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

时间:2019-05-13 03:2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

第一篇: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

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

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

太原(74人)于亚军 太原市杏花岭区涧河街道锦绣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女王创民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太原重工董事长王冰 河东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站长 女王建国 山西省灵石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王晓明 省人大法制委 副主任王烽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 副主任 女王锦秀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科主任、农工党太原市委

女尤天拴 太原市农委 主任田学跃 前北屯村 党支部书记史金福 市文明委 副主任史润金 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亲贤社区 党委书记史道泉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冯少勇 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邢军 太原市游泳运动学校 高级教练 女邢亮喜 山西省交通银行 副行长邢德川 山西太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任在刚 太原市 副市长任志兵 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综采二队 班长任福耀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邬敬文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副秘书长刘亚萍 山西省实验小学 校长 女刘斌 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主任闫林维 古交市加乐泉乡人大 主席孙建民 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待处 处长阴国平迎泽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杜永成 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 主任医师李志江 太原市委组织部 部长李玮 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李静军 太原云顶山天然食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杨蓉 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二中队 副中队长 女

连翠芬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教授 女

何涛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主任

张月芝 山西联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主任 女

张永胜 山西省财政厅办公室 主任

张红健 晋美学院 院长 女

张红旗 太原晚报 副总编辑

张志方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恒 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南内道村村委 委员

张勇 太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

张海滨 太原市知识产权局 副局长

陈川平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陈永哲 万柏林区南寒街道党工委 书记

陈向阳 太原市财政局 局长

邵社教 太原市规划局 副局长

金辉 太原市歌舞杂技团 歌舞总监 女 满族

周杏梅 山西杏梅律师事务所 主任 女

周茂玉 太原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郑富梅 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校长 女

赵东会 尖草坪区司法局汇丰司法所 所长

赵焰飞 赛鼎工程有限公司

副总工 女 满族

荣彤 太原市 副市长

胡贵云 太原市迎泽区街道办南海二社区 副主任 女

段生贵 太原市娄烦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侯拴龙 阳曲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袁进 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袁纯清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聂惠娟 太原市实验中学 校长 女

高俊云 九三学社太重支社 副主委

高峰 东航山西分公司 党委书记

高新文 龙安区农业局 副局长

郭振中 太原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曹慧彬 原市民革常委兼祖国统一委员会主任、太原市科协副主席

康伟 太原康培花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梁淑仙 市中心医院眼科 主任 女

逯永青 太原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驾驶员

彭耀文 太原市尖草坪区环境卫生队 工人

韩怡卓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研究员

覃志龙 古交市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施工管理员

储德群 山西美特好集团 总裁

温变英 阳曲县蔬菜办 高级农艺师 女

滑红霞 太原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心理系 主任 女

廉毅敏 太原市 市长

薛维梁 民建太原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 副主席

霍晓琴 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 副主任 女

大同(52人)

马巍然 北方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回族 76 丰立祥 山西省大同市委 书记

王守义 山西大同大学 校长

王芬 大同第二发电厂 技术员 女

王晓红 大同阳高县大白登镇贺塔村 村委委员 女

王维平浑源县人大 主任

王满春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牛三平山西工商学院 院长

亢官文 民盟山西省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民盟省委机关总支主委

左世忠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院长

左国斌 左云县上张家坟村 党支部书记

卢若波 大同市雁北宾馆行政总厨兼工会主席

白彦娥 灵丘一中 副校长 女

白美娥 天镇县三十里铺乡白小山村 农民 女

邢爱连 山西省定襄县南王乡湖村 村民 女

邢福泰 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

毕海蓉

任远 国家电网山西大同供电分公司 经理

刘世清 天镇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刘美 大同市人大 副主任

汤俊权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安焕晓 省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女

祁学峰 大同市城区区委 书记

纪勇 大同市职业介绍管理中心 主任

李兆前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李如林 山西大同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局长

李易新 大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任

李思进 山西省人大常委、农工党山西省委副主委

李俊敏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海 山西大同大学物电学院 教授

李祥 大同中煤矿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经理

杨勤荣 大同南郊区委 书记

张国征 动力集团北方发动机研究所研 高工 女

张明生 大同市交通运输局 局长

张学锋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

张建华 省纪委监察厅派驻山西省统计局 纪检组长 女

张彩平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 团长 女

张焯 大同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 院长

赵晋蓉 大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主任 女

赵雁峰 共青团山西省主席团 常务主席

耿彦波 大同市 市长

柴树彬 大同市委 副书记

郭永钢 凯德世家 董事长

郭金刚 同煤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

回族

郭润利 大同一所民营医院 院长

崔健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大同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

梁凤书 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韩丽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网站站长兼总编辑

韩雁林 大同市旅游局 副局长

温淑琴 浑源县驼峰乡梨园村村委 主任 女

靳保利 大同市社会福利院 院长

魏建平山西华晟果蔬饮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朔州(26人)

