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项新闻报道研究试卷
《专项新闻报道研究》试卷
1.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导线或网络向特定范围播送油声音和图像构成的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2.连续报道:一个阶段内随着某一新闻事件持续发展的进程而连续发出的新闻报道。3.电视评论节目: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是指电视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进行解释分析的节目形式。4.解释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5.进入融媒时代后我国电视节目发生了哪些变化?近年,我国电视观众整体规模和平均收视时间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一些节目和电视剧在互联网上的受众规模已经超过了电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介质的运作,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态势,媒体间的行业界限日趋模糊。在打破了介质割裂的融媒时代,传统电视“媒体之王”的权威性、公信力、话语权和优越感渐渐不再明显。我国当下的电视节目开始创新节目内容,融入网络元素,研发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性节目。比如淘宝和湖南卫视合作的《越淘越开心》,搜狐视频和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选秀节目《向上吧!少年》等。另外电视节目开始借力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拓展,提升节目的价值和名气。比如节目开播前利用微博进行节目预热、观众互动和活动炒作,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看到整个事件的进展和其他用户的评论。6.如何判断一则电视消息的加值?
我觉得要判断一则电视消息的价值,可以通过电视新闻价值构成的要素去判断。其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新奇性、趣味性。时新性指内容新、时间新。重要性是战争、政治风云、经济涨落、自然灾害等大众关心的问题。显著性就是引人注目,如一些普通人身上一些不普通的事或者是受人关注的明星的一些普通的事。接近性指新闻与观众地理上、心理上的关联程度。
7.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简要说明出镜记者的作用。
“出镜记者”包含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的意思。而《新闻调查》主张“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明确地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节目。抛弃了幕后的解说,全部节目由记者的现场音进行串联。出镜记者他们用个性化的话语把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为真切、更为感性、更为直接地了解所看到的新闻事实。这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现场的气氛,还可以加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现场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叙事风格,电视与观众之间只有“我”和“你”两个人称,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亲近感。记者就好像是观众的朋友一般,虽然形式上对着摄像机,但是实际上,他们是直接对着观众讲话。出镜记者肩负着的作用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的、直接的交流,引领观众“亲历”调查过程。出镜记者的任务,不仅是采访,还要有现场的发现,有亲身的体验,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证伪。陈媛媛说在《新闻调查》这样一个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故事性和调查性的栏目中,出镜记者需要具有突出的能力:要有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高超的现场调查能力、独特的采访风格。袁剑在《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中也认为,出镜记者是电视调查栏目最重要的结构元素之一: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新闻事件的质疑者、交流者,是新闻事实的见证者、验证者,也是栏目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需要的三个职能: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取证职能;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职能;对新闻事实的评论职能。
8.结合你所看过的大型的大型新闻直播节目,论述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和选题标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对电视特性和新闻特性的双重回归,它充分能充分体现电视媒介特点——冲破空间的阻隔,把影像和声音即时地传到遥远的地方。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以演播室为调度中心,用直播方式将新闻、实用资讯、新闻专题等诸多内容有机串联,更加突出信息的时效性和服务性,还推出了《东方时空》独有的周末版节目,构成浑然一体的大型早间新闻杂志型节目。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①选题尽量做“小”。就选材而言,直播的现场不能仅限于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而应该扩展到更广的社会层面,也就是要实现选材的多样化。现在每逢重大的天气变化,特别是出现灾害性天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各档新闻中都会安排对各地的连线直播,虽然许多直播只是简单的单机直播,场景比较固定,但这样从“小”处着眼的内容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②选题应突出故事性和现场感。在做电视新闻直播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戏剧性元素,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而且应该注意选取最富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现场,要注意画面的可视性。③选题应突出未知性和悬念感。直播的最大魅力就是带着受众一起去探寻未知。如果再加上直播这种传播方式,让传播者和受众同时揭开层层悬念,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够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共同期待事件的发展。
9.选择一档你认为有创新价值的国内外电视节目加以解析,并赚些评论文章。
1.电视新闻: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
2.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进行的多次的、成规模的电视新闻报道 3.调查性新闻:(以揭露社会弊病喂目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调查工作通常较为艰苦、复杂,需要相当的调查技巧,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为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
