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规范地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科学规范地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此,竹山县积极开展建设“十有县”活动,防治地质灾害要做到的“十有”即有警示、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通过开展“十有县”活动,使得防治地灾工作有新动作、新成绩,现将我县十有县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并将该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选抽几名志为专职人员。同时 2009年元旦刚过,鹿寨地灾防治工作就进入临战状态。全县共印制发放了防治地灾的宣传资料4000多份、地质灾害防范知识问答的报纸3000多份、挂历式明白卡750份(注有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撤离路线、警报方式、监测人及其电话号码)、防灾工作和防灾避险两种明白卡共325份,此外还设置和修复了警示牌49块。
二是排查不放松。检查,无疑是防灾的第一项工作。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这已是鹿寨县的老规矩。2009年4月初起,鹿寨县出动了30多人次对全县居民聚集区特别是学校、依山傍水建房的村庄及矿山尾矿库等其它地灾易发区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为了防止防灾工作流于形式,县国土资源局用7天时间分别到所辖的9个乡镇国土所检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情况。他们采取室内查与室外查相结合的办法。室内,看是否编制了方案、预案,是否成立了组织机构和应急指挥系统,是否制定了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是否建立了巡查台帐及进行值班记录等;室外,看是否设置了警示牌及配备监测工具、预警器材,是否明确了灾点群众避让灾险的撤离路线和安置场所及撤离信号的发布方式。经过排查,鹿寨县重新划定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63处,其中,确定重要隐患点14处,并为这14个重要隐患点分别编制了应急预案。4月24日,县政府制定下发《鹿寨县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今年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周密的防治工作部署。
三是明明确职责。制定出应对地灾的对策之后,鹿寨县立刻调兵遣将,组织起强大的防灾队伍。新的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新的抗灾抢险应急小分队随时待命奔赴抢险救灾最前线。当险情发生时,县领导和县国土资源局领导总是在第一时间到达救灾现场。在广西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5月7日,鹿寨县分管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廖能斌副县长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落实各乡镇长为防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长又与各村屯签订责任状,并明确本乡镇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责任人和负责人。
如此“锤子打凿,凿打榫眼”,层层落实责任。1月,鹿寨县就落实了由隐患点所在村屯的队长、老党员或是热心工作的村民担任各隐患点的监测员。同时鹿寨县每年预算内安排18万元专项资金在各乡镇聘请了专职矿管地灾协管员负责监测本乡镇各隐患点。2009年,县里又拨出了14万元,作为各乡镇的监测员、矿管地灾协管员工作补贴。5月14日,县国土资源局下发文件,正式实行本县地质灾害五级预警预报制度。今后,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天气情况,通过广播电视和利用手机短信等形式,随时向全县地灾群测群防人员预报未来一段时间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通知各级人员做好监测防灾的准备。就这样,一张罩住地灾恶魔、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测群防网络精心编织完毕。
四做好防避工作。汛期,从5月上旬到6月中旬,桂中地区连降几次大雨、暴雨。鹿寨县国土资源局及各乡镇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体值班人员、监测员、协管员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通,如果发现不通、中断,务必马上追查原因和追究责任。各隐患点监测员实行零报告制度,每天下午5点至5点半定时向县国土资源局值班室报告一次,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一旦发生灾情,则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鹿寨镇双塘村后的山上在2006年就发现了一条长500米、宽3至10厘米的山体滑坡大裂缝。县国土资源局在那里设置了3个监测桩,大雨来临前就派出干部蹲点双塘村,时时刻刻盯住监测桩。并要求监测员雨天每天报告一次,大雨暴雨期间一天报告3次。直到大雨过后,险情稳定,才通知派出人员回撤。
防治地灾首要任务是要保人,所以,鹿寨县的防治地灾的重点放在“防”。在2008年大雨来临前,县国土资源局就出资6000多元,在鹿寨镇大良村双塘屯滑坡隐患点附近的一所小学闲置的教室设置了一个灾民临时安置点。2008年5月的一阵大雨,当隐患点发生了变化,受灾的群众需要暂时撤离避让时,很快就被安排到了那个小学校里。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近些年来,对一些确实不适宜继续居住的隐患点村庄,鹿寨县已陆续着手组织整村搬迁。2007年实施寨沙镇古木村拉光屯15户村民的搬迁,县里筹集了5万元用于新村公共道路修筑和公共设施的修建,其余所需资金由村民自行筹集解决,目前全村已完成搬迁。
鹿寨县干部群众没有停止抗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步伐。为了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如今,他们正积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展创建“十有县”活动。鹿寨县国土资源局领导:“鹿寨县的„十有‟建设进展很快,我们打算再加一把劲,争取在2009年,一举拿到一块全区第一批„十有县‟的牌子。”
第二篇: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
