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方人大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
毕业论文
浅谈人大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 指导老师(导师):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班: 2011年06月
随风去吧
目 录
一、坚持科学立法,完备法律体系,推动社会和谐。
二、合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妥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强化监督,倡导法治,确保社会和谐。
四、发挥代表作用,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表达落实民意。
内 容 提 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及时反映民意,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和法律赋予了立法、实施法律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重大职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工程中责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负法律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毕业论文
--浅谈人大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班
随风去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同时也应是一个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及时反映民意,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因此,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工程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应当大有作为。
一、坚持科学立法,完备法律体系,推动社会和谐。
在我国,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承担着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事关社会和谐的重大职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人大及其常委会责无旁贷,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把坚持科学立法,完备法律体系,推动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完善立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手段,通过立法活动,从源头和强制的层面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法律秩序,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立法是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本着急需先立、条件成熟先立和少而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立法工作中,应当运用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的立法工作,改变长期以来重国家权力的配置与行使、轻公民权利的尊重与保障,重公民义务的设定与分配,轻国家权力的制约与规范等错误倾向,实现立法工作从“强化公民义务和政府权力”向“强化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具体的立法过程要把推进民主立法作为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民主立法体现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作用;要实行利益关系人参与立法制度,保证他们从立法调研阶段起就能够以不同方式关注和参与立法;要实行立法信息公开制度,保证社会公众对立法的了解和监督;要实行法律法规合宪性审查制度,由专门 机关负责对法律法规实施后发现的违宪问题作出处理。同时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遵循“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确保多类别多层次法制的统一。通过立法,科学合理地设定国家机关及各党政团体、社会各基层的权力与责任,把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规定得恰到好处,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各就各位,创造性地发挥作用。
二、合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妥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决,指开通水道;导引水流。《孟子〃告子上》中讲:“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权,指秤锤。《汉书〃律历志上》中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决定,《辞海》解释为肯定。决定权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等对特定事项或问题作出决议和规定。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行使决定权,这是我国政体所要求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能。为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忠实依法履职,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确定 和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项目建设、企业改制、农民增收、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依法行使决定权,及时作出符合地区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体现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各级人大、特别是全国人大,应从财政、税收、福利、救助等方面作出一些规定或制定一些法律,努力缩小解决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的问题,遏制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的势头。地方各级人大在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计划安排时,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本地经济状况、人民承受力的关系,凡超越经济承受力、人民承受力,得不到群众支持的工程项目坚决不上;违背民意,损害民利,破坏民主的事坚决不做。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常委会上对“一府两院”提请决定决议的议案,组成人员一定要站高角度,心装广大的人民群众,着眼有助于辖区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宽松软环境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审议,依法审查,不能通过的绝不能顾及情面和关系,违心作出决定(议),充当“表决器”。人大的决定权一方面要依法行使,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行使。
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方各级人大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并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人们欣喜地看到与之紧紧相伴随的是地方各级人大的作用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权威日渐增强。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中客观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作为”、“难作为”、“滥作为”、“不规范”的现象还较多存在。因此,各级人大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时。要深化认识,重视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决定权的行使反映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性质,是人民主权的直接体现,各级人大只有充分行使决定权,才能树立人大权威,才能正真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落在实处。各级人大应该把决定重大事项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放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来。同时要深入调研,提高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水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论证、社会听证、咨询协商、询问、公民旁听参与审议等方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确保所作的决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人大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要认真贯彻和领会中央9号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事项框架。在确定重大事项范围时应明确具体,力求细化,使其具有规定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 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中的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列入重大事项的范畴,合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妥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强化监督,倡导法治,确保社会和谐
