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民政厅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贵州省民政厅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以下简称低保档案)的管理,促进基层低保规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低保档案是指在城乡低保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低保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城乡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信息资源,全省各级民政部门都有保护低保档案的义务。
第四条 低保档案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基层为主的原则。全省各级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机构(以下简称低保管理机构)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低保文件材料的归档和低保档案的管理。
各县(自治县、市、区、特区)低保管理机构要高度重视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将其纳入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
第五条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应加强对低保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将低保档案管理纳入低保工作内容,做到低保档案工作与低 保工作同步布置、同步管理、同步检查,确保低保档案的规范、安全管理。
第二章 低保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第六条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低保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确保低保档案的齐全完整。
第七条 低保文件材料根据其形成规律和特点原则上分为审批类和日常管理类进行整理。
(一)低保档案归档范围
1、审批类
(1)县(自治县、市、区、特区)级民政部门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表;
(2)有关部门的入户调查表、年度核查表;
(3)低保对象的申请书、承诺书、家庭基本情况申报表、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材料(家庭收入证明、下岗证、离退休证、结婚证、离婚证或判决书、残疾证、就业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失业状况证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证明等等);
(5)个人待遇取消表、待遇调整表;(6)其它应归档的材料。
2、日常管理类(1)县(自治县、市、区、特区)级民政部门停发、增发、减发低保金的审批汇总表和有关审核材料;
(2)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记录;(3)低保对象名册;
(4)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表、低保资金统计表等统计材料;(5)低保资金的预算和决算、划拨凭证、发放领取名册等材料;
(6)“民主评困”会议相关资料;(7)张榜公示相关资料;
(8)低保工作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实物材料;(9)低保信息系统、统计系统所形成的电子数据。(10)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备案相关资料,家庭经济状况比对表。
(11)其他应归档的材料。
(二)低保档案归档要求
1、归档的文件材料种类、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
2、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做到字迹工整、数据准确、图样清晰,签字盖章、日期等标识完整齐备。
3、归档文件材料的书写和装订材料应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
4、归档的电子文件数据应与相应纸质文件数据保持一致,电子文件应物理归档,一式三套。
(三)低保档案整理方法
1、日常管理类文件材料以件为归档单位,逐件整理归档。整理方法参照国家档案局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00);低保对象审批类档案以户为单位进行立卷整理,即“一户一卷(袋、盒、夹)”。“一户一卷”根据保障的稳定性分为固定保障和灵活保障两类。
2、审批类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其保管期限的划分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处理:一是低保对象审批类档案自建档之日起保管至该家庭退出低保,其间季度(年度)复审时被替换的原申请审批材料可另行保管,并自复审当月算起保管3年;二是低保对象退保(停保)后其审批类档案从当月算起保管3年。保管期满后按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程序鉴定销毁。日常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参照文书档案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分为30年、10年。
3、分类编号 1)审批类
县级低保管理机构保管的审批类档案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一级类目,按村(居)委会设二级类目分类编号;乡镇(街道办事处)低保管理机构保管的低保对象审批类档案按村(居)委会设一级类目分类编号。
低保对象审批类档案在分类的最低一级类目下以户为单位按低保对象审批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编号。
2)日常管理类 日常管理文件材料分别按年度—保管期限—时间(结合问题)顺序排列单份文件,每一年度分别从“1”编制流水件号,第二年重新从“1”另编。
4、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表、低保资金统计表等统计材料归入本单位的文书档案。
5、低保资金的预算和决算、划拨凭证、发放领取名册等材料归入本单位的会计档案。
6、低保信息系统、统计系统所形成的电子数据:录像带、磁盘、照片等参照《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95)、《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及《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等有关标准整理。
(四)低保档案应编制归档文件目录。
第三章 低保档案的保管和统计
第八条 低保档案分级归档管理
农村低保保障待遇审核审批汇总表、农村低保保障待遇调整(注销)汇总表、年度核(抽)查汇总表及其他相关档案由县级低保管理机构归档保管;一户一档审批类档案、“民主评困”会议档案和张榜公示日常类档案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低保管理机构归档保管,同时乡镇(街道办事处)低保管理机构视其工作需要可收集保管其它审批类相关文件材料。低保档案原则上由县、乡镇两级低保管理机构分级保管,其他低保管理机构可结合实际需要保管其相应的低保文件材料。第九条 低保档案原则上应由业务部门管理,每年向本级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移交档案目录。
第十条 低保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低保档案保管、保密、利用、鉴定销毁、统计制度,确保低保档案规范化管理。
第十一条 低保管理机构要配备必要的保管设备和防护设施,保证低保档案的安全。
第十二条 低保管理机构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清点,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发现破损、虫蛀、褪色或字迹模糊等现象时,应及时修补、复制或进行其它技术处理。
第十三条 低保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办好交接手续。
第十四条 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或低保管理机构应对低保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鉴定销毁、移交进馆等情况进行准确统计,填写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并按规定报送上级民政业务主管部门和上级民政档案机构。
第四章 低保档案的利用
第十五条 各县(自治县、市、区、特区)民政部门应对低保档案的利用权限做出明确规定,确定低保对象查阅低保档案的范围,建立档案借阅登记簿,健全借阅档案登记、审批手续,做好利用效果反馈登记,掌握档案的利用情况。
第十六条 低保档案主要供低保管理部门使用。各级民政部门保存的低保档案不得借出。其它单位需查询低保档案,各级民政部门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七条 低保管理机构应设立公共查阅室,或在本部门设立开放窗口,或明确低保档案开放日,对外提供利用。
第十八条 低保管理机构应当编制、公布低保档案利用指南和公开目录,通过设立公开栏、网上公开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利用。
