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账业务未加盖预留印鉴引发的案例
转账业务未加盖预留印鉴引发的案例
一、案例简介
支行柜员办理一笔验资户向基本户转账的业务,转账金额为数百万元,由于付款凭证未加盖预留印鉴,引发了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一)《银行会计核算规程》明确规定:开立验资账户必须预留印鉴。印鉴是单位办理支付结算的重要依据。此笔转账业务中,付款凭证未加盖预留印鉴,更谈不上对预留印鉴进行印鉴审核,严重违反了单位账户支付结算制度规定。
(二)在此案例中,柜员未认真审核支付凭证,未仔细核对凭证必须记载事项,从而造成了对未加盖单位预留印鉴的支付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三)现场管理人员未认真审核业务凭证要素,导致严重风险事件发生,审核形同虚设,风险隐患极大。
三、案例启示
(一)柜员须养成严谨的操作习惯,严格按照银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操作。同时,加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对业务操作分险点的掌握。
(二)柜员应在核对预留印鉴相符后进行业务处理,从而防范因印鉴审核不严引发的外部欺诈事件,确保业务运营安全高效,避免引发业务案件。
(三)现场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职,全面审核业务,做到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及时纠正柜员的违规违章操作行为,杜绝操作风险的发生。
第二篇:案例指导111014第十期违规变更预留印鉴案
案例指导
本期发布(案例)内容:
西安分行法律与合规事务部
No.20111014009 2011年10月14日
2002年8月8日,深圳市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某与赵某、孙某就共同开发佛教T项目签订‚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由向某先注入资金50万元,用于筹建T项目前期工作,赵、孙某负责办理相关手续。8月14日,赵某受张某委托,与佛教协会订立协议。同日,T项目筹建处在某商业银行A支行开立账户并预留印鉴为‚T项目筹建处财务专用章‛、‚向某印‛、‚孙某印‛。8月22日,实业公司以向某个人名义汇入A支行开设的T项目筹建处账户50万元。9月5日,T项目筹建处常务副组长赵某、财务总监孙某到支行,以‚单位急需用款,预留印鉴中‘向某印’带到外地‛为由,申请变更预留印鉴,即在原有印鉴中去掉‚向某印‛,保留原‚T项目筹建处财务专用章‛和‚孙某印‛。A支行会计碍于情面,在没有书面申请材料情况下,违规为T项目筹建处办理了更换印鉴手续,并办理了首笔15万元现金取款业务,之后,赵、孙二人又先后取现和汇款49.98万元。后向某以单位存款被赵、孙取走使用为由,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一场纠纷因此上演。
一、基本案情
共同开发,开立账户,预留印鉴
2002年8月8日,深圳市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某与赵某、孙某就共同开发佛教T项目签订‚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由向某先注入资金50万元,用于筹建T项目前期工作,赵、孙某负责办理相关手续。8月14日,赵某受张某委托,与佛教协会订立协议。同日,T项目筹建处在某商业银行A支行开立账户并预留印鉴为‚T项目筹建处财务专用章‛、‚向某印‛、‚孙某印‛。
银行碍于情面,变更印鉴,一方客户非法占用项目资金
8月22日,实业公司以向某个人名义汇入A支行开设的T项目筹建处账户50万元。9月5日,T项目筹建处常务副组长赵某、财务总监孙某到支行,以‚单位急需用款,预留印鉴中‘向某印’带到外地‛为由,申请变更预留印鉴,即在原有印鉴中去掉‚向某印‛,保留原‚T项目筹建处财务专用章‛和‚孙某印‛。A支行主办会计要求二人提交单位书面申请,赵、孙二人再次表示用款特急,以后一定补办。A支行会计碍于情面,在没有书面申请材料情况下,违规为T项目筹建处办理了更换印鉴手续,并办理了首笔15万元现金取款业务。截止2003年3月27日,赵、孙二人以更换后印鉴陆续取现和汇款49.98万元。
案发,银行成为被告之一
后向某以单位存款被赵、孙取走使用为由,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经查,赵、孙所取款项除用于T项目办公及业务支出外,大部分被用于二人购买名车、住房、家具等消费品或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最终被法院认定职务侵占罪,分别判处7年和4年半有期徒刑。2003年实业公司向法院起诉A支行,以支行办理会计业务中存在过错为由,要求银行赔偿由此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A支行抗辩中提出,更换印鉴是公司员工职务行为,支行更换印鉴与公司损失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一场诉讼纠纷就此展开。
二、法院分析
A支行负有过错,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A支行工作人员负有过错,对造成T项目账户内资金流失并被赵、孙非法占有具有直接因果关系,A支行对此应直接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判令A支行、赵某、孙某共同赔偿实业企业49.98万元。2003年3月,A支行上诉到市高院,二审维持一审判决。
A支行职员碍于情面变更预留印鉴,属于违规操作,银行应赔偿损失
