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调解工作十项制度
井下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十项制度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华佳综合服务处党委、会战道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负责本社区的调解工作。
2、调解工作坚持:“防激化、创三无、争先进”为主要目标,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3、经常向居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不违法。
4、调查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经常分析、研究、及时进行教育,及时化解,使一般纠纷不出社区,重大纠纷及时报告。
5、建立调解登记薄,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使调解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调解委员会要经常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熟悉调解工作。
7、调解人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工作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头脑要清醒,政策要明确
二、纠纷排查制度
1、调委会集体研究,调委会主任具体负责,调解员、信息员参加,根据易发生纠纷的时令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进行排查。
2、居委会每月排查1次,社区网格组每半月排查1次,调解小组每10天排查1次。
3、制定严格的排查计划,确定重点户、重点人、重点纠纷,发现问题层层上报,绝不瞒报、漏报、谎报。
4、落实排查计划,按照规定的排查方法、手段,在各自责任网格内逐户逐人进行摸底排队,切实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在此基础上,对排查出的纠纷和纠纷苗头、隐患进行梳理分类,并认真填写《矛盾纠纷排查登记表》。
5、坚持调防结合,边排边调的原则,对发现的纠纷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纠纷登记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当事人的口头申请或书面申请都应当进行登记,做到忠实于客观事实,尽量记录当事人的原话或原意。
2、纠纷登记应当记明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事由、记录人签名或盖章、登记日期。
3、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专门纠纷登记薄。下设的调解小组也要设立登记薄,并将登记情况每月上报调委会。
4、对于濒临激化的纠纷或需当即调解的纠纷,可在稳定事态发展的基础上,先行调解,后补办纠纷登记手续。
5、对不属于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范围的纠纷,登记后注明移交的机关或承办人。
6、纠纷登记后分类建档。
四、纠纷回访制度
1、定期回访。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调处的复杂纠纷,如涉及多方当事人、有激化或反复可能、时间跨度大的纠纷要指派专人及时进行回访,并在调解协议履行期间或调解后的一段时间定期回访,以巩固调解成果。
2、针对性回访。对履行调解协议的关键人,有可能反悔的人以及有利于履行协议的调停、斡旋的人要进行回访。
3、回访的内容。主要了解调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及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易反悔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反响;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的意见、建议等;回访工作必须形成记录。
4、分析研究,制定对策。对有各种隐患、纠纷动向、激化苗头的,要采取措施,重大纠纷险情要及时上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予以纠正和改进。
五、人民调解统计制度
1、确定统计人员,建立统计薄。
2、设立统计表。在司法行政机关下发的月报、季报、年报表的基础上,根据各调解组织的实际,另行设立组织建设、工作情况等表册,并逐项认真填写。
3、做好纠纷登记工作,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凡申请受理、主动受理、移交受理的纠纷都应统计。凡达成协议的视为调解成功,纠纷复发或履行协议后又反悔的,按另一起纠纷重新统计;当事人有自杀、犯罪表示和正在实施,经调解及时予以防止的视为防止自杀或防止民转刑案件。
4、及时汇总上报。社区调委会在每月月底前将所登记并已调解的纠纷按统计项目填表汇总,核对无误后上报司法所,司法所及时汇总后报市司法局。
5、建立统计档案,设立统计台帐。各种登记簿、统计表按时间年限分类、按立卷要求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以便查阅。
六、人民调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1、设专人管理,建立调阅保管制度。
2、把好文书审查关。调解文书包括纠纷登记原始记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调委会调解未成功纠纷的处理意见和各种证明材料等。调解文书档案要一事一案一卷,立卷时要审查卷中文书的种类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合乎要求。
3、装订成册。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在一个纠纷调解完毕后一个月内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在封面和目录中按要求注明卷宗内容、归档编号。不需出具协议的应填写登记表,按时间先后顺序或类别编号,一年一装订,制作统一规范的封面,年终归档。
4、民间纠纷调解档案一般保管期限为三年,个别重要的保管期限为长期或永久。
七、会议学习制度
1、传达学习。传达学习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等。
2、讨论研究。对于情节较复杂、争议大的纠纷,或者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不明确的纠纷以及调委会主任认为应当由集体研究解决的问题,都应在全体委员会上研究解决。
3、情况交流。对在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交流,互通纠纷信息,对不同时期纠纷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原因以及对策相互探讨,求同存异,取得共识。
4、集中培训。针对一定时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薄弱环节,邀请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专业人员讲解法律执行中的难点、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疑点,提高调解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调委会会议应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调委会成员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可定期召开,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不定形式召开。
八、评比奖惩制度
1、社区调委会一季度一小评,半年进行一次初评,年终进行总评。
2、评比的内容即调委会各委员及调解小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各自辖区内民间纠纷的排查、预防、纠纷发生率、调解率、成功率、成功的经验、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及原因等。
3、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方法进行奖励。
4、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不力或存在严重问题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给予通报或批评教育。
