonder what makes them run.After all, they didn't have a very merry ride the last time--but the older they get, the harder they try.One explanation is that presidential ambition is an addiction as powerful as sex or booze.Once they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ose howling halls, with their banners and adoring supporters--their pictures on the front page and on the evening TV news--they dream about it in the night.Memory, as time goes on, is a selective thing.Somehow they forget all the agony--the demeaning scramble for money, the vicious charges of their opponents, the unfeeling and often frivolous criticism of the press, and the endless plane and bus rides, the stumbling into bed and wondering how they can get through it all again next day.What they remember is not the final thump of defeat, but the might-have-beens, the fleeting glory and the accidents of politics.Many run for the presidency who shouldn't, and many others don't run who should.What they do or don't do usually depends on events beyond their control.But there are probably other reasons why they run or don't run, one of which is that sometimes they listen to their wives.Even in these days, when divorce is so easy and family ties are supposed to be weak, it would probably be a mistake to underestimate the influence of families on presidential politics.Many qualified and attractive candidates don't come forward simply because they put their private lives ahead of their ambitions, and don't want to put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through the savage political process.(285 words)

V、课外练习参考译文:

看着那些人跳上了总统竞选的欢乐转木马,人们不禁又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前来竞选的。毕竟前一次骑欢乐转木马骑得并不怎么欢乐--可是他们偏偏年龄越大,想试的劲头也越大。

一种解释是觊觎总统宝座会让人上瘾,且瘾头之大不亚于酒色。那彩旗缤纷、众人追随、呼声雷动的大厅,那报纸头版、晚间电视新闻上的相片--他们一旦领略了这一切,就会夜里梦寐以求。

记忆是有选择的。随着时光流逝,他们的一切苦恼总会忘却--为筹集资金不顾廉耻的你争我夺、竞选对手的恶言相向,报纸上吹毛求疵的无情批评、还有无休无止的飞机汽车来回奔波,到了晚上跌跌撞撞地一头倒在床上,还要担心第二天如何应付所有这一切的重演。

他们记得的不是最后失败的沉重打击,而是那想入非非的憧憬,那瞬间即逝的荣耀,那难以逆料的政治机遇。

许多本来不该前来竞选总统的人偏偏来了,而其他许多本来应该前来的却偏偏没来。他们的为与不为通常取决于他们无法控制的事态。但是,他们参与竞选与否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他们有时还得对夫人言听计从。即使在今天,家庭关系通常十分脆弱,离婚已成家常便饭,如果低估家庭在总统政治中的影响也许还是一种错误。许多具有充分资格和魅力的人不来参加竞选,其原因就是他们把个人生活看得重于事业的追求,不愿意让自己和家人卷入狂暴的政治风浪。

第四篇:名师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走进居里

1、猜猜她是谁: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丽的女科学家,大家来猜猜她是谁她是谁?(课件出示:她,美丽庄重;她,发现了镭;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谁能简介一下居里夫人?

2、师小结;是啊!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粱衡却写出了另一番景致。首先,题目就不落俗套,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先导,它唤起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二、默读课文,初识美丽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预习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去理解本课的词语,大家去预习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

2、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3、简单考考你们:“鼎”字的结构是什么?多少画?怎样写?课件演示:写“鼎”

[设计意图]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但目前有许多学生写字时笔顺易错,而这些生字词中最难写又最易写错的就是“鼎”,因此十分有必要教学生写写。

3、、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居里夫人的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美丽)。

[设计意图]这一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体把握,方可高屋建瓴。

三、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课件出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

a、执著追求的美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②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③理解“烟熏火燎”并想象情境:居里夫人依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在烟熏火燎中,你仿佛看到居里夫人——

④引读:清晨,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上午,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中午,居里夫人还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下午,居里夫人仍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晚上,居里夫人依然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生读画线部分)

⑤师小结;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居里夫人?你知道她一搅就是搅了多久才发现了0.1克镭?(课件出示: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搅0.1克镭。)

⑥你从“三年又九个月”“终于”又能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重点句子及其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及感悟居里夫人执著追求的美。