A支行职员在变更预留印鉴过程中,违反了银行关于办理变更预留印鉴相关程序规定。‚应提交正式公函证明,或以更换印鉴申请书代,写明变更原因、新签章启用日期等,并加盖原预留签章和与原签章有明显区别的新签章,经开户行审核同意后,办理更换手续。……‛本案中,银行工作人员碍于情面,在赵、孙二人未提交T项目筹建处变更印鉴申请书情况下,仅凭口头说明便为其办理了预留印鉴的变更,并在没有书面手续情况下,使用新的印鉴为赵某、孙某二人转账,最终导致T项目筹建处近50万元款项被二人取出用于个人挥霍。因此,在此案中A支行被视为负有过错,对造成T项目账户内资金流失并被赵、孙非法占有具有直接因果关系,A支行对此应直接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赔偿客户经济损失。
律师提醒:
理清‚周到服务‛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本案是‚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法律‛造成恶果的典型案例。由此可见,‚周到服务‛必须建立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风险防范‛则是‚周到服务‛的前提和出发点。银行员工在银行实际业务往来中,必须清楚二者的关系,在坚持‚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强化依法合规经营意识,降低违规操作风险,避免银行损失
该案发生充分证明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建议我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规范业务办理流程,杜绝因人情废制度和因开展业务而不依法合规经营的做法,降低我行在业务操作法规方面的风险,进而避免由于违规操作而造成的经济及声誉上的损失。
第三篇:代客户办理业务引发的案例
代客户办理业务引发的案例
一、案例介绍
网点柜员使用交易从自己帐户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对外转帐,涉及客户共计10多笔,触发“员工通过网银频繁转帐”监督模型。
二、核查分析过程及整改情况
经核实:该网点为某协议代发工资户办理代发工资,将现金存入其内部账户后,由于未开立基本账户,系统不支持现金存入发放代发工资,客户要求当天必须将代发工资发放到位,柜员就将其现金存入自己账户,通过个人网上银行转账为客户进行工资代发。属于员工代客户办理代发工资业务,违反员工行为准则,被确认为风险事件。
三、核查结果
(一)该单位由于没有开立基本帐户,系统不支持现金存入发放代发工资,因单位急于办理工资发放,要求工资款当日转入该单位员工账户,柜员感情代替制度,违反操作规程,将单位现金存入自己账户,通过个人网上银行转账为客户进行工资代发,严重违反《员工行为禁止规定》规定,存在制度执行风险。
(二)柜员将客户资金存入自己账户并为其代办业务,说明该柜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防范能力差,极易形成资金纠纷。若柜员将客户资金挪为他用,将给银行带来诉讼风险,甚至经济损失。
四、管理措施或建议
(一)加强规章制度学习,严格按照银行“员工行为禁止规定”约束自己形为,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是杜绝差错最有效措施。
(二)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员工职业操守,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充分认识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采取不同培训方式,使柜员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技能及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每一笔业务,保证各项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及服务优质性。
第四篇:约定账户转帐业务被骗引发客户信访的案例
约定账户转帐业务被骗引发客户信访的案例
一、案例简介
营业网点收到市信访局转办的反映柜员在为客户办理电话银行约定转帐业务时,未解释清楚相关规定,造成客户帐户资金被转走,请求帮助的信访件。经调查,客户到该网点申请办理了一张银行卡,并要求办理电话银行约定帐户转帐业务。后该客户到网点查询账户声称钱被他人转走,经柜员查询帐户记录后确认钱已分批被转走,转入的帐户为该客户当时提供的约定账号。网点人员让客户联系一下她约转的那个人,客户表示她并不认识这个人,是另外一个王先生让她约转到这个账户的。该支行人员怀疑该客户被诈骗,建议其去报警。
二、案例分析
目前开办的个人电话银行转账汇款业务是银行为个人电话银行注册客户提供的注册卡、下挂账户转账汇款服务。客户申请开通电话银行任意账户转账须申领电子银行安全介质:动态密码卡。目前银行对通过动态密码卡进行电话银行任意账户转账有限额规定。
在此基础上为方便个人客户日常使用电话银行进行对外转账,银行特开办电话银行约定账户转账业务。个人客户可至柜面申请开立电话银行的同时将家人或好友的账户设为电话银行约定转账账户,柜面进行相应业务处理后,客户就可以通过电话银行办理限额内的约定账户转账汇款业务。该业务要求进行约转的账户必须是客户熟知的亲朋好友,且办理时约转账户的账号、户名均需客户本人事先知晓并填写申请表,业务办理成功后,客户在对该约转账户进行转账汇款时便无需使用动态密码卡,输入客户在柜面设定的电话银行静态密码即可完成转账汇款。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在增强电话银行约定账户转账安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方便客户使用。
三、案例启示
通过这一案例,反映出现在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越来越隐蔽化和多样化,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平时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犯罪分子各种作案的手段,这样才能提高内控外防水平。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素质。