4.精确新闻:精确新闻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
5.如何理解《南方日报》索提出的“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目标
党报的自身优势恰恰在于权威性、公信力,在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和权威的政策解读,独到的视角、独特的思考和独特的观念,才是我们高人一筹、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的立身之本。南方日报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高度决定影响力。高度,指的是做主流新闻,更权威、更有高度和深度。而影响力,则来自主流新闻所吸引的主流读者,即影响到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增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以权威必读打造政经媒体,以高度的贴近服务目标读者。6.央视《新闻调查》为什么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7.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访谈对象选择标准
①选择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我们要采访一个事件,就要找到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而对报道的第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它的“真实性”和“真实感”,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给我们的正是这种“真实性”和“真实感”。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工作报道或经验性报道,就要去寻找主持这项工作或创造这个经验的人采访。他们大多是某个单位负责全面管理的负责人,对这些工作和经验的了解胜过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去报道一个先进模范人物,那么最权威的采访对象就是这个人物本人。当然,如果要从侧面去采访这个人物的事迹,就要找到这个人物最亲切的人,包括他的爱人、孩子、父母、秘书、邻居。这些人最了解这个人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因此他们最有发言权。从他们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新闻人物自己可能已经忘记或自己都观察不到的一些故事和细节。②选择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比如:各类专家、相关方面负责机构。8.试论当前新闻节目语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性节目伴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在我国已从初期简单、单一的硬性“说教式”的新闻宣传样式,到今天①在传播理念上,由纯宣传观念向信息传递观念逐渐转化,由完全的传者主导向受众主导过渡。呈现出了信息量大、时效快、可视性增强等特点;新闻报道领域大大拓宽,尤其是社会新闻、批评性新闻大量增加,电视新闻发挥出了明显的参与生活、介入生活的作用;新闻的视觉日趋“平民化”,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民众需要,此外,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成为公众信息主渠道。②在制播实践上,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制播模式在不断变化。电视与网络等新传播科技融合的、具有多媒体特征的电视新闻新形式。同时,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从消息类的动态性综合新闻节目主打,到今天的新闻评论栏目、深度报道栏目、新闻性专题、新闻性谈话节目、新闻性纪录片、新闻杂志等多样化的专栏性节目形态“雄起”,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新闻节目群。但也存在着 1.对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够。2.电视新闻节目报道深度不够。3.新闻节目缺少个性等等的问题。发展趋势:1.新闻性节目走向专门化。频道增多,再加上网络的发展,将促使观众市场进一步细分,整奇划一的收视需求越来越被多样化、小众化的收视兴趣所代替。2.新闻性节目的专业化标准提升。3.地区性新闻愈益重要。4.探索“第四代”电视新闻节目。“第四代”电视新闻节目将是电视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网络电视的新特征。5.经营品牌新闻节目。
9.试着从节目设置、选题策划、编导艺术、出镜记者现场表现与角度解析一档你所熟悉的国内外电视节目或电视新闻作品。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国内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题材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节目设置: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大胆的采取现场直播形式,向观众展现当天新闻话题的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首次引入了“新闻观察员”的全新概念,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选题策划:A.国内新闻为主,立足社会民生。在国内新闻中,社会类的新闻包括了食品、医疗、交通、社会管理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主题,立足社会民生,彰显出节目的人文关怀。例如《“救命药”,不能缺!》,讲述的是心脏病手术中必不可少的药物“鱼精蛋白”,由于这个药品非常便宜,厂家无利可图,因此停产的问题;《卖药的挣大钱 吃药的怎么办?》,揭露了常用药从企业出厂到医院零售惊人的高利润问题。药品事关百姓利益,这两期节目通过社会舆论,呼吁国务院医改办做出回应,改革体制、机制,调整政策,解决药价问题,保护人民的利益。B.解读突发事件,评析社会热点。《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关注社会热点,还原新闻全貌,解读突发事件。例如《京沪高铁,高在何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以及《高铁降速,改革提速!》,三期分别从现象、原因、对策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京沪高铁4天3起突发事故的事件;此外,节目中出现较为频繁的热点问题,有医疗、拆迁、教育、安全等等。例如:关于医疗的《“救命药”,不能缺!》、关于拆迁的《拆迁补偿,再出新规!》和关于安全的《谁制造了“最短命公路”?》等等。C.关注道德问题,正确引导舆论。【
二、《新闻1+1》新闻评论特色】编导艺术:A.注重时效性,提供深度思考。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新闻,节目在追求时效的同时,注重深度思考,解读事件不忘提出自己的观点。节目在反映问题时,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一一解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B.贴近社会,突出人文关怀。除了在选题方面多次选取食品、医疗、安全、交通、教育等人民群众关心的主题,把关心群众疾苦和需求贯穿于整个选题过程中以外,在采访报道中也贯彻中宣部提出的“走转改”政
策,深入基层,展示百姓的真实生活,凸显人文关怀。C.现场感丰富,善于挖掘图像功能。《新闻1+1》善于挖掘图像功能,通过各种符号的相互配合,呈现评论相应的画面,让观众从具象感知上升到抽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还原新闻事件现场,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为观众提供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以满足其“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需求。