5、对违法乱纪的,给予严肃处理或者撤换、解聘,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九、信息报告制度
人民调解信息报告范围、程序、时限、方式及上报任务。
1、信息报告范围
(1)因婚姻家庭纠纷、生产经营性纠纷、财产性纠纷、侵权纠纷等民间纠纷引起自杀、民转刑、群体械斗、群体上访的动态和苗头。
(2)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间纠纷。
(3)本社区发生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的动态和苗头。
(4)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案件。
(5)经调委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在诉讼阶段被人民法院撤销或认定无效的较长典型的案件。
2、信息报告程序
报告一般实行逐级上报的原则,即(居)调委会——办事处司法所——市司法局(基层股)。
3、信息报告时限和方式
对重大矛盾纠纷的信息要以最快方式,在最短时间内(6小时)向办事处司法所报告,对阶段性工作情况要及时分析、及时总结。报告原则上采用文字材料的形式。
4、信息报告任务
调委会每季度报送矛盾纠纷信息不少于1条,每年提供的典型事例材料不少于4篇。
十、岗位责任制度
调委会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纠纷预防、法制宣传、业务登记、信息反馈等任务落实到人,凡发生纠纷及纠纷苗头,必须及时到场控制和调解,纠纷调解率必须保证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第二篇:县人民调解工作十项制度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城区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调解工作。
2、调解工作坚持:“防激化、创三无、争先进”为主要目标,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3、经常向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职工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不违法。
4、调查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经常分析、研究、及时进行教育,及时化解,使一般纠纷不出单位,重大纠纷及时报告。
5、建立调解登记薄,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使调解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调解委员会要经常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熟悉调解工作。
7、调解人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工作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头脑要清醒,政策要明确
二、纠纷排查制度
1、调委会集体研究,调委会主任具体负责,调解员、信息员参加,根据易发生纠纷的时令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进行排查。
2、乡镇每月排查1次,村(社区)每半月排查1次,调解小组每10天排查1次。
3、制定严格的排查计划,确定重点户、重点人、重点纠纷,发现问题层层上报,绝不瞒报、漏报、谎报。
4、落实排查计划,按照规定的排查方法、手段,在各自责任辖区内逐户逐人进行摸底排队,切实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在此基础上,对排查出的纠纷和纠纷苗头、隐患进行梳理分类,并认真填写《矛盾纠纷排查登记表》。
5、坚持调防结合,边排边调的原则,对发现的纠纷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纠纷登记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当事人的口头申请或书面申请都应当进行登记,做到忠实于客观事实,尽量记录当事人的原话或原意。
2、纠纷登记应当记明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事由、记录人签名或盖章、登记日期。
3、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专门纠纷登记薄。下设的调解小组也要设立登记薄,并将登记情况每月上报调委会。
4、对于濒临激化的纠纷或需当即调解的纠纷,可在稳定事态发展的基础上,先行调解,后补办纠纷登记手续。
5、对不属于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范围的纠纷,登记后注明移交的机关或承办人。
6、纠纷登记后分类建档。
四、纠纷回访制度
1、定期回访。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调处的复杂纠纷,如涉及多方当事人、有激化或反复可能、时间跨度大的纠纷要指派专人及时进行回访,并在调解协议履行期间或调解后的一段时间定期回访,以巩固调解成果。
2、针对性回访。对履行调解协议的关键人,有可能反悔的人以及有利于履行协议的调停、斡旋的人要进行回访。
3、回访的内容。主要了解调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及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易反悔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反响;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的意见、建议等;回访工作必须形成记录。
4、分析研究,制定对策。对有各种隐患、纠纷动向、激化苗头的,要采取措施,重大纠纷险情要及时上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予以纠正和改进。
五、人民调解统计制度
1、确定统计人员,建立统计薄。
2、设立统计表。在司法行政机关下发的月报、季报、年报表的基础上,根据各调解组织的实际,另行设立组织建设、工作情况等表册,并逐项认真填写。
3、做好纠纷登记工作,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凡申请受理、主动受理、移交受理的纠纷都应统计。凡达成协议的视为调解成功,纠纷复发或履行协议后又反悔的,按另一起纠纷重新统计;当事人有自杀、犯罪表示和正在实施,经调解及时予以防止的视为防止自杀或防止民转刑案件。
4、及时汇总上报。乡镇和村(社区)调委会在每月月底前将所登记并已调解的纠纷按统计项目填表汇总,核对无误后上报司法所,司法所及时汇总后报县司法局。
5、建立统计档案,设立统计台帐。各种登记簿、统计表按时间年限分类、按立卷要求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以便查阅。
六、人民调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1、设专人管理,建立调阅保管制度。
2、把好文书审查关。调解文书包括纠纷登记原始记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调委会调解未成功纠纷的处理意见和各种证明材料等。调解文书档案要一事一案一卷,立卷时要审查卷中文书的种类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合乎要求。
3、装订成册。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在一个纠纷调解完毕后一个月内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在封面和目录中按要求注明卷宗内容、归档编号。不需出具协议的应填写登记表,按时间先后顺序或类别编号,一年一装订,制作统一规范的封面,年终归档。
4、民间纠纷调解档案一般保管期限为三年,个别重要的保管期限为长期或永久。
七、会议学习制度
1、传达学习。传达学习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等。
2、讨论研究。对于情节较复杂、争议大的纠纷,或者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不明确的纠纷以及调委会主任认为应当由集体研究解决的问题,都应在全体委员会上研究解决。
3、情况交流。对在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交流,互通纠纷信息,对不同时期纠纷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原因以及对策相互探讨,求同存异,取得共识。
