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时间:2019-05-13 20:2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第一篇: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一、2017年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狠抓项目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全区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区GDP完成125.9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9.4%,同比增长6.5%(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0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65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4.26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02:9.25:90.73,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12个百分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5%,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0.8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5.9%,增长8%,实现利税0.7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2.8%,下降39.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6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64.7%,增长10.1%,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62.87亿元,增长12.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7.2%;进出口总额完成19.2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8.1%,增长3.9%;实际到账外资0.03亿元,下降8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8.8%,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277元,完成年计划的50.8%,增长8.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9%。

(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加快发展“四新”“四化”产业项目,围绕新材料、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双创平台、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现代物流7大领域,筛选100个项目建立了全区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谋划包装27个重点项目提报至省发改委,力争纳入省级新旧动能转换盘子。着力打造半岛地区重要金融产业集聚区及高端商务区,新引进临商银行、长江证券等8家金融保险机构,山东互联网金融中心集聚40家互联网金融、科技类企业;泰华、万达、新华路“三大商圈”加速繁荣,引领全市消费时尚。重点园区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潍坊国际创意港项目一期入驻企业42家,建成集半岛设计体验中心、新媒体中心、创客中心、路演中心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综合体,并荣获省级“工业设计基地”称号;汽车服务产业园新引进玛莎拉蒂、东风风光等5家汽车4S店,金宝新能源汽车城已部分建成,全市首家汽车文化主题公园一期基本建成,入驻商户70家;金宝集团作为省级产业示范园区,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书画鉴赏等功能更加完备;大虞文化旅游产业园积极探索文化+创意+旅游的运作模式,被评为山东省版权示范园区;创智谷和嗨创空间获评省级众创空间。

(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区在建项目121个,上半年完成投资64.68亿元,金山居小区、恒信•阳光假日等32个过亿元项目新开工建设,世博商务大厦、阳光100城市广场(二期)等9个续建项目建成,精鹰医疗器械中药高效自动提取生产线、华凝包装印刷设备等5个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50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0.7%。8个省市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7.9%。新审批1532文化产业园、大有公馆三期等28个项目,总投资额48.1亿元,总投资额同比增长215.8%。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新签约项目8个,合同投资额32亿元,到位资金10.2亿元;在谈在办项目27个,总投资143.4亿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梳理18个重点项目参加北京(PPP)发展论坛暨潍坊市项目推介会。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稳妥推进去产能,拆改10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辖区除万潍热电、昌能热源两家供暖公司外,其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燃煤锅炉拆改。大力推进去库存,新建商品房网签销售8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9.02万平方米,非住宅19.28万平方米。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累计发放过桥资金6.5亿元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全区73%的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达到对接资本市场条件,其中,全影网络启动“新三板”挂牌程序,力争年底前实现挂牌。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国税、地税深入实施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权力事项131项,调整13项;实施“入园企业零上门”便民助企登记和网上全流程登记注册服务,提高登记注册效率,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5501户,新增注册资本139.9亿元。

