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冯志芳-宣讲材料
在绿野上播洒“硒”望
------记如东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冯志芳
2009年11月7日,从2009海峡两岸(江苏)名特优产品展销会上传来消息,首届“江苏省百佳农产品经纪人”评选揭晓,我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冯志芳光荣上榜。对于一位年近六旬的退休妇女,冯志芳获此殊荣确实不易。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冯志芳和她的富硒玉米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鲜玉米上市时节,销售竞争相当激烈,市场上的熟玉米,一般也就一两块钱一根,卖玉米的小贩还得不停地吆喝。而冯志芳的鲜食富硒糯玉米,却要卖到5块钱一根,还总是供不应求。有人说,这是真的假的?吹牛的吧? 告诉你,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情。每次参加全国各地农产品展销会,冯志芳的鲜食富硒糯玉米都会遭遇抢购。去年国庆节期间,江苏省在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了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冯志芳这次做了充分的准备,哪知道带去的产品到第二天上午就全部卖光了,只剩下一点样品。闻讯而至的参观者大多失望离开,有十多名消费者却把钱款扔在展台上坚决不收回,任凭展会主办方怎么做工作都不行。冯志芳只得收了他们的钱款,答应回来后把产品邮寄给他们。今年在无锡举办的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又出现同样一幕,原本以为已经比较充足的备货,又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抢购一空,冯志芳赶忙让家里快车送货,一车货刚摆出来,就又被抢购得一袋不剩。苏州、无锡、杭州、上海、深圳、南京、北京等全国各地客户的订单络绎不绝,这其中还有不少个人客户,他们吃完了就打电话过来要货,说“就好这一口!”
是什么样的玉米,有如此的魔力? 事情还得从2004年说起。2004年,冯志芳从双甸镇农技推广站副站长位臵上退了下来,做了30多年农技工作的她,对科技种田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钻研精神。她承包了20亩土地,种起了玉米。她发现,周围种玉米的群众不少,可是大多对品种不讲究,她精选优良品种“苏玉一号”糯玉米,精心培管,科学采收,当年亩产达到1800多斤。头一茬青玉米掰了一卡车,没有任何销售经验和渠道的她,连夜把玉米运送到南通南方批发市场。到那儿一看,卖玉米的卡车一大堆,都有固定的摊位,实在没有她的位臵。一问价格,那些玉米只卖两毛钱一斤。两毛钱一斤,本钱也回不来!冯志芳坚信,好品种必须卖出好价钱,她咬咬牙,决定要价7毛钱一斤。7毛钱一斤?是人家玉米价格的三倍多!批发商们一个个过来看稀奇,哪知一看之下,竟都喜欢上了她的玉米,你要一袋,他要两袋。深夜两点多是南方市场的销售高峰期,一个小时不到,冯志芳的一车玉米全部卖完,那些两毛钱一斤的玉米却还有好多卡车一袋未动。接下来的事情更有趣,有些拿了她玉米的批发商们竟然提出要跟她回家!深更半夜,又不认识人家,冯志芳没有答应。哪知在他们车子往回赶时,有个批发商在后面一路紧追,冯志芳在浑然不知中一个转弯,跟的人迷路了,第二天在双甸镇找了一整天,终于找到了冯志芳的田头。他对冯志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玉米我包了!不要你掰,不要你送,我们过来拉!尝到优良品种甜头的冯志芳,决定再在品质上加把劲。她把科研方向从“增产增收”放到了“绿色健康”上来。当时正流行“北大富硒康”,硒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能抗癌、防癌,冯志芳心想:能否通过科技手段让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增加微量元素“硒”的含量,生产出富硒玉米呢?冯志芳开始了实验,哪知要实现这一想法谈何容易,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终于在失败了16次之后,冯志芳成功地让玉米里硒的含量达到了70—290微克,是普通玉米硒含量的4倍以上。第一茬富硒玉米投放市场后大获成功,成了市场抢手货,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500多元。成功之后的冯志芳并不满足,因为鲜玉米的销售期很短,不便于储藏,附加值也不够高。她希望能找到一种科学的加工方法,将富硒糯玉米加工后销售。为此,她找到江苏省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可专家告诉他,没有现成的技术!她又跑到中国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专家给她的答案同样如此。冯志芳决定自己探索,她租用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线进行试验,可试验来试验去,却总是找不准火候,总是感觉口感不对。每次试验都要不少投入,冯志芳咬牙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24次试验之后,冯志芳找到了富硒糯玉米高温杀菌、真空包装的成熟技术。她加工的富硒糯玉米,口感绵糯青雅,微量元素毫不丢失,携带与食用十分方便,凡是品尝过的人都难以忘怀。在随后的上海展销会上,冯志芳的“富硒糯玉米”引起了广泛关注。
冯志芳趁热打铁,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智方”牌商标,成立了“南通雪莲食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规模生产。“智方”牌“富硒糯玉米”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提到“绿色食品”,提到“富硒玉米”,就会说起冯志芳。她的名字引起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关注,新华社、《农民日报》和《半月谈杂志》都对她和她的富硒玉米进行了介绍。
双甸镇的玉米种植有基础、有优势,但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销售难、效益低。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也把富硒玉米产业做大,冯志芳领头成立了如东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107户农民成为专业合作社首批社员。合作社引导广大农户成立生产基地,通过严格的“无公害”种植程序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和销售。合作社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效应,现在,全镇有1500多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他们建成了3200亩无公害青玉米生产基地,富硒玉米的年产值就达到500多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和县人大代表,冯志芳还专门吸收了36户残疾人家庭加入合作社,想方设法扶持他们增加收入,增强致富的信心和技能。为了扩大富硒产业链,冯志芳还摸索出了春、夏、秋三季四期玉米种植模式,并在其间套种日本大白皮无公害富硒青豆和富硒黄豆,还试种成功了富硒黑豆、富硒黑花生与硒钙大米,农民种植富硒作物的亩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2008年,富硒糯玉米获得了国家AA级绿色食品证书。2009年,“智方”牌“富硒糯玉米”和“富硒甜玉米”又获得了有机食品证书,“智方”牌商标也获得了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专利,并且向国家编码中心申请了4个厂商识别码。合作社的富硒系列农副产品投放市场后,赢得一片叫好之声。冯志芳和她的社员们,在富硒产业之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二篇:冯芳芳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武都区钟楼小学 冯芳芳