第十九条 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好低保信息管理、整合工作,做好低保信息查询服务工作。
第二十条 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者应严格遵守档案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各级民政部门不得抽取、篡改、损毁、伪造、出售档案或利用档案谋取私利。
第五章 低保档案的鉴定销毁
第二十一条 档案保管期满后,应由业务部门提出初步存毁意见,会同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共同鉴定,编制销毁清册。
第二十二条 单位负责人在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第二十三条 销毁档案应指定两人负责监销,防止档案遗失和泄密。档案销毁后应写出销毁报告,监销人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报告和销毁清册应归入宗卷永久保管。
第二十四条 销毁的档案应在归档文件目录备注中注明。
第六章 低保档案的移交 第二十五条 低保档案在低保管理机构保管一定期限后,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移交。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试行)
登记编号:云府登406号
丽 江 市 人 民 政 府 公 告
第12号
《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1月11日丽江市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23日起施行。
二八年一月三十日
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最低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实行以货币补助为主要形式的差额救助,保障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最基本生活;
(二)公开、公平、公正;
(三)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劳动自救相结合;
(四)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动态管理;
(六)属地管理。
第四条 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应成立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安排工作经费。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审核、拨付和监督检查工作。农业、统计、扶贫、教育、卫生、计生、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范围内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管理服务工作;各村(居)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办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申请的接收、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张榜公布、材料上报等具体工作。
第七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第二章 保障对象
第八条 凡持有本市户口且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村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或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农村最低保障待遇。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不予以保障:
(一)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但家中有一定的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二)法定赡养、抚(扶)养义务人有赡养、抚(扶)养能力但未履行法定义务的;
(三)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而不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导致家庭生活贫困的;
(四)离开户籍所在地,举家迁往外地一年以上的;
(五)家庭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家庭的;
(六)申请保障前三年内存在违法结婚、违法收养、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情况的;
(七)一年内因赌博、嫖娼等违法行为受到治安行政处罚或家庭成员吸毒未采取有效戒毒措施的;
(八)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拒绝履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尽义务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并经民政部门认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界定为家庭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一)3年内购买商品房、近期内新建住房或高档装修房屋的;
(二)购置计算机、高档手机、非营运车辆等消费品的;
(三)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行为的;
(四)有高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五)出入餐饮、娱乐场所进行高消费的;
(六)安排子女择校就读、自费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进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七)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农村最低保障申请人和保障对象应积极配合做好入户核查工作,如实提供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情况。
第十二条 在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期内,保障对象家庭户主、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及常住地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过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县(区)民政部门报告。
第三章 家庭成员确认 第十三条 家庭成员的认定:
(一)夫妻;
(二)共同生活的未独立成家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
(三)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户口已转出但仍由家庭供养的在校学生;
(五)法律规定的具有赡养、扶(抚)养关系的其他人员。第十四条 没有赡养、扶(抚)养关系的人员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不能视为家庭成员。
义务兵及在刑罚执行期间或劳动教养期间的人员不计入家庭人口。
第四章 家庭收入核定
第十五条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主要包括:
(一)从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及其他家庭经营的收入;
(二)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退休金以及其他各种劳动收入;
(三)存款利息,有价证券红利;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资产获得的收入;
(五)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扶(抚)养费;
(六)继承的财产或接受的赠与;
(七)国家征用土地、房屋拆迁给予的补偿费收入或其他政策性补助收入;
(八)村(组)集体经济分配收入;
(九)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六条 家庭收入的计算方法:
(一)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其收入;
(二)在外务工的农村居民,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收入难以确定的,按户籍所在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三)户口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如不能出具相关的收入证明的,按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其收入。第十七条 以下款项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伤残抚恤金、优待金、护理费、保健费、津贴、义务兵退伍费;
(二)在校学生(不含择校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义务教育补贴等;
(三)独生子女家庭获得的“奖优免补”奖励金和补助金;