王茂设 山西朔州市委 书记

王宝莲 右玉县农产品检查站 站长 女

王蓉蓉 山阴县岱岳镇兰园村 支书 女

卢凤 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平朔维修租赁中心 天车工 女

卢胜丽 怀仁县亲和乡南小寨村 村民

冯雪琴 山西省眼科医院 主任医师 女

刘彪 朔州市朔城区 区长

孙林 朔州晋源煤炭公司董事长、朔州市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仁和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李正印 山西省朔州市 市长

李彪 朔州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杨司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张立新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张来拴 山西教场坪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张培华 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陈永奇 山西省人民政府 秘书长

周淑卿 怀仁县第一中学 教师 女

赵杰 应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袁升德 山西报社 社长

贾保林 山西煤销集团朔州有限公司 经理

高建民 山西省 副省长

郭华平鲁区农业服务中心 农艺师 女

郭臻岳 朔州市山阴县古城乳业 一线职工

康振丰 应县南河种镇中草山村 村支书

151 董一兵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152 霍秀荣 朔州市教育局 副局长 女

忻州(42人)

153 丁国华 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副院长 女

154 王军 夏县法院 院长

155 王妙婵 定襄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 科长 女

156 王继明 五台县县委 书记

157 车长春 中国工商银行忻州分行 行长

158 冯贵耀 忻州一中 校长

159 吉久昌 巿委常委、组织部长 部长

160 朱建国 原省农委 副主任

161 任国庆 宁武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162 任恒广 山西铝业公司 董事长

163 刘巩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主任

164 刘桂莲 山西大同大学旅游管理 副教授

165 闫前元 忻州原平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166 李广 山西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畜牧兽医局局长

167 李丹 梓埠镇 党委书记 女

168 李志伟 河曲县人大 主任

169 李国华 安岳县金色柠都柠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理事长 女

170 李彦卿 静乐县水利局 技术员 女

171 李高山 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 副部长,山西省社科联第二届委员会主席

172 张玉萍 忻州市人民医院老年病内科 副主任医师 女

173 张有根 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村委 主任

174 张进荣 市财政局 副局长

175 张春生 山西省岢岚县吴家庄村农业观光园、阳光蔬菜专业合作社、山地养殖合作社 经理

176 张燕 忻州繁峙县广播电视台 记者 女

177 郑连生 山西省忻州市 市长

178 赵志伟 忻府区 区长

179 赵建平山西省人大财经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180 侯桂先 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技术员 女

181 姜新文 省委常务 副秘书长

182 姚芝楼 太原理工大学 党委书记

183 贺莉 山西生活晨报 副总编 女

184 秦新年 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185 袁占青

186 崔建新 忻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

187 董洪运 中共忻州市委 书记

188 韩和平山西省人民政府 副秘书长

189 韩树平山西省代县白峪里矿山冶炼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0 程十美 忻州代县森防站 站长 女

191 释昌善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协会会长

192 曾纪元 定襄县东霍村 党支部书记

193 靳善忠 原省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194 樊正强 五寨县凯源工贸公司 董事长

吕梁(53人)

195 丁雪峰 山西省吕梁市 市长

196 马林巨 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197 王三伟 山西地方电力吕梁分公司 总经理

198 王尚义 太原师范学院 院长

199 王学东 山西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 王贵荣 晋中荣晟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

201 牛社威 吕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 孔庆然 山西金地煤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3 田乃翠 山西省兴县中学校 教师 女

204 冯立新 临县政协 副主席 女

205 邢万里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6 乔芳芳 山西临县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 校长 女

207 刘月发 中阳县张子山乡南墕村委会 主任

208 刘明勇 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209 刘彦林 吕梁市农村信用社

理事长

210 闫财旺 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南村 村民

211 闫俊平山西省古交市咀头村在村 党支部书记 女

212 李生贵 山西金晖集团 董事长

213 李有莲 吕梁市人民医院 主任护理师 女

214 李青山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院长

215 李建红 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 党委书记 女

216 李秋娥 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 董事长 女

217 李振忠 赵庄煤业公司 党委书记

218 李瑞青 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 主任 女

219 李增虎 山西海威冶炼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220 杨安和 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务 副主任

221 杨述平吕梁学院 院长

222 杨波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 主任

223 杨贵明 勉县民政局 局长

224 吴淑贞

225 张仲马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 巡视员

226 张建国 山西省临县县委 书记

227 张建琴 山西省孝义市碗碗腔剧团 团长 女

228 张海平吕梁市心血管研究所 副所长 女

229 陈繁昌 柳林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230 段志斌 巩义市卫生局 局长

231 侯海刚 光华铸管有限公司 董事长

232 秦俊新

233 耿利虎 山西利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234 聂春玉 吕梁市 市长

235 贾本锐 山西坤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236 高卫东 吕梁市委 书记

237 高国顺 山西省卫生厅 厅长

238 高宝英 柳林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239 高强 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 行长

