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院内感染与护理职业防护新进展(答案)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一)1、下列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是(A)
A、注射器 B、缝合针 C、套管针 D、头皮针 E、静脉针
2、下列不属于化疗职业暴露防护的是(C)
A、建立相关的防护制度 B、严格操作规程
C、工作人员尽量与抗癌药物多接触以了解药物作用 D、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E、尽量减少抗癌药物污染环境
3、静脉针引发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是(B)
A、医生 B、护士 C、技术人员 D、学生 E、静脉输液护士
4、静脉针引发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地点是(B)
A、监护室 B、病房 C、实验室 D、急诊室 E、社区
5、以下不属于传染病的是(C)
A、艾滋病 B、乙型肝炎 C、胆囊炎 D、丙型肝炎 E、肺结核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二)1、关于安全装置的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装置是无针连接的
B、安全装置要成为产品的固定部分 C、装置须有实用性且易于使用 D、安全装置启动后可以再恢复
E、操作者可以容易地区分安全装置是否被激活,有些装置会发出声响,诸如“滴”一声,提示装置已被激活。
2、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B)
A、戴口罩 B、戴手套 C、穿隔离衣 D、戴防护镜 E、洗手
3、参考美国2006版INS实践洗手标准不用于手部清洁(C)
A、含有酒精的手消液 B、水 C、毛巾
D、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E、液体肥皂
4、下述关于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原则不正确的是(C)
A、满足输液治疗需要 B、穿刺次数最少 C、留置时间最短 D、对病人损伤最小
E、风险最小
5、下列不是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的是(D)
A、手接触 B、可能飞溅面部 C、可能污染身体 D、为病人去药房取药 E、侵袭性操作
病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1、用于不耐热手术包灭菌的灭菌方法是(D)
A、下排气式压力蒸气灭菌 B、快速压力蒸气灭菌 C、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方法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E、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
2、下列区域属于半污染区的是(B)
A、卫生间 B、内走廊 C、处置室
D、病房 E、配餐间
3、下列关于医院污物的管理规定叙述错误的是(A)
A、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置黑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B、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C、医院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规定设置焚烧炉
D、在处理过程中操作者要穿工作服,带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水围裙、隔离衣
E、医院废气排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布的标准
4、下列对于医疗废物处理原则描述错误的是(B)
A、医院污物处理的最根本原则是防止医院污物污染医院环境,防止造成交叉感染,防止污物处理不当引起社会公害
B、医院污物无需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无需消毒后再回收 C、加强医院污物处理的管理工作,各级人员都要重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D、由于医院规模大小和专业分工的不同,各单位所产生的垃圾的性质和数量差别较大,对污物处理时应区别对待
E、医院污物应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应消毒后再回收
5、下列对无菌物品描述错误的是(C)
A、保存于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 B、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C、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超过48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D、无菌包放置要按消毒日期顺序
E、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与控制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A)
A、皮肤、皮下组织 B、深部软组织 C、深筋膜和肌肉 D、器官 E、腔隙
2、清洁-污染手术应在术前(B)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A、即刻 B、0.5h-2h内 C、1h-2h内 D、0.5h内 E、2h后
3、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属于不可控因素的有(A)
A、患者肥胖 B、手卫生 C、抗生素的使用 D、环境因素 E、术后干预
4、SSI不会造成(A)
A、缩短住院时间 B、增加医疗花费 C、增加病人痛苦 D、导致手术失败 E、增加病人死亡风险
5、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术后(D)内发生的浅表切口、深层切口、器官/腔隙性感染,以及有植入物置留体内的手术(D)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深层切口和器官或 腔隙的感染
A、1周、1个月 B、1周、3个月 C、30天、半年 D、30天、1年 E、30天、半年
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的合理控制与护理管理
1、下列关于加强重症监护室环境管理,控制人员流动措施错误的是(C)
A、各类人员入病室必须按规定着装 B、本科人员离开病区必须着外出服 C、家属陪床需注意手部清洁
D、控制室内人员流动,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E、严格限制探视
2、下列关于重症监护室环境特殊性的说法错误的是(D)
A、ICU危重病人多,密集 B、医务人员多
C、病人分泌物易污染环境 D、病房空间小 E、探视人员多
3、医院感染控制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B)
A、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B、注重手部清洁 C、控制探视人员 D、减少护理操作 E、合理使用抗生素
4、下列关于呼吸机管道消毒说法错误的是(C)
A、每例病人都使用经严格消毒的通气管道
B、如果管道被肉眼可见的血、呕吐物、脓痰污染,则进行更换 C、每月更换通气管道
D、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mg几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戊二醛消毒柜进行3h的消毒
E、每周更换通气管道
5、ICU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包括(D)
A、患者自身特点 B、环境特殊性 C、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 D、患者管理 E、医务人员因素
第二篇:护理职业防护
护理职业防护
一、概念:1.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之中,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暴露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称为护理职业暴露。
3.普及性预防:即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深层体液,也不论其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加以防护。
4.标准预防: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资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策略。
二、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1.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2.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3.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