4、集中培训。针对一定时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薄弱环节,邀请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专业人员讲解法律执行中的难点、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疑点,提高调解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调委会会议应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调委会成员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可定期召开,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不定形式召开。
八、评比奖惩制度
1、乡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调委会一季度一小评,半年进行一次初评,年终进行总评;
2、评比的内容即调委会各委员及调解小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各自辖区内民间纠纷的排查、预防、纠纷发生率、调解率、成功率、成功的经验、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及原因等。
3、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方法进行奖励。
4、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不力或存在严重问题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给予通报或批评教育。
5、对违法乱纪的,给予严肃处理或者撤换、解聘,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九、信息报告制度
人民调解信息报告范围、程序、时限、方式及上报任务。
1、信息报告范围
(1)因婚姻家庭纠纷、生产经营性纠纷、财产性纠纷、侵权纠纷等民间纠纷引起自杀、民转刑、群体械斗、群体上访的动态和苗头。
(2)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间纠纷。
第三篇:安全工作十项制度
安全工作会议制度
一、每月召开一次由教育局安全主要负责人主持,由各学校安全负责人参加的安全工作会议。
二、由各学校安全负责人汇报、总结上月安全工作情况,部署下月安全工作。讨论分析本校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对策,制订工作措施。
三、对提出的安全工作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
四、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事故隐患,追究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五、对发生的安全事故,根据责任到人的原则,作出处理决定。表彰奖励安全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人和事。
六、传达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有关文件,并研究提出在本学校贯彻落实的措施。
七、各有关学校安全负责人不能无故不参加会议,否则将追究责任。
八、会议必须做好会议记录,内容详实。
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为切实加强全市学校安全工作,及时掌握全市学校安全工作整体状况,协调解决安全管理中涉及多个科室的问题,提高安全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孝义市教育局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在市教育局领导下,分析研究学校安全管理、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学校安全专项整治等情况,提出有关建议、意见;督促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有关重大决策;按照科室分管业务必管安全的“一岗双责”要求,审议各有关科室提出的安全管理工作议题,协调解决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联席会议组成人员由市安委会机构组成人员组成,局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的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各学校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为联席会议的成员。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为联席会议的召集人。
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后勤科。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组织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调研和督查。
五、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因工作需要也可以临时召开。会议由召集人或受其委托由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主持召开。
六、联席会议必须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印发各学校并抄报市安委办。对难以协调一致的问题,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市安委会或直接上报市政府决定。
七、联席会议各成员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涉及学校安全管理的有关问题,及时向办公室提出会议议题。
八、联席会议各成员要按时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
九、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
安全工作联合执法制度
为加强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工作,依法查处学校安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建立统一协调、相互协作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概念界定
本制度所称学校安全联合执法,是指市教育局相关职能科室的联合执法,超出市教育局职责范围的,应按照《山西省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制度》,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
二、执法职责
教育局后勤科具体牵头负责学校安全工作联合执法组织工作,负责起草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各职能科室应选派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参加联合执法行动。
三、执法原则
学校安全工作联合执法,坚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则,各职能科室根据职责和法定程序联合进行调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联 合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四、执法内容
联合执法主要检查学校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联合执法的启动机制
(一)常规启动机制。各职能科室需要开展常规联合执法或上级要求进行联合执法行动时,由牵头科室拟定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专项启动机制。需要对学校安全进行专项执法检查的,由牵头职能科室拟定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突发启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事件需要进行联合执法行动时,牵头职能科室应立即拟定联合执法行动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执法协调
各职能科室在独立执法过程中,发现学校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其他科室执法的事项,本职能科室应将该事项书面告知相关职能科室,提出执法建议。必要时,及时启动联合执法机制。
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