(四)见义勇为奖励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
(五)因意外事故致伤、致残或死亡,受害人家庭获得的经济补偿(包括丧葬费);
(六)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补助、节日慰问金、慰问品和临时性救灾款物;
(七)其他经民政部门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货币和实物。
第十八条 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一)入户调查。通过入户调查,了解申请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二)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人员,通过发信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跟踪消费。由乡(镇)或村(居)委会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第五章 保障标准
第十九条 农村最低保障标准应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维持农村居民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等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综合制定,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二十条 我市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暂按国家或省级公布的绝对贫困标准执行,进行差额补助,人均补差水平为每月30元。
第二十一条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符合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应按下列不同情况确定其补差标准:
(一)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经县(区)民政部门核准应按最高补差标准给予全额救助;
(二)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农村居民,按其困难程度在补差标准内分档次分类别予以差额救助。
第二十二条 对于已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人员中有下列特殊情况的,可以在享受救助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提高救助金额,给予重点救助:
(一)主要劳动力残疾或长期患病的困难家庭;
(二)无力保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家庭;
(三)收养或领养孤儿的困难家庭;
(四)单独居住且其赡养人无赡养能力的老人;
(五)因自然灾害导致困难的家庭;
(六)因突发性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第二十三条 农村最低保障补差标准的分档分类办法由县(区)民政部门确定。
第六章 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实施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市、县(区)民政部门根据本农村最低保障人数及经费执行情况编制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批准列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农村最低保障资金来源:
(一)国家和省级补助;
(二)市、县(区)财政配套资金;
(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农村最低保障提供的社会捐赠;
(四)其他资金。
第二十六条 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及本级预算资金,由市民政局提出分配方案,经市财政局审核后,下达到各县(区)财政,由县(区)民政部门组织发放给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第二十七条 县(区)民政部门要设立农村最低保障资金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本级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的农村最低保障救助资金,都应存入农村最低保障专户。
第二十八条 农村最低保障金按月或季度以货币形式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采用货币发放有困难的地方也可以发放实物。
第二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最低保障金具体发放工作。
第七章 申请审批程序 第一节 户主申请
第三十条 农村居民申请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应当由户主向所在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户口薄、户主身份证及其复印件;
(二)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第三十一条 书面申请的内容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
第三十二条 家庭中有特殊情况的,还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夫妻一方持外地居民户口的,需提供结婚证和户口迁移证明,有子女的同时提供子女户口证明;
(二)离异家庭涉及有赡养、抚(扶)养关系的,提供离婚协议或判决书;
(三)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提供县级以上残联出具的残疾证明(包括残疾证);未办残疾证的需出具医院的诊断证明;对劳动能力有争议的,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劳动能力鉴定文书;
(四)在校学生由学校提供就学证明。
第三十三条 若户主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可由其法定监护人及家庭成员共同提出,或者由村(居)民小组提出申请报村(居)委会。
第二节 村(居)委会调查评议
第三十四条 村(居)委会应成立农村最低保障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成员经村(居)民代表民主推选产生。
第三十五条 村(居)委会收到书面申请后按以下程序开展调查评议工作:
(一)检查申请人是否按要求提供所有的材料;
(二)组织人员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入户调查;
(三)在所在的村(居)民小组召开会议开展初审评议工作;
(四)经村(居)民小组会议民主讨论并获得过半数群众认可的,组织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
(五)对符合农村最低保障条件并通过评议的,将名单返回村(居)民小组进行公示;
(六)公示无异议的,将名单及申请人提交的全部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七)对初审不符合条件的应由村(居)民组长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村(居)委会应设立固定的农村最低保障公示栏。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三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成立农村最低保障审核小组。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村(居)委会上报的材料后按以下程序开展审核工作:
(一)进行调查核实;
(二)组织召开农村最低保障审核小组会议进行民主评审;
(三)提出补助意见,委托申请人居住地村(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四)公示期满填报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丽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报县(区)民政部门审批;
(五)对不符合农村最低保障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知申请人。
第四节 县(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九条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成立农村最低保障审批领导小组。第四十条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收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材料后按以下步骤开展审批工作:
(一)组织人员调查核实;
(二)召开农村最低保障审批领导小组会议,做出审批决定,对正式批准纳入最低保障范围的,通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保障对象的名单在所在村(居)委会进行张榜公示;
(三)对公示无异议的,以户为单位发给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的《云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四)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五)县(区)民政部门对未予批准的申请对象,应送达不能给予保障的书面通知。
第八章 动态管理
第四十一条 农村最低保障工作管理部门每年应重新核定一次最低保障对象的变化情况。
