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确工作目标 夯实基础管理
明确工作目标
夯实基础管理
积极锻造一支高素质、反应快的路政管理队伍
大同高速建管处路政大队
荣乌高速灵丘到山阴段(灵山高速)西段浑源到山阴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运营。大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路政大队组建于2010年12月16日,现担负着灵山高速公路(西段)K92+080—K156+160公里路产路权维护和治理双超工作的任务,初步设置办公室、票证室、业务办三个部室和巡查班、清障班两个班组。下设应县和浑源两个治超检测站。现有干部职工38人,其中专职路政员15人,治超员16人,清障员5人,巡查车1部,事故勘察车1部,清障车4部。
大队组建至今,主要以制度建设、业务培训、路产普查等基础工作为重点;明确以积极锻造一支高素质、反应快的路政管理队伍为工作目标;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基础管理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公正执法、文明服务、廉洁办案”为根本要求,牢牢抓住“提高路政执法水平,有效维护路产路权”这个中心,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基础管理机制。
一、夯实基础管理工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大队在组建伊始便在学习《山西省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 工作岗位工作标准应用手册》的基础上,结合本路段运营工作实际指定了《岗位职责》、《巡查工作制度》、《清障工作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大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超限运输检测点管理办法》和《路政许可审批流程》、《请销假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周例会制度》等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初步完成《大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路政大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手册》的制定,组建大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路政大队突发事件处置领导组,成立了大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路政大队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做到应急响应反应快、处置科学、果断。在近期同各治超站、各部室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和岗位责任,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逐步为锻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的路政队伍打造坚实的基础,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实现内部管理“零盲点”的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继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大队以“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着力提高管理效率”为着手点。从2010年12月25日开始,大队在开展军训的同时,以《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公路法》、《高速公路应用手册》、《山西省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工作岗位工作标准应用手册》和《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省交通厅关于全面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治超相关规定为依据组织路政员、超限员进行了培训。并参观学习了大新路政大队、大同路政大队的办案程序、路政许可审批、超限超载车辆的不停车检测系统和内业资料整理等涉及实际工作的多方面内容。对初次接触高速公路路政工作的新员工能够在上岗后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月21日至1月23日组织治超员参加了省厅组织的交通执法证件培训。另外,大队将在春节后,邀请省局、兄弟单位领导和业务骨干对治超、路政巡查、案件承办、票据管理进行培训,逐步使各岗位人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计划在3月中旬聘请大同市消防支队武警战士对员工进行“消防设施使用”、“化学品危险泄漏的应急处置”及“简单的防护自救常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1月15日我们组织员工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以宣传“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和“超限超载治理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在周边驻地开展了“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宣传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业务素质、服务能力、思想素质,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有能力完成“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工作使命。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执法效能。
为保障通车运营后,能够立即启动路政管理和治理双超工作。我们按照省局“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基本完成了硬件设备的配置,将各岗位职责上墙,公开“路赔”新标准,安装配置不停车检测系统,设置执法大厅,安装并熟悉案件处置软件。购置清障车并完成了清障车操作的培训。
四、“十二五”路政工作的思考及二0一一年工作计划。
今后我处路政部门将继续围绕行业工作目标开展工作,以“带好队,促管理,谋创新,求发展”为工作思路。
“十二五”路政工作的思考及目标
随着我省高速公路路网的不断扩大,高速公路车流量的逐年增加,对于路政部门的执法能力和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而来对路政管理的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路政管理部门应“提高路政执法过程中的科技应用水平”,“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平台”,“进一步突发事件处置网络,提升应急工作能力”。建议 省局“统一执法主体、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全省联网的管理平台”以提高路政执法效率。我处路政部门将以锻造一支高素质、反应快的路政管理队伍为工作目标,逐步实现“管理零盲点”的管理目标。
二0一一年主要工作计划
1、深入贯彻省局“精细化管理”思路,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
2、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3、规范内业管理,逐步实现“二级档案”水平;
4、继续加强路产路权维护工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5、继续加大红线控制区的整治力度,争取在工作上出亮点,出特色;
6、继续打好治理超限运输攻坚战;
7、提高文明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8、完善硬件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篇:夯实基础 明确目标 创新模式
夯实基础 明确目标 创新模式
