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大全]

时间:2019-05-13 03:1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大全]》。

第一篇: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大全]

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

松桃县普觉镇猫猫小平小学

雷宗华

随着经济的腾飞,城乡之间的联系差距越来越短。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劳动力,而广大的中国农村便是一个劳动力蕴藏得十分丰富的“聚宝盆”。为了加大中国的发展步伐,我国各个城市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优秀待遇,在这些优秀的“糖衣炮弹”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制住金钱等各种手段的诱惑呢?数以亿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唱着改革开放的豪哥,开始一步步,一个个的向城市迈进。他们长年累月的在异国他乡工作,他们忍痛着离妻别子的悲恸,肩负着不敬不孝的骂名为的是什么呢?是为自己吗?是为国家吗?是为孩子们吗?谁又能够回答呢?

数以千万的家庭变得冷冷清清,数以千万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他们得到千万元的收获了吗?没有。他们失去的却是百个、万个千万也买不回来的情和爱。家里的孩子由谁来监督、抚养、照顾„„家里有老人的,由老人看管;家里没有老人,找亲戚、朋友来照顾。就是这么一群,原本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被他们的父母们活生生的遗留在遥远的家乡,中国的社会没有忘记他们,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留守儿童。

他们因为长期离开双亲们,没有得到父母的真实、亲切、贴身的关怀;没有得到父母们一同嬉戏的机会;没有得到“家”的温馨滋润。因而,在一天天等待中慢慢长大,而且是越“涨”越大。活泼、可爱长大成了孤僻、冷漠;温柔、自信长大成了倔强、残忍;礼貌、健康的的身心长大成了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他们面临着失去情爱,他们是真实意义上的“孤儿”,无家,无爱,无人问津,就这样渐渐地形成了以下独特的个性。

一、感情冷漠。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他们的确是铁石心肠。如在学校里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他们的表现是格格不入的,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似的。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这群孩子长期没有得到亲人的的照顾、教育,相反的是长期和隔代人生活在一块儿。由于上上代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文化水平、行为处事作风等都烙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具有时代性。尽管新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动摇过,更没有被同化。如,他们在上学的途中或在校园里若是遭到其他学友们的殴打、辱骂的话,他们会作出:或回家告诉大人;或在学校大哭大闹,要死不活的;或干脆弃学;或另择学校转学„„他们的所谓的“大人”们或许来到学校兴师问罪;或在回家的路途中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殴打肇事者;或不问青红皂白就在学校污言秽语一番。这些诸般事在乡村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数见不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群留守儿童得到爷爷奶奶们的超过度溺爱,变得胆大包天,无所不为,只要他们的武器:一哭二闹三上吊被请出时,他们的爷爷奶奶们没有谁不被吓一跳,只好万般都依“闹”。

二、思想狭隘、心灵畸形。俗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是每个人都有的事情,不必惊慌,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犯同样的过错的话,那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山区里成长着的那群留守儿童们,因为长年累月的生活都比较清贫、艰辛,爷爷奶奶们给予他们的零花钱寥寥无几,个别的就算每天花上一个“大洋”(一元钱),他们的脸上也绽放不出带笑的花朵。相反,社会上每天都有新鲜的玩意儿出现在眼前,“玩具”、“时尚”追求成了他们的生活主题。随着那颗颗好奇的天真的童心,他们是多么期盼自己能拥有它们。如,某天,看见学友带来一个新鲜的玩意儿,他们总是投去羡慕和霸占的眼光,或许趁学友不在时偷走他的玩意儿;或者悄悄地拿出去毁坏,再在他的文具里填上一张“我没有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的纸条。倘若老师追查到他们时,他们常常逃学,不上班主任的课。课后,看到老师去他家家访时,他早以人去楼空,见到的爷爷奶奶们也只是口上说说要教育罢了,并没有多少人真真的去管管他们。在中学里,时常还会看到有追求“时毛”的影子:女孩子穿高腰衣,低腰裤,整个儿身体有三分之二露在外边,远远超出了“冰山原则”的要求。冬行夏令,给人一种四季不分的感觉,染发,浓妆艳抹等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

