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的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马援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东汉初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建武十六年(公元前42年),出征交趾。建武十八年春,马援平定叛乱。马援出征交趾,合浦郡成为总要军事基地。合浦郡百姓在这场战争中参与了进军道路的建设、运输工具的制造及后勤物资的准备等工作,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合浦县等地区还流传着当地人民为马援进军修桥铺路的故事。现今合浦县城连州镇流行着一种名叫“马流话”的方言,据说为马援率师南征交趾时大军曾驻扎于此,故有“军人春谷积康成山”之名。
马援是合浦名臣祠中祭祀和供奉的名臣。马援出征交趾健全了封建郡县制治理,推动和发展了农耕经济,以“马援通道”繁荣了合浦海上丝绸之路,为补偿合浦人民在战争中的损失而“立珠崖县以属合浦”。马援出征交趾时,在合浦县留下的遗迹、遗址众多,有伏波将军庙、伏波滩、铜柱山,铜船湖等。
赵佗
赵佗(公元前237年-前137年),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著名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南越国创建者,号称 “南越武帝”。
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秦汉之际,天下大乱,交趾叛乱,并派兵攻占合浦,南越王赵佗驻军合浦,设行宫作大本营,指挥训练水师,筹集军粮,率军反击入侵的瓯雒国军队。南越王赵佗在合浦留有糠头领(今石湾境内)、古行宫(今合浦东山寺)等遗址。
赵佗在位期间,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习俗,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并鼓励汉人与越人通婚,维护了岭南的整体统一。赵佗还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费贻
费贻,四川南安人。费贻是有史记载以来有姓名的第一位合浦太守。费贻生于西汉向东汉转变的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光武素闻费贻的才能和气节,于是“遣使复征贤士费贻”遂封费贻为合浦太守。费贻在任期间,政情刑简,大力推行农耕,奖励农民开垦荒地,推广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他还亲自下田间教农民制造竹简水车、修筑山塘,蓄水灌溉农田,将当时的水田一造耕种改造为两造。同时,还引进中原种植桑、抽丝织布等技术,使当地的农民受益匪浅,大家都深感费贻太守惠德爱民。明崇祯本《廉州府志》记其:“少好学有志操,为乡党所敬重”,“仕合浦太守为政清简,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费贻在合浦太守任上期满离职时,老百姓攀辕百里扣留,一直送到今公馆境内一座大山下(即望海嶂)方肯洒泪惜别。后人为了感激费贻的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遂将此山命名为大廉山,以作纪念。此后,大廉山也就成为了南珠古郡的镇郡宝山。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因大廉山之名将合浦改为廉州,以树清廉勤政之风气。此后,珠乡有了传世千秋、象征廉政官德的“五廉”(廉山、廉州、廉垌、廉泉、廉江)名胜古迹。
孟尝
孟尝字伯周,东汉官吏。会稽上虞人。东汉顺帝(126年—144年)时任合浦太守。当时的合浦,史载: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珍宝,同交趾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员多为贪婪污秽之辈,奸人采求珍珠,不知道违纪约束,珍珠逐渐徒到交趾接界。于是客商不来,百姓穷困,贫困的人饿死在道路上。面对百业俱废,珠徒于交趾的困境,孟尝“求民病利,革易前弊”,制定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措施,厉行清廉勤政。不到一年时间,合浦境地出现了商贸流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迁走的珍珠也回到了合浦。这就是传诵千古的“珠还合浦”典故的起源。后来,孟尝因病上书朝廷请求辞官还乡获准。离任之日,珠乡百姓攀车拦道,使他的马车无法行进。孟尝只好半夜搭乘乡民的小船悄悄的离开。孟尝在合浦留下了“珠还合浦”的千古佳话,以及孟尝祠、孟尝风流坊、孟尝衣冠镓、还珠亭、还珠村、还珠岭等宝贵文化遗产。孟尝事迹载《后汉书》、明崇祯本《廉州府志》等。
高骈
高骈,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交州的战事未定,安南兵祸又起,朝廷在海门镇(廉州古称海门)屯兵达3万,但是,南祒兵集结却超过了六万。负责领军的经略使张茵畏敌不敢进军攻击,朝廷任命骁卫将军率兵5000先行进军,高骈兵至南定(在今越南河北顺城龙城乡),正在秋收的峰州众“蛮”猝不及防,被高骈大破,所有大田收获,都成了高骈的军粮。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又从海门发兵围交趾,高骈亲自督兵攻城,攻占交趾。至此将近10年的安南边患得到安定。唐朝在安南置静海军,以高骈为节度使。颜游秦
颜游秦是在隋末唐初出任廉州刺史的。史籍称其在廉州刺史任上“抚恤境内,敬让太行,争讼绝息,风教大治”。由于他功绩突出,还得到了唐高祖李渊亲笔玺书的慰问鼓励。这是史载合浦官员吏中,唯一一个受到皇帝直接嘉奖的官员。
颜游秦来廉州任刺史时,朝廷珠禁尚未开放,前任官员为了迎合朝廷权贵的喜好,以刑求逼索珠民下海采珠贡献,民不聊生。颜游秦到廉州上任后,即向朝廷上书,为民请命,要求开放珠池,让珠民和其他百姓都得以生计。颜游秦的建议被唐高祖李渊采纳,珠池开放后,珠民能够自由采珠,自由贸易,促进了珠市贸易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郡中吏民在赞扬颜游秦为民请命,把他称作“颜有道”。即清廉勤政“有道”,治理地方“有道”,爱惜百姓“有道”。颜游秦在廉州刺史的任期内,以廉著称,史书称其“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歌传京城长安,唐高祖李渊听到后颇为欣慰亲笔书“廉州颜有道”以作褒扬,《唐书》为之立传。宋《续世说》作了记述。《廉州府志》将之列入“名宦志”。颜游秦事迹传于民间口碑。危祐
危祐,北宋人,天禧三年进士(1019年),曾官至太学博士,因直言当朝宰相的过错,于景佑元年(1036年)被外放任廉州太守。在廉州太守任上,危祐为官清廉素有正声。曾正言:”某不敢扰民以固位也。“危祐在任期间,谨记先贤吏风,勤政恤民,积极推动廉州古城的建设,使廉州古城逐步成为边郡名城。其拒收珍珠扇的事迹后世传佳话。珠乡民众为纪念这位清廉爱民的太守,将他列为三贤祠中祭祀,称他是“尊尧集上心逾赤”,“高风千古动儒绅”。危祐事见《广东
新语》、《江西通志》、《廉州府志》。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东坡先后担任过知府、太守、团练副使、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因党派斗争牵连、先后五次被贬,最后一次被贬至海南詹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崩,微宗立,天下大赦,苏轼得以收赦南归,量移廉州(今北海合浦等候安排)。在合浦,苏东坡挥笔写下了“万里瞻天”题词,表达了**万里的孤忠情怀和“芒鞋不踏名利场”的志向。苏东坡在廉州留有东坡亭、东坡井等遗址,还有东坡笠,东坡哯、东坡肉等轶闻。留有《移廉州谢表》、《书合浦舟行》、《与秦少游书》及《戏和合浦僧》、《廉州龙眼》等诗歌文章十余篇和“万里瞻天”手迹,东坡去后,珠乡人建亭纪念,撰联赞曰:“沧海遗珠品重南国,雪浪旧迹人仰东坡”。还有赞联:“两朝政绩一代文宗,人间威凤祥麟,浩气岂随春梦去:白浪珠江,绿波南浦,海角蛮烟瘴雨,摘星曾感夜光来。”东坡居廉州事,《二十五史宋书》、《东坡志林》、《合浦县志》均有记载。李逊
李逊,江西南昌人,一生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明景泰五年(1454年)任廉州知府,当时,廉州守珠池太监谭纪贪赃枉法欺压珠民。李知府维护珠民利益,使谭纪不能得逞。谭纪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诬陷李逊放纵珠民盗采珍珠。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将李逊逮捕监押在锦衣卫狱。李逊在狱中将谭纪在廉州杖杀民众,强入民宅抢劫财物的罪行报知朝廷,皇帝便将谭纪下狱,并与李逊当面对质,谭纪无言以对,只好认罪,李逊官复原职。李逊不畏强暴,一心爱民,受到廉州人民爱戴。李逊去任后,合浦人民在白龙城外立碑纪念他的功绩。徐柏
徐柏,福建浦城人,明朝嘉靖时进士。初任地方官,后升至户部主事。赴廉州知府任时,身边只带着一个小书童。徐柏到任后,深入沿海一带布置防务,率领民众构筑工事,防止倭寇和海盗侵扰,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徐柏施行政清刑简之治,大力兴办书院,提倡文章教化。鼓励农耕为本,奖励垦田开荒,发展农业商贸,开设商户珠市,使廉州府出现了:“阜市东来接海崖,市中烟火起楼