第四十二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根据农村最低保障对象家庭人员变化情况和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及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补差标准的增发、减发、停发变更手续。
第四十三条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增加、退出均应张榜公示。第四十四条 在享受最低保障待遇期内,跨乡(镇)、跨县(区)户口迁移的,由县(区)民政部门办理最低保障迁移手续;户口迁出丽江市的,要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停发手续。
第四十五条 对困难原因突出的保障对象,应建立重点跟踪、续保登记和定期复查制度。第四十六条 县(区)民政部门应做好农村最低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行信息化规范管理。
第九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农村最低保障工作列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内容,按进行公开。县(区)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委会,应将农村最低保障政策、申请办理程序、保障对象和资金发放情况向社会公布,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八条 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应主动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农村最低保障资金的审计和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农村最低保障申请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出据家庭收入等情况证明的,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应如实提供。
第五十条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其冒领的保障金并终止其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采取虚报、隐瞒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
(二)不配合工作人员核实家庭收入,干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机构正常工作或对农村最低保障工作人员施以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 从事农村最低保障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和相关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调离本岗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审批,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不符合标准的对象,擅自批准其享受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
(三)贪污、挪用、挤占、拖欠、克扣农村最低保障款物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舞弊、优亲厚友,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为申请农村最低保障待遇的对象出具虚假证明的。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丽江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各县(区)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起施行。
第三篇:安徽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
《安徽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以下简称低保档案)管理,维护低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充分发挥低保档案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安徽省档案条例》和《安徽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安徽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低保档案是指在低保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全省低保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省档案局负责全省低保档案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省民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低保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分别负责辖区内的低保档案工作。各市、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低保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四条 各级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应加强对低保档案工作的领导,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管理责任制,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低保档案工作提供条件,保证低保档案工作与低保工作同步开展。
第五条 一切形成低保档案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低保档案的义务。凡属归档范围的低保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六条 低保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包括:
(一)综合管理类文件材料
包括低保工作政策法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通知、统计报表等文件材料,可参照执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
(二)低保业务类文件材料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入户调查表;
2、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情况登记表;
3、低保对象登记表、花名册;
4、低保金发放、领取凭证或金融部门打卡发放凭证;
5、低保对象增加、减少、停止情况材料;
6、低保对象居(村)民代表民主评议记录、乡镇(街道办事处)民主评议审核记录、县(市、区)民政部门民主评议审批记录;
7、低保对象享受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材料;
8、其他相关材料。
(三)低保对象类文件材料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审批表;
2、城乡居民要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书面申请;
3、低保对象户口簿复印件、户籍证明和户主、家庭成员身份证复印件;
4、低保对象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证明、家庭收入测算表等材料;
5、调查证明材料,包括低保对象下岗证、失业证、残疾证、优抚证、独生子女证和县级以上大重病病历鉴定复印件、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书复印件、遗赠抚养协议书、子女在校证明等材料;
6、低保户承诺书;
7、其他相关材料;
8、低保对象停止领取低保金审批表、注销通知单。
(四)特殊载体低保文件材料
包括涉及低保工作的照片(含底片)、录音带、录像带和电子文件等。
第七条 归档的低保文件材料应齐全完整,内容真实准确,字迹工整,规格统一,载体材料和书写材料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禁止使用纯蓝墨水、红墨水、铅笔、圆珠笔等不耐久字迹材料。
第八条 低保档案的整理
(一)低保工作形成的综合管理类档案、低保业务类档案,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进行整理,归入本单位文书档案类。
(二)低保对象类档案以“户”为单位进行整理,一户一袋(盒),袋(盒)内文件材料参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顺序排列编号,并编制低保对象档案袋(盒)内文件目录放置于每袋(盒)内首份文件之前。低保对象档案按建档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编制低保对象档案目录。
(三)低保工作形成的声像档案、电子文件参照《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2002)、《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95)和《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有关标准整理,并填写相应的参见号,归入本单位声像档案、电子文件类。
