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刑法学

时间:2019-05-13 20:0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作业刑法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作业刑法学》。

第一篇:1.作业刑法学

作业刑法学

1、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答: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罪刑种类(刑种),各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均由刑法加以明确的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1)犯罪与刑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刑法对罪状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之间的界限应当明确,不得含混不清。其二,对法定刑的规定也要具体,法定刑幅度不能过大,禁止不定期刑。(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与量刑只能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不得适用类推。(4)刑法的效力不能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价值:将规定犯罪、刑罚的立法权与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的司法权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一方面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构成犯罪的人不受刑法以外的刑事追究,保障也公民的人权,从而保证刑罚权正确启动和启动后正确的行使。

2、如何理解刑法的机能? 答:刑法的机能:

(一)法益保护机能。法益是指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的机能。我国刑法分则分10章共规定了10类犯罪,分别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管理秩序、国防利益等利益进行保护。

(二)行为规制机能。行为规制机能,是指刑法能够明确地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评价,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机能。(1)规范评价机能,即刑法预先把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使其与一定的刑罚相联接,表明该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可以对一定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这就是刑法的评价机能。(2)意思决定机能,即国家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也是向公民发出保护一定法益的命令,要求公民的意志不应当违背国家保护法益的意志,不应当在主观上产生犯意。就是产生了犯意,也应当用自己的意志抑制犯罪的决意。这就是意思决定机能。

(三)自由保障机能。自由保障机能,是指刑法具有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国民个人自由的机能。刑法通过明确规定何种行为是犯罪,对犯罪科以何种刑罚,限制了国家刑罚权的恣意发动。只要没有犯罪就不受刑罚,即使犯了罪也不受针对所犯之罪规定的刑罚以外的刑罚处罚,对判处的刑罚也只能用刑法规定的方式来执行。

3、如何理解不作为犯罪? 答:不作为犯罪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所实施的犯罪。不作为犯罪违反的是刑法中命令性规范,即“当为而不为”。其成立在客观方面还应当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四种情况:第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第二,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第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第四,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4、如何理解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一般地,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根据人的年龄,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和大小的实际情况,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一般都对刑事责任能力三分法或四分法。三分法即将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中间状态的限定(减轻)。四分法是除上述三种情况以外,还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我国刑法采取四分法,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1、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凡年满16周岁的正常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满14周岁的人为完全无责任能力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罪的,属于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属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

(一)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必须同时具备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

(二)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有两种:(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

3、生理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生理醉酒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醉酒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5、如何理解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答: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第一,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第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不是暂时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第三,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只能存在于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第四,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的阶段不同。

6、如何理解教唆犯的特征? 答: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人,构成教唆犯,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从客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从主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分三种: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2)教唆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如何理解牵连犯的特征?

答: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牵连犯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2)牵连犯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行为。3)牵连犯的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一般情况下,对牵连犯不实行数罪并罚,而应“从一重处罚”,即按照数罪中最重的一个罪所规定的刑罚处理。但如果刑法分别对某些具体犯罪的牵连犯的处理作了特别规定,则按刑法的规定处理。

8、如何理解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明确认识(防卫认识),并希望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侵害(防卫目的),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下列行为由于不具备防卫意图而不构成正当防卫:

1、偶然防卫(偶合防卫);

2、防卫挑拨;

3、相互斗殴;

4、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

2)防卫起因。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首先,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不能对任何合法行为的进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其次,不法侵害行为是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不具备防卫起因而不构成正当防卫的情况:假象防卫,是指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发生错误认识,把实际上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而实施所谓遥正当防卫行为,给他人造成无辜损害的行为。

3)防卫对象。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本人,应当注意的是,对不满14周岁的人,精神病人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行为,原则上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但是,应当加以一定的限制。即在遇到无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时,如果明知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的人并有条件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则不得实行正当防卫;如果不知道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人,或者不能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不构成正当防卫的情况:防卫第三者。

4)防卫时间。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这段时间,不具备防卫时间条件的情况:不适时防卫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两种情况。

5)防卫限度。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不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不具备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构成防卫过当。所谓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9、如何理解刑罚权的性质? 答:刑罚权国这基于独立主权对犯罪人实行刑事制裁的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认为,刑罚权包括:刑罚创制权(制刑权)、刑罚请求权(求刑权)、刑罚裁量权(量刑权)、刑罚执行权(行刑权)。从性质上看,刑罚权属于公权,而且是最具暴力性的公权。公民的权利属于私权,国家的权力属于公权。在法治社会中,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对于公权而言,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使,对于私权而言,法无明文禁止即是自由。这一原则在刑法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因此,刑罚权应当严格按照刑法的具体规定依法行使。

10、如何理解刑罚的功能?