⑦师: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b、献身科学的美。

①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②图片对比

③资料补充:镭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居里夫人由于长期提炼镭,慢性中毒得可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了,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镭]

(通过以上句子及图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c、贡献巨大的美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

d、淡泊名利的美

①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②资料补充:由于镭的惊人特性和它在医学上的广泛用途,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许多人劝居里夫人申请专利,一旦申请,里夫妇立即成为百万富翁。居里夫人却毫不动心。她说︰“我发现了镭,研究它,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她甚至在居里先生去世后,把自己千辛万苦提炼出的,价值高达100多万金法郎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当她的朋友十分惊讶地看见她将这些奖章给她女儿玩时,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人品。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丽

1、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请同学自由读下面的故事,看看你还能居里夫人发现哪些美丽?

课件出示:阅读小链接

故事一:居里夫人对时间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故事二: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故事三:居里夫人读书非常专注,一次,小伙伴们在她伏案读书的时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后垒起了一座椅子塔: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25分钟过去了,居里夫人还没有发觉,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

生汇报。3、你们谁还了解居里夫人的其他故事?交流课前搜集。

4、(播放录像)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这句话阐述了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5、师:是的,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即便是青春和容颜不在,即便金钱和权利不在。居里夫人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她认为最美丽的人生就是在不懈地追寻当中,寻找到的那份幸福,以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读课题。(齐)

6、我想现在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7、师生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我认为这样的美丽不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因为这样的精神(手指板书)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应该是跨越——(千年),跨越——(万年)。甚至是永远那这应该是一份怎样的美丽呢?(永恒的美丽)的确,这确实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设计意图]新课标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因此这样简化集中,优化处理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受到她的人格熏陶。

五、写颁奖词,书写美丽

1、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美丽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世界。假如在镭发现一百周年的时候,评选“感动世界百年人物”,居里夫人入选,请你替“感动世界百年人物”评选组委会给居里夫人写一份颁奖词。根据你对居里夫人的理解及阅读课后链接,写出居里夫人的感人之处及其你对她的评价。

2、课件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和大写尊严金晶的颁奖词

3、学生练笔及汇报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延伸美丽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收集其他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本篇课文,写写你心中的美丽。

3﹑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

七、总结全文,送赠言

师生配乐朗读: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但玫瑰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能象征伟大,但珠穆郎玛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历史记载,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孩子们,让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在不懈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

[设计意图]用诗一般的语言,声情并茂地结束全文,摆渡学生的心灵。

名师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课前准备工作:PPT课件,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胡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2、将录象中雨果的话用文字形式出示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

维克多8226;雨果

1861.10

知道录像中的仙境是哪里吗?看着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这三个字。(板书圆明园,朗读课题)

出示圆明园废墟图:然而,那仙境般的圆明园如今呢?它已不再是那豪华奢侈的皇家园林,也不再是诗情画意的一千零一个梦,更不是那令人神往的“世界奇迹”,它只是矗立在北京西北郊的几根残垣断壁,向我们诉说着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3、引出课题,边说边把课题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把课题来读一读。(注意“毁灭”2字的朗读)

(二)初读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大声读,用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感受字里行间所传递着的强烈的感情。

2.课文已经读完了,能不能告诉大家,此刻你内心最深刻、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痛惜的,仇恨的,气愤的等等)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那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能不能用“圆明园是。”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贴: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学生回答的时候,也注意倾听他们读这三句话的语气,引导他们应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这三句话。(可以这样引导:找得很对,能读得更好点吗?嗯,这一次,我听出来了,你因圆明园的举世闻名而自豪。或者说:嗯,找得对,读得也不错。)

就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一起来读这三句话。教师引读,圆明园是:学生接下去把这三句话读一读。

屏幕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更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品读生情,感受圆明园“举世闻名”的价值。

师: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板书“举世闻名”。它凭什么举世闻名呢?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默读课文2、3两节,圆明园建筑宏伟表现在哪些地方?在课文中做做记号,圈圈划划,也可以写写旁注。

(1)学生自己读读画画,老师四周巡视一下,了解学生的情况。

(2)好,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些同学还在课文旁做了批注,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一下,谁愿意先来说说?

1.感受布局的独特,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A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1)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给你印象最深刻?