充分履行监督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公平、规范的权力运行环境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依法行使好监督权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大监督的权力源自宪法。首先,人大在监督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对于人大的监督,监督对象应当服从。其次,人大监督具有法律效力,监督行为一经实施,即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再次,人大的监督行为具有国家强制力,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确保其执行。这些特点和优势表明,人大的监督权属于一种国家权力,其对监督对象的制约属于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这就是人大监督优于其他机构的监督之所在。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优势,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加强法治,认真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全方位和谐都有重要作用。监督“一府两院”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秉公办案、文明执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安宁的政治和生活环境,让人们安居乐业、心情舒畅,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中精力投入现代化建设大业,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全面 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行政、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施检查、调查、纠正、处理的权力。在这方面人大必须有所作为,要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运用刚性手段,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促进“一府两院”严格按法律法规调节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积极主导,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的法律素质,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在监督中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把好任前提请关、任中审议关和任后监督关,不断推进人事任免工作的公平公正,使人事任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监督工作中一要围绕打造做实事、办好事、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强有力的服务型政府行使监督权。加强政府绩效评估,提高政府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坚决纠正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责不明,违规操作等问题。坚决纠正政府在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事务中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真正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要围绕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行使监督权。通过人大的监督,不断提高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法律水平,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正确判断形势的能 力,正确执行决策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通过人大的监督使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人大意识、法制意识和群众观点,常怀律已之心,常思公仆之责,常念群众之苦,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行使监督权。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唱响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主旋律。围绕促发展、谋发展、议发展开展工作监督,督促“一府两院”同唱“发展”之歌,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突出经济建设这一根本。四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安定团结行使监督权。时下,改革开放也进入攻坚级段,各种社会矛盾凸现,企业改革、“三农”问题、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一个开放、公正、和谐的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向维度的利益诉求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向不同利益的社会主体提供了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社会各级层都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平台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表达自己愿望。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司法监督,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引导群众用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创造和谐社会。
要通过组织开展视察、审议、评议、执法检查和调查研究 等工作,推动政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和关注民生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积极主导,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的法律素质,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监督并支持“两院”独立自主依法办案,公正司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为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强化监督意识、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让“一府两院”公权不滥用,腐败难滋生。通过监督执法,使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通过监督司法,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通过监督守法,鼓励权利主体获得权利,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社会充满活力;通过法律的导向作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四、发挥代表作用,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表达落实民意
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始终以代表为人大工作的主体,认真做好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使人大代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广 泛的群众基础。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党和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人大代表来自各地,生活、工作于人民之中与广大人民群众有天然的联系,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求、愿望有充分的了解,能随时将人民的呼声、要求向党委、人大及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党和政府通过人大代表作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相互沟通。党和政府通过人大代表了解民情民意,了解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了解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及时地加以协调、调节,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以免问题成堆。一定意义上讲,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批评、建议、意见理应成为党委、人大、政府工作的晴雨表和指挥棒。缘于此各级人大一定要进一步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作用,落实好中共中央9号文件精神,一方面通过人大代表的宣传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植群众心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职务,广泛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加大代表议案办理力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各级层的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凸显人大代表在人大中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神圣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积极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化地发挥 出来,促进各种政治关系的和谐和实现社会政治民主。
信访工作是人大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直接形式,是人大作为民意机关通达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人民群众上门主动向人大反映情况,各级人大应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依法受理他们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绝不可置之不理或一转了之,使群众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申,憋一肚子怨气,由此埋怨党和政府。对群众反映的情况更要认真研究,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应当并且能够解决的问题,真正起到疏通民意、平解民怨的作用,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摸民情、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表达意见,反映愿望的主渠道,让群众有处说话、有处讲理从而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在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带来的各类矛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黄学有 人大工作实务。
第二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是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新的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安机关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十分广泛,尤其是基层民警的工作就在群众中间,警民关系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为此,各级公安机关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努力营造“四个环境”,为打造平安梅州,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作出新的贡献。
