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 勤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 „2012‟31 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 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 主体、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 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下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 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到2013 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 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到2014 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以 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到2015 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 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 五”期间有明显上升。
(三)地方目标
1.各省(区、市)要围绕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实化本地工作目 标,拟定实施方案,并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商定后实施。
2.各市(地)分年度目标由各省(区、市)与各市(地)共同商定。3.各县(市、区)分年度目标由各市(地)与各县(市、区)共同商定。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1)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
(2)所有参合县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 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3)各省(区、市)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纳入目录;
(4)各省(区、市)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 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5)各省(区、市)和统筹地区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 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 使用中医药服务。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1)所有县(市、区)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
(2)所有县(市、区)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 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3)鼓励以省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 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3.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内容作为重要内容。
(1)所有县(市、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 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0%;
(2)所有县(市、区)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门诊占总门诊人 次比例”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在乡镇卫生院评审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 务提供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应占一定比例。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2.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按照卫生部等5 部门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
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中 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3.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4.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
(1)各省(区、市)均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 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每个县级中 医医院至少有4 个省级(含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
(2)各省(区、市)均加强尚未设置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科 中药房建设,并全部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 标准》。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 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 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 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3.6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 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 的乡村医生。
4.各省(区、市)至少有1 个以上市(地)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 《意见》有关要求开展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5.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经济欠 发达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 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6.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 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7.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 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 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 药综合服务区。
2.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 指导。
3.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 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 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科的机制。
(五)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所有县(市、区)建有1 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2.所有县(市、区)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提供中医 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 10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 项中医药适 宜技术。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各省(区、市)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2.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 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 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
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 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 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1.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 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
2.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 医诊所的政策措施。
3.各省(区、市)均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 规范。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省(区、市)均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 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的政 策措施。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省(区、市)均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 采购程序,应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 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各省(区、市)均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开 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文化知 识普及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三、重点项目
(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 医科中药房。
2.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3.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各省(区、市)建好至少1 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 广基地,各县(市、区)建好1 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4.制定中医一般医疗和预防保健适宜技术目录、基层适宜配备的中药饮片目录 和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可靠的中医单方、验方,供各地推广选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
在国家和地方共同实施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
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关键 性指标之一。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 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 名民族医人员),对5 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 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 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 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遴选8000 名基层老中 医药专家为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一批中 医药预防保健人才。
(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
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对全国未达标的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业务 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 期末使大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五)农村医疗机构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力争为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培育和建设1 个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六)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
加强基层中医医院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效率;建立和 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促进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建设中医 医院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信息数据分析和应用水平;开展远 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等功能。
(七)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项目
以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为主,筛选一批综合医院开 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八)中医药文化传播精品项目和科普巡讲活动