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州消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红河州“十一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社会消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社会化消防管理以及综合救援机制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州消防工作仍存在一定程度滞后,全社会防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仍然较弱。突出表现为:消防安全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火灾隐患还不同程度存在;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够扎实,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特种装备与浙江省消防部队装备配备标准还有差距;公民消防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不少社会成员缺乏应有的消防安全常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消防产品生产、安装、使用和管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消防警力不足,与日益繁重的消防保卫和社会抢险救灾任务不相适应;消防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十二五”期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消防事业的发展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为指导和推动我州“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的深入发展,尽快使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建设“平安定海”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云南省消防条例》,探索完善社会消防监管体系和防灾救援体系,通过抓防范、促整改、建机制、强基础,提高社会民众消防法制意识和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预防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社会单位消防工作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消防法制和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以蒙自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消防布局和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预防和抗御火灾的能力得到加强,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构筑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提高消防工作水平⒈建立健全政府消防责任体系。各级政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监察部、国家安全监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把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要进一步完善防火安全委员会组织,加强对本地区消防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消防规划、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和消防队伍、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
⒉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公安部门要加强本地区的消防监督工作,适时研究本地区火灾特点,掌握火灾规律,提出针对性措施和意见,组织实施火灾扑救;安全监管部门要抓好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规范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秩序;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根据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为重大消防建设项目立项;财政部门要落实经费,确保消防工作顺利发展;人事部门要根据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解决有关人员的编制;教育、劳动部门要把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做好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设部门要将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搞好城市、城镇消防规划的制订、修订、指导工作,加强消火栓等公共市政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并严格把好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核关,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备案)或审核(备案)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切实做好各项防火工作。
⒊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要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本单位及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责任人要充分履行职责,落实防火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和灭火、应急疏散的演练,加强火灾隐患整改,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解决突出的消防安全问题,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奖惩机制。
⒋加大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力度。要进一步健全重大火灾隐患评估机制,科学合理认定重大火灾隐患,依法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各级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公告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明确责任主体和督办部门,督促责任单位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的措施、时间、人员和资金,确保隐患整改可控。
⒌严格消防工作责任追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追究有关消防违法行为的相应责任。对发生火灾事故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追究事故责任者相应责任。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严格按《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定海区有关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行政责任。
(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范火灾整体能力 ⒈做好城市、城镇消防规划的修订完善和落实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抓好城市和城镇消防规划的制订、修订工作,并将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各乡镇完成消防专项规划的制订、修订工作。新建城区、开发区、工业区等在抓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同步抓好消防规划。
⒉完善消防站布局。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消防站建设纳入城(镇)乡总体规划建设之中,使消防站建设辐射至乡镇和农渔村地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防救援格局。