众星拱月,学生可能会从这个词体会到圆明园内建筑很多。然后教师出示圆明园的全景图给学生看,将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用红标记做出,指给学生看,并说,这三个园就是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周围这么多的小园就像星星一般围绕着它们,这就是——引学生说“众星拱月”。

(2)(此时可适时点拨学生:作者能说出这番话来,是站在一个什么地方看圆明园?山上,飞机上等。结论:本段是以俯瞰或鸟瞰的角度描写的。)

(3)大屏幕上出示这个句子,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4)还有补充吗?——面积很大。(视学生情况而定)

真会读课文,圆明园确实很大,据老师了解,它占地约5200亩,相当于650个我们学校这么大。圆明园布局巧妙独特,园中有园,真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啊!那就让我们再把这个句子来读一读,读出那宏伟的气势来。

2、感受景观风格各异

(5)嗯,还有什么句子总的概括了圆明园建筑艺术的特点?

B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饱览”是地看?(充分地看,尽情地看。)能看够吗?

师:“流连”又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看,既看不够,又不想走,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2)你能这个句子中看出圆明园里有怎样几种类型的建筑艺术?

(有中国的建筑艺术,外国的建筑艺术,还有诗情画意的幻想的建筑艺术)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园内,领略圆明园的无限风光,它到底有哪些景观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C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1)你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景观很多)

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从“有…也有”看出来的。)

(2)师:他从并列分句中体会到景观的多,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阅读,启发明白风格各异)划线“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人间万象)让学生具体说说。“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范读)我朗读得怎么样?(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师:哪高,哪低,哪重,哪轻?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是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

师: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大家都听得出来,你们真会听!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之后,师生齐读这句话。)

(3)师:引读——圆明园中的景物就是这样风格各异,包含了中华大地天南海北的景致,当我们漫步园中——生读

师:文中列举了哪些景观?

D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说说你的感受?

(看到家乡的著名景点也被仿建,心里很自豪,园林艺术的精华等)

很遗憾,老师没有去过西湖,谁来向我描述一下平湖秋月的景色呢?(“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安澜园”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

根据资料记载,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都能在圆明园中见到。有些同学在课前已查过一些关于园林的`资料,你还知道圆明园中仿造了什么地方的名胜呢?

总结:你们刚才所说的,仅仅只是圆明园建筑艺术中的冰山一角,那里汇聚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啊,所以它被称为万园之园。引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E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原因:如梦如幻,浪漫诗意)

听说过蓬莱瑶台和武陵春色吗?出示图片并配简短文字:“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蓬莱是八仙过海经过的仙境,瑶台是王母举办蟠桃大会的圣地)“武陵春色”则是陶渊明在散文《桃花源记》中所想象出来的世外桃源。它们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只是人们幻想出来的。

你觉得园中还会有什么设计?(花果山,龙宫、鹊桥、广寒宫等)引导学生简单说在什么故事或名著中得来。

如果让你在这样的园林中漫步,你会觉得——引导学生想象。

是啊,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仙境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引读“漫步园中”那一句。

F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西洋景观也就是——模仿欧洲风格建造的建筑物。

让我们来欣赏几张最有名的西洋景观图。

老师从同学们脸上读出了你们内心的惊讶。是的,圆明园汇集了中外风景名胜,有哪个园林能包容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呢?再读,“漫步园中”这一句。

3.圆明园建筑艺术特点

(1)那你们觉得圆明园的建筑艺术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壮观,宏伟,风格包罗万象等)

生自由说,师:那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宏伟。(板书)

(2)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漫游宏伟的圆明园。(配乐朗读,带着激情,赞叹,自豪)

(3)如果此时你有一架照相机,你最喜欢拍园内哪一处景物?为什么?