台,几家竣宇相高下,无数征商处去来”的繁荣景象,徐柏因此深得了珠乡民众的敬重。据史籍记载,徐柏离任之时,珠乡士民送珍珠给他以作纪念,他婉言谢绝:“吾一肩来也,一肩去也,别无余物,来守是邦,应与廉州名相符也”。后人因此把徐柏称为“一肩一仆太守”以传诵他的高洁品行,合浦廉州府学孔庙的七贤太守祠中祭祀有他的神位,警示后世为官者。徐柏事迹见《廉州府志》。王鉴
王鉴(1598年-1677年),字玄照,号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被誉为“清四王”之一。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崇祯八年(1635年),任官连州知府。任职期间,清风惠政,大力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有政声,后人以“王廉州”称之。王鉴在合浦任职三年,对合浦文化教育事业和书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画作有《长松仙馆图》、《仿巨然山水》、《虞山十景图》、《梦境》等,流传于世。
康基田
康基田,山西兴县人,清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三十八年(1773年)赴廉州知府。珠乡人尊称其为“康府”。他以进士授江苏新阳知县,历任通判、知府、按察使(正三品),总督(正二品)、兵部尚书、刑部吏书、协办大学士(正一品),既是清朝一代名臣,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康基田在廉州知府任上,大力整治暴吏为民除害,发展教育事业,整治廉州城,推广开集市,发展蚕桑事业,大力修复历史古迹等。为珠乡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政绩卓然,众口交碑。康基田;离职升任之时,珠城吏民攀辕百里相送,沿途泣别之声不绝于耳。一些曾被他查罚斥过的属吏,也忍不住失声痛哭。一代良臣,丰碑自民心。康基田事迹详见《清史稿》、《合浦县志》。《清史稿》卷三六,康基田所撰的励志联“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酞有为有守学必有师”广为传颂。陈铭枢
陈铭枢(1889年-1965年),著名爱国将领,字真如,北海合浦县曲樟乡樟嘉村人。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政府效能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代理
院长。1949年6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民革第一届中央委员和第二、三中央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中央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文员。
陈铭枢热心文化教育事业,曾捐资创建合浦廉州中山公园和东坡公园、合浦图书馆(今北海中学校园内)、合浦五中校务楼、璋嘉真如小学、合浦医院等。香翰屏
香翰屏(1889年—1978年),字墨林,北海合浦人。民国元年习读政法,加入国民党。后毕业于广东护国军第五军军官讲武堂。历任粤军连、营、团、旅、师长等职。
1931年后任中央监委,为第一集团第二军军长兼广州公安局局长,第四路军副总司令、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闽赣粤边区总司令。他征战沙场10余年,敢于驳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正面战场上迎击日军,为家乡的建设花费心思,善书,有《香翰屏将军草书集》。林翼中
林翼中(1892年—1984年),字翼宗,北海合浦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5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军第四军第十一师西纸部主任兼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兼黄埔军校政治主任兼教官。1928年任第四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兼广东西区善后公署政务处长,1930年起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革民军第八路总指挥部教导队少长、监察部监察委员、广东省参议会议长。1949年到台湾,任珠海书院监督、崇正总会副理事长,1984年11月20日逝世。邓世增
邓世增(1886年—1954年),号益能,北海合浦人。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炮科毕业。历任营长、团长、副市长、钦廉警备司令、广州警备司令、军参谋长,中将司令等职。解放后被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奉派到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动作。1954年5月16日在广州病逝。
张君嵩
张君嵩(1900年—1948年),别名岳宗,北海营盘镇人。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参加过粤北会战、淞沪会战、福建事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抗战胜利后任第八军官总队中将总队长,1948年7月死后被国民党追赠为上将。劳冠英
劳冠英(1908年—1977年),名方成,字冠英,北海合浦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民军排、连、营长、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十八师一七四旅旅长,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第一纵队司令,第三战区暂编第三十五师师长,钱塘江北岸守备指挥官。1945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东北长春铁路警察局局长,1949年初任第七十四军(重建)军长。1949年秋到台湾,1977年在台北逝世。沈载和
沈载和(1899年—1951年),别名以甘,北海合浦县白沙乡人。1908年毕业于广东省政法专门学校,后到粤军陈铭枢部任职。先后任广东省三水县、开平县、封川县县长。后调任广东省印花税税务局局长。1918年4月,任广东省银行副行长、行长,1925年辞行长之职。淞沪抗战时曾兼任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积极为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筹集军饷。尔后,多方集资创办国华银行。总行设于上海,在汉口、广州、香港设分行。初任银行总经理,1931年起任董事长。解放战争期间,总行董事会迁到香港。这期间,在香港的中央党组织和民主党经费有困难时,沈载和利用在港金融界的关系,曾给予帮助。这期间,在香港的中央党组织和民主党派经费有困难时,沈载和利用在港金融界的关系,曾给予帮助。1951年5月6日,在香港去世。苏殿金
苏殿金(1889年—1973年),又名廷銮,字健金,北海合浦县乾江人,民国6年考取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为合浦最早的留学生。在理工科化学系攻读四年,精通英日文字,对中国甲骨文和古文也有精深的研究。学成归国后,在廉州中学执教近十年。后随全国闻名的中医学习中医学,后辞去教师职业,开办“寿而康”中药店,兼为民众诊病,不收诊金。著有《中药今释》、《妇科医案》、《胡卢燕石斋诗文集》等。
岑麟祥
岑麟祥(1903-1989年),字时甫,北海合浦人。我国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山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1933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国家硕士学位和语言学高等研究文凭后回国。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主任,文学院代理院长、院长等职。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史概要》、《历史比较语言学讲话》、《语言学学习和研究》等,重要著译有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房德里耶斯的《语言论》,参加修订《新华字典》、《汉语成语小词典》和编撰《古汉语字典》,晚年编撰《汉语外来语词典》,著有《语言学家评传》等。龙大均
龙大均(1903-1985年),字詹兴,北海合浦人。1922年考入广东大学,1926年被选派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同年秋,赴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受聘为行政院公务员,代表中国政府出席日内瓦“国际劳工大会”。1934年,被国家铁道部聘为专员兼《中华月报》主编。1935年奉派青岛胶济铁路管理局,主持经济调查、运价核实及监督指标等工作。著《1935年世界经济》一书,同时兼任国立山东大学经济系教授。1942年在重庆先后任国家动员委员会专员、国家总动员会议秘书、参事、专门委员、国防最高文员会参事。1946年返南京,先后任经济部总务司司长、参事和管制司司长等职。1949年初到香港,译书兼任教于华侨工学院。1950年主动回国,曾在长春东北商业专科学校任教、东北财经学院任教。
