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凝聚起引领新常态的磅礴力量
凝聚起引领新常态的磅礴力量
“尽管焦化产业形势不好,但我们积极探索高温煤焦油制柴油、石墨烯等新技术,在新能源领域闯出一片天,盈利超过6000万元。”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七台河市宝泰隆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云说。
这家企业的转型历程,是中国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一个缩影。
全国两会上,凝民心、聚民智、谋共识,代表委员热议新常态、把脉新常态,凝聚起引领新常态的磅礴力量。
引领新常态 呼唤新思维
“与旧常态相比,新常态蕴涵了三方面变化: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由低端逐步向中高端水平升级;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说。
引领新常态,呼唤新思维,首先要科学看待经济增速的调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近年来罕有。
“降低增速目标是应对当前形势做出的务实之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表示,“就像开车,速度适当降下来,才能完成换挡动作,发展才有可能向提质增效的新方向前进。”
引领新常态,呼唤新思维,就要深入理解产业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升级的历史必然。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能源约束等因素影响,我国旧有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此时亟需向中高端水平发展,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跃进。”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技术升级是企业在新常态下的最好出路,转早了,转好了,企业就会迎来第二波快速发展期。”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告诉记者,梦兰集团从德国、西班牙、瑞典引进三种自动化设备并自主整合成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节约了80%的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提高5倍,出口额增幅超过20%。
引领新常态,呼唤新思维,就要深刻领会当前发展动力转换的现实要求。
“过去我们习惯靠冲规模、上项目,以投资驱动来发展经济,这样的驱动模式已走到尽头。新常态下,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厉以宁说。
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从只唯GDP到聚力“双中高”,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新思维。
引领新常态 呼唤新作为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跃进,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发展要转型,需要新作为。新作为靠什么?答案就在“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就要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灵魂。
对于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鹏有着深刻的领悟。为了加强研发力量,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夏鹏痛下决心,将其福建寿宁的研发基地北迁至千里之外、人才更为集中的上海。
“现在,我们生产的氧化锆纯度已达到99.8%,属国际领先水平,一半以上的产品远销欧美。这样的成绩就来自于我们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夏鹏说。
“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代富认为,新常态下,企业家要调整心态,不能寄希望于大规模刺激政策,而要通过技术创新等挖掘内部潜力。
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擎,这是因为创新是实现‘双中高’目标的重要动力和路径。”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范剑平认为。
环顾欧美发达经济体,美国、德国、日本之所以能攀上“智造”强国之巅,就在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能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创业创新不仅可以对冲当前下行压力,更是下一步增长力量的孵化器。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创新非常活跃,必将对信息、媒体、消费等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这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要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力。
引领新常态 呼唤新状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领导干部应有新状态。新常态下的新状态,就要有推动改革的迫切意识和行动。这就要厘清权力和市场的边界,把“任性”的权力之手管好。
“新常态下,要充分重视市场和企业自身的调节作用,重建新型的政商关系,调整政府的激励方式,突出企业家的主体作用。”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钱颖一说。
权力不任性,经济才有韧性。“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政府要通过主动瘦身、公布权力清单、下放审批权限,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让改革红利在纵深推进中加速释放。
新常态下的新状态,要摒弃“为官不为”的另一种任性。
“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19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全国人大代表陈义龙所在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产品,在申办手续中因一些部门不敢尝试、生怕担责,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遇阻。
“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为官不为’。引领新常态,必须要有砥砺奋进、果敢前行的为政好状态。”陈义龙说。
新常态下的新状态,就要有直面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责任担当。
“改革创新每深入一步,就会碰到深层次矛盾,遇到瓶颈障碍,就会触及既有权力关系和利益格局。如何才能做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关键是要敢字当头,有敢碰硬、敢负责、敢担当的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韶春说。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举,树立新观念、用好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就一定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开启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第二篇:感动凝聚力量,榜样引领成长
感动凝聚力量,榜样引领成长
学习身边的事,感受身边的人,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感动的力量,也不缺少能让我们感动的榜样,只是少了一双发现感动多的眼睛,我们从小都是在一个被爱包围的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我们身边的亲人长辈都对我们关爱有加,甚至自从有了我们,我们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所以感动从自己的身边找,榜样在我们的身旁。今天同样是个特殊的日子——母亲节,每一个母亲其实都是我们身边最具有正能量的榜样,我们是她生活的全部,而我们却将她放在了一个角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懂得了”感动”,懂得了感恩,于是我们的国家、校园、各大城市越来越注重这种力量,这不仅仅是一种跟风额力量,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具有的感恩之心,每两年我们学校都会评选十大感动校园人物。
而今天的团会主题就是学习我们身边同龄人的感动事迹,凝聚感动力量寻找我们自己的榜样并且为之付诸实际行动然后两年后你也可以使别人学习的榜样。