三、知识文化、技能差。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等。即使被老师处罚重做的的学生,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老师的要求,不会把作业当作是学习的任务,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干脆和老师理直气壮的理论,说:“不做就是不做”,他们的话里面带有硝烟味,他们要与知识、老师冷战到底。教师们面对这群孩子也是焦头烂额,无可奈何。再说新教育观也明确的提出: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学生,在对待孩子时不能体罚、处罚、变相体罚等,要平等的把学生当成是发展的个体,用爱心去感化、滋润像橡皮泥似的孩子们。在我们的山区特殊环境里,我们大家都明白光用爱去教育他们,根本起不到效果。于是,许多老师采用“文武之治”,双管齐下来教育和管理他们。“文治”单枪匹马,左右碰壁后就换成“武治”,“武治”又遭到《素质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的制止。在寸步难行后,取折中之法,干脆形成这种共识:只要学生在学校和班级里,不发生伤、残、死亡等事故,把本职的工作做到就行了,学习成绩的好坏已不重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这样一种认识。因而,他们的学习成绩、文化技能远远地落后在其他学生之后了,再也和志趣相投的文字找不到一种默契和容身之处了。

四、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塑造个人形象。在山区里成长的孩子们,除了要抵制新鲜玩意儿的诱惑,还要饱受乡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的戕害。在偏远山区里,土生土长的民族在这里生生息息,多年来形成的不良习气已经慢慢的变得可以被人们广泛接受、传播、发扬了。殊不知,这种自欺欺人的文化与先进的文化格格不入,互相排斥。如,在乡村的小路上有随便大小便的人,有出口成“脏”的“知识分子”,呼其名。取混名,揭伤疤等普遍现象。在这里没有尊敬、平等的立场,这里是没有公正的“人间地狱”。因而,这些留守儿童与否在街道、小路上可以随便大小便,不论身前身后有没有别的异性人,他们也是“外孙打灯笼——照旧”。我们的日常礼仪里有:“人要脸,树要皮”,可是,他们却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假如老师在路边看到就会委婉或语气较硬的批评他们,他们也有对付你的法宝:“管你什么事”,好像老师不该干涉他们的自由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每况日下,而没有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的机会,有时,你努力地伸出手去搀扶他们时,他们早就做好了把我们的手推开的准备。偏远山区里留守儿童们,存在着诸多缺点。我们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不是“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吗?“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当我们的留守儿童们在他们人生成长的旅途中,冒着风花雪月、狂风暴雨的摧残时,他们只能眼睁睁望着我们,如饥似渴般的等待着。我们怎么能让他们孤军奋战呢?面对着留守儿童的眼神时我们又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该如来提高留守儿童们的人格品位呢?诸般疑问,笔者将从下面的观点来剖析留守儿童们的通病和治疗方案。

首先,思想品位的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位的高尚和低劣,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它是通过后天的长期不断培养、塑造、加工提验而来的。那么,留守儿童不是容易犯错吗?我们何不用高尚人格的人物故事来感化、同化他们呢?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杰出人物,如同银河星系的璀璨星光,永垂不朽。我们可以用先辈们的精神和事迹来消灭残留在留守儿童心灵深处的畸形思想,学习经典人物事迹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留守儿童们的情操、意志、智商等。读名著,读经典之作不失是一个好方法。

其次,知识文化品位。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为升官还是发财?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有礼貌、有品位的个体,学习知识是为了立足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在留守儿童的档案里统计得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差,但他们的记忆力很好,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对待学习的恒心异变迁等,他们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我们的校园何不在学习园地、墙报、走廊等空闲的地方栽上知识文化的种子呢?让整个校园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学校处处洋溢着知识的火花,让点点滴滴的火花去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让星星之火燎原起来呢?

最后,礼仪品位。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的品位的话,就算他知识如何的渊博,他也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只能算是半个人、半成品。在中国的璀璨文化里,礼仪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文化。世间任何人都不能践踏我们民族的灵魂文化,继承发扬礼仪之邦文化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儿童们因为缺少双亲的真实情感的滋润,往往性格变得奇怪,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于他们一点爱,一份情,一丝温暖,一缕关怀,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态度变得谦和起来。用爱的火花去治疗他们“结石病”。

我想,我们在教育留守儿童的时候,不妨试着去融入他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心与心的摩擦产生爱呢?抱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态度去查找他们的病因,对他们采取对症下药的治疗。这样,留守儿童就不再是真实意义上的“孤儿”了。

第二篇: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科学 第23卷 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299页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丁 玲 韦 炜