三、常见护理职业损伤的防护
1.概念 锐器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碎玻璃、安瓿等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2.原因 引发锐器伤的常见原因包括:
(1)准备物品的过程中被误伤。(2)掰安瓿、抽吸药液过程中被划伤。(3)各种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造成误伤。
(4)整理治疗盘、治疗室台面时被裸露的针头或碎玻璃扎伤。(5)双手回套针帽产生的刺伤。(6)注射器、输液器毁型过程中刺伤。
(7)使用后的锐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时误伤。(8)处理医疗污物时,不慎导致误伤。(9)手术过程中锐器传递时造成误伤。3.防护措施
(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护士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器械传递时要娴熟规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锐器使用中的防护:抽吸药液时严格使用无菌针头,抽吸后必须立即单手操作套上针帽。静脉加药时须去除针头经三通给予。使用安 制剂时,先用砂轮划痕再掰安瓿,可采用垫棉花或纱布以防损伤皮肤。
(3)严格管理医疗废物: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防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以防止刺伤。护理工作中应使用便捷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回收器,严格执行医疗垃圾分类标准。锐器不应与其他医疗垃圾混放,应放置在特定的场所。封好的锐物容器在搬离病房前应有明确的标志,便于监督执行。(4)纠正损伤的危险行为:
①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③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④禁止用手回套针头帽;
⑤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⑥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 ⑦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⑧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
(5)加强护士健康管理: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为护士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医疗锐器处理流程;建立受伤员工监控体系,追踪伤者健康状况。
(6)和谐沟通相互配合:为不合作或有昏迷躁动病人治疗时,易发生锐器伤害,因此必须请求其他人协助配合,尽量减少锐器误伤自己或病人。
(7)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根据工作性质,灵活机动的安排休息时间,使护士身心得以缓冲,减轻压力,焕发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理工作质量。4.紧急处理方法 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应迅速采取下列紧急处理措施:(1)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除伤口部位的血液,避免在伤口局部来回挤压,避免产生虹吸现象,将污染血液回吸入血管,增加感染机会。(2)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5min。(3)用0.5%碘伏,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4)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5)请有关专家评估锐器伤并指导处理,根据病人血液中含病毒的多少和伤口的深度暴露时间、范围进行评估,做相应的处理。
第三篇:《护理职业防护》测试卷
《护理职业防护》培训测试卷
姓名得分:
1至6题为单选题,;7题。
一、单选题(每题10分)
1.关于护理安全的描述不妥的是(A)
A.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B.主要关注病人的安全 C.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D.是医院护理质量提高的基础E.有利于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2.护士发生锐器伤后容易引起血源性传播疾病,其中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是(B)
A.结核病B.肝炎及艾滋病C.梅毒 D.疟疾E.弓形虫病 3.下列护理职业防护措施不妥的是(C)
A.养成操作后正确洗手的习惯B.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 C.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应装满并严密封口 D.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E.护理人力配备合理 4.护士工作过程若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D)A.肥皂水清洗伤口 B.消毒液消毒伤口 C.及时上报护士长 D.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E.做血清病毒学检查 5.下列关于化疗药物给药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
A.使用不带排气孔的输液器 B.为病人静脉穿刺时徒手操作 C.排气时将药液排入弯盘中 D.从茂菲滴管加药时快速推入 E.药粉不慎撒落地上应先清扫
6.护士小李在为艾滋病病人输液拔针后,不慎被针头划破其左手,其处理措施不妥的是(E)
A.用肥皂水、流动自来水反复冲洗伤口B.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损伤处的血液C.0.5%碘伏消毒伤口D.立即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学检查E.立即按揉伤口,减少出血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
案例:护士小杨,在手术台上传递器械时不慎被刀片划破手指,稍有出血,由于手术正在进行,简单用碘伏棉球消毒伤口、更换手套后继续手 术。术后查阅病历,发现该手术病人是乙型肝炎病人。
1、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小杨被划伤后应如何正确处理。
2、结合案例,请阐述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第四篇:护理职业防护制度
二十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
职业环境通常包括理化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及职业习惯、行为方式等。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分为四类: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和心理危害。
1.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如护士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临床最常见的为针刺伤(含锐器伤)所致的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2.化学危害。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物和消毒制剂。临床常用化学消毒制剂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等。
3.物理危害。护士职业中的物理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运动功能性损伤最典型的是腰背痛,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而临床的物理刺激主要包括锐器伤和人体电磁波、射线暴露等。
4.心理社会危害。护士职业的心理社会危害主要指工作压力,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护患关系等。高压力工作容易产生各种身体或心理疾病。
(二)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一)生物危害
WTO提出的职业接触中特殊感染控制的预防措施: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体的损伤;避免接触开放的创口和粘膜;避免通过污染器械的传播;防止血液或其它液体外溢到身体表面;对废弃物作出妥善的处理;要求所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的员工在培训期就应该接受系列乙肝疫苗免疫注射。
1)呼吸道飞沫传播
A.注意病房及工作区域通风,保持环境整洁。