出镜记者:①突出“现场”意识。出镜记者会把自己融进新闻现场里,让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一个元素。直播内容也是依托现场的背景、人群、细节等,采用体验式的描述,使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出镜记者情绪区别于演播室的主持人,不太过于控制,一次随机的、实时连续的采访,几乎没有编辑的痕迹,整个采访过程非常自然平实,基本上是在和群众聊家常。这样一段朴实的新闻播出,新闻短片和出镜记者的流露的感情,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②抓住细节说透一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善于从细节入手,来拓展自己的表述空间,依托现场当中的细节打动观众,让人记忆深刻。③点题。比如 《北川:伤痛中前行》中,有一段现场出镜,主持人白岩松是站在“欢迎再到北川来!”的横标前完成的。当时他这么表述:“在平常的新闻1+1 节目结束时,从来没有用过一段语言来做收尾,但是当我们结束了对北川的采访,即将离开北川县境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大牌子(他指着身后的横标),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在平常的日子里,它只是当地一个带着热情的客套话,欢迎再到北川来!但是今天看到它时,内心却充满了一种触动。老北川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欢迎天下所有的客人,将来也只是会以地震纪念馆的方式迎来天下的游客。但是,我们又会充满着一个期待:一定会有一个新北川还会在县境处摆放出这样的一个牌子。别了!北川,但是,再见!北川。”
《新闻1+1》主持人风格特色: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主持人与观察员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的系谱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地平衡和补充,把选题外围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既把他们引进来,又让他们能理清关系,顺畅地走出去。
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两位主持人各有特色。白岩松的优势是机敏和语言犀利,他主持的节目活泼而不媚俗,深刻而不呆板,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董倩沉稳、理性、有深度,条理清晰,采访能力出
色,把控整个节目的串联和脉络非常到位。
四、思考与启示:《新闻1+1》是目前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是中国电视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CCTV栏目之一。它注重评论的时效性、突出人文关怀、倡导公共理性,在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但它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某些节目制作缺乏观点的交锋,“一言堂”灌输式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启发受众的思考力;某些案件的评论焦点大多放在其产生的原因、监督体制的缺失上,少有进一步的溯根求源,进行问责等等。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在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人们可以更快捷地从互联网上获得更丰富的观点,同时受众也越来越希望表达个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以往那种相对静态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和受众需求了。
第二篇:新闻报道策划研究
新闻报道策划研究
新闻策划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新闻报道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经济不发达,人们对信息需求量低,媒体之间几乎没有竞争。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媒体增多,信息传递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对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报道策划能很好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增强媒体竞争力。
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1 实事求是原则
新闻报道就是对某件事进行播报。新闻报道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对一件事进行新闻报道时,首先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将事件真实的展现出来。如果新闻报道不能保证事件的真实性,那么策划的再好也是对这件事的炒作,这样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意义。
1.2 创新性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还要打破传统思维,融入创新性原则。没有创新性的新闻报道策划存在性将大大降低[1]。对新闻报道策划要尽量能够吸引受众,创新要考虑策划实行时的可行性,对策划方案进行有效分析。
1.3 灵活性原则
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做的越好,整个新闻报道才更有质量。但是,事情发展是不可预见的,任何事情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化,所以对新闻报道策划时还要有应急预案,根据新闻事件的变化随时修整策划方案,进而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
1.4 效益性原则
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还要保障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效益和读者效益,所以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对策划的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思考,使新闻报道之后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满足普通读者的经济需求。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2.1 按照报道课题发生状态进行划分
2.1.1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就是能够提前知道事件的发生,比如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等[2]。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可以事先知道事情的发生,因此可以进行提前策划。但是这种报道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观众或者读者的积极性。
2.1.2 不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不可预见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就是对突发的、预想不到的事情进行报道策划,比如地震、火灾、泥石流等。由于事件发生的比较突然,策划也会比较困难。不可预见性新闻一经报道一定要很能吸引读者或者观众阅读兴趣。
2.2 按照新闻报道策划运行时态进行划分