摘 要: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引起了许多的关注。这种特殊的处境对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分析这种特殊的处境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人格特征 影响因素 1.引言

留守儿童是在新时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者是出国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由于诸如无法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经济负担不起等各种原因,他们的孩子都被留在家乡由他人(包括祖辈、亲戚、老师等)代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出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会受到影响,因此留守儿童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个弱势群体。近年来,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要放在学习、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

众所周知,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的正是父母在身边的亲自教育。因而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引起了众多的关注。王东宇[1]采用陈仲庚修订的少年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对 206 名小学“留守孩”进行个性特征研究后发现,同同龄儿童常模相比,“留守孩”较为内向,情绪较不稳定。田小兵[2]在对 677 名农村 6 ̄l4 岁留守儿童采用 《儿童 l4 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 进行测查,并将结果与父母在家的同村儿童比较后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表现出容易激动、焦虑、神经过敏性高同时伴随内向的性格特征。林宏[3]在福建省的大型调查表明,有 55.5% 的留守孩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 ”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等人概括了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 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谈、孤独; 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 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 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 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 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 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众多实证研究都表明,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更多人格方面的问题,那么留守状态到底如何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呢?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呢? 这些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下面将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等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2. 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

2.1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类型及其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按照李庆丰(2002)[6]的观点,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可以分为三种:(1)隔代监护,是指由留守儿童的祖辈(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监护。调查表明,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这种监护方式。眉山市妇联、市妇儿工委(2005)对 3118 名双亲外出留守学生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照顾的,占全体留守儿童的 81%。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养的留守儿童普遍具有任性冲动、自制力差、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等人格特征。祖辈相对来说,年龄已经比较大,体力精力都已渐渐衰退,且家事繁多再加上若是多个孩子寄养,根本没法全身心的投入照顾正值青春年少的儿童。因而,对这些孩子往往采取宽容放任的态度。大多数祖辈文化水平低,只懂得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没有选择的满足,只满足孩子物质的温饱,而完全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使这些儿童普遍具有任性、放纵的特点。王东宇[5]对福建省福清市 6 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的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溺爱的其次,放任、专制的最差。溺爱的更容易使留守孩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儿童的智力发展,好奇心及其知识水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祖辈,导致长辈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威信,使他们不听长辈的话,从而养成了他们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的习惯。

(2)上代监护,就是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朋友)监护,更多的是由亲戚(如姑姨叔舅等)代为抚养。亲戚朋友大多有自己的孩子在抚养过程中难免偏心,就算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不偏心,也基本是只一味的满足物质需求,生怕孩子的父母怪罪,而不顾孩子的精神需要。另外,代养人自己也正值青壮年时期,自身事务繁多,负担重不能够也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在关注留守儿童上,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有强烈的被忽视感,从而造成孩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敏感过激,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3)自我监护型,这种情况是在没有祖辈和 亲戚朋友可以代养孩子的情况下,而孩子达到可 以照顾自己的年龄(大部分到初中阶段左右),父母不得已采取的方式。虽然孩子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缺乏父母双亲的爱,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其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自律性都还未成熟,自我管理能力差,他们的社会化都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才能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难以抵御社会的各种诱惑而形成各种不良嗜好,如沉迷网络,抽烟,早恋等。而父母由于对这类留守儿童的愧疚,往往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满足,给他们大量的钱,供其自由支配。这就更增加了儿童形成不良习惯的几率,使他们往往铺张浪费,不懂得节约,自律性差,为所欲为。

2.2 亲子分离时间以及亲子沟通频率和效果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周福林、段成荣[7]曾经总结了留守儿童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是 1 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 3 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未得到一致的答案。大部分研究没有明确的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对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沟通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不少研究表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人格发展、情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亲子沟通良好的儿童比亲子沟通不好的儿童出现这些问题的概率更小[8]。