第二篇:广西师范大学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学校现有27个二级学院(含独立学院——漓江学院),在职教职员工2326人,全日制本科生18539人,博士生87人,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286人,各类长短期留学生1200多人,函授、进修生等10000余人。建校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22万多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
办学历史悠久 学校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在8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努力培养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继承传统,彰显特色,引领和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了广西教师教育的龙头作用。
文化底蕴深厚 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昌巙在此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公学——桂州学;宋代,曾在此建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圆寺);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王城成为目前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建校以来,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谭丕模、阳翰笙、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林砺儒、曾作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他们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谱写了桂林文化城的历史篇章。这些财富的孕育和积淀,铸就了学校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因此而成为“人文强桂”的台柱。
办学条件完善 学校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条件优良。王城校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历史、美术、旅游等专业的教学基地。育才校区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是学校的主校区。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教育园区,正逐步建设为现代化校园。学校建筑面积88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7亿元;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多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全校图书馆舍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72.64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15360GB,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有球类馆、武术体操馆、塑胶田径场等各类现代体育设施,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
学校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和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
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西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科基地在终期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是广西具有博士授予权的3所高校之一,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有18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素质优良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63人,占54%,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110人,占78%。教师中有国家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人选1人,漓江学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广西优秀专家1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3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和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30人,校级拔尖人才78人。有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有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共建载体,8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8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9个校级教学团队。
教改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教改成果显著。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评建创优”和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建立了学校、自治区、国家三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体系,先后获得169项自治区级和15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完成了首次开展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深化了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成果《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西部地区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获得2009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教师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4项奖励,并实现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科研成绩斐然 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863计划课题、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8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经费总计2.77亿元;获得各类科研成果8502项,其中各类著作344部、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89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6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五完成单位);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均为“十一五”期间广西高校唯一获奖的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4项,其中一等奖6项。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目前,学校共有42个厅局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比“十五”期间增加34个,其中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校园文化繁荣 学校打造了一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坚持举办“独秀大讲坛”,开展“一院一节一特色”系列活动,获得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连续9年共开展18期“大学
