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山县扶贫贴息贷款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宁城县扶贫贴息贷款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英山县地处鄂皖交界的大别山腹地,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下辖3乡8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万人,贫困人口8.2万人,占总人口的25.6%,每四个人口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由于发展基础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面仍然较广,贫困程度仍然较深,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自国家实行改革,创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下放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固定贴息水平,灵活补贴方式”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后,英山县抢抓扶贫贴息贷款和省脱贫奔小康试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强扶贫贴息贷款的引导、管理和使用,使扶贫开发产生了一些变化。为了深入了解新体制下扶贫贴息贷款的运管情况,根据鄂政扶发(2010)39号文件和黄政扶办电(2010)13号传真电报,县扶贫办组成专题调查组,对温泉、红山和杨柳三个镇进行了调查。
一、主要成效
英山县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管理使用,呈现出平稳、健康、有序状态。对帮助贫困乡镇发展生产,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降低贷款成本,加快贫困地区实现小康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三年的扶贫贴息贷款是这样发放的。
按时间划分:2007年—2009年全县共发放扶贫贷款3368.93万元,其中2007年1091.82万元,2008年1217.11万元,2009年6827万元。回收扶贫贷款3368.93,其中,2007年1043.76万元,2008年1209.24万元。2009年1115.93万元。
按类别划分:2007年—2009年农业银行发放167笔贷款,共计3480万元,其中2007年150万元,2008年180万元,2009年3150万元;农信社发放12732笔贷款,共计5655.93万元,其中2007年941.82万元,2008年1037.11万元,2009年3677万元。
按贴息划分:2007年—2009年共支付扶贫贷款贴息285万元,其中2007年40万元,2008年35万元。2009年210万元。
按覆盖范围划分:2007年—2009年共覆盖339个村次,其中2007年117个村,2008年99个村,2009年123个村。
按户划分:2007年—2009年共惠及957户,其中2007年384户,2008年255户,2009年318户。
三年来,围绕县政府建设“中国茶叶大县、湖北山区经济强县、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全县积极参与实施“特色立县、工业强县、项目兴县、旅游活县”四大战略,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发展支柱产业,加快了脱贫奔小康的 进程。全县先后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项目723个,其中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700 个,用于其它项目23个。发展茶叶40000 亩,蚕桑15000 亩,药材60000亩,板栗 30000 亩,生猪160000头,茶叶加工企业4家,通过扶贫贷款贴息扶持339个村次,覆盖957户,3828人,其中覆盖贫困村156个,1900 人,贫困户110 户,440 人,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80元,其中贫困农民人均增收345 元。
三年来,被调查的三个乡镇中,杨柳镇发放扶贫贷款 470万元,贴息9.8万元,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项目85 个,其中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82 个,用于其它项目3个,扶持35个村,覆盖106户,420 人。红山镇发放扶贫贷款126万元,贴息6.7万元,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项目 39 个,其中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39个,扶持14个村,覆盖39 户,156人。温泉镇发放扶贫贷款510万元,贴息11.8万元,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项目43个,其中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41个,用于其它项目2 个,扶持30个村,覆盖92户,368 人。
二、主要做法
(一)摸清政策脉搏,实行三个瞄准
政策规定扶贫贷款贴息的对象是农村贫困户。扶持的项目是农业、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的产业、贫困户的种子、种苗、种畜和肥料等生产性投资。根据这个政策,结合英山实际,全县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实行了“三个瞄准”。一是瞄准重点贫困村。全县有156个国定重点贫困村,其中2.03万人属于农村低保对象,6万多人属于扶贫开发对象,两类人口合计8万多人,各乡镇各部门坚持把重点贫困村作为扶贫贴息贷款工作的重点,用70%的贴息贷款向重点贫困村倾斜,着力帮助他们建立茶、桑、药、栗四大特色产业和养殖、水产业。温泉镇百丈河村位于鄂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深山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209户,693人,耕地面积372亩,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为了带动群众走出贫困,2007年村两委利用村民入股和扶贫贴息贷款创办了万头猪场,总投资400万元。购进种公猪10头,二元母猪600头,三元仔猪3000头。促进了饲料加工业,解决了30多人就业。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存栏牲猪1192头,户平5.7头,出栏牲猪851头,户平4.1头,户平收入达到8200元,人均收入2484元,带动了本村近1000人脱贫致富,同时拉动周边8个村近万名群众加快脱贫步伐。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李虹蹲点的贫困村韩婆墩现有396户,1468人,耕地面积825亩。该村带领群众脱贫,将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资金捆绑使用,购进药材种子种苗,种药590亩,其中:柴胡80亩,苍术380亩,百合50亩,桔梗60亩,当归20亩,产业经济面积占总面积的75%。全村药材收入由2006年前35万元发展到今年的365万元,户均药材收入9200元,人均药材收入2500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收入人均3500元的72%。二是瞄准贫困户。全县坚持把贫困户作为扶贫贷款贴息的重点对象,重点帮助贫困户兴建致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杨柳镇三门河村胡从奎是个贫困户,他利用废弃的旧村部房屋建设养鸡场,贷款5万元,购回鸡苗8000多只,政府及时贴息2000元,使养鸡场健康发展,现在投资规模扩大到18万元,胡从奎成了当地率先脱贫的领头人。该镇河南畈村夏进军在扶贫贷款贴息1500元的激励下,养母猪30头,常猪120头,仔猪280头,开始逐渐脱贫。东夹铺、桥头边、河南畈等村养殖户也纷纷涌现,三是瞄准龙头产业。全县始终坚持把扶贫贷款贴息的重点用于龙头产业,拉动了贫困户迅速脱贫。杨柳翻身垸茶叶有限公司主创“团黄贡茶”品牌。2009年扶贫贴息贷款1117万元,扶贫贴息34万元,在政策的扶持下,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发展高山茶园基地500亩,通过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公司注册为诚信通会员,实行网上销售茶叶,产值效益双飙升。上半年销售团黄贡茶15吨,产值达 300万元。带动土门河一条冲15个村,2万人,8000亩茶叶基地增收脱贫。三年来志顺、绿屏、绿羽等一大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不断崛起,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家,过2000万元的2家,过1000万元的6家。绿屏茶叶有限公司2009年销售收入突破6300万元,有效提高了茶叶附加值,加快了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规范操作程序,监管扶贫贴息