人们之所以把留守儿童视为弱势群体,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父母的一方不在身边,无法给予这些儿童父母应该给予的关爱,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那么这种缺失,必然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由于经济以及工作等原因,很多父母无法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甚至很少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研究发现,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的儿童心理问题越为突出。与父母的长时间分离,儿童缺乏必要的爱和支持、信任感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敏感、偏激、孤独的性格特征,特别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无法回家看望孩子的情况下,大多数父母是以打电话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情况,与孩子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孩子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他们与父母交流的唯一渠道和途径。沟通的频率和效果对亲子关系和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父母经常主动的打电话回家,能够适度的缓解留守儿童独自在家的孤独感,使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沟通效果可以包括父母是否对孩子谈论的内容感兴趣,是否能够理解孩子,是否能够更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要而不仅是物质需要,是否能够满足儿童情感交流的需要,这些方面都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影响。如果沟通频率太低,沟通效果不好,对于尚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儿童,容易形成不正确的归因,如父母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长此以往,儿童容易自暴自弃,形成极端的性格如暴躁偏激或极度自卑。相反,如果沟通频率高,沟通效果好,可以一定程度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儿童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减少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概率,也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3 父母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行为习惯,儿童都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学习的榜样。父母自身的素质和观念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虽然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教育他们,但是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仍然非常大。父母对留守儿童只关心物质需求是否满足,不注重满足精神需求; 父母一味的以物质供给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无条件接受孩子的物质要求;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断的谈论如何赚钱、金钱的重要性,而忽视对孩子学习、做人方面的教育;父母自身变得势利,因赚钱而忽略孩子等等都会给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榜样。有的父母甚至不再以勤劳诚实来教育孩子,而亲自教育孩子要适应社会世俗;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而要求孩子学会圆滑处事; 不再教育孩子礼遇谦让,而教育孩子要争名夺利,不甘落后。这些都会使留守儿童变得惟利是图,自私自利,以为金钱万能,读书无用,导致他们不爱学习甚至过早的放弃学业,过早的接触社会,从而丧失了青少年该有的纯真和基本的道德意识,导致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

反之,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利用自己在城市或国外学习到的新的多元化的观念教育孩子,积极的引导孩子,那么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有利而无弊。相对于留守儿童的所在地(大多数留守 儿童在农村)来说,他们父母所到的地方,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一定更加发达和先进。那么,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孩子,甚至父母把在城市的见闻告诉孩子,或者有机会让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带领孩子到城市增长见识,都能够给孩子形成积极上进的正强化,引导孩子设立奋斗目标,鼓励

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如学习),走出农村、走出贫困,走向先进的城市。这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归因,养成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儿童能够对自己负责、有自己的目2.4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正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学校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很多老师的眼里,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不仅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进行特别的教育,反而对他们有偏见,没法做到公平对待,把他们当作“心头刺”,甚至对他们采取放任不管的策略。留守儿童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谊,以致他们厌学、逃学,更有甚者,流入社会成为街头小混混,危害社会。这样的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没有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道德情感缺失,只知道接受不知道付出,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对社会充满怨恨,是犯罪高发的人群之一。

倘若学校和老师能够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见,老师能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留守儿童多加关心和照顾,并且鼓励其他学生热心帮助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不仅能够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独自生活的困难,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还能够让留守儿童体会到老师同学的温暖与爱心,弥补感情缺失,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3. 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从家长到代养人,再到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3.1 慎选代养人,为留守儿童提供关键的“保护性因素”

根据心理弹性理论,若把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亲情的缺失)看作是一种逆境,那么要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功能不受损伤,能够完好发展,必须为留守儿童提供关键的“保护性因素”。在心理弹性理论中,“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不利处境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这里主要讨论外部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保护性。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家庭结构不完整,能够给他们直接提供支持的就是他们的代养人。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认真选择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最好能够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能够担负起教育儿童的责任的人来托付孩子。在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中,至少有一个成人能够很好的了解和理解孩子并能够很好的照料他[9]。有条件的话,尽量避免隔代抚养,已有研究证明隔代抚养对儿童的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代养人应能够真正关心留守儿童,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育,而不是为应付留守儿童的父母,抱着只要孩子不生病不出事就无愧于心的心态; 仅仅只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毫不过问,这些都是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3.2 加强亲子沟通,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归因

为弥补不在身边所不能给予孩子的必要的关爱和支持,父母因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无法回家看望孩子的情况应该尽量多打电话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关心孩子的需求(物质和精神必须同步)。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应理解孩子,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努力提高亲子沟通的效果,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并且父母应该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自己接触和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和教育观念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对所处的困境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归因,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看待压力和挫折,帮助孩子往积极上进的方向发展。

3.3 消除偏见歧视,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心和爱护

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和老师首先要消除偏见和歧视,做到对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视同仁,并且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能够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来特别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留守儿童,老师要多留一个心眼随时关心他们的状况,尤其是心理变化,争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他们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其他同学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如帮助留守儿童干家务,给成绩落后的留守儿童补习功课等,这样既能够拉近留守儿童与同学的距离,避免孤独感和被遗弃感,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温暖,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又能够使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时间,更加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建立自信心。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应该想尽办法消除留守儿童的困境,帮助和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5期:354—355. [2]田小兵、杨正伟,四川农村外出打工者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第5期.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3 期: 132- 135.