一、一、营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
良好的治安环境,首先是稳定。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去审视现阶段公安工作,会使我们产生许多更深更新的认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应当定位于消解社会对立,缓解社会的矛盾冲突,尤其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使其发展为对抗性的矛盾。从公安职能来看,维护稳定的工作内容既有对敌斗争,也有处置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攻势,以解决梅州社会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全力维护梅州的社会政治稳定,保稳定树形象,以稳定促和谐。积极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侦破命案、打恶治烂和打击“六合彩”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做到露头就打,绝不让其形成气候。消解社会对立和推进社会和谐是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历史使命。尽管公安机关处于社会对立的漩涡中心,其职能、职责和职权的价值取向仍然要定位于建设和谐社会。公安机关要坚持在党 1 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要坚持“三慎”原则,在处置群体性不安定事件中,把握用警时机,在坚决防止因举措失当而激化矛盾的同时,严厉打击挑头者、幕后者、操纵者。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质量考核制度,细化执法考核内容,制定执法质量应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定期组织执法大检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文明的执法环境,把其当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首要任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各级公安机关乃至全体民警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心系群众,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想方设法寻求各种途径,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各级公安机关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原有市公安局制定的公开服务承诺的基础上,近期内要结合各自部门的业务实际,开通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开通便民利民、方便快捷的快车通道,开通宾至如归优质服务的便民通道。通过开设上述“三条通道”,推动各项便民措施的完善和落实,言之有信,兑现承诺,让群众感受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实在效果。以贯彻新《信访条例》为契机,努力做好“大接访”工作。认真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近期应精心组织开展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活动,坚持每月1日、15日局长接访日制度,面对群 2 众,敞开大门,确保群众上访、信访渠道畅通。切实改变信访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民警下访,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加大督查督办力度,要在“事要解决”上下功夫。通过富有成效的信访工作,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三、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十六大提出的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公安机关据此要积极实施人文警务,倡导道德治安。要改变以往存在于一些人身上的冷硬横作风,严禁刑讯逼供,要更多地将人文精神注入警务活动和警务行为之中,更多地发挥道德的力量去开展治安工作,率先实现公安工作与社会的和谐。
近期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千警连千户”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和充实活动内容,即要求:每位联系民警帮扶一户困难户,如期实现脱贫;每位联系民警要物建一名治安情报信息员,及时掌握治安动态,并以此作为全市情报信息网络构成的要素之一;每位联系民警要帮助当地组建一支义务巡逻队、护村队或调解小组,做到社区警民共建,确保一方平安;每位联系民警年内要帮助当地解决一个突出治安问题,使群众直接感受到警民共建带来的社会效果;每位联系民警要建立一本工作联系记事簿,接受群众监督和意见建议,拓宽渠道加强沟通。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工作,对征求收集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分析研究,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成 3 效。通过教育学习,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观念。同时,要全面推动大练兵活动的巩固、规范、深化和提高,全面落实“三个必训”,组织开展评“八个十佳”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民警克敌制胜、服务人民的本领。
四、营造浓厚的沟通和宣传环境。
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最直接、最客观、最公正的评判者,对公安民警执法形象、服务态度十分关注,在服务形式上是否更加亲民、爱民,在管理方式上是否更加规范、便民,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要注重沟通和宣传的效能作用。通过沟通,使公安机关广大民警和群众能够互相了解,消除隔阂,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使民警可以了解群众的情感和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安宣传的积极作用,借助外力宣传自我,弘扬新时期的警察精神,不仅使群众了解公安,调动群众的力量,使社会和群众产生对公安公正的评价,更好地支持公安工作的开展,也使警民之间增进了解,互相鞭策。如市公安局开展“警察开放日”等活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良性互动的新型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改善就是成功一例。为此,我们要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浓厚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平安梅州的氛围,开展“我为警徽添光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辟电视和公安专版宣传专栏,要努力做到每周有宣传活动内容,电视上有画面,报纸上有文字,社会有识之士有建言献策。要树立全警公关意识,推动和促进 4 公安机关警察形象战略的有效开展,警民互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总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平安梅州,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推进公安工作不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各级公安机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工作的重大意义。
第三篇:地方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顺应时势,以这一宏伟目标统揽工作全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构建和谐社会,人大及其常委会大有可为——人大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居于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能够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从根本政治制度上为保障和推动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人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执掌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通过依法对地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人大选举、任命的工作人员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法治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通过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有利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环境,从而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发挥人大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应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把监督寓于支持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㈠发挥决策优势,将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地方人大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抓大事、议大事、定大事”的原则,充分行使好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认真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适时对本地重点项目建设、重大经济投资、体制改革、支柱产业培育、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决议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党委的阶段性目标要求,统筹兼顾,加强对社会保障、环境污染治理、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工作的监督,将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要切实将人大的决定权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对涉及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影响全局的重大事项,从制度上纳入决定范畴,防止“一府两院”在重大事项中绕过人大决策的现象发生。