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鼎奇老师好人事迹永惠版
张鼎琦老师“好人”先进事迹
张鼎琦,男,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庄浪县南湖中学,他除承担音乐、美术教学任务外,还担任学校文艺辅导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1996年-2002年连续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他是享誉县内外的学生喜爱的老师,更是十里八乡人们熟知的孝子、模范丈夫、优秀父亲、尽其所能照顾哥侄的好人,提起他,人们总会赞不绝口地说:“张老师是个复合型人才、是个孝子、是个好人。”
一、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上/传/永惠工作室
三十多年前,张鼎琦怀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他深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他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守教师向社会的公开承诺。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谱写歌曲。他的论文《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绩效》,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他谱写的歌曲《立志》被校园歌曲编辑部誉为“校园歌曲曲作家”的称号,他谱写的《庄浪二中校歌》被编入《校园歌曲》杂志;他的文学作品《颠倒歌》编入《长江文艺》。几十年来,数十篇书画作品获市县各级各类奖励。良好的师德,过硬的教学,使他赢得了同行及学生的赞誉。
他以校为家,是南湖中学早来晚走的模范,他从不利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也从未因家中有事而耽搁工作。对待学生张老师倾注了满腔热忱,有困难的学生他鼎力相助,绝不吝啬。有一位同学名叫柳勇进,他父母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张老师为他买来衣服、学习用品,帮助他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后来柳勇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后被西安一家艺术公司录用,现在西安一家艺术公司任经理,他母亲逢人就说:“我儿子能有今天,多亏了张老师。”
二、孝敬父亲,多年如一日
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张鼎琦老师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知情达理,善解人意,工作以后,更是懂得孝道,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尽心竭力赡养年事已高的父亲,用真情无私的付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张鼎琦老师的母亲去世已二十年了,他父亲现已年届九旬,作为一名耄耋老人,子孝孙贤、安度余年是他最大的心愿。老人因年事已高,耳目不聪,再加上长期的慢性疾病,生活上多有不便,为了使老人尽量过得舒服点,为老人多尽一点孝心,张老师坚持每周回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人问安,看他是否穿得舒服、吃得顺口,并把自己买的老人喜欢的蛋糕给他吃。同时,张老师还坚持定期给老人检查身体,做到小病休养,重病住院,从不延误治疗良机。记得1986年的夏季,张老师正在满怀信心地准备参加其时将要进行的师范考试时,前一天夜晚父亲本就肺炎吊针,又突发带状疱疹,他顾不得夜已深,独身寻医,彻夜未眠,在孝道和个人前途的抉择面前,他毅然放弃当年的师范考试,好多天陪伴在父亲身边,直到父亲病情好转。第二年他才参加考试,如愿进入平凉师范就读,圆了读书梦。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或寒暑假,一旦农闲,父亲身体允许,他还会带父亲到附近的景点旅游,他说是为了让老人了解社会、开开眼界,体味人生的乐趣,诸如庄浪的紫荆山、云崖寺,平凉的崆峒山,天水的麦积山,他都带父亲去过,他说,他喜欢看见父亲乐呵呵的样子。只要在父亲身边,给父亲揉肩搓背,沏茶端饭,剃须洗脚是张老师经常做的事。
三、照顾哥侄,从不言苦
张老师有个二哥,是个先天聋哑的残疾人,现年年逾花甲,从张老师记事起,他们就生活在一起,后来,姐妹相继成家,哥弟结婚有了子女,也都分了家,二哥照旧还是和他住在老院子里,照顾二哥的责任无疑落在他们两口子身上,问题是他二哥性格古怪、脾气很大,聋哑人有时在他们家人交流中不遂他愿时会发怒,他两口子动辄还要挨他二哥的打,但是,这些张老师能理解,从不发怒,并且还要给妻子好言相劝。张老师说,他觉得自己好歹读过几天书还有个固定工作,有固定的收入,能养活这一家人。好在他的妻子也明大义,没有向他抱怨什么,任劳任怨,既侍奉老人,又伺候丈夫的二哥,还要抚养孩子,所吃的苦可想而知。张老师逢人边说,要不是老婆的支持,他哪会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确,正是相互恩爱理解,他的家才让人感觉出了温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来照顾年迈的父亲、残疾的哥哥就已经够苦的了,而张老师的侄子出生后又患有急性吸入性肺炎,他的弟弟外出打工无法联系。1998年腊月十六日早晨,张老师的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张老师用自行车带着她们不畏严寒碾着冰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南湖卫生院急救。因为婴儿病危需要保暖,张老师和妻子轮流解开衣襟贴在胸口为婴儿取暖。就这样在医院里度过了四十多天,连个团圆年都未过。在侄子一周岁时,弟、媳因关系不和,婚姻宣布破产,他的弟弟在家呆不住又外出打工,出门后两三年不回家。照顾侄子的重担又落在他夫妻俩身上。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并且他还是个半脑瘫儿,张老师和妻子视侄儿如己出,同情他爱护他,侄儿身体不好,多次住院,侄子阑尾炎手术和囊肿手术都是他们守护在病床前直至病情痊愈,不离不弃。现在,侄子已十七岁,虽然不能像正常的孩子生活在多彩的校园,但有像叔叔、嫲嫲那样的照顾,他也应该感觉足矣。
四、关爱子女,子遂父愿
张老师从他父母那代开始素有喜爱艺术的家风,对于子女,张老师希望也走上艺术道路,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悉心培养,教儿子习学美术,让女儿练习音乐,如今,儿子走上美术道路,在西安一家艺术公司工作,女儿学习音乐,现在平凉幼儿园工作,他希望子女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是他,一名好教师,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弟弟、一个好叔叔、一个好父亲,他用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谱写着一曲平实、动人的人生赞歌!编辑:南湖微生活
