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100”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

时间:2019-05-13 03:1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个100”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个100”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

第一篇:“五个100”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

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

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与消息并列为新闻报道的两大支柱,而人物通讯则是通讯中最复杂、最感人、最难驾驭的。

人物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1.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2.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3.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4.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可以反映一种道理或事实的人物。

(二)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常用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2.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3.在矛盾冲突中写人;4.借他人之口刻画人;5.借景写人。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通讯呢?

(一)要有现实针对性

写作对象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体现时代精神,二是对人们有激励和鼓舞作用。也就是说,选择的采写对象如果与当下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或相差甚远,则不能让广大受众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收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的社会效果。

(二)事迹可信度要高

长期以来,“为社会树立榜样”是人物通讯写作的“经典性”法则,然而,它很容易导致新闻人物的真实性产生偏差,使报道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弱化甚至消解所期望的报道效果。带有普遍性特征的偏差在于:先验地以某种绝对化、纯粹化、理想化的标准,预制一种理想榜样模式,然后用这种模式来“套”现实中的人物,相当程度上以简单化的宣传价值取代审美价值,从而给人物通讯的写作带来失真的弊端。

(三)故事情节要生动感人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把它引用到新闻报道上也十分妥贴:这里的“言”可以指新闻报道的文体;“情”就是新闻人物的情感,或称作者诉诸文本而传达出来的情感;“人”就是受众。通讯往往特别强调事件对受众个人的人性化、个人化的情感诱惑力。

(四)报道中的人情味要浓

为了吸引、取悦易变的受众,记者开发出许多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这些方法能使报道生动、吸引人。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新闻记者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记者通过寻找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五)要有典型的事例

先进人物的事迹总是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只要你走近你熟悉、喜欢的先进人物,或实地采访,或查阅收集资料,那么,人物通讯报道就一定能写成功。

(六)“评”出深意,情理相生

人物通讯以叙述描绘为主,但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仅要叙述巧妙,还应有恰到好处的评、议和恰如其分的抒情。这可以使人物、事件增添光采,可以生动有力地揭示和深化原有材料的意义,并对人物塑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一般来说,精辟的议论来源于作者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和坚定的正义信念;抒情则来自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热爱。要想把人物通讯写得饱满,使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必须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人物形象、情愫、哲理于一炉,汇真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才能达到教育群众、感染群众的预期效果。

第二篇:人物通讯写法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臵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

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他说”。

“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的说”,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我认为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十二是尽量少用小标题。

冰点写人物五六百字时,我不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用小标题。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缝制高手。

十三我认为很重要。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当然冰点也很难做到这点。只能做到采访两三个人。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冰点好多人物也做不到这点,但最少应该采访四五个人,不能采访一个人就开始写。很多东西写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访不到位,问题就出在采访上。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但还是要说。好的记者要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

这只能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冰点给记者提供一个范围,提供十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报道,让他们根据这个东西来悟,究竟为什么好,讲不出来,只能揣摩它,这当中有叙事的节奏、语言等等,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只能靠悟。

当然,你把前面讲到的都做到了,好记者写完东西不署名大家都知道是你写的。新闻这种东西就是手工作坊,不是流水线,一对一。好,我就说这么多。(本文根据中青报业务座谈会发言记录整理)

第三篇:人物通讯写法

人物通讯注意事项

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子贡曾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点评:“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他的同事××说:“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

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累到在工作岗位上。点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提起××,班主任韩文会老师眼里噙着泪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着:“××同学在校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下课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他 1 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明学生’称号。” 政治课常菊芳老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同学在住校期间,尊师守纪,衣着朴素,总是吃最普通的菜,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成人眼里,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点评: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

同学李峰含泪回忆说:“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同学去校外买干吃面时,发现一个刚会飞的小麻雀在路上跑,我说一脚踩死它,××硬是不让,最后他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放飞了。” 点评: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一脚踩死”。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好了,何必需要“英雄”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呢。

××英勇献身,最悲痛的莫过于他的爷爷、奶奶等亲属。办完丧事,××的父亲郑红星将薛建强叫到家里,仔细询问了儿子救人的全过程,连声说:“救人救得对,他死了,值。” 点评:实在是“伟大的儿子身后必有伟大的父亲”。孩子死了,在父母亲人眼中,更多的是悲痛,而不会如此“冷静”地权衡值还是不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想像在讲述。