创作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 系列科普图书、影视、音像、网络、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建立一支 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在全国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让广 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 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
各省(区、市)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 地方财政的安排和部署,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相关项目。
四、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2012 年9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 议,进行动员部署。各省(区、市)要根据《意见》和《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 际,动员部署本辖区提升工程实施工作。
(二)目标管理
2012 年9 月至12 月,各省(区、市)根据《意见》和《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对本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年度 目标。
2013 年3 月底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2013 年至2015 年目标责任书。2013 年6 月底前,各省(区、市)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与市(地)人民政府、市(地)人民政府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
(三)监测评估
依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省(区、市)目标 责任书每年度主要任务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和结果通报。各省(区、市)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四)督导检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项 目执行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各省(区、市)提升工程的实施进度,督 促各地认真完成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等部门每年度至少要组织一次省级检查 评估工作,督促各市(地)、县(市、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宣传引导
各省(区、市)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提升工程有 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要调动各方参与提升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基层中医药人员主力军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 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__
第二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下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目标
1.到2013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到2014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上升。
(三)地方目标
1.各省(区、市)要围绕总体目标和分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实化本地工作目标,拟定实施方案,并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商定后实施。
2.各市(地)分目标由各省(区、市)与各市(地)共同商定。
3.各县(市、区)分目标由各市(地)与各县(市、区)共同商定。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
(2)所有参合县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3)各省(区、市)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目录;
(4)各省(区、市)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5)各省(区、市)和统筹地区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
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1)所有县(市、区)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
(2)所有县(市、区)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3)鼓励以省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3.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内容作为重要内容。
(1)所有县(市、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0%;
(2)所有县(市、区)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门诊占总门诊人次比例”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在乡镇卫生院评审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务提供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应占一定比例。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2.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按照卫生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3.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4.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
(1)各省(区、市)均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有4个省级(含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
(2)各省(区、市)均加强尚未设置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并全部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3.6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4.各省(区、市)至少有1个以上市(地)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意见》有关要求开展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5.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
6.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7.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2.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
3.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科的机制。
(五)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所有县(市、区)建有1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2.所有县(市、区)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各省(区、市)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2.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1.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
2.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
3.各省(区、市)均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省(区、市)均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的政策措施。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省(区、市)均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应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各省(区、市)均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
文化知识普及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三、重点项目
(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
2.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3.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各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各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4.制定中医一般医疗和预防保健适宜技术目录、基层适宜配备的中药饮片目录和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可靠的中医单方、验方,供各地推广选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
在国家和地方共同实施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遴选8000名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为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一批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
(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
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对全国未达标的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使大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五)农村医疗机构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力争为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培育和建设1个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六)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
加强基层中医医院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促进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建设中医医院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信息数据分析和应用水平;开展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等功能。
(七)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项目
以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为主,筛选一批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八)中医药文化传播精品项目和科普巡讲活动
创作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系列科普图书、影视、音像、网络、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建立一支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在全国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
各省(区、市)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地方财政的安排和部署,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相关项目。
四、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201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省(区、市)要根据《意见》和《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动员部署本辖区提升工程实施工作。
(二)目标管理
2012年9月至12月,各省(区、市)根据《意见》和《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对本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目标。
2013年3月底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2013年至2015年目标责任书。
2013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与市(地)人民政府、市(地)人民政府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
(三)监测评估
依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每主要任务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和结果通报。各省(区、市)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四)督导检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项目执行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各省(区、市)提升工程的实施进度,督促各地认真完成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等部门每至少要组织一次省级检查评估工作,督促各市(地)、县(市、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宣传引导