生理论学习月”活动,获得广西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连续举办12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连续10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的联合表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学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出版社成绩卓著 学校出版社2009年6月完成改制,成为广西出版界首家集团,也是我国第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截至2010年底,学校出版社总资产达4.15亿元,净资产达2.52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且呈逐年递增态势。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7月发布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表明,我校出版社在我国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6位,在大学图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2位。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截止目前,先后与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约200多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交换项目,每年选派大量师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和开展教学实习。学校留学生人数得到快速增长,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0000余名。学校目前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全国63所)。学校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和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合作共建了2所孔子学院。培训和派出志愿者前往东盟国家开展汉语教学,并为东盟国家培训和培养汉语师资及教育管理干部。筹建的“越南学校学校纪念馆”成为了中越人民缅怀历史、传承友谊的良好平台,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育人质量较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共培养各类学生46000多人;本科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09届达到77.66%,创历史新高;本科生共有1375人次在自治区级(含)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195项;学生参加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取得了4项国家专利;22个班级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集体(标兵),85人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2999人次获各类奖学金;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中2011年达到92%,在区内高校排名前列;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优秀率连续7年位居全区第一。
社会声誉良好 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等称号。学校教务处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
第三篇: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
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
题目: 聊城历史名人,聊城,了解聊城历史
摘要: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
杰、志士仁人,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搜寻、整
理和探究聊城历史文化名人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其辉煌的成就,使聊城人民了
解聊城的历史和文化,培养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将来建设
家乡,报效祖国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查阅历史典籍,上网搜寻资料,走访老人。前人研究几乎详尽。
研究方法与过程:借鉴已有资料,利用假期时间在聊城附近走访老人。需要的材
料有纸笔,历史典籍。
结果: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
“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
(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毖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毖城传言为伏羲城。伏
羲或谓毖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
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 开辟了人类
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 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 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仓颉,上古时期黄帝史官。5000年前,他作为黄帝史官,伴驾南巡。在一
次古远山林里展开的狩猎活动中,他看到猎人们匍匐在地,仔细观察散落的蹄痕
印迹,用以确定野兽的行踪。他由此得到启发,突生灵感,以鸟纹兽迹为蓝图创
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从此,祖先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年代,开始了契木为文的文明。
从此,世代传承发展,生生不息。钟鼎陶泥,甲骨汗青,铅火枣梨,刀笔毫
宣。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积墨于今。这位补天浴日彪柄千秋的老
人,被后人虔诚地尊称为文字始祖。去世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东阿县志》载“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圯。道光五
年知县李贤书捐俸重建。”仓颉墓原有高大的墓冢,墓前有古碑数幢,祠堂三间,二层。此地尚存仓颉墓碑、仓圣桥等遗迹。
军圣孙膑
军圣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
孙膑早年与魏人庞涓共同习艺于战国时隐士鬼谷子。庞涓忌孙膑之才,借故施以
“膑”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其后齐国使者暗中将孙膑载回,威王任孙
膑为军师。孙膑先为田忌设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庞涓势
