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第二章 要求与职责
第四条 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
(一)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三)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
(四)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条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四)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八)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章 配备与选聘
第六条 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第七条 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专业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要担负相应职责。
第八条 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
(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三)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九条 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
第十条 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专职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等相关职务,并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四章 培养与发展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一般应由有关校领导,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
第十四条 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
第十五条 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
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
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院(系)要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设立“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工作队伍建设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并报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条 辅导员工作守则
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为了搞好辅导员的自身建设,做好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自觉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要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对待学生工作要由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要有奉献精神。要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
要时刻关心和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不护短。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思想教育要耐心,工作方法要细心,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遇到困难不推诿,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对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
讲党性,讲原则,讲团结,讲纪律,不徇私情。办事处理问题要公道,对学生要一视同仁,避免有亲有疏。要勇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
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是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要做到言而有信,说了事情就要办。要充分发扬民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及时认真总结工作,积累经验,摸索规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第二条 辅导员工作职责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五抓:即抓苗头、抓倾向、抓规律、抓骨干、抓后进。并把这作为基本工作方法贯彻工作始终。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要坚持三看:学习看劲头、生活看秩序(寝室和教室卫生、作息)、活动看情绪。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经常深入班级,检查指导班级工作,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宣传推广。
模范遵守辅导员工作守则要求,关心爱护学生,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晚自习等,掌握学生的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在学生中的贯彻落实情况。
检查指导班主任工作,共同商量搞好班级学生工作。
积极参加校、系、部(处)和年级的各种会议。认真学习,提高水平;沟通情况、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建立学习工作笔记。
对评优、评奖的学生和班级提出表奖意见,对违反纪律构成行政处分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参加招生、毕业分配的具体工作。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系、部(处)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组织值周工作和竞赛评比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
要严格请假制度,不得擅自脱离岗位。
指导团总支(支部)、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条 辅导员常规工作
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检查值周工作,总结上周工作,布臵下周任务)。
每周要参加晚间值班一次。
每周至少要找2~3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要求。
每周普遍检查总结一次宿舍、食堂、教室、早操、晚自习、晚就寝的纪律、卫生情况。
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
每两周参加一次学生不同类型的马列学习会、班会、座谈会等会议。
每月召开一次年级大会。
每月向主管学生工作部门有准备地、系统地全面汇报一次学生工作。
每学期开学时,上交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末上交学期工作总结。写好日常工作笔记和值班纪录。1.你认为辅导员的职责是什么? 辅导员职责:
(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四)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八)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会如何处理?
一、问题
1.学业问题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己学一些社会急需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的考级他们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还有这样的特殊原因:由于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
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
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学生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3.情绪不稳定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暴风雨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4.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也很令人担扰。大学生一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此外,因就业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
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较多,有的是因一些突发因素造成的,有的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的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对策
1.教师心理教育意识的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意识的提高,对于预防学生的心理失衡和做好有关的心理保健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要有自觉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有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坚信人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心理发展是无止境的,人人都可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调动学生心理自主构建的积极性。另外,学生有很强的封闭性,不愿意把自己的性心理问题告诉老师,老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对待问题,然后寻求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多与人交流沟通,感到郁闷的时候就试着告诉自己,世界还是美好的,通过这些方式把问题转移。心理咨询老师应该就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向学生做一个很好的说明,打消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顾虑,认识到看心理医生就像是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的平常,能够在心理不平衡时候通过心理老师的帮助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