质
灾
害
监
测
技
术
方
法
晏鄂川教授
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1)位移监测(2)应力应变监测(3)地下水动态监测(4)地表水动态监测(5)地声监测(6)放射元素监测(7)环境因素监测(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一、简易监测(手动测试)
1、主要方法
(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
(2)在裂缝、滑带以及建筑物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3)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特点(1)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2)操作简单,直观性强;
(3)精度稍差,观测时劳动强度大。
二、绝对位移监测
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
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
(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
(2)技术成熟、精度高;
(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影响;
(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3、常用监测仪器
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
墩标。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岩);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变形)观和测监点测主网要通布过置的在滑滑坡坡体主地轴面观拉测伸断、面
压线(或利用主勘探线的过渡地段。
(二)GPS测量法
1、特点
(1)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
(2)观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可进行全天侯监测;
(3)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
(4)可长期连续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
(5)自从动数化据。采集、数据处理到分析、管理的全过程易
(6)需如要果大监量测的点G数PS量多、且要全部进行长期自动化监备、微机等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房内,安全难以得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
(三)近景摄影测量法
1、工作原理
同时对滑坡区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象对,利用立体坐标通常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仪量测象片上各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在相对精求。即适合于危岩体临空陡壁裂缝变
化或滑坡地表位移
2、特点
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
(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时比较分析;
(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
(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
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三、相对位移监测
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的监测。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传动仪表观测法(简称机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简称电测法)两类。
(一)机测法
游标卡尺(包括数显卡尺)、收敛计等仪表人工到实地直是在斜坡变形部位埋设测座,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接观测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原理、结构简单,安装测试简便,投入快;
(2)成本相对较低;
(3)观测成果资料直观、可靠度高。
(二)电测法
电测法往往采用二次仪表观测,即将传感器(探头)埋设于崩滑灾害体变形部位,使用能将传感器电信号转换成人们所感知(或熟识)信息的电子仪表(如频率计之类)观测。
特点:
(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
(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
(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四、地面倾斜监测法
1、工作原理
主要用于监测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将移动式倾斜仪定期巡回放置于固定专用测点的盘座上,按预定的几个方向各自180°往复测量,为判断测点三维合成位移变形方向及趋势提供直接信息。
2、适用范围
①
主要用于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切层滑坡等;
②
对于顺层滑动不宜采用。
深部位移监测
一、钻孔测斜法
钻孔测斜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内目标深度岩(土)体横向位移矢量的一种原位测试监测手段。
测斜仪类型包括:滑动电阻式、滑动电阻片式、钢弦式、伺服加速度计式和电解式。目前以伺服加速度计式应用较广。
垂向滑动式钻孔测斜仪
工作原理示意图
深部位移监测
仪器设备
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特点,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组成探头传感器的个数,可分为单轴式和双轴式。
若按仪器测量方向不同,则可分为垂向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水平测斜仪(测量垂向位移)和斜向测斜仪(测量斜面的法向位移)。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适用条件