(五)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加紧编制“四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繁荣城市产业、提升城市活力、传承城市文化、提高城市品质提供遵循和方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玉苑路、龙甲路等6条背街小巷已完成设计。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开工棚户区项目11个、2074户。加快片区开发,全面推开老市府、“三王一马”、白浪河、南苑片区拆迁安置、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推进60个“征迁清零”项目,完成“清零”项目 24个,搬迁滞留户190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3.02万平方米,腾空土地773亩,另有21个征迁项目已完成部分签约或房屋拆除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城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治理违法建筑11.8万平方米;重点河流水质全面消除劣五类,白浪河柳疃桥断面达到五类水水质;实施城区黄土不露天工程,在主要道路、背街小巷和游园绿地补栽乔灌木40多万株,在新建居住小区、单位庭院栽植乔灌木60多万株;东风街、胜利街等5条道路通过市级深度保洁示范路验收。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半年全区组织招聘会5次,开发公益性岗位560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2人,培育阳光100凤凰社、神舟重工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孵化载体22处,全区新增就业2535人。社会保障进一步扩面提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9831人、67613人、32544人、50791人,其中,养老、医疗、工伤3项保险已超额完成全年扩面任务;安排资金1500万元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张。破解“大班额”问题取得新突破,虞园实验、十里堡、潍坊十中小学部、友好学校分校基本建成,年内可投入使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一期、潍坊眼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等医疗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国医堂4处,新增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12家;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优势,成立全国地市级首家呼吸专科医联体,已签约医疗机构30家;微医互联网医院在全区26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远程诊疗工作站,年底建成互联网医院平台,为群众提供在线医疗服务。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向好压力较大。上半年,全区经济呈现温和复苏迹象,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仍不理想,大部分指标在全市位次靠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利税、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外资5项指标未实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的任务要求。实体经济效益欠佳,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家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10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批零住餐业效益不佳,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和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4.5%、1.7%、-1.6%、4.7%,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

(二)新旧动能转换难度较大。动能转换项目不占优势,我区上报省发改委的27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体量较小,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双创平台、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4个类别,其它类别涉及较少,缺少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纳入省级盘子较为困难。我区金融业以传统金融为主,以风险投资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发展缓慢,房地产业以传统住宅、商务楼宇为主,缺少高端、高档住宅和商务楼宇供给,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特色产业尚未形成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能。

(三)投资拉动后劲不足。项目开发空间受限,全区可开发地块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制约了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引入,一些大项目建设接近尾声,个别街道大体量项目接续断档,投资增长后劲缺乏。项目建设制约瓶颈较多,目前仍有22个项目未开(复)工,其中,蓝色经济总部、和扬·万悦城(二期)等项目资金不足,银领国际、水风情健康生态园等项目前期规划论证不充分,附属医院教学科研病房综合楼、宝通陆号二期等项目征拆遗留问题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项目建设进度。

(四)财政增收较为困难。“营改增”、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对全区税收形成持续影响,房地产、金融保险两大重要税源收缩,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其中,受周边县市区优惠政策、机构本身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区内金融保险证券机构迁出增多,一些金融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独立核算,出现税收隐形流失现象。上半年全区金融保险业占地税收入比重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增幅仅为2.57%。

三、下步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狠抓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向中高端、集群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加快传统金融保险业业态集聚,积极引进潍坊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集散中心;提升发展山东互联网金融中心、“金融汇谷”等金融园区,打造半岛地区重要金融产业聚集区。加强对批零住餐企业的帮扶指导,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大力发展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拓宽批发零售业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住宿餐饮业品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齐鲁创智园、半岛创新谷等项目建设,推动创智谷、嗨创空间等众创空间向国家级众创空间跨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力,加大技改投入,增强工业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大力推进奎文滨海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加强与潍坊彩光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潍坊天恒新能源有限公司等4家意向企业的对接,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建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结合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每个街道集中突破1个特色小镇或特色园区,加快建设科创小镇、智造小镇、金融小镇、文化小镇、旅游小镇、健康小镇“六类小镇”,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建立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机制,完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方案、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库,加强对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谋划设计和统筹推进。抓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的接续和建设,加强与省市发改部门的对接争取,力争27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纳入省级盘子,同时,不断充实完善区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狠抓新项目的包装谋划工作,力争SAP、华为、潍思德姆新材料等优势项目落户我区,推动长城复兴门窗智能化门窗系统、海恒科技水下切割装备等项目投产运营,以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全区产业转型发展。做好行业专题调研,针对1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点课题,开展行业专题调研,摸清重点行业“旧动能”,明确“新动能”,分行业制定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向、目标、项目和措施。