2.2.1 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就是新闻采集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进行常规的策划,这种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比较规范化,制度明确,在执行时要求明确,也能对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
2.2.2 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和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有着明显不同,非周期性新闻报道在策划时要根据需要对策划内容进行临时修改,比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增加了灵活性。
2.3 按照新闻报道策划运行方式进行划分
2.3.1 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
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就是指策划者不介入新闻事件,只对新闻进行策划,报道者通常是以第三人称进行报道,保证事件报道的客观性。
2.3.2 参与型新闻报道策划
参与型新闻报道就是新闻报道者让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到事件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新闻报道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既是参与者也是报道者。
新闻报道策划出现的问题
3.1 内容倾向娱乐低俗化
新闻报道策划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在报道时偏向娱乐低俗化。这种策划方式虽然能被受众所关注,但是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所以这种以不正当方式吸引受众的策划方式应该摒弃。
3.2 将新闻策划等于捏造新闻
很多新闻报道策划者认为新闻策划就是捏造新闻,为了吸引受众,将新闻事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改变,使事情的真实性被扭曲。这种现象的弊端很大,十分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报道策划者必须摒弃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坚持真实客观的 报道。
3.3 忽略形式策划
很多新闻报道策划只对新闻的内容进行策划,而忽略了报道形式的策划,这种策划方式存在报道弊端[3]。这种只注重内容不注重报道形式的策划表达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所以在策划时应该综合策划。这样才能在报道时将策划内容全部展现出来,突出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
3.4 缺乏可行性
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时,只有将策划内容落实,策划效果才会凸显出来,新闻报道策划的可行性也是能够进行新闻报道重要的一步。许多新闻报道策划看起来很好,但是可行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将新闻报道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所以对新闻报道策划以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新闻报道的可行性。
新闻报道策划中问题的优化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对于新闻报道策划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许多新闻报道策划者钻法律空子,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想要有良好的新闻报道策划环境,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策划的方向正确。
4.2 提高策划者专业素养
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新闻报道策划者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专业素养,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策划出受群众喜欢的新闻报道,避免娱乐低俗化新闻出现。
4.3 加强受众属性研究
新闻报道在策划时往往没有目的性,没有明确的针对对象,所以报道的新闻不能很好激发受众的兴趣,因此在新闻报道策划之前,应该加强受众属性研究,使策划出来的新闻更能被目标人群接受。
4.4 健全新闻报道反馈机制
新闻报道策划完成之后还应该接受群众的反馈,通过群众的反馈,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成功与否,还能了解新闻报道策划完成之后的产生的影响。只有收到合理的反馈,才能对新闻报道策划进行改进,使新闻报道策划体系更加完善。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新闻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新闻媒体应该加强报道策划能力,良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获取信息,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新闻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才能更好发展。
第三篇: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重大新闻报道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肩负着上传下达,惩恶扬善,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虽然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突发的震灾报道,大众传媒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灾害性突发事件,即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即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二是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或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从新闻学的角度讲,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实务中,突发事件报道因本身的突发性和巨大性,信息量巨大,报道难度高,显得错综复杂,己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一个新的热点。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严重性、多变性和影响广泛性等众多特点。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及影响的程度往往都是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的,同时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例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因松花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全市停水四天。这不仅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还打乱了市场、交通以及政府办公等的正常秩序。
长期以来,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一直是困扰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道难题,我国媒体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时至今日, 业内外不少人士受报喜不报忧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突发事件报道
