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商局赴上海经济圈学习调研报告
招商局赴上海经济圈学习调研报告
招商局赴上海经济圈学习调研报告
为提高本招商局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学习发达省市工作经验,盘活我区招商引资资源和载体,探索专业招商及企业化运作的招商工作方法,2008年9月上旬,××区招商局与××街道办事处组成调研小组赴上海、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学习调研。学习中,我们就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发展趋势和建设走访了上海静安区、黄浦区政府招商办,就工业园区建设走访了苏州高新工业园和无锡工业园,同时,先后拜访了台湾元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琬女士、美国罗比公司中国首席代表胡琳达女士、上海环太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晓为先生、上海曜笙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大程先生、无锡大明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俞文军先生等,向他们宣传了××区投资环境、“三区”建设和投资重点并邀请他们参加第四届首义经贸洽谈会。现将上海之行收集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发展和建设: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现代服务贸易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内容,现代服务业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也日益突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取得显著成效。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臂力论文网
今后几年,上海将重点加快发展生产型、知识型和都市型三大板块的现代服务业。
1、静安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的建设:
静安区是上海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全区楼宇商业商务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是上海高品位(商业、商务)、高品质(生活、居住)“双高”区。2004年,全区全口经财政收入68.3亿元,区级财政收入27.6亿元。
2004年,现代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全年共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424家,注册资金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1.3%,超过了全部引进企业注册资金的二分之一。静安区突出的区位优势也为现代服务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市场和推进机制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强,2004年全年现代服务业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同比增长59.14%,大大高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占全区地方税收收入的30.42%,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8个百分点。
2004年静安区南京路上的商业品牌完成了重大调整,共调整70家商店120个门面。调整后的主要网点四季度累计销售较上年同期上升15.5%,并且销售增幅逐月上升,12月份的销售增幅较10月份的增幅提高了5个百分点。品牌的升级使得以“梅泰恒”(梅龙镇广场、泰和广场、恒隆广场)为代表的南京西路商圈更趋成熟。目前,在南京西路从茂名路到华山路之间已汇聚了近900个品牌,其中国际品牌460个,世界著名品牌130多个,国外一线品牌中,半数已在南京西路现身。如今欲进入上海的世界品牌几乎都将南京西路作为了首选,进入上海的国际著名品牌超过90%在南京路开设了旗舰店、专卖店。作为南京西路商圈的代表,“梅泰恒”三大广场销售总额就占了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8%。
2、黄浦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的建设: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城区的几何中心部位,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面积12.8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0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83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9个街道共13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1万。2004年,财政全口径收入100亿,区级财政收入45亿。
2004年,黄浦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外向型经济加快了发展,积极推进楼宇招商和项目招商,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并注重发挥政策效应,拓宽招商渠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从全区产业发展导向出发,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内资企业等高能级企业。全年合同引进外资2.8亿美元,引进内资80亿元。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金融、中介、航运、信息等行业知名企业加快集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商旅文联动发展效应增强。商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不断拓展,营销活动特色鲜明,商贸现代化继续推进;旅游业集聚度得到提高,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入驻,都市旅游品牌产品日趋成熟,与长三角等地的旅游协作不断加强;文化娱乐功能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房地产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形势,优化开发结构,实现较快增长。
黄浦区与我们
××区较近似,都属于中心城区,其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主要发展五大产业,即房产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业。
3、上海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上海将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全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和引进各类金融中介机构。
其次,将全面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重点推动各类网上信息服务,鼓励政府、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业务。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高速公路、铁路及长江水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开成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大通关优势相配套的开放式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第四,鼓励发展中介服务业,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职业环境和诚信制度建设,规范和活跃市场中介要素,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品牌。
第五,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发展新型业态和特色商业为抓手,以输出上海商业的优势业态和管理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建立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商贸服务体系。
第六,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服务,加大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推进房地产中介服务诚信体系与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优化房地产交易环境。
第七,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和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的发展机制,发挥就业潜力大的优势。
第八,加快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把会展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与都市型旅游业等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重点发展。
二、静安区政府招商机构及招商格局
1、管理重心下移,依靠区级街道的招商格局。