为了推动全市学校安全工作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 度化、构建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孝义市教育局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
一、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本学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二、定期组织安全负责人员排查本学校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三、每月对本学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月5日前向教育局后勤科报送书面月报表,月报表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四、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各学校除依照以上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该包括:
1、隐患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3、隐患的治理方案(包括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资金、整改预案、整改时间)。
五、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学校负责人立即组织专人进行整改,并在报告中对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报告。
事故约谈制度
一、约谈对象: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或造成不良影响的有关责任人。约谈对象应准时参加约谈,不得委 托他人。
二、约谈程序:
1、约谈前:通知约谈对象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约谈对象谈话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熟悉有关情况,确保谈话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约谈时:约谈对象应如实回答约谈人提出的问题并提供有关材料,不得造假或者隐瞒事实,并安排专人做好书面记录。
3、约谈后:约谈对象应该正确对待组织的决定,按要求认真整改;并将约谈要求落实情况以书面材料上报。
三、对无故不参加约谈或不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学校和个人将进行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被约谈人的责任。
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事故隐患、安全违法行为和瞒报事故行为。举报事故隐患、安全违法行为和瞒报事故行为的受理由市教育局后勤科负责,并上报局办公室。
二、设立公开举报电话为:7828117
7632775
三、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四、局后勤科及办公室承诺为举报人保密,如出现泄密情况,由局监察室或其他上级机关进行调查追责。
重大危险源监督制度
一、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的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主要包括: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以及其他认为危险的物品。重大危险源的具体界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各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本学校内及学校附近的重大危险源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负责监督检查本辖区重大危险源的登记、评估、检测工作,抓好重大危险源存在安全隐患或问题的整改。
四、各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现场检测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五、各学校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当发现安全事故,必须在1小时内向市教育局和市直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有关负责人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赶赴现场,调动各方力量,迅速开展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减少师生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学校稳定。严禁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事故的违法行为。
六、加强安全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培训工作,抓好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技术技能教育和培训,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制度
一、由教育局后勤科负责,其他各科室及中心校配合,对全市学校安全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及时进行整改。
二、各中心校要积极配合,并安排专人协同进行督查。并对整改情况及时跟进、反馈。
三、各检查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照有关检查内容全面排查到位,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并在检查期间严格执行廉政规定;不得吃、拿、卡、要等不廉洁行为,否则将移送纪检监察部门追究相关责任。
安全工作行政问责制度
一、为强化行政责任,促使全市学校主要负责人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行政问责制,是对学校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范围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或者损害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进行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三、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
1、不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规定、决策和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决定的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导致工作目标任务不能完成的。
2、没有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程序、时间和工作要求进行安全检查等,造成工作失误、发生事故或不良影响的。
3、不依法履行职责,对工作推诿扯皮和“吃拿卡要”等,造成不良影响的。
4、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或娱乐活动等行为的。
5、不采纳正确意见,不按照上级决定办事,导致行政过错的。
6、政令不通,管理不严,对上隐瞒问题,对下包庇、袒护、纵容,徇私舞弊的。
7、其他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
四、对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的问责行为,且责任人认错态度好并能认真整改的,可免予问责;对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安全事故的,可不予问责。
五、教育局监察室对要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作调查核实,并负责对行 政问责对象进行责任追究,后勤科负责问责工作的日常工作。
学校安全管理日志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决定建立并实行《孝义市学校安全管理日志》(以下简称《日志》)制度。
