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
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直属单位、机关各股室:
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者不断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学生家庭不断增加,给各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新的问题。我县虽于2005年开始,全县上下实施了“守学生关爱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全县留守学生多,管理难度大,无现成的管理经验可循,“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仍处于浅层次、粗放型的工作层面;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仍处于探索和建立之中,就是工作出色的学校,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现根据我县“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留守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未来的劳动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广大农村的和谐稳定,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利益。做好“留守学生”教育管
理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惠民爱民、关注民生、服务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现实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深厚的感情,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各校要对在校的“留守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各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各校建立的留守学生花名册要及时上上报县教文局备案。
(二)实施“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各校要根据“留守学生” 的实际情况,动员和组织学校的教职员工对他们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尽最大可能及时帮助解决。各寄宿制学校要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学生”寄宿;对走读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得到关怀和帮助。县教文局党委成员固定联系3至5名留守学生,局里其他干部职工和各校中层以上干部要固定联系2至3名留守学生。
(三)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切实抓好“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组织“留守学生”学习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及时检查“留守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交通安全、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问题。要经常过问关注“留守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要加强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处理“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学生”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留守孩子 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四)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各校要充分利用活动室、学生宿舍等学校场所,建立专门的“留守学生之家”,按“ 六个一”(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部影碟机、一部亲情电话、一套青少年读物、一套体育器材)标准建设,并利用节假日、学生生日等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在“亲人失缺、家庭失爱”的情况下能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要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数量和情况,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方便家长及代理家长定期与留守学生联系、沟通,让留守儿童真切体会到父母就在身边,不再寂寞和孤单。各校还要积极探索“代理家长”、“心声信箱”、“周末爱心园地”、“留守学生专户”、“集体过生日”、“爱心志愿家庭”等关爱留守学生的有效途径和平台。
(五)做好学生团队工作,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对家庭十分贫困的留守学生,学校应纳入“两免一补”范畴,并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给他们以经济资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
(六)开展专门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学生”综合素质。要帮助纠正部分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气,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其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加强生存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风险,识别风险,自我救险能力,培养独立生活习惯,增强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法制教育,向留守学生传授基本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控制不良行为,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要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的心理、生理知识,通过开展谈心等活动、排解其不良的心理情绪,弥补其情感缺失,培养其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学校要调动“留守学生”在自身教育管理中的自主管理积极性,注重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合力
(一)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学校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留守学生”工作情况,反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党委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争取政策上的倾斜和经费上的支持。要抓住时机,积极主动地与妇联、共青团、公安、文化、司法等相关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商,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针对学校
门口交通安全问题,校内外乱摆摊点问题,未成年学生进网吧问题等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要积极争取社会各届的具体帮助。各学校要争取留守学生家庭所在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其家庭的困难提供具体帮助,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社会网络。要动员和组织老干部、老教师、村(镇)党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学生”牵手结对,保持近距离接触成为孩子们的“编外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并与监护人沟通指导监护人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三)要明确家长(监护人)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各学校要通过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监护人)的沟通,确保其家长(监护人)努力做到每周与孩子通一次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孩子的科任教师联系一次,主要节假日回家团聚一次,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成长,弥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家长要与委托监护人保持定期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生活和学习情况;要主动和学校保持联系,掌握子女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
(四)要发挥教师教育管理的主力军作用。广大教师,特别是
班主任老师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与“留守孩子”民主、平等相处,克服单纯的教书观和空洞说教,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像父母一样地监护、抚养他们,充当其“代理家长”。教师要为“留守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建立关爱“留守学生”教务日记,定期开展与“留守学生”“谈心日”活动,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开展“一帮一”等活动。要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通过与“留守学生家庭”经常交流和与监护人定期家访,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努力成为“留守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重要精神依。
(五)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通过有效途径广泛正面宣传 “留守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力宣传“留守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营造社会各界进一步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留守学生”奋发进取,自尊自立。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县教文局成立由田勇同志任组长,王照鼎、王裕能、夏萍、向仕禹任副组长,基教股、监察股、计财股、办公室、德体艺股、教研室、电教馆等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股负责日常工作。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具体负责所在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订实施“留守学生”教育工作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推
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县教文局已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年终工作考评,各学校也要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第二篇:关于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意见
关于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
意 见
为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全街道上下切实关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动员社会支持,提高家长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共享蓝天”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四大行动,切实推进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档案。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结对帮扶、寄宿优先等制度,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开展关爱活动,营造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开展“代理家长”、“亲情电话”、“城乡少年手拉手”、组建“留守小队”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三)教育指导留守儿童监护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如何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如何关怀、爱护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内容,给留守流动儿童家长传授科学育人的方法