(三)实施投资、创新“双轮”驱动。加大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力度,强化土地、拆迁安置、规划论证、手续办理等要素保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50个区级重点项目和8个省市重大建设项目,重点抓好22个未复工、未开工项目的协调推进,确保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11%以上;积极争取上级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泰山学者、鸢都人才等政策性扶持资金,加快产业转型、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市场化招商模式,完善社会化招商激励办法,进一步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积极对接世界500强、央企、知名科研院所,实现重点片区、园区、楼宇、产业新突破;推动28个在谈项目早签约、39个在办项目早落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持续推进规模企业规范化改制,推动5家企业实现场外市场挂牌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贯彻落实“711”专项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推行“店小二”式服务,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各类交易成本,推动服务环境大优化,行动效能大提升。

(三)提升城市综合品质。编制“四个城市”建设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活力城市、文化名市和品质城市。推动“四大片区”开发建设,落实工作推进组总负责制,举全区之力打好片区开发攻坚战,将“四大片区”打造成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城市建设新样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玉苑路、龙甲路等6条背街小巷;对早春园、西上虞等10个老旧小区全面实施环境治理、房屋修缮、设施完善、节能改造四大工程,着力解决18栋危楼安全隐患;改造“汽改水”市政供热管网35公里,改造换热站120个,置换供热面积559万平方米。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20个项目、3591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全力推进“征迁清零”,力争完成剩余36个项目的攻坚清零任务。实施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城市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停车难专项整治等16项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完成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美丽奎文。

(四)强化民生保障。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推进齐鲁创智园、半岛创新谷和京广文化广场3处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做好“创业就业证”和社会保障卡证卡合一推广工作,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就业4400人以上。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等社会保险待遇调整工作,落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落实大病保险政策,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成立区社会综合救助中心,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机制,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努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处社会化养老机构,力争全区新增养老床位100张,护理型床位60张。加快推进39处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和14所中小学学校的建设,解决“大班额”难题,持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7年8月

第二篇:十三五规划如何编制执行

..“ 十三五 ” 规划如何编制?

这两年正好是“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接的时期,从国家、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在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也有科技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

我从 1987 年开始在冶金工业规划院工作,到现在是 28 年时间,一直在干规划这项工作。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各位交流一下产业规划编制的体系,编制方法、及其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一些改进和思考。今天的介绍也是对我们工作中经验和思考的一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通过分析我们过去规划的编制、执行和落实情况,不断完善、修订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结构,体会什么样的规划才算是好的规划,并对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编制好一个规划谈谈自己的认识。

今天给大家的介绍分三个方面的容:

一是介绍 规划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二是规划 的 理念、容与编制过程 ;三是目前 我们 在做的 “ 多规合一 ” 偏向战略性质的规划。

一、规划 工作 的 一些 基本 概念

1.规划编制 的 必要 性。在中国目前制度下,规划是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宏观管理的工具之一,是制定计划的基础依据,是各产业与企业提出发展目标与路径的集合。有人会问,既然是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规划?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的独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非洲的企业与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规划,很多部门都有自己一年一度甚至几年的战略规划,而且它的国家战略规划和部门的产业职能密切相关,甚至在措施上有强有力的预算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规划的作用和功能,比我们现在很多部门编制的一些规划功能更强。

2.首先要确定规划的对象。我们对规划的定义,是对规划对象未来发展变化状况,在时间上的谋划部署或者是一些具体的安排。在编规划的时候,确定规划对象,和经济体制是有比较大的关系。如果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体制,一般不会对那些竞争性的领域去编规划,因为那些领域完全是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既然是决定性的..作用,就没有必要靠规划去引导或者去影响资源的配置。但是,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有很多竞争性的领域,也有政府的规划,比如说可能会有汽车产业、纺织产业的规划等等,像这样一种规划对象到底是编还是不编,跟体制变化有关系。