一、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以防事故发生。
二、严格实行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日志》制度。各学校要逐日如实填写,存档备案,建立台帐。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迅速上报。学校每个月要向市教育局报告一次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对教育系统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孝义市人民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三、要强化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凡因学校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校长一律撤职。
第四篇:党建工作十项制度
社区党建工作十项制度
一、任期目标责任制度
根据上级党工委的要求,及时制订任期目标,落实工作计划和措施,确保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1、社区党支部必须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每届支部改选后,要及时制定党建工作目标,每年要制定具体党建工作实施计划。
2、党建工作目标及计划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支部自身建设和实现本单位工作目标的具体措施等内容。既要体现出共性目标,还要明确每名党员的个性目标,并以此为标准加强对党员的考核。
3、在目标的制定上,要围绕社区经济、社区服务等工作来确定党建工作的目标。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
二、党员 “三会一课”制度
1、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召开一次,可同党日活动结合进行。支部大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主持,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人数的半数时,会议才能召开。支部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研究确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
2、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支委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并主持。有半数以上成员出席时,会议才能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决议的意见,提出和确定本支部的工作及有关事项等。
3、党小组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开好党小组会要注意抓住四个环节:一是会前要与党支部沟通,确定内容、方法,通知党员做好准备;二是抓住中心内容讨论,力求统一思想;三是明确责任,及时督促、检查议定内容;四是做好记录,向支部汇报。
4、党课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也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党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
三、党日活动制度
1、坚持党员每月有活动的制度。原则上每月十日为党员活动日(遇有重大事项或节假日可临时变动),活动日内尽量不安排其它活动和党员出差。
2、党员活动日主要是召开支部大会、党小组会、民主生活会、上党课等,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3、在每次活动前,应认真准备,对参加活动的人员、时间、形式、内容等,要做详细的记载。
四、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社区服务一线,尤其是发展一些优秀社区工作者。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要认真履行职责,有计划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2、立足于培养教育,把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与加强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做好推荐优秀居民群众、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的工作。对外来人员要求入党的,一般应在本社区连续工作两年以上。
3、坚持公示制,实行发展党员工作全程公示。确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发展对象材料报区委组织部内审前,以及预备党员转正都要进行公示,做到选苗、培养、考察、审批、转正“五公开”。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4、落实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具体明确党组织、培养联系人、考察人、组织员和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
五、党员联系居民和认领“党员责任小区”制度
每位党员联系1-2户居民,帮助社区居民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适应形势,提高素质。经常了解居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使其感觉到党的温暖,不断改善党群关系。对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帮助他们学好党章,提高对党的认识,并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发展前的培养工作。居住社区的在职党员要积极参与社区的三个文明建设,主动与社区党支部联系,以住宅小区、楼幢为单位,建立“党员责任区”。每个党员要结合个人专长和实际,认领责任小区,并与社区党支部签订责任书,做好社区卫生创建、治安防范、绿化养护、文化宣传等工作。要将“党员责任区”活动的考核和党员目标管理考核结合起来,年终进行检查考核、评比表彰。
六、社区在职党员“双向管理”制度
1、登记制度。社区范围内的在职、离退休党员,应持单位党组织介绍信(或报到函),到家庭居住住址所在的社区党支部登记、报到,积极参加所在社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工作。
2、参与社区活动制度。驻区单位积极鼓励、支持本单位在职、离退休党员参与单位、家庭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社区党支部要主动通知、邀请工作单位、家庭居住地在本社区的在职、离退休党员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以促进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驻区单位、家庭居住地均在社区范围内的在职、离退休党员每年参加社区党员活动不少于四次。
3、考核反馈制度。社区内在职、离退休党员,除了参加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生活,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所在社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由社区党支部对参与活动的情况建档立册,根据其参与活动的表现予以考核,并将考核意见反馈至所在单位党组织。社区党员本人按照主管单位党组织和所在社区党组织的要求,自觉接受社区监督和管理,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在社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4、社区党员在社区里应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在社区的邻里互助、扶贫帮困、尊老爱幼、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多方面认真遵守有关行为规范制度。社区党组织对党员遵守社区行为规范情况给予监督,并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之一。
七、民主生活会制度
