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应急管理中媒体宣传作用的思考
“5.12”周年研讨会征文
关于应急管理中媒体宣传作用的思考
——以“5.12”特大地震及其相关报道为例
□中共梓潼县委党校 刘 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整个绵阳市成为地震重灾区,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惊了亿万人民的心,它不仅将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置于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焦点之中,同时也对媒体就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宣传报道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在此类突发公共事件当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媒体就“5.12”特大地震及其相关报道,向世界全程展示了中国式的抗震救灾,打消了国内外种种疑虑,这也标志着我国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年来,我作为一位曾在新闻战线上工作过八年的“报人”,对各类媒体就“5.12”特大地震及其相关报道非常关注,我也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媒体宣传在这件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呢?我认为,主要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舆论工具的正确引导作用
“舆论”在英文中是意思是“公众的意见”,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事件所持的共同意见,是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外化。在应急管理中,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认知和态度,二是公众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行动的理解和态度。这两个方面的舆论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应对,直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舆论组织,必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担当舆论导向者的角色。
从突发公共事件本身来说,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希望最快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信息,比如事件性质、规模、危害程度、发展趋势,以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等等。如果公众无法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他们就会转向寻求别的信息来源,这就给流言和不真实的小道消息提供了生存和膨胀的空间。“5.12”特大地震报道非常快捷。震后才十来分钟,我就得到准确信息,震中在汶川,震级7.8级(后来国家修正为8.0级);震后不到一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乘飞机赶赴灾区,当日就调账篷近5000顶,10天后又在全国再增调90万顶,救援队从水、陆、空分批到达灾区,3天内,来自数千里外不同的方向的,挂着北京、广州、青岛、沈阳等不同牌子的白色救护车,已按划定分工出现在灾区各 县、各乡镇。这些消息及时准确。给人以信心,让整个社会稳定,表现出求援紧张有序。不像2003年SARS爆发初期,媒体集体失语,社会舆论以“传闻”的形式迅速蔓延。
从政府的应急管理行动来讲,当社会舆论与政府的行动相一致时,公众表现为对政府的高度理解和支持,这时,政府和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整合的力量,应急管理活动往往也就比较有效。从这次应急管理行动来说,媒体除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外,还认真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及时地搜集、表达公众的意见和需求,使公众的声音能够进入政府的决策议程;另一方面,及时地宣传、解释政府的行动,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行动。
二、集体行动的纽带协调作用
随着众多的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应急管理活动被认为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由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行动体系。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在社会这一行动体系中,各个部分通过相互协调,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很显然,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现代社会,这种协调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离不开不同部分间的信息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就成为各个组织、部门和群体间联系的纽带,起着一定的协调作用。
媒体是连接政府的一个非常好的纽带,这次地震实际上对人的生命危害最大。作为媒体,把这个情况给了决策者,决策者的决策又通过媒体一下就传达到基层。比较典型的就是温总理在采访过程当中说的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出百倍的努力。这说明了什么?就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重点就是救人,一下子通过媒体传到全国各地,这个是非常起作用的,是别的取代不了的。那个时候我们要发文件,传达总理的指示是来不及的。又如胡总书记在5月15日,又到了灾区,调动了非常多的资源,包括被困在孤岛的人们,他们没有吃、没有喝,他们经过空投等等都得到了救援。这种事情非常多,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人们通过媒体,用最快的速度把领导人的决策落实到行动中去。
在这次特大地震的救援中,媒体在灾难当中起到了随时的协调调度作用。这种信息特别多,比如说志愿者到了成都,救援人员来了往哪走,用什么办法走。那就是新闻媒体在那里指挥,还有需要什么什么样的人,来了以后没有交通工具,然后还有的哥、的姐马上就到现场,这些工作都是媒体在做。为什么是他们在做?因为媒体知道各个地点的灾情状况,这个很重要。媒体在危机关头下还在做着不属于他的一些事情,所以这次媒体做的非常好,超出了过去作为媒体的一些作用,完全是派生出来的,也没有人教、也没有人命令,但是它在起作用。特大地震发生的半个月的那段时间,我经常看到新闻记者在现场说我这里需要多少人,哪个地方怎么样,这些事情都在做,这种画面也非常多,让我非常的感动。比如对唐家山堰塞湖处置事件的报道。从唐家山堰塞湖的水容量、库容量到了多少,高位到了多少,最后怎么处理,处理的方案,它的结果是什么样?它的结果是1/3溃堤是怎么样,全部溃堤是怎么样,其处理结果又怎样,人们几乎全部是通过媒体知晓的。如果仅是专家学者在研究,老百姓不知道就完了。那么多人,10万到20万的人要搬迁,要靠很多人做工作。但是为什么做的非常好,就是因为媒体在起着纽带协调作用。
三、媒体的监督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合公共利益的行为,我们的社会也设计了一整套控制系统对自身加以控制和监督,比如专门的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等。这种“硬控制”,虽然具有很强的制约力,但它只在有限的范围、特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因而,社会的自我监督、约束的“软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媒体在应急管理中可以担当社会不良行为监督者的角色,起着“软控制”作用。
媒体的这种监督角色,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其功能:第一,行为约束和纠正。媒体通过其灵敏的触角,及时发现在应急管理中的各种不当行为,并予以曝光,使被监督者迫于舆论的压力而做出合乎理性的行为。无论是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者,还是私人组织或个人,他们在应急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随时都会通过媒体被置于大众的视野之中,任何不 合乎公共利益,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的行为,都会因为曝光而付出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代价。比如,抗震救灾中,第一步就是救人,生命第一、以民为本,这里面有很多动人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是对政府,而且是对老百姓来讲都非常透明的。老百姓在媒体的作用下,很多都已经变成了他们自己的行动,川内一个市在报告灾情时对伤亡情况没有放在第一位,群众就要公开进行纠正。又如一些企业公开表明要履行社会责任,对灾区捐赠多少,但实际兑现不到位,媒体就公开进行监督其履行情况。二,教育和警示。媒体对不当行为的公开和批评,先进行为的倡导和颂扬,在应急管理中,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比如,在抗震救灾期间,媒体对有关因防治不力而被撤职的官员的报道,对其他官员就起到了极强的警示作用。对外国一些信口开河的媒体与个人进行监督,迫使其向中国人民认错。