第三篇:文化引领凝聚力量
文化引领 凝聚力量
简要内容:张春贤同志在“6·29”讲话中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不竭动力。
张春贤同志在“6·29”讲话中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不竭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软实力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发展偏重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迅速扩大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经济总量,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低效率已使这种发展难以持续。更让人忧虑的是,在物质形态增长的过程当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也没有能够广泛建立;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诚信缺失,合作风险加剧,交易成本增大,阻碍发展步伐。
当今世界,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因此,我们要把文化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无疑,在当下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中的确存在着精神迷茫、道德滑坡的现象。在社会生活领域,关爱互助意识有所淡薄,人际关系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人的内心世界,相当一部分人把追逐钱财当成第一目标,缺乏劳动、创造的乐趣,生活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如果长此以往,将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更有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我们要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把文明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把道德渗透到人们的行动中,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要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就必须培育和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中华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形成了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文化。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坚持和弘扬这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文化特色,在进一步发掘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鼓舞和引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和力量,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科学跨越。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着越来越重视文化、越来越有利于文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格局中,文化建设将会有更突出的地位、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作为!
第四篇:凝聚就是力量
凝聚就是力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共同谱写了华夏儿女不甘压迫、追求和平,共创辉煌的首首赞歌。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成长强大,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能够以一种独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在这个国家的各族人民,用生命和鲜血爱着自己的祖国。诗人艾青曾发出这样的呼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因为这份爱,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古代文化;因为这份爱,各族革命先烈,在仁人义士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经受住不断地挫折与磨难,让我们走过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百年艰苦岁月。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齐聚凝结,共同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的中华复兴,自豪的大国崛起,正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威震四方,外国列强再不敢欺凌我们爱好和平的中国人;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中国这一沉睡数百年的东方雄狮正式觉醒;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彰显了热情、善良的中国新面貌;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幸福。
然而,总有一种声音,总有一种势力,企图破坏我们用血与泪换回的幸福。我们不能忘记,**集团策划实施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我们不能忘记,以热比娅为首“东突分裂组织”,近年来实施的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恐怖袭击、云南昆明火车站砍人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多少无辜的人民失去生命,多少原本完整的家庭变得残缺。他们,无非是想制造恐怖气氛,挑起普通民众的怒火,在社会上制造混乱和民族隔阂,妄图在各民族之间打下仇恨的楔子,让中国陷入万劫不复的民族仇恨中,然后在混乱之中达到他们分裂国家的目的。
历史已经说明,只有团结才能进步,只有稳定才会发展,只有凝聚才有力量!面对暴行,我们不惧怕;面对分裂,我们不答应!作为当代*******,我们应当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好知识与技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付出都每一滴辛勤的汗水,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精彩,乘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汇聚起实现濮阳梦的磅礴力量》学习心得
学习《汇聚起实现濮阳梦的磅礴力量》心得体会
5月13日下午,在我校基建办的组织下,我认真研读了濮阳日报刊发的《两篇文章》,深受鼓舞,体会深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一种昂扬的激情和作为一个濮阳人的骄傲,浑身充满了干劲和力量。可以说,《汇聚起实现濮阳梦的磅礴力量》系统的阐述了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就是我们的濮阳梦,汇聚了全市386万人民的共识和心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实践证明,要实现我们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濮阳梦,必须坚持开展“一创双优”活动,让一创双优活动为我们实现濮阳梦提供强大的动力。一创双优已经成为濮阳一张亮丽的品牌、一面高扬的旗帜。两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一创双优活动,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文章中提到的20件大事,是过去10年甚至15年都没有实现的,正是通过一创双优打破了沉闷局面。过去的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相信“一创双优”为濮阳梦的实现带来强大动力。
濮阳梦的实现,凝结着每位濮阳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作为濮阳卫校的的一员,我们正在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这个大学梦正是濮阳梦的一部分。我一定按照段书记讲话精神的要求,努力工作,积极投身到建设美丽和谐富裕新濮阳的伟大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