B.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口罩。
C.吸痰时,戴口罩、手套,面部不要垂直于患者口鼻及气道切开处。
2)针刺伤(锐器损伤)
预防措施:
A.在进行注射、抽血、输液、输血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B.绝对不要将针头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运用单手套法。
C.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用钳子夹住针头
拔,不要用手将其折断毁坏。
D.收集箱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危险品警告标志。E.手持无针头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他人或自己。F.操作后立即处理周围环境,如切开包、拆线包、穿刺包的整理。G.锐器和针头与普通垃圾严禁混放。
损伤后处理原则:
A.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是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
染的程度。
B.用流动自来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如溅出,清水冲洗鼻、眼、嘴和皮肤
等直接接触部位)。
C.用碘酒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处理。
D.确定感染源患者并记录在案,同时进行可靠的HIV、乙肝、丙肝等化验
检查。
E.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接受医学观察45天。
3)体液、排泄物等接触性传播
A.当预料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须戴手套进行操作,手套
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B.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器械、各种废弃的培养
基及标本以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后须严格洗手。在不方便洗手的情况下,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C.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
D.灌肠时,应穿一次性隔离衣,戴手套。
(二)化学危害
1)抗肿瘤药物
A.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须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
时更换。
B.冲配药场所有抽风和排风设备。
C.冲配规则:使用输液泵和软袋液体以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出,用水
剂代替粉剂以减少冲配时气溶和气雾的外溢。
D.抽取药液时以不超过注射容器的3/4为宜,并使用针腔较大的针头抽取
药液,以防注射器内压力过大,药液外溢,使用后的物品应放于专用袋
内集中封闭处理。
E.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里,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
果溢出到桌面,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表面。
F.处理患者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
2)化学消毒剂
A.使用挥发性、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时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
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
B.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
C.科学的对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D.遵守医院或部门的剧毒、有害物质的保管规定:集中存放,容器密闭,有显著标志。
E.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
F.使用消毒剂集中的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处理等须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G.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三)物理危害
1)运动功能性损伤
A.确保所有体力处理操作在首次进行前,就有关工作的安全及健康风险,作初步评估。
B.应用正确的方法搬抬患者和帮助翻身。
C.尽量正确使用各种设备进行搬抬等工作。
D.需要长时间弯腰进行操作时,首先考虑调节床体的高度。
2)物理性刺激
电磁波和射线损伤防护参照放射科防护要求,如摄床旁片是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10米以上,或用铅板屏风阻挡放射线。
(四)心理社会危害
1)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加强护士应对暴力能力的培训。
4)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站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有监控和报警系
统。
第五篇:护理工作与院内感染
护理工作与院内感染
东平县中医院手术室马玉荣
重要性: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非典”之后,院感问题被提升到新的高度,院内感染给医院、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可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有140万人死于院内感染,占死亡病例的1/3—1/4,感染率为5%--10%,每年花费约100—15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即为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病人,病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感染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1.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态,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传给其他病人,有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高,例如恶性肿瘤有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2.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3.医院中病人集聚
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1.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2.环境感染
指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3.内源性感染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感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1.空气
病人近距离接触时,微生物在飞沫中可直接传给病人。轻度咳嗽飞沫可传播2—3米远。一些活力强的微生物甚至可在飞沫核或尘埃中存在较长时间并经较远距离传播。如结核菌。有的呼吸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尽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经空气传播危险性甚大。2.手
手的接触面广泛,最易受污染和传播微生物,这种间接传播对易感者来说获得的微生物量不大,但由于病人机体抵抗力低下,对感染剂量要求低,从而引起传播。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共用的,虽然每次用后消毒,但有时达不到消毒效果。4.药品
血制品传播肝炎,静脉用和口服制品受污染引起院内感染机会甚多。有些不宜灭菌、因灭菌后失效或改变药性或产生副作用的非无菌药物,受微生物污染机会甚多。一些口服液剂,包括糖桨饮剂等含糖较多的液剂,呈酸性,不适于细菌生长,但易受真菌污染。