穷自杀,孙膑因此而名显天下。后隐居,著《孙膑兵法》。但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旧时阳谷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及大、小迷魂阵,莘县有马陵之战古迹等多处。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文学家,太和三年封东阿王,期间“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世”(《法华玄赞》),世称“鱼山梵呗”或“鱼山呗”。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就是从曹魏时代开始的,曹植就是“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曲--梵呗之音创始者。作为最早的中国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旧志将“鱼山闻梵”列东阿古八景。今东阿县鱼山麓有曹植之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榛清代名臣(1495—1575年),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履山人,临清人。“后七子”之一,明朝著名文学家。谢榛初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以他为首,倡导为诗摹似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襄精华。”后为李攀龙等排斥。晚年客游诸藩王间。其诗以律、绝见长,内容多为对家乡眷恋之情及政治上的抑郁不平,形式古雅玲珑,功力深厚。其诗论,主张“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但仍未脱离拟古主义。著有《四溟集》十卷,《四溟诗话》四卷。
傅以渐(1609—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为清代开国状元。初任弘文院修撰,后任国史院侍读学士、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四年加封太子太保,次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曾奉旨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载,又奉命屯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还曾奉旨总编《通鉴全书》、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傅以渐在政治、文化上多有建树,深得顺治帝器重。后因病辞仕归家,曾主持编撰《聊城县志》。康熙四年病故,葬于聊城傅家。
张自忠(1891—1940年),字荩忱,临清唐园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14年投笔从戎。曾率部重创日军,取得喜峰口之役大捷。1938年任27集团军团长。率部在鲁南重创日军,为台儿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6月又率部在信阳得胜关一带阻击日军西进,并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5月10日两次重创日军,取得“鄂北第2次大捷”,荣获“宝鼎勋章”,晋升为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1940年5月在日军10万重兵三路进攻下,坚决迎击日军,重创敌人,后因寡不敌众,率部撤至南瓜店附近杏仁山。16日,日军进攻,最后伤亡殆尽,张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这是抗战时期牺牲在疆场的唯一一位集团军总司令。重庆和延安分别举行盛大隆重的葬礼和追悼大会。1982年4月16日,国家民政部追任为“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李苦禅(1899—1983年)原名李英杰,号超三,聊城市高唐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幼年受民间艺术启蒙。1922年考入徐悲鸿主持的北平艺专,学习西画。1923年,拜师齐白石,学习国画。师古又不泥古,独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风范。为白石老人生平最得意门生和尊友,曾为之题“弟子苦禅画,白石门下只此人也”。1939年,因“抗日爱国罪”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49年,被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专教授,当年并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83年6月11日病逝。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通才”。一生著述丰厚,对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有卓越的贡献。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今临清)官庄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建树颇多。主要著作有《1957-1959印度民族起义》、《天竺心影》、《牛棚杂记》、散文《月是故乡明》、译品《大唐西域记今译》等。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内涵底蕴非常丰厚,其历史上出现的文化名人谓是灿若星河,不胜枚举,是聊城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亮丽品牌,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中的最有力武器,也是每个聊城人都应熟知的历史文化,是每个聊城人热爱这方热土的体现。
第四篇:第2章历史广西知识点
《广西导游》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历史广西
一、填空题
1、宋朝设置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西”以 广南西路 简称得名,是广西名称的由来。
2、元朝时期,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今广西先属 湖广 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单独设 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
3、明朝 时,在全国设置13个布政司,广西当时是13个布政司之一,称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
4、广西又名 桂海,南宋范成大曾写《 桂海虞衡志 》,此后桂海专指广西。
5、最早以八桂称广西的是 南朝梁沈约,唐代文学家 韩愈 在《送桂州严大夫》诗中云:“苍苍森八桂”,从此广西称八桂固定下来。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百越后,便在岭南设立了 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此后广西便开始简称为“ 桂 ”,为广西设郡之始。
7、在我国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殿试”成绩第一名被称为“ 状元 ”,第二名称为“ 榜眼 ”,第三名称为“ 探花 ”。
8、“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到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作者是 清 代的 袁枚。9、12月11日,对于广西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 等领导了百色起义,1949年12月11日 广西全省解放,78年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改为 12月11日。
10、历史上曾在南宁昆仑关发生过5次较大的战役,其中发生在北宋的“ 狄青夜袭昆仑关 ”之战和抗日战争时期的“ 昆仑关大捷 ”最为著名。
11、南丹县 是广西有色金之乡,有“ 中国锡都 ”之称。
12、“ 柳江人 ”是目前在广西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县通天岩,距今约有 5 万年。
13、兴安灵渠 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 史禄 主持开凿兴安灵渠,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14、冼夫人 是岭南的杰出领袖,在维护岭南各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方面作出国杰出贡献。
《广西导游》第二章知识点
15、唐朝政权瓦解祸基于桂林是指 庞勋起义。
16、宋熙宁八年,惊天地泣鬼神的邕州保卫战中,苏缄 全家36人壮烈殉国,无一人投降。
17、明代嘉靖年间,中国沿海频遭倭寇侵扰,瓦氏夫人 应明朝廷征调,率领俍兵转战江浙,抗击倭寇,骁勇善战,不屈不挠,保卫华夏。
18、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前赴后继,与朝廷斗争了上百年,其中以 侯大苟 领导的起义声势最大。
19、东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马援,被汉光武帝封为 伏波将),成语“ 马革裹尸 ”出自其口。为了纪念他,桂林有伏波山、横县有伏波滩、龙州修有伏波庙等。
20、中国最早佛教居士是 东汉 末年佛学家 牟子,著有《 理惑论 》,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