(4)当你漫步园中,你感觉怎样?生自由说,用文中的话说:我漫步园中——

(5)这样的感觉我们现在还能体会得到吗?(不能)因为现在的圆明园却只剩下了那几残垣断壁,它是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我们再来读——

(6)积累:老师给大家点时间自由读,尽情读,看能不能背诵下来。(学生练背)

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背诵,这段分三层,先概括写园内景观。(映出提示性)词语: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4.领略珍贵的文物:

(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请同学们自学第4节,找关键词来理解体会。

(2)学生谈各自的感受,如数量很多、品种繁多、年代久远等。抓住“先秦”。“上自”“下至”

生: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有“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师:“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都是当年园中的收藏品,你找到的这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文物多。

师:文物的什么多

生:文物的种类多。

师:你们还画了哪些词

生:“上自──下至”。

师:“上自”和“下至”是什么意思

生:“上自”是从,“下至”是到。

师: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时间有多长

生:从先秦时代到清代,大概有二千多年。

师:经过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还能留下来,说明这些文物怎样

生:说明这些文物很珍贵。

(3)出示一则新闻:最近在海外拍卖圆明园珍品青铜兽首,价格飙升的新闻。

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新闻,你们看了有什么想法?

你们知道吗,在圆明园的珍藏中,这仅仅只是沧海一粟,园中的几乎每一间屋子,每一个角落都摆设着这样的,甚至比它们更珍贵的宝贝,其数量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成千上万等(引导学生说几个成语),其价值可谓是:——不可估量、价值连城、无价等。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

读得真不错,可是在我们自豪之后,心中不禁又涌起一阵无法言表的痛,因为这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物,这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要么流落海外,要么已经灰飞烟灭,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5.感情激发

这是一个奇迹,是谁创造的奇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但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1860年10月6日,一群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下节课我们再去回首那段不堪的历史。

三、布置作业

搜集并整理资料

课前同学们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课后再去补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提倡用表格、图画或文字表述,下一节课汇报交流。

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二、欣赏《森林的歌声》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乐曲在重复演奏每个主题时,有一些小的变化,大家想想是什么样的变化?这三段主旋律分别用了哪几样乐器来演奏?同学们能分辨它们的音色特点来吗?这三样乐器的合理搭配给同学们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4、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在欣赏这首乐曲,并想想学习了《森林的歌声》对大自然有一种怎么样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名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名师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们自由结合,4至6人为一小组,围坐一起,便于课堂上的讨论、合作)

这一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怎样合作学习

阅读应该是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速读要求,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方法的学习,借速读来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精读作准备。这里的复述设计,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教给了把握课文的方法;对复述也提出了要求,为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的复述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来阅读课文。请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阅读。

[多媒体镜头1]

速读要求

1、用速读法阅读课文,要求能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读后要能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阅读时边读边用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请同学在3分钟内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后,请个别同学来概括课文)

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复述时请注意:既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

(同学点评,补充,老师点拨)

教师明确:刚才同学复述得都不错,这里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对于这一类内容较多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复述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请同学们在刚才复述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

阅读小说,把握主题,重在选准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现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易于把握课文主旨。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注重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师生讨论后明确:

这些句子是: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教师启发: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者影响最深?

借助初读后的分析,水到渠成,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分析,指导学生在细读中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阅读,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中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方式。阅读方法的学习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应融合起来。

明确:显然是第三只猫。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三只猫,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镜头2]

思考讨论

1、开始时“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和对前两只猫有很大不同?(请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2、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3、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下面请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

(同学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能从多角度展开,将异与同分析透彻。这些阅读都为后面把握课文作准备,学会有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课文。

好,请同学分别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注意回答时尽量用文中语句来解答以上问题。

师生讨论后明确: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而第一、二只猫则是家中的宠物。

教师引导学生选准角度分析,鼓励学生阅读时的合作交流,为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3、(这个问题,同学可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适当归类。)

从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比如:

(1)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作者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人;

时刻抓住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思路,是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的先决条件。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

(3)我们不要像第三只猫那样,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常常会被别人误解。

(4)……

教师启发:看来,前两个问题,同学通过文本的阅读,比较容易掌握。而第三个问题分歧较大,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比较贴切呢?我们又应如何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也就是从全文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部分内容,才能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答案。

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刚才从写第三只猫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能涵盖全文,或者说作者从这三只猫中想共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前,老师想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和思考,你们可以用来帮助思考,也可不必理会。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围绕文本展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多媒体镜头3]

思考讨论

1、此文主题反映的侧重点是“猫”还是“我”?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2、这三只猫详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题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我”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你觉得是怎样的?