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 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

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时,××已腿部抽筋,不停地打颤。当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漂在河面上时,他一咬牙,又纵身跳了下去。

点评: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人”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2 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个体人物通讯范文】

杨丙潞:从“罪人”到“英雄” 事故发生后,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杨丙潞率领众多村民投入伤员救助。仅他一个人就救起近20名伤员。

4年前,因铁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他率领村民上访维权,最后村民们在一次冲突中堵胶济铁路。杨最终获刑三年。

“4·28”列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伤员救治是头等大事。事发地的王村镇,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济南南和淄博市三市交界地带。由于王村镇属山东省淄博市管辖,救治工作也主要由淄博市承担。由于伤员太多,淄博市各大医院均被住满,一些伤员被送至距离事发地点近一百公里的县,有的甚至被送到治疗条件较差的工厂医院。而距离事发地点更近的济南市章丘县和滨州市邹平县的大医院,却鲜有伤员入住。

相形之下,当地村民的表现则赢得伤员及家属的赞许。由于事发时正值凌晨,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到达,最早前往现场救助、为伤员提供棉被衣物的,是铁路沿线的前坡村与和家村的村民们。而表现最为突出者之一,却是一名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他便是和家村村民杨丙潞。

4月28日清晨5时,杨丙潞听到救护车响赶到事故现场,发现救护人员严重不足,而先期到场的村民却被眼前景象吓得发呆,遂招呼大家一起参与抢救。

在T195列车第四节、第六节车厢之间,杨发现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伤员,是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满头是血,正向和家村一名女村民小声呼救。由于没有担架,杨和女村民一起用床单将伤员裹起,抬至数百米远的救护车处。救护车当时共有十辆左右,由于一车一次只能拉走三人,车下已躺有十几名伤员。此时一辆救护车恰好还有一个空位,杨丙潞遂将他救起的伤员送至车上。

在陆续抬完几个车外伤员之后,杨丙潞从顶部进入侧翻的第三节车厢中,发现一名被别住腿的幸存伤员,遂将其托上去。另有一名男性伤员在被他救起后,念及自己的皮夹,遂又折身回去找到。

铁道上尚有几节未倾覆的车厢,旅客们透过车窗,一直注视着救助现场。忽然间有人发出惊呼:有小偷。杨丙潞这才发现,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拿着从死者身上翻出的一美元钞票。现场警察发现后遂予以制止。车厢里的旅客群情激愤,发出“打死他”的呼声。警察问少年是哪个村的,少年回答是“和家”,杨丙潞情急,“我就是和家的,怎没见过你?”对方终于承认是另一村庄。在进一步问姓名时,杨丙潞制止,“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让这事影响他一辈子。”

上午9时左右,在抢救一段时间后,更多救助人员赶到,出于旅客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心,遂将参与救助的村民排除在外,有村民为之生气,杨丙潞不为所动,仍坚持抢救,由于其先前表现赢得人们赞许,有关方面允许其继续参与救助。

一直到筋疲力尽,杨丙潞方返回家,他算了下,自己共救了近二十人。他也付出了代价,右腿被磕破流血。

43岁的杨丙潞当过兵,曾经参加过对越战争,当过一届村干部。2004年,胶济铁路改线,规划之初,新线从和家村中间穿过,被拆迁房屋的最高补偿标准是240元/平方米。和家村村民对此不能接受,遂多次与铁路方面发生冲突。新当选村党支部委员的杨丙潞成为“维权”村民中最为突出者。

2004年7月8日,在一次冲突之后,上百名村民冲上胶济线,导致全线停运长达近两小时,惊动铁道部。杨丙潞后以“扰乱交通秩序”为名获罪,被判刑三年。之后,拆迁最高补偿标准提高到350元/平方米。被判刑的杨丙潞因此反而在和家村拥有了更高威信。救人当天晚上,杨丙潞即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在外地的朋友也打来电话祝贺。他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媒体的视角中。在为村民“维权”期间,他曾试图找到当地媒体求助,结果没有记者理会。后来因堵铁路事件被判刑之后,他成为当地最大的“反面典型”之一。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是为自己和和家村百姓争取合理利益进监狱的。”杨丙潞说。