三、要求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李阁镇“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组组长,教办、妇联、卫生、司法、民政、团委等各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办公室设在教办,负责日常工作。各村也相应成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领导组,负责相关工作。
2、营造氛围。及时宣传报道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先进事迹,定期召开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经验交流会,宣传关爱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共同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和班主任进行培训,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3、加强督查。定期组织人员对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进行督查,以保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方案如期执行。年召开一至两次专题会议,听取各村、各部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经验,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
长武县职教中心
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
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处、室、组、班级:
为更好地保障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全校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
随着我县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邻居代为照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子女身边,家庭教育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二、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
(一)摸清留守儿童底子并建立档案。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开展留守儿童信息摸底、核实工作,查清全校留守儿童数量、构成、特点以及家庭状况等,明确其分布情况及家长务工去向,重点摸清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信息,要在5月25日以前,按照父母双方在外、父母一方在外、孤儿等类别建立好留守儿童数据库。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务工情况,在学校、家庭中的心理、活动、劳动和学习等情况,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二)抓好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建设。由政教处负责,从现有的教师中选聘富有爱心、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实行 “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及安全管理等工作。建立“代理家长”志愿者队伍,积极组织动员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代理家长”志愿者队伍中来,在思想、生活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爱。建立“手拉手”队伍,让学校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互结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共同成长。
(三)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重点对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推行“代理家长制”,落实“五知五帮”活动内容。做到知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多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科任老师联系沟通;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计划书,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坚持落实教师与留守儿童建立 “一对一”的关爱帮扶制度,并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学校要把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对困难留守儿童家庭收取的有关生活费用要给予优惠;学校心理咨询室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服务;校要开通亲情电话(029-34202143),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搭建沟通联系的平台;要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常见病诊治等卫生保健服务,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要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和代理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联系公安、交通、卫生、食药监等部门要深入开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积极预防和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觉、自信、自理、自律、自强、自立”意识,增强自主发展、独立生活能力;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特别是要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活动和公益性劳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和课余生活。教育部门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在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公室(设在政教处),负责全校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政教处要建立帮扶工作日志,帮扶教师定期到所包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深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优势,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儿童优先”的教育理念,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以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好做法,在全校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学校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要修订考核办法,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第四篇: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新建中学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水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和制度保障,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作出《新建中学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以及省、市组织实施“农村关爱工程”的部署要求,把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和着力点,以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关爱活动,为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到“十一五”末,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努力做到“五个确保”,力争走在全市前列。一是确保98%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初级中学教育。二是确保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入学机会。三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资助、不因贫困而失学。四是确保学习有困难的留守儿童都有1名以上教师或优秀学生帮助辅导。五是确保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在学校得到亲情呵护、心理护导,促进健康成长。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抓好达标创建工作,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从领导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办学条件、卫生保健、学生文化生活、亲情互动、档案资料管理、家长学校工作,教育质量、特色建设十个方面制定若干工作细则。学校要围绕“开通一部亲情电话,成立一批兴趣小组,建好一个图书阅览室,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教师”的“五个一”要求,积极开展关心下一情暖留守儿童达标创建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使全校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努力打造一支有爱心,有强烈责任感,懂学生心理,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双班主任制”的探索和实践,实行“学习”和“生活”管理分开,设立学习和生活两个班主任。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构建亲情互动平台。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做好留守儿童与家长亲情互动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网络资源的功能用,在电脑室安装视频通话设备,也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设立视频通话室。要科学安排留守儿童与家长的通话时间,排出活动时间表,保证留守儿童每月至少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一次以上。
(四)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以提高农村儿童和家长的道德素养为目标,依托家庭、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精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读精品好书等系列活动,提高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素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解决留守儿童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得关爱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全覆盖,不留空白。
(五)大力发展农村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是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渠道。认真抓好农村家长学校建设,特别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第二监护人培训、打工父母学校等特色家长学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安排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打工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等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指导性和科学性。学校教研部门要组织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编写留守儿童父母必读教材,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沟通方式,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六)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层次和水平。在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现象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其数量也会逐渐增加。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过程中,要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呼声和意愿,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在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基础上,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提升整体水平。学校要开展课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四、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网络。校行政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处室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合力求突破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督促。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督促检查,把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班级工作目标,把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与班主任的实绩考核挂钩,把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与各种评优评先挂钩,实行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相结合,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