1、民主生活会的内容包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情况;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居民群众的情况;其他主要问题。
2、党支部(总支)委员会民主生活会由全体委员参加,根据会议内容及要求,可扩大到中层干部党员参加。党员民主生活会以支部或以党小组召开,全体党员参加,根据会议内容和要求可吸收部分建党对象参加。
3、根据形势、任务和上级的要求,结合领导班子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员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同志都要进行自我总结,准备好发言提纲,主要领导要同班子成员进行谈心,交换意见,并向上级组织报告会议的议题及时间。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要将发言提纲留下,在会上书面发言。
4、参加民主生活会的每位成员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切忌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表扬会;主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回避矛盾,真正达到触及思想,接受教育,增进团结的目的。
5、召开民生生活会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民主生活会后十五日内,要向上级纪委和党组织报告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或根据上级要求报送会议记录。
八、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进行一次,可同年终总结、“争先创优”等工作结合进行,时间可相对集中。
2.民主评议的内容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方面,重点突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顾全大局、清正廉洁;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守组织纪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
3.评议的方法:一是深入动员,明确要求;二是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开展评议;三是对照标准,搞好个人总结并自我认格;四是召开评议会,初定格次;五是支委会根据党内外评议意见,分析综合,评定格次,转告本人,并向支部大会报告评议的主要情况;六是表彰优秀党员,处臵不合格党员;七是帮助党员制定整改措施。
4.民主评议党员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正确掌握政策界限,确保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质量。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结束后,各级党组织要进行总结和检查验收,并书面报上级党组织。
九、外出党员及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党员外出前必须向社区党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的理由、时间、地点等。党员外出回来后,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工作、学习的情况。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过好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应提出明确要求。2.党员离开本地区,外出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外出地点固定的需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外出所在地参加组织生活。外出时间超过六个月的要转出组织关系。临时性、间断性外出或外出地点不固定的党员,应参加所在支部的活动。
3.党支部要关心长期在外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要及时把党课教材、学习材料寄送到党员手中,并适时通报党组织近期重大活动情况。
4、在社区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外来党员,应及时把党员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或社区企业所在党组织,不能转移组织关系的,和在社区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
十、党员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1、有电教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播放计划,严格播放、收看纪律。按计划组织好片源,每月播放不少于一次。建立电教片播放收看记录簿,专人负责,认真记录播放内容、收看讨论情况。
2、党员电教播放点要达到“六有”:即有固定播放场所、有“党员电化教育播放室牌子、有电视机、录(放)像机和电视橱等设备、有一名专(兼)职播放人员、有明确的播放工作制度、有播放收看记录。
3、电教播放员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组织播放和收看,根据播放计划,落实播放场次,做好电教工作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点好名,认真填写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手册》,管理维护好设备。
4、电教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负责电教片的审定把关,不得随意外借和用于营业性放像,不得播放和翻录不健康节目。电教设备需确保安全、防潮。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时进行维护。
第五篇:党支部工作十项制度
党支部工作十项制度
(一)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1、认真学习和全面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决议、决定,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带领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2、抓好党支部自身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制定落实党支部任期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全面规划本支部的党建工作。
4、及时研究解决党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总结和探索党建工作的规律。
5、党支部“一班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支部书记对支部工作负总责。
6、每年底党支部要对工作情况作全面总结,并在党员大会上以书面形式向全体党员报告,组织党员认真进行评议,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二)党建工作例会制度
1、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党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参加。
2、党建工作例会主要研究党支部自身建设,分析开展党建工作的情况,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党建工作例会上,党员汇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情况。党支部书记要代表党支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任务要求。
4.支委会在召开例会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全面情况,对成绩、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意见要胸中有数。
(三)民主生活会制度
1、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党支部书记主持。
2、每次民主生活会,要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文件要求和党支部委员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认识,解决矛盾。