各省(区、市)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提升工程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要调动各方参与提升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基层中医药人员主力军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局、卫生部、人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卫生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省中医药局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粤中医〔2013〕5号)和**市卫生局等四部门《转发省中医药局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底,在全县建立以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县中医院为龙头和支撑,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通过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二)目标
1.2013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县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2.2014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3.2015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乡镇卫生院、85%以上的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县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1.落实全民医保中的中医药优惠政策。
新农合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符合规定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全省调剂使用的中药院内制剂诊疗疾病产生的费用,予以全额报销;医疗保险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规定项目的中医药服务方法和手段为城乡居民诊治疾病所产生的费用,按规定比例予以报销。
2.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中医药倾斜政策。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价格构成的特点,将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并适时调整中医药服务收费标准。
3.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
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中,对中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多的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应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
通过争取项目、政府扶持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推进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8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2.完善综合医院及其他县级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2015年底,县医院成立中医管理科,在门诊设立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住院部设立不低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床;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药监督科,监督各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开展妇女和儿童的中医药保健服务。
3.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中医药能力建设。
2015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置中医诊疗设备;85%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
到2015年,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达到以下要求: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以上;综合医院及其他卫生机构按照中医床位比例和工作需要配备中医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85%以上村卫生站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2.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
各级医疗机构要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开展中医师承教育,为基层培养更多实用中医药人才。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积极创建各类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单位。
各县区、各单位要将先进和示范单位的创建作为落实提升工程各项工作任务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全国(全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创建活动。
2.建设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网络。
县中医院每个科室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运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火罐、蜡疗、中药熏蒸等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开展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力争建成2个省级以上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县人民医院积极推行中医人员到西医科室会诊、查房、参与重症患者抢救等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形成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五)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1.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体系。
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建立全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为全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以国家项目为依托,将县中医院建成本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
2.统一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
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系列教材为蓝本,结合XX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排序,组织名中医和有关专家,筛选、编写《XX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要积极做好应用和推广工作。
3.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依托县医学会和县中医院负责筛选至少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县、乡、村医务人员的现场培训和实训工作,3年内使每名医务人员至少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6项。社区、乡村医务人员负责向居民和村民传授至少6项中医药预防保健常识。
(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要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经费不少于公共卫生经费总数的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各级名中医在基层开办中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医保定点、人员职称晋升和中医药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通过民间中医资格准入考试的人员在执业注册地开办中医诊所。
(八)强化中医药行业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
严格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和技术等准入管理,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监测和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大对虚假中医广告的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行为。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
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的中草药。收集、整理、出版常用中药单验方集,筛选适宜的中药单验方并推广应用。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
严格规范中药饮片采购程序,中药饮片必须从合法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经营企业采购,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乡村。
在农村建设健康文化墙,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的民间单验方等有效方法刷写在健康文化墙上,将中医疗法以歌诀的形式让人们耳熟能详,方便村民学习和预防治疗。在农村由村医定期召集组织村民开展健康讲座,让农民相互交流健康保健的心得,提高农民健康保健素养,有效推动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进入千家万户。
2.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社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栏,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及开展群众性中医健身活动等。
3.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家庭。
结合进基层·暖民心·固堡垒活动,向村民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手册》,对村民进行中医适宜技术、食疗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培训,使老百姓共享健康保健方法,预防和减少疾病,逐步提高健康素养和预防保健水平。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健康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要把实施提升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争取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县成立由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组成的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务求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
围绕提升工程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投入、相互配合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三)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
附件:
1、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2、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现状和目标
XX县卫生局 XX县发展和改革局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3年4月1日
附件1 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一、主要职责
负责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的指导;研究并协调解决提升工程实施工作中的困难。
二、组成人员
组 长:陈汉辉 XX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周 辉 XX县卫生局副局长
XX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成 员:冯奇集 XX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
陈日养 XX县卫生局防保股负责人
Xxx XX县发展和改革局社会发展股股长
Xxx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
生育保险股股长
Xxx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
通监管股股长
黄小红 XX县卫生局医政股干事
三、工作机构及其职责
领导小组在XX县卫生局医政股设办公室。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实施提升工作的政策措施建议;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期望各位领导和专家通过督导检查对我市的中医工作给予批评指正,促使我市中医工作能够更健康、更有序、更科学的发展。