答:刑罚的功能是指国家创制,适用和执行刑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1)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刑罚是对犯罪人适用的强制方法,它首先对犯罪人发生作用。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主要有如下三种:

1、剥夺功能;

2、惩罚功能;

3、改造功能(教育改造功能);刑罚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剥夺功能是与刑罚的产生同时产生的,刑罚对犯罪人的改造功能,则是近代以后才为西方启蒙思想家和近代学派的刑法学者所大力倡导。

(2)刑罚对被害人的功能。刑罚对被害人的功能主要是安抚。

(3)刑罚对社会的功能。

1、威慑功能,即刑罚以其具有剥夺权益的强制力使人畏惧而不敢犯罪。

2、教育、鼓励功能。对一些犯罪规定一定的刑罚,可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违法犯罪行为的结果,自觉地遵纪守法,并积极参与同犯罪分子的斗争。

11、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 答:

(一)数罪并罚原则:

1、并种原则;

2、吸收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

4、折衷原则。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主要是折衷原则。

(二)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之前,发现漏罪的并罚。(先并后减)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新罪“先减后并”。

(三)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数罪并罚:

1、罪犯刑满释放后又犯新罪,同时发现在原判决宣告之前有其他犯罪行为未经处理,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数个新罪的合并处罚。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同时发现犯罪分子有漏罪的并罚。

12、如何理解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构成特征?

答: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罪中生产,销售的对象是伪劣产品。伪劣产品,是指以次假充真的产品和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里所说的伪劣产品,通常限于除特定种类伪劣产品,如药品、食品、医疗器械等之外的普通伪劣产品。生产、销售特定种类伪劣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不构成该种犯罪,但销售数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也可构成本罪。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销售数额达到5万元以上金额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从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属于一般主体,即凡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而仍然予以生产或者销售。

13、如何理解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构成特征? 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构成特征是: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同时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2)本罪的客体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已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怀着明确的意图组织或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明知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而参加。

14、如何理解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

答:根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第一,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第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三,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第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即依照法律规定选举或者任命产生,从事某项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15、如何理解受贿罪的构成特征?

答:受贿罪的构成特征:1)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其范围依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确定。2)本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出于故意。3)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同时还侵犯了被迫交付财物的人的财产权利。4)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贿赂的行为。

16、课堂研讨:我现现行的死刑政策是什么?对于废除死刑你抱什么态度? 答: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是保留死刑、坚持少杀、反对多杀、错杀。我国控制死刑的方法有:1)立法控制死刑条文(50个条文);2)立法上明确死刑适用条件: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3)立法上明确不适用死刑的主体: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4、立法上规定死缓以控制死刑的执行;

5、程序上严格控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6、对经常适用死刑的条款进行严格控制:如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

对于废除死刑,我个人认为是刑事立法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目前还做不到。现阶段之所以保留死刑,是因为:其一,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等犯罪,保留死刑有利于惩治这些犯罪,从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第二,保留死刑有利于我国刑罚目的的实现。对于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的各类犯罪分子只有适用死刑,才能使其不再犯罪,从而达到刑罚特殊预防的目的。同时,死刑的存在使那些试图铤而走险意图实施极其严重犯罪的人有所惧怕,不敢重蹈覆辙,不去实施犯罪,从而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第三,保留死刑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观念,为广大公民所支持,具有满足社会大众安全心理需要的功能。而废除死刑则超越卫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的观念,不能为广大公民所接受,会导致社会大众的心理恐惧。总之,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符合我国国情,是无可非议的。

第二篇:《刑法学》作业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刑法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B)

A、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和未成年人主体

D、法人主体和非法人主体

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C)

A、消极行为

B、无意识行为 C、消极地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

D、危害不大的行为

3、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方法是(A)A、先减后并

B、限制加重 C、绝对相加

D、先并后减

4、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告之自己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D)

A、实行终了的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2年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D)