(教师朗读这几道题)

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键是教师要注意他们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体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据。

教师总结:

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方法讲给学生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示,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问题,体现了平等的民主氛围。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分析问题较全面,较有思想;有的同学则把握得不够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听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异同?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不论是写“我”,写猫,还是写其他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说是想告诉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做人的道理,不仅仅指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因为如果为了反映这一点的话,前两只猫在文中就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一点仅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从猫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写第二只猫中捉去猫的过路人和“周家丫头”又分别代表了损人利己和不闻不问的两种世人。第二只猫遭到丢失的悲剧,难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吗?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出了人间众生像,各种小人物的处世态度、做人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大家学会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脱离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开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第三只猫的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对同学们是否有启示。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作业

1、对于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些文章资料,看看别人是怎样来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的,读后是否对你有所启发,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写一篇小的评论文章,谈谈你的新认识。

设计目的:

从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就渗透了这样一个理念:阅读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方法应是科学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见地必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这个作业就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个开放的阅读理念。读读他人的评价,听听他人的理解,说说自己的体会,都是精读一篇文章可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争议较大的文章,怎样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样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样阐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2、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来明确主题的方法。当然,课上学到的方法,我们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去。以“猫”为题的文学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下这类文章,先用学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选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可以将这些写“猫”的文章作一个比较阅读。

设计目的:

课堂上教师教给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通过让学生上网搜索写“猫”的作品并进行阅读,旨在将课内的学习引入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的体验。同时教师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对阅读的范围及阅读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议。这说明每节课布置的课外阅读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系统地、有计划、有步骤展开的。这样的学习,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结构清晰、思想内涵却较深的小说。所以此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习、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学习这一类小说的方法。这种自主学习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只要是学生阅读获得的感受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上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需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落实到每一课也应有所侧重。所以一课一得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整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主旨,不能割断课文,孤立地借某几个片断的分析就得出某种结论。但为了整体把握,我们又可以选准突破口,先从对某些重要片断的分析、理解入手,从而扩展到对全文的把握。

本设计注意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注意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即借一遍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每一次阅读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对课文的理解不是读一遍就能获得的,每一步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读;要求:借助关键句能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第二步,方法:有侧重的细读;要求:借助比较法,把握关键片断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三步,方法:精读;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几个细节问题,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阅读过程,由浅入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平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任意驰骋。

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并不简单的小说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引导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实在而有效地进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辅助作用,重在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推荐阅读他人的评论文章,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学习正确评价他人的结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深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断深入的,这个过程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迁移阅读,借助网络可阅读大量的写同类事物的文章,而比较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课上学到方法,为的是到课外进行更大量的阅读。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与视野,是大大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

名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⑴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⑵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思考】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名师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的与材料互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若干、1-6不同数量的食物纸条一份、1-6数字人手一份。1-5的水果卡片若干。

教具:1-5的'数字卡、5只小白兔的动物瓶、1-5的动物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字卡、动物卡和幼儿进行问答游戏。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随机出示5以内的数字卡)。幼:嘿嘿,我的火车×点开。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随机出示5以内的动物卡)。幼:嘿嘿,来了×位小客人。以次来引起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师:火车开到了动物瓶城。(出示动物瓶)看到漂亮的动物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白兔?5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幼儿答数,教师操作)。

小结:5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2、请小朋友一起来制作动物瓶,要求是制作比5只小动物少的动物瓶。幼儿操作后讲述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小结:比5只小动物少的有4只、3只、2只、1只。

3、现在请小朋友为自己的动物瓶粘贴上门牌号,要求门牌号的数字是与动物瓶上的小动物一样多。幼儿操作好讲述门牌号是几,为什么?小结:比5少的数有4、3、2、1。

4、小朋友们制作的动物瓶太漂亮了,有一些花生宝宝也想住

进去,现在请小朋友送花生宝宝进家,要求数量是与动物瓶上的动物一样多。

5、小朋友老师还要请你们帮个忙,这里有一些不同数量的水果,请大家分别放在等于5和比5少的家里。幼儿操作,教师讲评。

6、游戏:开火车请幼儿拿比5少的数字做车票排队上车。(请幼儿说说车票上的数字是几,为什么可以上车?)