依旧讳莫如深。他们片面地认为, 报道突发事件容易造成人心恐慌, 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不稳定因素,同时对媒体发展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招惹麻烦, 因此对突发事件往往采取消极回避、被动应付的态度。更有甚者受利益制约, 常常以社会稳定为借口, 有意阻挠报道, 封堵消息, 隐瞒事实真相。这些观念和做法不仅有悖于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背离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 削弱了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而且也影响了政府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其次,一味追求时效性,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突发新闻因为来得突然来得快,新闻的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报道都要客观和公正,但也有一些媒体急于发稿,对很多重要的事件及其复杂背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很多信息变化很快,一个小时前准确的信息一个小时后可能就不准确了,比如4月初山西王家岭矿难救援事件的报道,获救矿工的数字就是不断变化的,需要记者不断更新数字。另外,有些记者采访的对象不够权威,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甚至有些采访对象只说对自己有利的,不说甚至歪曲对自己不利的,最后影响到新闻的准确性。
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必要性, 从报道时效、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把握原则等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以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视、听)性和吸引力, 增强舆
论引导的实效性。积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舆论引导规律的内在需要, 也是 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必然要求。
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观念。要想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我们首先必须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空前活跃的今天, 企图通过封锁消息以闭目塞听无异于掩耳盗铃。国际互联网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路径, 广大群众和信息源之间已不再存在密不透风的壁垒, 意欲秘而不宣瞒天过海只能是一厢情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加入WTO 后, 国内外媒体在新闻信息资源上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西方媒体历来重视坏新闻的价值, 突发事件是它们追逐的热点。面对突发事
件, 如果我们不能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 应对, 而是缄口沉默抑或遮遮掩掩, 势必导致国内 受众注意力的转向, 从而既不利于舆论引导, 也不 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第二,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既要强调时效性,也要兼顾准确性。
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时间不仅意味着财产,而且意味着生命。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效性不仅是新闻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所在,而且还在社会预警,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和减少重大危机造成的危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要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抢”出应报道的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布有关的消息。另一方面,确保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首先,在第一时间,如去机场的路上、候机过程中,先和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借助于当地媒体的采访资源,既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可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其次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到达新闻现场。并且尽可能采访更多的当事人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最后,要优化的采编流程,准求时效的同时保证准确性,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第三,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应急机制,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创造了条件。面对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新闻媒介要整合资源,调整节目编排。积极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形成高密度、大容量的宣传报道 态势。
同时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彰显优势,实现联动效应。本着最快、最全、最真实的报道宗旨,将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等方式充分结合起来。运用演播室主持、专家访谈、现场报道、新闻滚动、电话连线、视频连线等一系列节目新形式,作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观众覆盖面。
总之,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日益频发,新闻媒体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客观,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宣传责任意识,努力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研究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1.俱孟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认识与创新[ J].新闻业务研究, 2001,2.刘伯贤.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3.李春暐.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文教资料,2 009 4孟建,重大突发事件引发媒体的反思与变革,现代传播,2003 5郑燕,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岱宗学刊,2003 6喻国明,媒体的责任与方向,南方周末,2002,2月27日