前段时间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感触颇深,通过学习,自己的思想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对师德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师德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每位教师只有突出这个核心,才能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因此,我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用爱实践着师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其次,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再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重任。
另外,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从一定角度上看,为人师表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
通过学习,我认为关键是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道德水平等等,通俗的讲就是有没有良心。教师的素质不高,肯定难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补充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也实施了好几年,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很有必要先认清究竟什么才是素质,咱们需要具备些什么素质。
素质教育不等于要一味地苛求全面发展。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的人未必就不是人才。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但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在违背这一规律,不管能否接受,家长们业余都在逼着孩子们学弹琴、绘画、表演等,老师们也都在要求学生们什么都学,争取全科优秀,以为什么都懂才算是素质,丝毫不理会孩子们的感受,结果孩子们更是厌学,完全违背了教师和家长们的初衷。
总之,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来临,意味着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面临了挑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注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依附地位,就会受制于人,仰人鼻息。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
第三篇:《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计生本 赵娅 131131022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
4月22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现代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受学生爱戴、使家长信任,让社会满意的教师。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第四篇:《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081111019潘宝峰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冯志远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早年在上海市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1958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到宁夏,先后在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呢?在中国,好多老师的思想好像都禁锢在一个圈圈之内,很难去突破那个小圈儿,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形象,讲究师道尊严,讲究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我觉得吧,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像一名优秀的家长一样,能够和同学们做朋友,能够让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电影中的冯志远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的。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甚至碰到一些老师完全把教师作为一种平常的职业混碗饭吃,完全不能理解教书育人四个字,尤其是在基层的小学和初中里。所有我觉得有时候农村很少能够出来很优秀的人,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老师的水平不中,好多老师批评学生简直就是泼妇骂街,更别提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了。我觉得他的奉献精神源于他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神圣使命的领会,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领会的。有一点我有点不是太理解,他是如何做得到能不顾自己妻子儿女,四十多年坚持到底,是靠信念吗?当他儿子患急病的时候他因为教学任务没有回家,到底他是都为了学生而放弃一切吗?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男人,工作是一方面,另外也要对家庭负责,不管工作上如何的投入,对学生负责,同时也要对家庭负责才行,如果一味只有学生而没有家庭,我觉得也不是太好,或者说不太现实。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