四、鼓精神树形象的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还会对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个体层面上,它主要表现为恐惧、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在社会层面上,它主要表现为,群体的焦虑、恐慌、对政府的不信任、不合作等情绪和行为。有时,突公共发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长达一代人。在这个意义上,消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在应急 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必然成为社会心理救治的重要平台。
一方面,媒体可以充当权威信息、科学信息的发布平台,通过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消除公众的疑虑,增强公众的信心。比如,抗震救灾期间,一些媒体邀请地震专家解读地震有关关问题,请疾病防治专家介绍震后可能出现的疫情,其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解答公众所疑惑的问题,大量报道国家领导人出现在第一线慰问,鼓励人民坚决与灾难作斗争的活动,既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战胜灾难的信心。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大量报道抗震救灾典型。如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拍摄的“敬礼娃娃”感动世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马鸣小学阳坪村小教师李彦华等先进人物的报道,以及灾区新闻记者舍生忘生的先进事迹等都向世界展示了绵阳灾区群众的形象,同时也树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综上所述,各类媒体就“5.12”特大地震及其相关报道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媒体在这次公共突发事件宣传中的功能的发挥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机制、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其中个别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在“5.12”突发公共事件中就成为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进媒体在应急管理中功能的发挥,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浅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作用发挥
浅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作用发挥
摘要:当今社会,媒体被成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媒体在今天这个风险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媒体在为应急管理提供重大的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下负面的影响。我们试图从政府、媒体与公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更好的发挥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媒体作用
201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共造成2998人遇难,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9.11事件也成为美国应急管理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事件发生不久,数字媒体就驻现场进行了跟踪报道,观众可以及时的通过它了解信息,无需打听,无需猜测,通过媒体了解到了大量第一手的现场情况。他们看到很多人伤亡,同时他们也留意到了许多警察和消防队员不顾生命的安危冲入大厦。在9.11事件管理中美国政府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危机的管理,而且树立了政府的形象,巩固了政府的权威。
2002年11月在广东佛山市发生了我国首例非典型肺炎的病例,2003年2月中旬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3月上旬传入北京、山西等省市,开始了在华北地区的蔓延。市民通过短信、电话等渠道纷纷向外传说着这种比瘟疫还要恐怖的“怪病”的可怕,相比疫情更可怕传播速度更快的是那些流言,由于对疫情缺乏清醒、根本的认识,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者疾病的可怕与恐怖,一时间板蓝根、白醋等商品价格飞涨,人心惶惶,社会一时陷入了恐惧之中。直到2月11日广州市政府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介绍了广州地区非典型肺炎的基本情况。同样2003年成为了我国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工作。
一、突发事件的概述
当今在各种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已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所谓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我们所说的“突发事件”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第二,突发事件主要有突发性、公共威胁性和紧急性三大基本特征。突发性指事件发生的情势非常紧急,由于平时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冲突因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临界点后的突然迸发,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公共威胁性指突发事件可能会使特定的社会公众在健康、生命财产方面遭受重大损失,干扰
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甚至使政府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其威胁性有很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紧急性指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面临情势比较紧急,应急管理人员处于极大的时间和心理压力之下,必须迅速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的应对与处置,控制事态的发展,消除事件的后果和影响。此外,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突发事件还常常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通常,突发事件从始至终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扩散的过程中,同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形成一个灾害链。人们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其缘起、延边路径与发展方向作出常识性判断,特别是今天,我们经常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型突发事件,这更加剧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扩散性。
二、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
(一)积极正面的作用