从目前角度看,在新的体制条件下主竞争性规划尽可能少编,即便要编,也只是提供一些预期性或者是信息型的导向,为市场主体或者这个领域的企业提供一种信息和参考。

3.规划 的 功能。在不同经济体制下,规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划带有强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应该具有促进战略目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功能。一些竞争性产业领域的规划,一定是领导性、指导性的。但是一些空间性的规划,比如说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都有红线,这种规划完全是约束性的,这种规划功能和竞争性领域的规划是不同的。4.规划 的 形成 是 一个 完整 体系。要根据总体战略的发展需求,将规划的目标要求、遵循原则、指导思想、容与措施、实施保障,以及实施计划和投资估算统筹考虑,处理好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二是规划要结合实际,在规划中要客观分析现状,找准发展目标,选择好发展的途径,不能按照理论照本宣科,切忌套用照搬的规划方法。三是规划的逻辑要正确,不能前后矛盾,不能缺少容、不能到处发散,规划要按照发展目标的要求,有明确的发展思路、重点容和技术路线图,既要层层展开不断细化,还要有严格的逻辑关系。5.规划 编制 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确定好发展目标 。规划目标也是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有总体目标与标志性目标,规划的目标要具体切忌大话、空话、套话。

二是要做好现状分析 。要实事地分析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因素,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问题要说清楚,差距要讲明白,切不可把现状分析当成工作总结,成绩说足、差距说小。三是要做好调研 与专题研究 工作。针对问题和差距深入调研,分析原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重点;选择国外标杆企业实地调研,借鉴经验,拓展思路,学习方法;对纵向与横向的部门进行调研,把握住规划的纵向关系,协调好规划的横向容。

四是要策划好 规划的 工作

..重点。规划中的工作重点完全不同于的重点工作计划,与计划的不同之处有很多,目标不同、视角不同、结构不同、重点不同、要求不同,切忌把规划按照计划的容去编制,其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林。五是要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如何能够将一个规划落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十分重要,也是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要按照规划实际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6.什么样的机构可以编规划?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现在除了政府机构在编规划之外,行业协会、、规划院也在编规划。行业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与规划院编的规划和政府编的规划在效力和功能上也有一定差异,但它编的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我今天介绍的主要是政府编制的一些规划。

我们总体看:

“规划既要培育和促进行业增长,也要调控增长”,“规划要驾驭帄衡,使产业增长、投资能力、基础设施、资源条件、环境容量、辅助设施、人力资源相互均衡分布”,“过快过度的经济增长,会给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带来压力,同时会导致竞争能力的下降或崩溃”。我们的规划主要是提高竞争能力或生存能力,不仅仅只以促进增长为唯一目标,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多重的目标。

二、规划 编制 的 工作 容 从发展规划编制来看,我们规划的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合理、客观、透彻的部与外部环境分析;二是要有先进的规划理念;三是要有可靠的规划目标;四是要有明确的路径选择或措施;五是要有有效的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1.从环境分析 是我们提出规划原则目标和任务措施很重要的前提。环境分析的主要容,包括发展阶段、体制背景、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以及其它根据规划对象所确定的特殊的环境分析容。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要对国际、国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现在国际环境是一种什么大势呢?是金融危机之后的大势,那种大势跟危机前全球化的大势是不同的。国际能源、政策格局在发生变化,全球化的一些制度建设也在发生变化,对中国未来发展都有重大

..影响。中国经济高度开放,已经和全球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对国际环境的深度分析,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必要前提。

从国环境看,我们已经进入长期低速增长“新常态”。新常态的特征,是过去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优势在弱化。要想保持新的竞争力增长,我们必须形成一种创新驱动、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机制,这是国新常态条件下,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新变化。对这样一种环境的分析和把握,对规划的编制至关重要。

2.要有先进的规划理念。理念是一个规划的灵魂,理念主要体现于指导思想、发展方针、指导原则。从规划理念来看:

一是,重视市场与竞争能力分析,效益优先。市场分析是规划规模与产品结构调整的依据,成本、质量、服务是提高竞争能力的核心。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用户质量要求、提升管理水帄、降低负债率、强化产业链建设等是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是,重视节能环保,向到以人为本转变。社会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达标排放。