自2013年2月省卫生厅等7部门下发《河南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来,我们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为重点,按照既定思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下面将我市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辖20个乡镇、街道,456个行政村。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直管试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华名窑?瓷魁之乡、中国曲剧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辖区内现有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省工人疗养院等14个市直医疗、教学、科研机构,15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7个卫生室。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根据省中管局等7部门的统一部署,2013年8月我市成立了以赵三壮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对各基层医疗机构的目标考核,为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中医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情况
我市共有设床位医疗机构45家,其中中医医院9家,中医个体3家,90%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在我市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982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55人,占总医师数的28%。去年,我市为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把发展中医事业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在制定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时,把能否开展中医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条件,明确要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全部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截至目前,我市15家乡镇卫生院及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有中医科,现已初步完成了我市中医药服务的战略布局,为我市开创中医工作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情况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20%以上的目标。在市中医院我们设立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2013年至今累计培训1308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基层人员诊疗技术,促进了乡村2级中医药服务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人员数量较薄弱,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基层西医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支能中会西的人才队伍,争取完成中医药提升工程2015年的发展目标。
(四)县级中医院建设情况
2013年,我市中医院已创立二级甲等医院,各科室的设置及人员、设备的配置基本符合国家《二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市中医院扩建医院病房,改善软硬件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同时还承担着全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适宜技术培训和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发展的对口支援工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能够按照要求开展电子病例、临床路径管理、绩效考核及健康管理服务。
(五)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我市在贯彻落实《关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引导和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豫人社医疗[2011]12号)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指导意见(2013年版)》(豫卫农卫[2012]20号)等文件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关于中药饮片的政策规定要求,非药物诊疗技术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的结算比例。
(六)中药监督管理情况
各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设置比例已达到90%,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药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监管,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分阶段开展中药市场的集中整治活动,将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偏远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消除监管死角,使监管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类人才匮乏、基础设施简陋,严重影响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地方财政薄弱,资金配备不到位。
(3)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的设置推进较慢。
在今后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我们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部署中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中医诊疗设备和中药房设备的投资力度;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业务技术水平;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以上汇报,请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霍林郭勒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霍卫字„2014‟129号
关于提请政府印发《霍林郭勒市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请示
市政府: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开展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内卫字„2014‟106号)文件要求,我市于今年9月底之前完成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任务,9月22日自治区督导组将来我市验收此项工作,按照评估工作要求,需要以市政府文件形式成立创建基层蒙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霍林郭勒市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我局已经拟定相关文件内容,现提请政府印发,确保我市此项达标任务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
— 1 — 此请示
附件1:霍林郭勒市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附件2:创建基层蒙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201
4— 2 —
霍林郭勒市卫生局
年9月19日 霍林郭勒市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贯彻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开展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内卫字„2014‟10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底,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蒙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中医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蒙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蒙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辖区居民对蒙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辖区居民看蒙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
(二)目标
1.到2014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蒙中蒙医药服务。
2.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蒙中蒙医药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蒙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
— 3 — “十二五”期间有明显上升,到2015年底,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蒙医药服务量占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3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落实中蒙医药扶持政策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蒙中蒙医药优势。
(1)在蒙中医医疗机构就医,新农合报销起伏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15%。
(2)在蒙中医医疗机构就医,基本医保报销起伏线降低20%,报销比例提高10~15%。
(3)将针灸、手法、针刺、熏蒸、药浴、放血、沙疗、拔罐、敷疗、整骨术、震脑术、针刀、蒙医中医刮痧、蒙医中医清肠术等蒙医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
2.在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蒙中蒙医药特点。
(1)将蒙药(包括成片、饮片、医院制剂)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并按照甲类药品政策执行。
(2)在基本药物补偿政策制订和执行中鼓励蒙药中药的使用,在基本药物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按照国务院、自治区有关部门规定要体现蒙药中药特点。
(3)蒙药、中药饮片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暂不实施零差价销售。
3.制定政府指导价的蒙中蒙医药服务价格项目及标准。
— 4 — 按照中蒙医药服务特点,体现中蒙医药技术劳务价值,增设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调整针灸、推拿、中医正骨、蒙中蒙医药预防保健等传统项目的服务价格。
4.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蒙中蒙医药内容作为重要内容。
(二)加强基层中蒙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提升中蒙医医院服务能力。
(1)加强中蒙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中蒙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蒙医中蒙医医院水平。
(2)开展蒙医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基础设施得到改善。(3)加强中蒙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并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2.加强中蒙医医院信息化建设。
(1)加强基层中蒙医医院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蒙医医疗管理水平和效率。到2015年,中蒙医医院建立服务应用信息系统。
(2)加强中蒙医医院中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视频网络平台建设,推动中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视频网络与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视频网络并网运行。
(3)建立和完善以中蒙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促进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
— 5 —(4)建设中蒙医医院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中蒙医医院信息数据分析和应用水平。
(5)开展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等功能。
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1)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国家中蒙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2名以上中蒙医人员、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2)到2015年底,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蒙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适宜的中蒙医诊疗设备、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3)到2015年底,6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蒙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4.建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帮扶机制。