A、有认罪表现

B、有悔改表现

C、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

6、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A)

A、1/2

B、1/3

C、2/3

D、1/4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7、国家工作人员肖某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归个人所有,肖某的行为构成(B)

A、贪污罪

B、受贿罪

C、介绍贿赂罪

D、贪污罪和受贿罪

8、背叛国家罪的主体是(A)

A、中国公民

B、外国人

C、无国籍人

D、任何人

9、伪造信用卡的,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先伪造信用卡,然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应(B)

A、二罪并罚

B、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C、吸收犯,重罪吸收轻罪

D、连续犯原则处理

10、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B)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15周岁

11、农民孙某深夜偷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电缆,被偷割电缆价值500多元,中断通讯持续12小时。孙某的行为属于(B)

A、破坏生产经营罪

B、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盗窃罪

12、民政干部杨某1998年7、8月间,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抗洪救灾款2万余元,借给其兄经营服装。杨某的行为属于(A)

A、挪用公款罪

B、职务侵占罪

C、挪用特定款物罪

D、挪用资金罪

13、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A)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14、收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青工罗某偷盗的工业用紫铜。罗遂偷出价值人民币1500元的铜块交予赵某。二人的行为(B)

A、罗某构成盗窃罪,赵某构成销赃罪

B、属于共同盗窃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C、赵构成盗窃的教唆犯和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

D、赵构成盗窃罪,罗构成贪污罪

15、司法解释是指(D)A、公安机关所作的解释 B、法院和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C、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所作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自首的概念、成立条件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答:(1)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所犯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2)自首的成立条件:第一,自动投案;第二,如实交代所犯罪行;

(3)犯罪后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2、一般累犯的概念与构成条件是什么?

答: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第一,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第二,前罪被判过刑罚,后罪也应当判处刑罚;第三,前罪发生在刑罚执行完毕或假释后的5年内。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我国刑法对几种特定人刑事责任的规定,并说明理由。答:

一、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试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特征及与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

答: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特征如下: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国家 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公款而有意违反有关规定予以挪用,其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第一,犯罪主体不同;第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不同;第三,公款(物)的用途不同;第四,犯罪成立的条件不同。

第三篇:刑法学作业及答案

刑法学专科作业题 作业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犯罪有犯罪目的的是()。

A.直接放意犯罪 B.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2.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并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控制 D.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

3.张某在闹市中一栋楼房的九层居住,一天不小心,将大花瓶打碎,扔到垃圾箱又觉得麻烦,遂随手将碎片扔出窗外,使在行走的于某被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A间接故意杀人罪 B 故意伤害致死罪 C过失重伤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

4.王某在香港以84万元港币购买了12公斤金条,准备带到中国大陆销售,在入关时,王某故意隐瞒未向海关申报。经查,12公斤金条价值100万元人民币,依法应缴纳8万元人民币的关税。王某的行为应定()A、走私罪 B、走私贵重金属罪

C、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D、不构成犯罪

5.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犯罪分子还有漏罪未判,应当对漏罪进行定罪量刑然后按()。A.先减后并方法并罚 B.先并后减的方法并罚

C.相加方法井罚 D.吸收方法并罚

二、多项选择题

1.刑罚的目的是()。

A.全面预防 B.一般预防 C.特殊预防 D.部分预防 2.一般累犯的构成要件是()。

A.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是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以内 B.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是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

C.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D.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3.我国《刑法》对不同的刑种,采取了不同的数罪并罚原则。对判处()的,采取吸收原则。A.死刑 B.无期徒刑 C.有期徒刑 D.拘役 E.管制

4.甲、乙、丙三人共谋要给丁一点教训,揍丁一顿。到了家后,丙在门外放风,甲、乙进屋后,犯意发生转化,意欲除掉了,遂将丁打死。对此案应认定()。

A.甲、乙、丙共同犯有故意伤害罪 B.甲、乙、丙共同犯有故意杀人罪

C.甲、乙犯有共同故意杀人罪 D.丙犯有故意伤害罪 E.丙不构成犯罪

5.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 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A.防卫挑拨 B.互相斗殴 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 D.假想防卫

三、简答题

1. 正当防卫的条件是什么?

2.连续犯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3.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几种情况?