扶贫贷款贴息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复杂。全县严把“五关”。一是审查关,凡符合贷款贴息条件的农户,向所在乡镇、村提出贷款申请,经审核确认后报县扶贫、财政部门备案,方可享受贷款贴息,未确认的不予贴息。县扶贫部门根据贫困户花名册,调查审定贷款贴息对象,确保扶贫困、扶产业、扶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二是测算关,财政扶贫贴息资金由县扶贫办和财政局按照贫困人口、低收入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等为依据,统一科学测算,然后两家联合向各乡镇下达贴息资金计划,由各乡镇按照计划组织实施。三是投向关。坚持把贷款贴息资金集中用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严禁用于与农民脱贫无关的项目,无发展潜力的项目不贷。四是到户关。县扶贫办开出到户拨款通知书,每户贴息资金的贷 款规模控制在5万元以内,超过的按5万元结算,贷款期限规定在3个月到1年。财政部门再根据拨款通知书,对贷款贴息进行审核、拨付、结算和报账。五是监督关。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政策、贷款贴息对象、实施项目、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贴息金额等内容公告公示,阳光摊晒,接受监督。
(三)切实加强领导,制定管理办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将这项工作作为新时期崭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加以领导。一是成立了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领导小组。以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李虹为组长,县扶贫办、财政局、农行、农村信用社为成员,成立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县扶贫办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编制和提供贫困户备选名册,做好相关的指导和贴息确认工作;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审核与拨付工作;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扶贫部门认定的贫困户中自主放贷。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扶贫办主任,负责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制订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关于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参照《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湖北省扶贫到户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县政府出台了《英山县扶贫到户 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基本原则、部门职责、贷款贴息对象、范围和标准、结算办法等运作程序。
三、主要问题
扶贫到户贷款贴息确实是我国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有效尝试,体现了灵活性、准确性、责任性、联动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一有效形式,促进了全县茶、桑、药、栗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广大贫困户逐步走出贫困阴影。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太小。一是享受财政贴息资金的贷款规模每户控制在5万元以内,银行据此限制了贷款户的资金要求,这个贴息规模捆死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牵头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使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无法施展手脚,他们不能从金融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对瞬息万变的商机往往坐失良机。英山的农业产业链条很长,茶叶产业从加工中心一直延伸到田边地头,每个环节相互关联,由此无法带动广大贫困户滚动脱贫。二是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太少,2007年全县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40万元,覆盖58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8.8%,与扶贫的实际需要差距太大,杯水车薪,发展缓慢。
(二)贫困户无法贷款。一是信用等级制度锁死了贫困户,按照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困户和贫困户没有信用等级,银行根本不准贷款,谁贷款谁负责。信用等级评 定制度将贫困户这个弱势群体打入了冷宫。二是贫困户贷款无人担保,因经济贫困,担保人怀疑贫困户无法还贷,避免承担连带清偿责任,都不愿签字担保。三是部分贫困户确实无力偿还,存在风险贷款、逾期率偏高的问题,一些病残智障、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和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村困难人群,缺乏造血功能,对于他们来说,扶贫贴息贷款可能会变成救济款,因此金融部门不予贷款。
(三)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扶贫贴息贷款利率,按照3个月到1年贷款期限,年利率最高9‰,最低6‰,每千元贷款成本超过100元。国家扶贫贷款按4%的贴息率贴息,虽然缓解了利率压力,降低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但是经银行高息一折腾,政府扶贫贷款贴息变相地被金融部门拿走了一块,增加了贫困户的投资压力,影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四)部分农户缺乏信用意识。一些农户混淆了扶贫贴息贷款和农村信贷资金的性质,认为既然国家对扶贫贷款都贴息了,那么扶贫贴息贷款也应该是无偿的,因此不少农户还贷意识差,导致贷款逾期率高。
四、几点建议
(一)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户均贷款额度,上级财政扶贫部门要实行 “连年扶持、比例递增”方法,进一步扩大扶贫贷款的额度。二是要逐年增加贴 息资金额度,不论是项目贷款或是到户贷款离实际需要缺口都大,国家在安排年度扶贫资金计划时,对专项贴息资金应逐年有所增加,并适当提高贴息标准。