三是,从过去简单的增长转变为科学发展。过去讲发展是硬道理,主要是指保持经济的增长,要强调翻番。现在翻番还是增长的目标,但是扩展了发展的涵,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划,追求更全面、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产品市场从国的均衡,到全球视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能以封闭的思维方式编制规划。规划一个产业的产能,不能从封闭市场来看供需帄衡,还要从国资源环境可承受,来面对全球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构建带来的挑战。

五是,从简单的促进增长到约束增长。所谓约束增长,就是要约束负的外部性的增长。高耗能产业的增长虽然也带来经济价值,但是负面外部性会使你得不偿失,必须要对高耗能产能的发展进行某种约束。

这些规划理念的变化,使得我们规划的容由过去简单的促进发展,逐步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从过去的推进某个领域某

..个产品的生产,到最后实现全面的均衡管理。这种变化帄衡了各种增长行为和发展行为的收益和代价,形成了一种新的理念。

3.要有可行的规划目标。

目标导向型规划。例如我们现在编“十三五”规划,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要成为效益良好、有竞争能力的国先进企业”、“成为国一流的钢铁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成为有竞争能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等等;同时,提出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品种质量水帄、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负债率等一些标志性目标。规划的容必须要按这个目标去配备,要围绕实现这个目标的难点找“十三五”发展的重点路径。

还有一种是问题导向 规划。通过环境分析,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发展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我们要去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目标,所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是相通的。

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要紧扣主题,要可行。同时要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功能的划分,哪些目标是约束性的,哪些目标是预期性的,既要有时间性目标,也要有空间性目标。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用定量来表达,有些目标必须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不能拿一个具体指标统计量化。

4.要有明确的 路径选择,这是实现规划途径和抓手。在这个规划期,确定的目标和重点,要通过什么样的重点措施和项目支撑,这是规划完成后要做的具体工作或方向。

5.要 有有效的保障措施。目前看,国大多数产业发展较困难、生存困难,好的路径选择,也要有特殊的保障措施,有差异化的策略做支撑。如市场控制能力、资源控制能力、外部辅助设施供应、人才队伍、企业管理机制、资金条件、享受到中央财政特殊的补贴,等等。

三、规划 编制步骤的程序

规划编制程序的规化很重要,与规划质量很有关系。“十三五”规划,从企业现状分析、“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的评估开始,到前期专题研究(外部环境、对标挖潜与竞争能力分析等)、规划纲要(编制草案)、路径的确定、规划的衔接、广泛听取意见,批准与发布,必须要走这样一个程序。

..规划编制的程序重于结果。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如果程序的安排特别合理,对编制规划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发展的政策问题,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讨论,一旦形成共识,规划有没有都不重要。因为大家已经对这些问题形成了共识,就会按照这个方向去做。如果缺乏广泛和深入的研讨,上下左右的互动性不成共识,规划即便是出来了,也没有人按方向和目标去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编制程序尤为重要。

1.企业现状与“十二五”执行情况 评估。目的是通过企业现状与“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分析,发现了很多问题。既有过程中实施不利的问题,也有发展理念需要改变的问题,还有一些是规划本身编制不客观不科学的问题,这就需要针对中期评估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改进,是编制下一个新的五年规划很重要的基础。

2.。

专题研究。我们在编新的五年规划时,往往要做很多前期研究。比如我们在编制武钢“十三五”规划时,提出 12 个专题研究,如外部环境分析、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研究、对标挖潜分析、能源利用与环保水帄研究等,我们与企业共同完成这些研究。