第二篇:张鼎琦老师“好人”先进事迹
张鼎琦老师“好人”先进事迹
张鼎琦,男,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庄浪县南湖中学,他除承担音乐、美术教学任务外,还担任学校文艺辅导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1996年-2002年连续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他是享誉县内外的学生喜爱的老师,更是十里八乡人们熟知的孝子、模范丈夫、优秀父亲、尽其所能照顾哥侄的好人,提起他,人们总会赞不绝口地说:“张老师是个复合型人才、是个孝子、是个好人。”
一、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上/传/永惠工作室
三十多年前,张鼎琦怀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他深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他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守教师向社会的公开承诺。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谱写歌曲。他的论文《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绩效》,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他谱写的歌曲《立志》被校园歌曲编辑部誉为“校园歌曲曲作家”的称号,他谱写的《庄浪二中校歌》被编入《校园歌曲》杂志;他的文学作品《颠倒歌》编入《长江文艺》。几十年来,数十篇书画作品获市县各级各类奖励。良好的师德,过硬的教学,使他赢得了同行及学生的赞誉。
他以校为家,是南湖中学早来晚走的模范,他从不利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也从未因家中有事而耽搁工作。对待学生张老师倾注了满腔热忱,有困难的学生他鼎力相助,绝不吝啬。有一位同学
名叫柳勇进,他父母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张老师为他买来衣服、学习用品,帮助他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后来柳勇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后被西安一家艺术公司录用,现在西安一家艺术公司任经理,他母亲逢人就说:“我儿子能有今天,多亏了张老师。”
二、孝敬父亲,多年如一日
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张鼎琦老师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知情达理,善解人意,工作以后,更是懂得孝道,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尽心竭力赡养年事已高的父亲,用真情无私的付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张鼎琦老师的母亲去世已二十年了,他父亲现已年届九旬,作为一名耄耋老人,子孝孙贤、安度余年是他最大的心愿。老人因年事已高,耳目不聪,再加上长期的慢性疾病,生活上多有不便,为了使老人尽量过得舒服点,为老人多尽一点孝心,张老师坚持每周回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人问安,看他是否穿得舒服、吃得顺口,并把自己买的老人喜欢的蛋糕给他吃。同时,张老师还坚持定期给老人检查身体,做到小病休养,重病住院,从不延误治疗良机。记得1986年的夏季,张老师正在满怀信心地准备参加其时将要进行的师范考试时,前一天夜晚父亲本就肺炎吊针,又突发带状疱疹,他顾不得夜已深,独身寻医,彻夜未眠,在孝道和个人前途的抉择面前,他毅然放
弃当年的师范考试,好多天陪伴在父亲身边,直到父亲病情好转。第二年他才参加考试,如愿进入平凉师范就读,圆了读书梦。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或寒暑假,一旦农闲,父亲身体允许,他还会带父亲到附近的景点旅游,他说是为了让老人了解社会、开开眼界,体味人生的乐趣,诸如庄浪的紫荆山、云崖寺,平凉的崆峒山,天水的麦积山,他都带父亲去过,他说,他喜欢看见父亲乐呵呵的样子。只要在父亲身边,给父亲揉肩搓背,沏茶端饭,剃须洗脚是张老师经常做的事。
三、照顾哥侄,从不言苦
张老师有个二哥,是个先天聋哑的残疾人,现年年逾花甲,从张老师记事起,他们就生活在一起,后来,姐妹相继成家,哥弟结婚有了子女,也都分了家,二哥照旧还是和他住在老院子里,照顾二哥的责任无疑落在他们两口子身上,问题是他二哥性格古怪、脾气很大,聋哑人有时在他们家人交流中不遂他愿时会发怒,他两口子动辄还要挨他二哥的打,但是,这些张老师能理解,从不发怒,并且还要给妻子好言相劝。张老师说,他觉得自己好歹读过几天书还有个固定工作,有固定的收入,能养活这一家人。好在他的妻子也明大义,没有向他抱怨什么,任劳任怨,既侍奉老人,又伺候丈夫的二哥,还要抚养孩子,所吃的苦可想而知。张老师逢人边说,要不是老婆的支持,他哪会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确,正是相互恩爱理解,他的家才让人感觉出了温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来照顾年迈的父亲、残疾的哥哥就已经够苦的了,而张老师的侄子出生后又患有急性吸入性肺
炎,他的弟弟外出打工无法联系。1998年腊月十六日早晨,张老师的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张老师用自行车带着她们不畏严寒碾着冰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南湖卫生院急救。因为婴儿病危需要保暖,张老师和妻子轮流解开衣襟贴在胸口为婴儿取暖。就这样在医院里度过了四十多天,连个团圆年都未过。在侄子一周岁时,弟、媳因关系不和,婚姻宣布破产,他的弟弟在家呆不住又外出打工,出门后两三年不回家。照顾侄子的重担又落在他夫妻俩身上。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并且他还是个半脑瘫儿,张老师和妻子视侄儿如己出,同情他爱护他,侄儿身体不好,多次住院,侄子阑尾炎手术和囊肿手术都是他们守护在病床前直至病情痊愈,不离不弃。现在,侄子已十七岁,虽然不能像正常的孩子生活在多彩的校园,但有像叔叔、嫲嫲那样的照顾,他也应该感觉足矣。
四、关爱子女,子遂父愿