1.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可以把事件当前状况进行翔实的报道,对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发展趋势作出初步的分析预测,并请一些专家、学者对突发事件发表评论、观点,对事件发生后的治理与应对提出个人的看法建议或者曾经类似突发事件处理的成功的经验。媒体的这种行为会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者提供很多的启发和帮助,为政府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支持。政府可以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当前状况及发展态势召集相关方面的专家,汇集与该事件的应对有关的力量,进行科学的安排,为采取有效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引导受灾群众采取适当有效的应急措施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很可能与外部中断直接的联系,然而由于我国普通群众没有接受过必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教育,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避险到何处避险,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大众媒体可以发挥其强有力的沟通作用,将政府制定的科学决策中相关措施传达给受灾群众,告知受灾群众灾害发展状况及当前的有效应对措施,在灾害再次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众知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他们的国民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应急包,里面就有一台小型收音机,当灾难发生后,他们可以通过收音机了解灾后发生的情况以及具体的救援措施,增强自己抵御灾难的信息和决心。
3.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社会公众对事件的担忧和一定程度上的恐慌,社会群众迫切的希望了解事件的真实信息,这时的各种媒体成为了公众了解真相的主要手段,必须深入基层,对事件作出及时、敏感的反应,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真实信息并向公众公布,使事件信息和政府行为公开化,透明化。在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信息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的爆发,广大群众对于传统的官方的主流媒体依然有着强大的依赖作用,对这些媒体及时、客观、全面的反应真实的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真相与现状,增进民众对时间按的真相了解,缓解突发事件在社会中的恐慌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社会上流言兴起,不可避免造成社会秩序混论,在突发事件发生
后,权威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真实、恰当的报道,同时注意对社会公众进行正常的舆论引导。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的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的祸。”此时在应急管理中,作为舆论导向工具的新闻媒体,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或许成为应急处置成功的关键。
4.动员社会各方参与救援
新闻媒体不但可以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各种信息,充当政府的外脑作用,同时可以呼吁各个社会群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使政府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灾区群众抵御灾害的信心,获得渡过难关的物质支持,同时可以让社会大众了解灾情的真相,消除恐惧与流言,稳定社会、恢复社会秩序。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一星期,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捐助晚会,不但募集了18亿资金,而且鼓舞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我们自豪感。
5.塑造和提升政府的形象
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会重点加以报道,同样该事件也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对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世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当媒体及时报道政府果断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和其效果时,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主体应尽快的恢复各项社会功能,重建社会秩序,同时利用媒体发动社会对事件进行理性、冷静的思考,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求避免以后再次发生该问题的政策方法,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二)消极的负面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会进行大量的重点报道,如果应急管理者没有果断的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使组合的形象受损,因此可以看到,媒体这把双刃剑,利用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破坏性作用。突发事件一般为灾难性、灾害性的事件,在没有报道之前所带有的影响仅限于它所发生的时空范围。一旦媒体进行了真实、翔实的报道,其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将无限的扩大,后果也难以预料,媒体在报道真相的同时也将消极作用进行了可观的放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无形的甚至有形的影响。汶川地震发生后,可以说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把一些血淋淋的图片在网络和电视上传播,给人们带来疼痛的同时,也给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2.瓦解性作用。人们的行为往往是遵循一定轨迹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受到突发事件新闻传播刺激时,容易造成人们精神的松懈、意志涣散,这种相对的稳定性被打破。灾害性的信息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败坏人们的情绪,瓦解人心的心理防线,特别是媒体信息不一,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时,更容易让人们感到迷茫、崩溃。
3.腐蚀性作用。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传播中,破坏性和瓦解性作用是爆发式表现出来,而腐蚀性的作用是浸润式效果。一般环境下,人的心理情绪比较稳定,即使发生重大和突发事件也不易急速改变人的观念,但是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当媒体中到处充斥着灾难性的画面时,由长期的正面报道所形成的社会约束力客观上被削弱,民众控制本能的理性逐渐减弱,激发一种与社会不和谐的情绪与行为。
4.传染性作用。当新闻媒体对暴力性的事件细节过度报道时,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模仿,进而导致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与重点报道。随后,发生多起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虽然这是一系列有阴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行为,但是有些媒体为求轰动性的大肆报道也为后续的犯罪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媒体在应急管理中作用发挥的完善
为了提升和完善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在媒体、政府和公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使得媒体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真相信息的了解;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着突发事件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着他们的声音,树立着他们的形象。政府,是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代表着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媒体,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发言人,必须发挥社会性的责任,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在认识到媒体作用的两面性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改善思维方向,使媒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需要改变思维模式,为媒体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空间