2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这是唐代
韩愈 写 桂林 山水的名句。
二、单项选择题
1、桂林独秀峰公园有一读书岩,岩口镌有(C)于1201年写下的《劝驾诗》,诗中第一次出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
A、东晋、葛洪 B、三国、颜延之 C、南宋、王正功 D、明代、徐霞客
2、宝瓶口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A)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郑国渠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于(C)宣告正式成立。
A、1956年3月 B、1952年12月10日 C、1958年3月5日 D、1965年10月12日
4、范成大所著的(B)是广西历史上第一部博物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A、《粤西游记》 B、《桂海虞衡志》 C、《游桂林诸山记》 D、《石湖居士诗集》
5、大明山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险的树种是(C)。
A、格木 B、香花木 C、桫椤 D、白豆杉
6、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念日为每年的(A)。
A、12月11 B、3月15日 C、3月5日 D、10月1日 7、1921年和1922年(B)曾三次来梧州从事革命活动。
A、周恩来 B、孙中山 C、邓小平D、张云逸 8、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领袖(D)集2万余人,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金田起义,该起义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A、杨秀清 B、冯云山、萧朝贵 C、韦昌辉、石达开 D、洪秀全
9、圣堂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B)。
A、儒良 B、鳄晰 C、云豹 D、蜂猴
《广西导游》第二章知识点
10、广西历史上有“石柱将军”之称的壮族英雄是(B)。
A、冼夫人
B、瓦氏夫人
C、洪秀全
D、石达开
11、(D)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A、1956年3月 B、1952年12月10日 C、1958年3月5日 D、1965年10月12日
12、“广西国际民歌节”自(A)起开始创办。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A)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它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A、1993年、1999年 B、1952年、1965年 C、1958年、1999年 D、1965年、1993年
13、下列对广西建制沿革描述错误的是(D)。A、宋朝时设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得名 B、元朝设广西行中书省(简称广西省),广西设省之始 C、明朝设置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固定 D、清代复设广西路,民国改为广西省
三、多选题
1、以下诗人中曾经到过广西并写有诗歌吟咏广西的诗人有(ABC)。A、刘克庄 B、黄庭坚 C、苏轼 D、王昌龄 E、杜甫
2、哪些是属于陇瑞热带动物植物保护区的特有珍贵树种和优良速生树种?(ACD)A、金花茶 B、铁杉 C、金丝李 D、枧木
3、下列广西的植物中,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是(ABCD)。A、银杏 B、桫椤 C、南方铁杉 D、望天树
4、下列对广西主要历史人物描述正确的是(ABCD)。
A、马援,东汉著名军事家,汉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马革裹尸”出自其口 B、孟尝,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民间用成语“合浦珠还” 赞美他 C、牟子,东汉末年佛学家,著有《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 D、史禄,秦朝水利专家,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其主持开凿兴安灵渠
四、名词解释
三元及第:古代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称三元及第,三元分别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
五、简答题
《广西导游》第二章知识点
1、请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诗句的作者、朝代和篇名。
答:南宋时期诗人王正功在府中举行鹿鸣宴时,为勉励11位中举学子,即兴写下的《劝驾诗》,其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诗句,他是最早提出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
第五篇:党的历史简介
党的历史简介
共产党泛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工人党。在中国,他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简称。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章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为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 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6823.2万名,基层组织345.1万个。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会研究党建问题一览>>>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 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和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2
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书记
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每届任期和同级党的委员会相同。此外,中国共产党在中一级还设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等中央直属机构。每届中央委员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在下届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党的经常工作,直到下届中央委员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为止。
中共中央>>>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央军委>>>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对外关系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与各国政党交往中,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基本原则。目前,我党已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和地区的400多个各种类型的政党和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
中联部>>>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
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人民日报》,党刊是《求是》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紧跟世界进步历史潮流发展的方向,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 求。
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简介 中共历史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80年,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的历程。19世纪中叶的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不甘屈辱的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导的辛亥革命,推 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旧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中4