张老师从他父母那代开始素有喜爱艺术的家风,对于子女,张老师希望也走上艺术道路,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悉心培养,教儿子习学美术,让女儿练习音乐,如今,儿子走上美术道路,在西安一家艺术公司工作,女儿学习音乐,现在平凉幼儿园工作,他希望子女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是他,一名好教师,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弟弟、一个好叔叔、一个好父亲,他用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谱写着一曲平实、动人的人生赞歌!
第三篇:周家鼎老师事迹介绍
周家鼎老师事迹介绍
周家鼎老师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普师专业,选修体育,退休前一直奋战在小学体育教育第一线,曾带领崇明县北堡小学多次获奖,本人荣获体育耕耘奖。周老师平时兴趣广泛,唱歌、交谊舞、秧歌、腰鼓等,尤其爱好拳术,各式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的水平名震堡镇地区。周老师坚持养生锻炼,因此身体超级棒,身手敏捷、声如洪钟、弹跳自如,哪里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许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周老师退休后热心社区教育事业,积极服务市民终身学习,参加村居的各类活动。2011年开始应邀在堡镇社区学校任教至今。周老师治学严谨,专业知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根据学员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本,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重在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加学习的社区居民,愿学乐学,学有所获,学员们对周老师的课有着很高的评价,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活动队在堡镇地区的各个角落锻炼,为创建健康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周老师每学期开学都制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关于各个招式的名称口令、分解动作、练习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关手法与步法的一些术语、技击原理等都详细地以讲义的形式分发给学员,学员们如获至宝,有些学员每次都带着,反反复复地对照着练习。
周老师为人和善,对学员循循善诱、细如雨丝,对有些动作不规范的学员手把手地纠正其姿势,直到教会为止。周老师刮风下雨也好、头顶烈日也罢,他都能准时来,就这点令无数学员感动万分。
第四篇:好人榜老师的事迹
***老师的事迹(好人榜)
***老师心地善良、工作勤勤恳恳,从教30多年来,从他家到单位每天往返60多里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他从未迟到也没早退过,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而学生在恩师的熏陶下领悟老师的大爱之心,并将这种关爱向善之心在同学间传递,在一级级的同学中传承,用力所能及的力量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更多的爱心和善举得到堆积,为构建和谐社会积蓄无限的力量。不仅如此,在工作中对所从事的工作一丝不苟,3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真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用真情感染着每一位同事,堪称教师的楷模。
第五篇:听张惠老师讲座有感
听张惠老师讲座有感
2017年*月*日晚上,我非常荣幸在今晚的家长会上聆听到由上海市家庭教育专家团的张惠老师带来的《家庭建设》为主题的精彩教育讲座,张惠老师用铿锵有力、诙谐生动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为家长讲述当下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我们家长要重视家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聆听今天的讲座,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家庭积极重视起来,才能主动去学习并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像我的父母虽然是文化不高的农民,但是他们干活早出晚归,孝顺自己父母,一急一慢从不吵架,就是用这些日常行为教会我要勤俭持家、孝顺有道、乐观积极的性格。所以说要重视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
2、掌握教育方法
我们的孩子都是“00后”一代,他们所处在优越、信息化的环境生活中,追求个性,比较敏感,欠缺受挫力和意志力。我非常认同张惠老师讲到的说他们其实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信任。这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满难的,因为我自己就很容易站在家长的立场来强制孩子做一些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和信任孩子。因此,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用一种乐趣、享受的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3、提高教育能力
张惠老师提到家庭教育之道——父母的成长,父母自身成长才能推动孩子健康成长。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很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各个阶段成长,翻阅了挺多的育儿书籍,包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哈佛家训》、《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级》等,同时,也不间断学习各方面的专业和技能,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这样你就不脱离社会,跟孩子能无间的沟通。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进步、成熟,并不是因为你为人父母就什么都懂什么都对。与孩子共同成长吧,体验这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