1.充分认识到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救援处置过程中,媒体作为公众和政府的发言人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它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一个桥梁,其在应急决策、社会公众的参与、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的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还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事件,这一系列的实践表明媒体所发挥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2.赋予媒体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
新闻媒体已经成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它力量的强大已经成为历史所趋,政府无法运用管制的方式对其实行社会控制,应当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赋予媒体更多的舆论监督权,让其成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成为映射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一块铜镜。媒体在应急管理中承担着必要的社会责任,应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政府在保障媒体权利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建立保障公共信息公开的制度。
(二)该变媒体自身地位,增强自身责任感
在新时期政府转变思维的前提下,赋予新闻媒体更多的自主权,新闻媒体与党和政府的关系也应该转变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向指导与合作关系演变。媒体在获得更大的自主性的同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对媒体的要求,客观、翔实的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不隐瞒负面的因素,不夸大不缩小事件发展的态势,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人文主义关怀,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采访,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协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引导公共
舆论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不需要将血淋淋的照片在媒体上传播,坚守自己理性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观念。
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显现自身强大的作用。但是受体制的约束和商业利益的追逐等因素,其本身的健康发展也受到挑战。我们无法强制性的实现其地位的转变,但是我们需要通过社会民主、平等、法制、自由等观念的积累,实现其诱致性的转变,以期其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作用获得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宫秀川.国际上现代传媒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哈尔滨市委党校党报,2004(1):76王宏伟.应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6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9
第三篇: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呈现事实建立表象
2、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3、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4、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5、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6、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7、复习巩固归纳总结
简易多媒体环境中讲授为主的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1、激情激趣;
2、吸引注意;
3、引发逻辑联想;
4、寓情理于情境。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重难点
1、直观形象;
2、多重表象;
3、重复作用;
4、延展助力;
5、细致观察。
三、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1、提出问题;
2、提出任务;
3、谈论话题。
四、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1、概念图工具(梳理内容;建立联系);
2、可视化工具(学以致用;知识深化)。
五、练习反馈
1、练习;
2、再现生活情境;
3、反馈强化;
4、解决问题。
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
优势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增加课堂容量,是辅助教室讲授教学的最常用的教学工具。优势二:直观形象的表征教学信息,素材易得。
优势三:采用演播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势四:教学信息可以长时间呈现或重复播放,方便教师讲授。优势五:支持播放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支持教师课堂不同环节的教学,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缺点:主要用于支持教师传授知识。
多媒体教学资源适合演示的教学内容
1、宏观或微观现象;
2、过去发生的事件;
3、需要仔细观察的过程;
4、时间过长于过短的事物变化;
5、有危险的事件;
6、缺乏直观经验和想象力。
第四篇: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亨地中学申灿
1、使教学传递更加标准化.这一作用改变了过去因教师或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传递质与量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通过媒体获得相同的教学信息.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相同或相似的基础
2、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是用声音,画面等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特技效果,艺术手法以及交互性的较好运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知,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3、使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学媒体.特别是教学软件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样,可以反复推敲,认真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学与教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彻其中,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效率和效果,从而使获得最佳的学与教成为可能.
4、方式灵活,广泛适用.教学媒体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对学与教来说,无论是集体的,小组的,还是个人的,都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为学与教提供便利.