静安区招商办公室(简称招商办)是该区招商主要行政职能部门。招商办与区财政局合署办公,财政局长任招商办主任,下设两个科,14个人,招商办人员、编制、经费均纳入财政局统一管理和核算。全区招商网络分3个层次。个层次是招商领导小组,由各委办局行政一把手任成员,区长任组长;第二个层次是招商办、外经委(重点引外资)、协作办等部门;第三个层次是各街道、招商公司、园区。
2、静安区的招商引资以招大引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楼宇经济为重点。
一是瞄准世界500强、集团公司、研发中心。2004年引入的仅兰寇一家一年纳税1.9亿元。
二是积极新建、拓展招商载体。拟在已有的20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面积的基础上,再新建200万平方米,扩展200万平方米,达到600万平方米的商业商务面积的目标,打造一批每年每栋产生税收2个亿的楼宇。
三是委托专业招商公司进行策划包装招商。
四是利用地区名人、工商业者、老资本家、海归派、统战人士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能量,介绍大企业落户。
五是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树立“每个公务员都是投资环境”的思想。做好服务保效工作,对大小企业一视同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苏州工业园和无锡不锈钢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它紧邻上海,位于苏州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各类投资1000亿美元。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今年是园区成立10周年。10年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苏州文化底蕴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目前,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
无锡不锈钢工业园位于无锡综合物流园区,地处沪宁高速公路与312国道之间,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市场群。通过实地调研,感到无锡不锈钢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大。该市沿312国道,东起无锡新区、西至洛社镇30公里的物流带内,目前已建成不锈钢专业市场3处,市场面积50余万平方米,市场经营业户500余户,年市场交易额200余亿元,各市场对财政的贡献超过2亿元。其中,无锡南方、大明、华东不锈钢市场经营面积和年交易额分别是30万平方米,120亿元;15万平方米,58亿元;10万平方米,20亿元。而 且,该市目前还在沿312国道规划建设两处不锈钢市场,占地均在100亩左右。
二是市场影响大。无锡不锈钢市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不锈钢交易中心之一,对全国不锈钢的供求和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被业内人士称为“不锈钢价格的晴雨表”。目前无锡不锈钢市场的交易额已经超过广东佛山,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市场。
三是直接接轨国际国内市场。无锡不锈钢市场充分发挥其长三角开放城市的口岸优势,紧紧承接上海和华东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将国际国内著名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吸引到该市场,将自身打造为极具竞争实力的一级批发市场。目前,来自欧洲的阿维斯塔、帝森克虏勃、阿赛勒和来自韩国的浦项制铁等全球60家知名钢厂大举涌入无锡不锈钢市场寻找代理商,形成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供应体系,同时,太原钢铁、宝山钢铁、鞍山钢铁、大连钢铁等数十家国内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均把无锡不锈钢市场作为主要的交易基地。
四是市场配套完善。目前,无锡不锈钢市场已成功引进3条由德国和意大利制造的水下等离子切割和分条平直生产线、4条国际先进水平的不锈钢冷轧和热轧流水线,一个以国际著名不锈钢厂商为供应链,以世界先进加工设备为装备核心的全国最大不锈钢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崭露头角。
四、与部份投资商的交流:
台湾元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琬女士:
台湾元祖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国有5家工厂,7家公司,200家门店。武汉总店目前暂定××街道,感谢××区政府、街道对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公司发展想在××找10亩左右土地建公司总部,50亩左右土地建工业厂房,希望能得到区政府的支持。
美国罗比公司中国首席代表胡琳达女士:
美国roppe公司创建于1955年,集团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的佛斯托利亚市,是一家专业生产高分子橡胶地板、乙烯地板、楼梯踏板、踢脚板及各类装饰附件的跨国公司。美国罗比公司上海代表处成立于1998年,负责roppe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和商务联络工作。胡女士于今年8月来汉参加了华创会,并在罗清泉省长主持召开的“跨国公司与中部掘起高峰论坛”上重点介绍了roppe公司的
产品、经营理念,以及湖北武汉在新材料运用上如何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和建议。目前罗比产品已进入了中国各地。希望能在武汉就新型装饰材料发展趋势做一场专题报告。
上海环太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晓为先生:
中部崛起对武汉来讲是一次难得机遇,应抓紧投资环境建设。做好现代服务业和商业商务服务,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适当的机会希望能与××招商局和作。
无锡大明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助俞文军先生:
因机缘不够未能将武汉分公司注册××,首期500万美元投在了烽火村钢材市场,有了梧桐树不怕引不到金凤凰,公司和××区还是有很多合作机会
源自 臂力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赴上海外出学习报告
赴上海访学报告
外出学习对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理论涵养,促进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0月9日至10月16日,在章丘市教育体育局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我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赴上海教师培训教育活动,通过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发展了能力。在这一个星期的学习中,我深受导师的悉心引领,零距离地感受着名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效与做法,感触颇深,受益非浅。可以说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学习机会。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下面我分以下几部分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我的学习经历
我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是全身心投入,丝毫不敢懈怠。争取让自己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先进经验,体悟同行对教育事业的完全认同和献身精神。这一个星期,我除了跟着自己的听课学习外,也积极地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下面是我听过的一些课及专家教授的讲座:
10月10号上午专题讲座:社会化学习
下午通识讲座:职业觉悟与有效教学
10月11号名校观摩,上午参观上海建平学校西校并听课评课。主要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历史课古罗马的文明,一节是地理课气温的分布。下午专家讲座,听了廖飞教授关于《担当德育,是教师的使命》的讲座。
10月12号名校观摩,参观上海市西初级中学并听课评课参加地理组的教研活动。主要听了梁伟老师的《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课和何菊美老师的心理课《美丽的人生》。下午积极参加地理教研活动。
10月13号名校观摩,参观上海市张江实验中学并听课评课。主要听了地理《国家概述》和下午的专家讲座。
10月15号,听取通识讲座《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
听这些课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平常也可能通过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听到一些优秀教师的展示课,但那都是经过包装的,作秀的成分可能更多一点。而这种课是原汁原味的,更加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进而通过和人家的方方面面的对比找到
自己的不足。因此,在学习期间我尽可能的利用时机,在不妨碍他们工作的前提下多看,多听,多问,多思。对教师专业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引领的作用。
二、我的学习体会