3.规划方案(规划纲要)的提出与确定。这是完成规划最重要的阶段。不同的规划虽然容不同,但是任何一个规划都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原则、路径选择、有关技术改造措施等。规划纲要完成后,要与企业有关方面充分讨论、确定,便于下一步完成规划文本。4.规划 草案 的编制(规划初稿)。这是完成规划的具体文本编制阶段。不同的规划虽然容不同,但是任何一个规划都要有一个好的表达形式。在规划文本上既有正文也有附件,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人们更好理解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力求结构清晰,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重在解决目标的有关问题落实。5.规划 相互 衔接 与调整。规划初稿编出来以后,一定要和专题职能的规划衔接,如项目投资与筹措,应该与企业财务规划衔接。相互衔接能减少出自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规划所导致的规划目标导向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6 6.听取意见 与修订。听取意见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样化。要听取企业领导的意见、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还要听取专家的意见。有些单位有专门的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是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规划草案拿出来之后,都要请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专门的审议,由他们提出意见。现在我们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搞了一个微信帄台,可以通过微信帄台直接给“十三五”规划提建议,建议和意见的专业化水帄也越来越高。

四、“十三五”期间,“ 多规合一 ” 的战略规划

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十三五”规划是一个体系规划。过去我们以产业规划为主,现在新增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财务规划、物流规划、供应链规划等新的专项职能规划。企业没有必要编这么多单项规划,另外这些规划相互之间容有交叉或者有重叠;这些不同的规划,完全可以通过规划之间的相互融合或者合并,实现所谓的多规合一。同时,也可以提高规划工作效率。

“十三五”规划偏重理念的确定,以及战略的取向,因此“十三五”规划是以战略规划为主。

第三篇: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xx县“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xx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以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部委、省市县“十三五”规划要求,以“提前翻番、同步小康”总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战略,按照“00旅游、有机农业示范基地、00养生绿谷、全国00文明先行示范县”的战略定位,全力建设秀美、和谐、智慧、幸福的“纯净xx”。

一、“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经济运行呈现“增长稳定、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年计划执行的主要情况是:生产总值完成000000万元,增长8.6%。受”营改增”的影响,通过挤压历年收入水分,财政总收入完成50000万元,下降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0000万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00000万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00000万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0000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0000元,增长8.2%。

(一)农业经济势头良好

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完成0000万元,增长3.8%。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0000万亩,总产量达000万吨,20座共0000延米。

(五)财税金融实现稳定

一是财税任务顺利完成。通过加强对全县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全力做好了重点行业税收整治,及时调度收入进度,加大清欠力度等多项举措,充分挖掘了收入潜力;积极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有效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起征点政策和下岗再就业减免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二是财为民所用理念得到落实。确保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等支出达到法定增长要求,逐步提高了城乡低保、五保对象、精减退职人员、城乡居民医疗补助等社会保障标准,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通过“00信贷通” 帮助融资贷款000亿元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累计通过“惠农信贷通”帮助融资贷款00亿元用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三是金融系统规模不断壮大。九银xx村镇银行、00银行xx支行正式营业,县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农商银行。2016年12月各项存款余额462806万元,比年初增长7.51%;各项贷款余额272914万元,比年初增长19.1%;贷存比达0.59,比年初增长0.06。

(六)民生事业扎实推进

一是脱贫攻坚稳步实施。全面落实“321”帮扶机制,创新开展“百店助百户”精准扶贫行动,积极探索开展资产收益试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低保、社保、医保、社会救助保障、安居保障、失地农民保险等保障面稳步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整合工作。积极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103人、困难群众就业197人。完成棚改面积3.1万平方米,建成人才公寓12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289套。全面启动中心城区5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有序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1890平方米、运动场5000平方米。城北新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投入使用,00镇中心幼儿园、00乡中心幼儿园完工,..小学、00幼儿园开工建设,各乡镇农村教师周转房项目进展顺利。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县59个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全部完工,大病保障、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以面包节、生态旅游节、白茶节等节庆为抓手,举办了xx面包论坛峰会、“中国面包之乡”焙烤展示和xx白茶文化节等系列精彩活动。00红七军团指挥部旧址、00红一三军团指挥部旧址维修项目接近尾声。全年送戏下乡113场,城乡群众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社会服务不断加强,对7个乡镇敬老院实行了升级改造工程,全县敬老院建筑面积达到14120平方米,养老床位数355张。累计完成了28个村(社区)幸福院和颐养之家建设。