(二)适当降低银行利率。目前银行贷款年平均利率达到8.4‰,农户千元成本达到102元,而存款利率只有1.71‰,存贷利率相差太大,损害了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国家在研究金融政策时,应着重考虑银行在扶贫贷款上实行政策倾斜,减少功利主义,放水养鱼。
(三)建立农业产业保险制度。为确保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要将扶贫贴息贷款与农业保险捆绑起来,同时要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公司,探索“龙头企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农户”的“五位一体”经营模式,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第二篇: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定稿)
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扶贫贴息贷款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持能够带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流通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三条 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主体为中国农业银行,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由中国农业银行按照放得出、收得回的原则自主发放。
第四条 每年扶贫贴息贷款的总量及期限结构,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农业银行在上年的第四季度根据扶贫贷款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由中国农业银行商扶贫部门后下达,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五条 扶贫贴息贷款的资金由中国农业银行在系统内统一调度,资金有困难,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
第六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努力完成贷款计划,如不能完成,中国农业银行应向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说明情况。
第七条 为保证扶贫贴息贷款真正用于国家重点扶持地区的扶贫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应主要在与扶贫部门共同确定的贷款项目库范围内挑选项目。发放贷款前,要征得当地财政部门和扶贫部门的认可。
第八条 扶贫贴息贷款的期限以一年为主,最长不超过三年。扶贫贴息贷款统一执行年利率为3%的优惠利率,贷款超过贴息期和展期、逾期的不再享受贴息政策,并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扶贫贴息贷款优惠利率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中央财政贴息。
第十条 扶贫贴息贷款的贴息资金,由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扶贫贴息贷款总量及期限结构,安排贴息资金,纳入当年的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 扶贫贴息贷款的贴息办法: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贴息范围。贴息范围包括当年新增贷款、收回再贷和未到期贷款。
(二)贴息方式。贴息资金按季据实结算,由财政部直接拨补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每季度终了,中国农业银行将扶贫贴息贷款及期限结构报经当地财政、扶贫部门审核后,层层汇总至总行,总行在次季报财政部审核结算。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彬县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
彬县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
为了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贷扶贫机制,切实发挥信贷扶贫资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扶贫贴息贷款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第二条:到户贷款由县扶贫办论证考查选择愿意承担扶贫贴息贷款任务的金融机构,报县政府同意后,由该金融机构主办。
第三条:到户贷款的对象为县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每户贷款本金不超过1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生产。
第四条: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视实际生产周期自主确定,贴息1年。不足一年按实际时间予以贴息。
第五条:在贴息期内,到户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系数,结合我县实际确定。贴息利率按年5%利率给予贴息。
第六条:超过贴息期限的贷款,不再执行优惠利率,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前,金融机构要依次征得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的认可;投放后,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共同审核认定并盖章,县财政局据此拨付贴息资金,将贴息资金直接补贴给金融机构。
第八条:到户贷款贴息资金每年由省上分配到县,县上存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不得挪作它用。如有结余可结转下继续用于利息补贴,但不可突破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指标。
第九条:实行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银监局和被选择承担扶贫贴息贷款主办业务的金融机构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主管副县长担任,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确保贷款规模和贷款效益。
第十条:县扶贫办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监测,做好指导服务、贫困户核准、项目库建设及项目认定、上报和贴息确认等工作,协助金融机构发放、收回贷款。同时搞好配套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县财政局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审核与拨付。
第十二条:金融机构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资金的筹措、在县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库中自主选择、独立审贷、投放和回收,并定期于每月月底向扶贫办和财政局提供扶贫贴息贷款的审批、发放、使用有关情况。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手续,放宽贷款条件,为贷款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必须明确贫困户支付利息的标准。每批贷款投放后,要向扶贫办提供投放花名册,以便监督检查。同时要积极配合县扶贫办开展扶贫贷款工作的有关活动。
第十三条:各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扶贫贴息贷款分配计划通知后,要迅速及时、足额地将计划以文件形式分解到各村,并抄送县扶贫办和承担业务的金融部门。做好扶持对象的审核工作,协助扶贫办、金融机构搞好贷款的投放、回收、跟踪监测和检查监督等工作。