不过,他的行为一度并不为当地有关部门所理解。在救人当天下午,当地警察就找上门来,当时事故原因未明,有人认为其中有“人为”因素,而杨丙潞则成为首选的怀疑对象。由于新胶济线的开通给和家村带来的伤痛,“4·28”事故发生后,有其他村民戏言“和家村出了一口恶气”,不过杨丙潞对此并不认可,“乘客是无辜的,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有细心人士注意到,在整个救助前后,当地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的素质。”该人士说。(摘自2008年05月01日《南方周末》,作者:柴会群,丁补之)点评:这篇文章是对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文章中基本上找不到正面称赞新闻人物杨丙潞的字眼,但读完全文,杨丙潞的形象很亲切、很清晰,好坏留给读者评说。杨丙潞的形象算不上高大,他甚至还坐过牢,这样的经历,在一般的人物报道中,恐怕会“避之不及”。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虽然杨丙潞坐牢是“事出有因”,即便他真的曾犯过不可饶恕的罪行,对他当下的救人举动,我们仍不禁心生敬意。虽然他层因这条出事的铁路而入狱,但他并没有把怨气撒到乘客身上:“乘客是无辜的,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高尚的举动背后,无需更多“高尚”的理由和动机,这样反而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在整个救助前后,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细微之处,读者感受到了杨丙潞及其当地村民的质朴与善良。

【集体人物通讯范文】 一举一动总关情

——记上海对口支援先进集体

有这样一个对比。当年,上海某区区长带队考察云南某贫困县,县委书记从头到尾没吭声。待考察队走人,他才留下一句:“上海来云南扶贫,我压根不抱希望。”

而今,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示范村,村民们在自家门上贴出对联:“感恩感德感帮扶,谢天谢地共产党好。”

他们把钱用在刀刃上,资金有限,效应无限;他们把爱放在良心上,不事张扬,无怨无悔;他们把希望筑在探索上,设身处地,孜孜不倦。在上海对口支援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个先进集体,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传递着来自上海的情谊„„

资金,怎一个“算”字了得

黑铁锅,是最贵的家当;破茅草房,旱不防火,雨不挡水„„

杨浦区协作办主任王开芳犹记当年,援滇干部们第一次赴云南西盟县时的情形。一到现场,个个全傻了:“这么穷的地方,怎么扶贫?就算把杨浦区一年的财政全扑进去也不够啊!”西盟县的当地干部也一脸无奈:“省里的扶贫资金是杯水车薪,吃饭、穿衣、救急,一会儿工夫就没影了”。

起初,杨浦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也走过“撒胡椒面”的弯路,甚至这边扶贫,那边返贫。钱,要用在刀刃上,唯有集中集聚、整村推进,方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发挥示范效应。王开芳并不讳言:“从2002—2004年,杨浦区投给云南西盟、墨江两县的钱,总共不过1000 4 万元。说多,实在不多,但每一分钱都要发挥最大效益!”

一项“节省计划”,就培育出了西盟人生产自救的能力。杨浦区想为西盟农民盖石棉瓦房,可建材贵得要命,一块砖头在昆明若卖一元,运到西盟就要翻三倍。援滇干部们掐指一算,若让农民们自己投工投劳,总造价就可节约1/3,何不借此机会培训当地农民的技能?于是,煞费苦心选了个公路边上的村子,寻寻觅觅挑了两位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告诉他们,若建房子,木头可上山砍,瓦片可自己烧,没法就地取材的建材,则由上海来买。一转眼,两位农民风风火火自己动手将房子盖起来,隔壁邻居眼红了:“凭啥他们能住上好房子?”上海干部和风细雨道:“只要你们自己也投工投劳,就能跟他们一样!”星星之火可燎原,7个村670幢瓦房拔地而起。

„„

难怪,几年前,云南当地人还埋怨上海人算钱太精明,如今,他们却懂得了上海人的煞费苦心。上海给云南当地带来的村貌变化、观念变化,又怎一个“算”字了得?