当今公安部门连同金融机构已越来越重视此类诈骗案件,并采取各类措施予以预防,但狡猾的诈骗分子也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变方式与手段,令诸如此类的诈骗案件仍然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我们银行加强对员工防范风险和诈骗意识教育,组织学习各种典型案例,提高员工素质。同时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如何预防 各种诈骗活动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员工及客户的防范意识,防止诈骗事件发生,避免客户上当受骗。平时积极组织员工学习《业务操作指南》等相关资料,在网点内营造全面风险防范的浓厚氛围。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员工恰到好处的言行向社会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大行的社会形象。
2、提高网点工作人员防范风险意识。
基层网点是银行接触客户的平台,是银行的窗口,网点工作人员作为银行工作的一线人员,直接与客户面对面接触,在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时,应主动沟通,了解客户信息。这就要求一线员工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本着对客户资金安全负责的工作态度,注意各个环节的防范与识别,时刻关注客户的言行举止,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可疑现象的存在,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识破骗局,避免客户上当受骗,为客户资产安全保驾护航。遇到可疑人员或遇到客户办理存在风险的业务时应及时主动地进行问询和善意提示,有时几句简单的提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有疑问的业务,要不厌其烦地向客户宣传解释,增强客户自我识别诈骗案件的能力,不仅能保证客户资金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银行社会形象,赢得客户信任。
第五篇:因漏填基金业务申请书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因漏填基金业务申请书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某日,一客户到柜面要求购买基金进行投资理财,其购买金额达到XX万。网点工作人员识别出他是我行的优质客户,遂给他推荐了一些效益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基金产品。知晓他本人赶时间,为了帮他节省业务处理的时间,又为了留住客户,于是经办人员便简化了操办手续,只是口头复述并让客户确认了其要购买的金额,基金代码和名称,还有分红方式等几项内容,并且在打印的时候也只是打印了通用机打凭证,并未让客户填写基金业务申请书,也未打印基金专用凭证,结果被认定违反操作流程,评定为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金融产品“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基金投资也决不是只赚不赔,或许也会在某个时期内出现一定的亏损,这是任何人无法预测,也无法阻止的事情。而我们的基金业务申请书上注名了基金名称和代码,金额,前后端收费,分红方式,是否顺延,定投名称和代码,还包括风险揭示等。这一系列的内容都需要客户亲自填写并确认,万一以后客户反悔了怎么办,每一个填写内容的设置都有它的道理。风险揭示尤其重要,这旨在提示客户风险,并不是稳赚不赔,让客户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再进行投次,评测出你是积极型,平衡型还是稳健型或者是保守型。而且也只有当客户把那些内容都看完填上并签了字,才能让我们工作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内控合规性的要求。
三、案件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客户是我们的上帝,从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固然重要,但这一时的方便或许会在将来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在服务客户的同时,要牢记我们的使命是在一定法律和规范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优越的金融服务,这也是站在客户的利益上为其考虑,优质服务并非毫无原则为其提供方便。
(二)坚持合规操作理念。银行的每一笔业务都有一定的流程业务,该填什么凭证,是否打印,每一项要求都有其特定的用意,以便今后查帐。银行工作人员应该本着谨慎性的原则,严格按照规章要求来办业务,决不能图省事,要争取把内控合规风险降到最低,本着对客户负、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我们柜面工作人员在处理业务时一定要合规、合法、按操作流程来办事。
(三)提高风险敏感度。本案例中填单与不填单,意味着客户是否认可这笔业务。针对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有风险的业务,则表明了客户是否愿意承担其中的风险。客户未填写基金业务申请书,看似并未立即引起任何纠纷,实质上隐患隐藏其中。如果客户的投资亏损,找我行理赔,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风险,对银行、对客户都可能起到不利影响。因此,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加强案例分析教育,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