(七)跑项争资取得突破

一是重大政策争取实现突破。我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6效益。四是全力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引导企业通过惠企政策降低成本,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重点加大对圣农食品、华谊食品、珍展鞋业等骨干企业的帮扶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财园信贷通”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紧紧围绕建设全域旅游景区。一是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突出景区、城区和园区互动,主要完善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交通体系,重点确保0000线、00山至000山旅游公路方家山段、大000旅游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对城区背街小巷进行整治提升改造,建设集镇污水管网及地下网、城北城南高压走廊搬迁及220千伏变电站工程,促进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重点做好县城中心城区交通秩序道路整治、市政设施管理、城市园林绿化、违章建筑查处拆除等工作。不断强化城乡环境保护意识,全面创建文明城市。

(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紧紧围绕培育全域旅游新业态,建设xx全域景区。一是提升旅游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纯净xx”形象,咬定跻身全国旅游强县目标,完善“全景景区”规划,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强化旅游推广,通过全民旅游营销活动,开拓更多的客源市场。让xx旅游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年初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大觉山景区二期、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华南虎野化放归区、御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乌石真相乡村旅游风光带、马头山秀美乡村旅游带、怡川山庄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面包特色小镇、法水森林温泉二期开发、大觉溪水系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在加强传统媒体营销、旅行社营销、巧取节庆营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互联网营销模式,全面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旅游推介。

(五)着力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

一是抓好农民增收工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有机产品输出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救助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强住房供应和需求双向调节,多途径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棚房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四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倡导全民健身,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农村薄弱医院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管,保障群众餐桌安全。五是全力抓好脱贫攻坚。严格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扶贫开发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全力精准扶贫,全面精准脱贫”工作思路,统筹各方面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

第四篇:十三五规划发展报告

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

安龙县发展和改革委(2015年1月7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筹备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黔发改规划„2014‟781号),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州府办函„2014‟98号)等文件精神。经全县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后,我县于2014年8月20日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安府办{2014}155号)。县人民政府组织各县直单位于2014年8月21召开全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起草形成了《关于开展安龙县“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方案》确定了涉及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及发展战略、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20项重大课题,并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意向性安排,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二、目前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方面:20个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尚在开展,目前,除我局承担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问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业集聚与融合发展课题”、县林业局承担的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题”、“县金融办承担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县国土资源局承担的优化和提升能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题”、“县住建局承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课题”基本成稿外,其余12个课题研究成果均尚未正式报送我局。“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衔接方面: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我县于2014年8月起,即组织开展了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总体框架,2014年11月10日下发了《安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安府办发„2014‟203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蔡平亲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冉隆斌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其他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机构。期间,多次赴州发改委规划处进行沟通汇报我县规划前期工作情况:经我县调度,目前研究工作均在开展中。

三、现阶段对全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主要考虑

一是基本明确了全县“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导思想。即:积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内陆开放、构建“一路一带”战略框架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赶超跨越为主线,以推进服务业高端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精品化为主攻方向,以强化科技创新、夯实人才保障、促进特色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撑,以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为立足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协作为根本动力,以生态为载体、文化旅游为引领,走喀斯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化下实现追赶、转型、跨越,完成发展方式上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确保到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二是拟调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化的到来,要求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战略上需要有一个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新定位。为突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引导性,我们结合最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初步研究,拟将我县发展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围绕“同步小康”目标和“四化四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5个100工程”构建国家内陆现代服务业创新开放试验区和西南“两园、三区、一江、一红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能源及载能工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综合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区域电力枢纽,着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通道的战略节点和贵州面向东盟、南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