帮困,岂在朝朝暮暮

上海闵行区接受湖北宜昌夷陵区来的劳务人员,从1996年迄今,已有1万人次了。

1万人次?乍一听,不算多。但若从细了解,这1万背后的艰辛和代价着实不小———闵行区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还得再吸收“外劳”;区内民营企业多,交税是义务,但对政府“安排劳务工就业”的号召则大可“置之不理”;就算企业有招工需求,但一向偏爱熟练工,来自三峡库区的劳务人员毕竟技短;再退一万步,就算吸纳了一些“外劳”,但企业也有淡季旺季,遇到裁员,一视同仁,“外劳”自然无法“幸免”„„

闵行区协作办主任杨立另有说法:“我们曾亲眼目睹了坝区人民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而离开家园,深为他们失去土地后的生产和生活困难而焦虑,我们怎能袖手旁观?”于是,闵行区确定了一位副区长具体分管,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协作办、区劳动保障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的工作模式。

„„

求索,调动一切社会资源 区财政有限,如何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如何在募集扶贫款的机制中注入创新元素?松江区别有一功。区协作办主任褚平强告诉记者,松江有个“交大昂立”,松江区政府就代为对口支援的马关、丘北两县入股“交大昂立”50万元,每年获取15%的固定回报。如此一来,这7.5万元,就可用于对口地区的教育、卫生、社会事业。褚平强说:“要充分利用区内大企业的优势,采用市场机制,释放企业的爱心。我发现,房产老板在松江投资很多,获益不少,下一步,我要在房产企业中做点文章”。据了解,去年松江所募得的8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区里还将成立社会帮扶基金。松江区认为,社会慈善事业是个很大的舞台,但体系尚未健全,有潜力可挖。

„„

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扶贫,创新不已。松江区区长孙建平谦虚地认为,这几年,有些扶贫尚嫌盲目,少数投资没有前瞻性。因此,松江区准备拿出50万资金,请同济大学等单位帮助对口支援县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孙建平说:“统筹当地的资源、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资金再扶上去,就会有针对性”。(摘自2005年05月11日《解放日报》,作者:陈忠华)

第四篇:人物通讯的写法1

人物通讯的写法

其一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

(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深厚基础。

其二: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其三:

(一)、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1、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2、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3、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4、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刻划人

4、借景写人

第五篇: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

平凡的他给了我不平凡的触动

——记我平凡的哥哥罗实鹏

访谈时间:2013年6月23日 访谈方式: QQ、电话、平时交流 被访谈人:我的哥哥——罗实鹏 访谈人:罗姗艳

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的一生,有着这平凡的感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渴望;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所谓的平凡,是不出众、不耀眼,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那些所谓平凡的小事、小人物中都能映射出不平凡的精神: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这些不平凡的精神本身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不平凡。然而,在他的身上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平凡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感动!

先苦后甜

摆脱现状

“先苦后甜”,这是小时候经常在我耳际响起的一句话,哥哥时不时用这句话去勉励我、教育我;虽然他只比我大三岁,但懂得的道理却比我多很多很多,他也喜欢用自己所学来的东西再注射给我,我的一生出生到现在无不受到他的熏陶。后来,长大了,每当我遇到挫折,他总会用孟子那句励志座右铭为我打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也是他面对各种挫折与苦难的箴言。曾经的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高考落榜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次次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为了考上一所好点的大学他吃尽了苦头,眉宇间多了几分愁云,甚至有很多青丝都变白发了;曾经的他为了理想从未放弃考研,哪怕现在他去工作了,他还告诉我他还想去考研。这一切只因为他想去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我们家庭的现状,为将来更好的生活而先吃点苦头。

勤思苦学

放飞梦想

“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追求梦想的脚步!”,他说他注定是为梦想而生的。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的他,同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纯朴、勤劳。小时候的他,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着班上前五名,只不过那是倒数的,为此,因为读小学二年级了还不会数从一到一百的数字而被母亲拽到祖宗面前用菜刀把耳朵割得鲜血淋漓,母亲的恨铁不成钢乃至用极端体罚方式在他心里留下了无法抹掉的阴影;所以,越是母亲强迫,他就越反抗,导致他对学习也越来越倦怠,对母亲更是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语的恨,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当着母亲的面称呼过她“妈妈”。