(三)营造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刊、校广播站、班刊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新建中学关工委
2009年10月
第五篇: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19号二○○七年三月十九日
我省老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老服务设施建设、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道德建设、舆论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切实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我省老龄工作新局面,现就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126万人,占总人口的12.87%,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15万人。老龄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老龄工作意识,积极解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为适应老龄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快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市(州)级统筹。从法制上规范和防范养老保障风险,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积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争在3年内将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完善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拓宽服务范围,坚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重点解决好农村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疾病负担问题。稳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老年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高龄老人长寿补助制度,逐步提高百岁以上老年人的长寿补贴金标准。
三、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救助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惠及老年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
村居民的总体目标。各级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村贫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大病救治的补助工作。切实加强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医疗机构应采取继续教育等措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救助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及时主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加快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改建一批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老年活动场所和社会福利设施。2010年,大中城市和县(市、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至2所老年活动中心,平原地区、丘陵地区乡镇、街道应建立老年活动室,盆地周围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镇要力争建立老年活动室,鼓励、帮助村(社区)建立老年活动站。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安排解决。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在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爱心护理院”,逐步实现90%以上大中城市和县(市、区)城区建立1所以城乡养老为重点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目标。鼓励支持乡镇街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代养、寄养老年人的综合服务场所。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人自愿的原则,引导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干部、老专家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科技开发、信息服务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着力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开展自费代养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在老年福利设施的资金和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农村倾斜。
积极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其他服务项目。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老龄事业发展,力争2010年末,大中城市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示范性老年公寓。
五、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诈骗、伤害、遗弃、虐待老年人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和打击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邪教组织和愚昧迷信活动。“十一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适当安排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抓好社区、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保证老年人获得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认真制定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强监督检查。老年人进入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时要继续落实好门票减免优惠政策。公交客运部门要为老年人乘车提供方便。依法规范老年人的社会集资行为,农村老年人在承担筹资筹劳方面要酌情给予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人均每月不低于100元长寿补贴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生活补贴制度。研究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城乡贫困家庭老年人去世的丧葬殡仪服务费用减免的政策。要将贫困纯老
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贫困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学费应予减免。
六、积极推进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纳入部门发展规划。努力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加强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老年文化和体育事业,兴办各类老年学校。尚未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州)和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应兴办1所老年大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力争2010年末全省老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0所。加强对老年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文化市场,倡导基层文化的创新发展,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建立健全基层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强化全民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意识
坚持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办老年专栏、开设老年节目、办好老年刊物和街头板报、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敬老宣传月(周)”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积极开展社会互助,倡导扶老助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及时宣传敬老先进典型,营造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八、加强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
县级以上老龄工作委员会是本级政府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老龄办作为民政部门代管机构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老龄办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老年人口较多、工作任务较重的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对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队伍要积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计划地做好老年群众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培训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明确任务,齐抓共管,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老龄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老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老龄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建立老龄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自然增长机制,保障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开展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敬老模范乡(镇、街道)、敬老模范村(社区)和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这个载体,进一步明确老龄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到部门,经费落实到项目。涉及老龄工作的部门要把老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规划,及时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并督促抓好落实。省级部门对省级财政用于发展老龄事业的经费要足额使用,不得另作他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将公共老年服务设施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推进老龄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确保老年人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