[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 ”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 [5]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25-29. [7]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 年第 3 期:60- 65. [8]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

[9]屈卫国,心理弹性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 年第 5期:32- 34.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提高教学效果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教学效果

内容提要: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学教学,要将关爱体现在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的作业习惯、有效的自学方法和规范计算习惯。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家校合力,这样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关爱培养提高效果 正文

近些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向城镇转移,小孩留在家里上学,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这个群体就成了“留守儿童”。本人所任教的农村小学,每个班的留守儿童比例几乎占到了80%以上。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特殊对象,更成了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我是数学教师,在班上,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观念淡漠;课堂常规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有效注意力较差;作业时有拖拉现象,字迹潦草,正确率较低;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计算习惯差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留守学生的个人档案

我对班上所有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家庭访问,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加强的了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教育信息联系网络。

2、以爱动其心,以智导其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老师也爱学生的。但他们往往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和“白天鹅”,而对班级里的一些表现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却关心不够,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泰戈尔有句爱情诗,“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自由。”我们不妨将这句诗移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来,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每个学生,同时也宽容着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宽容是爱的甘露、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良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平时还要多留心观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引导和利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使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

3、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课堂常规管理。对留守学生要严要求、常督促,做好课堂的常规管理工作。

(2)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

(3)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他们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我们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法好吗?”、“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4)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4、培养留守学生认真的作业习惯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留守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2)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不仅仅解应用题要这样,做计算题、概念题也同样如此,如:计算题要求学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动笔演算,这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计算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同时包含了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5、教给留守学生有效的自学方法

(1)指导自学法:这种方法是在留守学生自学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沿此方向自己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2)操作自学法:这种方法是让留守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从而获得新知。

(3)模仿自学法:这种方法是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同类知识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学。

(4)尝试练习自学法:这种方法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练习新知。

6、规范留守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一一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明确、统一摆竖式计算的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正确、规范地摆竖式计算,统一格式要求。并且通过课堂巡视、定期检查、抽查等常督促学生,一旦发现不按要求摆竖式计算的情况,马上纠正。通过比一比等方式选出好的作品参加班级评比、学校评比。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作品展览。

(3)教会学生认真验算。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4)规范书写格式、要求。教师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关注、齐参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留守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牢记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重视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第四篇: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

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

近来在朋友的蛊惑下,我时常来文学网站浏览文章。确有养目悦心的好文章,让我这般愚陋的人大开眼界,恍见天光;但恕我不恭,也有些篇什让人无法卒读,不是语言的稚嫩,这样的缺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硕壮起来,而是有些人读书品位过低,从而导致了自己的人格锻造过程中少了某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写出的文章就彰显出苍白和窘迫。我注意到,时下不少人在研读周作人、胡兰成、陈公博、黄濬(此人是国民党行政院机要秘书,抗战开始后第一个被正法的大汉奸。此人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时下也被一些学子津津乐道。)等人的著作,我得有言在先,他们的书不是不可以读,但窃以为必须是在心有圭臬的前提下去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和《禅是一支花》近来在图书市场上风行一时,更有学界知名度颇高的大人物为其摇旗呐喊: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在这里我想把话说绝了——当然是我的一管之见:谈周作人、胡兰成之流,应该以一言蔽之的气势,避免巧言令色的纠结——读他们的书,除了更加识破他们欲盖弥彰的小人做派,再萌生别的意念我就怀疑你是中了他们的诡计。