由于钻孔倾斜仪安装施工成本大,为一次性隐蔽工程,且量程有限,适用于崩滑体蠕滑和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一般不用该方法。深部位移监测
应用技术要求
(1)头测分斜为管固和定接式头和:伸测缩斜式管,材固料定有式铝接合头金适和PVC塑料两种;(沉降)较小的岩(土)体,伸缩式接头适用于轴向位移测斜管。
(2)滑测坡斜等管位与移孔变壁形间相填对料较:大注者浆,和可填用沙砂。充当填土处质理((或一堆边积填砂,一边注水,以保证填砂密实)。
(3)测扭。
(4)过测3斜仪本身固有精度:伺7服.5加mm速/3度0式m。测斜仪,在孔斜
(5)型测,量以间0.距5m:最目为前常主见要。有0.28m、0.5m、1m三种常见基准确确定其范围,应使用较小的间距;对于孔深较大且目量,可加大测试间距为2倍(或4倍)基距。深部位移监测
二、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
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岩土体单向或三向位移变化的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利用钻孔位移计定期逐段测量钻孔的三向位移信息,从而获得岩体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以水平孔多点位移 计最为常用。应力监测
一、岩土体压力计(压力盒)
主要有振弦式、液压式和电阻应变计式,以振弦式最为常见。
应用技术要求
(1)压力盒的量程:压力盒的量程有限,选择量程时,应充分估算预承压大小,同时应考虑滑坡体整体应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埋设部位的应力状态影响;根据经验,量程应选为估算预承压的两倍或 更高。
(2)压力盒的安装:压力盒的安装属一次性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的好坏同其运行寿命和测量精度密切相关。首先确认压力盒的承压面,其次要保证安装部位平整并与应力方向垂直;特殊环境下,须
考虑压力盒具有耐腐蚀能力。
二、锚索(杆)测力计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应变式等类型,以振弦式应用较广。
应用技术要求
(1)测力计的安装:严格保证锚垫板的厚度(刚度)和尺寸(保证测力部分完全承压于锚垫板上),锚索测力计承压面与孔轴线垂直,误差应﹤5°,并严格对中;小量程测力计本身和其附件应具
有一定的偏载适应能力。
(2)量程的选择:锚固工程施工时,锚索(杆)的锁定预应力值一般均小于预应力设计值,故测力计的量程与锚索(杆)的应力设计值保持一致即可。
(3)温度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监测运行期环境温度变化,应进行定量的温度校正予以消除。
1、工作原理
在滑坡体治理过程中,埋入式应变计主要用于测试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变信息。当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应变时,应变计会随之产生应变变形,从而可测得混凝土结构应变信息。
2、仪器设备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式和光纤式传感器。
3、应用技术要求
(1)应变计的尺寸:应变计的长度和直径之比要满足一定条件,通常L/R采用15~25范围。
(2)应变计的安装:应变计的轴向要对准拟测变形方向。
地下水(动态)监测
1、工作原理
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应用技术要求
(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钻孔中直接安装。在钻孔中直接安装时,传感器周围使用细砂或其它透水材料充填;对于多深度监测,各深度部位之间使用隔水材料隔离止水。
(2)由于其传感器安装为隐蔽工程,除要求监测设备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大的量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及耐腐蚀性。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水文年。
声发射监测
1、工作原理
(1),岩声石发破射裂监产测生适的用声于发岩射质信斜号坡比处观于测剧到滑位临移崩信阶息段超的前短,临前兆性监测。
(2)在勘查阶段,一般可不采用。
一、放射性监测(氡气测量法)
1、基本原理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氡等射气,其穿透能力比较弱,但是当它们遇到断层及构造裂隙带时,氡射气就会沿裂隙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中富集,氡射气的富集不受地表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当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时,氡(Rn)的浓度维持一稳定的低水平;当岩土体滑动时,岩(土)中的氡迅速释放,其浓度急剧增大,且随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和变形速度而异。利用测氡技术方法,测量氡异常
变化,就能发现和查明这些地质灾害,达到预报的目的。
2、适用范围
由于氡主要吸附于含有机质的黏土物质中,所以氡气测量法适用于较为破碎、裂缝或裂隙较发育的土质滑坡和泥质页岩滑坡的监测。
3、取样方式
一般采用抽气、取土样和静态埋置取样等,以静态埋置取样常见,该方式为原位测试,一般取样时间较长。
二、环境因素监测
主要是滑坡所处环境的气温及降水量的监测。特别是受水动力诱发的滑坡,降雨量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参数。
1、降雨量监测设备有机械式和电动自记式两大类。
监测内容有:年均、月均、日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等。
2、岩土体温度监测
常用埋入式温度计,测定岩土体温度。
三、地震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监测
用于监测人工开挖、爆破及诱发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治理施工)等破坏性因素的监测。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1、宏观变形形迹
崩滑体后缘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后缘崩塌掉块并突然出现陷落带、陷落坑;房屋变形,树木歪斜呈马刀树醉汉林;前缘斜坡隆起且开始出现岩(土)体挤(剪)出,同时测量其前缘变形量呈直线急剧上升时,往往是大崩滑启动破坏的前兆。
2、地声异常
3、动物行为异常
4、地下水宏观异变