第十四条:各村民委员会接到乡镇政府扶贫贷款计划分配后,应认真、负责、细心地从本村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持对象,根据本村实际和贷户愿望选择扶持项目,编制扶持对象花名册(一式三份),其中计生扶持对象一式四份,送县扶贫办、县计生局、金融机构各一份,并做好与贷款有关的各项工作,要配合县扶贫办、金融机构搞好贷款的投放、回收、审核、监督检查、跟踪监测等工作。
第十五条:各有关部门之间必须紧密协作,确保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建立到户监测制度,全县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3个村(2个重点村、1个非重点村)作为监测点,县扶贫办及金融机构要对到户贷款的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跟踪监测,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方式,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七条:建立贷款户回访制度,帮助贷款户用好扶贫贴息贷款,更好地发展生产。
第十八条:项目贷款重点支持能够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有带动和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包括中介组织如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大户),适当支持(包括小城镇)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项目。优先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第十九条:县扶贫办要根据省、市、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要求和扶贫开发任务,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项目库建设。项目库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以文件形式单项申请,报县扶贫办备案。
第二十条:县扶贫办、县财政局要严格把好扶贫项目认定关,项目要从县项目库中筛选上报,使项目贷款与本县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与本办法不相适应的相关文件自行终止。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县扶贫办负责解释。
第四篇:关于农村户口贴息贷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户口贴息贷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农户贷款,为农户扩大种植业、养殖业、且为农户提供财政贴息贷款,为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奠定了坚固的基础,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申请条件
1.已婚农户、单独立户、贷款人在服务区域内有固定住所。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3.从事土地耕作、有合法、稳定的经济收入。4.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帐户、无不良信用记录。5.联保小组由居住在贷款人服务区域内的自然人组成。
二、申报材料 1.居民身份证。2.结婚证。
3.贷款卡(贷款卡审批程序①由银行信贷员调查、核实、符合条件者报上级审核②经上级领导批准、信贷员收集农户身份证件办理贷款卡并发放)。
三、贷款程序
1.携带贷款卡、申报材料到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2.填写贷款申请表。
3.签署借款合同、联保人户主签字确认。4.发放贷款。
四、贷款须知
1.贷款额度:5万元以下(含5万元、根据农户经济收入不同贷款金额不等)。2.贷款期限:1至3年。3.贷款利息:财政全额贴息。
4.还款方式:按季付息、到期还本(批复3年贷款期限,要求每年还贷一次,还贷后即可续贷)。
5.贷款方式:农户联保贷款(联保小组不少于3户)。6.贷款卡期限:3年(3年后可重新申请)。
第五篇: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
专栏: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年09月19日 21:1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专栏一 支农再贷款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自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后,农业银行不再向农村信用社提供支持资金。同时,受90年代后期地方金融风险影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所削弱,存款持续徘徊,加上当时国有商业银行集中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县域金融服务和涉农信贷需求与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为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引导增加农户贷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于1999年开始办理支农再贷款业务。
1999年-2007年,人民银行共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88亿元,累计发放1.2万亿元。在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大幅度增加,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期,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年均增长22%和25%,比同期金融机构年均贷款增长分别高8个和12个百分点。期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1.4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6%和37%,比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之初分别提高15个和17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随着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增强,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针对全国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总体宽松、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现有支农再贷款额度的93%集中安排用于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
总体看,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和缓解农民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支农再贷款是对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流动性支持,虽然执行优惠利率,但不是政策性贷款。对坚持市场筹资且涉农信贷投放达到规定比例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资金不足的,人民银行分支行按照规定程序及时给予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条件、方式、期限、金额和利率,由其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并自担风险。
专栏二 农户小额贷款