1、学校方面——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高品质的学校教育需要正确、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而他们学校充分强调以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其中我认为做的比较好且直接对学生有利的就是他们的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因为学生存在差异,个性各不相同。在学校管理中他们破除了单一的评价模式,努力给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最优化的发展空间。在期末成绩单上家长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门学科考了多少分,还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他们参加的各种活动,他们的特长,他们每一次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得到的奖励等。学科的成绩也不只是通过一次考试得到的分数,还要包括课堂的表现成绩,平时的测验成绩,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然后按比例折合算出最后成绩。他们老师说这样算出的成绩跟他们期末考试的分数相差不会太大,但我认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首先这样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学科成绩评价的多元化,更加能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课,认真对待平时的作业。而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学生听课不够认真,作业懒得去完成,有的学生连考试都懒得高抬贵手。我们几乎是束手无策。
2教师方面——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学生肯学的前提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付出应该是成正比的。在上海的学习使我看到了一支与时俱进,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教师队伍。他们每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是由一些教育理念非常先进的学科骨干力量组成的。他们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常规,且有声有色。
3、学生方面——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用在附中学生的身上应该非常贴切。他们的课时并不多。每节课教师的教学节奏非常快,课堂容量非常大。我在记听课笔记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而他们学生每天都面对这样的课堂。这就
可想而知他们课堂是怎样全身心投入的,课后他们需要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
三、我的学后反思
“生命是一条河,需要流动,需要吸纳。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有底气。”外出赴名校学习已告一段落,但我感觉到需要自己学习的东西更多了。今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使自身素质得以显著提高
在上海培训的时间中,在多方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得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更加清楚看到了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使自身发展的目标更为清晰化。
1、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从师德教育培训起,就对我们原有的师德观和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大的丰富和提升。我们深切领悟到只有学高方能为师,只有身正才以为范,教师的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是现代化教育的当务之急。通过培训意识到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达到精一行。更觉自己责任之重大,工作之艰辛!
2、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此次培训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掌握了本学科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通过听取了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听课,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观摩课堂上的各种困惑和行为进行理论的诠释和深刻的反思,使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各自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专家教授的讲座,让我更为深刻体会到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出成效,怎样将学生引入一个知识的殿堂,怎样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通过与上海老师的交流探讨,使自己改变原来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真正体现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时光易逝,情谊难留。很快一个星期的时光就过去了,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老师和专家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艰辛,学习的无止,工作的执着。使我的头脑得到了洗礼和充电,教育教学理论再一次提升。
第三篇: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一、正文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产业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特别是大学城的崛起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学周边经济迅猛发展,从传统的基于校内消费外溢到主流的校外消费。有关高校经济圈的研究报告也一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尤其是金融危机当前,大学周边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更引起学者的重视,高校经济圈一词逐渐开始频繁出现在学术论文、政府规划文件、媒体宣传中。然而由于高校经济圈对社会影响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评价视角,再加上教育持续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性的影响,目前对高校经济圈的理解比较多元,有关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定义和通用的评价标准。
高校经济圈概念是由经济学的理论及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对高校经济圈做一个简单的阐述。高校经济是由传统的依托大学校园基于大学生消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狭义的讲,这种经济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大学生,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校园周边,以简单消费为主。广义的说,它的涵盖面非常广,还包括因大学而引发的各种产业经济,即所谓的“毗邻大学城”项目,如科技研发,校园房地产,媒体广告等,主要依靠的是高校强大的社会效应。由此得到:大学经济圈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区域内高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形成的产业和消费链,是依托大学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涵盖了教育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出版、培训,物流,旅游,健身,娱乐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深层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个人消费问题将会导致社会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及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而且对家庭伦理道德、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秩序带来消极影响。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在他们的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香烟、零食等享乐品、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相对比例很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的消费支出相对比例较小,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还有很多在校谈恋爱的学生消费支出过度,消费差距拉大。