240 郭丙福 吕梁市交警 支队长

241 郭保平孝义市 市长

242 郭海亮 吕梁地委 书记

243 郭继平吕梁孝义市 副市长

244 曹建军 山西汇丰兴业集团 董事长

245 梁丽萍 山西大学 教授 女

女246 梁琪玲 吕梁日报社 副总编 女

247 翟淑珍 山西健能科技有限公司 部长 女

晋中(48人)

248 丁文禄 山西晋中组织 部长

249 卫明喜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 县长

250 马海英 寿阳段王煤业集团 职员 女

251 王玉梅 太谷县明星镇程家庄妇女农业科技推广站 站长 女

252 王正前 乔家大院 馆长

253 王四小 晋中公路分局 局长

254 王芳 榆社县云竹镇枣林沟村支部书记兼村委 主任 女

255 王怀荣 山西省中小企业局 副局长

256 王岩 山西省实验中学 教师 女

257 王建镇 三佳新能源集团公司 总经理

258 王联英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局 局长

259 王雅安 昔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主任

260 尹秀文 义安镇 党委书记 女

261 乔洪治 民革晋中市委 主委

262 刘月红 民革晋中市委 副主委 女

263 刘娜 山西电视台 主持人 女

264 刘海滨 农村信用社山西省联社晋中办事处

265 刘润民 晋中市昔阳县委 书记

主任

266 刘慧军 和顺县串村寄宿制学校 校长

267 刘藏琳 山西金华苑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女

268 闫生寿 山西省祁县中学 教师

269 安润斌 武警晋中支队 政委

270 贡琦 晋中市榆次区委 书记

271 李小鹏 省委副书记、省长

272 李卫东 寿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

273 李永宏 晋中市委 书记

274 杨武德 山西农大农学院 副院长

275 杨竞赛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 副主任

276 吴清海 晋中市 市长

277 何发荣 灵石县人大 主任

278 宋新柱 山西省文联 党组书记

279 张文科 晋中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280 张亚萍 山西科技报社科技传播中心 副主任 女

281 张明亮 山西省文化厅 厅长

282 张璞 晋中市市委 书记

283 赵万科 太谷县第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校长

284 赵世武 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 经理

285 赵向平榆社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286 赵建平晋中市人民检察院检委委员、研究室主任

287 赵建平山西省人大财经委 主任委员 女

288 赵保明 左权县茂丰生态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289 殷美忠 山西天星煤气化有限公司 董事长

290 郭月仙平遥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牧草饲料站 站长 女

291 郭兴宝 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平遥煤炭有限公司 总经理

292 梁素平昔阳县人民法院 副院长

293 梁素清 灵石二中 校长 女

294 韩才银 榆次北山煤业有限公司采煤队 队长

295 薛延忠 山西省政协主席

阳泉(26人)

296 王风琴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女

297 王建明 山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298 王新哲 阳泉市志远建设集团 董事长

299 巴日鲁 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科 副科长

蒙古族

300 史秀莉 阳泉市文化艺术学校 校长 女

301 刘建平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302 刘高官 阳泉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303 刘新东 山西新东律师事务所 主任

304 李乃珠 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 党支部书记

305 李远程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分院 书记

306 李定武 阳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307 李栋梁 阳泉市 市长

308 肖传实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院长

309 张存福 阳泉市盂县人大 主任

310 张建坤 山西省电力公司 总经理

311 陈海 阳泉市设计院 总建筑师

312 武雪 阳泉市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313 赵石平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314 荆素俭 阳泉市矿区平潭街街道办事处东山社区 主任 女

315 胡素生 山西阳泉河坡发电公司 工程师

316 信秀莲 阳泉市侨联 主席 女

317 洪发科 山西省阳泉市委 书记

318 郭迎光 山西省 副省长

319 郭明 山西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 董事长

320 曹水清 阳泉市畜禽繁育改良站 站长 女

321 蔡转云 九三学社阳泉市委员会 副主委 女 长治(47人)

322 卫振华 沁县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323 王文斌 长治县林业局 总工程师

324 王作平山西省长治市运东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325 王怀颖 山西省黎城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女

326 王继伟 山西晋浩律师事务所 律师

327 牛扎根 长治县振兴新区 党委书记

328 申跃文 长治市郊区南村 党总支书记

329 田喜荣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

330 史酥旭

331 付丽霞 市农委环保站 高级农艺师 女

332 冯志君 淮海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333 任铁柱 山西通洲煤焦集团 董事长

334 任润厚 山西省潞安矿业集团 董事长

335 米如中 山西省襄垣县盛丰镁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336 安志辉 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337 孙瑞雪 襄垣县人民医院 副院长 女

338 花俊富 长子县人大 主任

339 李年善 长治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340 李兵芳 山西紫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341 李建鸣 长治市发改委 主任