4.抢劫罪的法定加重情节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

1.被告人李某(女,幼儿园教师)于某日上午带领其执教的幼儿班20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名幼儿失足落入路旁的粪池。李某见状惊惶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一男青年赖某闻讯赶来,找一竹竿约70公分深,但其也不肯跳入粪池救人。最后,一农民赶来跳入粪池救出幼儿,但幼儿已死亡。问:1 对李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麽?

2对赖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麽?

2肖某因其丈夫长期患病,久治不愈造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便由嫌弃进而产生杀夫的恶念。某日晨,肖煮了两碗面条,在其中份量较少又没有鸡蛋的一碗内投下“1605”农药,放在灶台上,并向儿子说“锅里放有鸡蛋的面条是给你吃的,灶台上的那一碗是给你爸爸吃的,千万别弄错了。”说完后,便外出挑水去了。其子因肠胃不舒服,见锅里那碗面多,又有鸡蛋,怕吃不完,便把灶台上少的一碗吃了。当肖返回家时,其子已中毒身亡。肖见自己毒死了儿子,心里十分难受。问:在本案中,对肖某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当如何确定?

作业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

l、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该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某甲的行为是()。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3、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行为误差

4、犯罪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A.死刑立即执行 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无期徒刑 D.有期徒刑15年

5、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A.应当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所采用的原则,包含了以下()内容。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2、数罪并罚的原则包括()。

A.吸收原则 B、相加并科原则 C.先减后加原则 D、先加后减原则

3、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其停止犯罪的情况是()。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4、以下情况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的同时犯 C、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

5、刑法理论上所说的处断的一罪是指()。A. 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吸收犯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既遂

2.犯罪集团

3.想象竞合犯

4.牵连犯

四、简答题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2.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3.犯罪故意的构成因素有哪两种?

4.过于自信过失的特征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1.甲欲杀乙,便用刀砍乙,致乙轻伤。乙哀求甲不要杀他。甲动了恻隐之心,便未再砍乙。乙自行到医院去包扎。医院的护士把福尔马林药水当成破伤风针给乙注射,致乙死亡。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甲指使其年满15周岁的儿子乙盗窃他人价值10万元的汽车一辆。对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作业题

(三)一、单项选择题

1、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区别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关键是()。

A.犯罪目的不同 B.犯罪故意内容不同 C.打击的部位不同 D.使用的手段或方法不同 3、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 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拐买妇女罪

4、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 B.虚假理赔罪 C.贪污罪 D.职务侵占罪

5、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D.侵占罪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张的原则有()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E.折衷原则

2.根据对罪状的叙述主式的不同,可以分为()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E.复杂罪状

3.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有()A.遗失武器装备罪 B.战时临阵脱逃罪 C.战时违抗军令罪 D.盗窃军用物资罪 E.逃离部队罪

4.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有()A.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B.掌管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会计 C.经管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发放人员 D.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主管人员 E.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保卫人员

5.盗伐林木罪在主观上出自()A.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 B.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C.故意,并有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D.故决或过失

E.故意,并有为个人谋取其他利益的目的

三、名词解释 1 继续犯 2正当防卫 3拘役 4减刑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唆犯的概念和我国刑法对教唆犯规定的原则。

2、简述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3.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4.紧急避险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五、案例分析

徐某,男,20岁。1997年12月2日下午,徐与同学王沁华等人在课间休息时相互扔雪球耍,事后王沁华发现裤子被木材划破,怀疑是徐所为。因此,王在上课时用雪球打徐,并向徐身上吐痰。放学后,王沁华、王金泉为此又追赶殴打徐。第二天下午外出时又遭王金泉、王沁华的殴打,嘴被打破。徐因连遭王沁华等人殴打,一连几天不敢到学校上课,在家中自制尖刀一把。3月8日上午徐携带尖刀一把到学校上课,行至教室门前,被同学刘朋文拉到校外,刘与王沁华等一伙人又对徐进行殴打,徐所带尖刀被打落在地,徐拾起尖刀逃跑,刘朋文一伙人拾起砖头追打徐,将徐的腰部、腿部、脚部打伤,刘朋文追上前抓住徐后,用砖头猛击徐的头部等处,将徐的头部顶骨打破裂,手部打伤。徐在这种情况下,左手捂住自己的头部,用右手持刀乱捅,致刘朋文胸部、腹部六处受伤,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