经过抽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是消费的温床,急剧的社会变革,西方文化的侵入,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耳濡目染,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大学生消费经济和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1、从众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看到很多人有手机,自己千方百计也要买一部,以免被人看不起。这种从众心理使一些家境相对贫寒的学生负债累累、精神压抑,甚至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疾病。
2、时尚性。时尚即流行,是社会上一时崇尚的样式,从发式到服饰 从语言到动作都有时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总乐于接受流行,领先于时代,追求品牌、新颖、时尚和潮流,各式各样的品牌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大学生卷入了梦幻消费。他们吃讲究营养,穿讲究样式,住讲究宽敞,用追求品牌,充分展现个性。因此,追求前卫、时尚是新世纪青年典型的消费心态。他们喜欢以聪慧和奇特装点生活,信奉物质是快乐的源泉。
3、易受暗示性。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暗示者、被暗示者,及环境的特点都会影响暗示的效果。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众多媒体,就常利用暗示心理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导群众采取相应的行为。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体的机会更多,他们虽然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心理不甚成熟,在各种暗示充斥的情况下,难免会失去分辨和判断能力,盲目地采取媒体所宣传的决策或行为。例如,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经常以媒体的宣传作为参照标准,购买广告推销的化妆品、服饰等。大学生的这种易受暗示心理使得他们产生许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4、攀比性。人们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这种不考虑自己经济状况,一味的攀比促成不合理的消费,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灵。
5、个性化。在这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大学生开始不喜欢集体活动,而
是追求个性独立、表现自我、以求与众不同。这是新型青年文化的显著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个性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
6、差异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差异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从而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另外,我国东西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贫富状况不同。我国的农民人口占80%,农民出生的大学生占60%。农民的经济水平较低,他们支付庞大的学费已很困难,更别提为子女提供高额的生活费用。而有钱子弟一掷百元,令贫困生羡慕甚至嫉妒。他们难免出现模仿和从众行为,个别学生甚至为满足虚荣心而滋生偷窃、抢劫的想法或反社会行为。
三、校园展览会的市场现状
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大学生对商品选择还未形成理性、科学和实践的标准,他们对商品认识和品牌的建立主要是依赖广告宣传的灌输。大学生对品牌有着清晰的阶层划分,倾向于选择同类产品中的领袖品牌,即经常曝光于他们视野中的品牌产品,广告宣传无疑是最大的产品信息来源。2005年,近70%(69.1%)的大学生认为“购买商品时,还是有广告的品牌比较可靠”,他们也认为“广告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广告的存在与广告诉求,投放的有效性等会客观影响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以“动感地带”广告为例,大学生了解该广告的主要渠道是校内广告,其次是电视,然后才是同学介绍,以及报纸、杂志。这也将指导了面向大学生的广告的投放重点,毫无疑问,校内广告必然是首要渠道。
虽然大学生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对价格比较敏感,CUS-2005显示,从大一到大四,品牌在对价格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大学四年对大学生的品牌消费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塑造时期。而且,一旦走出这个阶段,实现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将把对品牌的渴望转换成真实的消费。因此,对忠诚消费者在大学阶段进行前期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学生成长为新富群体时,前期的培育将会收到巨大的市场反馈回报,大学生的忠诚度有可能会持续一生。并且现在暂时的预测为每年一届的举办校园展销会。即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能力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眼光。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校园经济圈进行内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以下:
1.假期劣势。经过调查,寒暑假期间留守学生寥寥无几大约不到20%,校园周边的商铺有70%歇业,正常营业的仅限于小吃,美发行业等,娱乐休闲,如 KTV,溜冰场几乎全部停业。平时普通的长假不会对商家的经营造成影响,但是大约三个月的寒暑假对其冲击力是巨大的,使其进入周期性的经营低谷,尤其是临近假期新开业的商家,在经营未稳时又要面临“假期劣势’,往往入不敷出,惨淡收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目前还没有行之可效的方法,有待我们继续关注。
2.商业发展的“瓶颈”。大学市场化使大学校园所在区域得到充分的开发,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商业逐渐饱和。保持经济圈的持续发展,一是通过产业转型维持其活力,这必须寄托于大学校园的科研能力,一是大学校园规模的扩大来满足商家对毗邻大学的商机渴望。
3.不适度的市场化。自从教育改革,大学市场化不断的推进,社会对大学商业化的了解往往要高于对大学校园学术方面的了解。市场化的今天,学生过度的关注物质生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不合理。特别是大学校园附近休闲娱乐行业的盛行,说明大学校园在如何引导学生精神消费方面投入不够。在市场化的同时,大学校园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学术,大力建设精神文明。
4,郊区化的“短视”。郊区化的特征,郊区化的效应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一座像样的城镇。以大学校园为核心,医疗,教育,商业,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同时跟进。以武汉为例,近10年来有19 所高校在江夏区开辟新校区,从以前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到如今栉比鳞次的楼舍,郊区化带动当地经济,促进农村城市化。这些都得益于大学校园的扩招,但是根据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不久,大学生人数将大幅减少,郊区的校舍毕竟只是主校区的补充,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人去楼空”,当最主要又最重要的消费群体消失后,将会出现连锁效应,因为大学城的资源配置都是围绕这些大学展开的。据武汉政府部门调查测算,一名大学生需要三个人为之提供后勤服务,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失业率是多么高,地区的经济萧条是多么悲怆。鉴于此,我们在进行郊区化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参与规划,引
导高校的合理发展,防止过度的农村城市化,多考虑未来,保证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
综上所述,我们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学校园经济圈的内涵,得出了大学校园经济圈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了解大学校园经济圈的现状和把握其未来走向具有现实意义,当前还是以学生消费为主,辐射其他行业。但是随着中国高校改革成熟,大学校园经济圈研发将积聚一定的实力,相关三产业的崛起也会是必然之事。大学校园经济圈对区域经济的推动需要时间的积累,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大学校园经济圈积极的支持。
五、附件:
调查问卷
1,。您的月生活费是()
A.400B 500C 800 D一千以上
2.您的每月支出
(1)伙食和日用品
A.200以下 B.200~400C。400~600D。600~800
(恋爱)
A无 B 100以下 C100~300D300~500 E 500以上
(3)逛街购物
A100以下B 100~300C3 00~600D 600~1000E 1000以上
(4)通讯费
A 50以下B 50~100C 100~200D 200以上
(5)交际(如请客,聚会。学生工作)
A 50以下B 50~100C 100~200D 200~500
3.你是否有计划消费的习惯?