这里我想费些笔墨说说胡兰成。他比周作人、陈公博、黄浚等人更厚颜无耻。二战后日本是一片废墟,精神世界更是一派荒芜,抗战时期认贼作父的胡氏,此时又扮起了东洋人精神世界“煮粥人”的角色。他对东洋人说:“西方文明其实是'无明’,文明的本质是无”。胡氏的精明(其实是小人的杂耍)就在于此,世人皆知,二战正是文明战胜了野蛮,要讨施食与己的主子的欢心,首先就要否定打败主子的文明。胡氏从《老子》那里偷来半句话,好让贼父聊以自慰。更有不堪,胡氏竟把日本的神道与《易经》相提并论,他说:“神道与《易经》都是天地人合一的样板”。这样卖祖求荣的话,连有廉耻感的日本人也断然是说不出口的。胡的文章有特点,词语华丽,调子舒缓,桃花杏花沾水而开,文本心境意映成趣,不然,当年上海滩那位才女怎么会让他迷惑?乃至今天还有人拿此说事,以证胡氏“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我倒要问问说这些话的人:你把葱香从芥子气中“废”下来给我看看!可能是我成见太深,我读胡氏的文章有一种听男人唱旦的感觉。把话题扯回来。不是什么书都能给你营养的。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去读××理论、××代表,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社会也定然是病态的,但钟情于周作人、胡兰成、陈公博、黄浚等人的书,潜移默化之中,你就会一寸一寸地矮下去。

我当然知道,如果不是传统的精神遗迹或者个人的道德修养,读书人的社会关怀就没有真实的依据。读书人的日常起居无法脱离尘世的供给系统,他们所赢得的个人待遇与他们关注的视野无从等一。除了他们会码字,读书人还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禀赋?

然而,读书人对社会的名伦教化作用是其他阶层无可替代的。正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一样,他们的社会价值同样是其他阶层无可比拟的。眼下语言品格的退化和腐变,那种鄙俗化的倾向,那种市井下流腔的流布,不客气地讲,与部分读书人的人格沦落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就在前不久,木子美的日记,在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内,点击率是最高的!同样是一种语言暴力,但排泄在部分流行歌曲、报纸副刊、小品相声、网络文章中,给人心强加的则是种种卑污的时尚,诱发的是油滑、颓废、玩世和滥情,是“拯救乳房”,是“丰乳肥臀”,是“过把瘾就死”,是“有了快感你就喊”……它们以钱和色为最大的词根,派生出的语汇无法用来歌唱母亲和大地,无法用来讨论崇高和节操。

这种语言大都来自识字的人。表面上看读书人是拒斥道德沦丧的,可一旦拿过语言的镜子,他们的变节行为马上就会找到对应的参照;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对立是虚假的对立,拨开语言浅层的遮羞布,一些读书人与贫嘴的流氓深层的同质与同构,立马就会毕现无遗。一个社会的话语谱系中,文化昆仑的话语系统是不可替代的。鲁迅、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季羡林的话语系统,无论社会主流意识怎样嬗变,都无法腰斩他们语言的巨大穿透力。因为

种种市井俚语和官腔套话无法截断它的逻辑之链,因为这些大师的话语撇开了政治话语的权力集聚和商业话语的利润追逐,他们的话语来自对人文的关怀和对灵魂的叩问。这样的话语永远回鸣在对终极真理寻踪的路途上,为我们耸起了语言的路标。

读书人的性情可以偏执、狷介、狂傲,可以悖逆世俗。这都已被社会所容纳。康德活到整整八十岁(1724——1804),终身未娶,可他狎妓的不端之行200年来几乎不被世人所提及,何故?他没有人格上的硬伤使然。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鸿篇巨著,宛如人类思想一次喷薄的日出,200年来,使我们得以在光明中前行。“这个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使我们感到感动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康德写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最后一章中的名言,他死后,人们把这句话刻在他的墓碑上。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它很大程度上源于读书人对社会实践的归纳与提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不是说孔丘一个人就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更何况他只是《论语》的编纂者。可我们却不难从这句话里洞见一个道理:一本书,对社会风化的影响力有多么深远。