⒊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和管理。消火栓作为城镇重要的消防水源,在城镇开发、旧城改造、新建工业和住宅区以及道路等建设中,应同步落实规划、建设和验收;对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河流、水库、池塘及天然水道等消防取水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大维护、管理的力度。
⒋加强消防装备建设。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跟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消防装备。
⒌完善火灾调度指挥系统。依托市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和多层次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强化“三台合一”通信贯通机制,加强和完善“信息一体化”建设,实施与城市治安监控相配套的重点单位消防监控系统,增强对各地火场态势的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壮大消防队伍建设 ⒈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坚持走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消防工作路子,不断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消防管理。按照经费由财政保障、管理由公安实施的途径,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按照建设新农渔村小康社区的要求,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按照区域联防、受惠单位出资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地方或企业专职消防队建设。同时对生产规模大、火灾危险性大的企业,依法督促其建立和巩固本单位的专职消防队,形成群防群治的消防管理网络。
⒉加强指导和演练,整合社会救援力量。要不断巩固各类已经建立的消防组织,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适时组织开展各类消防力量和有关部门参与的机动应急救援、联合灭火演习等活动,建立起包括公安、安全监管、交通、人防、气象、医疗等部门在内的社会综合救援联动机制。通过设定相应目标开展演练训练,提高各类综合救援人员的业务技能、灾害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巩固和完善灾害预警防控水平。
(四)加强消防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⒈依法开展社会消防监督。规范社会消防管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时期消防专项治理,深入开展重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健全社会消防稽查活动,及时掌握社会面消防工作态势,掌握火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同时,要加大社会面消防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消防违法犯罪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消防行政审批制度,推行电子警务和政务公开,依托互联网受理审批业务和公布审批结果,以依法行政推动依法治火。派出所是基层消防工作的组织者、发动者、管理者,要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和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若干意见》,不断强化派出所民警开展基层消防工作的责任意识,扎扎实实抓好农渔村、社区和辖区授权列管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防止失控漏管。
⒉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力度。要大力拓展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消防志愿者队伍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自护自救常识,积极推动消防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不断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加大消防站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加强电视、广播、网络消防宣传栏目的建设,扩大消防宣传教育的履盖面。加强特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掌握消防安全知识水平。
(五)加大消防资金投入,确保消防事业健康发展 要根据全州“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加大公共消防事业经费的投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消防投入的评估机制。要确保当地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的日常训练、防火灭火、抢险救援过程中的正常经费支出,消防业务经费年增幅不得低于12%,尤其要确保已列入规划的消防公建项目和重大消防装备的建设。进一步明确消防事业经费投入渠道,特别要做好从优待警、拥军优属工作,将专职队、义务消防队的伙食补助、执勤补助、高危补贴和生活补助等费用列入消防业务经费保障范围。同时各级政府要把壮大社会消防力量作为落实政府消防责任的具体行动,在经费上对各类专职、义务等群众性消防组织予以支持,使这支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篇:“三个明确”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三个明确”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基层党建工作头绪多,为了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应坚持“三个明确”,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首先明确“谁来抓”。按照职责分工,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班子成员分头抓的责任体系,把支部建设责任明确到人头。即支部书记负总责,定期主持召开支委会,研究分析解决党建难题。支部副书记协助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负责党建日常工作,如远程教育、党员积分制管理、智慧党建、示范社区创建等;支部委员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分别负责“321”基层社会治理、群团组织建设等。
其次明确“抓什么”。必须要建强支部,才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乐业安居。一是抓班子强堡垒。通过结对帮带、教学相长、实际操作指导等,帮助年轻同志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职业素养迅速提升。二是抓队伍提素质。着力解决党员队伍素质薄弱问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先锋模范评比、党员挂牌上岗服务等活动,激发参与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针对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便的问题,党支部通过网络支部活动、开展送教上门,确保在学习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三是抓机制强服务。推行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制度,党员化身为志愿者为困难群众上门服务,每名党员联系1-3个困难群众,精准帮联,破解困扰群众的难点堵点,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归属感。