A 是 B没有
4.买东西时你最能够注重
A 实用 B价格 C品牌 D喜欢就好
5.你对校内食堂。超市及其他店铺的物价是否满意? A很满意B还可以接受C不满意
6.你对校园周围现有商业设施的种类及数量有何意见?
A 很丰富B基本足够C太少啦!
7.你了解过校园展销会吗?
A.很了解B 不是很了解C没听说过
8.你觉得校园展销会几年办一次比较好?
A 一年 B两年 C三年D四年
感谢您对我们的调查工作予以配合!谢谢!
第四篇: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新闻作者:严官金 王正怀
新闻来源:省政府研究室 日期:2005-2-1 17:22:58
去年11月10日至15日,我室随罗清泉省长率领的湖北省政府代表团赴上海、浙江进行了考察学习。在沪浙期间,我省政府代表团与上海、浙江两省市党政领导交流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地考察了一批企业、开发区、港口、文体场馆、城市规划和市政设施等。这次考察活动时间虽短,但代表团成员都感到解放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增加了压力,看到了机遇,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紧迫感。我室将这次考察学习的一些情况和感受进行了整理,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沪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上海、浙江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两省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发展快,实力强。1978年至200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由272.81亿元增加到6250.81亿元,浙江省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0.38%和13.1%;财政收入上海由190.67亿元增加到2828.87亿元,浙江由27亿元上升到1468.9亿元,分别列全国第2、第4位。上海在2003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名列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实力由改革开放前全国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二)结构优,后劲足。上海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18.6%上升到2002年的51%,去年受非典的影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仍达到48.4%。2003年上海金融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六大行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40%,其中金融业居第三产业之首,占全市生产总值10.1%。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77.4∶18.6调整为2003年的1.5∶50.1∶48.4。浙江坚持走工业化道路,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3年的7.7∶52.6∶39.7,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基本以工业为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现有在建和准备上马的重大项目200多个,其中投资逾百亿元的项目8个,未来几年将形成1000万吨炼油、1000万吨炼钢、120万吨乙烯、60万吨丙烯、300万吨造纸、20万辆汽车等生产能力,发展势头令人震憾。
(三)开放力度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占全国1/4左右;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居世界第3位。2003年上海市出口总额1123.5亿美元,占全国1/8以上。其中外贸出口达484.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8.1倍。浙江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16亿美元,年均增长30.7%,跃居全国第4位。在利用外资方面,上海目前累计吸引外资企业3.4万家,合同外资800亿美元,实际使用500亿美元,外商投资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的外贸出口都占全市的60%以上。浙江去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54.5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居全国第5位。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在海外的投资项目累计达到756项,总投资逾8亿美元,分布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实际营业额11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2亿多美元。浙江2003年境外投资85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65.9%,外派劳务工程人员8900多人次,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
(四)城市美,人民富。上海以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性基础设施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为核心,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1991年至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4798.8亿元,年均增长27.1%,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7%,这是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投资强度和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一批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大手笔,改造大气魄,城市风格各具特色,一片旧城改造就是一座新城,美不胜收。
1978年至2003年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498元增加到46718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人均5000美元);浙江由331元增至20147元(按现行汇率人均2440美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32元、165元增加到2003年的13180元、5431元,年均增长8.0%和8.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测算的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51.2%,在京津沪之后居各省区之首。
目前,上海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目标迈进。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1/10,并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浙江在“改革开放政策并无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亦非独有、经济基础更无优势”的情况下,经过短短25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小省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并继续加速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小康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前进。“浙江现象”享誉全国。
去年以来,沪浙两地在要素资源供应紧张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实现了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去年元至10月,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5981.32亿元,同比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5%;外贸出口增长48.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7.5%。浙江去年1-3季度,全省生产总值7870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外贸出口增长4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1%、15.4%和31.0%。