3.设立多种沟通渠道当某些学生有找心理医生的想法时,由于时间、面子等问题,又打了退堂鼓。所以除心理咨询外学校必须为学生
设立多种渠道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如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网络平台、书信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及时解决问题。
第二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2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 32 号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已经2011年11月9日第3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商中华全国总工会同意,现予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公办的幼儿园和各级各类学校(以下统称学校)。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认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学校、集体和教职工的利益关系。
第六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第二章 职
权
第七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听取学校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五)审议学校上一届(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
(六)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
(七)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的落实,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八)讨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做出。第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全面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吸收采纳;不能吸收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
第三章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第九条 凡与学校签订聘任聘用合同、具有聘任聘用关系的教职工,均可当选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占全体教职工的比例,由地方省级教育等部门确定;地方省级教育等部门没有确定的,由学校自主确定。
第十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学院、系(所、年级)、室(组)等为单位,由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可以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组),并推选出团(组)长。
第十一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代表不得低于代表总数的60%,并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保证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和女教师代表。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民族学校,少数民族代表应当占有一定比例。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接受选举单位教职工的监督。
第十二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任期3年或5年,可以连选连任。选举、更换和撤换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程序,由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予以明确规定。
第十三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享有以下权利:
(一)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三)提出提案并对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询问和监督;
(四)就学校工作向学校领导和学校有关机构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五)因履行职责受到压制、阻挠或者打击报复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和控告。
第十四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努力学习并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二)积极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活动,认真宣传、贯彻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完成教职工代表大会交给的任务;
(三)办事公正,为人正派,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如实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四)及时向本部门教职工通报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活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受评议监督;
(五)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章 组织规则
第十五条 有教职工80人以上的学校,应当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足80人的学校,建立由全体教职工直接参加的教职工大会制度。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其内部单位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者教职工大会制度,在该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教职工大会制度的性质、领导关系、组织制度、运行规则等,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相同。
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遵守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规则,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活动。
第十七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遇有重大事项,经学校、学校工会或1/3以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十八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每3年或5年为一届。期满应当进行换届选举。
第十九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出席。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邀请离退休教职工等非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作为特邀或列席代表参加会议。特邀或列席代表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不具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第二十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应当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职工的普遍要求,由学校工会提交学校研究确定,并提请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二十一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表决,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总数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第二十二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推选人员,组成主席团主持会议。主席团应当由学校各方面人员组成,其中包括学校、学校工会主要领导,教师代表应占多数。
第二十三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工作小组),完成教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有关任务。专门委员会(工作小组)对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
第二十四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中,教师代表应占多数。教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遇有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可由执行委员会联系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小组)与学校有关机构协商处理。其结果向下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第五章 工作机构
第二十五条 学校工会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
第二十六条 学校工会承担以下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的工作职责:
(一)做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和会务工作,组织选举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征集和整理提案,提出会议议题、方案和主席团建议人选;