第九条 当年形成的各类低保文件材料应在次年4月底之前由专(兼)职低保档案工作人员整理完毕,并移交本单位综合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第十条 综合管理类、低保业务类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按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执行;低保对象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自低保户注销之日起满30年;特殊载体档案的保管期限与其对应的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致。
第十一条 低保档案保管期满后应及时进行鉴定。鉴定时,应由本单位分管负责人、低保工作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准确判定档案的存毁。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应逐件清点核对,并编制销毁清册,经鉴定小组组长审核签字后报上级主管机关审批,到指定地点由两人以上共同监督销毁。监销人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清册归档保存。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根据档案工作的要求,采取防盗、防火、防潮、防高温、防光、防尘、防鼠、防虫等防护措施,确保低保档案的安全。
第十三条 应加强对低保工作归档电子文件的管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本和图形形式的电子文件,必须同时制成纸质文件一并归档保存。建立完善低保档案数据库,所有数据都应至少复制二套(双备份),并按规定异地保存,对重要的数据应进行加密,设置访问权限,确保档案数据库和数据安全。低保档案数据信息需与公共信息网络联接的,必须通过安全保密审查。
第十四条 各级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的低保档案,应当在本单位档案部门保管一定时期后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具体移交时间由双方商定。
第十五条 外单位或个人查阅利用低保档案,应凭单位介绍信或个人有效证件,经过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者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尊重低保对象隐私权,不得泄露或擅自对外公布档案内容。
第十六条 应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积极主动开发利用低保档案信息资源,为统计汇总、综合调研、分析决策等各项工作提供服务。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民政部门、档案部门应对在低保档案管理和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本办法致使档案损毁、丢失,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安徽省档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档案局、安徽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2016年全省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 - 辽宁省民政厅
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落实省政府加强民生保障的决策部署,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标幅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省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4%以上。沈阳市提高3%以上,大连市提高2.5%以上,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市提高4.5%以上,辽阳、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市提高5.5%以上。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提高6%以上。沈阳市提高5%以上,大连市提高4%以上,鞍山、本溪、丹东、锦州、辽阳、铁岭市提高6.5%以上,抚顺、营口、阜新、朝阳、葫芦岛市提高7.5%以上。盘锦市城乡一体化提高6%以上。
(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平均提高5%以上。原则上,各地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幅度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幅度一致。原来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未达到低保标准1.3倍的地区,应加大提标幅度,确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 准的1.3倍。原来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高的地区,可以不调整或少调整集中供养标准,逐步实现分散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标准一致。各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按全护理、半自理、全自理三个档次,随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变化同步调整。
上述具体标准由各市政府按有关规定确定。低保标准调增后,各地要同步做好低收入家庭(原低保边缘家庭)界定标准的调整工作。
二、执行时间
新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从2018年7月1日起执行。
各地要从2018年7月1日起,对新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供养的对象按照新标准进行审批,给予保障或供养;对已经在册的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按照新标准重新核算低保金或供养金,并按规定发放到位。
三、资金筹集与安排
各市、县(市、区)要采取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和增加资金安排等措施,足额筹集资金,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需求。省财政根据各地区财力、保障任务、资金使用效率、工作绩效等因素,对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给予资金补助,重点向经济比较贫困、财力比较弱、保障任务比较重、工作管理比较好、资金滚存结余比较少的地区倾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提高城乡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工作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民生工作。各市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合理测算提标额度和资金需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筹措落实所需资金,确保及时发放,让困难群众共享全省改革振兴发展成果。
(二)加强核对工作,实现准确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完善信息核对平台,健全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全面开展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对,大力提高申请审批和动态管理的准确性,确保精准施救。加强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跨部门共享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各市要在今年5月底前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新的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确保7月1日如期执行。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提标工作的督查指导,建立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今年4月至7月每月15日和30日,各市民政部门向省民政厅报告提标工作进展情况,省民政厅将对各地区落实提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适时上报省政府。
第五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民政部
关于印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2〕1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进一步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财政部、民政部制定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民政部 2012年9月28日