XX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依法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规定》,把“一府两院”制定的重大文件纳入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范围,对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按程序坚决予以撤销,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㈡发挥民主优势,推进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地方人大要发挥在依法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一是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一步巩固“四五”普法教育成果,按规划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活动,督促相关部门采取培训、专题辅导、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把学习与宣传、普法与教育、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由增强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各项事业管理由依靠行政手段向运用法律手段转变。二是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要围绕解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问题,切实解决告状难、执行难、关系案、金钱案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依法行政体制;抓好执法责任制和执法公开工作,切实提高内部监督制度的力度和有效性;严格办案程序,保证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具体化,严格办案程序合法化。三是要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XX市在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的基础上,每年采取“执法检查月”等形式,集中对事关全局和群众关心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检查,切实解决法律实施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整改,将和谐社会建设纳入了法治化轨道。㈢发挥纽带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显著特征。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发挥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取信于民,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形式。加强代表培训工作,增强代表履职能力。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小组活动制度等,为代表参政议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开展对“一府两院”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意见的办理情况的专题检查,确保代表意见建议的落实,调动代表当家作主的工作热情。二是要督促“一府两院”树立诚信形象。在充分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一府两院”开展专项工作审议等形式,及时纠正有关部门和人员失信于民的行为,树立人大在人民群众中的权力机关形象。三是重视来信来访工作。把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与党委、“一府两院”信访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召开人大信访部门与“一府两院”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探讨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有效办法,及时批转、督办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㈣发挥人事监督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有机统一,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开拓精神、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具体实践中,XX市人大常委会严格把好了任前调查关、任中审议关和任后监督关,促进了人事任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一是把好任前调查关。审议表决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调查了解被提请任命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准确地掌握任命人员的基本情况。二是把好任中审议关。在审议拟任人选时,认真审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坚持条件,坚持原则,严格把好审议关。三是把好任后监督关。把任免权与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把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干部任后监督,不断提高任命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人大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方人大要以加强自身履职能力为重点,努力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肩负起法律赋予各项职责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要努力建设学习型人大机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深入学习宪法、法律和人大制度理论,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本领;努力学习教育、科技、文化等现代科学知识,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履行人大的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作用。二要努力建设规范化的人大机关。要按照《监督法》的要求,抓紧修订和完善主任和常委会会议议事规则、人事任免制度,制定和完善讨论决定重大事项、预算审查监督、执法检查、办文办会办事等相关规定或办法,依法将监督工作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将人大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三要努力建设创新型人大机关。要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拓宽人大工作的渠道,改进履行职能的方式方法,使人大工作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作用更突出。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开拓创新,强化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从而使整个人大工作更加民主、透明和开放。
地方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四篇:发挥地方人大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实践与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理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贡献全部力量。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和谐社会是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人的愿望得到充分表达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力的基本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畅通民意渠道,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形成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独特地位,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本届人大以来,我们积极做好制度创新工作,先后修订完善了公民旁听人代会、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等多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了常委会的工作质量。今年初,在全区各街道设立人大街道工委,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具体举措,有利于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发挥法制保障作用,推动社区文化、卫生、管理、治安、服务等工作的健康发展,将人大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管理自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人大常委会要组织代表通过视察、检查等形式,进一步推进完善村级民主和社区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使宪法规定的三自四民主的自治原则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三是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玄武进程。依法治区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举措。要通过完善法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更好地督促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努力建设一个透明、诚信、负责、理性的法治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二、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发展是和谐的物质基础,和谐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抓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些长远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依法开展监督是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也是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强对地区奋斗目标的监督。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突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加强对政府编制目标任务的审查,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体现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组织代表认真审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强化监督,促进一府两院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其次,要注重促进发展中难点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围绕议题安排,适时组织代表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提出有针对性、有分量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一府两院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围绕地区发展中教育公平、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卫生服务等重大课题,审时度势,精心选题,寓支持于监督,帮助突破和解决难点问题,更好地发挥常委会审议一个议题、解决一些问题、促进一项工作的作用,切实增强监督实效。第三,要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平与正义。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和防火墙。要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司法案件备案审查制度,强化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适时听取法院、检察院工