(二)教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组织传达贯彻教职工代表大会精神,督促检查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落实,组织各代表团(组)及专门委员会(工作小组)的活动,主持召开教职工代表团(组)长、专门委员会(工作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
(三)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培训,接受和处理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建议和申诉;
(四)就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向学校党组织汇报,与学校沟通;
(五)完成教职工代表大会委托的其他任务。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的学校,其执行委员会根据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授权,可承担前款有关职责。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为学校工会承担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学校可以在其下属单位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该单位范围内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本地区有关组织联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相关规定。有关学校根据本规定和所在地区的相关规定,可以制定相应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教职工大会的实施办法。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1985年1月28日教育部、原中国教育工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的中国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具备教师资格。
第四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包括县级,下同)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权限负责本地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的组织、指导、监督和实施工作。
第五条 依法受理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第二章 资格认定条件
第六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第七条 中国公民依照本办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
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对于确有特殊技艺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八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体测试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少数方言复杂地区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使用汉语和当地民族语言教学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普通话水平,由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标准。
(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第九条 高等学校拟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者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只需具备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
(三)项规定的条件。
第三章 资格认定申请
第十条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和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具体受理时间由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并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在受理申请期限内向相应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提出申请,领取有关资料和表格。
第十二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在规定时间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提交下列基本材料:
(一)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见附件一)一式两份;
(二)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
(五)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六)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体检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其中必须包含“传染病”、“精神病史”项目。
申请认定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的,参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申请认定初级中学及其以上教师资格的,参照《高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普通话水平测试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实施,对合格者颁发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第十五条 申请人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按照《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见附件二)要求填写。在职申请人,该表由其工作单位填写;非在职申请人,该表由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填写。应届毕业生由毕业学校负责提供鉴定。必要时,有关单位可应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要求提供更为详细的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十七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费用。但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不缴纳认定费用。
第四章 资格认定
第十八条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应当及时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
第十九条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应当组织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根据需要成立若干小组,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测试办法和标准组织面试、试讲,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考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
第二十条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在受理申请期限终止之日起30个法定工作日内作出是否认定教师资格的结论,并将认定结果通知申请人。符合法定的认定条件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权限,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拟受聘高等学校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本行政区域内经过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认定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五章 资格证书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持证人具备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的法定凭证,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格式。
《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国家规定统一编号,加盖相应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章、钢印后生效。
第二十三条 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份存入本人的人事档案,其余材料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归档保存。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建立教师资格管理数据库。
第二十四条 教师资格证书遗失或者损毁影响使用的,由本人向原发证机关报告,申请补发。原发证机关应当在补发的同时收回损毁的教师资格证书。
第二十五条 丧失教师资格者,由其工作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相应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教师资格认定权限会同原发证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收缴证书,归档备案。丧失教师资格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第二十六条 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应当被撤销教师资格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教师资格认定权限会同原发证机关撤销资格,收缴证书,归档备案。被撤销教师资格者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第二十七条 对使用假资格证书的,一经查实,按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处理,5年内不得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由教育行政部门没收假证书。对变造、买卖教师资格证书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令