—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乡低保资金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包括城乡低保金和城乡低保对象价格补贴、节日补贴等临时或一次性的生活补助资金。
第三条 城乡低保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预算管理科学精细。合理编制城乡低保资金预算,提高低保资金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注重绩效考评,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提高预算支出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二)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根据物价变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切实保障低保对象基本生活。
(三)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加强低保资金管理的信息公开工作,依法公开相关政策、数据等信息,严格执行低保对象审批和资金发放的公示制度,确保补助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实现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四)资金管理规范安全。规范城乡低保资金管理程序,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城乡低保资金专项管理、分帐核算、专款专用。完善资金支付和发放管理,简化环节,提高效率,确保城乡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2—
第二章 资金筹集
第四条 城乡低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社会捐赠收入等。
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城乡低保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捐赠和资助,多渠道筹集城乡低保资金。
第五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按照预算编制要求,根据低保对象人数、低保标准、补助水平和滚存结余等有关数据,认真测算下城乡低保资金需求报同级财政部门。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上级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及时下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预算指标,以提高下级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应规范城乡低保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城乡低保资金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依据。
第六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城乡低保资金预算,应由各级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
第七条 城乡低保资金年终如有结余,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城市低保资金和农村低保资金年终滚存结余一般均不得超过其当年支出总额的10%。
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将城乡低保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综合考虑城乡低保工作量等因素予以合理安排。基层城乡低保工作经费不足的地区,省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城乡低保工作经费不得从城乡低保资金中列支。
—3—
第三章 资金分配
第九条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民政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因素分配等方法,科学合理地分配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强化“以奖代补”机制,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
因素分配方法主要依据城乡低保对象数量、地方财政困难程度、城乡低保资金安排情况等因素;以奖代补主要依据城乡低保资金绩效评价结果。
中央财政城乡低保补助资金重点向贫困程度深、保障任务重、工作绩效好的地区倾斜。
第十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城乡低保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制度实施和资金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价。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安排、预算执行、资金管理、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和实际效果等。
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应当于每年9月30日前按当年扣除一次性补助之外的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实际下达数的一定比例(不低于70%、不超过当年预算数),将下一城乡低保补助资金预算指标提前通知地方。中央财政提前通知地方预算指标后的剩余部分,应当在次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90日内尽快下达。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相应建立城乡低保补助资金预算指标提前通知制度。在接到中央财政提前通知预算指标后的30日内,连同本级安排的下一城乡低保补助资金预算指标提前通知部分一并下达各地市县,提前通知文件同时报送财政部、民政部。
第四章 资金发放
—4—
第十二条 城乡低保资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银行、信用社等代理金融机构,直接发放到户。
县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当以低保家庭为单位为其在代理金融机构开设专门账户,代理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城乡低保对象收取账户管理费用;实行涉农资金“一卡(折)通”的地方,应当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一卡(折)通”,统一发放。
第十三条 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将低保对象花名册及当期发放的低保资金数额清单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审核并支付资金。
第十四条 城乡低保金应当按月发放,于每月10日前发放到户。个别金融服务不发达地方的农村低保金可以按季发放,于每季度初10日前发放到户。
城乡低保对象价格补贴、节日补贴等临时或一次性的生活补助资金,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第十五条 终了,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应按照规定认真做好城乡低保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城乡低保资金执行情况及相关说明。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和经办人员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城乡低保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截留、滞留和挪用,不得向低保对象收取任何管理费用。对违规使用低保资金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台账,做好与金融机构的定期对账工作。
—5—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城乡低保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对资金的管理办法、分配因素和使用情况等,积极主动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对资金安排、预算执行、资金管理、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和实际效果等的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有关问题。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对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民政部门应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本行政区域城乡低保资金管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30日后起实施。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民政部负责解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