342 李建强 山西网络文化艺术中心 副主任

343 李晋清 长治市武乡县洪水镇 党委书记 女

344 李瑞杰 市银监局 局长

345 李福明 山西省委宣传部 副部长

346 李慧兰 潞城市农业委员会 高级农艺师 女

347 杨丽忠 长治学院 教师 女

348 吴小华平顺县委 书记

349 吴志霞 长治电视台 节目主持人 女

350 邱建英 长治沁县 副县长 女

351 张秋利 长治市昂生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

352 张保 市委副书记、市长

353 张勇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 副总经理

354 岳梦华 长治市城区一中 教师 女

355 金道铭 山西省省委 副书记

满族

356 贾海玲 神池县妇幼保健站 主治医师 女

董事长

357 徐凌

358 郭康锋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359 郭新民 山西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360 曹晋芳 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副主任 女

361 崔惠斌 长治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362 葛水平山西长治戏剧研究院编剧

363 董岩 长治市常务 副市长

364 董晓斌 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主任

365 程玉萍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长治市分校

校长 女

366 蔡汾湘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副主任

367 潘路标 山西长信钢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368 魏武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院长 女 回族

晋城(39人)

369 王一新 山西省 副省长

370 王亚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 理事长

371 王存理 新华社山西分社 社长

372 王清宪 晋城市 市长

373 卢晓中 省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374 申联彬 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375 付慧芳 陵川县文化局 职员 女

376 冯志亮 阳城县县委 书记

377 乔香平阳城乔枫瓷业 董事长 女

378 汤涛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379 苏红平山西红萍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380 苏佩军 晋城市陵川县抗旱服务队 队长

381 李东福 山西省教育厅 厅长

382 李金富 晋城高平市米山镇侯家庄村 党支部书记

383 李保根 中国人民银行晋城中心支行 行长

384 李海勇 泽州一中 校长

385 宋春生 晋城市城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

386 张九萍 山西晋城市委 书记 女

387 张茂才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388 张国宝 山西省联社晋城办事处 主任

389 张建欣 山西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女

390 张复明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391 张高宏 省委组织部 副部长

392 武华太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

393 苗霞 晋城市实验小学校 校长 女

394 范丽霞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395 周然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396 郑如琴 沁县农委植保站 站长 女

董事

397 郎诗华 巴公镇 党委书记

398 孟福贵 晋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399 赵云 晋城市云润经贸有限公司 董事长

400 赵会牛 阳城县东冶镇蔡节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

401 胡玉亭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任

402 郜志成 兴高集团 董事长

403 段忠强 沁水县郑庄镇玉沟村村委会 主任

404 秦李芳 晋城市发改委 主任

405 袁森 山西路宝汽车铝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低压车间主任

406 柴慧萍 阳太工贸有限公司 总经理 女

407 黄富林 晋城市城区垃圾清运车 驾驶员

临汾(62人)

408 于乐 凤城乡 党委书记

409 上官继德 翼城县富华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总经理

410 王军良 山西省联社临汾办事处 党组书记

411 王爱萍 农工党山西省委 副主委 女

412 王娟玲 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主任 女

413 文汝 临汾染化集团有限公司省级劳模 劳模 女

414 文艳平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

教授 女

415 亢茹 临汾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女

416 孔明珍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教务处 副主任 女

417 邓永明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主任

418 石金平临汾市蒲县山中村 党支部书记

419 付慧萍 临汾市音乐家协会 副主席 女

420 任艳芳 永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 负责人

421 刘丽 民革临汾市委 秘书长 女

422 闫桂琴 临汾师范大学 副校长 女

423 苏根 黄土镇黄土村村委 主任

424 杜玉林 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425 杜红奎 山西海姿焦化有限公司 董事长

426 杜善学 省委常委、副省长

427 李世杰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428 李秀玲 霍州市第二中学 副校长 女

429 李国彪 霍州煤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董事长

430 李建玲 临汾市精神病医院 主任医师 女

431 李政文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432 李根喜 襄汾县常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社长

433 李耀华 东丰县天星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434 杨森林 山西省纪委 副书记

435 宋水生 洪洞县朝阳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436 张连水 乡宁隆水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事长

437 张明星 临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438 张建国 临汾尧都区东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439 张春龙 乡宁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440 张秋生 星原集团总经理

441 张铁锁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442 陈立 开县人大 副主任 女

443 武卫东 临汾市环保局 局长

444 范江平山西省洪洞县中医院 主任医师 女

445 罗清宇 山西省临汾市委书记

446 岳普煜 临汾市委副书记、临汾市市长

447 周启为 大同煤矿集团临汾宏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448 郑小丽 曲沃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副主任 女

449 单保明

450 赵志坚 尧都区区委 书记

451 茹向辉 临汾市 送水工

452 侯晋川 山西省科协 主席

453 施联秀 原山西省文物局 局长

454 秦峰 临汾市隆鑫律师事务所 律师

455 贾爱芹 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 院长 女

456 徐巧玲 山西省古县妇幼保健院 院长 女

457 徐树荣 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

458 郭永红 临汾市尧都区中医骨伤科医院 副院长

459 郭忠烈 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460 郭贵仁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理事长

461 曹国刚 临汾市公安局治安支队 副支队长

462 梁永梓 山西永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463 梁吉明 洪洞县万安镇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主任