二、沪浙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上海和浙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兴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优化工业结构。上海是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主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和内地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六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03年这六大产业新增工业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以工业新增产值、销售收入的77.1%和62.9%。浙江依托港口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加快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9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杭州高新区去年元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以UT斯达康、东信等企业为代表的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及相关服务增长幅度达到45%和37%。“天堂硅谷”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三是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和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沪浙均培育出一大批综合实力强、产品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如上海大众、贝宁、海立,浙江的万向、罗蒙、正泰、雅戈尔、娃哈哈等公司(集团)。目前,浙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6件,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7个,总数居全国第二位。UT斯达康是回国留学生于1995年创办的,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产品研制开发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1.88亿美元,2003年销售收入19.7亿美元,今年可达28亿美元,明年计划45亿美元;去年出口5亿美元,上交税金 10亿元,其中职工交个人所得税达1.7亿元。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超过我省一个县市。UT斯达康所在的杭州市滨江区,只有500个财政供养人口,今年财政收入可达28亿元,可用财力12亿元。
(二)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是大力招商引资。上海浦东开发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300亿元,推动重大产业和重要功能性项目向浦东集聚,加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重点小区建设。到2003年末,已有8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了10150个项目,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219.96亿美元;有63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浦东。同时,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外资从工业扩展到商业、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多个产业,以及旧城区改造、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利用外资形式也从吸引直接投资为主发展到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举,特别是采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中长期债券、实行BOT、发行B股和H股等多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上海又出台新政策,把跨国公司作为引进外资的重中之重,鼓励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发展大产业、大合资、大基地。“九五”以来,上海建设资金三分之一来源于外资,大项目平均规模达3500万美元;六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是外资企业创造的。浙江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宁波开发区外商投资项目强度达440美元/平方米,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累计兴办外资项目1105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224个,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已有39家全球500强落户。去年元至10月,该区实际利用外资达4.9亿美元。二是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沪浙都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抓好“大通关”工作。上海试行“5+2天”工作制(即365日天天能通关),提高口岸贸易便利化程度;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及民营企业出口。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3.7%、60.3%,分别比上年提高10.4个、7.5个百分点。同时,沪浙坚持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产业升级。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沪浙重点鼓励开发境外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开展境外工程总承包,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境外制造业项目,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优先支持能带动产品、设备、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浙江万向集团已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或控股18家。去年元至10月出口创汇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改革开放以来,沪浙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特别是浙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明确提出“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等先进理念,坚持“三个凡是”(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取消歧视性规定,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降低工商登记门槛,简化进入手续,允许跨行业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浙江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7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57.4%,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民营经济占36.5%。全省有私营企业30.2万家,个体工商户159万户,个私从业人员712.6万人。浙江个体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等四项指标,已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3家。与此同时,浙江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与1978年相比,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增长近42倍。目前,浙江96.7%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改制任务,88.9%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已完成劳动关系改革。
(四)大力发展块状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浙江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小狗经济”,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快各类市场建设,形成了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依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区域块状特色产业。浙江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500多块,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年产值占全省工业年总产值的49%左右。如嵊州形成“领带之乡”,年产领带2.8亿条,占全球的1/3;海宁年产皮衣1600万件,占全国产量的1/4;诸暨市大唐镇生产袜子的家庭企业8000多家,年产量48亿双,成为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温州成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打火机、剃须刀生产基地”等。这些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占3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省里同志在介绍情况时,自豪地称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三大特色、三大亮点。