名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二、课堂探究

(一)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范读,感悟思考(结合背景)《迷娘》(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读

(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情赏析第一小节

1.合作探究一:阅读《迷娘》第一节内容,分析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迷娘》写出了柠檬花,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梢头高昂的月桂(柠檬花就是柠檬树体上开的花朵,然后结成果实柠檬,相传是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少女圣维维亚纳之花,少女为护教而丧失了性命。桃金娘是美神维纳斯的神树,是爱情的象征。月桂是阿波罗的神树)。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写出了故国的宁静、神秘与美好。

表达了三种情感:

①表达了对意大利这神奇的国度的深情迷恋与无限向往,流露出隐隐的神秘之美,给人以辽远而朦胧的美好遐想,表现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②同时,对于迷娘来说,意大利是那么美好,又表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③再者,也表达了迷娘复杂的情感中对恩人麦斯特的真切爱慕之情,赋予“桃金娘”、“月桂”以象征意义,既有那种抑制不住的迫切倾诉,又有含蓄羞涩的流露。这里迷娘呼喊麦斯特为“爱人”已经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关系,多少感恩,报答之情都蕴含其中。为什么迷娘如此感情激动呢?一个流浪的孤儿面对收养自己的恩人,多少辛酸,多少漂泊,多少凄凉的经历,怎能不在她的心中激荡,正是这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引起我们深深的震撼。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赏析二三小节

1.合作探究二:

诗的二三节写了哪里的场景?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第二节写出了宏伟的建筑物,它由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构成,这些意象是她的幼时的家园,所列举的意象明亮温暖,具有浓厚的罗马哥特式建筑的风格。这是作者提到“恩人啊,我愿同你前往”,由“爱人”转变为“恩人”,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既有对麦斯特的爱,又有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三节中迷娘在经历一条崎岖而又充满风险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云径、山岗、觅路前进的驴儿、岩洞、危崖、瀑布,这条路危险曲折,是她离开祖国和故乡的道路,也是她回归故园的道路,表达迷娘思乡和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

3.合作探究三:副歌结尾完成了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转变,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是三个人,爱人可能是她依恋的人,恩人可能是麦斯特也可能是给过他温暖的人,而父亲则是养育他的人。

②是一个人,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麦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艺

1.合作探究四: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歌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特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了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复沓叠唱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结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语气上,它起到强调作用;结构上,起圆合作用;内容上,丰富诗歌的内容。

2.学生齐读复沓部分。

(四)复读诗歌,感悟诗韵三、本课小结不管是意大利优美的自然景物,还是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还是沿途凶险的风光,这一切令人魂悸魄动的景物,引起了迷娘深深的思乡之情。在迷娘看来,意大利是她的理想的王国,那里没有痛苦、没有贫穷、没有欺凌,有的是光明和幸福,自由与欢乐。这实际上反映着诗人歌德对意大利出自内心的憧憬,正是他对当时现实和环境不满,追求光明未来的心绪的一种艺术体现。当然诗人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一种理想。

四、迁移拓展赏析《迷娘》之二、之三。迷娘(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曲(之三)

别让我讲,

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

日出会驱散黑夜,

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

名师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完整的跟着念出诗歌。

2、能用语言表述出对树叶外形的想象,并模仿树叶飘落的动作。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图片,小船,帽子,小伞图片,大树,树叶,小白纸若干,图钉。

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树叶飘落动作导入。

师:秋天到了,小树叶怎样样了

生:落下来了

师:小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呢请你们学一学。

(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树叶飘落的动作)

二、欣赏学习诗歌。

出示PPT图片,讲解诗歌资料。

师:今日请你们听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秋天》。

秋天来了,一片片的树叶落在地上(出示大树和落叶图片)

提问:小蚂蚁把小树叶当成什么了,请你们猜一猜!