464 葛峰 康平县政协 副主席

465 程明温 襄汾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466 程海荣 山西省壶关县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女

467 谢海 山西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468 裴本德 侯马市通盛集团 董事长

469 薛记亮 大张村 党支部书记

运城(68人)

470 卫明泽 运城市经信委 主任

471 卫恩科 山西宇达集团公司 总工程师

472 马爱冬 运城市水务局 技术总工 女

473 王玉换 万华果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女

474 王旭奎 山西翔宇化工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475 王安庞 运城市 市长

476 王国清 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477 王崇智 万荣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478 王赋 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

479 王锋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董事长

480 支军生 运城市威顿水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481 牛仁亮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482 石金鸣 山西省博物院 院长

483 史凯 临猗县 县长

484 白云 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女

485 任占龙 闻喜县东镇上镇村 党支部书记

486 任玮 运城闻喜县银光集团 工人 女

487 任绣稼 稷山痔瘘医院 院长 女

488 刘山云 山西永祥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稷山县西社镇清水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489 刘智强 西建集团 董事长

490 齐峰 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491 闫文泉 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492 远勤山 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493 严耀国 临猗县孙吉中心卫生院 院长

494 李正伦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人民代表报社社长

495 李芳块 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 工程师 女

第二篇:黑水县瓦钵乡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投票选举办法

黑水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投票选举办法(草案)(2011年9月24日黑水县选举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投票选举乡人大代表,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选民根据自己的医院自主地行使选举权。

三、乡人大代表由选民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

四、各选区应召开选举大会或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进行投票选举。选举大会和各投票站应该设置秘密写票处。投票选举由县选举委员会委派专人主持。设投票站的药确定一个为中心投票站,采取选举大会的形式进行投票。分设的各个投票站由选区投票选举主持人指派一名负责人,并予以公布。

五、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投票时,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选民如果在选举日不能回选区参加选举的,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所信任的人代写。

六、选票上的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按姓名笔画顺序排列。经预选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按得票多少顺序排列;票数相等的,按姓名笔画顺序排列。

七、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选民对于选票上的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选民,也可以放弃。对代表候选人投赞成票的,在其姓名上方的符号栏内划“O”;投反对票的,在其姓名上方的符号栏内划“X”;弃权的不划任何符号。如另选其他选民,就在另选他人栏内的空格中写上被选举人的姓名,在符号栏内划“O”,并对原候选人划“X”,表示反对。整张选票不划任何符号的视为弃权,弃权的不能另选其他选民。

八、每张选票划“O”的和另选他人的数额,等于或少于本选区应选名额为有效,多于应选名额为无效。

九、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参加投票人数的无效,应组织重新选举,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设投票站的,如某个投票站点投票结果为无效的,可只就该投票站进行重新投票选举。每一张选票所选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

十、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应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在此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名额时,不足的

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依照法定差额必烈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经过两次选举仍然未能选足应选名额时,可以不再进行选举,保留缺额。

十一、各选区根据召开选举大会或分设投票站配置票箱(含流动票箱)的数量,设总监票人1名,监票人2-5名,设总计票人1名,计票人2-5名,分别负责选举大会会场、投票站和流动票箱的投票选举和选区的统一计票工作。总监票人、监票人、总计票人、计票人由各选民小组推选,报选区领导小组审定,并向选民公布。每一个投票站、流动票箱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3人。正式代表候选人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选区投票选举支持人及监票人、计票人和流动票箱的工作人员。

设多个投票站、流动票箱进行投票选举的,在选区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投票,投票结果汇总到中心投票站集中统一计票,不得单独计票。

十二、选举结果由各选区分别报县选举委员会依法确定是否有效,并按选区张榜公布。

十三、本选举办法由选举委员会制定,印发各选区实施。本办法未作规定的,由选区领导小组或选区选举主持人报告县选举委员会依法处理。

十四、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由各乡镇参照本办法制定选举

办法。

瓦钵乡选举委员会 2011年10月10日

第三篇: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17年12月1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审查、评估等相关保护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按照规定程序做好组织申报、初审以及其他具体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与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对在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申报与确定

第九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批准以及直接确定的条件与程序,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

(二)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三)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作为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第十一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除应当符合第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且占地面积不小于一万平方米的条件以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其所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与重要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三)保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

(四)保持传统生活的延续性。

第十二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清单;

(五)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

(六)保护的目标、要求和采取的措施。

第十三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由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并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初审同意,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并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四条

对符合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而未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城市、镇、村庄,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确定为历史建筑:

(一)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在城市发展与建设史或者某一行业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反映一定时期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样式与细部等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反映当时的建筑工程技术或者科技水平,建筑形体组合或者空间布局在一定时期具有先进性,体现一定的科学技术价值;

(四)具有其他历史价值、特色。

第十六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建筑普查,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列出历史建筑建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建筑物、构筑物所在地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确定历史建筑的建议。

第十七条

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保存较为完整且集中连片的城、镇、村,需要进行群体性保护与协同化发展的区域,可以将其确定并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