中国农户小额贷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前者是直接依据农户信用情况发放的贷款;后者是指3-5户农户自愿组成相互担保的联保小组,农村信用社向小组成员发放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中国农户小额贷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等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三是小额到户扶贫贷款是主要向贫困农户发放的特殊政策性贷款,由农村金融机构自愿参与,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四是由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2/3以上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地区。
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农户小额贷款发展。一是调整农户小额贷款政策。全面拓宽农村小额贷款对象、范围、金额、期限、利率。小额贷款对象从传统农户扩大至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种微型企业;小额贷款用途由传统农业扩展到有助于农民收入提高的各个产业;小额贷款额度在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0万—30万元,其他地区提高到3万—5万元;小额贷款期限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个别贷款期限可延长到3年;小额贷款利率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二是创新农户小额贷款方式。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发推广农户小额贷款“一卡通”制度,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办法,随用随贷,有效提高了贷款便利程度。三是简化农户小额贷款程序。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确定灵活的贷款偿还方式,实行优惠利率。对个别地域面积大、偏僻的乡镇,通过流动服务方式,开展上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对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给予资金和财务支持。近年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通过采取支农再贷款和执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安排改革试点支持资金,以及适当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支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五是改善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环境,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对信用好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在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全国农村信用社得到了普遍推广,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农户贷款面大幅度提高。
专栏三 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便捷化的创新产品,如“速贷通”、账户透支、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备用贷款、国内信用证业务、电子票据贷款等。二是担保类创新产品,主要包括: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进口仓单质押贷款、国内保理业务、动产质押贷款、林权质抵押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等。三是组合类创新品种,主要是通过组合现有的一些信贷产品,为借款人提供个性化的信贷产品。
农村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业务服务对象上,可以分为为贫困人口等低收入群体、传统种养殖农户、农民创业与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中小企业及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房屋修建等辅助金融需求五种类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主要采取政策扶持类型的金融服务,例如: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和农户小额信贷。针对传统种养殖业农户,主要有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机贷款和兴农贷款等,这些信贷是需要农户提供一定的抵押担保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兴起,农村个体经营和农民创业信贷需求日益增加,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都针对性地开发了这类信贷需求产品,例如:农户助业贷款、“农家乐”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等。针对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分为微型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村级经济留用地开发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其他农村支持信贷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农民消费类农户自建房贷款等。从贷款服务对象的覆盖层次看,初步展现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广覆盖于“三农”的基本原则,形成了能够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产品。
福建的“林权抵押贷款”。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继2003年国家林业局在福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金融机构探索形成“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商业性保险”等有机结合的模式,积极为持有《林权证》并从事林业种植、加工和经营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支持。目前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创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一季度末,福建省累计发放各类林权抵押贷款46.36亿元,余额22.49亿元,支持育林造林714.48万亩。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均已介入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近年来,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明显。
湖北的“订单农业质押贷款”。订单农业质押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以订单农业购销合同的收款权为质押担保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种养殖大户;贷款期限与订单农业合同期限匹配,一般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额度每笔原则上不超过订单农业合同金额的70%,每个农户贷款额度为1万元至10万元;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对特级和一级信用农户实行优惠利率。