后来,也大概是他读高中的时候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对他的管制反而减少了,而他也在无声无息中成长了,他开始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了,曾经我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告诉我他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虽然这个梦想在我看来离他太遥远了,也很不实际,但是他愿意为他的梦想去努力;所以,读高中时的他还在为他小学的不努力买单,努力了三年到了高考终究还是落榜了,填志愿勉强被贵州的一所专科学校录取了,可是去那学习不到一个月又独自偷偷跑回家去复读了,这件事是在他复读一个多月后才写信告诉我的,他知道家里是不会同意让他去复读的,所以他发誓要刻苦学习,努力改变现状,不能让家里人看扁他,同时,他也鼓励我要好好学习,不能重走他的道路,有什么不懂都可以问他等。那个时候的我被他字里行间的每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从那时起他也就是成为了我的榜样,成为了我奋斗的动力。

如果说第一次高考失利是上天对他的考验,那么第二次高考的失利只能说是老天对他的沉重打击了,这次他上了三本的线,可是那不是他的目标,他想凭借努力考上二本。于是他又在网上找到了一所外县的复读学校,义无反顾承载着自己沉重的梦想、背负着父母瞧不起的眼光、忍受着巨大的压力远离了家乡。在他去之前,我觉得他压力太大了,就劝他放弃复读,可是他对我说“不先吃苦,以后怎么能甜?再说,我怎么能这样放弃我的理想?如果现在我放弃了,将来我会遗憾的,何况,我现在是为我的梦想去拼搏,你们不但不支持反而想扼杀我追求梦想的心……”。后来我上大学时问他成功是什么,他说“并不是别人眼里的荣耀,羡慕。而是坚持不懈的完成自己的目标”

朴素大方

自立自强

“少麻烦别人,多服务他人!”他说人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他还说他不喜欢什么事情都去麻烦别人,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能自己做好的事尽量少去麻烦他人,实在自己解决不了的请别人帮忙也要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为这世上除了你父母没有谁会替谁无偿的做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他永远是一个平头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并且贴近左边额头上还有一个漩涡,他穿着及其朴素,但是很整洁,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典型的土鳖形象,然而他自己确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小小萝卜,小小萝卜有你们这些土壤的营养和阳光的温柔陪伴,现已经不在那么弱弱,叶子已经散开,可以为培养我的土壤挡阴,保留水分,根长的更长、更深了,可以为培养我的土壤保持大雨的淋浴而不致于留失。亲爱的阳光,是你给了我冲破土壤的动力,向往阳光,合成自身的物质基础,我将用这笑容灿烂的叶片给你回报!”。

他从高中时就被检查出的了慢性支支管炎,医生说这种病目前为止还不能根治,只能慢慢养,如果医学得不到发展,这病就会伴随他终生。面对病魔他没有畏惧、没有气馁,他每天去跑步锻炼身体;在学校病发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病,住院了只能自己照顾自己。那一年,是我的高考年,他在长沙读大学,病情突然加重了,他自己去湘雅医院看了病,医生要他住院半个月;哥哥在我入高中以来就有每个星期给我写一封信的习惯,目的是鼓励我好好学习,有不懂的题目在信上也可以问他;虽然那时他在住院,但是从未间断过给我写信,他甚至鼓励我要好好锻炼身体,要注意劳逸结合,要我不要为他担心,他的事都能自己搞定。我无法想象他住院期间一个人是怎么面对病魔、面对孤独的,也许这就是他自立自强的一面吧,更是令我为之感动的一面吧!