最后,明确“怎么抓”。一是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党建工作重点和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按阶段推进。二是建立“三单”,推动
党建工作落实。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销号台账。随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跟踪,事后有总结,让小台账发挥大作用。三是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服务和发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第四篇:夯实基础管理
夯实基础管理,运用各种手段,确保设备长周期运行
蓝星石化济南分公司设备交流材料
蓝星石油济南分公司二分厂自2004年公司领导提出装置实现长周期运行,创造装置运行周期新纪录的要求后,分厂炼油系统经过长期摸索和不断对装置的技改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实现了炼油系统装置“一年一修”的目的。目前的装置运行水平,不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设备故障率降低,设备管理工作摆脱了经常应付临时抢修的被动局面,逐步向计划检修、预知性维修的良性循环上发展。俗话说“工艺生产一条线,设备好了是关键”,搞好设备管理工作是石油化工装置稳产、高产的关键和保障,近年来,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度,延长装置的运转周期达到“一年一修”的目的,我们在设备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装置检修质量,为延长装置的运行周期奠定基础
装置大修是消除设备隐患,恢复其性能,保持设备完好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检修质量的好坏,对生产装置能否达到一年、二年或更长时间的运行周期更是至关重要。
为保证和提高检修质量,首先要提高计划准确率,努力减少检修工作的盲目性,要以长周期运行的标准来评价设备的技术状况,科学的、客观的制定检修计划,防止维修不足和过剩维修的情况发生。比如说06年4月份装置大修分厂自05年9月份就开始进行大修准备,要求各级管理人员检修前对安装、检修设备的原始状况、技术数据、存在问题必需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安装、检修方案,不断完善充实大修计划,检修计划科学细致,确保了装置检修工作的开展消除设备隐患。
第二,在检修中建立完善的质保体系,并保持正常有效的运转,要求工艺、技术、设备、电器、仪表、土建等专业靠到检修一线,严把质量关对关键部位实行联检制度,对所设备检修部位填写检修质量追踪表,使其落实到人。做到检修初期讲质量,检修中间检查质量,检修后总结质量,形成了检修质量的闭环控制。
第三,严把原材料、配件、设备的入厂质量关。重要的配件及设备实行在制造厂中间质量检查验收,特殊材料进行材质分析、阀门要求仓库全部或抽检打压。到厂各种材料质量证明文件齐全,做到劣质原材料、不合格配件、设备不能进入现场。
第四,重视科学检修,文明施工。推广应用科学检修工具,如风动、液压工具、抽芯机、高压清洗、化学清洗设备,提高检修质量及检修进度,杜绝野蛮操作造成设备和零件的损坏。
第五,成立大修指挥系统,加强检修现场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检修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检修现场的施工、车辆、人员、材料、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每天的检修调度会精心安排科学施工,做到了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二、加强专业管理,及时解决设备故障。
第一,强化设备现场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抓好专业管理检
查,使设备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坚持每周一次的分厂设备综合检查,对各装置考评奖罚。督促工段自查,自改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装置设备存在的隐患。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了全分厂的设备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转动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关键机组的特护工作。
在转动设备管理方面,抓好大型机组的特护制度的落实,分厂设备专业坚持每周定期对催化离心式主风机检查“机、电、仪、艺”四位一体的联合检查与定期研讨分析,保证了随时发现解决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采取润滑油在线过滤、辅助强化冷却、在线清洗等措施确保了机组安全平稳运行。
第三,加强设备润滑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为长周期运行奠定基础。润滑油是机器的血液,机器的生命就在润滑油里面,很多常见到设备故障都是由设备润滑故障引起,分厂在润滑管理上十分重视,现场的润滑管理严格执行“五定”“三过滤”制度,成立了润滑油站,对进厂润滑油实行集中化管理,认真执行润滑油指标分析、过滤等规定,即提高了润滑油质量又避免了润滑油的浪费。使分厂的润滑管理监管力度加大,润滑管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管理上常抓不懈,正确处理好长周期运行与压力容器管理的关系。装置运行周期延长后,国家对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的定期检验与装置长周期会产生矛盾,分厂积极对全分厂的压容、压力管道进行登记普查并申报取证,合理安排压容检测,避免在装置运转周期中出现到期压容器检测,影响了正常生产的事件
发生。
第五,根据季节特点做好防腐保温、防冻、防汛工作。针对不同季节,及时下发夏季、冬季设备管理规定,如开展冬季设备管理竞赛活动针对装置防冻保温现状多次进行设备检查,督促各单位健全防冻保温措施,消除跑冒滴漏,并对各装置进行考评奖罚,使各单位积极性得到提高。分厂二次开车来连续3年未发生冻坏一个阀门,一台设备事故。
三、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展设备革新改造工作消除装置瓶
颈。
对装置设备工艺进行不断技术改造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是装置安、稳生产长周期的重要手段,分厂深深的认识到这一点,设立激励办法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各项革新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外采散油量增加的情况下为确保催化装置能够稳产高产改善催化原料,公司新上三级脱盐使催化原料盐含量控制在≤3mg/l,避免了催化剂中毒问题。多弹簧机械密封、波纹管密封、串级密封的大量使用延长了机泵的运转周期和抗抽空的能力。使用带压堵漏技术及时处理装置各处漏点。催化装置增加内取热管使取热能力提高装置操作弹性增大,减压塔改造提高真空度由原0.096Mpa提高到0.098Mpa减压渣油残炭上升拔出率增加2%。
四、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搞好人员职工培训工作
确保生产装置安全生产、长周期运行,人员素质是关键。随着企业改革和科技发展,人员越来越少,工作量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
进,要适应发展,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我们始终把员工岗位培训工作纳入工作中,要求员工必须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加强新技术、新知识到培训,掌握本岗位专业相应的理论知识,现场实际维护、操作。使操作工了解设备的结构、性能等基本知识。使维修工了解装置的工艺流程,做到了维护与操作相配合,共同努力,为主要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做出贡献。
五、今后打算
设备管理工作作为生产的基础,夯实基础管理提高我们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水平是确保生产装置能够安稳生产的保障。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设备管理及检查力度做到“三个及时”即设备问题及时发现,处理问题及时果断、联系工作及时准确。