出现新泉或泉流量剧增,水变浑,或水温上升,或喷射出地表。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我国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泥石流的发生几乎都与降雨密切相关,其监测方法分为直接监测和诱发因素监测两类。
1、泥位监测
常用监测仪器为超声泥位计和泥位高度检知线。
2、倾斜监测
即倾斜仪棒法,倾斜仪棒是一根长2m的钢棒,悬挂在一条跨越泥石流的电缆上,其工作原理为:泥石流运动对钢棒产生牵引,如果在20秒钟内钢棒从垂直位置连续倾斜超过20°,水银开关闭合发出警 报。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3、流速监测
水面浮标测速法。
4、地声监测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摩擦、撞击沟床和岸壁而产生振动,并沿沟床方向传递,称之为泥石流地声。其信号的强度与泥石流规模成正比。利用泥石流地声的这些特点,即可通过信号接收与转换,对泥石流 实施报警。
5、降雨量监测
6、孔隙水压力监测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目前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监测手段主要有:水准测量、地下水动态监测、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合成雷达孔径测量(InSAR)和激光雷达系统(LIDAR)测量等。
1、水准测量方法
GPS未出现以前,地面沉降监测最常见的方法主要是经纬
仪、水准仪以及光电测距仪。
2、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
3、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方法
4、GPS技术方法
5、InSAR技术方法
6、钻孔伸长计
第三篇: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
胡经国
作者说明:
该文经《中国地质》编辑部推荐,发表于《地理环境研究》1989年12月第1卷第2期《新技术介绍》栏目。《地理环境研究》是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刊物。该刊于1989年6月创刊,半年刊,公开发行。这一期是该刊创刊后的第2期。这一期的第1篇文章是钱学森先生的,题目是《现代地理科学系统建设问题》。
2000 年2月22日,作者对该文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下面是正文:
地质灾害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的勘察、监测、预测预报和防治。地质灾害研究的目的在于防治,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防治地质灾害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或者合理地超前治理地质灾害,都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时空预测预报。为此,必须在勘察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发展动态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只有在对大量可靠的监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监测不仅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而且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监测资料的可靠性,一靠增强地质灾害意识,二靠投入,三靠科学技术。其中,努力实现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现代化的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不断出现,并且正在向着自动化、电脑化和系统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本文着重介绍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以及地下硐室围岩坍塌等地质灾害监测的几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展示当今世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发展方向。
一、滑坡和崩塌监测
㈠、全自动岩土体边坡稳定性监测系统
中国四川省地矿局成功地研制了一套新的边坡稳定性监测仪,即85-5.1型全自动岩土体边坡稳定性监测系统。它具有针对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可远距离遥测等优点,技术先进、效果良好。是一种多功能、多参数、全天候边坡稳定性监测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套监测系统由具有远距离自动控制功能的中心控制、译码、接口机,野外采样编码控制机,电台传输系统和探头等四部分组成。一台中心控制机可控制10个以上不同地区的边坡活动;一台野外采样编码控制机可控制70个探头。其控制范围取决于无线电台的功率和频率,一般可达几十至上百公里。
中心控制机能随时利用电台传输系统进行遥测,调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10个以上不同地区的边坡动态数据。这些边坡动态数据自动进入计算机处理,为研究人员提供大量可靠的边坡稳定性监测和评价数据。
该监测系统能指出岩土体边坡的稳定状态;能定量提供边坡稳定性监测和评价数据,据以分析计算和预测预报发生滑坡或崩塌的时间;对突发性滑坡或崩塌,能按照要求及时自动报警。它还能提供区域稳定性对比资料,为国家制定工程建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监测系统也可用作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勘察研究的有力工具。它能指出滑坡滑动面的位置和滑坡体的位移量,为边坡稳定性计算提供确切的数据;通过不同位置位移量与地层、地貌等地质因素的对比,能指出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的地质因素和构造因素;还能指出边坡活动与降雨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定量关系,分析确定控制边坡滑动的主要外界因素。
该监测系统已应用于四川省成都市东风渠凤凰山滑坡、云南省碧江县城滑坡以及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的监测。实践证明,该监测系统性能良好,工作可靠,是一种能适应地质灾害监测需要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㈡、链子崖危岩全自动遥控监测装置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危岩,是长江三峡地区岩质边坡崩塌灾害最频繁的地方。为了准确掌握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的变化,设置了一套全自动遥控监测装置。