问:试分析本案中徐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作业题

(四)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甲在1998年5月5日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对这个犯罪行为,旧刑法规定的刑罚较轻,新刑法规定的刑罚较重,根据有关规定,甲的犯罪行为适用:()。A、根据从旧原则,适用旧刑法。B、根据从新原则,适用新刑法。C、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旧刑法。D、不涉及刑法溯及力问题,直接适用新刑法。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A.适用我国刑法 B.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C.有条件地适用我国刑法

D.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不适用我国刑法

4、下列各罪中,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是()。

A、侵占罪 B、伪证罪

C、行贿罪 D、生产销售假药罪

5、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具有下列情节的,从重处罚()A.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的 B.犯诬告陷害罪的

C.掩护、包庇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的 D.犯侮辱罪、诽谤罪的 E.犯签订合同被骗罪的2.剥夺政治权利包括()A.剥夺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B.剥夺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C.剥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剥夺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E.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刑法的“避险不适时”是指()A.事先避险 B.事中避险 C.事后避险 D.假想避险 E.避险过当

4.我国刑法中属于限制责任能力的人有()A.又聋又哑的人 B.盲人 C.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D.醉酒人 E.限制刑事责任的障碍人

5.对罪犯实行劳动改造的场所有()A.监狱 B.劳动改造管教队 C.看守所 D.未成年犯管教所 E.拘役所

三、名词解释 1叙明罪状

2放火罪

3诽谤罪

4抢夺罪

四、简答题

1.想像竞合犯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2.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抢劫罪?

3. 简述我国刑罚的目的。

4.简述自首与坦白的异同

五、案例分析

甲(男,35岁)系瓜农。甲因其所种西瓜被盗严重,遂在瓜地周围拉上铜丝,并接通电源。其妻阻止道:“会电死人的,去取掉。”甲说:“我又不是要电死好人,是防盗,偷西瓜的人死了活该。”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三个小学生放学后追逐蝴蝶进入西瓜地,触电后均抢救无效死亡。甲发现后即到派出所投案自首。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作业题

(五)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行刑法一共是()条。A 192条 B 452条 C 189条 D 552条

2.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取的是()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3.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决定其一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A 主观要件 B 客观要件 C 案情 D 主观和客观要件 4.犯罪一般客体是指()

A 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B 社会主义法律所保护的整体 C 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D 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具体人和物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A 14岁到16岁 B 14岁到18岁 C 16岁到18岁 D 18岁到20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我国的主刑有()。A 管制 B 拘役 C 死刑 D 罚金 2.量刑情节分为()。

A 法定情节 B 酌定情节 C 一般情节 D 特殊情节 3.我国刑法规定使用数罪并罚的情况有()。

A 判决宣告以后发现“漏罪”的并罚 B 刑满释放后又犯数罪的并罚 C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 D 判决宣告以后又犯数罪的并罚 4.缓刑适用的条件是()。

A 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B 是初犯或自首犯

C 不是累犯 D 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再危害社会的 5.累犯分为()。

A 一般累犯 B 特殊累犯 C 同种罪累犯 D 异种罪累犯

三、名词解释 侮辱罪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动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四、简答题

1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2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的总合。3.试述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

4.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1.甲欠乙人民币5万元,数年没有归还。乙多次催收未果。某日,乙以谈生意为名,将甲骗至自己的家中,不准其离开,然后打电话叫甲妻拿钱取人。对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甲称自己有妇女出售,委托乙为其寻找买主。乙为其找到买主后,甲将丙女卖给买主,得款5000元。甲支付乙500元。其后,甲与丙共同卷款潜逃。对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刑法学专科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

(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D 3.AB 4.CD 5.ABCD

三、简答题

1.正当防卫的条件是什么? 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防卫人的主观目的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4)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连续犯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

连续犯的特征:(1)必须实施性质相同的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2)数个行为必须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3)性质相同、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必须具有连续性;(4)数个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3.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几种情况?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3)独立适用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4)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同。4.抢劫罪的法定加重情节有哪些?