3、民主生活会的日期和议题,要提前通知委员做好准备。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
4、民主生活会要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充分体现党内生活的民主性和原则性。
5、因故缺席的委员可以提交书面发言,会议的情况和批评意见在会后由党支部主要负责人转告缺席人员。
6、召开民主生活会前,要报请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以便了解情况、进行指导。会后,要向上级党组织写出书面报告。
7、民主生活会上检查和反映出的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
(四)“三会一课”制度
1、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听取支部委员的工作汇报,小结上月党建工作情况,研究本月工作要点。
2、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由党小组长根据支部要求进行组织。组织本小组党员学习理论、提合理化建议等,支部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3、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重要决议、指示,讨论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每1~2个月上一次党课,联系实际工作和党员思想状况,采取集中授课、收看电教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党性党风教育、政策形势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等。全年不得少于10次,每次党员到会率达90%以上。
5、以上“三会一课”,如有特殊情况,由党支部根据工作需要,酌情安排。
(五)党员民主评议制度
1、党员民主评议每年进行一次,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
2、党员民主评议要按照党员标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强化党性、党纪和党风教育。
3、党员民主评议在方法上可采取党员自评、党内互评、群众评议的方法进行。具体评议方法由党支部委员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性意见研究决定。
4、党员民主评议工作,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必要时由上级党组织派员参加。评议结束后,主持人应将评议情况转达本人,并报上一级党组织。
5、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内容是:党员近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表现情况,评议时以摆问题、提意见、找差距和落实整改措施为主。
6、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党员民主评议,以身作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虚心听取党员意见,不得打击报复。
7、民主评议党员可与每年的创先争优活动、党员集中培训及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有机结合进行。
(六)党员联系户制度
1、党支部根据每个党员的活动能力、专业特长和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组织决定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联系对象,凡有联系能力的,一般应联系1—2名。
2、党支部建立:党员联系户档案。内容包括:党员联系户名册、党员与联系对象合约。合约一式三份,党支部、党员与联系对象各一份。
3、党员联系户活动要求做到:“三明确”、“三经常”,即:联系对象明确、联系内容明确、联系职责明确;经常了解被联系户的思想和工作、生活情况,经常做好被联系户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为被联系户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共同商讨工作中事宜,拓宽思路解决工作中难题。
4、为保证党员联系户的制度的落实,党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户工作专题汇报会,并作好记录。党支部每牛年进行一次联系户工作经验交流。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先进人物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七)外出党员管理制度
1、党员外出前应向党支部提出申请,说明外出的理由、时间、地址等。党支部及时建立外出党员登记表,并上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2、临时性、间断性外出且离家较近的党员,应参加支部统一组织的活动。
3、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及时地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4、党支部与外出流动党员应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
5、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按时交纳党费。外出返回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党支部查验,并如实汇报在外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
(八)“创先争优”制度
1、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制定好“创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计划,明确“创争”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评比条件,纳入全年党建工作目标管理。
2、联系本支部的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对“创争”活动进行动员、布置,教育和督促党员自觉参加“创争”活动。
3、结合党支部考核、党员民主评议、“七·一”纪念活动等,对开展“创争”活动的情况进行有重点的检查、评比。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
4、每年对“创争”活动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以书面形式报上级党组织。
(九)党员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1、按照上级有关电教工作规划和安排,认真组织好播放和收看工作。每年播放电教片不少于15部。播前有预报、有准备,播后有讨论、有记录。
2、落实专人做好电教点设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工作,做好“—册三簿”(点名册、播放登记簿、讨论记录簿、信息反馈)的登记工作。
3、要建立党员电教设备、器材和电教片档案,内容包括电教器材、设备明细、电教片登记册、电教片发放、借用登记册等。管理人员变动时,要办理移交手续。
4、党员电教设备要用于党员教育,不得挪作它用,不可播放与党员电教无关的录像带。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党员电教设备一般不得外借,特殊需要时,须经领导批准。
(十)党费收缴、管理制度
1、党员每月应自觉按规定向支部缴纳党费,如按期交纳党费确有困难,在事先征得支部委员会同意后,可以委托他人代交或者补交,但补交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2、党员缴纳党费的标准必须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党员自愿多交党费数量可以不限。但党支部不得要求党员交纳规定以外的各种名目的“特殊党费”。
3、党支部必须每季度向上级党组织上缴党费一次,不得擅自留存。党费收缴情况必须有帐务记载。每公布一次,接受党员监督。
4、党支部对党费收缴工作必须明确一名副书记或支部组织委员专门负责,人员变动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对违反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规定的,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