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新途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经过这场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强大力量,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从1920年秋到1921年春,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和
法国也建立了旅日、旅法支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来自七个地区的53名党员的12名代表: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去。为了开展工人 运动,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和1923 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广东党组织派谭平山、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嵩等为代表出席。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有20多位共产党员参加了这次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的革命新局面。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周恩来、陈延年和彭湃、苏兆征等推动工农运动迅猛发展。经共产党人提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自1924 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1925年5月,在上海的日本资本家、英国巡捕抢杀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和群众十多人,遂爆发席卷全国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为声援上海工人斗争,6月,省港25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坚持斗争16个月之久。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举行东征和南讨,统一了广东,为北伐准备了后方基地。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叶挺独立团当先锋,在革命军其他部队配合下,于8月下旬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击溃了北洋军阀吴佩孚主力,并先后占领汉阳、汉口和武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 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失败。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 领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八一”南昌起义。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著名的有: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同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杨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此外,从同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广东各地工农武装举行了100多次起义,建立了海丰、陆丰等苏维埃政权。
这些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伟大开端,是对革命 道路的艰辛探索,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指引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中央革命根据地反第五 次“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不停地向中国进攻。中华民族危机日益 加深。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这个风暴迅速遍及全国。广州等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抗日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广州中国青年同盟、突进社及其后成立的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广东抗日青年先锋队等爱国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2月12日,张学良、李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遣周恩来到达西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结束内战,转向抗日。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宣告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实现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其后,党将各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平型关之役等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
随着全国抗日战场形势的发展,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以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等统称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也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这些部队对日军先后进行了“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十几万次,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内开展了马列主义整风运动,使党达到了空前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去夺取革命胜利。抗战胜利后,我党
为争取实现全国的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派出毛泽东等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在不损害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我党作出了重大让步,让出一些根据地和缩编军队。
但蒋介石为抢夺胜利果实,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撕毁协议,于1946年6月挑起全国内战。党领导人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团结了海内外广大的爱国人士,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统区农村的游击战争也蓬勃开展。翌年秋起,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失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八一”南昌起义。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著名的有: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同年
12月11日,张太雷和杨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此外,从同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广东各地工农武装举行了100多次起义,建立了海丰、陆丰等苏维埃政权。