专栏四 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
1、建立健全扶贫贷款制度,不断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
2001年,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国发[2001]23号)。根据《纲要》精神,2001年6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制定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银发[2001]185号)。扶贫贴息贷款由农业银行发放和管理。每年的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和农业银行确定,层层下达到各地。政府扶贫部门负责提供扶贫贷款项目,农业银行在扶贫部门提供的扶贫项目范围内选择贷款项目,按3%的优惠利率发放贴息贷款。优惠利率执行一年,优惠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由财政贴息,财政部将贴息资金拨付给农业银行总行。
2、推动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为了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率,自2004年,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先后开展了两项改革试点:“到户贷款”改革试点和“项目贷款”改革试点。2006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开办发[2006]46号)。根据《通知》精神,将原由农业银行统一下达指导性计划并组织发放贷款分为“到户贷款”和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贷款(以下简称“项目贷款”)两部分进行操作。
到户贷款的贷款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生产。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与其直接结算贴息。贷款所需资金由承贷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视实际生产周期自主确定,贴息1年。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系数自主确定。中央财政在贴息期内按年利率5%的标准给予贴息。贴息方式可以是政府将资金直接贴给农户,也可以是将资金补偿给金融机构,具体方式由各县自主确定。
项目贷款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重点支持对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有带动和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在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8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试点,由试点省选择承贷金融机构。贷款执行年利率3%的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省政府贴息。贴息方式可以是政府将资金直接贴给项目实施单位,也可以是将资金补贴给金融机构,具体方式由各地自主确定。其他省市的项目贷款仍由农业银行承担,由财政部和农行结算贴息。贷款执行年利率3%的优惠利率。贴息方式是政府将3%与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差额补偿给农业银行。
3、创新信贷扶贫贴息机制
根据信贷扶贫工作的实践,2005年7月,配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四省共8个县开展了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将部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奖励。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励了各利益主体参与信贷扶贫的积极性。2006年,在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又增补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相继开展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底,累计发放到户贷款1.16亿元,覆盖贫困村1211个(其中2006年覆盖贫困村976个),扶持贫困户18087户(其中2005年扶持贫困户9123户,2006年扶持贫困户8964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50个百分点左右。
4、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
经国务院同意,从2008年开始全面改革扶贫贷款管理体制,将扶贫贷款管理权限和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省,其中到户贷款的管理权限和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县;扶贫贷款的发放由任何愿意参与扶贫工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承贷;中央继续保留扶贫贷款财政贴息预算资金规模(每年安排5.3亿元),于年初下达到各省(区、市),各省(区、市)安排到户的贷款贴息资金不低于贴息资金总额的50%;扶贫贷款由实行固定利率(3%)改为固定贴息利率,其中到户贷款按年息5%、项目贷款按年息3%给予贴息。
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扶贫贴息贷款总量及期限结构,安排贴息资金,纳入当年的财政预算。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根据财政贴息预算资金规模确定当年扶贫贴息贷款的指导性总量计划,并于年初下达各省财政贴息资金及对应引导的扶贫贴息贷款的指导计划。
贴息利率
扶贫贴息贷款优惠利率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由中央财政贴息。
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
贴息方式
贴息资金按季据实结算,由财政部直接拨补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每季度终了,农业银行将扶贫贴息贷款及期限结构报经当地财政、扶贫部门审核后,层层汇总至总行,总行在次季报财政部审核结算。
贴息资金可采取直接或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补贴给贫困户或项目实施单位两种方式,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各省、县自行确定。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
专栏五 农村信用体系建立
近年来,针对“三农”特点和农民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普及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提高其融资能力,降低信贷成本与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融资,提高其 “三农”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协调合作,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原则,人民银行分支行结合当地人文、经济状况,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科学、合理地设置农户信用指标,研究开发适合农户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设计利益引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民的融资,目前,各地已形成多样且各具特色的融合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中介参与、信贷支持等内容的征信服务框架体系。