(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海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个举措)过程中,加快“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即从2003年到2007年,完成百亿基础设施建设、百亿信息化建设、百亿科教文化设施建设、百亿生态环境建设、百亿扶贫助困工程建设),进一步缓解要素制约。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海以政府信息公开为突破口,推进政令的公开、透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浙江建设“平安浙江”,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两省市都高度重视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上海重点推进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准备将这五保统一建立起来。浙江全面加快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全省已有115.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达1500万人,还准备探索将这一制度扩展到城镇非社会医疗保险人群。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是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沪浙两省市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有抢抓机遇、抢先发展的强烈意识,眼光敏锐,思路开阔,善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加快发展。当前,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要素的钢性约束,沿海地区一部分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业调整、升级和向中西部转移呈加快趋势。这是湖北承接转移、加快发展的又一难得机遇。必须加快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继续扩大对国外开放的同时,下大力推进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到沿海地区招商引资,抢占沿海产业转移的先机。
(二)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沪浙两省市得改革开放之先,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小河有水大河满,不论成份论发展”,“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一切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事都敢想、都敢闯、都敢干。波导集团总裁徐立华是湖北随州人,1992年他和他的合伙人带着中文寻呼技术,跑了全国很多地方都未能找到合作者。到浙江奉化市,当地政府不仅划给他们500亩土地,投资500万元资金,使他们成了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而且还让他们专利占股49%,大大突破了国家规定不得超过20%的限额。政府充当风险投资的主体,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1994年乡镇企业改制,政府又让创业者持股80%。1997年市里拿出专项指标,优先支持波导上市;积极推动波导兼并宁波电子集团,使波导迅速发展壮大。波导的销售收入几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达120多亿元,交税18亿元,手机出口量全国第一。正是这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家创业的行动,激活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铸就了浙江经济的辉煌。
(三)必须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多年来,沪浙两省市始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干扰,坚持不争论、不观望、不等待,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降低土地价格,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有效办法,但也是一件难事。杭州高新区征用土地平均成本每亩30多万元,为吸引外资,对工业用地亩只收9万元,亏损部分通过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商业用地弥补。去年该区开发商业用地900亩,收入47亿元。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进驻。类似的事例很多。我省要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组织创新,尤其是在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善于从细节着手,从具体操作层面创新。学习沿海地区的思路,创出我们自己发展的办法。
(四)必须鼓励创业,营造创业环境。浙江人总是围绕市场转,人人想赚钱,户户想发财,不怕吃苦,敢想敢干,“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是其创业的真实写照。他们经商,一分钱不嫌少;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一个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了,就拖家带口寻找新的创业舞台。如今,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红火的专业市场。在浙江特别是温州等地,用当地干部话说,“除了摇篮里的娃娃和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人人都是活跃的市场细胞。”面对紧迫的发展形势,我们更应大力倡导兴业创业有功、勤劳致富光荣,鼓励人人当老板、个个发大财,并加强环境建设,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各界人士创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篇: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一、正文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产业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特别是大学城的崛起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学周边经济迅猛发展,从传统的基于校内消费外溢到主流的校外消费。有关高校经济圈的研究报告也一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尤其是金融危机当前,大学周边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更引起学者的重视,高校经济圈一词逐渐开始频繁出现在学术论文、政府规划文件、媒体宣传中。然而由于高校经济圈对社会影响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评价视角,再加上教育持续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性的影响,目前对高校经济圈的理解比较多元,有关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定义和通用的评价标准。
高校经济圈概念是由经济学的理论及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对高校经济圈做一个简单的阐述。高校经济是由传统的依托大学校园基于大学生消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狭义的讲,这种经济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大学生,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校园周边,以简单消费为主。广义的说,它的涵盖面非常广,还包括因大学而引发的各种产业经济,即所谓的“毗邻大学城”项目,如科技研发,校园房地产,媒体广告等,主要依靠的是高校强大的社会效应。由此得到:大学经济圈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区域内高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形成的产业和消费链,是依托大学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涵盖了教育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出版、培训,物流,旅游,健身,娱乐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深层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个人消费问题将会导致社会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及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而且对家庭伦理道德、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秩序带来消极影响。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在他们的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香烟、零食等享乐品、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相对比例很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的消费支出相对比例较小,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还有很多在校谈恋爱的学生消费支出过度,消费差距拉大。