第四篇: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
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
2010-02-26 09:57:35
由于中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意识形态、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媒体功能认定等方面的冲突和差异,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也有所不同。我们所说的灾难性新闻的报道理念,就是指媒体和记者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所采取的报道方式、报道思想,以及对灾难本身的看法。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理念进行比较: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报道的内容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中国媒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灾区灾情的报道。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少人和大牲畜渴死。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佣人或者是做新娘。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我们都快要死了。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人。”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了。
表达方式
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2005年6月黑龙江局部地区连续暴雨引起沙兰镇洪水肆虐,《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样写道:“灾难来得那么突然。一场猝不及防的山洪,在大地上留下了淤泥与悲恸。但在灾难中,有一样东西却没有被淹没,那就是爱,就是职责,这种爱,这种职责,不仅使受难者得以获救,更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
情。”这里作者还没有讲述事实,就用先声夺人的抒情议论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这样的抒情和议论不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更加强了文章在抗灾救灾期间对人们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思想性,能够激发抗灾救灾的自豪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纽约时报》在9月3日的头版刊登《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把水抽干》的报道写到:“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哪儿都没有秩序,成千上万目光茫然的幸存者,带着不过装了几只垃圾袋的物品,排着长得没有尽头的队伍等着逃离的机会。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在一个候机厅里建起了一个太平间。”这段话里完全是在描写和叙述,并没有对事件做观点鲜明的评价,也没有明显的抒情议论,作者的感情只是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出来。
感情基调
中国记者对于抗灾救灾的报道总是不乏激昂和奋进,其着力点在于对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精神劲头的赞扬和描写,向外界传递的是中国人的坚韧、自强、众志成城、抗灾必胜的信念,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理念。5·12地震震惊全国,当时国内媒体几乎步调一致进行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舆论氛围,媒体在报道中着力反映党和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营救灾区人民的努力,以及全国人民慷慨解囊对灾区的大力援助,抗震救灾在当时成为全社会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这些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此时的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回望当时的报道无不充斥着一个昂扬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爱我中华,抗震必胜”!
西方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倾向于描摹灾难对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毁,表现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痛苦悲惨的处境和不加掩饰的毁灭感,凸现自己在巨大灾难面前无助挣扎的悲观意识和迷茫情绪。1986年旧金山发生地震,马尔科姆·麦克福特悲观地写道:“地震的最糟糕结果是终于使人惨痛地意识到,面对这样突然而来的自然力量,我们所有的人多么无助。高度进化,握有科技的我们是怎样脆弱。”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大概知道中西方对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不同取舍,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舆论工具,受党和国家的指导和控制。建国初期考虑到一些政治因素以及维护大局稳定的需要,对灾难的报道比较慎重,秉承“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对灾难的报道倾向于宣传人们如何同灾难作斗争以及取得的胜利。受这个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在信息发布和报道内容上就和西方有了上文所述的差别。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是“第四阶层”,受政府的控制性较弱,新闻自由度相对较高,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方面就占了先机。而且西方新闻界一向秉承客观主义的报道理念,这就造成了西方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内容上客观主义的描写以及表达方式多为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的格调。
同时,中国几千年来的“大一统”思想使人们倾向于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战线”,中国媒体或者记者总会以政府代言人的口吻来报道灾难,这种一致性倾向和代言人身份使媒体或记者在报道中容易关注抗灾救灾的宏大场面,也容易因此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抗灾救灾新闻中充满的昂扬基调和乐观主义精神。经历过启蒙思想的完整洗礼以及近代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人的思想极为开放活跃,正如美国一位脱口秀主持人所说,在美国,哪怕让所有人都承认天空是蓝的都是一件极不可能的事。所以西方对于灾难的报道很少会统一到政府和全国的口径上,只是在客观主义的基础上发表个人观点,记者以个人的眼光看待灾难,记录灾难,表达个人对灾难的无助和思考,感受到的通常是人在自然力的巨大破坏面前无所作为的悲观和迷茫。
(作者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湖北 陈 娟
第五篇:如何写新闻报道稿
怎么写新闻报道稿
一、新闻报道稿的格式
一般关于学校活动新闻稿
导语:概括敘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怎样做和为什么?