兴趣广泛

其乐无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只要是干自己喜欢的事,24小时都可以工作”。他的兴趣很广泛,喜欢烹饪、看书、钓鱼、绘画、跑步、骑行、爬山涉水、挑战极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在我有记忆以来就会炒菜做饭了,感觉自己是吃了他做的饭而长大的;他的厨艺在我看来很精湛,不会做的菜看别人做一遍就会了,而且有的只吃过没现场见过怎么做,只有他记住那个味他都能做出来,甚至他也会琢磨出很多新的做菜方法,他就是我们家的厨师。他在学校喜欢看书,我问他最喜欢哪本书,他说他最喜欢达尔文的《相对论》,喜欢他的原因是“不管是古代,现代,还是未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都是相对的”。

在他所有的兴趣爱好里面,他说最喜欢的就是爬山涉水和骑行,他有很多驴友,在大学期间他有过环游洞庭湖、环游湖南,骑行韶山等等,环游湖南的路线是骑自行车走国道,途经益阳、常德、沅陵、泸溪、吉首、凤凰、怀化、邵阳、湘潭等市县,他说那是他最黑最瘦的一段时间,一路上虽然很累很苦,但是也很刺激,他还说能在痛苦中欣赏沿途大自然的美也是非常美妙的。他喜欢登山,他去登过华中最高峰——神农架,登过湖南最高峰——雪峰山,登过我们县里镇里最高峰等,我问他每次登到山的顶峰时是什么感受,他说“我感觉我又征服了一座山,我比他更高,看得更远。”。他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喜欢去寻找灵感,他说他最喜欢去寻找灵感的地方就是衡山,他大学期间去过衡山四次,他还去过张家界、江西武功山、永州韭菜岭、大围山、北京长城、广西北海……,他说他下一个目标就是骑单车去西藏,这个计划他做了很久了,只待有时机去实行了。

“只有在与思想在一起时,我才感到不孤单,才感到力量”他说他喜欢思考,喜欢去空想,也喜欢玩魔方,他说玩魔方能开发他的智力,能让他去观察一个多维的世界。他还这样描述自己“热钟于自己的学习,热钟于别人的批判。热钟于自己的执著,热钟于别人的放流。热钟于自己的空想,热钟于别人的现实。热钟于自己的思想,热钟于别人的冲动。热钟于自己的孤独,热钟于别人的悲欢离合。”

诚于做人

至善至美

“人无信,不立”,他说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和别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真诚,说话做事要表里如一。在我印象中他从不撒谎,他说撒谎会很累,做人诚实点活着会轻松很多。他喜欢分享属于他的东西,每次有好吃的,他总会分我一半,就算我不在家他也会给我留着。他在我们学校吃饭,在所有人把餐盘放在餐桌上时,他主动把自己的餐盘放在回收的地方,并且告诉我“这点小事不要去麻烦别人”。

在学校时,他会经常回家看看家人,并经常嘱咐我多回家。其实,他很孝顺,经常给父亲打电话问问近况,母亲去世时他哭得最伤心,每次在家吃饭会给奶奶盛饭等,他学的专业是生物技术,他告诉我毕业之后想去西部发展农业,但是现在受到现实的诸多因素的阻挠还不能实现这个想法。他还说以后等他不想拼搏了就回家乡发展,为家乡做贡献,哪怕回家种田种树也和他专业对口……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平凡朴实”,是我对哥哥的形容,人生的价值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事迹来表现,在平凡的工作中依然不减其含量,平凡的我们也能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芒,所以,我们应当从身边的这些人身上得到启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志存高远,敢为人先,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平凡中成就非凡的自己。

下载“五个100”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个100”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物通讯

    “京城好人”刘学军本报记者 杨明方《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4日02 版)10月13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蓟门小区街道上,两岁多的小女孩张慧语过马路时摔倒。此时,一辆汽车正往后倒......

    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人物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 编辑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

    英雄赞歌 ——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冯春梅 朱玉 张东波 200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

    人物通讯

    快乐向前冲 ——冶金工程事业部钢材加工配送工程部积极开展“十佳文明窗口”创建活动 莱芜讯近日,冶金工程事业部钢材加工配送工程部又收到用户的一封表扬信,对该部职工快乐......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 成员 顾丽娜 颜玉姣 朱彬 人物通讯 定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

    人物通讯

    这是一篇由xiexiebang.com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宫崎骏的人物通讯,希望对尊敬的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的读者有帮助。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范文追溯到多少岁月的顶峰,千百年风云变换,是发展指使这科技,是思想酝酿着传奇。千百年来的想象空间,一个个连成的精神片段交织在一起,动画的孕育而生满足的不是一个人的......