河南商丘案例:2001年到2007年,商丘市经历了由“全国高风险投资区”到“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的转变,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对农民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培训的基础上,采集农户信用信息,建立农户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开发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综合利用信用评分、村委会审定及民主测评等方法,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农户的信用状况,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开,让群众进行监督,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户的不同信用状况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并对信用户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绿卡贷款”制度,简化了贷前调查程序,节约了放贷成本。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对信用户的贷款投放达到15.9亿元,没有一笔贷款形成不良,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针对农村信贷需求金额大额化、周期延长化的特点,由经济实力强、信用等级高的信用户组成互助联合体,会员交纳一定数额互助基金存入农村信用社专户,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信用社可根据会员交纳互助基金数额的20倍发放信用贷款。信用户信用协会的产生,使农村的个人信用从分散到集中,从盲目到有序,从自发到规范。这种合作信用模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三户、五户信用联保形式的局限性,在扩大贷款金额,延长放款期限,享受优惠利率等方面,是小范围信用联保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探索信贷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引导信用户自发地成立“信用户互助组织”,实行会员制管理,由会员自愿交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风险基金,统一存入信用社,用于补偿信贷损失。目前在辖区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的信用互助协会已发展到13家,协会会员近1000户。二是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信用贷款风险救助基金,对信用户因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等意外情况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按一定比例对信用社进行补偿。目前,辖区睢县和永城市政府各出资100万元设立了政府救助基金,为信用社发放信用贷款建立了一道“安全网”。三是农村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已有1720个信用户(会员)参加保险,涉保金额1296万元;财险公司对15家信用企业开办了固定资产、人身和餐饮责任险,收取保费8.5万元,承保人员141名,涉保固定资产3710万元。
福建屏南案例:通过开发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及农户信用评价机制,结合中介机构的信用担保,屏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户融资和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将农户信用信息录入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化农户信用档案,;二是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提供参考;三是按乡设立了信用促进会作为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并在行政村设立促进会分会,为新贷款户、较大额贷款户、经济状况较差的贷款户提供担保;四是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发放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发放信用贷款,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五是在政府网站开辟征信专栏,通过媒体、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征信知识宣传,并公布信用村、镇评定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
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户获得的贷款面越来越广,贷款金额得到较大提高;贷款质量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范围和业务领域得到了有效延伸,实现了农户与农村信用社的双赢,形成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屏南县甘棠乡共有3000多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达1000多户,扣除大额贷款户、低保户及外出打工户,农户获贷比例达70%以上,贷款总金额超过了1500万元,户均超过了1.5万元,且甘棠乡农村社贷款一直保持无贷款违约的良好状况,按期履约还本付息已成为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信用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信用环境。
专栏六 小额保险逐步发展
小额保险是主要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服务,具有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发展小额保险对于有效服务“三农”、完善农村金融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在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小额寿险、小额意外保险、小额健康保险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险种的产品已达160多个,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农房等多个领域。意外险和健康险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出务工农民小额保险以及农村计划生育保险业务都在快速推进。但小额保险还存在产品尚不丰富、服务网络亟待改善、销售渠道需要创新、小额保险的政策支持缺乏长效制度保证等问题。
2008年6月17日,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保监发[2008]47号),标志着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正式启动,鼓励符合试点条件的保险公司,以农村低收入群体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提供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的保险产品,使保险真正惠及广大低收入群体,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