主体:把其他资料按重要性陈述,一段一个重点,并以第三人称敘述,句子保持简洁,多用句号。
主体可以包括:泛写和特写.
1、泛写 :就是把整个事件的过程,大略的叙述出来.但不是流水式的叙述.要挑其特点.
2、特写:特写是抽取其中一個片段,从侧面描写带出主题。特写一般较富人情味和趣味性,描写也较一般新闻深入。
结尾:升华、总结一下此次活动.写一下,此次活动的意义。二、一般的新闻稿写作,有下列原则必须注意:
1、“新”闻重点:既然是“新”闻稿,讲的就不能是“旧”闻,就算是“旧”闻,你也要想办法旧瓶装新酒、老树出新枝。新闻界常常流传一个笑话:这个新闻可以吃很多天!事实上除了第一天就真的“新”之外,第二天开始就只是找不同的切点切入新闻,因此只有切口是新的,其他的都不新。
2、强调主题,其他以辅助资料整理:一则新闻稿一定只强调一个主题,次要的可以放在后面,更次要的或是补充说明的,直接提供附件或是辅助资料即可,否则太多的主题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变成没有主题。例如儿童奶粉卖点是在有益身体的菌种,最好从头到尾都绕着这个主题转,不要一下子又强调奶粉的维他命B群含量有多高。
3、倒三角形,每段均可独立:除了特殊的特稿、新闻分析或是专题报导之外,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倒三角形的“倒宝塔 式”。也就是愈重要的愈放在前面,因此最重点的内容当然要放在第一段的导语部分,同时导语也不宜过长,视情形而定,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个字。新闻写作发展出这种相当特别的写作风格,当然是为了适应新闻快速、直接的特性,直接告诉读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尤其是一份报纸厚厚的好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读者不可一一看完,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
同样地,倒宝塔式新闻写作的段落依重要性递减,且各段独立,对于有排版时间压力的编辑而言,只要看前几段就可以掌握重点,如果版面有限,更可以直接后面整段整段地大笔删除,而不会影响全文。因为在讲究又新、又快的新闻作业环境,包括读者和老编是都没有耐心的。因此千万记住不要讲究所谓的启承转合,直接开门见山就可以了。
4、五个“W”与一个“H”: Where,When,Who,What,Why,How:倒三角形的新闻写作,最重点的第一段叫作“导语”(lead),基本上由五个“W”和一个“H”等六个要素所组成。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新闻稿写作新手,往往照本宣科、依法办事,误以为导言一定要将这六个要素全部塞进去,结果使得导言啰啰嗦嗦,毫无重点可言。因此在这六个要素中,判断哪几个比较重点,就写哪几个,一般而言,两三个就很多了,其他的留到后面的段落再交待就好。例如这次产品邀请麦当娜代言,那么最重要的就是Who(麦当娜)和What(代言产品),其他的都不重要,导言中就免了。
5、能引起记者注意的标题:就如同前几章提过的,新闻标题必须将此次新闻主题简单扼要地说明出来,才能吸引记者的注意,不至于成为垃圾桶内的废纸。
6、基本新闻稿体裁及联络人:简单地说,基本新闻稿体裁,就是一般的新闻稿,只要遵循上述写作重点,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千万不要因自己的文笔好就自作主张,写成旷世散文或小说巨作,即使它犹如史诗般伟大,最后仍会进了垃圾桶。同时不要忘了在新闻 稿末注明联络人的姓名和电话等信息,如果记者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时,才知道该找谁。
7、照片:一张好照片见报的效果往往胜过数千字的文稿,但照片一定要配合新闻主题,不要新产品上市,却给了一堆人头照,只为了拍老板的马屁。同时要注意照片一定要清晰,具有朦胧美的艺术照还是留给自己欣赏吧。
8、新闻资料袋及附件:新闻资料袋及附件可以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背景和其他的细节,并满足记者多种新闻角度的需求。(附获奖名单)
三、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四、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