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通知》(国发 1990 2号),我局对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0年七月间制定发布的五十七件有关专利工作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不含批复、函复、内部授权、审查及复审决定)
进行了清理。其中继续有效的四十八件,部分变更的三件,撤销及废止的六件。现予公布。局长 高卢麟
一九九0年九月十九日
一、现行有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号 1984·8·30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三号 1985·1·19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四号 1985·1·19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五号 1985·2·27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七号 1985·3·2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八号 1985·3·12
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九号 1985·9·10
0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号 1985·9·12
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一号 1986·2·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二号 1986·3·1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四号 1986·5·6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六号 1987·3·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七号 1987·5·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八号 1987·10·2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九号 1988·2·25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号 1988·2·2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一号 1988·11·20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二号 1988·11·10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三号 1989·4·15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四号 1989·7·27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六号 1989·11·20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七号 1989·12·1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八号 1990·1·16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九号 1990·1·31
25机关于在全国设置专利工作机构的通知
国专发计字(1984)第130号 1984·8
26机关于《个人申请专利费用减缓办法》的通知
国专发法字(1985)第22号 1985·2·4
27机关于个人申请专利费用减缓比例掌握在不超过50%的通知
国专发综字(1987)第33号 1987·2·25
28机关于专利代理 备案的通知
国专发法字(1985)第182号 1985·4·19
29机关于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菌(毒)、培养物入境检疫暂行规定(卫生部、农牧渔业部联合发布)
国专发法字(1985)第148号 1985·9·10
30 颁发《关于我国学者在国外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规定》的通知(外交部、国家科委联合发布)
国专发法字(1986)第13号 1986·2·1
31机关于实施《专利许可合同备案》的通知
国专发法字(1986)第68号 1986·3·28
32机关于缴纳第一次年费的补充办法
(局文件)1986·7·31
33机关于《专利代理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
国专发法字(1986)第129号 1986·6·14
34机关于加强企业专利工作的规定(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发布)
国专发综字(1986)第257号 1986·12·16
35机关于专利管理 中的专业人员如何靠用专业技术职务的通知
国专发人字(1987)第74号 1987·5·8
36机关于实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的补充通知国专发人字(1987)第86号 1987·5·28
37机关于涉外代理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说明
国专发综字(1987)第197号 1987·11·16
38机关于专利代理 收取专利代理费的通知(国家物 局联合发布)
国专发法字(1987)第220号 1987·12·12
39机关于受理台胞专利申请的意见
国专发法字(1987)第215号 1987·12·18
40机关于中国专利局向申请人出具体先权证明的办法
国专发法字(1988)第24号 1988·3·1
41机关于暂停批准企、事业单位成立新的专利代理 的通知
国专发法字(1988)第34号 1988·2·26
42机关于受理台胞专利申请的补充规定
国专发法字(1989)第98号 1989·4·19
43机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设计人奖酬提取办法的规定国专发办字(1989)第237号 1989·12·10
44 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纠纷办法
国专发法字(1990)第226号 1989·12·4
45机关于加强专利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科委联合发布)
国专发管字(1990)第23号 1990·2·12
46 企业专利工作办法(试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务院 改委、国务院生产委联合发布)
国专发办字(1990)第78号 1990·3·22
47机关于处理有关微生物菌确保藏问题的通知
国专发办字(1990)第117号 1990·6·6
48机关于处理有关微生物菌确保藏问题的通知的执行办法
国专发法字(1990)第138号 1990·7·14
二、部分变更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六号 1985·3·1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三号 1986·4·12
03机关于发送《国家经委、中国专利局关于处理外国人申请专利优先权和建立第二个涉外专利代理机构的请示》的通知
国专发计字(1984)第152号 1984·8·21
三、撤销及废止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一号 1984·8·23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十五号 1986·7·10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 第二十五号 1989·9·15
04机关于《中国单位或个人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办法》的通知
国专发法字(1985)第135号 1985·7·20
05机关于培训企业专利工作者的通知
国专发法字(1987)第49号 1987·3·19
06 专利管理机关调处专利纠纷暂行办法
国专发法字(1986)第92号 1986·4·22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10号)
《吸毒检测程序规定》已经2009年7月28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吸毒检测程序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公安机关吸毒检测工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吸毒检测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涉嫌吸毒的人员进行生物医学检测,为公安机关认定吸毒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
吸毒检测的对象,包括涉嫌吸毒的人员,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被公安机关责令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以及戒毒康复场所内的戒毒康复人员。
第三条 吸毒检测分为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第四条 现场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进行。
实验室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实验室复检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得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
第五条 吸毒检测样本的采集应当使用专用器材。现场检测器材应当是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生产或者进口的合格产品。
第六条 检测样本为采集的被检测人员的尿液、血液或者毛发等生物样本。第七条 被检测人员拒绝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对其进行强制检测。
第八条 公安机关采集、送检、检测样本,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女性被检测人尿液检测样本,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采集的检测样本经现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当分别保存在A、B两个样本专用器材中并编号,由采集人和被采集人共同签字封存,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保存期为两个月。
第九条 现场检测应当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检测的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的印章。
现场检测结果应当当场告知被检测人,并由被检测人在检测报告上签名。被检测人拒不签名的,公安民警应当在检测报告上注明。