2、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基层人员的操作水平、维修水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过去由生产人员所做的工作逐步由电子计算机或自动装置完成,这种发展趋势是生产人员逐步减少,但是维修人员都需要增加,维修人员不但增加而且技术上能适应新设备维修的要求,维修人员要比生产人员更需要更多的培训,在国外维修人员一般占全厂的三分之一左右,提高维修人员的应变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是确保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基础之一。
3、根据公司效益情况,逐步完善添置各种检测设备,提高维修人员装备水平,提高发现设备故障的能力,科学安排设备检修。使企业由过去的故障维修转变为计划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提高设备的可靠
性,提高维修人员利用率,减少库存费用。
4、在现有关键设备的特护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做到机组“四不超”(不超温、不超压、不超电流、不超流量)。
5、加强与兄弟单位及先进单位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拓展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经验。
分厂在今后的设备管理工作中坚持“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可靠性为中心,确保安全,消除消患”,确保装置的“安、稳、长、满、优”生产,以企业降本增效为基础,努力提高装置运行水平、创造装置运行周期的新纪录。
第五篇:夯实管理基础
夯实管理基础以规范促发展
北京北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005年年初我们即着手校企规范化建设工作,一年多以来,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上级单位的指导下,北航的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规范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正在逐步凸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建设规范的校办产业管理体系
1、组建北航资产经营公司
2005年3月,北航党委常委会会议决定成立校产业领导小组。5月,校产业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审议北京北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组建方案草案。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北航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工作和下属企业改制工作步伐加快。2005年12月16日,国有独资的北京北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成立。
2、全面推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在组建北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北航投资企业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对所投资企业的调查、摸底,在掌握所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改制措施,即:
1)主动注销长期经营亏损、投资无回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2)对有发展前景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
3)主动采取措施,从长期无回报、无发展前景的参股企业中退出;
4)全面清理下属企业的北航冠名;
5)通过清产核资核销企业不实和不良资产;
6)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校企规范化建设前,北航共有投资的校办企业(含股权)53家,列入此次规范化建设计划的共25家。截止2006年10月底,已完成的共21家,占计划的84%。在这25家企业中:
1)已完成清算注销的国有全资企业7家,完成计划的100%;
2)其他国有全资企业预计2006年底前全面完成改制工作;
3)从参股企业中退出7家,完成计划的78%;
4)清理冠用北航校名的企业7家,完成计划的78%;
5)现已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并取得国资委的批复,预计年底可以完成经营性资产的分开建账及划转工作;
6)完成董事会改组变更的企业9家,完成计划的100%。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北航资产经营公司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防科工委和学校的授权,按照法定程序及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不留死角,不留后遗症。
3、规范企业的日程经营活动
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首先体现在对北航资产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调整。首先明确资产公司不直接从事经营,对原有的3个事业部门进行了重组或剥离。通过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孵化的职能。通过组建资产管理部,设立审计组,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监控、指导职能。
为了规范下属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去年以来北航资产公司先后组织制订了档案管理规定、投资管理规定、董监事工作条例、内部审计规定等60余项规章制度,为企业规范经营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明确职责,北航资产公司组织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定义和规范,目前已经明确的工作流程达到50余项。其中涉及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如清产核资、全资企业改制、企业撤并工作、股权转让、冠名清理整顿等共有14项。通过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的落实和执行,明确了改制过程中的政策依据、决策环节、工作内容、完成时间节点、责任人等,进一步提高了校企改制工作的效率
和质量。
同时通过财务大检查,内部审计和下属公司财务人员大培训,建立了下属公司财务人员否决制;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对下属公司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即时监控制度和经营风险预警制度,加强了对下属公司财务的监管,增强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二、北航校办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实践
1、明确校办产业的战略定位,调整产业布局,突出主营业务 北航产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小而全”:经营规模小,涉及行业门类繁多,仅控股以上企业的经营业务就涉及机加、电子、软件、出版印刷、航空产品、餐饮、物业等行业。行业跨度过大引发的一个弊病就是力量分散,不能集中人员、资金开发核心产品,发展主营业务。
通过理清思路,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校办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改变单纯追求企业规模的主导思想,强调校办企业要以利润为中心,根据高校企业的特点,弃弱扶强,发展特色产业,集中有限资源,在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为此,北航资产经营公司对产业的战略布局进行了调整,确定以光纤陀螺、汽车电子、大学科技园建设、现代服务业及北航优势学科产业为今后产业的主营业务。
2、大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人才,高校产业缺乏的不是好的项目,而是好的项目运作团队。为此,北航产业通过引进、招聘、考核、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结构层次,重点建设由高层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人才骨干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自2005年以来,北航资产公司先后引进20余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两支团队:规范管理团队和经营管理团队。