作汇报,推进审判、检察职能改革,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为民,促进社会公平。
三、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激活内生动力。人的利益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最根本的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作中,要突出对群众关心的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加强调研视察,发挥代表作用,督促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一是要积极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人大代表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切实加强代表工作,积极为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代表执行职务,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好“代言人”,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组织好代表集中视察和个人持证视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努力发挥好代表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切实加大代表建议件办理力度。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集中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把督办代表建议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着重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
第五篇:发挥地方人大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实践与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理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贡献全部力量。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和谐社会是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人的愿望得到充分表达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力的基本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畅通~渠道,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形成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独特地位,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本届人大以来,我们积极做好制度创新工作,先后修订完善了公民旁听人代会、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等多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了常委会的工作质量。今年初,在全区各街道设立人大街道工委,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具体举措,有利于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发挥法制保障作用,推动社区文化、卫生、管理、治安、服务等工作的健康发展,将人大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管理自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人大常委会要组织代表通过视察、检查等形式,进一步推进完善村级民主和社区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使宪法规定的三自四民主的自治原则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三是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玄武进程。依法治区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举措。要通过完善法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更好地督促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努力建设一个透明、诚信、负责、理性的法治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二、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发展是和谐的物质基础,和谐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抓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些长远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依法开展监督是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也是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强对地区奋斗目标的监督。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突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加强对政府编制目标任务的审查,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体现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组织代表认真审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强化监督,促进一府两院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其次,要注重促进发展中难点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围绕议题安排,适时组织代表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提出有针对性、有分量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一府两院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围绕地区发展中教育公平、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卫生服务等重大课题,审时度势,精心选题,寓支持于监督,帮助突破和解决难点问题,更好地发挥常委会审议一个议题、解决一些问题、促进一项工作的作用,切实增强监督实效。第三,要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平与正义。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和防火墙。要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司法案件备案审查制度,强化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适时听取法院、检察院工作汇报,推进审判、检察职能改革,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为民,促进社会公平。
三、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激活内生动力。人的利益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最根本的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作中,要突出对群众关心的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加强调研视察,发挥代表作用,督促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一是要积极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人大代表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切实加强代表工作,积极为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代表执行职务,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好“代言人”,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组织好代表集中视察和个人持证视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努力发挥好代表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切实加大代表建议件办理力度。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集中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把督办代表建议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着重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对涉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产品质量、食
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污染、城市建设管理等问题的建议,加强监督检查,大力推进政府相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三是要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群众来信来访是社会不和谐的第一信号。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特别是把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好,是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工作中,要进一步畅通~表达渠道,认真对待每一次接访,认真处理每一封信件,认真答复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一府两院和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消除不和谐因素。诚然,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的课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勇于改革创新,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本领,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