这些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伟大开端,是对革命 道路的艰辛探索,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指引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中央革命根据地反第五
次“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胜利完成了 长征。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不停地向中国进攻。中华民族危机日益 加深。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这个风暴迅速遍及全国。广州等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抗日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广州中国青年同盟、突进社及其后成立的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广东抗日青年先锋队等爱国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2月12日,张学良、李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遣周恩来到达西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结束内战,转向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宣告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实现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后,党将各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平型关之役等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随着全国抗日战场形势的发展,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以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等统称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也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这些部队对日军先后进行了“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十几万次,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内开展了马列主义整风运动,使党达到了空 前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
指导思想,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去夺取革命胜利。
抗战胜利后,我党为争取实现全国的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派出 毛泽东等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在不损害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我党作出了重大让步,让出一些根据地和缩编军队。但蒋介石为抢夺胜利果实,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撕毁协议,于1946年6月挑起全国内战。党领导人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团结了海内 外广大的爱国人士,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统区农村的游击战争也蓬勃开展。翌年秋起,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党发布的五一号召,即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热烈响应,开展新政协运动。
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 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下,一举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反动统治遂告覆灭。同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共商建国大计。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 运动。1951年底,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10
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党领导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4年6月,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倡议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国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本着“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1957年2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随后,党内开展整风运动。同年夏,党内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倾向。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上年翻一番,并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迅速推向高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1
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1962年初,党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但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发生了新的波折。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随后,在全国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在此期间,我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如建立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次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966年5月和8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 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 提出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是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开展全面整顿,形势明显好转。1976年4月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内乱结束。
“文革”期间,我国在科技、外交工作方面仍取得显著成就。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10月,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逐步在全国开展。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在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为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1982年
9月召开的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10 月召开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7年
9月召开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地写进了党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勇 敢地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中央及时总结经验,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