四、预防须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有效的预防是最好最有效的。院内感染更是如此。预防院内感染应该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事情。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 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原则。所有医疗器械的检修应坚持消毒或灭菌处理在前。为防止被污染器械细菌的繁殖而影响灭菌效果,对于带血等污染器械应立即清洗,经监测器械的清洗可以去除污染微生物104。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的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 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等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2%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灭菌的原则是首选物理法,不适宜用物理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用监测后的2%戊二醛浸泡器械30分钟达到消毒,10小时才能达到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应定期监测以确保应用安全。用于折线、换药的刀剪、钳、镊可引起刀口感染,应高温灭菌,并坚持一用一灭菌,不能交叉使用。2%戊二醛是高效灭菌剂,但他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用戊二醛浸泡的器械需用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器械浸泡消毒液面以下为无菌区,液面以上可以认为有菌,故严禁用容器盖当无菌拖盘而放臵无菌物品及消毒棉球等。
3、化学消毒和灭菌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消毒和灭菌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器械灭菌不彻底将会造成院内感染。因此保存碘酊、酒精、碘伏的容器每周应灭菌2次。经滴壶加药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随针头而进入液体。另外内固定器械必须做芽胞监测。
4、甲醛不可作为空气消毒,因对人有致癌作用,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但不用于灭菌,其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可用甲醛和高猛酸钾反应消毒,为确保消毒效果需消毒物品不能重叠摆放。
5、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不能连续使用,必须每天消毒、每天更换湿化液,用完后应终末消毒,干燥保存。病房地面应湿式清扫,病房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垃圾臵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感染性垃圾臵黄色塑料袋内,并且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及终末消毒。暖瓶塞高压消毒,暖瓶用肥皂水擦后用清水冲洗,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被褥必须行终末消毒处理。平时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2次,枕芯、被芯、床垫定期消毒,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情况及时更换,传染病人,按相应的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各室拖把要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及时消毒。
6、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处臵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灭菌。注射器用一次性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液体开启超过2小时不能使用,注明开启时间,启封抽吸的各种容媒也要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能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容媒,臵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已经打开,保持时间超过24小时应重新灭菌。各种治疗车上物品统一规定,摆放有序,上层要有手消毒剂,每给一个病人操作完后护士应消毒手后再给另一个病人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换药操作应按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7、开窗通风。开窗通风是最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医院中病人密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飞沫、痰涎、脓液、大小便等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物体表面。而且医院内病原体的种类繁多,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比其他环境中多的多。而有资料表明,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细菌数量可减少77、3%--79.3%,75分钟可以减少96.9%--99.5%。因此,医院病房及诊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洁,减少致病微生物。
8、正确洗手:洗手可以免1/3院内感染,每位医生护士每天要处理很多病人,即使是搀扶病人触及病人的肩手或碰到病人的衣物床单等,医护人员也会感染大量的细菌其中有不少致病菌。但是大部分医务人员病没有意识到洗手的必要性,而且洗手后往往在白大褂上一擦,这样的操作就可能带来感染。这些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道、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感应式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擦手巾应保持清洁干燥,一用一灭菌或用一次性纸巾,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注意不要留长指甲。
9、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少事例已证实,抗菌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灾难,细菌耐药增加,人体正常菌群紊乱,导致的严重医院内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经济负但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世解卫生组织预言:“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危害比艾滋病更为严重,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利弊后,可积极配合医生合理使用,也可以监督医生在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
五、注意自身防护。
医院内感染的特点是交叉的、双向的,病人有可能把疾病感染给医务人员,反过来,医务人员也有可能把携带者的病菌传染给病人。所以,医院感染的预防强调双向保护。非医务人员的保护措施,人们除需要就诊外,不要到医院去,老人、小孩抵抗力低下的人,尽量少去医院。拖家带口地去看病人的习惯很不好,这一方面影响医院的工作秩序,影响病人休息,另一方面也可能感染或传染疾病。到医院就诊时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戴口罩,不要乱摸乱动医院的物品,不要在科室之间串门,尽量减少在医院停留的时间,回家后及时洗手,换洗外衣。就诊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医疗单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医院是不一样 的,越大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各种病人和病员携带者接触密切,很容易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大医院收治的危重疑难病人多,侵入性有创性的检查治疗多,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多。所以,建议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医院,小病如普通感帽不要挤大医院,可以到社区一、二级医院就诊。能门诊治疗不要住院,能口服药物治疗就不打针,如果病情不需要就不要冒着更大的风险非要静脉注射。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医院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医院感染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院内感染是医患双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希望全社会和每个人都了解和参与到院内感染的控制中去,降低院内感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