小蚂蚁(出示图片)捡起一片说:这是我的小船!(出示小船图片)

小老鼠(出示图片)捡起一片说:这是我的帽子!(出示帽子图片)

小刺猬(出示图片)捡起一片说:这是我的`小伞!(出示小伞图片)

秋天捡树叶,大家真开心。

提问:这首诗歌真好听,你听到了什么

请幼儿一齐跟着朗读诗歌。

多种形式请幼儿团体念诗歌一遍。

三、尝试创编诗歌歌词。

1、提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捡树叶了他们把小树叶当成什么了

2、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小动物,教师将幼儿想象的事物用笔画出来,替换原先的歌词。

请幼儿将新的诗歌一齐念一遍。

名师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

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探究苏轼身上的可贵精神及对我们的教益;

分析苏、李实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知识资源准备从学过的游记散文中,知道一般游记的特点;

阅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罗洪先、俞樾等短文资料。

方法技能准备有一点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知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

问题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问题2: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3: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主要学习活动与步骤

活动一活动任务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与以前学过的游记作品的不同。

问题引领《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骤

导入新课

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游记重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怀;

本文重在叙事议论,缘事明理。

2.《石钟山记》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单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确:

第一段——疑命名之说:探游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实:冒险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义:缘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险动因

三笑为线笑谓迈曰得名之由——探险悟名

讥笑李渤浅陋臆断——探险思考

活动二活动任务合作学习:研讨苏轼实地考察的价值。

问题引领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要步骤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班级交流分享。

3.教师总结:

①勇于质疑,大胆挑战

②注重实践,小心求证

③切忌妄断,实事求是

④吃苦耐劳,才有收获

⑤透过表象,总结规律

活动三活动任务延伸探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必须深入、全面探究

问题引领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

主要步骤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钟山的?如何理解苏轼的'“目见耳闻”?

讨论、分析

①李渤能对郦元之说提出质疑,并且亲赴石钟山考证,身历其境,以目见之,以耳闻之,当是“目见耳闻”。(苏轼另有他意)

②苏轼认为“目见耳闻”应该是要做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停留于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的认识。苏轼在其文论中一向强调要对生活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践。

2.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①季节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

②白天与夜晚、晴天与阴天、风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③囿于“声音论”的影响

④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3.苏、李实地考察却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①跳出前人思维的窠臼,多角度看问题

②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深入调查研究

③分辨真伪,分清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真理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谁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真理。

4.苏轼实地考察却“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是否影响《石钟山记》的地位和价值呢?

①不是科学论文,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②作者不畏艰难实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学习。

③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客观规律。

刘克庄:“坡公此记:议沦,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

方苞:“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

刘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

吕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学习成果(作业)

就本文学习的诸多启迪,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习作。

后续教学预习(非必须填写)

教学反思《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记,与一般的游记在内容与写法上有较大的差异,更多以叙事和议论为主,阐明目见耳闻对于客观真理认知的重要性,本节课确立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这是立足课本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个是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个以课本为媒介,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所以前一个目标重在从课文的解读中提升学生的认识,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辨,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时“记”这种文体,也一直是高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对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评价等,让我校这样层次的学生在心里多少灌输一些高考的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人以问题为抓手,设计了三个问题,《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第一个问题紧承上节课课文的词、句、语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来,对内容和思路进行梳理,这也是为后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正面去理解,发掘和学校苏轼身上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和人格品质;第三个问题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并从中能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逐步分析,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时三个问题贯穿一节课能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有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游离。

当然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还不是很熟悉,思维的能力与层次还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程度还很肤浅,回答问题还是不够流畅,只能靠教师反复提示诱导才能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

故此针对设低层次的学生而言,设计的问题还是很浅显一些,力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出问题可能更好一些。

名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名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4、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不断长大,但我们是否研究过父爱、母爱呢?最起码思考过?至少关于母爱的文章我们是写过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分析学家不仅思考过,而且深入研究过父爱、母爱。他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有多少和我们的感受吻合?今天我们就随弗洛姆先生见解去探讨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板书)

二、作者简介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本文节选自该书。

三、解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研讨。

运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两部分之关系及基本行文特点。

1、平时我们常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文章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是文章从哪一段才开始正式写到父母之爱的?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答案——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针对分歧,教师结合文本加以点拨。明确:第四段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承上;段尾句“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启下。【板书】

第五段首句“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照应上文,提示下文主要内容是阐述父母之爱的区别。【板书】

2、那么此前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抓关键句加以概括。

明确:根据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为“爱的能力发展”。【板书】

3、“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请赏析这句话!