传统风貌建筑比较集中、传统格局基本完好,但不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历史文化名村条件的村庄,可以申报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的申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完成保护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完成后一年内报送审批和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且在有效期限内的,不再重新编制。

第二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体现地方特色,注重山水林田保护。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划定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环境协调区。

第二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因保护利用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历史文化名村因保护利用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留建设空间,用于搬迁或者新增的农村人口宅基地安置。

第二十三条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公示。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征求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还应当征求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审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保护规划批准后,组织编制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第二十五条

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评估确需修改的,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提出专题报告报送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一)新发现地下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

(二)因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故等原因,历史文化遗存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行政区划调整的;

(四)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的;

(五)依法应当修改的其他情形。

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重新报送审批和备案。

第四章

保护与利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各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按照保护规划制定计划,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内容包括:

(一)整体历史空间环境,包括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环境等;

(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三)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河湖水系、地貌遗迹等;

(四)历史记忆、历史空间演变、传统文艺、传统手工艺、传统产业、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具有保护价值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

第二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当尊重传统格局、空间尺度和历史风貌,不得进行没有依据的复原复建。保护范围内治理不协调建筑的建设活动,应当尊重历史院落边界,注重对历史文化相关联的残存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应当对其遗产价值和结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分类保护。修缮活动应当保护历史信息,体现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二十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管理体系,规范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传统文艺、传统手工艺、传统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建立技术专员派驻制度,参与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保护本土建筑特色和传统建筑建造技艺,加强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备案管理制度,逐步实施传统建筑工匠修缮历史建筑技术主持制度。

第三十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范围内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建、重建、维护和装修,应当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因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需要无法达到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防洪排涝、日照通风、景观环境等安全措施和保障方案。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历史文化特点,按照保护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技术标准。

第三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履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所有权人与使用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和使用要求,书面告知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单位。

第三十三条

为了保护的需要,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范围内集体土地上的历史建筑,在所有权人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等方式依法收购产权。迁出的所有权人可以优先享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鼓励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人按照保护规划修缮历史建筑、治理不协调建筑,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提供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指导。

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保护规划对传统民居院落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

第三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设立保护规划宣传设施,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和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和具体保护要求;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禁止行为;

(二)违反保护规划和当地有关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擅自迁移、拆除景观环境设施;

(四)未经许可进行房屋、场所和各项设施建设。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历史建筑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拆卸、转让历史建筑构件;

(二)擅自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装饰、添加设施等;

(三)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严格保护环境协调区的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生态环境、景观视廊、建筑高度,确保自然与人文环境得到整体保护。

第三十九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不得擅自撤销或者合并。因国家安全、重大工程、自然灾害、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确需撤销或者合并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因地质灾害等自然原因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历史建筑,经评估确需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提出专题报告,按照原申报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保护发展项目库,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与其他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四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开发利用,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关联的遗址、遗迹及其附属物的保护。

第四十二条

鼓励金融机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十三条

鼓励当地居民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活,以房屋、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享受合理收益。

第四十四条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聘请专家、乡贤、村(居)民代表担任监督员,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

因保护不力导致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省人民政府应当列入濒危名单并公布,同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整改,采取补救措施;整改期限届满后审核通过的,不再列入濒危名单;审核未通过的,撤销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认定。

第四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状况、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或者评估,并负责对列入濒危名单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整改情况进行审核。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报告检查或者评估结果。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检查或者评估结果通报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对未及时组织编制保护规划、违反保护规划进行建设和保护不力的,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进行整改。

第四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四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

第四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举报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8年 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4]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并经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期限一般为15—20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保护规划已经逾期或不能有效指导保护与建设的,应当重新编制。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村委会积极参与,共同编制。

第五条 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具备乙级以上(含乙级)城市规划设计资质。

第六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除遵照本办法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第七条 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依法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保护规划的任务是:调查和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沿革、现状风貌、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环境质量,结合本村镇的发展要求,对现存的下列各类保护对象,进行有效地保护,并对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保护性利用建议:

(一)文物古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院、石窟、石刻和壁画等;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纪念物和遗址;反映历史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其他物体等。

(二)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是指由文物古迹(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周围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区。

(三)风貌特色。包括古村镇的建筑风格、街区格局、空间形态,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遗迹、自然环境等。

(四)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等。保护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各类保护对象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建设,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形的历史建筑遗存和无形的传统文化,相依相存,共同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在上级建设(或规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实施。第二章 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九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属于名镇名村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应当与总体规划一同编制,规模较大的可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体规划,在保护规划中发挥宏观决策作用,保护规划应当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具体深化。对于在总体规划阶段中,由于保护需要作出的人口规模控制、古村镇格局保护、建设用地及交通布局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 的安排等,在保护规划中,都要以其为依据与之相衔接,并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划。第十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

(一)历史建筑和相关环境的原真性原则; 

(二)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原则; 

(三)新建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协调性原则; 

(四)分期实施保护近远期的结合性原则; 