抢劫罪的法定加重情节八项:(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五、案例分析

1.对李某应追究刑事责任,因为李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是消极的不作为犯罪。(1)李某有义务。无论从职务上(幼儿教师)还是先前行为上,有保护幼儿的特定义务。(2)有能力。(3)不作为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4)义务人的不作为与后果有因果关系。

对赖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因为他没有不作为的义务,只负有道德义务。

2.肖某对于其子误食有毒的面条而死亡,在主观上应属于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态度。这是因为,肖某对于自己在面条中投毒的行为可能会毒死其子是已经预见到了,肖某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毒死其子,但她却轻信能够避免,认为其子不会误食有毒的面条。当其子中毒死亡这一结果发生后,肖心里十分难受,这也说明其子的死亡是违背肖意愿的,肖对其子可能被毒死是由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致造成其子中毒死亡的严重后果。

作业题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A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C 4.ABC 5.BCD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结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3.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了一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4.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是: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而具体人则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在于:(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一般不决定犯罪性质。(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3)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2.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其特定义务的来源有: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二是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尽到的义务;三是由于行为人先前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下所产生的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不作为的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

3.犯罪故意包含两种因素:一是认识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4.过于自信过失的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轻信意味着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因素,过低地估计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

五、案例分析

1.甲的行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甲的行为造成了乙轻伤的后果,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减轻处罚。

2.本案中,乙未满16周岁,不能成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故甲、乙二人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作业题

(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C

3、ABC

4、AD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继续犯,是指犯罪既遂后,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出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形态。

2指某一行为从形式上看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基于某种特殊的情况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3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实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4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因而适当较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四 简答题

1、教按照刑法第29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是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这一规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按照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教唆未遂。

2、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两者在许多方面相似,区别的关健是:(1)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不同。(2)犯罪对象不尽相同。(3)客观方面不尽相同。

3.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行为;二是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这在结果犯中表现为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在行为犯中表现为犯罪的实行行为未实行终了,在危险犯中表现为未出现法定的危险状态;三是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足以阻止行为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4紧急避险的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即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遭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2)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即紧急避险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一是人的危害行为;二是自然灾害;三是动物的袭击;四是人的生理疾患。(3)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5)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即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6)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对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超过必要限度。紧急避险还有例外的限制,即为了避免本人遭受的危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

五、案例分析

本案中徐某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再继续受到侵害,持刀反击,造成刘朋文死亡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根据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是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作业题

(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3、A

4、B

5、C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E 3.ACE 4.ABE 5.ABDE

三、名词解释

1叙明罪状,是指在条文中对某种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进行较为详细描述的罪状 2放火罪,是指故意焚烧公私财物,已经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毁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4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四、简答题

1.想像竞合犯的特征有两个:

(1)出于一个行为,即基于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某一犯罪行为;(2)触犯数个罪名,即在外观上或形式上同时符合数个犯罪的特征。

处罚原则: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认为,应按其中法定刑最重的一罪论处(或:从一重处断)。

2.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犯罪行为。(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

(3)实施暴力或暴力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3、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对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是在于预防犯罪。

(1)特殊预防,即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

(2)一般预防,即通过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以警戒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两种预防的关系,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否则就不可能全面达到刑罚目的。

4.自首与狭义的坦白之间的相同之处是:(1)二者都以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2)二者在犯罪人归案之后都能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3)二者的犯罪人都具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4)二者的犯罪人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从宽处罚。二者的区别是:(1)自首是犯罪人自动投案之后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坦白是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2)自首的犯罪分子悔罪表现较好,其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小;坦白的犯罪分子往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迫认罪的,其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大;(3)自首是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坦白是酌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五、案例分析

甲的行为应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处罚时,应考虑甲投案自首的情节,予以适当从宽处理

作业题

(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

3ACD

4ACD

5AB

三、名词解释

1.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3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4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同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

四、简答题

1.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行为;二是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三是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2.二者区分的关键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罪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损毁他人的身体健康;故意杀人罪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剥夺他人的生命。

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其一,犯罪主体必须在二人以上。其二,必须有共同犯罪行为。其三,必须有共同犯罪故意。

4.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犯罪预备有犯罪的预备行为,对社会有危害性,已经构成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犯意表示是单纯的犯意流露,无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思想,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能认定为犯罪和处以刑罚。

五、案例分析

1.乙为了索取债务非法扣押他人,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理由是:乙在客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在主观上乙剥夺甲之人身自由是为了索取债务,不是为了勒索其财物。