这套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43个三维和二维测点的自动雨量计、自动收缩计、高精度变形计和自动温度计103个;在临江的危岩体上还安装了限位报警器。该监测装置已于1989年投入使用,为链子崖危岩的崩滑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㈢、滑坡自动观测系统
据报道(1989),日本日挥公司和电算公司共同研制了一种滑坡自动观测系统。它由倾斜计、地下水计和地表伸缩计等器件组成。它所收集的滑坡活动数据由计算机处理,据以预测预报滑坡的发生。
㈣、滑坡预测声频传播技术 据报道(1989),日本藤田工业公司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已开始研究滑坡预测声频传播技术。这项技术是在地下埋设传感器,测定土壤颗粒摩擦发出的微妙声响,据以监测和预测预报滑坡灾害。
二、泥石流监测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成功地研制了一套泥石流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以下三项科研成果:
⑴、根据降雨规律,对暴雨型泥石流的发生能提前数十分钟做出比较准确的短期预报。
⑵、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合作,根据振动原理研制的NT-2型泥石流预警器。1986年,在云南省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观测站的观测试验中,这一套预警器曾经成功地预警12次。
⑶、利用超声波研制的有线和无线泥石流移位报警器。这一科研成果既实现了对泥石流的报警和对泥石流规模大小的探测,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泥石流流量观测方法,为国内外首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关专家认为,该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所依据的原理,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在泥石流监测和预测预报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监测
㈠、围岩塌方报警器
中国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研制成功的WTB-1型围岩塌方报警器,是中国第一台地下硐室围岩塌方报警器。当将其安置在地下硐室围岩上时,它能根据不同的岩石特性,自动调整报警显示系统,同时以报警声响、红灯闪烁和荧光屏显示等三种方式,提前3~7分钟预报塌方,为作业人员提前撤离危险区提供宝贵的时间。
该报警器已在中国大秦铁路白家湾隧道和湖南省慈利县白龙煤矿巷道施工中进行了应用试验。其报警准确率高达96.7%。有关专家认为,该报警器性能灵敏可靠,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㈡、顶板岩石稳定性电子测声仪
最近,美国矿业局发明了一种用顶板电子测声仪,探测矿山巷道顶板岩石稳定性的新方法。这种电子测声仪由岩石打击器、声波传感器和电池能源测试器等组件构成。它所依据的原理是:稳定性差的松软岩石受打击所发生的声波频率低,稳定性好的致密坚硬岩石受打击所发生的声波频率高。
在测试顶板岩石稳定性时,将该仪器接触顶板岩石并固定好,启动岩石打击器,用一定的力打击需要测试的顶板岩石,使之发生振动和声音,振动讯号传入声波传感器,通过与之相连的电池能源测试器对声波进行测试分析,并自动纪录声波频率及其所代表的岩石强度。从而,直接测定顶板岩石稳定性和判断顶板岩石有无坍塌和冒落的危险。
这种探测顶板岩石稳定性的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深受用户欢迎。它不仅已用于煤、铀和盐类等固体矿产矿山巷道顶板岩石稳定性测试,而且还可用于铁路隧道、水工隧洞等其它地下硐室顶板岩石稳定性测试。
由于这种方法所依据的指标参数单一,因而它的判断准确度可能不如常规方法高。但是,由于它简单易行,可以有针对性地随时随地进行测试,因而这种仪器用作日常作业中测试顶板岩石稳定性的辅助工具,还是很合适的。
1989年11月21日撰写于重庆
2000年2月22日修改于重庆
第四篇: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书
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书
为了预防和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保障我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阳曲县二O一二年地质灾害防灾方案》的规定,签订本责任书。
一、各村、企业、事业、私人矿山企业“一把手”是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负责编制区域内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方案,明确监测责任,并具体组织实施。
三、负责向本区域内群众、企业、职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四、承担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以及新的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和监测工作,确保不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各村委会必须与有关地质灾害自然村、企事业和辖区内私营矿山签订《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责任书》,并同防灾救灾方案一并上报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国土所)备案。
五、协调国土所两卡的发放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
六、根据监测防治地质灾害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工作。
七、负责检查所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确保所设置的固定标志完好。
八、雨前逐一巡查监测,对居住土窑、危险等滑坡危险户,要立即搬迁、未搬迁户雨后进行复核,及时掌握汇报灾情的变化情况。
九、汛期(5--9月)每周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北小店乡政府)汇报一次巡查监测情况,遇有险情,及时汇报。并立即采取避灾措施,防止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