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引进西门子公司的“圆桌会议”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发展需求,大力倡导
员工的个人理想、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和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积极提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倡导员工的自我学习,举办了多项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如北航资产公司本部的定期管理培训、下属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等。制订了岗位职责书,建立了北航资产公司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优胜劣汰,真正做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3、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根据北航产业战略定位,我们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特别是有北航学科优势的项目。
光纤陀螺项目作为北航产业发展的重点,已成立了专业化项目公司,目前厂房改造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生产线的设备安装,预计明年上半年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与北航汽车工程系、哈飞汽车公司合作的手/自动变速箱(A/MT)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样机试验,预计明年初产品定型。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上,我们改变了已往全盘产业化的思路。技术转移、转让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在工作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大。为充分发掘、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北航资产经营公司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校科研人员和集团公司相关人员积极参与技术转移、转让活动,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三、努力构建北航校办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校企规范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加速产业发展。为确保校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继续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构建并完善产学研体系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普遍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与学校各院、系、科研团队的互动与合作以及产业化项目的前期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建立完善的、合理的产学研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立产学研体系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的对象包括技术持有人、参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要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合理地分配这些人员及学校之间的利益。在和学校科研人员合作的过程中,产业部门对于科研人员的约束能力有限,从而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能无法严格按照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来保证时间节点和资金使用。为此,在挑选产业化项目的时候应重视项目研发团队的挑选,坚持项目的启动是建立在与院系或课题组的整体合作基础上,而不是与个别科研人员的合作。
其次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产业化工作。一项科研成果要成功地实现产业化,尚需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生产工艺的固化和产品的技术升级等。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由于科研人员参与产业化的工作无法得到学校的认可,科研人员参与产业化还只能视为个人的业余行为,这就很难保证他们的工作热情度和持久度。为此,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并将参与该项工作的绩效作为评聘、任用教职员工的依据。今年8月份以来,北航资产经营公司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开展了产学研政策的研究制订工作,基本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费使用的暂行规定》、《科技成果转化代管项目管理流程》及相关实施细则。上述管理制度已在北航资产公司内部试运行。
第三是面向社会,“引进来、走出去”。高校科技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经营人员主要是学校科研人员和教职员工,缺乏企业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可以在弥补校办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同时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拓宽市场渠道,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要鼓励科研人员转变观念,不能闭门造车,要大胆走出去。
2、拓宽投融资渠道,搭建投融资平台
高校科技企业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资金不足是滞碍企业
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企业的创办初期,货币出资比例比较低,生产与研发的资金不足,很难达到通常科技类企业快速成长的预期目标。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投融资平台:
1)提倡股权多元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2)发起并组织风险基金及创投基金;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的平台作用。
3、进一步发挥高校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咨询作用
企业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北航资产公司将采取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及时发现下属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并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市场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指导。通过建立企业联络人机制,由资产管理部指定专人对各下属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企业需求;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定期分析制度,为资产经营公司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