2.本案中,甲与丙是诈骗罪的共犯。乙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对甲和丙的诈骗行为提供了帮助,当时,由于他没有诈骗的共同故意,故对他的行为不能以诈骗罪的共犯论处。

第四篇:《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2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犯罪的刑事违法性表述,正确的有:()。

(B)A.它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B.它是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

C.D.2.它是犯罪唯一的法律属性 它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D)A.B.C.D.判决宣告 判决确定 判决执行

有期徒刑执行完毕

3.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一联排平房中的住房内,然后用火柴点燃,发生大火,造成乙重伤,烧毁乙及其邻居的房屋数间,财产损失达20余万元。甲的行为应以()定罪处罚。

(B)A.B.C.D.4.故意杀人罪 放火罪

故意伤害罪 故意毁坏财物罪

劫持他人并勒索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定()。

(B)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敲诈勒索罪 D.抢劫罪

5.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应当以()定罪处罚。

(D)A.受贿罪 B.C.D.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贪污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7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刑法规定基本原则有()。

(ABC)A.罪刑法定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 C.罪责刑相适应 D.罪责自负

2.犯罪构成()。(ABCD)A.是犯罪的标准 B.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C.由主客观要件组成 D.是刑法学的基础

3.下列要件中,属于任何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有((ACD)A.犯罪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主体 D.危害行为

4.犯罪客体通常划分为()。

(ACD)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同类客体 D.一般客体

5.构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包括:()。

(ABCD)A.法律的规定 B.职务上的要求

C.业务上的要求)。D.6.引发危险的先前行为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有()不同。

(BCD)A.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大小

B.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构成犯罪的影响 C.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 D.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持的态度 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包括:()。

(ABCD)A.本人合法的财产权益 B.本人的人身权益 C.他人合法的财产权益 D.他人的人身权益 7.8.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中,属于自由刑的有()

(BC)A.拘留 B.管制 C.有期徒刑 D.死缓

9.下列情节中,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有()。

(BD)A.意外事件 B.双目失明的犯罪人 C.中止犯 D.自首犯

10.某犯罪的法定刑幅度分别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该罪的追诉期限分别为:()。

(ACD)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1.下列物品中,不属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对象的有:()。

(ABCD)A.贵重金属 B.手枪 C.淫秽物品 D.珍稀植物制品

12.构成偷税罪的情节包括:()。

(BD)A.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或者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 B.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

C.D.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后又偷税的

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行政处罚后又偷税的

13.下列犯罪中,侵犯公私财产权的犯罪有()。

(AB)A.盗窃罪 B.故意毁坏财物罪

C.受贿罪

D.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4.我国刑法规定的侵占罪,其犯罪对象包括:()。

(ABD)A.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B.他人的遗忘物 C.他人的遗失物 D.他人的埋藏物

15.甲因违法治安处罚法被行政拘留15天。拘留所工作人员乙是甲的高中同学,乙在值班时,有意为甲提供方便,使甲逃出拘留所。丙明知甲从拘留所逃出,而为其提供资金,助其逃往外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D)A.甲构成脱逃罪 B.乙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C.丙构成包庇罪 D.丙构成窝藏罪

第五篇:201309学期刑法学作业4

201309学期刑法学作业

4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下列行为中,构成伪证罪的是:

A、法院书记员因疏忽,漏记了案件重要事实

B、辩护人伪造证据

C、侦查人员帮助犯罪嫌疑人伪造证据

D、鉴定人故意做虚假鉴定

答案:D

第2题 盗走婴儿,通知家长用巨款赎回的,构成()。

A、盗窃罪

B、拐卖儿童罪

C、敲诈勒索罪

D、绑架罪

答案:D

第3题 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

A、出于犯罪故意

B、以牟利为目的C、以传播为目的D、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答案:D

第4题 以放火、爆炸的方法实施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属于想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B、属于法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C、应当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进行并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第5题 下列有关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罪的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

B、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气枪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C、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烟花爆竹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D、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答案:A

第6题 甲某在路上看到儿子正被二人拦截、纠缠、推打,准备上前制止,这时一名便衣警察也为制止纠纷冲上前去,在未表明身份的情况下,直接架住甲某的儿子,且动作粗暴,甲某误以为是对方的同伙,上前用扳手砸向便衣警察的头部,致其重伤,甲的行为()。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C、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过失重伤罪

D、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答案:C

第7题 某甲在无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使用行贿的手段从某银行开出400万元的银行汇票,兑成40万美元注册一公司,然后又以这40万美元作抵押,向某银行开出20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汇票,将款汇入自己的帐户后提走。甲的行为构成:

A、贷款诈骗罪

B、金融凭证诈骗罪

C、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

答案:D

第8题 某甲用假身份在某银行申请了一张人民币长城卡,然后,迅速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以每次提取8000元的方式,共透支8万元。甲的行为()。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信用证诈骗罪

C、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9题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教唆犯?