十、对险情严重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居民、单位、矿山制定计划,采取紧急迁移和避灾措施。
十一、严格履行汛期值班、险情巡视、灾害速报三项工作制度。
十二、按照两案的要求储备必须的物资资金,灾害发生时,按照总指挥部的要求,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十三、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真实资料,并向县、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负责。
北小店乡人民政府 各村委会、企事业负责人
签字: 签字:
二O一二年五月八日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4、地质灾害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
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
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5、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坡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小型坍塌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响声,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5)滑坡体上有裂缝、房屋倾斜,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
(6)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等。(7)滑坡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三)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四)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
(1)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2)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6、发生地质灾害前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临时避灾场地的选定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外,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避灾场所的选定,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绝不能选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岩体的坡脚下或泥石流沟沟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二)撤离路线的选定
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三)预警信号的规定
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应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乱用,以免误发
7、发生地质灾害时怎么办?
(一)发生崩塌时怎么办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二)发生滑坡时怎么办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颗大树不松手。
(三)发生泥石流时怎么办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体冲毁。
8、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主要任务
(一)第一时间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灾现场指挥机构,启动防灾预案,根据防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
(二)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转移安置人群到临时避灾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组织的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人员;
(三)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四)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建立警示标志;
(五)加强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监测,并对周边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排查;
(六)排危及实施应急抢险工程;
(七)信息、通讯、交通、医疗、救灾物资、治安、技术等应急保障措施到位;
(八)根据权限做好灾害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9、灾后如何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三)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特别指出的是对泥石流中受伤人员的救治主要是避免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10、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一)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二)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三)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四)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五)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六)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