(五)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互促性原则; 

(六)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性原则。第十一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搜集相关的基础资料,搞好现状调查分析,提供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所需各类资料由组织编制规划的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提供,规划编制单位负责分析整理。第十二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需要收集的基础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镇、村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兴废变迁等;

(二)镇、村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古树名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迹等;

(三)镇、村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

(四)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状况和受损情况; 

(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目前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

(六)镇、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的意愿; 

(七)相关的勘察测绘资料。

第十三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要对镇村现状作详细分析,包括区位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对外交通等,人口规模、保护范围、用地结构、道路交通、设施配置、建筑质量、绿化景观、环境卫生等,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分析成果应当在适当比例的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并加以文字说明。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要对各类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包括村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街区格局、院落布局和建筑物、构筑物、装饰物等,分析成果应当在适当比例的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并加以文字说明,对有历史价值的代表性古建筑,应当进行测绘。第二节 保护规划的内容 第十四条& nbsp;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及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价值特色,明确保护和利用的重点。第十五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的分布情况,在保护规划中划定的历史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等三个保护等级和相应的保护范围,并分别提出保护的要求、建设控制的指标、风貌协调的内容。第十六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现状,将现存建筑物和构筑物划分为两大类:保护类和整治类。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立档案、挂牌公示,并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存、维护、修复等保护方式。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整治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留、整饰、拆除等整治方式。

第十七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街巷的空间尺度、街巷立面和铺地形式提出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第十八条 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重点地段和空间节点的现状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具体保护整治措施:

(一)空间整治。对空间布局提出具体整治方案,确定具体建筑的平面形状、位置,以及小品的设计和布置等;

(二)建筑整治。对具体建筑的立面和门、窗、屋顶等建筑构件提出相应整治和保护要求。

第十九条 按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部的历史环境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

第二十条 在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整理、景区划分、市场定位、线路设计、客源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测定和旅游 设施配置。

第二十一条 确定分期修缮、整治的重点,详细列出要修缮、整治的街区和建筑,以及需要改造的设施项目,作出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投资估算,作出实施的时序安排,提出 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

第二十二条 提出保护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包括制定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保护资金的筹集机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措施等。第三节 保护规划的成果

第二十三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专题报告。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规划文本和图纸不一致时,以规划文本为准。

第二十四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文本包括下列内容:

(一)总则。规定本次保护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期限等;

(二)保存现状和价值特色评价。分析评价现存的历史街区、街巷格局、历史建筑保存规模、保存完好度和历史价值;

(三)确定保护范围。划定保护等级、保护范围、保护面积,根据保护等级和范围,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要求、控制指标;

(四)建(构)筑物的保护。对历史保护区内现存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其价值的不同划分为:保护和整治两大类。对保护类建筑,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存、维护、修复等保护方式;对整治类建筑,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留、整饰、拆除等整治方式;

(五)街巷格局的保护。对历史保护区内现存街巷的空间尺度、街巷立面和铺地等,分别提出有针对性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

(六)重点地段的保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保护区内重点地段和空间节点的现状情况,从空间和建筑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措施;

(七)重点院落的保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重点院落,分别从院落布局、建(构)筑物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维修措施;

(八)历史环境的保护。分别对名镇名村内部历史环境和外部自然生态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整治要求和措施;

(九)设施功能的提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保护区,在保护原有格局、风貌、特色和价值的前提下,提出改善设施、提升功能的规划意见;

(十)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进行旅游资源分析、景区划分、市场定位、线路设计、客源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测定,提出旅游设施配置的意见;

(十一)分期规划。提出分期保护和整治的重点,详细列出修缮、整治的街区和建筑,以及需要改造的设施项目,提出分期整治的具体措施。

(十二)规划实施的措施。对保护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

(十三)附则。规定保护规划的成果构成、法律效力、生效时间、规划解释权、强制性内容等。

第二十五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图纸,比例尺一般宜采用1:200—1:500,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

(一)区位结构分析图。标注地理位置,分析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二)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注现状各类用地的性质、占地范围,用地性质要达到村镇规标准中的小类;标注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山体河流、古树名木等基本资源的位置; 

(三)建筑质量评价图。标注历史保护区内的各个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造年代、建筑高度和风貌、建筑质量等级等内容;标注保护类和整治类建筑物; 

(四)资源景观分析图。标注资源的布局,分析景观风貌、文化特色;

(五)保护规划总平面图。划定历史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等三个保护层次的范围、面积和界线;

(六)建筑高度控制图。标注保护视线、视廊,标注各个区域的建筑物控制高度;

(七)重点地段和院落保护规划图。标注重要节点、街巷和院落的保护范围,提出相应整治措施,规定立面形式、高度、色彩等控制指标;

(八)保护与更新规划图。在历史保护区内标注保护类和整治类建筑,作出保护与更新规划,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整治方式。

(九)分期保护规划图。标注分期实施保护与整治项目的位置、名称、规模和范围,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十)旅游规划图。标注旅游景点位置、景区布局及旅游线路组织;