A、甲某指使乙某作伪证

B、甲某收买某军队干部进行武装**

C、甲某教唆乙某吸食毒品

D、甲某收买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其提供国家秘密

答案:A|B|C|D

第10题 甲乙为兄弟,二人因为甲某与丙某打架一事而与丙某结仇,一直伺机报复。某日,甲某出资由乙某买回四把斧子,以备报复之用。甲乙二人邀集丁某等六人到家中,共谋伤害丙。乙某从甲某的房间中拿出一把“五四”式手枪、四把斧子,分发众人,然后由乙某带领丁某等六人到丙某的理发店中,将丙某重伤致残。甲某独自留在家中,甲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A、中止犯

B、预备犯

C、既遂犯

D、主犯

答案:C|D

第11题 在我国刑法中,必要的共同犯罪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A、集团性共同犯罪

B、聚合性共同犯罪

C、复杂共同犯罪

D、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答案:A|B

第12题 下列人员中,()必然属于共同犯罪人.A、主犯

B、教唆犯

C、首要分子

D、胁从犯

答案:A|C

第13题 属于犯罪集团成立条件的有:

A、犯罪人数三人以上

B、所建立的犯罪组织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C、犯罪具有行业性或地域性

D、成立组织的目的在于实施犯罪

答案:A|B|D

第14题 连续犯的特征可以包括:

A、出于同一的犯罪故意

B、出于概括的犯罪故意

C、连续实施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

D、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

答案:A|B|C

第15题 通常意义上的追究刑事责任是从()的角度而言的。

A、定罪

B、量刑

C、其他处理方式

D、刑罚执行

答案:A|B|C

第16题 方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之后第4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对方某不适用。

A、假释

B、减刑

C、缓刑

D、暂于监外执行

答案:A|C

第17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包括:

A、剥夺政治权利

B、罚金

C、没收财产

D、驱逐出境

E、管制

答案:A|B|C|D

第18题 私分国有资产罪只能由()。

A、国家机关

B、事业单位

C、国有公司、企业

D、人民团体

答案:A|B|C|D

第19题 下列情形中属于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中的“归个人使用”的有:

A、挪用者本人使用

B、供他人使用

C、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

D、公款私存,即将挪用的公款存入银行

答案:A|B|C|D

第20题 下列行为中可以构成行贿罪的有: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B、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C、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D、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但未获得不正当利益的答案:A|B|C|D

下载1.作业刑法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1.作业刑法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1

    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D、以属人原......

    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4

    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4单项选择题第1题 陈某在某县民政部门工作。该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他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救灾款1万元交给其朋友做生意。陈某的行为构成:A、贪污罪B、挪用......

    2018南大网院刑法学第二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4 刁某花5000元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一名受骗的四川姑娘作妻子,姑娘知道真相后欲逃跑......

    刑法学1次作业(写写帮整理)

    《刑法学(Ⅰ)》第一次作业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刑法空间效力问题上,主张不论犯......

    刑法学

    刑法学#-0001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5题,共1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分) 甲拾得他人的信用卡后,到ATM机上提款2万元,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 2.(1分) 于某流氓成性,一......

    刑法学

    刑法学案例分析题 第二十二章 1、郑某受雇于某钢铁厂开货车。在一天出车中,郑某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逆向行驶,撞倒了一个过路的行人,他下车一看,见被害人昏迷不醒,血流如注,便将其抱......

    刑法学

    刑法学2作业1 分析案例(每小题50分) 第一题: 【案情】 王某,男,44岁,某医院职工。 王某得知其妻刘某有了婚外情后即怀恨在心,欲致其于死地。2001年12月19日,王某自制了一个定时爆......

    刑法学

    刑法学(1)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刑法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主干课程之一。 刑法学(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