其是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基层教师却还是基本上没有变化。我觉得基层教师的水平高低有时要比大学教师要重要的多。大学需要的是大师,小学初中需要 老师要能够帮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书育人,育人要比教书重要的多得多,甚至说育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育人成功了,教学自然就轻易的上去了。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第五篇:《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
有一个名字叫“老师”,也许在你六七岁的时候,你熟悉了一个名字,他们统称为“老师”。
他,名牌大学毕业主动支教。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
他,与妻长年分居一心向学。
即使儿子生病也不回家,吃在学生食堂,住在学生宿舍,双目失明后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直到患脑血栓无法自理。
他,生活清苦却从来不抱怨。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这就是冯志远口中的条件很好的宿舍。
他,从教47年桃李满天下。
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当我打开电脑将页面定格在《冯远征》电影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或许,冯老师衷心地希望,他教的每一个穷苦孩子也都能像海燕一样,不惧怕困难、不畏惧风雨,在人生的大海上,高傲的飞翔。这份用心良苦,我感同身受,看到这里时,泪水一直在我眼中围绕。因为冯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感情,我做不到!渐渐的,影片进入高潮。冯老师患有先天性眼疾,不能长时间用眼。然而偏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冯老师还在拼命的工作。一盏煤油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为了让学生们准确把握时间,他亲自做了小沙漏;为了让学生们不被煤油熏黑,他主动建议使用蜡烛。就是这个小小的蜡烛,让我看到了冯老师人性的光芒。当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无数的烛光,形成了一个走廊,慢慢地伸向远方。每个蜡烛都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也都是孩子们的小小祝福,冯老师一路顺风!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心情。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是跟学生们在一起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看到冯老师所得到的一切,我有些羡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虽死无憾!
冯老师继续在另外一所中学教书,这里的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冯老师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噩耗。在一次语文课上,冯老师双目失明,我分明的看到了那双迷茫的双眼,以及对学生的留恋。是啊,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以后,冯老师却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当校长决定让冯老师退休的时候,我替冯老师惋惜;但是当我听到冯老师要求上完最后一堂课时,我又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岳阳楼记》这是在初中时候我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却成了冯老师的最后一课。就这样,我带着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冯老师的课开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被深深感动了,在冯老师那双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我似乎看到岳阳楼那当年的盛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却说不一定,有些时候就算不打开窗户,你也能感受到窗外那温暖明媚的春光,就像冯老师的这堂课,因为那是他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在场听课的领导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让冯老师留下来的吧!走路时,学生们主动做他的眼睛;吃饭时,学生们偷偷把仅有的几块肉夹到了老师的碗里,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他一生一贫如洗,但是他却能桃李满天下,其乐永无穷啊!终于,由于劳累过度,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一幕情景“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独立团不会突围,只会进攻,哪怕全团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进攻再进攻„„”,这是多么提气的一段话,作为男人,我欣赏李云龙,因为他有种。而我也欣赏冯老师,因为他有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许我们一夜成名,也许我们一生清贫,能做的却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学生们搀扶着,冯老师来到了曾经的那片沙漠„„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老师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普通的一部电影,没有鸿篇巨制没有大腕明星;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冯老师人性的光辉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在看这部影片之间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为我曾经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深切的觉得我未来将要从事的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一名老师也能够那么“富有”!
人生在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冯老师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改变吧!在冯老师的学生中,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冯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都说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冯老师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更愿作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