第十条 被检测人对现场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之日起的三日内,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检测申请。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申请后的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被检测人。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检测决定后的三日内,将保存的A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
第十二条 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或者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五日内出具实验室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后,送委托实验室检测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告知被检测人。
第十三条 被检测人对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后的三日内,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复检申请。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复检申请后的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决定,并将结果告知被检测人。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复检决定后的三日内,将保存的B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
第十五条 接受委托的实验室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五日内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专用鉴定章后,送委托实验室复检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告知被检测人。第十六条 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检测机构或者实验室复检机构认为送检样本不符合检测条件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由公安机关根据检测机构的意见,重新采集检测样本。
第十七条 被检测人是否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办理。
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第十八条 现场检测费用和公安机关直接决定进行的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
被检测人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申请人承担,但具有《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之一或者其他违法检测情形的除外。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鉴定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故意提供虚假检测报告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吸毒检测的技术标准由公安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内”皆包含本级或者本数,“日”是指工作日。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公安机关实施《吸毒检测程序规定》细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公安机关办理涉毒案件,依法查处吸食、注射毒品人员,全面落实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公安部《吸毒检测程序规定》等规定,结合我省禁毒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对涉嫌吸食、注射毒品的下列人员,应当进行吸毒检测:(1)群众举报、指认其吸食、注射毒品的;(2)正在吸食、注射毒品被公安机关发现的;
(3)随身带有或在其住处发现疑似毒品、疑似吸毒用具的;(4)正在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
(5)身体有注射毒品的痕迹,或者有疑似吸毒症状的;(6)其他有吸食、注射毒品嫌疑的。
第三条
采集、送检、检测样本,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女性被检测人尿液检测样本,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第四条 承担吸毒现场检测任务的公安民警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其禁毒部门、派出机构指定,并经省公安厅统一组织培训、考核,颁发吸毒检测培训合格证后方可进行现场检测。
第五条 现场检测样本一般为提取被检测人的尿液样本。每次提取检测的尿液样本不少于50毫升,在查获吸毒嫌疑人后24小时内进行。提取尿样,应当使用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监制的一次性可密封容器。
第六条 现场检测结果应填写《现场检测报告书》,由检测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的印章,当场告知被检测人,并由被检测人签名(盖章)、捺指印。
被检测人拒绝签名(盖章)、捺指印的,检测人应当在《现场检测报告书》内注明。
第七条 现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检测样本,应当分别保存在A、B两个样本容器中,由检测人和被检测人共同签字封存,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两个月备检。第八条 被检测人拒绝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对其进行强制检测。
第九条 被检测人对现场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之日起的三日内,填写《吸毒检测实验室检测/复检表》(一式两份),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检测申请。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申请后的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决定。
第十条 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检测决定后的三日内,将保存的A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
第十一条 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或者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五日内出具实验室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后,交委托实验室检测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于二十四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在《吸毒检测实验室检测/复检表》内注明,加盖公安机关或其派出机构印章后告知被检测人,并由被检测人签名(盖章)、捺指印。
被检测人拒不签名(盖章)、捺指印的,承办民警应当在《吸毒检测实验室检测/复检表》备注栏内注明。
第十二条 被检测人对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被告知检测结果后的三日内,填写《吸毒检测实验室检测/复检表》(一式两份),向现场检测的公安机关提出实验室复检申请。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实验室复检申请后的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决定。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决定进行实验室复检的,应当在作出实验室复检决定后的三日内,将保存的B样本送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具有检验鉴定资格的实验室。
第十四条 接受委托的实验室应当在接到检测样本后的五日内出具检测报告,由检测人签名,并加盖专用鉴定章后,交委托实验室复检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检测报告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检测结果在《吸毒检测实验室检测/复检表》内注明,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后告知被检测人,并由被检测人签名(盖章)、捺指印。
被检测人拒绝签名(盖章)、捺指印的,承办公安民警应当在《吸毒检测实验室检测/复检表》备注栏内注明。
第十五条 接受委托的实验室检测机构或者实验室复检机构认为送检样本不符合检测条件的,送检单位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由公安机关根据检测机构的意见,重新采集检测样本。
第十六条 被检测人是否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办理。
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决定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现场检测费用和公安机关直接决定进行的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
第十七条 被检测人申请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的,费用由申请人承担,但具有《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之一或者其他违法检测情形的除外。
第十八条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不得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均以一次为限。
第十九条 各市、县级公安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分别指定至少两家取得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作为本地实验室检测或复检机构,并报省公安厅备案。
第二十条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强对吸毒检测工作的监督、检查。公安机关、鉴定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送检虚假检测样本的;
(二)故意提供虚假检测报告的;
(三)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所称“以上”、“内”皆包含本级或者本数,“日”是指工作日。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下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