5、使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 出来.当学生利用媒体进行学习时,教师的重复性体力劳动就会减轻.教师一方面可以精力来研究,鉴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又可以研究,设计和开发新的教学产品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为教师的自我再提高,当好学生的咨询者和指导者等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6、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对满足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的人(如因工作,家庭情况的限制或自身有某中生理障碍等等)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第五篇: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1、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 “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O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5、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
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2)2005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扣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政府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制机制,…
6、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原则是什么?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目前,我国按照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原则,基本构建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构成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我省已组建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省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大部分市县和省直部门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7、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为哪几类?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规则,是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大类构成。
8、我省在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基本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一个包含全省各级各部门的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初步构建了全省应急预案体系,修订了《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省级应急预案体系。三是逐步建立了应急机制,通过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加大了应急保障力度,组建了一批应急专
业队伍。四是开展了应急管理宣传演练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对《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作了发布和解读,在河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上设立了应急管理专栏。组织和参与消防、反恐、矿山救援、林业生物灾害,地震救援等应急演练活动。修订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应急工作手册》,编印了《公众应息手册》免费发放至全省每个家庭。
9、下阶段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
下一阶段,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将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继续深化全省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省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市州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职能,形成上下对应、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2)继续推进全省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发布“十一五”期间全省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写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实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
(3)继续加强全省值守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全省各市州、各部门的应急平台建设,加强对全省值守应急工作的规范和指导,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4)继续抓好省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各类应急教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武警等骨干应急队伍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
系。
(5)继续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发挥省政府公众信息网应急管理专栏的宣传窗口作用,继续做好《公众应急手册》发放工作,全面实施《河北省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案》,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采取举办短训班或专题研讨班等形式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督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应急知识培训。
(6)组织应急管理工作试点和典型推介工作,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选择不同类型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试点,培养、发现和推介应急管理工作典型。
(7)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指导和督促各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提高预案演练的实战性。在社区、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公众参与救援演练。(8)继续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工作,在前一阶段调查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指导和督促各地、各部门、各行业搞好风险隐患的治理整改工诈,促进应急管理工怍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及防范工作及时总结,对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报送分析报告。
10、应急管理中政府的责任和公众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动员一切必要的社会资源应对突发事件;保护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公开应急管理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降低社会危害、开展危机教育,体现政府人文关怀。
公众在应急管理中,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公民权、知情权、监督权、紧急救助请求权、复议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权、补偿请求权等权利;有参与和协助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义务。
11、公众应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公众可通过110、119、120、122等各类应急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及时报告;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及时避险处险;参与并协助政府相关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事件的应急处置;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努力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