(1)中蒙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培训。
(2)按照逐级帮扶的原则,国家、自治区、通辽市级中蒙医医院对口支援我市中蒙医医院。
(3)中蒙医医院要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 — 6 — 务站和村卫生室中蒙医药服务的业务指导任务。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蒙医药服务的指导任务。
(5)在中蒙医医院评审中,要将对口帮扶基层中蒙医药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考核内容。
(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中也应将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指导帮扶服务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三)加强基层中蒙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基层中蒙医药人才教育培训制度。
(1)鼓励基层在职在岗中蒙医药人员参加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给予适当补助。
(2)建立健全基层中蒙医药人员中蒙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3)开展基层中医、蒙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
(4)开展中医、蒙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农村牧区中医、蒙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5)开展社区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中蒙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使用中成药和中蒙医药适宜技术。从2014年起,用两年时间对所有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中蒙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
(6)开展老中蒙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2.落实对基层中蒙医药人员的帮扶指导。
— 7 —(1)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做好蒙中医药“市乡村一体化”(我市只有市村二级体系)管理试点,探索蒙医中医医师市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纵向流动机制。
(2)建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蒙中医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并纳入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网络。
3.引导中蒙医药人才扎根基层。
(1)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类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2)实施面向基层的中蒙医药人才招聘计划,鼓励高等中蒙医药院校非定向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3)开展农村具有中蒙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探索将具有中蒙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经过临床考核和自治区级卫生、中蒙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中等中医学专业水平考试并合格后,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蒙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积极创建各类中蒙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单位。
深入开展基层中蒙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蒙医医院二甲测评等活动,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蒙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完善中蒙医药综合服务模式。
(1)中蒙医医院建设蒙医中医特色专科专病。
— 8 —(2)完善中蒙医医院蒙药房和中药房建设。
(3)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蒙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蒙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蒙医药综合服务区。
3.鼓励开展基层中蒙医药研究。
根据上级要求,充分发挥科研带动生产力的作用,用科研推进基层中蒙医药发展。积极扶持医疗卫生机构在中蒙医药方面的科研工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蒙医临床经验、验方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蒙医药人员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群众。
(五)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蒙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卫生局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经费应占公共卫生经费总数一定比例。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健康教育中蒙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蒙医药内容。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
— 9 — 蒙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蒙医药健康管理率。
(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蒙医医疗机构
1.对各类社会资本新办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名老中医师带徒等方面政策。
2.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蒙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蒙医在开设中医、蒙医诊所或个体行医。
(七)依法加强基层中蒙医药监督管理
1.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允许乡村蒙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草药的政策措施。
2.加强蒙药中药质量监管,严格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蒙药中药饮片采购程序,严谨假劣蒙药中药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3.非公立蒙医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学科建设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八)推进中蒙医药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1.推进中蒙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基层。
(1)在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蒙医药展览栏,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的民间单验方等有效方法展示在展览栏里,将中 — 10 — 蒙医疗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人们耳熟能详,方便群众学习和预防治疗。
(2)在村卫生室由村医定期召集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让农牧民相互交流健康保健的心得,提高农牧民健康保健素养,有效推动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进入千家万户。
3.推进中蒙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社区。
在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蒙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栏,组织开展中蒙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
4.推进中蒙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家庭。
(1)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把中蒙医药科普读物等送进80%以上的家庭。
(2)联合媒体,组织制作、播放和开设面向家庭的中蒙医药养生保健与知识普及类节目和专栏。
(3)面向特殊家庭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三、重点项目
(一)中蒙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等级评价标准》,对中蒙医医院进行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使中蒙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标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
— 11 — 在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强化蒙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蒙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蒙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基层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1.依托现有中蒙医医院,建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2.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蒙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蒙医科、蒙药房或中医科、中药房。
3.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嘎查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蒙医中医诊疗设备。
4.继续筛选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录,推广选用。
(四)基层蒙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做好中蒙医人员技术骨干培养和村医临床人员中蒙医专业教育,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蒙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遴选老蒙中医药专家带教培养一批基层蒙中医药人才。
(五)中蒙医医院培育和建设1个以上蒙医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六)蒙医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
完成中蒙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以蒙医中医电子病 — 12 — 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提高蒙医中医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等功能。
(七)综合医院蒙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项目 鼓励市人民医院开展蒙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八)蒙中医药文化传播精品项目和科普巡讲活动 建立一支蒙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开展蒙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蒙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蒙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
积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自治区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地方财政的安排和部署,启动实施基层蒙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相关项目。
四、组织实施与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提升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务求实效。要对提升工程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负责部门和责任人。《意见》和《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对基层中蒙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总体目标和分目标。
(二)抓好动员部署,强化监测督导
开展中蒙医药服务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
— 13 — 度。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提升工程目标实施进度和重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不定期督导。
(三)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要加强动员部署和新闻宣传工作,开展义诊、咨询等宣传活动,使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认识开展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增强实施提升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动员部署活动,加大对实施提升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
201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