明确: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4、《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母亲一个东西……

5、“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

6、请尝试解读第三段加点字句子——与课文后的另一版本比较。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问: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课文运用了因果倒装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明作者的观点,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后者才是成熟的爱,才是作者所提倡的爱。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7、那么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铺垫。为下文引出父母之爱的区别打下伏笔。本文其实按两条线行文,一条写孩子的成长,一条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孩子的成长、爱的能力的发展,源于父母之爱。

教师过渡:我们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继续了解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把握母爱父爱的区别。

(二)第二部分研讨

1、默读五、六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2、探讨:母爱真是无条件么?你对母爱有哪些认识?

明确:母爱确实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作者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母爱比较细腻;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母爱有时不如父爱理智。

3、学生朗读第七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朗读进行评点。(抓关键句)

教师用不同语调朗读第四行: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读后让学生辨别哪一种读法是最准确的。(读体现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根据文意对此处排比句的表达意图做出正确判断)

4、探讨:你怎么看父爱是有条件的?

明确:其实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生活中不少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相对于母爱来说,父爱往往更理智。

教师:这一部分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母爱、父爱各自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似乎已无再写下去的必要。合上书本,猜猜下文应该写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猜读后面内容。然后带着问题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以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第三部分研讨

1、齐读第8-10段,了解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第8段: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爱、母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这样写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几句话显得论述辩证而严谨呢?

明确: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总结性研讨

1、请同学们最后整理一下文章结构,体会其行文特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二部分(第4~8段):母爱的性质,父爱的本质和原则,母爱和父爱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总结全文,成熟的人应该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

一个人从需要父母之爱,到逐渐发展了爱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爱,最终成为一个综合了父母爱的特点成熟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逐层深入的结构。

2、本文到底意在表现什么主旨呢?

明确: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3、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文章论证方法。

学生研讨后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

首先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项进行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文章还采用了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说明。

(2)视角新颖、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且辩证地阐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以及父爱与母爱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极具哲理性。

五、作业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1、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2、结合生活中父爱母爱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五篇:教学名师

教学名师

窦桂梅:研究生,女,特级教师:

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199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科研成果:

1999年“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 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 》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_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人生格言:

“岁月会使我们容颜苍老,成长能使我们青春依旧。” 教育思想观点: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是窦桂梅有名的教改命题,是她对教育实质特点的深刻理解。创新,即是窦桂梅教学的方向目标,也是她教学的灵魂特色。“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自我”是她对教学创新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下载教学名师1[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名师1[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级教学名师报名[★]

    县级教学名师报名 参评对象:在编在职的专任教师(含任课的校级领导) 参加县级竞赛的条件:1、“十一五”以来师德考核合格以上(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或收到过党纪、政绩处罚的)。......

    模仿名师教学

    模仿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 河里乡中心小学霍家伟 记得有一次听课,台下一听课的青年教师只听了一会儿,便不屑一听地说:“这课是模仿xx名师的课,我早就听过了。”所以......

    2011——2012学年名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名师教学工作总结 对我来说,名师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近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充分感受到了名师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魅力所在,感受到了身边同行们孜孜以求......

    2016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2016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教学名师申报材料是教师向上级申报为名师的个人材料,陈述个人申报级别和申报理由,以及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表现,下面是这篇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教学名......

    名师教学设计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 盛新凤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

    教学名师推荐工作总结

    教学名师推荐工作总结 依据《承德市教育局关于评选承德市中小学教学名师的通知》,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教师积极报名参加,于2018年7月9号~7月12号进行了承德市教学名师的推......

    教学名师先进材料

    求真务实、乐教敬业,奉献山区的教育事业 ——小河中学教学名师张建平单行材料 张建平,男,现年46岁,汉族,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数学教师。于1988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基......

    教学名师先进材料

    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奉献山区的教育事业 ——记中学教师杨前庚同志的事迹 杨前庚,男,现年48岁,汉族,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于1985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基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