一个人的贞定之力,不取决于他财富的多寡、职务的高低、声名的现隐,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品格的优劣。而人格的锻造与读书的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无从考证韩国人在读什么书,可我知道,九八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在华留学生几乎全部提出退学请求,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是没多久就毕业了吗”?可他们平静地回答道:“我们早一天退学,就可以多退回一点学费,我们的祖国现在急需外汇。”老师无言。后来我们就从媒体上看到韩国人排队捐钱、捐首饰的景象,后来我们就看见韩国最先从危机中得以复苏。我也不知道当下的俄罗斯人在读什么书,可我知道2002年莫斯科发生了车臣叛匪绑架人质事件,在叛匪就要枪杀人质的紧急关头,不少莫斯科市民对着匪徒高喊,他们愿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人质不死。我更不知道我们国人都在读什么书,可我知道,就在去年,有一个女孩被几名暴徒打死在四川一座小城的街道上,在这场杀戮持续的过程中,女孩声嘶力竭的呼救声盖过了嘈杂的市声。可不但没有人上前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拨打一下仅有三位数码并且由听话方付费的电话!在这座小城里殒命的仅仅是那位可怜的女孩吗?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呢?!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社会属性毕竟是第一位的。面对种种的恶,我们沉默、退让、乃至无意中的援手,这何尝不是对恶的认可?“吾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是的,当我们觉得自己无以承担或者有意回避某种道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只顾去读《今生今世》,而无暇阅读《丧钟为谁而鸣》?假如我的猜想错了,那么,请告诉我,你读了海明威那本书扉页上的题词,都想到了什么?!

我为什么对周作人、胡兰成、陈公博、黄浚等人不依不饶?他们认贼作父的无耻之举当然是我耿耿于怀的缘由之一,可不仅如此,从我所涉猎的这些人的著作来看,也谈不上有多么令人称道的高妙,更遑论如何堪称翘楚。我甚至只读出了瓜子和胭脂的味道。我不否认,这其中肯定蕴积着我的成见,可我必须申明,我绝不是以政治立场来判定一个人的人格高下。我的一位前辈战死在淮海战场,他就是被黄伯韬麾下的士兵打死的,可我在掏出自己半个月工资买来鲜花祭奠我的前辈的同时,我又接着掏出剩下那半个月的工资,买花献给黄伯韬!党私之争,胜王败寇,这是历史的宿命。作为独立的个人,碾庄战场上战至最后一刻的黄伯韬依然不失为英雄——我是这样认为的。海德格尔曾是忠实的纳粹信徒,可他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是至恶,可他人格上没有毛病。我至今认为,他的《时间与存在》是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

在上帝缺席的年代,读书人某种程度上是在履行着神职;难的不是读书消遣,而是背负着世俗的责任,以高尚的人格和伟岸的气节,给朝圣路上的行者以精神的补给。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陇脚乡中心小学 伍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流动到其它的地方,孩子留守在家中,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近几年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打工族的后代教育,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处于隔辈监护的状态。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这样趋于“软化”的监护,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很容易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以至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我们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的前提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在别人不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是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为此,我们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为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通过宣传栏、干部选拔、树立典型等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在游园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常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提高成绩的必备因素 在班会上,同学们学习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有关内容编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引导“留守儿童”学习记忆,比如说自编课堂常规歌: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两手放下快做好,配合老师把课上;身坐直,腿放平,仔细看,认真听,认真想,多动脑,多发言,人人争做好儿童。常规教育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约束,天天课前读一遍,并带领同学讨论其教育意义,“留守儿童”认识到课堂随意性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了自觉性。天天课前学,班会时学,浅显的道理“留守儿童”很快明白了,知道了上课应该怎样听讲。“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研究者。”儿童需要从创造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主学习正可以满足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

三、细心关爱,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高成绩的关键

1.尊重学生、细心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2.真情包容、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四、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提高成绩的有力保障

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家,与孩子接触了解较少,勾通很少。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要积极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一些教育的具体方法,对这些缺乏家教意识和家教经验的家长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一”,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每季度和孩子进行一次书信交流;每学期联系一次科任教师; 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逐步呈现,孩子的教学成绩才能提高。

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常规教育、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呵护学生的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下载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提高留守儿童防护能力

    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提高留守儿童防护能力 ——溢水镇中心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树立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提高的自我防护能力,鉴于近期出现的全国......

    留守儿童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

    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103 201016011125 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调查人员:齐丁瑶调......

    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

    留守儿童(定稿)

    关于做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建议随着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确保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顺利向市民......

    留守儿童

    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疯长之阶段,而处在这样一个变态的社会......

    关于留守儿童

    留 守 儿 童 问 题 的 对 策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

    留守儿童

    1、针对“吉林省经济落后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社会问题,以社会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探索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本调研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