三是基本明晰了“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确保与全州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国民生产总比2015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15年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5年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5年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比2015年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5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完成现代化,全面建成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民主和谐的荷香安龙。

二、下步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州委六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发2号文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为抓手,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省、州发改委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阶段性安排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毕水兴片区调研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我县打算按四个阶段做好下步工作。

第一阶段: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2015年1月初至5月,根据省、州“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指引,结合安龙县实际,在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安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并完成初稿。由发改局及专项规划责任部门负责,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根据调研成果,结合实际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文本(含重点项目库建设、相关规划建议与编制说明)。

第二阶段:2015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年,中央将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委、州委也将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编制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编制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这一阶段,我们将根据“三个建议”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意见。2015年6月-8月中旬,将初稿 “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提交征求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中期成果。反复调整和修编规划纲要草案,使最终形成的纲要草案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省委、州委的总体部署,符合县委的切实要求。

第三阶段:2015年9月,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 “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咨询,根据专家意见,2015年10月进一步充实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修改稿。

第四阶段:提交规划最终成果。2015年12月中旬,向安龙县四大班子提交“十三五”规划纲要文本,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县领导意见进一步对规划文本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稿。完成全县“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和成果汇编工作。

第五篇:十三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发展理念 第五章发展主线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七十一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十二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十三章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十八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十六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十九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七十七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七十八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十篇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49351元(折合7924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章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五章发展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一节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第二节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重大关键项目上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第三节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和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

第四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城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第二节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发展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自主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第二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

第三节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立法,强化产业技术政策和标准的执行监管。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支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第一节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节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三节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放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完善培养支持机制。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完善配套政策,畅通回国任职通道。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促进消费升级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第二节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主力军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

第三节培育出口新优势

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出口,健全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体系,促进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支持力度。

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第一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第二节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资本回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第三节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四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依法合规界定企业财产权归属,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健全规则、过程、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深化矿业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第一节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健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第二节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水价、气价。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

第三节维护公平竞争

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一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政事分开。

第二节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健全监管责任制,推进监管现代化。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监管。全面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

第三节优化政府服务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第一节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增值税划分办法。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提高财政转移支付透明度。健全省以下财力分配机制。

第二节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制度。实施跨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第三节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关税制度。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依法有据、公开透明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行电子发票。

第四节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修正不可持续的支出政策,调整无效和低效支出,腾退重复和错位支出。建立库款管理与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挂钩机制。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使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水平,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节丰富金融机构体系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等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节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等市场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创新。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实施国家金库工程。

第三节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和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优化外汇储备运用。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节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第二节改进调控方式和丰富政策工具 坚持总量平衡、优化结构,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定向调控的支持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第三节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提高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研判水平。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完善政策分析评估及调整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调查制度、机制、方法创新,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快推进宏观调控立法工作。

第四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减少、整合和规范报建审批事项,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并联核准制度。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

第五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第六节开展农业国际合作

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一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第三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第一节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第二节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

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

第一节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第三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

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三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并购,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五节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建立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推进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盘活资产,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第六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完善国际国内能源价格联动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规范公路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第一节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第二节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

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支持产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建设,支持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发展,加速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计划,鼓励企业全球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

第四节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用评级、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动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节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下载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奎文区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规划全文

    点对点教育内部学习文档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

    十三五规划全文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全文) 2016年03月17日 19:16 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两岸关系的内容如下: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

    区县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

    区县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十三五”期间,我县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县域经济在转型中砥砺前行。现从统计角......

    节能规划十三五

    "十三五"节能规划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企业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今年我公司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技......

    济南十三五规划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三......

    思想汇报十三五规划材料(定稿)

    思想汇报十三五规划材料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四个全面”中的......

    十三五规划--档案室DOC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档案工作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了推进我校档案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使档案工作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根据《关于编制......

    学校十三五规划

    哈尔脑初中“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在今后五年内加快学校的发展,进一步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