经过抽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是消费的温床,急剧的社会变革,西方文化的侵入,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耳濡目染,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大学生消费经济和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1、从众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看到很多人有手机,自己千方百计也要买一部,以免被人看不起。这种从众心理使一些家境相对贫寒的学生负债累累、精神压抑,甚至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疾病。
2、时尚性。时尚即流行,是社会上一时崇尚的样式,从发式到服饰 从语言到动作都有时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总乐于接受流行,领先于时代,追求品牌、新颖、时尚和潮流,各式各样的品牌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大学生卷入了梦幻消费。他们吃讲究营养,、穿讲究样式,住讲究宽敞,用追求品牌,充分展现个性。因此,追求前卫、时尚是新世纪青年典型的消费心态。他们喜欢以聪慧和奇特装点生活,信奉物质是快乐的源泉。
3、易受暗示性。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暗示者、被暗示者,及环境的特点都会影响暗示的效果。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众多媒体,就常利用暗示心理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导群众采取相应的行为。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体的机会更多,他们虽然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心理不甚成熟,在各种暗示充斥的情况下,难免会失去分辨和判断能力,盲目地采取媒体所宣传的决策或行为。例如,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经常以媒体的宣传作为参照标准,购买广告推销的化妆品、服饰等。大学生的这种易受暗示心理使得他们产生许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4、攀比性。人们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这种不考虑自己经济状况,一味的攀比促成不合理的消费,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灵。
5、个性化。在这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大学生开始不喜欢集体活动,而是追求个性独立、表现自我、以求与众不同。这是新型青年文化的显著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个性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
6、差异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 的差异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从而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另外,我国东西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贫富状况不同。我国的农民人口占80%,农民出生的大学生占60%。农民的经济水平较低,他们支付庞大的学费已很困难,更别提为子女提供高额的生活费用。而有钱子弟一掷百元,令贫困生羡慕甚至嫉妒。他们难免出现模仿和从众行为,个别学生甚至为满足虚荣心而滋生偷窃、抢劫的想法或反社会行为。
三、校园展览会的市场现状
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大学生对商品选择还未形成理性、科学和实践的标准,他们对商品认识和品牌的建立主要是依赖广告宣传的灌输。大学生对品牌有着清晰的阶层划分,倾向于选择同类产品中的领袖品牌,即经常曝光于他们视野中的品牌产品,广告宣传无疑是最大的产品信息来源。2005年,近70%(69.1%)的大学生认为“购买商品时,还是有广告的品牌比较可靠”,他们也认为“广告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广告的存在与广告诉求,投放的有效性等会客观影响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以“动感地带”广告为例,大学生了解该广告的主要渠道是校内广告,其次是电视,然后才是同学介绍,以及报纸、杂志。这也将指导了面向大学生的广告的投放重点,毫无疑问,校内广告必然是首要渠道。
虽然大学生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对价格比较敏感,CUS-2005显示,从大一到大四,品牌在对价格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大学四年对大学生的品牌消费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塑造时期。而且,一旦走出这个阶段,实现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将把对品牌的渴望转换成真实的消费。因此,对忠诚消费者在大学阶段进行前期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学生成长为新富群体时,前期的培育将会收到巨大的市场反馈回报,大学生的忠诚度有可能会持续一生。并且现在暂时的预测为每年一届的举办校园展销会。即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能力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眼光。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校园经济圈进行内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以下:
1.假期劣势。经过调查,寒暑假期间留守学生寥寥无几大约不到20%,校园周边的商铺有70%歇业,正常营业的仅限于小吃,美发行业等,娱乐休闲,如 KTV,溜冰场几乎全部停业。平时普通的长假不会对商家的经营造成影响,但是大约三个月的寒暑假对其冲击力是巨大的,使其进入周期性的经营低谷,尤其是临近假期新开业的商家,在经营未稳时又要面临“假期劣势’,往往入不敷出,惨淡收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目前还没有行之可效的方法,有待我们继续关注。
2.商业发展的“瓶颈”。大学市场化使大学校园所在区域得到充分的开发,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商业逐渐饱和。保持经济圈的持续发展,一是通过产业转型维持其活力,这必须寄托于大学校园的科研能力,一是大学校园规模的扩大来满足商家对毗邻大学的商机渴望。
3.不适度的市场化。自从教育改革,大学市场化不断的推进,社会对大学商业化的了解往往要高于对大学校园学术方面的了解。市场化的今天,学生过度的关注物质生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不合理。特别是大学校园附近休闲娱乐行业的盛行,说明大学校园在如何引导学生精神消费方面投入不够。在市场化的同时,大学校园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学术,大力建设精神文明。
4,郊区化的“短视”。郊区化的特征,郊区化的效应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一座像样的城镇。以大学校园为核心,医疗,教育,商业,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同时跟进。以武汉为例,近10年来有19 所高校在江夏区开辟新校区,从以前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到如今栉比鳞次的楼舍,郊区化带动当地经济,促进农村城市化。这些都得益于大学校园的扩招,但是根据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不久,大学生人数将大幅减少,郊区的校舍毕竟只是主校区的补充,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人去楼空”,当最主要又最重要的消费群体消失后,将会出现连锁效应,因为大学城的资源配置都是围绕这些大学展开的。据武汉政府部门调查测算,一名大学生需要三个人为之提供后勤服务,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失业率是多么高,地区的经济萧条是多么悲怆。鉴于此,我们在进行郊区化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参与规划,引导高校的合理发展,防止过度的农村城市化,多考虑未来,保证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
综上所述,我们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学校园经济圈的内涵,得出了大学校园经济圈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了解大学校园经济圈的现状和把握其未来走向具有现实意义,当前还是以学生消费为主,辐射其他行业。但是随着中国高校改革成熟,大学校园经济圈研发将积聚一定的实力,相关三产业的崛起也会是必然之事。大学校园经济圈对区域经济的推动需要时间的积累,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当给予大学校园经济圈积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