(十一)道路绿化规划图。标注路网结构、交通组织,标注历史保护区内的绿化系统和周边地区的绿化范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十二)基础设施规划图。标注历史保护区内的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等公用设施的配置等; 

(十三)保护规划鸟瞰图。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附件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说明。对保护规划中重要观点进行分析,重要思路进行论证,重要指标进行解释,重要措施进行说明;

(二)基础资料。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历史资料、建筑资料、用地资料、经济资料、社会资料、人口资料和环境资料等;

(三)专题报告。对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的专题论证材料等。第三章 保护规划的审批

第二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第二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送审成果,须经省建设厅组织,进行技术论证,提出论证意见。规划编制单位根据技术论证意见,进行认真修改,经省建设厅审查后,提交规划成果。

第二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须经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镇)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分别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经批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进行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第四章 保护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区内的各项用地、建设和维护,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服从有关部门实施保护规划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土地利用,必须服从保护规划的管理。审批、使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土地的,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并办理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手续。在办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手续时,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项保护指标,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统风貌的协调等作出限制性规定。

第三十四条 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范围内,安排各项建筑物、构筑物时,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项保护指标,使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高度、色彩等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并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和开工审批手续时,提出规定性的要求。

第三十五条 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新建、扩建活动。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按照建设管理的程序进行立项、设计、施工等。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必须制定维护和修复方案,经市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对维护和修复方案批准后,方可进 行施工。

第三十六条 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

(一)有损历史建筑、街区、风貌和景观的建设;

(二)对街区格局、空间形态、整体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建设; 

(三)安装影响名镇名村风貌、特色的广告、标牌等设施;

(四)损坏和拆毁规划确定为保护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第三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非保护类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的拆除,要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对拆除方案进行审查,符合规划的方可批准实施;重要地段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要由市级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后方可作出决定。

第三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乡镇政府,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维护和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使用保护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负有维修和保护的义务,对保护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施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或添加其它设施的,必须持实施方案向县、市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并 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产权人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的使用性,质原则上不得改变,确需改变的,产权人必须持实施方案,向县、市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确认符合 保护规划规定的原则后,方可批准实施。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开展第三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第三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定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8日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晋建村字[2008]19号

各市建设局(建委、规划局)、文物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我省小城镇的优秀建筑遗产,弘扬灿烂的历史文化,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突出小城镇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山西省人民政府已先后公布了山西省第一批、第二批共七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

[2004]38号)。根据该意见的规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继续组织开展“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定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定的意义和目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定工作,对于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可体现这种资源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及对未来社会的传承价值。搞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利用,对于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评定的条件与标准

评定的标准包括原貌保存度、现状规模、价值特色认证等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一)原貌保存程度

原貌保存度是指镇、村历史传统建筑群实物和风貌迄今的保存完好程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具有保护价值:

1、镇、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者;

2、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者;

3、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者。

(二)保存现状规模

凡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辖区内存有清朝以前年代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建筑群,现存历史传统建筑成片的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镇或者1500平方米以上的村,均可参加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定。

(三)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价值特色,表现在经贸、政治、军事、交通、生态环境、建筑遗产、民族特色等诸方面:

1、经贸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拥有较大规模生产商贸活动,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拥有过名牌精品美誉,经济效益显著,且对当时全省或地区范围的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者。

2、交通枢纽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拥有驿站、码头及其它交通设施,成为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而闻名遐尔,且以此带动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者。

3、生态环保型。历史上曾有过重大生态环保建设(如水利工程、防灾和环境保护工程等),在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者。

4、革命历史型。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诸如召开过改变政权或政局性的重要会议,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者。

5、军事型。凡系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重大战役的军事要地,起义始发场所,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者。

6、建筑遗产型。典型运用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并已形成一定规模格局,或建筑包含经典历史营造法式和精湛建造技艺以及拥有民族传统建筑小品或建筑环境装饰要素者。

7、民族特色型。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者。

三、评定的方法

(一)评定的程序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由市人民政府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选,选出符合条件的上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

(二)申报的材料(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1、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2、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

(1)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

(2)着重说明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相关环境的原貌保存度、历史年代、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3)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清单;

(4)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5)已有的国内知名专家评价意见等。

3、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

4、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5、能反映历史传统建筑群风貌的照片、书籍、光盘等。

6、反映上述内容的多媒体幻灯片:文字部分包括概况、历史沿革和名镇特色等,不少于800字;主要古迹照片不少于25张(要注明照片名称)。

四、申报的时间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今年5月底前提出。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部门要在深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于6月底以前协助镇人民政府编制出申报材料,并通过县级人民政府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部门申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部门要在7月底以前,提出初审意见后,由市人民政府向

省建设厅、省文物局推荐。省建设厅、省文物局拟在10月底以前,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核提出审查意见后,上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

请各市将申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材料一式三份于7月底前报省建设厅村镇处。

山西省建设厅

山西省文物局

二○○八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1.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请表]

[2.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

[3.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下载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单(552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